一、猪生殖呼吸综合征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苗灵燕[1](2020)在《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virus,PR)分别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当前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红茴香注射液(Honghuixiang Injection,HHXI)是由木兰科八角属植物红毒茴(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根皮提取制备而成的无菌水溶液,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关节损伤或肌肉韧带拉伤及风湿性疼痛等疾病。本课题评价HHXI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1.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的抗病毒作用以MTT法测定HHXI对非洲绿猴胚胎肾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模型,通过细胞病变(CPE)观察、MTT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HXI对PRRSV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HHXI不仅能直接杀灭PRRSV、阻断PRRSV吸附Marc-145细胞以及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复制,还可降低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凋亡率,呈现显着的抗PRRSV作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范围为生药浓度0.1-0.571 mg/mL,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同时,HHXI可显着下调感染Marc-145细胞中PRRSV 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降低PRRSV感染细胞中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这些结果显示:HHXI可以通过直接与病毒作用以及干预PRRSV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2.红茴香注射液对PRV的抗病毒作用以MTT法测定HHXI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PRV感染Vero细胞模型,通过CPE观察、MTT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评价HHXI对PRV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HHXI不仅能显着直接杀灭PRV、阻断PRV吸附Vero细胞、抑制PRV在Vero细胞中复制,降低PRV感染Vero细胞的坏死率,而且可下调PRV感染Vero细胞中PRV gD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的抗PRV作用,其EC50范围为生药浓度0.1-0.508 mg/mL。同时,鉴于PRV的神经嗜性,采用小鼠神经小胶质BV2细胞模型,研究HHXI对PRV诱导BV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HXI可显着降低PRV感染BV2细胞产生NO,下调IL-1β、IL-6、TNF-α、MCP-1、COX-2、iNOS和IFN-β等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抑制NF-κB、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ERK)、p38和c-Jun N-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说明HHXI可以通过NF-κB和MAPKs通路抑制PRV诱导BV2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细胞作用。最后,以PRV感染小鼠模型评价HHXI对PRV的体内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HHXI可显着提高PRV感染小鼠的存活率以及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效果优于阿昔洛韦(ACV)。脑组织检测结果显示:HHXI可显着减轻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脑组织病毒载量,下调脑组织中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从小鼠体内的角度证明了 HHXI对PRV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作用。综上所述,HHXI对PRRSV和PRV具有显着的抗病毒作用,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孟凡[2](2018)在《某规模化猪场猪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的监测》文中认为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癌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疫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因病猪耳尖发绀变蓝,又名“猪蓝耳病”。这两种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目前还没有高效的手段可以治愈猪瘟和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因此最好的防治办法是通过疫苗免疫,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从而降低发病几率。本实验采用液相阻断ELISA对猪群的猪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水平进行监测。通过对猪场进行调研,了解到该猪场猪瘟和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免疫计划,以及猪场对环境消毒的具体措施,为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2016年6月-2017年9月的一年多时间,采用液相阻断ELISA对猪场猪瘟及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水平进行监测,2016年6月猪瘟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00%,并且离散度小于10%,结果表明猪群抗体水平高,且抗体水平稳定,通过对猪瘟抗体水平检测的结果分析表明该猪群可以抵御野毒的感染。2017年6月猪瘟抗体检测除哺乳14-21d抗体阳性率为84.3%,其余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均为100%,2016年3月猪场猪瘟发病后对猪瘟免疫程序的调整有效地提高了猪瘟抗体水平,达到了对猪瘟防控的目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场整体监测抗体阳性率高于88.5%,S/P平均值的范围在1.13-1.93之间,离散度的范围在32.6-62.3之间。并针对不同猪群进行了监测,从而更准确的了解到每个猪群的抗体水平。通过对不同猪群抗体阳性率、S/P平均值、离散度进行综合分析,对猪场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计划的完善提出建议,从而降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几率,达到对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的目的。通过一年多的抗体监测,并以抗体监测结果为参考,对猪场的免疫程序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保证猪瘟及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降低了发病风险,降低了猪场因病对生产的影响。
陈政[3](2017)在《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的检疫与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它以妊娠母猪的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为主,并且基于PRRS病毒所引发的各年龄段仔猪呼吸道疾病。目前,PRRS已经成为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严重时会给地方养猪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介绍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的发病状况、发病症状及诊断方法。
周师师[4](2014)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在广西区的流行情况,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所发表的PRRSV美洲型经典株、高致病性变异株及欧洲株的Nsp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两种RT-PCR检测方法。第一种方法利用引物Eur7/Eur8从PRRSV的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中分别扩增出666bp和572bp的片段;第二种方法利用引物Pa/Pb从PRRSV美洲型的经典株和高致病性变异株中扩增出523bp和433bp片段。实验验证,这两种方法对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流感病毒、口蹄疫A型、O型、亚Ⅰ型病毒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引物Eur7/Eur8能检测出的最小RNA浓度为7.68×10-3μg/ml,引物Pa/Pb为7.76×10-5μg/ml。实验证明建立的两种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度和重复性,第一种方法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并鉴别出PRRSV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第二种方法可以区分美洲型经典株和高致病性变异株,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以作为PRRSV临床诊断、病料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方法。应用所建立的两种RT-PCR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两年间广西区内11个地市,76个猪场的2355份病料进行了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共有324份PRRSV阳性,总阳性率为13.76%,其中美洲型经典株77份,阳性率为为3.270%,变异株247份,阳性率为10.49%,未检测到欧洲株。11个地市中除防城港外均有检测到PRRSV,且大部分地市的美洲型变异株阳性率多为经典株的数倍;秋季的PRRSV阳性率比其他三个季节要高;2013年总体上来说阳性率比2012年要有所升高,表明广西区内流行的PRRS有扩散和加重的趋势,且主要流行的PRRSV为美洲型的变异株,其次为经典株,欧洲株则暂未被发现。
刘彦玲[5](2012)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引起的一种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传染病。我国1996年才报道有PRRS流行,目前流行的范围日益扩大,对养猪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快速、特异且敏感的诊断方法对本病的控制已成为迫切需要。PRRSV为正链的单股RNA病毒,基因组长15kb,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核衣壳蛋白N蛋白由ORF7基因编码,该蛋白在全病毒中含量最高,免疫原性最强,是病毒感染后最早诱导产生特异性非中和抗体的蛋白。因此,PRRSV N蛋白在病毒的早期诊断和致病免疫机理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的N蛋白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我国优势流行毒株ORF7基因进行了高效可溶性表达,并用重组的N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的N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选取GenBank中登录的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的N蛋白进行了氨基酸序列分析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所有已登录的256株PRRSV分离株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个基因型,大多数为美洲型毒株,其又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亚型;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各亚型毒株的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特征性的突变,且N蛋白中的抗原表位也存在氨基酸的置换,表明我国PRRSV N蛋白存在遗传多样性的特点。2我国优势流行毒株N蛋白的原核表达针对我国优势流行毒株ORF7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扩增与克隆,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将重组质粒pET-28a-N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达出大小约为22kDa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Blot分析,该表达产物能与PRRSV阳性血清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说明PRRSV N蛋白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有效表达。3PRRSV N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用纯化的N蛋白作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2.23μg/mL,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200,最佳血清反应时间确定为37℃1h,二抗反应时间确定为37℃1h,底物显色液的最佳反应时间为5min,阴阳性临界值为0.395。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利用所建立的N-ELISA方法与IDEXX-ELISA检测试剂盒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92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IDEXX-ELISA检测试剂盒有较好的符合性,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许瑞利[6](2011)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指出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是猪“高热综合症”的主要病原之一,它能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感染,造成免疫失败等,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采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从枣庄各区、市(2008-2010)采集的1055份(其中免疫PRRS灭活疫苗568份、免疫弱毒疫苗361份、未免疫126份)临床无临床症状猪的血清样品进行了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接种灭活苗、弱毒苗和未免疫无临床症状猪群的PR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1.1%(404/568)、88.1%(318/361)和53.2%(67/126)。结果表明调查猪场有PRRS自然感染;接种弱毒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较灭活疫苗高。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的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同时检测PRRSV和CSFV的多重RT-PCR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采自2008至2010年间枣庄地区临床发病猪群的172份病料和血清开展了PRRSV与CSFV的检测,结果显示,发病猪病料中高致病性PRRSV占56.4%(97/172),CSFV占31.4%(54/172),PRRSV和CSFV的多重混合感染占12.2%(21/172),说明枣庄地区猪场仍然存在PRRSV感染,且混合感染现象同时存在。按照枣庄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结合生猪养殖特点及疫情形势,我们研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把免疫接种、科学管理、药物防治等工作贯穿养猪生产的整个过程,大大降低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
刘岳[7](2010)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分段表达及鉴定》文中认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以母猪流产及仔猪呼吸系统障碍为主要病征的传染病,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该病毒传染性强,而且感染机体后致免疫抑制及各种并发症,给养猪业造成巨大危害和经济损失。病毒基因的变异也给防治增加了难度。糖基化囊膜蛋白5(GP5)是PRRSV的主要结构蛋白,具有结合细胞受体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而且该蛋白能诱导中和抗体产生,是新型疫苗设计的主要靶蛋白,因此在病毒的生理功能及PRRS的防治上具有重要作用。PRRSV侵入宿主细胞首先通过与细胞膜表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利用细胞内吞作用而感染易感细胞,如猴肾细胞(MA-104, Marc-145)和PAM。至今已报道了四个独立但功能相关的PRRSV细胞受体:唾液酸粘附素(Sialoadhesin)受体、似肝磷脂蛋白(Heparinlike)受体、波形蛋白(Vimentin)受体、清道夫受体(CD163)蛋白。本研究利用本试验室分离保存的一株PRRSV北美洲型野毒株SD-TA,通过DNAStar软件分析其GP5蛋白的抗原表位可能性及参考大量文献,将ORF5基因分为4段(79-207,133-330,229-492及382-603)进行原核表达。成功构建了pGEX-6p-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入E. coli .BL21(Rosetta)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得到四段重组蛋白GP5-1,GP5-2,GP5-3及GP5-4,经SDS-PAGE分析,其分子量大小分别为30.9kD,33.3kD,35.9kD及34.5kD。将纯化的4段重组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小鼠三免后血清经I-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达到1:100000,表明4段重组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运用IFA方法研究GP5全长蛋白及分段蛋白与PRRSV易感细胞Marc-145细胞的相互作用表明,GP5全长蛋白、GP5-1蛋白及GP5-2蛋白均能与Marc-145细胞膜结合,GP5-3蛋白及GP5-4蛋白不能与Marc-145细胞膜结合。运用I-ELISA方法检测GP5全长蛋白及分段蛋白与PRRSV宿主细胞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GP5-1能够与唾液酸粘附素和CD163的部分片段结合,GP5-4能够与唾液酸粘附素的部分片段结合。
姚雪静[8](2010)在《PRRSV安徽株的分离鉴定及感染仔猪病理学的研究》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和育肥猪呼吸系统疾病,并有较高的死亡率。1987年,该病在美国首次暴发,2006年夏秋季开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爆发流行,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研究PRRSV流行毒株的来源和变异原因,探索相关的防控措施,本研究对2008年从安徽地区两个发病猪场采集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料,进行PRRSV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并对其Nsp2、ORF7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同时用分离毒株接种健康仔猪,进行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并采用间接免疫组化法,分析PRRSV抗原的在感染仔猪体内和分布情况,为安徽省PRRSV流行株的来源、分子流行病学和变异情况等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持续感染状况和阐明PRRSV的致病机奠定理论基础。2008年从安徽地区两个发病猪场采集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料,在Marc-145细胞上盲传4-5代,发现有明显细胞病变。用PRRSV (Nsp2 1594~1680变异株)RT-PCR检测试剂盒可扩增出目的片断;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观察到特异性荧光;通过电镜观察可见直径50~80 mm的有囊膜的病毒粒子。证实分离到两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命名为HS08株和ZJ08株。用RT-PCR扩增两个分离毒株HS08株和ZJ08株的Nsp2和ORF7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分离毒株核苷酸同源性>99.0%;在Nsp2基因上,这两个分离毒株均发生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它们与CH-1a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0.7%和80.2%;在ORF7基因上,它们与2007年国内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HuN核苷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8.4%和99.5%,且ORF7基因均存在K46→R46,H109→Q109,V117→A117氨基酸突变。这些信息显示这两个安徽分离株属美洲型毒株,具有高致病性特征,与国内高致病性毒株位于同一基因群。将6头60日龄的PRRSV抗原与抗体均为阴性健康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两头。A、B两组经鼻腔接种分离株HS08株和ZJ08株的第12代细胞培养物2 mL/头,C组为对照组。试验组的仔猪在攻毒后第一天,体温就升高到41℃,并持续高热,最高时可达42.3℃,攻毒后第6天,就可以检测到PRRSV抗体,第10天抗体水平达到最高。通过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病理切片的观察发现攻毒组猪只的各脏器眼观病变均轻于临床剖检所见,肺脏主要呈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明显增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淤血,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肾脏、脾脏、淋巴结出血;免疫组化检测到肺脏、肝脏、肾脏、脾脏、淋巴结、扁桃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其中肺脏阳性最强。
季慕寅[9](2010)在《芜湖地区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文中研究说明猪“高热病”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的传染病,2001年在芜湖部分县市区零星发生,随后迅速蔓延。该病临床特征主要为高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发绀,目前本病病因尚未明确。2006年芜湖地区暴发猪高热病,传播迅速,各年龄猪均易感,给本地区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于本地各猪场随机采集20例猪高热病猪病料,通过细菌分离鉴定、PCR检测及血涂片镜检等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发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变异株阳性检出率70%,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典型株阳性检出率30%,猪圆环病毒-2型阳性检出率15%,非典型性猪瘟阳性率10%,伪狂犬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存在少量细菌感染。采用ELISA法对芜湖地区繁昌县、南陵县、芜湖县、芜湖市的4个规模场和60户散养户355份血清进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瘟、猪圆环病毒病三种疫病抗体水平检测并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55份被检样中猪瘟抗体阳性率为3.4%(散养户3.3%,规模场3.4%),其中肥育猪最高,达4%;猪圆环病毒病阳性率为12.1%(规模场15.8%,散养户1.1%),其中仔猪最高,达33.3%;繁殖与呼吸阵碍综合征阳性率为9.3%(规模场11.7%,散养2.2%),其中育肥猪最高,达18%。本实验通过对芜湖地区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提倡猪场实行养殖规模化,严格控制引种、强化管理意识,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模式、减少应激、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定期消毒等一般性预防措施,结合爆发疫情时相应的隔离、紧急接种及药物治疗等具体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以保证经济效益。
王明翠[10](2010)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亲和肽筛选与鉴定》文中指出本实验根据GenBank发表的PRRSV北美洲分离株(VR-2332)毒株的基因序列,利用Oligo和Primer 5.0软件设计了一对扩增GP5蛋白基因的引物。从疑似蓝耳病的猪内分离到PRRSV,在Marc-145细胞中盲传5-6代,出现较为明显的细胞病变,收获病毒液将其反复冻融3次进行病毒RNA的提取,反转录PCR,成功的扩增出全长为603个碱基的GP5基因片段。序列比较表明与已发表的VR-2332病毒毒株的GP5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率为91.5%;经BLAST搜索,扩增的GP5基因与CH-1α同源性最高,为99.2%。该毒株被命名为HH08。通过对PRRSV HH08株GP5基因序列分析,设计2对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了不含信号肽和跨膜功能区的GP5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21bp和248bp。应用酶切位点相连构建融合基因技术,将两段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了重组质粒pET-GP5。构建的重组质粒在E.coli Rosetta中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有大小约为18 Ku的蛋白表达,与预计大小相符。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能被天然PRRSV阳性猪血清所识别,同时此蛋白抑制PRRSV对Marc-145细胞的感染。将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抗,经间接ELISA结果显示多抗血清效价可达217。将PRRSV HH08包被ELISA检测多抗血清的特异性,发现血清特异性较好,GP5蛋白血清具有抗中和病毒的活性,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多抗血清能够用于PRRSV的特异性检测。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以GP5重组融合蛋白为靶分子,对其进行了四轮生物淘选。对第四轮洗脱物随机选出的20个噬菌体单克隆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多肽序列的推导结果表明,经过对靶分子的四轮筛选后,最终筛选出8种高亲和力的十二肽。将最高亲和力的2个序列进行合成,分别为KHMHWHPPALNT (K); HWGNHSKSHPQR (H)。竞争ELISA方法对合成多肽的检测结果说明多肽K、H均能与GP5重组蛋白结合。病毒抑制试验表明所筛选出的多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了检测多肽体内的抗病毒活性,本实验以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免疫学实验。将小鼠分成5组,即V+K组(病毒加K噬菌体组)、V+H组(病毒加H噬菌体组)、V+S组(病毒加对照S噬菌体组)、V组(病毒加PBS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首免PRRSVHH08株,24 h后分别免疫K、H、S噬菌体,免疫后在第7 d、14 d、21 d、28 d进行血液采集,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样本中抗PRRSV及GP5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表明,V+K、V+H组抗PRRSV及GP5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低于V+S组、V+P组。表明噬菌体K、H在小鼠体内起到了中和病毒PRRSV的作用。本研究为防治PRRSV感染提供了实验数据。
二、猪生殖呼吸综合征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生殖呼吸综合征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红茴香及红茴香注射液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临床应用 |
4. 结语 |
第二章 PRRSV及中药抗PRRSV活性相关研究进展 |
1. PRRSV病原学 |
2. 中药体外抗PRRSV作用 |
3. 结语 |
第三章 伪狂犬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
1. PRV病原学 |
2. 伪狂犬病流行病学 |
3. 伪狂犬病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
4. 伪狂犬病的诊断 |
5. 伪狂犬病的防控 |
6. 抗伪狂犬病毒的药物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红茴香注射液抗PRRSV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供试药品 |
1.4 实验细胞 |
1.5 实验病毒 |
2. 实验方法 |
2.1 Marc-145细胞的复苏 |
2.2 Marc-145细胞的传代及培养 |
2.3 细胞接种与培养 |
2.4 PRRSV CH-1R株TCID_(50)测定 |
2.5 HHXI对Marc-145细胞毒性测定 |
2.6 HHXI对PRRSV的杀灭作用 |
2.7 HHXI对PRRSV的阻断作用 |
2.8 HHXI对PRRSV的抑制作用 |
2.9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2.11 免疫荧光分析(IFA) |
2.12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2.1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RRSV毒力测定 |
3.2 HHXI对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HHXI对PRRSV的杀灭作用 |
3.4 HHXI对PRRSV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 |
3.5 HHXI对PRRSV增殖的抑制作用 |
3.6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3.7 HHXI对感染Marc-145细胞PRRSV N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
3.8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PRRSVN蛋白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3.9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0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红茴香注射液抗PRV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设备 |
1.2 主要 |
1.3 供试药品 |
1.4 实验细胞 |
1.5 实验病毒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复苏、传代及培养 |
2.2 细胞接种与培养 |
2.3 PRV的TCID50测定 |
2.4 HHXI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5 HHXI对PRV的杀灭作用 |
2.6 HHXI对PRV的阻断作用 |
2.7 HHXI对PRV的抑制作用 |
2.8 流式细胞术(FCM) |
2.9 HHXI对PRV诱导产生的NO的影响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2.11 免疫荧光分析(IFA) |
2.12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2.13 HHXI体内抗PRV作用评价 |
2.1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RV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的毒力 |
3.2 HHXI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HHXI对PRV的杀灭作用 |
3.4 HHXI对PRV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 |
3.5 HHXI对PRV增殖的抑制作用 |
3.6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3.7 HHXI对PRV gD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病毒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3.9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0 HHXI对PRV诱导BV2细胞产生NO的影响 |
3.11 HHXI对PRV感染BV2细胞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3.12 HHXI对PRV感染BV2细胞MAPK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3 HHXI对小鼠的毒性反应 |
3.14 HHXI体内抗PRV作用 |
3.15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16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毒载量的影响 |
3.17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某规模化猪场猪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瘟的研究进展 |
1 猪瘟的概述 |
2 病原学 |
3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其危害 |
3.1 猪瘟的流行现状 |
3.2 猪瘟的危害 |
4 猪瘟的流行病学 |
4.1 猪瘟的发生与流行病学特点 |
4.2 易感动物 |
4.3 传染源 |
4.4 传播途径 |
5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
5.1 猪瘟的诊断 |
5.2 猪瘟的防控 |
第二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概述 |
2 病原学 |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现状 |
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4.1 易感动物 |
4.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5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 |
5.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
5.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某规模化猪场猪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水平监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猪场基本情况调查 |
2 实验结果 |
2.1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
2.2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3)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的检疫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PRRS的发病状况及症状分析 |
1.1 PRRS的发病状况 |
1.2 症状分析 |
2 PRRS的检疫与诊断 |
2.1 检疫试验分析 |
2.2 诊断结果分析 |
3 PRRS的防治措施 |
4 小结 |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
1.1 发展及分布 |
1.2 病原学特征 |
1.3 基因特性 |
1.3.1 基因组结构及所编码的蛋白 |
1.3.2 基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 |
1.4 流行病学特征 |
1.4.1 流行特点 |
1.4.2 传染源 |
1.4.3 易感动物 |
1.4.4 传播途径 |
1.4.5 抗体依赖性 |
1.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6 致病机理 |
1.7 防治措施 |
1.7.1 疫苗的研究进展 |
1.7.2 具体措施 |
1.8 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方法建立及应用 |
2.1 材料、试剂及设备 |
2.1.1 病料采集及处理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RT-PCR方法的建立 |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2 RNA的抽取 |
2.2.3 cDNA的合成 |
2.2.4 PCR扩增反应 |
2.2.5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6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2.7 特异性实验 |
2.2.8 敏感性实验 |
2.2.9 重复性实验 |
2.3 临床样品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RT-PCR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3.1.1 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
3.1.2 引物最适用量 |
3.2 特异性实验结果 |
3.3 敏感性实验结果 |
3.4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5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3.5.1 临床症状观察 |
3.5.2 病理变化观察 |
3.5.3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
4.1 RT-PCR方法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
4.2 RT-PCR方法的建立 |
4.3 流行病学调查 |
4.4 防治措施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发现与命名 |
2 PRRSV的分类地位 |
3 PRRSV的一般特性 |
3.1 PRRSV的形态特征 |
3.2 PRRSV的理化特性 |
4 PRRS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4.1 PRRSV的基因组组成 |
4.2 PRRSV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及其功能 |
4.3 PRRSV的基因组变异和RNA重组 |
4.4 PRRSV的抗原性变异 |
4.5 PRRSV的毒力变异 |
5 PRRSV的流行病学特点 |
6 PRRSV的致病机制 |
7 PRRSV的诊断方法 |
7.1 临床诊断 |
7.2 病毒分离法 |
7.3 血清学方法 |
7.4 分子生物学诊断 |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大陆PRRSVN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N蛋白序列的统计 |
2.2 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N蛋白的进化分析 |
2.3 PRRSV中国大陆分离株N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第二章 我国优势流行毒株N蛋白基因的表达及鉴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质粒、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PRRSV RNA的提取 |
2.2 PRRSV-N基因RT-RCR扩增 |
2.3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 |
2.4 目的片段的克隆 |
2.5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 |
2.6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7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
2.8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ORF7的构建 |
2.9 连接产物的转化、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 |
2.10 重组质粒pET-28a-N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表达 |
3 结果 |
3.1 N基因的RT-PCR扩增 |
3.2 克隆载体pMD18-T-N酶切鉴定 |
3.3 重组质粒pET-28a(+)-N的酶切鉴定 |
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 |
3.5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
3.6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第三章 PRRSVN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质粒、菌株、血清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抗原抗体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2.2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
2.3 最佳封闭条件的确定 |
2.4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2.5 特异性实验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符合性试验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
(6)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简介 |
1.2 病原学 |
1.3 理化特性 |
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
1.5 病毒蛋白 |
1.6 流行病学 |
1.7 临床症状 |
1.8 病理变化 |
1.9 诊断方法 |
1.9.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9.2 血清中和试验(SN) |
1.9.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
1.9.4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 |
1.9.5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10 防控措施 |
1.10.1 成立防控组织,加大工作保障 |
1.10.2 加强宣传,普及防治知识 |
1.10.3 做好疫情监测和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1.10.4 结合实际,科学采取预防措施 |
1.10.4.1 加强饲养管理 |
1.10.4.2 严格控制引种 |
1.10.4.3 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
1.10.4.4 做好防控猪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
1.10.4.5 做好防疫与疫病监测,建立无PRRS的无临床症状猪群 |
1.10.5 严抓疫苗免疫 |
1.10.5.1 合理选择疫苗 |
1.10.5.2 制定免疫程序 |
1.10.5.3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
1.10.6 药物防治 |
1.10.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1.1 无临床症状猪血样 |
2.1.1.2 发病猪病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引物 |
2.1.5 溶液的配制 |
2.1.5.1 ELISA样品稀释 |
2.1.5.2 洗泽液的配制 |
2.1.5.3 RT-PCR相关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无临床症状猪血清抗体的检测 |
2.2.1.1 操作步骤 |
2.2.1.2 试验成立条件 |
2.2.1.3 结果判定 |
2.2.1.4 计算方法 |
2.2.1.5 数据处理 |
2.2.2 发病猪病料多重RT-PCR的检测 |
2.2.2.1 核酸提取 |
2.2.2.2 一步法RT-PCR扩增 |
2.2.2.3 特异性试验 |
2.2.2.4 敏感性试验 |
2.2.2.5 临床病料的多重RT-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无临床症状猪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3.1.1 无临床症状猪不同疫苗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 |
3.1.2 不同品种猪血清中PRRSV抗体的阳性率比较 |
3.1.3 不同年龄段猪血清中PRRSV抗体的阳性率比较 |
3.2 发病猪病料多重RT-PCR检测结果 |
3.2.1 特异性试验 |
3.2.2 敏感性试验 |
3.2.3 多重RT-PCR检测病料 4 讨论 |
4.1 血清学调查结果 |
4.2 多重RT-PCR检测结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分段表达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PRRSV 的病原学特征 |
1.2 PRRSV 分子生物学特征 |
1.2.1 5’端非编码区(5’-UTR) |
1.2.2 3’端非编码区(3’-UTR) |
1.3 PRRSV 蛋白组学特征 |
1.3.1 非结构蛋白 |
1.3.2 结构蛋白 |
1.3.2.1 GP5 |
1.3.2.2 M 蛋白 |
1.3.2.3 N 蛋白 |
1.3.2.4 其他次要结构蛋白(GP2,GP3 和GP4) |
1.4 病毒基因组及蛋白的变异 |
1.4.1 5’UTR 的变异 |
1.4.2 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变异 |
1.4.3 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变异 |
1.5 PRRSV 的致病及免疫 |
1.5.1 PRRSV 的致病特点 |
1.5.2.1 细胞免疫 |
1.5.2.2 体液免疫 |
1.5.3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
1.6 PRRS 的预防及控制 |
1.7 PRRSV GP5 蛋白抗原表位研究进展 |
1.8 PRRSV 的宿主细胞受体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所用溶液及配制 |
2.2.1 原核表达用溶液及配制 |
2.2.2 细胞培养用溶液及配制 |
2.2.3 I-ELISA 用溶液及配制 |
2.2.4 IFA 用溶液及配制 |
2.2.5 ELISA 用溶液及配制 |
2.3 试验所用仪器 |
2.4 表达载体的构建 |
2.4.1 PRRSV-SD-TA TORF5 基因片段的分段扩增 |
2.4.2 目的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2.5 基因工程重组表达菌的诱导表达 |
2.6 纯化重组蛋白 |
2.6.1 包涵体的分离与纯化(谷红,2004) |
2.6.2 切胶纯化蛋白 |
2.7 WESTERN-BLOT 免疫印迹 |
2.8 制备小鼠抗GP5 分段蛋白抗血清 |
2.9 I-ELISA检测抗GP5分段蛋白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
2.10 MARC-145 细胞培养 |
2.11 IFA检测GP5蛋白与MARC-145细胞相互作用 |
2.12 ELISA 检测GP5 蛋白与PRRSV 受体蛋白相互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
3.1 阳性重组质粒鉴定 |
3.2 蛋白诱导表达 |
3.3 包涵体纯化复性蛋白SDS-PAGE |
3.4 WESTERN-BLOT 鉴定鉴定结果 |
3.5 小鼠血清I-ELISA检测 |
3.6 IFA 检测GP5 蛋白与MARC-145 细胞相互作用结果 |
3.7 ELISA 检测GP5 蛋白与PRRSV 受体蛋白相互作用结果 4 讨论 |
4.1 GP5 分段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 |
4.2 IFA 检测GP5 蛋白与MARC-145 细胞相互作用 |
4.3 ELISA 检测GP5 蛋白与PRRSV 受体蛋白相互作用 5 结论 |
5.1 GP5 分段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 |
5.2 IFA 检测GP5 蛋白与MARC-145 细胞相互作用 |
5.3 ELISA 检测GP5 蛋白与受体蛋白相互作用 6 参考文献 7 个人简介 8 致谢 |
(8)PRRSV安徽株的分离鉴定及感染仔猪病理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列表 文献综述 |
1 病原学 |
1.1 PRRSV的分类、形态特征 |
1.2 理化特性 |
1.3 血凝性 |
1.4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
1.5 培养特性 |
2 分子生物学 |
2.1 基因组的结构 |
2.2 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
2.3 基因组的遗传变异 |
3 流行病学 |
3.1 流行特点 |
3.2 临床症状 |
3.3 病理变化 |
3.4 致病机理 |
4 诊断 |
4.1 病原学诊断 |
4.2 血清学诊断 |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4.4 抗原诊断 |
5 防治措施 引言 第一章 PRRSV安徽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 |
1.1 病料 |
1.2 细胞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细胞的培养 |
2.2 病料的处理 |
2.3 病毒的分离 |
2.4 RT-PCR鉴定 |
2.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2.6 病毒的形态学观察 |
2.7 病毒半数细胞感染量的测定(TCID_(50)) |
2.8 血凝试验 |
3 结果 |
3.1 病毒分离 |
3.2 RT-PCR鉴定 |
3.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3.4 病毒的形态学观察 |
3.5 PRRSV分离株TCID_(50)的测定 |
3.6 血凝试验 |
4 讨论 第二章 Nsp2、ORF7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1 材料 |
1.1 菌株、载体 |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 引物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2 Nsp2、ORF7基因的扩增 |
2.3 PCR产物的回收 |
2.4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5 序列测定 |
3 结果 |
3.1 Nsp2、ORF7基因的扩增 |
3.2 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连接 |
3.3 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 |
3.4 序列测定与分析 |
4 讨论 第三章 PRRSV感染仔猪病理学的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人工感染 |
2.2 PRRSV抗体的检测 |
2.3 组织病理学 |
2.4 免疫组织化学 |
2.5 鉴别诊断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 |
3.2 PRRSV抗体的检测 |
3.3 剖检病变 |
3.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5 免疫组化观察 |
3.6 鉴别诊断结果 |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
(9)芜湖地区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高热病"研究进展 |
1 病原探究 |
2. PRRSV一般特性及相关研究 |
2.1. PRRSV理化特性 |
2.2 PRRSV生物学特性 |
2.3 PRRSV分离培养 |
2.4 PRRSV抗原变异及分型 |
3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 |
3.1 疾病传染源及敏感动物 |
3.2 PRRS传播途径 |
3.3 PRRS我国流行情况 |
4 PRRSV致病机理 |
4.1 PRRSV引起繁殖障碍 |
4.2 PRRSV引起呼吸系统病变 |
4.3 PRRSV导致其他器官病变 |
4.4 继发感染及混和感染 |
5 PPRSV诊断技术 |
5.1 血清学诊断 |
5.2 分子诊断 |
6 免疫预防 |
6.1 常规疫苗 |
6.2 新型疫苗 |
7 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芜湖地区猪"高热病"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 |
1 芜湖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
1.1 临床症状 |
1.2 主要病理变化 |
1.3 发病特点 |
1.4 总体发病情况 |
2 20例"高热病"病猪病原鉴别诊断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原分析 |
3.2 可能存在的饲管缺陷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芜湖地区猪"高热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1 试验材料 |
1.1 血清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ELISA检测PRRSV抗体 |
2.2 ELISA检测PCV-2抗体 |
2.3 ELISA检测猪瘟病毒抗体 |
3 结果 |
3.1 PRRSV抗体监测情况 |
3.2 PCV-2型抗体监测情况 |
3.3 猪瘟抗体监测情况 |
4 讨论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猪"高热病"综合防控措施 |
1 日常饲管中的预防措施 |
1.1 实施"全进全出"和封闭管理的饲养模式,建立完善消毒制度 |
1.2 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
1.3 药物预防措施 |
2 暴发猪高热病时的控制措施 |
2.1 紧急接种疫苗 |
2.2 使用有效药物进行控制 |
2.3 发病猪应精心护理,使用针剂进行治疗 |
2.4 消毒 |
2.5 加强饲管 |
3 临床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
3.1 降低应激减少死亡率 |
3.2 早用药、冲击量用药 |
3.3 治疗用药应标本兼治,注意药物组合 |
3.4 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
3.5 改变生产流程 |
4 政府在猪场疫病防治中的功能性作用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1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亲和肽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历史背景 |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特征 |
1.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2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1.2.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 |
1.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机体的免疫保护机制 |
1.4 GP5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
1.5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1 噬菌体展示技术基本原理 |
1.5.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菌种与载体 |
2.1.3 工具酶、试剂盒和抗体试剂 |
2.1.4 标准参照物 |
2.1.5 溶液的配制 |
2.1.6 培养基的配制 |
2.1.7 间接ELISA检测主要试剂 |
2.1.8 免疫印迹(Western-blot)主要试剂 |
2.1.9 噬菌体十二肽库筛选主要试剂 |
2.1.10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毒增殖 |
2.2.2 病毒总RNA的提取 |
2.2.3 RT-PCR |
2.2.4 PCR扩增片段的克隆 |
2.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2.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7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的诱导表达 |
2.2.8 重组蛋白的纯化、复性及活性鉴定 |
2.2.9 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
2.2.10 多克隆抗血清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检测 |
2.2.11 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对靶分子亲和配体的生物淘选 |
2.2.12 结合克隆的特征鉴定 |
2.2.13 所选多肽配体共有氨基酸序列的推导及合成 |
2.2.14 所选多肽的生物活性鉴定 |
2.3 噬菌体体内抗病毒活性 |
2.3.1 病毒纯化及噬菌体扩增 |
2.3.2 实验小鼠分组及免疫 |
2.3.3 免疫小鼠外周血液中抗PRRSV及GP5重组蛋白特异性抗体IgG测定 |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
3.1 GP5蛋白基因的克隆 |
3.1.1 GP5蛋白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
3.1.2 重组质粒pMD-18-T-GP5双酶切和PCR鉴定 |
3.1.3 重组质粒pMD-18-T-GP5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2 原核表达载体pET30a-GP5的构建 |
3.2.1 GP5n和GP5c基因的亚克隆 |
3.2.2 重组表达质粒的PCR鉴定和限制性酶切鉴定 |
3.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
3.3.1 重组蛋白的表达 |
3.3.2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3.3.3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3.4 重组蛋白的活性鉴定 |
3.4 GP5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及活性鉴定 |
3.4.1 多克隆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3.4.2 多克隆抗血清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
3.4.3 多克隆抗血清的病毒抑制试验结果 |
3.5 噬菌体十二肽库对GP5重组蛋白亲和配体的生物淘选 |
3.5.1 噬菌体十二肽库对靶分子的四轮淘洗结果 |
3.5.2 所选多肽的生物活性检测结果 |
3.6 小鼠外周血液抗PRRSV和GP5蛋白IgG抗体含量动态变化 4 讨论 |
4.1 PRRSV的分离鉴定与培养 |
4.2 GP5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变异 |
4.3 融合基因原核载体表达质粒的设计与构建 |
4.4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活性鉴定 |
4.5 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及活性鉴定 |
4.6 GP5蛋白亲和肽的筛选与鉴定 |
4.7 噬菌体体内免疫试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猪生殖呼吸综合征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D]. 苗灵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2]某规模化猪场猪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的监测[D]. 孟凡.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3]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的检疫与诊断[J]. 陈政. 南方农业, 2017(16)
-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周师师. 广西大学, 2014(01)
- [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刘彦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6]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研究[D]. 许瑞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
- [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分段表达及鉴定[D]. 刘岳.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 [8]PRRSV安徽株的分离鉴定及感染仔猪病理学的研究[D]. 姚雪静.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
- [9]芜湖地区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D]. 季慕寅.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亲和肽筛选与鉴定[D]. 王明翠.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