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贺钟玉[2](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肖宏伟[3](2021)在《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政治价值观关乎我国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不管是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宏观层面来看,还是从促进大学生自身政治社会化的微观层面来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工作都必须做好做实,这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鉴于此,结合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借助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全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及媒体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全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系统分析。概括阐明了全媒体及全媒体时代的含义及特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内涵及构成,具体探究了全媒体发展给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以及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在全媒体时代的能动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在全媒体时代下其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形成原因。通过调查访谈我们发现:大学生政治认知清晰,但理解片面化;政治情感积极,但个性偏向明显;基本政治立场正确,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网络政治参与增多,但互动深度不够。这种现状与全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信息的弥散性、媒体平台的多样性有着很大关系。第四部分探讨了全媒体时代下培育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策略选择。本部分主要从增强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设计感、增进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的融合性、建立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机制以及明确政治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相关责任等四个方面,对全媒体时代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进行了系统探究,为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

付馨瑶[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高校而言,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因此,为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理念以及新策略”迫在眉睫。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直接立论依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知识,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法等。第二部分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明确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部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尚存在着“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法未与时俱进”、“教育载体建设不足”、“教育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认识不足,网络思政产品供给未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大学生网络素养不高等原因。第四部分阐明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坚持求是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内容为主线”,“以教育方法为主导”、“以网络传播为手段”、“以队伍建设和完善网络平台为保障”的六位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王纲[5](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赵丽[6](2021)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 ——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已渗透进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直播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大学生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都有在参与观看直播或进行直播。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到位、商业资本利益的驱动、高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网络直播的教育重视度不够、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等,结果会造成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直播中出现价值观风险的问题。鉴于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路阵地,构建良好网络生态,规范大学生虚拟空间活动,有针对性的消除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出现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大学生网络直播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贵州8所双一流、普通本科及专科类院校为调查样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加以研究。本文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第一章是阐释了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在网络直播中的价值观风险等;第二章分别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原则性上阐释了逻辑理路;第三章是在对贵州高校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调研基础之上,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基本现状;第四章是通过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积极作用和存在问题分析,探寻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对策思考,主要从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网络治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二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家庭教育,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洪斯琪[7](2021)在《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信息碎片化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客观存在,碎片化传播主要指的是完整、系统的信息被拆分成碎片化的、零散的信息进行传播,主要是通过主体、内容、媒介这三个方面的碎片化来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主客体双方信息交流的一个传播过程,其构成要素和传播学之间有一定的契合性,信息的碎片化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不可避免,从积极影响方面来说,信息碎片化传播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也得到了丰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传播平台。从消极影响方面来说,线上的教学目标模糊化,学生不能清晰地掌握教学的目的任务;教育者的引导力弱化,话语影响力下降;学生阅读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利用率降低;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主流价值观等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碎片化传播趋势的不可逆转,要充分利用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互联网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其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力,沉着应对网络多元思想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冲击。理性的应对消极影响,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增强对碎片化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不断创新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甄选优质资源,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李国庆[8](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欧阳润[9](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何珍[10](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意识是公民对祖国认知、认同的概念集合,是对基于血缘、地缘以及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是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它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有着历史的形成过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宏观国家意识更多是国人在近代反殖民、反压迫和求独立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民族意识觉醒和认知世界深化密不可分。在当代中国,国家意识的基本立足点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以及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历史、文化等的认同。新时代的国家意识既包含国家主权意识、理性爱国意识、团结统一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为国奋斗意识等传承性要素,也包括全球格局下辩证的民族与世界观念、传媒时代具有坚韧定力的爱国情感和当下基本国情的准确判断与理性认知等时代性要素。作为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为我国方方面面提供着框架依据,也对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产生了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国家意识对他们明确社会责任、建立共同理想,超越局部狭隘、促进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和形成发展合力具有重要价值,尤其需要着力提升。从提升逻辑上看,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需要循序渐进、知行合一,以明确对国家的认知为基础和前提,以增强爱国情、爱国志为桥梁和纽带,以促进理性爱国行动为目标和指向。立足问题导向,遵循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提升逻辑,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尚存在国家意识的内涵认知不够确切、对于新时代国情世情不够明晰、热爱祖国的情感定力不够坚定以及爱国之情与具体实践不够协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高校国家意识培育部分环节的实效性不足、全球化时代背景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冲击、部分社会现象消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定力以及爱国之情向爱国之行的转化缺乏内生动力。因此,立足其概念内涵、提升逻辑和问题导向,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需要各个培育主体有所分工,又密切协作,通过以下策略加以提升: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高校国家意识培育体系;紧跟时代发展,厘清国家意识的内涵与本质;紧盯风险问题,塑造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定力;利用重要时机,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爱国行动。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评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3.4.3 访谈分析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梳理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及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创新与不足之处
        4.1 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关联
    1.1 全媒体时代及其特征
        1.1.1 全媒体的含义
        1.1.2 全媒体时代的含义及特点
    1.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1.2.1 政治价值观的含义
        1.2.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含义及构成
    1.3 全媒体环境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关联互动
        1.3.1 全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正面效应
        1.3.2 全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负面效应
        1.3.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在全媒体时代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对各种媒体的偏好及使用情况
        2.1.1 大学生对不同媒介的偏好及使用频率
        2.1.2 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
    2.2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
        2.2.1 政治认知清晰,但理解表面化
        2.2.2 政治情感积极,但个性偏向明显
        2.2.3 基本政治立场正确,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2.2.4 网络政治参与增多,但互动深度不够
    2.3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2.3.1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弥散性加大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难度
        2.3.2 全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3.3 全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增强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策略选择
    3.1 增强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设计感
        3.1.1 实现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3.1.2 借鉴全媒体话语风格创新政治价值观教育话术
        3.1.3 注重教育内容的交往互动体验
    3.2 增进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的融合性
        3.2.1 促进政治价值观教育载体的技术、手段革新
        3.2.2 推动教育渠道由单一向多样、由课堂向生活转变
        3.2.3 实现教育方式由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
    3.3 建立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机制
        3.3.1 搭建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的互联机制
        3.3.2 构建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的互通机制
        3.3.3 创建主流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双向互动机制
    3.4 明确政治价值观教育主体的责任
        3.4.1 政府积极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3.4.2 主流媒体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3.4.3 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政治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调研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4)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2.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1 新时代的使命与要求
        2.1.2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2.1 内容的丰富性
        2.2.2 数字化的发展
        2.2.3 多维互动性
        2.2.4 可视化方式
    2.3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3.1 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2.3.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求
        2.3.3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3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 优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3.1.2 教育方法未与时俱进
        3.1.3 教育载体建设不足
        3.1.4 教育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
    3.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3.2.1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认识不足
        3.2.2 思政产品供给未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
        3.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3.2.4 大学生网络素养不高
第4章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4.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
        4.1.2 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理念
    4.2 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4.2.1 求是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4.2.2 继承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4.2.3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3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3.1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4.3.2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
        4.3.3 加强网络媒体素养教育
    4.4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4.1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辨析
        4.4.2 提升网络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4.4.3 改进网络教育话语方式
    4.5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4.5.1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4.5.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知识技能
    4.6 打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4.6.1 打造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4.6.2 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助软件
        4.6.3 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管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大学生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
    附录 2.大学生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动态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 ——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总体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直播概述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涵
        一、网络直播的界定
        二、网络直播的兴起
        三、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容分类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主要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直播群体大众化
        二、大学生网络直播内容多元化
        三、大学生网络直播互动性强
        四、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经济收益较高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的价值观风险
        一、网络直播情境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迷失
        二、对“泛娱乐化”内容的追求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失范
第二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逻辑理路
    第一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必要性
        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需要
        二、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需要
        三、规范大学生虚拟空间活动的需要
        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行为的需要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
        二、党和国家对网络空间治理的高度重视
        三、大学生行为准则的约束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原则性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取向相结合
        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三、社会、高校、家庭和网络直播各方协力相结合
第三章 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研设计
        一、调查问卷的题型设计
        二、数据样本选择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直播的了解程度
        二、大学生网络直播的频率时长
        三、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触屏互动
        四、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容选择
        五、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动机
        六、大学生网络直播的价值评价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我价值认知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职业认知
        四、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
        一、网络道德失范
        二、消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三、职业选择功利化
        四、法治观念的欠缺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二、高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
第五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加强网络治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一、践行法治理念以强化对网络直播的法制约束
        二、扩大媒体对网络安全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三、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直播环境
    第二节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法治和德治教育
        四、加强职业观教育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家庭教育
        一、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弘扬优良家风
    第四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一、加强网络行为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
        二、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三、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直播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7)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信息碎片化传播概述
    一、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概念
        (一)碎片化传播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表现
        (一)信息传播主体的碎片化
        (二)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三)信息传播媒介的碎片化
    三、信息碎片化传播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阶层的多极化
        (二)时间的分散化
        (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四、信息碎片化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教育活动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章 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
        (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教学目标模糊化
        (二)主体关系复杂化
        (三)话语环境多元化
        (四)信息碎片化使知识利用率低
第三章 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变化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信息传播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网络的虚实两重性
        (二)信息监管难度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认识不够
第四章 信息碎片化传播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
        (二)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开辟新空间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转变话语方式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理性消费网络信息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提高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Introduction)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Research Background andSignificance)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Trends and Literature Review)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Research Innovations and Difficulties)
2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的学理分析(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2.1 国家意识的基础概念(Basic Concepts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2.2 新时代国家意识的构成要素(Elements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2.3 新时代对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的影响(Influence of the New Era on the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2.4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的重要价值(Important Value of Raising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2.5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的基本逻辑(Basic Logic of Raising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2.6 本章小结(Summary)
3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3.1 部分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内涵认知不够确切(Some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not precise enough)
    3.2 部分大学生对于新时代国情世情不够明晰(Some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clear about the new er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world situation)
    3.3 部分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定力不够坚定Some college students love the motherland of the emotional determination is not firm enough)
    3.4 部分大学生爱国之情与具体实践不够协同(Some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specific practice are not synergistic enough)
    3.5 本章小结(Summary)
4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of College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4.1 高校国家意识培育部分环节的实效性不足(Theeffectiveness of some links in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s is insufficient)
    4.2 全球化时代背景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冲击(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brings impact to the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4.3 部分社会现象消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定力(Some social phenomena dispel the patriotic emo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4.4 爱国之情向爱国之行的转化缺乏内生动力(The conversion of patriotism to patriotic action lacks endogenous motivation)
    4.5 本章小结(Summary)
5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策略的构建(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Consciousness Promo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5.1 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高校国家意识培育体系(Following the Laws of Cognition to Optimizing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5.2 紧跟时代发展,厘清国家意识的内涵与本质(Keep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5.3 紧盯风险问题,塑造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定力(Keeping An Eye on Risk Issues to Shape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Emotions)
    5.4 利用重要时机,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爱国行动(UsingImportant Moment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Patriotic Action)
    5.5 本章小结(Summary)
6 结语(Conclusions)
    6.1 研究结论(Research Conclusion)
    6.2 不足与展望(Deficiencies and Outlook)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 肖宏伟. 山西大学, 2021(12)
  • [4]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付馨瑶.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 ——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D]. 赵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7]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洪斯琪. 大理大学, 2021(09)
  • [8]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9]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10]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提升研究[D]. 何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