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碰撞试验假人的部分标定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鑫[1](2021)在《基于中国体征的正碰假人仿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关心汽车在交通事故中给乘员带来的安全保护。汽车安全性能的提高一直是汽车企业的重点课题之一。汽车碰撞试验是用来评估汽车安全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汽车碰撞试验是破坏性试验,使用配置了多种传感器的碰撞假人来代替实际驾乘人员进行碰撞试验,并检测汽车碰撞过程中乘员受到的伤害程度,进而评估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也针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测试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由于各种限制条件,正面碰撞法规中所使用的假人是基于外国人体体征所制造的Hybrid Ⅲ 50th假人。由于中外人体的体征差异较大,使用Hybrid Ⅲ 50th假人来评估中国乘员的安全性是不够准确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中外人体体征差异进行分析,基于中国人体和Hybrid Ⅲ 50th假人的质量与尺寸数据,通过缩放建立符合中国50百分位体征的正面碰撞男性假人仿真模型,以下简称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通过材料参数灵敏度分析、正交试验以及智能优化算法对假人的材料参数进行优化,使得优化后的模型符合标定要求,验证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为中国实体假人的开发提供参考。为探究中国乘员在正面碰撞中的损伤情况,利用所建立的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和Hybrid Ⅲ 50th假人仿真模型,在搭建的正碰约束系统中,按规程进行正碰仿真试验。在试验中,根据中国体征假人的尺寸特点,通过改变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H点的设置位置,检验分析不同工况下两款假人在汽车正面100%碰撞中的运动学响应与损伤情况。结果表明,虽然中国体征假人各部位的试验曲线趋势与Hybrid Ⅲ 50th假人相近,但由于中国体征假人的尺寸、体重、质心位置与Hybrid Ⅲ 50th假人不同,导致假人与安全气囊接触的时间有所不同。在相同H点位置工况下,中国体征假人头部的指标峰值有所下降,但是颈部、胸部和腿部指标峰值上升。表明在整车正面碰撞中,虽然中国体征假人头部的损伤风险小于Hybrid Ⅲ 50th假人,但颈部、胸部与腿部的损伤大于Hybrid Ⅲ 50th假人。改变H点设置位置工况下,与Hybrid Ⅲ 50th假人相比,中国体征假人头部、颈部的各项指标峰值均有所下降,相反胸部和腿部指标峰值上升,胸部和腿部的损伤风险加大。综上所述,中国50百分位男性假人和Hybrid Ⅲ 50th假人不仅在体型尺寸上有着较大差异,两者在正面碰撞中的损伤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评估正确反映车辆对中国人的保护能力。开发具有中国人体体征的汽车碰撞假人对未来的汽车被动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黄云超[2](2019)在《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仿真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国内C-NCAP和C-IASI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如何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已成为各个主机厂需要面对的课题。本文利用计算机仿真优化方法对国内某自主品牌车型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安全气囊建模和标定,包括气囊静态展开试验仿真模型建立标定及动态冲击试验仿真模型建立与标定;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和标定,模型建立包含转向系统模型简化、座椅坐垫预压、假人静态位置调整、安全带缠绕、车体边界加载等,标定包含假人动态响应曲线和假人运动姿态;(2)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设计变量,使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极差分析法对约束系统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优约束系统参数匹配结果,将该优化结果搭载进行实车碰撞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为国内车企约束系统性能优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缩放折叠气囊方法不考虑气囊折叠工艺和展开过程,适用于正面碰撞在位乘员和使用控制体积法模拟气囊展开,通过气囊动态冲击试验对标验证了缩放折叠法的有效性;对于正面碰撞试验中头部击穿气囊的现象,减小气囊排气孔大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但减小排气孔大小又会导致胸部压缩量上升,可以通过仿真优化方法来提升约束系统性能。
金剑[3](2019)在《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数字仿真》文中指出国内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给各地的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通事故的数量呈现出上升的势头,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在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和提升车辆主动安全性能的同时,被动安全措施也是保护乘员安全的重要举措。安全带作为简单、经济且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部分。论文围绕安全带的动态性能开展了试验与数字仿真研究。探讨了安全带相关标准的发展和动态试验的主要影响;通过汽车碰撞测试系统,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安全带的动态性能;建立了汽车安全带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假人的损伤评价指标和安全带的保护效果。针对国内安全带和约束系统的相关试验法规开展了研究,分析了织带、带扣、调节件、连接件、高度调节器、卷收器和总成等方面在新标准之中的改进要求,说明了国内安全带新标准与欧洲标准之间的区别,研究了假人的选用、标定和安全带安放等因素对安全带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老标准对试验设备、试验流程、标准限值均有所不同,安全带新标准与欧洲标准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预张紧式安全带和带限力器的安全带的要求不同。采用碰撞试验开展了安全带动态性能研究,探讨了试验系统的标定过程,研究了试验台车的加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假人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安全带的改进方案和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台车加速传感器的精度满足SAE J211仪表冲击试验标准,在80ms内的实时加速过程,安全带总成部件均未出现断裂,并且带扣或锁止系统没有失效,双预紧式安全带胸部位移量和臀部位移量都是最小的,臀部位置前移量为45mm,胸部位置前移量为36mm。针对台车正面碰撞过程,采用MADYMO建立了不同预紧方式的安全带对假人的保护仿真模型,研究了载荷施加方法,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总结了假人损伤评价指标,通过数字仿真分析了安全带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在台车碰撞过程中,在无预紧、单预紧、双预紧的安全带的保护下,以HIC36计的假人伤害值分别为636.8、454.7、362.4;T3MS值分别为403.5 m·s-2、365.6 m·s-2、338.2 m·s-2;Thpc值分别为37.2mm、35.3mm、34.8mm;髋部合成加速度值分别为484.8 m·s-2、420.2 m·s-2、425.3 m·s-2;相比无预紧安全带,单预紧和双预紧的安全带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均有较大提高;双预紧安全带对头部、胸部、上颈、腿部的保护效果高于单预紧安全带,对髋部的保护效果不如单预紧安全带。
潘浩坤[4](2018)在《五十百分位假人胸部标定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评价方式是车辆的碰撞试验。汽车碰撞试验假人作为碰撞试验的测试工具之一,在试验中起着重要作用。汽车碰撞试验假人是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研究成果而设计的模拟人体结构与力学特性的机械装置,能够模拟真实乘员参与到碰撞试验当中,以再现实车碰撞过程。假人身上的各种传感器能采集碰撞试验中的多种数据信号。其所采集的数据为评价车辆的安全性能以及其部件的改进与优化提供改善的依据。标定程序在假人出厂以及使用一段时间后都需要进行,标定结果能有效地展现其本身的回应值,是假人性能的度量标准。研究人员能够透过标定结果来评价试验假人的性能是否满足标准要求,能否达到法规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能否继续被用于碰撞试验之中。本文讨论了汽车碰撞的主要形式和人体在正面碰撞事故中所受伤害的主要类型,对比了欧洲、美国和中国三种常用的汽车正面碰撞试验法规,并对法规中各人体伤害评价指标予以说明。文中还总结和分析了混合三型50百分位假人的发展过程与其内部构造,以及假人标定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搭建了相关试验系统,对各标定试验的意义、常见标定失败情况和调整方式予以说明,并对试验假人的头部、颈部、胸部和膝部组件进行了标定,以确保后续假人胸部标定试验结果的正确性。最后详细分析了假人胸部标定试验的操作步骤和试验要求,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选定了标定时间间隔、肋骨温度、摆锤撞击速度和摆锤打击点的横向偏移为影响标定结果的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单变量试验,观察和分析影响因素对标定结果带来的影响和其原因。最终通过最小二乘法分析试验数据,对各影响因素为标定结果带来的影响程度做出比较。
徐义博[5](2018)在《一种改进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假人的开发及伤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人员一般通过碰撞测试来评估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开发更加安全的乘员保护系统。在碰撞安全测试中,使用汽车碰撞假人作为人体的替代品,利用它的“仿生性”来评价汽车的安全性能。假人作为汽车碰撞测试中的重要工具与组成部分,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在汽车碰撞安全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汽车开发过程中使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能够大大降低汽车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我国不管是汽车被动安全还是假人相关研究起步都比较晚,国内仍没有一个得到国际认可的假人或假人生产企业,研究使用的实体假人与有限元仿真假人也全部依赖进口,每年都需要缴纳高额的使用费用。汽车行业普遍采欧美的假人作为测试工具,我国汽车安全相关法规与标准也是以欧美假人为基准制定,不能很好反应我国最广泛人群在碰撞事故中所受的损伤情况。本文旨在开发一种改进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假人,在保证假人模型计算精度的同时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降低汽车开发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符合中国人体尺寸的假人模型,以研究不同尺寸的人体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受到的伤害差异。通过研究乘员在汽车碰撞过程中的损伤机理与Hybrid III 50th正面碰撞实体假人的结构,建立假人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结构进行简化与优化。为了提高假人有限元模型的精度与准确性,本文提出使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对参数进行优化。对Hybrid III 50th正面碰撞实体假人进行标定试验以获得能反映假人各部位力学响应的特征曲线,以标定试验获得的响应曲线为目标,采用基于中心复合试验设计的响应面方法构建优化目标的二次多项式代理模型,并使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使得假人有限元模型能够更加真实的描述碰撞响应。为了验证优化后的假人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与计算精度,对模型分别进行标定工况下验证和整车正面碰撞工况下验证。对国内某两款车型进行有限元建模,使用本文建立的改进的假人有限元模型进行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和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并与实车碰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假人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的重现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仿真度,且模型计算所耗时间更少,效率更高,能够运用来到汽车正面碰撞的研究中。为了研究不同尺寸人体在汽车碰撞中的伤害差异,以本文建立的改进的有限元假人为基础使用缩放的方法建立符合中国人体尺寸的假人模型,并对不同尺寸的假人在相同约束系统中的伤害表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欧美人体尺寸开发的乘员约束系统不能较好的保护中国尺寸假人,针对我国市场进行汽车安全设计是有必要的。
闫磊[6](2018)在《正碰有限元假人颈部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文中指出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由其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在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最大限度避免或降低乘员伤亡已成为汽车碰撞安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以美国、欧洲为首的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汽车安全法规体系,并采用汽车碰撞试验开展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评价。汽车碰撞安全主要包含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大类,碰撞假人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研究中代替真人进行汽车碰撞试验的拟人化试验装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限元假人应运而生,解决了实体假人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在汽车碰撞过程中,驾乘人员颈部损伤比较常见,且因交通导致的长期后遗症中,颈部损伤占据了近一半比例,漫长的恢复周期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本文选题源自于作者所在课题组与国内某汽车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项目,并结合天津市智能制造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化汽车被动安全检测特殊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No.16ZXZNGX00100),致力于设计一种汽车碰撞有限元假人颈部模型应用于汽车正碰试验颈部伤害情况分析,以此评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对人体颈部的保护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分析国内外汽车碰撞假人及假人颈部设计相关研究现状,探讨假人颈部模型求解精度及求解时间在实际工程分析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合理设计“拟人化”假人颈部模型,对人体颈部损伤理论进行了研究。从人体颈部解剖学结构入手,并参考Hybrid III碰撞假人颈部建模方法,引入力学中的等效建模思想,建立汽车碰撞有限元假人颈部模型,并在寰枢关节之间建立传感器,以评估颈部寰椎与枢椎结构损伤。为了验证建立的颈部模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研究了假人颈部标定试验法规,对颈部有限元模型开展弯曲和拉伸仿真标定试验,并分析其标定试验仿真动画,验证了颈部结构的可靠性及有效性。采用材料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选取颈部结构灵敏材料参数,运用正交试验,建立起基于响应面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代理模型,引入加权系数对代理模型进行组合,将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求解单目标优化问题,并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获取了颈部结构最优材料参数组合,进一步提升了颈部模型准确性。对优化后的颈部模型展开假人整车约束对标验证及分析,通过建立整车分析模型、调整假人坐姿、设置接触等,以整车碰撞试验数据为基准,采用C-NCAP评分项分析颈部模型在整车约束环境下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汽车正碰有限元假人颈部模型可满足实际工程分析要求,可为汽车碰撞试验中拟人测试设备的整体开发及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林烨[7](2018)在《姿态可调及三维位移可测的正碰假人胸部设计与仿真验证》文中研究表明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每年正爆发式地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就像伴随品一样,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因而汽车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假人,一种用于检测汽车碰撞过程中乘员所受到伤害值的试验设备,无论在汽车的开发过程还是在后续汽车安全性能的评估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逐渐成熟,AEB试验逐渐被各国纳入到新车评价规程中。而有研究表明,在车辆紧急制动下,乘员会出现前倾离位或者转向的现象,而现有的Hybrid III 50th假人坐姿是固定的,无法满足上述情况下人体伤害值的测量。因此,设计一种胸椎姿态可调且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实现胸部位移三维测量的假人胸部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应用前景。本文基于Hybrid III 50th实体假人,旨在改进并设计出一种新的胸部结构,使其在满足现有胸部高速标定试验指标的前提下,具有胸椎姿态可预调整的功能(用于匹配AEB试验中乘员的姿态),同时开发设计了三维位移测量机构。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基于对碰撞法规及假人发展趋势的研究,同时参考肋骨的解剖学结构,在充分了解胸部损伤机理的情况下,对现有Hybrid III 50th实体假人的胸部结构进行了改进,选用激光位移传感器重新设计了胸椎、位移测量机构及肋骨,建立了新的实体假人胸部三维模型和对应的有限元模型。(2)根据胸部高速标定程序,分别对Hybrid III 50th实体假人和采用本文所建立胸部模型的有限元假人进行标定试验和仿真标定试验,应用一系列优化设计方法对肋骨的4个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3)基于某车型的一次台车试验,对通过胸部标定试验的胸部模型进行约束系统环境中的验证。搭建与台车试验相一致的仿真工况,进行台车仿真试验,对比仿真试验与台车试验所得到的假人胸部加速度曲线和胸部位移曲线,同样表明胸部模型在约束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解文娜[8](2018)在《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特征的汽车碰撞试验假人测试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频繁的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我们的人身安全,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正面碰撞事故是所有交通事故中发生率最高的事故形式,它包括100%正面碰撞,40%偏置碰撞,25%小重叠率碰撞,而后两者是最高发的事故形态,它会对乘员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各国也针对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而法规中采用的假人均为基于欧美人体开发的Hybrid III 50百分位假人,它与中国人体尺寸差异性较大。为探究中国人体乘员在正面碰撞中的损伤风险,本研究在我课题组根据Hybrid III 50百分位假人缩放而得到的中国人体尺寸特征50百分位男性假人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比分析Hybrid III 50百分位假人与中国50百分位假人在整车正面不同重叠率碰撞工况和标定试验工况中的动态响应及损伤情况,同时研究了正面100%重叠率碰撞工况中安全气囊起爆时间、气体质量流率和排气孔直径三个参数对两种假人的损伤影响趋势。论文研究表明:当两种假人都处于正常乘坐位置时,中国50百分位男性假人与内饰之间的距离要小于Hybrid III 50百分位男性假人;在正面各重叠率碰撞工况中中国假人头颈部损伤、胸部压缩量均小于Hybrid III假人,但颈部轴向压缩力、胸部粘性指数和右下肢损伤风险要大于Hybrid III假人;综合对比40%偏置和25%小重叠率碰撞中两种假人的运动学响应来看,Hybrid III假人头颈部和胸部与方向盘硬接触更为剧烈,而中国假人沿着安全气囊左侧的滑移量和翻转程度更大,从而使得头部与左侧车门和A柱硬接触的风险更大;适当地提前安全气囊起爆时间、减小气囊气体质量流率、增大气囊排气孔直径可以降低中国假人的头部、胸部损伤和综合损伤WIC值,尤其头部损伤最高可降低35.49%,综合损伤WIC值可降低20.05%,而Hybrid III假人各部位损伤呈相反趋势;标定仿真结果中中国假人除了颈部弯矩和胸部压缩量外其他损伤值均大于Hybrid III假人,且颈部D平面旋转角度和胸部冲击力已超出了标定法规限值。综合研究结果可知,Hybrid III 50百分位假人和中国50百分位假人在正面碰撞和标定仿真中的损伤响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开发符合中国人体尺寸特征的中国假人很有必要。
彭凯[9](2018)在《Hybrid Ⅲ假人胸部仿生部件制备参数对假人试验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碰撞假人及其仿真模型是评价汽车安全性能的必备工具。目前,假人的开发制造被国外垄断,我国缺乏针对假人的基础研究,自主开发假人的能力薄弱。本文针对假人胸部仿生材料聚乙烯皮肤以及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参数对其压缩力学特性、假人部件标定性能和正面碰撞试验中假人胸部损伤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假人胸部仿生材料聚乙烯皮肤和聚氨酯泡沫材料在不同制备参数下的试样进行力学试验以及材料参数反求优化。研究表明硫化温度越高,硫化时间越长,皮肤材料的压缩力学性能和拉伸力学性能均会增强。泡沫密度及原料配比越大,泡沫材料抗压缩性能越强。使用1st Opt及LS-OPT软件进行了仿生材料在各制备参数下的材料参数的反求和优化。其次,采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制备参数对假人头部及腹部标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时间与硫化温度的增加会引起头部合成加速度峰值的降低,泡沫的原料配比对腹部的准静态及动态冲击力学性能影响显着。研究了假人腹部、胸部夹克以及胸部缓冲垫的力学特性对假人胸部高速标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胸部冲击力与腹部泡沫配比成正相关,胸部压缩量与之成负相关,滞后率并未表现出确切的规律,并且提出了假人腹部的刚度要求。胸部冲击力与胸部夹克皮肤硫化温度与时间成正相关,胸部压缩量和滞后率则与其成负相关。胸部冲击力及胸部压缩量与胸部缓冲垫刚度成正相关,滞后率则与之成负相关。最后,研究了聚乙烯皮肤及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参数变化对正面碰撞试验中假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生材料制备参数的变化会对假人的主要损伤指标头部加速度,胸部加速度、胸部压缩量、VC值及WIC值等造成影响,但是规律并不确切。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假人仿生部件生产制备以及确保假人部件的质量和性能,可以用于开发适用于其他工况的假人,有利于提高假人的开发能力及仿真度,为汽车安全领域提供一个更加准确的评价工具。
杨烁[10](2017)在《汽车正面碰撞中假人头颈部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的正面碰撞试验是每一款新车上市之前,必须要通过的一项强制性测试。试验中使用假人来替代车内乘员,并通过传感器收集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我国对假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2000年参照美国的标准开始实施第一套汽车安全法规CMVDR294,其中主要对正面碰撞中的各项参数做出详细的规定。本文重点研究在正面碰撞中假人头颈部的受力情况,建立头颈部的有限元模型,使用Hypermesh作为前处理工具,用LS-DYNA作为求解器对碰撞情况进行仿真模拟。本文首先参照相关医学类文献对人体头颈部的损伤机理和准则进行整理与总结。基于现有的假人模型,对其结构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假人头颈部的有限元模型。使用LS-DYNA材料库中的橡胶材料模拟肌肉组织,并在头部模型的外表面加一层MATNULL的壳单元,以改善实体单元在碰撞过程中出现的负体积现象。颈部模型采用橡胶材料和刚性材料的圆盘相间叠层的方式进行建立。通过分析,对头部肌肉的材料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目的是更接近实体模型的材料性能。在头部质心设置一个加速度计,输出加速度-时间曲线。然后对颈部模型进行弯曲和拉伸标定试验,输出基准平面转角、枕骨处力矩以及减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头颈部模型得出的曲线,均与试验要求相符合,证明头颈部模型能够进行碰撞试验的仿真。将头颈部模型与整个假人模型进行耦合,保留座椅、安全带、方向盘等组件,从实车碰撞中B柱下节点提取出加速度-时间曲线并加入到碰撞模型相对应的位置,输出头部的加速度、颈部的剪切力、轴向拉伸力曲线,结合头颈部的受力分析,分析运动中的损伤情况。使用隔离法并建立简化的颈部模型,对头颈部进行单独分析,减少前处理工作量加快求解速度,并为以后假人模型的研究做出铺垫,为汽车被动安全方面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汽车碰撞试验假人的部分标定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碰撞试验假人的部分标定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国体征的正碰假人仿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安全相关法规简介 |
1.3 车辆碰撞安全性能评价方法 |
1.3.1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2021C-NCAP) |
1.3.2 2021C-NCAP试验项目及其评价指标 |
1.4 汽车碰撞假人研究现状 |
1.4.1 汽车碰撞假人研究背景简介 |
1.4.2 国外汽车碰撞假人研究现状 |
1.4.3 国内汽车碰撞假人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辆碰撞中人体损伤的研究 |
2.1 简明损伤定级标准 |
2.2 人体头部损伤生物力学研究 |
2.2.1 头部损伤机理 |
2.2.2 头部损伤准则 |
2.3 人体颈部损伤生物力学研究 |
2.3.1 颈部损伤机理 |
2.3.2 颈部损伤准则 |
2.4 人体胸部损伤生物力学研究 |
2.4.1 胸部损伤机理 |
2.4.2 胸部损伤准则 |
2.5 人体腿部损伤生物力学研究 |
2.5.1 腿部损伤机理 |
2.5.2 腿部损伤准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Hybrid Ⅲ 50~(th)假人概述 |
3.1.1 Hybrid Ⅲ 50~(th)实体假人结构特征 |
3.1.2 Hybrid Ⅲ 50~(th)假人仿真模型 |
3.2 假人缩放方法 |
3.2.1 假人缩放方法介绍 |
3.2.2 假人缩放系数的确定方法 |
3.3 中外人体体征参数 |
3.3.1 中外人体尺寸参数 |
3.3.2 中外人体质量参数 |
3.4 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1 缩放系数的确定 |
3.4.2 缩放Hybrid Ⅲ 50~(th)假人仿真模型 |
3.4.3 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体征假人仿真模型的验证 |
4.1 头部标定 |
4.1.1 假人头部标定要求 |
4.1.2 头部仿真标定 |
4.2 颈部标定 |
4.2.1 假人颈部标定要求 |
4.2.2 颈部仿真标定 |
4.3 膝部标定 |
4.3.1 假人膝部标定要求 |
4.3.2 膝部仿真标定 |
4.4 胸部标定 |
4.4.1 假人胸部标定要求 |
4.4.2 胸部仿真标定 |
4.5 胸部参数优化 |
4.5.1 材料参数灵敏度分析 |
4.5.2 假人材料参数样本点的正交试验设计 |
4.5.3 基于响应面函数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建模 |
4.5.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参数优化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体征假人在正碰约束系统下的碰撞响应 |
5.1 台车碰撞仿真模型搭建 |
5.1.1 车体的建立 |
5.1.2 约束系统的建立 |
5.1.3 假人姿态调整 |
5.2 中外假人运动响应对比分析 |
5.3 中外假人损伤对比分析 |
5.3.1 头部损伤对比分析 |
5.3.2 颈部损伤对比分析 |
5.3.3 胸部损伤对比分析 |
5.3.4 腿部损伤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参数样本点分布表 |
附录 B 灵敏度分析结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碰撞安全背景 |
1.2 汽车碰撞安全内容 |
1.3 汽车碰撞安全研究方法 |
1.4 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乘员约束系统介绍 |
2.1 乘员约束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
2.1.1 安全气囊 |
2.1.2 安全带 |
2.1.3 正面碰撞假人 |
2.2 乘员约束系统评价方法 |
2.2.1 正面碰撞试验介绍 |
2.2.2 评价指标 |
2.3 乘员约束系统力学分析 |
2.3.1 安全带力学分析 |
2.3.2 安全气囊力学分析 |
2.3.3 假人力学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约束系统仿真建模与模型验证 |
3.1 仿真模型建立 |
3.1.1 安全气囊 |
3.1.2 转向系统 |
3.1.3 座椅 |
3.1.4 假人坐姿调整 |
3.1.5 安全带 |
3.1.6 模型加载 |
3.2 仿真模型验证 |
3.2.1 仿真计算可靠性确认 |
3.2.2 假人得分对比 |
3.2.3 假人伤害曲线对比 |
3.2.4 假人运动姿态对比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约束系统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
4.1 试验分析和参数优化 |
4.1.1 车体加速度分析 |
4.1.2 假人伤害分析 |
4.1.3 确定优化参数 |
4.1.4 参数优化 |
4.1.5 优化结果分析 |
4.2 试验验证 |
4.3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数字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汽车目前的发展及其安全问题 |
1.1.2 汽车安全问题解决的主要措施 |
1.2 汽车安全带发展综述 |
1.2.1 安全带发展历史 |
1.2.2 安全带研究现状 |
1.3 汽车安全带的主要法规 |
1.3.1 美国法规 |
1.3.2 欧洲法规 |
1.3.3 国内法规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研究基础 |
2.1 安全带国内标准的发展和应用 |
2.1.1 安全带国内标准的发展历程 |
2.1.2 安全带国内标准应用的现状 |
2.2 安全带国内新旧标准的对比 |
2.2.1 概述 |
2.2.2 织带 |
2.2.3 带扣 |
2.2.4 调节件 |
2.2.5 连接件和高度调节器 |
2.2.6 卷收器 |
2.2.7 安全带总成 |
2.2.8 其他方面 |
2.3 安全带国内标准与ECE R16 的对比和安全带质量的提升 |
2.3.1 安全带国内标准与ECE R16 的差异 |
2.3.2 安全带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 |
2.4 安全带动态试验影响的主要因素 |
2.4.1 概述 |
2.4.2 假人选用 |
2.4.3 假人标定 |
2.4.4 安全带放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设备 |
3.1.1 试验台车 |
3.1.2 试验假人 |
3.1.3 高速摄影系统 |
3.2 试验准备和结果分析 |
3.2.1 设备标定 |
3.2.2 测试结果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数字仿真 |
4.1 台车正面碰撞建模流程 |
4.1.1 仿真平台的选择 |
4.1.2 台车正面碰撞建模流程设计 |
4.2 仿真模型建立和验证 |
4.2.1 模型建立过程 |
4.2.2 载荷施加 |
4.2.3 模型验证 |
4.3 数字仿真结果分析 |
4.3.1 假人损伤评价指标 |
4.3.2 假人损伤分析 |
4.3.3 安全带预紧保护效果和质量提升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4)五十百分位假人胸部标定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辆碰撞与人体损伤 |
2.1 车辆碰撞形式 |
2.2 车辆碰撞法规 |
2.3 人体在车辆正面碰撞中的损伤及其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辆碰撞假人及其标定系统 |
3.1 车辆碰撞试验假人 |
3.2 Hybrid Ⅲ 50th男性假人 |
3.3 假人标定系统 |
3.3.1 假人标定试验台 |
3.3.2 假人标定测量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辆正面碰撞假人的标定 |
4.1 假人头部标定试验 |
4.2 假人颈部标定试验 |
4.3 假人膝部标定试验 |
4.4 假人胸部标定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胸部标定试验的因素 |
5.1 影响标定的因素 |
5.1.1 标定时间间隔 |
5.1.2 温度 |
5.1.3 摆锤撞击速度 |
5.1.4 摆锤撞击点位置 |
5.2 测试数据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一种改进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假人的开发及伤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 |
1.2.1 试验法 |
1.2.2 仿真分析方法 |
1.2.3 汽车碰撞安全法规概述 |
1.3 汽车碰撞仿真试验假人简介 |
1.3.1 汽车碰撞假人的发展 |
1.3.2 国内外仿真假人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车乘员损伤理论及伤害指标 |
2.1 汽车乘员头颈部损伤理论 |
2.1.1 头颈部结构与损伤类型 |
2.1.2 头颈部损伤准则与耐受极限 |
2.2 汽车乘员胸部损伤理论 |
2.2.1 胸部结构与损伤类型 |
2.2.2 胸部损伤准则和耐受极限 |
2.3 简明损伤定级法 |
2.4 现行损伤准则与耐受极限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假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显式有限元方法 |
3.1.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3.1.2 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 |
3.2 假人头颈部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头部有限元模型建模过程 |
3.2.2 颈部模型结构分析 |
3.2.3 颈部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假人胸部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1 正面碰撞胸部理论模型 |
3.3.2 假人胸部结构特点 |
3.3.3 胸部有限元模型设计 |
3.4 假人其它部位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假人标定试验与有限元模型参数优化设计 |
4.1 假人标定试验与结果 |
4.1.1 假人头部标定试验 |
4.1.2 假人颈部拉伸标定试验 |
4.1.3 假人颈部弯曲标定试验 |
4.1.4 假人胸部标定试验 |
4.1.5 假人膝部标定试验 |
4.2 假人有限元模型材料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 |
4.2.1 基于中心复合试验设计的响应面方法概述 |
4.2.2 遗传算法原理与概述 |
4.2.3 构建响应面模型 |
4.2.4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多目标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正碰试验与假人模型有效性验证 |
5.1 假人有限元模型标定试验及验证 |
5.2 汽车正面碰撞试验 |
5.3 正碰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
5.4 假人有限元模型验证及分析 |
5.4.1 100 %完全正面碰撞工况验证 |
5.4.2 40 %偏置正面碰撞工况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人体尺寸假人模型的建立与损伤研究 |
6.1 假人缩放理论 |
6.1.1 人体尺寸的差异性 |
6.1.2 假人缩放理论与方法介绍 |
6.2 中国人体尺寸假人模型的建立 |
6.2.1 假人尺寸与缩放系数确定 |
6.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6.3 响应对比与伤害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正碰有限元假人颈部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碰撞假人研究意义及现状 |
1.2 国内外假人颈部设计研究意义及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车乘员颈部损伤理论及安全法规 |
2.1 汽车乘员颈部损伤理论 |
2.1.1 颈部损伤机理 |
2.1.2 颈部生物力学响应及耐受限值 |
2.1.3 颈部损伤准则 |
2.2 乘员颈部相关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及评价标准 |
2.2.1 国内外关于乘员颈部保护的相关法规 |
2.2.2 新车评定规程(NCAP)中颈部评价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限元假人颈部模型的建立 |
3.1 假人颈部结构建模 |
3.1.1 等效颈椎及椎间盘结构建模 |
3.1.2 颈部肌肉及韧带软组织等效化建模 |
3.1.3 确定颈部组织材料参数 |
3.1.4 搭建颈部各结构间连接关系 |
3.2 创建颈部寰枢关节传感器 |
3.2.1 颈部传感器简介 |
3.2.2 选取并创建传感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假人颈部模型验证及参数优化 |
4.1 假人颈部模型标定试验 |
4.1.1 颈部标定试验法规及要求 |
4.1.2 颈部标定试验模型建立 |
4.1.3 颈部标定试验结果分析 |
4.2 颈部材料参数灵敏度分析 |
4.2.1 材料参数灵敏度分析概述 |
4.2.2 结果分析 |
4.3 正交试验设计 |
4.4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
4.4.1 构造响应面模型 |
4.4.2 多目标优化 |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假人整车约束对标验证及分析 |
5.1 整车分析模型建立 |
5.2 假人姿态调整 |
5.3 接触设置 |
5.4 仿真对标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姿态可调及三维位移可测的正碰假人胸部设计与仿真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碰撞法规与测试假人发展趋势研究 |
1.2.1 碰撞法规的发展 |
1.2.2 测试假人的发展趋势 |
1.3 正碰假人胸部模型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乘员胸部损伤生物力学 |
2.1 胸部解剖结构 |
2.2 胸部损伤机理及损伤类型 |
2.2.1 胸部损伤机理 |
2.2.2 胸部损伤类型 |
2.3 胸部损伤评价准则及相关法规指标 |
2.3.1 胸部损伤评价准则 |
2.3.2 胸部损伤相关法规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假人胸部设计 |
3.1 假人胸部设计原则 |
3.2 数据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
3.2.1 传感器选型 |
3.2.2 信号处理器选型 |
3.3 假人胸部基础模型的建立 |
3.4 胸椎二维姿态调整机构的结构设计 |
3.4.1 胸椎Z向调整机构设计 |
3.4.2 胸椎Y向调整机构设计 |
3.5 一点三维位移测量机构的结构设计 |
3.5.1 X向线位移测量机构设计 |
3.5.2 Z向角位移测量机构设计 |
3.5.3 Y向角位移测量机构设计 |
3.6 双层矩形截面肋骨的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假人胸部的验证与优化 |
4.1 胸部标定程序简介 |
4.1.1 高速标定程序 |
4.1.2 低速标定程序 |
4.2 胸部模型高速标定工况下验证 |
4.2.1 HybridIII50th假人胸部高速标定试验 |
4.2.2 胸部模型的高速标定仿真试验 |
4.3 正交试验设计 |
4.4 构造响应面函数 |
4.5 基于三种智能优化算法的参数优化及验证 |
4.5.1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优化 |
4.5.2 优化结果的对比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约束系统中胸部模型的研究分析 |
5.1 约束系统研究方法简介 |
5.1.1 试验方法 |
5.1.2 仿真分析方法 |
5.2 台车仿真碰撞模型的搭建 |
5.2.1 车体的建立 |
5.2.2 约束系统的建立 |
5.2.3 假人姿态的调整 |
5.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特征的汽车碰撞试验假人测试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碰撞假人简介 |
1.2.1 国内外正面碰撞假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人体尺寸对比 |
1.3 汽车碰撞安全研究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整车碰撞有限元模型和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建立 |
2.1 整车模型有效性验证 |
2.2 100%正面碰撞建模 |
2.3 40%偏置碰撞建模 |
2.4 25%小重叠率碰撞建模 |
2.5 乘员约束系统建模 |
2.5.1 中国人体尺寸特征假人有限元模型建立 |
2.5.2 乘员约束系统建模 |
2.5.3 基于假人模型的约束系统参数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面碰撞仿真对比分析 |
3.1 100%正面碰撞 |
3.1.1 假人运动学响应对比 |
3.1.2 假人损伤响应对比 |
3.2 40%偏置碰撞 |
3.2.1 假人运动学响应对比 |
3.2.2 假人损伤响应对比 |
3.3 25%小重叠率碰撞 |
3.3.1 假人运动学响应对比 |
3.3.2 假人损伤响应对比 |
3.4 碰撞工况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乘员约束系统参数分析 |
4.1 安全气囊起爆时间 |
4.2 安全气囊质量流率 |
4.3 安全气囊排气孔直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假人有限元模型的标定仿真对比分析 |
5.1 头部标定 |
5.2 颈部标定 |
5.3 胸部标定 |
5.4 膝部标定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Hybrid Ⅲ假人胸部仿生部件制备参数对假人试验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方法 |
1.1.2 汽车碰撞假人 |
1.1.3 汽车碰撞假人有限元模型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假人胸部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2 聚乙烯皮肤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3 聚氨酯泡沫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仿生材料制备参数影响的力学试验研究 |
2.1 研究方案 |
2.2 皮肤材料单轴压缩试验 |
2.2.1 制备参数的选择 |
2.2.2 试验法规 |
2.2.3 试样获取 |
2.2.4 试验设备 |
2.2.5 试验方案 |
2.2.6 试验结果 |
2.3 皮肤材料拉伸力学试验 |
2.3.1 试样法规 |
2.3.2 试样获取及试验方案 |
2.3.3 试验结果 |
2.4 聚氨酯泡沫单轴压缩试验 |
2.4.1 制备参数的选择 |
2.4.2 试验法规 |
2.4.3 试样获取 |
2.4.4 试验设备 |
2.4.5 试验方案 |
2.4.6 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假人胸部仿生材料参数优化反求 |
3.1 材料参数反求简介 |
3.2 材料模型的介绍 |
3.2.1 假人皮肤材料的材料模型 |
3.2.2 假人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材料模型 |
3.3 材料模型的拟合 |
3.3.1 皮肤材料模型的拟合 |
3.3.2 聚氨酯泡沫材料模型的拟合 |
3.4 假人材料参数初始值反求 |
3.4.1 假人皮肤材料参数反求 |
3.4.2 假人聚氨酯泡沫材料参数反求 |
3.5 材料参数优化 |
3.6 参数优化结果 |
3.6.1 假人皮肤材料参数优化结果 |
3.6.2 假人聚氨酯泡沫参数优化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备参数对假人仿生部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仿生部件力学试验仿真 |
4.1.1 腹部静态压缩试验仿真 |
4.1.2 腹部动态冲击试验仿真 |
4.1.3 头部跌落标定仿真 |
4.2 零部件标定试验 |
4.2.1 头部跌落标定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备参数对假人胸部高速标定的影响 |
5.1 假人胸部标定要求简述 |
5.2 腹部制备参数对胸部高速标定的影响 |
5.2.1 仿真研究 |
5.2.2 试验验证 |
5.2.3 假人腹部刚度要求 |
5.3 胸部夹克制备参数对胸部高速标定的影响 |
5.3.1 仿真研究 |
5.3.2 试验验证 |
5.4 胸部缓冲垫制备参数对胸部高速标定的影响 |
5.5 力学特性曲线对胸部滞后率的影响 |
5.5.1 胸部滞后率影响因素分析 |
5.5.2 胸部高速冲击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仿生部件制备参数对假人损伤的影响 |
6.1 头皮制备参数对假人头部损伤的影响 |
6.2 胸部夹克皮肤制备参数对假人损伤的影响 |
6.3 腹部泡沫制备参数对假人损伤的影响 |
6.4 胸部缓冲垫制备参数对假人损伤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汽车正面碰撞中假人头颈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性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有限元仿真假人的研究现状 |
1.4 汽车碰撞试验法规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头颈部的损伤机理及准则 |
2.1 头部的损伤机理及准则 |
2.1.1 头部的损伤机理 |
2.1.2 人体头部的损伤指标 |
2.2 颈部的损伤机理及运动模式 |
2.2.1 颈部的损伤机理 |
2.2.2 颈部的运动损伤模式 |
2.3 人体颈部的损伤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头颈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几种常见正面碰撞假人仿真模型的对比 |
3.2 有限元理论及软件介绍 |
3.2.1 有限元理论简介 |
3.2.2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2.3 碰撞问题的接触算法简介 |
3.3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
3.4 头部模型的建立 |
3.4.1 Hybrid Ⅲ 50th假人头部结构 |
3.4.2 曲面轮廓的生成 |
3.4.3 头部模型的建立过程 |
3.5 颈部模型的建立 |
3.5.1 假人颈部结构的分析 |
3.5.2 颈部模型的建立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假人头颈部的标定试验 |
4.1 橡胶材料的参数调整 |
4.1.1 材料压缩试验 |
4.1.2 材料的剪切试验 |
4.1.3 材料的拉伸试验 |
4.1.4 改进材料的对比试验 |
4.2 假人头部标定试验 |
4.2.1 头部标定的法规标准 |
4.2.2 试验结果 |
4.3 假人颈部弯曲标定试验 |
4.3.1 颈部弯曲标定的法规标准 |
4.3.2 弯曲标定试验的结果 |
4.4 颈部标定向后拉伸模型说明 |
4.4.1 颈部标定法规要求 |
4.4.2 仿真试验的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正面碰撞仿真试验 |
5.1 头颈部模型的耦合 |
5.2 碰撞假人模型的约束系统 |
5.3 设置工况 |
5.4 碰撞仿真试验结果及受力分析 |
5.4.1 头部模型的求解结果 |
5.4.2 颈部模型的求解结果 |
5.5 头颈部隔离法分析 |
5.5.1 隔离法简化模型的建立 |
5.5.2 头颈部模型的运动状态 |
5.5.3 输出响应曲线的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汽车碰撞试验假人的部分标定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体征的正碰假人仿真研究与应用[D]. 陈嘉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约束系统仿真优化[D]. 黄云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数字仿真[D]. 金剑. 吉林大学, 2019(03)
- [4]五十百分位假人胸部标定影响因素的研究[D]. 潘浩坤.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5]一种改进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假人的开发及伤害研究[D]. 徐义博. 吉林大学, 2018(01)
- [6]正碰有限元假人颈部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D]. 闫磊. 吉林大学, 2018(01)
- [7]姿态可调及三维位移可测的正碰假人胸部设计与仿真验证[D]. 林烨. 吉林大学, 2018(01)
- [8]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特征的汽车碰撞试验假人测试性能分析[D]. 解文娜. 湖南大学, 2018(01)
- [9]Hybrid Ⅲ假人胸部仿生部件制备参数对假人试验性能的影响研究[D]. 彭凯. 湖南大学, 2018(06)
- [10]汽车正面碰撞中假人头颈部仿真研究[D]. 杨烁. 吉林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