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微量元素组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灰色综合评价

大中微量元素组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灰色综合评价

一、大中微量元素组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灰色综合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高阿娟[1](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成效显示种植特色经果林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土壤养分的改良功不可没,经果林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给当地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刺梨种植过程中存在水肥施用不合理问题,导致刺梨果实品质降低。对喀斯特刺梨植株进行不同水肥处理,将水肥耦合对土壤环境、刺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结合起来,对刺梨果实品质的提升、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水肥耦合有关研究理论、刺梨生长需水需肥规律、刺梨果实生理学理论,针对石漠化治理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刺梨管理过程施肥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8-2020年通过对刺梨种植地野外考察、选取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对研究区内60株刺梨植株进行水肥配施、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8个刺梨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及单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并通过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机理-机制-技术-应用示范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通过刺梨水肥耦合试验,阐明水肥耦合下刺梨土壤理化性质、刺梨果实品质的特征,揭示不同水肥处理对刺梨土壤环境、刺梨果实品质的影响,评价适宜刺梨提高果实品质的水肥配比,提出适宜刺梨生长的水肥耦合技术,集成刺梨品质优化调控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的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在水肥处理和CK下均表现出逐层递减的垂直分布规律,水肥处理可以显着影响刺梨根部土壤理化性质(P<0.05),显着影响土壤养分的含量(P<0.05),灌水、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肥力影响显着(P<0.05):在该实验中,土壤p H基本不随灌水施肥量变化,说明灌水施肥处理均未对刺梨的土壤生长环境造成影响,除p H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他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随着施肥水平升高,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研究中发现,土壤养分对灌水的响应较为复杂且不同肥力条件下差异较大,通过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配施,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改善。两个研究区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在W2条件下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达到最大,继续增大灌水量到W3水平,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降低,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灌水、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肥力影响显着(P<0.05),进一步说明通过灌水施肥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2两个研究区刺梨在同一灌水或施肥条件下,果实品质指标随施肥或灌水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中水、低水处理下的刺梨果实品质指标明显高于高水处理,在W2F2(中水中肥)处理下,果实品质达到最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个研究区土壤养分指标与刺梨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均具有相关性,且相关性多表现为极显着:各水肥处理下果实品质指标含量增加,且均在W2F2(中水中肥)表现最高,W3F1(高水低肥)表现最低,且低于CK处理,说明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助于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果实品质指标的积累,提高刺梨果实的糖酸比等品质。W3(高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增多,土壤养分随含水量淋溶至深层土壤,而刺梨植株根系较浅,吸收到的养分较少,导致刺梨植株生长缓慢,影响刺梨果实品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个研究区不同水肥处理下土壤养分指标与刺梨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通过水肥处理影响土壤环境,而土壤环境又通过影响刺梨植株生长,进而影响果实品质。3以刺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实含水率、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黄酮、多酚为综合评价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两个研究区不同水肥处理刺梨各果实品质指标综合分析,结果均显示W2F2(中水中肥)处理得到刺梨果实品质最好,W3F1(高水低肥)处理最差:水肥配施对刺梨果实指标均具有显着影响,随着水肥施用量增多,刺梨果实各指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在适宜刺梨生长的范围内,增加水肥施用量对果实品质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超过该范围则会对果实品质产生负效应。研究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展周期仅一年,因此应至少再进行两年试验,结合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取样分析,考虑如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年际变化对刺梨生长的影响,综合确定适宜刺梨的水肥配比。通过构建刺梨果实销售、深加工产品流通模式,形成完整的石漠化生态治理衍生产品产业链,促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高效发展。4在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喀斯特石漠化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的现有刺梨施肥、灌溉技术,提出刺梨施肥改良技术、刺梨灌水改良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现有施肥技术多以简易器具辅助施肥,劳动强度较大,综合效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刺梨施肥改良技术,实现翻土开沟、深度可调的目的,克服施肥量不好控制、施肥不精确的问题;对于喀斯特地区灌水多采用漫灌或人工浇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出刺梨灌溉改良技术,控制流速和整体流量,同时解决刺梨灌溉方式中存在根系湿润范围小,不能对根系进行精准灌溉的问题。

朱书豪[2](2021)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施用对南方稻田土壤的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控释尿素减施增效的最优施用量以及探索控释尿素长期施用后残留的包膜材料对土壤和作物的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相结合,研究长期施用控释尿素对南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田间定位试验依托湖南省浏阳市双季稻区连续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探究(i)不施氮肥(CK)、(ii)当地农民习惯施氮(Urea),早稻、晚稻各施氮150和180 kg·hm-2、(iii)与Urea处理等氮量的控释尿素(1.0 CRU)、控释尿素减施10%(0.9 CRU)、(v)控释尿素减施20%(0.8 CRU)和(vi)控释尿素减施30%(0.7CRU)等6个不同施氮处理下比较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氮素农学效应进行控释尿素减施的综合效应评价。室内盆栽试验设置(i)不添加膜壳(M0)、(ii)模拟5年累积量(M5)、(iii)模拟10年累积量(M10)、(iv)模拟20年累积量(M20)和(v)模拟40年累积量(M40)等5个膜壳处理,每个处理均施相同量的氮磷钾肥料,研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碳和土壤氮是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土壤酸度、土壤碳和土壤氮是土壤脲酶活性的三个主要控制因素;土壤酸性磷酸酶唯一影响因素是土壤酸度。(2)高通量测序表明:长期施用控释尿素在稻田根际形成了不同的细菌群落。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是本试验双季稻稻田土壤中的前4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占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的50%以上。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 H值、全氮、铵态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是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变化的响应程度更高的的环境因子。(3)综合效应评价表明:早稻和晚稻0.8 CRU处理的综合效应评价的关联度均最高,分别为0.9734和0.9698。因此,控释尿素减施20%在综合效应评价中最优,是本研究中最优的双季稻氮肥管理模式;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氮肥偏生产力是综合效应评价的关键指标;产量、全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是对控释氮施用量的变化响应程度更高的综合效应评价指标。(4)盆栽模拟试验表明:模拟40年累积量处理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产量、结实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不添加膜壳处理分别显着变化5.30%、5.01%、26.61%、14.44%、13.37%、2.98%、29.61%,说明它们是对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相对敏感的因子。综合分析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残留在土壤中不会对土壤和生物造成危害,且一定范围内的膜壳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李曼宁[3](2021)在《不同水肥滴灌条件对草莓的综合生长调控》文中指出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条件,科学的灌水和施肥可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和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并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我国农业的绿色、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灌水量和施肥量两个因素为试验因子,通过三茬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滴灌条件对草莓综合生长及土壤元素分布的影响。在2018年设置灌水及施肥各3个水平,共9个处理;2019年和2020年均为4个灌水水平及3个施肥水平,每茬均为1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对草莓的产量、果实品质、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中不同深度的速效氮磷钾分布的影响。采用TOPSIS和灰色关联耦合模型对不同水肥滴灌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基于草莓综合生长的水肥调控模型,结合土壤残留分布,确定温室草莓的最佳水肥管理方案,以期实现草莓生产的水肥高效利用。本研究主要取得的结论如下:(1)灌水、施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草莓各指标的调控效应。灌水对单果质量、公顷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对维生素C含量存在显着影响(P≤0.05)。施肥对单果质量、公顷产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对肥料利用效率存在显着的影响(P≤0.05)。水肥交互作用对单果质量和公顷产量均存在显着的影响(P≤0.05)。中等偏高灌水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中等灌水水平有利于可溶性总糖含量、糖酸比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较低的灌水水平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提高。中等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较低的施肥下果实品质最佳。(2)基于产量、品质、水肥效率3类指标建立草莓综合生长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三类因素九个指标进行多层次赋权,主观权重最大为公顷产量(0.276),单果质量次之(0.184),最小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0.051)。利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产量指标中三茬试验最大权重均为公顷产量,果实品质中三茬试验最大权重分别为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糖酸比,水肥利用效率中3年最大权重均为水分利用效率。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最终权重,三年最大权重均为公顷产量,分别为0.264、0.265和0.236;最小权重在2018年和2019年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060、0.054,2020年为维生素C含量0.058。(3)基于TOPSIS和灰色关联法对各水肥处理的综合评价。采用TOPSIS法计算三年各试验处理的欧式距离,得到最大欧式距离3年均为中水中肥(T5)处理;最小欧式距离在2018年和2020年均为低水高肥(T7或T10)处理,2019年则为低水低肥(T12)处理。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各处理的灰色关联度,得到最大灰色关联度3年均为中水中肥(T5)处理;最小灰色关联度在2018年和2020年均为低水高肥(T7或T10)处理;2019年则为高水低肥(T3)处理。耦合欧式距离及灰色关联度综合确定各处理的贴近度,得到综合贴合度最大3年均为中水中肥(T5)处理;最小贴合度在2018年和2020年均为低水高肥(T7或T10)处理,2019年则为低水低肥(T12)处理。(4)灌水、施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土壤中元素残留的调控效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氮、磷和钾的残留量减少。灌水对20-30cm土层硝铵态氮残留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施肥对土壤中硝铵态氮和速效磷的残留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中等灌水水平下土壤中硝铵态氮残留最少;较低的灌水水平更有利于减少土壤中速效磷、钾的残留。中等施肥水平可以减少土壤中速效钾残留;较低的施肥水平可以减少土壤中硝铵态氮和速效磷的残留。(5)融合草莓综合生长及土壤元素残留确定最优水肥施用量。解析综合生长对水肥因子的响应模型,以最佳评分的90%以上确定灌水量和施肥量,2018年最佳灌水及施肥范围1964.15-2807.03 m3/hm2、1674.38-1990.54 kg/hm2;2019年最佳灌水为2390.82-3144.55 m3/hm2,最佳施肥为959.05-1202.21kg/hm2N、274.39-343.93 kg/hm2P2O5和268.97-337.11 kg/hm2K2O;2020年最佳灌水为2400.33-3064.27 m3/hm2,最佳的施肥为1429.32-1815.43 kg/hm2N、175.94-223.47 kg/hm2P2O5和275.68-350.79kg/hm2K2O。

罗渝[4](2020)在《重庆市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现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重庆是我国烟草主产地之一,分布区域主要包括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是重庆烤烟主产区之一,本文于2012年对黔江区植烟土壤进行了调查和采样分析,通过测定植烟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及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明确了植烟土壤肥力状况,利用GIS技术获得了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通过对比10年前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了解了植烟土壤养分变化情况,以期为黔江区植烟土壤改良和烟草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黔江区植烟土壤酸化严重,急需改良。建议pH<5的土壤施用石灰进行改良,pH<5.5的土壤施用白云石粉或碱性物料进行改良。(2)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24.2 g/kg,有57.0%的土壤有机质在适宜范围;该地区土壤全氮与碱解氮都较为适宜;适宜全磷范围的土壤样品占55.6%,且总体水平偏低;速效磷含量在适宜范围的比例为34%;速效钾低于150 mg/kg的土壤有24.4%,平均值为234 mg/kg,个别速效钾含量极高。因此,在相应区域的施肥管理中应控磷保钾,同时控制氮肥施用仍然是今后的工作重点。(3)中量营养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交换性钙、镁含量偏低,超过55%处于极低、偏低水平。有效硫的含量较为丰富,有效硫高于50 mg/kg的比例超过50%。因此,该部分土壤应适当降低含硫肥料的施用,增施钙肥与镁肥。(4)微量营养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黔江区植烟土壤具有高硫、高铁、高锰、高锌、高铜、低氯、低硼的特点,施肥管理时需适当补充氯,同时需要通过提高pH降低铜、锌、铁、锰的有效性,增施硼肥,并参考土壤钼含量针对性施用钼肥。

何梓彬[5](2020)在《外源锌、铁、磷叶片喷施对有色稻籽粒矿质营养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缺乏微量元素引起的营养失衡问题是目前世界上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微量元素的缺乏会严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阻碍人正常的生长发育。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50%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但水稻尤其是精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有色稻作为特异型水稻因其含有较高营养价值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前人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有色稻所含酚类物质、类黄酮的抗氧化特性上,对其所含矿质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尚不充分,此外,关于有色稻籽粒中抗矿质微量营养的因子也少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开展了不同基因型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的农艺性状以及矿质微量元素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有色稻叶面喷施Zn、Fe、P元素,探讨了不同Zn、Fe、P浓度水平以及不同浓度水平组合喷施下对有色稻籽粒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Zn、Fe、P元素的叶面喷施均能增加有色稻的产量,其中以Zn、Fe叶面喷施对于有色稻的增产效果优于P叶面喷施。外源Zn、Fe、P的叶面喷施主要是从结实率与千粒重方面对有色稻单株产量产生影响。2.Zn、Fe、P元素的叶面喷施均能显着增加有色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但整体效果上,外源Zn、Fe叶面喷施对于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的提升要优于外源P叶面喷施。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在0.3%浓度的Fe SO4叶面喷施处理下时,红米品种CR16的综合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达到最大,提升幅度最为显着。3.通过Zn、Fe、P两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处理发现,外源双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处理同样能显着增加有色稻的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尤其在Zn、Fe元素组合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和生物有效性的提升要优于Zn+P组合和P+Fe两个组合。在单元素Zn、Fe、P叶面喷施处理和三种元素组合的双因素处理条件下,Zn、Fe组合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效果要优于单元素Zn、Fe、P叶面喷施的效果,尤其当有色稻品种CR16在0.3%浓度的Zn SO4与0.3%浓度的Fe SO4组合叶面喷施和有色稻品种CR17在0.1%浓度的Zn SO4与0.3%浓度的Fe SO4的组合叶面喷施处理下,该两个有色稻品种的籽粒Zn、Fe、Cu、Mn生物有效性达到最大。

魏来[6](2020)在《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水稻种植区,在保证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富锦市作为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全省粮食产量最高的县级市,其水稻种植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以机插秧为代表的机械化种植模式在富锦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随着物质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水稻直播技术也得到迅速提升和推广。关于机插秧和直播两类模式孰优孰劣的讨论越来越多,选择合理高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水稻种植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促进富锦市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继而确保黑龙江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位。为保证富锦市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分析、综合效益评价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评价不同水稻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水平,帮助水稻种植户和相关部门选择和推广合适的种植模式,提高水稻种植综合效益,保证富锦市水稻种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分析了富锦市水稻种植现状,阐述了富锦市主要采用的水直播、旱直播和机插秧三种种植模式的标准技术流程及特点。(2)对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从水稻种植的投入要素构成和产出分析入手,比较不同种植模式投入产出差异,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每种种植模式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影响水稻产出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投入产出角度上,水直播模式效益最高、旱直播模式次之,机插秧模式最低。(3)构建了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水稻种植特点,建立了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个一级指标,每亩产值、每亩农药使用量、技术满意度等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4)构建了基于AHP—熵权法的TOPSIS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直播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旱直播次之,机插秧最低。并通过障碍度模型,确定了影响不同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直播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旱直播模式次之,机插秧模式最低。(5)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稻种植模式推广和综合效益提升的建议。

孟凯[7](2019)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中部地区是内蒙古苜蓿生产主产地,近年来随着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区苜蓿产量和品质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技术已滞后于当前苜蓿产业发展。本研究对苜蓿种植过程中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选取了 3个内蒙古中部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多年试验,试验设计包含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设计、二次回归饱和D416最优试验设计等,通过对苜蓿生长特性、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不同苜蓿品种间生长特性、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其中中苜1号在株高、生长速度上表现较好,中草3号茎叶比值较低,WL319HQ在鲜干比值较高,草原3号饲草产量较高,中草3号在CP、ADF、DDF含量及RFV表现较好。依据灰色关联度评价,中苜1号、草原3号、中草3号综合表现较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适宜生产推广应用。2、在30-6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而在10-3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株高和生长速度影响随生长年限的增加逐渐显着,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增加而增加。种植行距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着,在10-60cm行距内,茎叶比随行距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种植行距显着影响苜蓿产量的变化,产量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窄行距对产量增加作用逐年减弱。苜蓿CP含量和RFV在行距调控下差异显着,CP含量和RFV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降低。行距调控对苜蓿ADF和NDF的影响显着,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增加。在10-30cm行距内苜蓿产量和品质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推广应用。3、施肥可显着提升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施肥可提升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氮磷钾配施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在缺钾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贡献为钾>氮>磷,氮钾互作对产量为负效应,氮磷、磷钾互作为正效应。在缺磷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效应氮>磷>钾,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为正效应,磷氮互作为负效应。通过模拟寻求分析得出在缺钾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25.08~30.69kg/hm2、钾肥 54.38~69.60kg/hm2、氮肥 58.50~77.63kg/hm2。在缺磷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147.68~185.63kg/hm2、钾肥51.38~66.75kg/hm2、氮肥40.80~53.10kg/hm2。4、灌水和施肥能显着提高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和鲜干比,水肥对生长特性的作用大小为水>肥。水肥耦合显着增加苜蓿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水肥耦合效应中灌水对营养品质的效应大于施肥。水肥耦合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水肥因子对产量效应大小为水>氮>磷>钾,水、肥因子间互作效应显着,在生长第二年氮钾、磷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氮磷互作为正效应,生长第三年氮磷、氮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磷钾互作为正效应。最优的水肥配比为为氮肥90kg/hm2、磷肥75kg/hm2、钾肥45kg/hm2,灌水量 400mm。

李艳丽[8](2019)在《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 ——基于吉林省农户样本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农业是一种利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增长模式,化学农业的鼎盛危害了生态环境,土壤板结、酸化、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经济及技术弱点不断显露,农药化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地、水和农产品残留物质超标;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型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和量同时提出要求。为此,国家提倡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农业由粗放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八五”规划中提出“绿色食品”的理念,绿色农产品日益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追逐的目标,绿色农业发展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有望成为跨越因资源和环境危机而导致的增长极限限制的有效途径,因此,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转型和推进是新时期高品质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实现“全域型绿色农业”,逐步解决农业困境。吉林省范围内绿色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具备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过渡的条件,以吉林省农户为调查样本,在样本域内存在绿色农产品数量少,规模小,增速缓,且农户参与绿色农产品转型生产程度低、退出转型频率高的问题,由此以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为指导建立“动因-条件-转型过程-效益评价”作为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行为的分析框架,分析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现状、动因和初始条件,以可测量的内外动因要素指标为依据,采纳灰色局势决策分析法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最优模式进行效果测度,明确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最优效果测度,结合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特点优化农户转型生产决策行为模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和COX模型分析样本域内的农户生产实践中转型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AHP-FCE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户转型前后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转型前后的综合效益双重比较,分别为剔除补贴要素的效益比较和不同转型阶段的效益比较。研究发现转型初期(3年转换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农户转型规模、速度和稳定生产的关键,政府补贴和扶持政策对农户转型后的综合效益提升作用明显,为探索推进农户生产转型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参与度,为政府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在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方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补充建议,以便有限的政府资源发挥最大的配置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以国内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为基础,从吉林省范围内选取常规农户和绿色生产农户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同全国横向比较,同时比较二者的优势,采用统计描述法分析农产品供需市场呈现的主要矛盾,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导致绿色农产品消费供需市场呈现出两大矛盾:第一、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理念重大转变导致现阶段农产品供需市场的矛盾已经从需求快速增长和供应总量不足的矛盾逐渐转化为多样化高品质农产品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二、健康绿色消费需求增长同绿色农产品供给价格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从理论意义上肯定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转型的积极意义,而从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实际情况来看,转型升级的土地和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以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作为参照,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并未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其转型升级的规模和速度尚不理想。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农户总体数量少、转型速度缓慢,且农户退出转型的频率和比例较高。2.以农户行为改变理论为依据,设可测量的内部要素指标和外部要素指标为决策目标,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最优模式进行效果测度,测度结果分别明确了绿色农产品生产行为的最优测度效果。从行决策结果和列决策结果,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分析结果来看,均显示绿色农产品生产是农户生产决策的最佳选择,而结合吉林省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户生产规模和转型速度均不理想,与效果测度的结果不完全匹配,因此,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及转型进程还取决于转型具备的初始条件。3.根据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以速水佑次郎提出的农业发展的三要素为依据建立政府、市场和农户的研究框架,发现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具备相对有利的转型初始条件。从生产者市场来看,基础条件比较完善、主体数量充足且规模经营适度,配套设施条件相对完备,从农田灌溉到水利设施以及通电通讯和交通等方面都能够良好的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进展迅速,为农业转型提供便利条件;从政府支持政策角度来看,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覆盖面逐渐增加,为实现转型拓宽了道路;而消费者市场比较复杂,消费决策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采用走访调研和因子分析法提取和分析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发现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提升空间大;绿色农产品的预期消费潜力巨大;有待增加购买渠道并提高绿色农产品购买便利度。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四组要素中三个要素即:性价比因子、安全性因子和消费者认知因子均可通过生产者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推进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是关键,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立的基础。4.以农户行为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农户个体层面和农业生产体制层面分析农户生产转型决策的过程,结合农户生产转型决策的特点优化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决策模型,发现成本收益为导向的经济要素是农户转型决策的关键,而农户转型生产实践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判断其影响因素时,经济要素并非显着性因素。从理论层面分析成本收益的关系是转型的基本要素: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户对某项生产活动是否可行的衡量标准是成本收益的关系,农户个体决策行为的集合最终导致农户整体生产模式的转型,本文以宋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为依据探讨绿色农产品生产决策评估过程,采用成本最小法或是收益最大法确定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将宋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优化为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决策行为研究模型;从农业生产体制层面看,农业生产的转型属于渐进式的局部转型,在不同的生产制度下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受扶持政策的影响较大,有利于降低农户经营成本的扶持政策可以增加农户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参与度。农户对成本收益的衡量标准和预期结果差异性较大,实际生产中农户对自然条件的评估多为不确定的情况,因此,结合实践分析农户生产决策过程中各要素的影响,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保留5组有效变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中信息的可获得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生产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证难易程度、农户的风险意识与抗风险能力,而农户生产决策理论中与成本收益相关的经济要素在农户转型实际生产中却并无显着性,这取决于农户的特殊性和生产过程的差异性,转型后已趋于稳定的农户基本为企业或政府支持型农户,抗风险能力、转型技术支持、供销信息获取力较强,因此,成本收益关系明显,此类农户平均单位成本明显优于单位收益,而未转型农户基于单纯的市场价格考虑,由此表现出在样本域内的农户决策行为研究中经济要素并无显着性。5.通过农户转型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发现:转型初期(即3年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全域性转型的关键。农户生产转型后的绩效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维度衡量,本文以此建立普通农产品生产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后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农户生产行为转型的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发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提高转型后农户综合效益指标的关键要素,同时,转型初期(即3年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农户转型速度和规模的关键,也是农户转型后参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退出转型频率高低的关键。本文采用AHP-FCE分析法发现在农户转型初期的3年内,经济效益下降明显,这阻碍了农户参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对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形成制约,农户在转型前后对绿色农产品经济效益的预期和关注度差异较大,也是农户决定是否继续坚持转型的重要原因,3年期内的农户经济效益对农户转型速度和转型规模具有转折性意义。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农户转型升级后综合效益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初期的经济效益是推动农户转型规模和速度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农户转型后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与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本文以绿色农业生产为研究背景,采用微观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行为决策问题,常规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是否能够解决或缓解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面临的两大问题,通过转型经济理论研究视角分析生产转型的条件、过程如何,转型后的绩效评估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本研究的选题突破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将研究重点定位在对吉林省农户从常规农产品生产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行为决策问题的剖析上,农户转型决策过程及转型绩效综合评价的结论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进行政策制定、合理配置政府资源、选择政策扶持方向提供思路和建议。第二,本文的研究可能丰富转型经济研究的内容。本文以转型经济研究范式为研究框架,从农户的微观角度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进行剖析,以速水佑次郎提出的农业发展三要素为参考,结合陈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将政府、市场和农户作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三大参与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优化绿色农户转型理论模型,建立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思路:即转型动因——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转型绩效评价作为农户生产转型问题研究框架。

肖人峰[9](2019)在《硼、锌和锰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um Bertoni是一种天然甜味剂植物,其糖苷具有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目前关于甜叶菊的栽培技术主要集中在扦插育苗、种植密度、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等,关于其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研究较少。本试验先后采用单因素组培试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来研究硼、锌和锰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因素组培试验发现,不同元素对甜叶菊农艺性状、产量影响情况不尽相同。培养基中适量的硼、锌和锰可促进甜叶菊组培苗生长,对成芽数影响最大的是Zn3(20mg/L)处理,其甜叶菊组培苗成芽数可达67.4个,对株高和生根率影响最大的则是Mn4(20mg/L);适宜浓度的硼、锌和锰对甜叶菊糖苷合成也有促进作用,Mn3(15mg/L)处理下ST含量最高,Zn3(20mg/L)处理的RA和总苷含量最高。大田试验发现,硼锌锰配施能促进甜叶菊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其中,锌肥对甜叶菊株高、叶干重、茎干鲜重和产量的促进效果优于硼和锰肥;硼肥对甜叶菊胞间CO2浓度的促进效果优于锌和锰肥;上述指标中均存在B-Zn交互作用且都表现为相互抑制。单因素分析表明,甜叶菊产量最优施肥区间为硼肥0.8373-0.9765 kg/667m2;锌肥0.8970-1.0437 kg/667m2;锰肥0.5658-0.7418kg/667m2。随着硼、锌和锰用量的增加,甜叶菊双糖苷、RB、ST、RA及RD苷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以优质糖苷RA和RD为目标,分别得到硼、锌和锰的最优施肥区间为分别为0.982-1.072、0.624-0.876、0.615-0.739 kg/667m2和0.901-1.099、0.631-0.869、0.401-0.599 kg/667m2。结合灰色关联度法与DTOPSIS法的分析结果,最终确定大田栽培时为使甜叶菊优质高产,其硼锌锰的最优施肥量为:硼肥1 kg/667m2、锌肥0.75 kg/667m2、锰肥0.5kg/667m2。

林魁[10](2018)在《叶用莴苣设施水培适宜光照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物质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为了探究和系统揭示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条件*,本文以全年耐抽薹的‘意大利’叶用莴苣品种(Lactuca satival L.Italy)作为供试材料,开展了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光温控制系统及适于叶用莴苣光环境下生长的水培装置的研制;并在此系统上通过研究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质的响应机制确定了最适光质配比;通过结合不同光照时间间隔对叶用莴苣影响的研究结论,确定了用于正交实验设计的不同光照模式实验因素与水平,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叶用莴苣苗期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进一步解析出了叶用莴苣生长期和采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组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得到的最适光照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出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 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培养系统的研制为深入研究植物实际生长周期所需要的光照总量及其对光谱的响应,设计了一种基于LED不同光照模式的植物培养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LED灯具设计及光温检测控制系统和植物水培生长装置。通过测试系统内部的三维均光特性表明,所研制的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培养系统不仅光照分布均匀,且光环境因子和温度参数简易可控。既可对植物生长所需光环境因子和温度进行灵活设置,又能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的设定方式及调控策略提供依据。2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种子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探明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质的响应机制,同时为深入分析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最适光照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 5种不同红蓝配比的LED光质(9R:1B,7R:3B,5R:5B,3R:7B,1R:9B)对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荧光灯)相比,7R:3B处理更有利于叶用莴苣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3R:7B处理有利于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9R:1B和7R:3B处理的叶用莴苣幼苗根系生长较优。7R:3B、5R:5B和3R:7B处理对叶用莴苣叶片叶绿素荧光促进效果显着。1R:9B处理的叶用莴苣色素和叶绿素荧光较差,种子的活力指数和根系活力较低。通过分析比较,可将7R:3B、5R:5B和3R:7B作为后期研究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长影响的最适光源。3叶用莴苣苗期生长最适光照模式的模糊综合评判为探讨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苗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荧光灯为对照(CK),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控光谱能量分布,设计LED红蓝配比(7:3,5:5和3:7)、光周期(12L/12D、16L/8D、20L/4D)及光照强度(100 μmol·m-2·s-1、150μmol·m-2·s-1、200 μmol·m-2·s-1)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共10个实验处理组。测定叶用莴苣苗期生长和品质相关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权数,通过模糊数学原理对叶用莴苣苗期生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下胚轴长、整株鲜重、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硝酸盐的权重,依次为0.1018、0.0466、0.0780、0.2736、0.1487、0.0548、0.0548和0.2418。综合评价结果为红蓝配比为5:5,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100μmol·m-2·s-1的光照模式栽培效果最好,其次是红蓝配比为7:3,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200μmol·m-2·s-1的光照模式。层次分析法对叶用莴苣不同光照模式的栽培效果的综合评价有较好的适应性,有助于获得南方设施工厂化叶用莴苣育苗最适的光照模式。4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生长期光环境的优化为保证设施叶用莴苣周年生产的供给,研究了人工气候条件下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长期生长特性的影响,以确定叶用莴苣生长的最适光环境。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光照模式对生长期叶用莴苣植株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叶用莴苣生长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不同。相比于其它光环境条件,T9处理(红蓝配比3:7,光周期20L/4D,光强150μmol·m-2·s-1)更有利于光合色素的积累。红蓝配比3:7的光照模式较其它处理更有利于蛋白质合成;T3处理(红蓝配比7:3,光周期20L/4D,光强200 μmol·m-2·s-1)有利于降低生长期叶用莴苣叶片硝态氮含量,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综合分析得出三个光照因子对水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光强、光质配比、光周期,最适光照模式组合为:红蓝配比7:3、光强200 μmol·m-2·s-1、光周期20L/4D。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叶用莴苣生长的最适光环境提供参考,同时为LED灯具在植物照明领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5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采收期光环境的优化对采收期等进行适当的光环境调节不仅有利于节约能耗,还可以有效促进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采收期叶用莴苣的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光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光生物学指标对光环境响应表现出不一致性(如SPAD值和叶绿素(a+b)含量)或不同步性(如可溶性糖),并非所有指标都表现出同向变化,而是呈现出离散式分布。外在生长指标以红蓝配比为7:3下的组合处理较优;光合色素的积累在T9处理(红蓝配比3:7,光周期20L/4D,光强150 μmol·m-2·s-1)下最高。蛋白质含量以红蓝配比为5:5和3:7的光因子组合下最佳;T3处理(红蓝配比为7:3,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200 μmol·m-2·s-1)下的硝态氮含量最低;处理T3、T6(红蓝配比5:5,光周期20L/4D,光强100μmol·m-2·s-1)、T9有利于叶用莴苣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的积累。综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正交实验优化选择,分析得出三个光照因子对采收期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光周期、光照强度、光质,采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组合为:红蓝配比5:5,光强200μmol·m-2·s-1,光照时长20h。6叶用莴苣生长期最适光照模式的验证为最终确定叶用莴苣每个生长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在所得到的最适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并验证了生长期叶用莴苣最适光照模式中不同因素水平的变化对叶用莴苣生长、营养品质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红蓝配比中,增加红光的日光积分能够提高叶用莴苣生长和生物量,但降低叶用莴苣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营养品质;红蓝配比中增加蓝光比例有利于降低硝酸盐的含量,促进类黄酮的合成;增大光强或者延长光周期能够对生长期叶用莴苣的形态建成产生正向影响,但抑制色素的合成和CAT、SOD酶的表达,且硝酸盐积累增多,不利于叶用莴苣叶片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此外,光强和光周期分别相同时,红蓝配比中较大的红光比例能够提高叶用莴苣植株CAT的活性,促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但降低SOD活性和MDA的含量:红蓝配比7:3对类黄酮促进效果更为显着。qRT-PCR的结果显示,NR和NIR基因在Y6(红蓝配比7:3,光周期20L/4D,光强200 μmol·m-2·s-1)下表达量最高,与该处理下硝酸盐含量最低的表征吻合,一定量的蓝光可以提高类黄酮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类黄酮的合成。综合光源耗电功率和耗电量的结果,表明Y6处理下叶用莴苣生长的耗电功率和耗电量最低,可降低实际生产中的运行成本,在降低能耗和提高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出了高效节能的优势。7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最适光照模式的分析为获得叶用莴苣生长各阶段的最适“光配方”,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实验结果进行分阶段的分析比较,以确定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结果表明,从移栽到苗期阶段,叶用莴苣的最适光照模式为红蓝配比为5:5,光周期16L/8D,光强为200 μmol·m-2·s-1;从苗期到生长期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为红蓝配比7:3,光周期20L/4D,光强为150 μmol·m-2·s-1;从生长期到采收期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为红蓝配比5:5,光周期16L/8D,光强为200 μmol·m-2·s-1;与前几章所获得的不同生长时期最适光照模式的分析比较发现,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用莴苣的最适光质配比相同,但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光周期和光强略有不同。此外,不同生长时期叶用莴苣最适光照模式的总日光积分维持在14.40 mol·m-2·d-1,而不同生长阶段叶用莴苣最适光照模式的总日光积分相近,最高仅为11.52mol·m-2·d-1。综合表明,研究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较不同生长时期而言,更有利于降低能耗,且针对性更强。

二、大中微量元素组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灰色综合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中微量元素组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灰色综合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二)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三)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 文献获取与论证
        2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拟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实验分析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环境及果实品质特征
    (一)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环境特征
        1 水肥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物理指标
        2 水肥处理下刺梨地土壤化学指标
    (二)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果实品质特征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水肥耦合处理刺梨果实品质与土壤环境相关分析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四 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耦合机制
    (一)刺梨土壤环境对不同水肥处理的响应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二)刺梨果实品质对不同水肥处理的响应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3 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适宜用量综合评价
五 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水肥耦合现有技术
        1 刺梨施肥技术
        2 刺梨灌溉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水肥耦合关键技术研发
        1 刺梨施肥改良技术
        2 刺梨灌溉改良技术
    (三)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配置与品质提升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施用对南方稻田土壤的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应用
        1.2.2 控释尿素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3 控释尿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1.2.4 控释尿素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2.5 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包膜材料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控释尿素减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5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双季稻田的土壤理化性质
        2.2.2 双季稻田的土壤酶活性
        2.2.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
    2.3 讨论
        2.3.1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2.3.2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贡献
    2.4 小结
第三章 控释尿素减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5 土壤细菌群落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及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3.2.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
        3.2.3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不同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3.2 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变化的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控释尿素减施的综合效应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4.1.5 氮肥农学效应
        4.1.6 土壤肥力评价
        4.1.7 灰色关联度分析
        4.1.8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4.1.9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双季稻的氮肥农学效应
        4.2.2 基于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的土壤肥力评价
        4.2.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综合效应评价
        4.2.4 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与控释氮施用量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不同处理对氮肥农学效应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的土壤肥力评价
        4.3.3 不同处理的综合效应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2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5.2.3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4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3.2 环氧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膜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不同水肥滴灌条件对草莓的综合生长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水肥条件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2 水肥条件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3.3 水肥条件对土壤元素残留的影响
        1.3.4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指标
        2.3.1 产量指标
        2.3.2 品质指标
        2.3.3 水肥利用效率
        2.3.4 土壤中元素分布
    2.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水肥滴灌条件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3.1 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3.2 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3.3 对草莓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对土壤元素残留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TOPSIS和灰色关联的草莓综合生长评价
    4.1 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基于层次分析确定主观权重
        4.2.2 基于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2.3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
    4.3 融合TOPSIS和灰色关联法的草莓生长综合评价
        4.3.1 基于TOPSIS法确定各水肥处理的欧氏距离
        4.3.2 基于灰色关联法确定各水肥处理的灰色关联度
        4.3.3 融合TOPSIS和灰色关联法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草莓综合生长的水肥调控模型
    5.1 草莓综合生长对水肥耦合的响应模型
    5.2 水肥因素的调控效应
    5.3 基于草莓综合生长的最优水肥条件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水肥耦合对草莓产量的调控
    6.2 水肥耦合对草莓品质的调控
    6.3 水肥耦合对草莓水肥利用效率的调控
    6.4 水肥耦合对土壤元素残留的影响
    6.5 融合TOPSIS法和灰色关联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重庆市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现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重庆市黔江区烤烟概况
    1.2 适宜烟草生长的土壤肥力条件
        1.2.1 土壤有机质与烤烟生长
        1.2.2 土壤pH值与烤烟生长
        1.2.3 大量元素对烤烟的影响
        1.2.4 其他矿质元素对烤烟的影响
        1.2.5 微量元素对烤烟的影响
    1.3 土壤肥力评价
        1.3.1 评价方法
        1.3.2 评价指标
2.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2.4 技术路线
3.材料与方法
    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1 土样采集地理范围
        3.1.2 土样采集布点原则及采集样品数量
        3.1.3 土壤采集方法
        3.1.4 采样地块档案建立和相关性调查
        3.1.5 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及地质背景调查
        3.1.6 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方法及分析质量控制
    3.2 植烟土壤养分评价方法
    3.3 建立土壤养分分布图和施肥分区图
    3.4 数据处理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黔江植烟区农业地质背景现状分析
        4.1.1 植烟区农业地质背景调查
        4.1.2 地质地貌条件
        4.1.3 地表径流条件
        4.1.4 土壤类型及成土母质
    4.2 黔江区植烟土壤理化性质现状及评价
        4.2.1 黔江区植烟土壤pH现状及评价
        4.2.2 植烟土壤有机质现状及评价
        4.2.3 植烟土壤氮素含量现状及评价
        4.2.4 黔江区植烟土壤磷素含量现状及分析评价
        4.2.5 植烟土壤钾素现状及评价
        4.2.6 黔江区植烟土壤钙、镁含量现状及评价
        4.2.7 植烟土壤硫、氯含量现状及评价
        4.2.8 黔江区植烟土壤微量营养元素(Cu、Zn、Fe、Mn、Mo、B)现状及评价
        4.2.9 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外源锌、铁、磷叶片喷施对有色稻籽粒矿质营养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有色稻的营养保健功效
        1.2.2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生物强化
        1.2.2.1 锌元素对水稻的生物强化研究
        1.2.2.2 Fe元素对水稻生物强化研究
        1.2.2.3 P元素对水稻的生物强化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有色稻农艺性状与矿质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1.3 取样与测定
        2.1.3.1 田间样品收集
        2.1.3.2 农艺性状观测
        2.1.3.3 水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测定
        2.1.4 供试有色稻的筛选评价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有色稻与普通白米稻农艺性状的对比分析
        2.2.2 有色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2.3 供试水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2.2.4 供试水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含量评价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1.1 有色稻同普通白米稻农艺性状对比
        2.3.1.2 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矿质微量元素对比
        2.3.2 小结
第三章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1.3 取样与测定
        3.1.3.1 田间样品收集
        3.1.3.2 水稻农艺性状测定
        3.1.3.3 水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测定
        3.1.3.4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测定
        3.1.4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对外源元素叶面喷施敏感度分析
        3.1.5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计算
        3.1.6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综合评价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供试水稻农艺性状变化分析
        3.2.2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动分析
        3.2.2.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3.2.2.2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对单元素Zn、Fe、P喷施的响应敏感度分析
        3.2.3 Zn、Fe、P单元素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含量变化分析
        3.2.4 单元素Zn、Fe、P喷施下供试水稻P含量变化分析
        3.2.5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植酸及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变化分析
        3.2.5.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供试水稻植酸及植酸/矿质微量元素摩尔比值变化分析
        3.2.5.2 单元素Zn、Fe、P喷施下供试水稻生物有效性评价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1.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3.3.1.2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3.1.3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
        3.3.2 小结
第四章 Zn、Fe、P两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4.1.3 取样与测定
        4.1.3.1 田间样品收集
        4.1.3.2 水稻农艺性状测定
        4.1.3.3 水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测定
        4.1.3.4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测定
        4.1.4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计算
        4.1.5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综合评价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Zn+Fe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4.2.2 Zn+P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4.2.3 P+Fe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4.2.4 双元素组合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含量变化分析
        4.2.5 双元素组合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生物有效性变化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1.1 Zn、Fe、P双元素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3.1.2 Zn、Fe、P双元素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4.3.2 小结
第五章 对本研究及其结果的整体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1.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5.1.2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矿质微量元素变化的影响
        5.1.3 Zn、Fe、P双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变化的影响
        5.1.4 外源Zn、Fe、P单元素及双元素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5.2 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2 指标赋权方法及选定
        2.2.1 主观赋权法
        2.2.2 客观赋权法
        2.2.3 赋权方法选择
    2.3 综合评价方法及选定
        2.3.1 综合评价方法
        2.3.2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3 富锦市水稻生产概况
    3.1 富锦市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经济
    3.2 富锦市水稻生产现状
    3.3 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概况
        3.3.1 旱直播
        3.3.2 水直播
        3.3.3 机插秧
4 富锦市水稻主要种植模式投入产出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1.1 数据来源及问卷设计
        4.1.2 种植户个体特征统计分析
    4.2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投入产出情况
        4.2.1 不同种植模式投入情况
        4.2.2 不同种植模式产出情况
    4.3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4.3.1 C-D生产函数模型
        4.3.2 模型检验
        4.3.3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4.3.4 模型初步拟合
        4.3.5 模型修正
        4.3.6 模型结果分析
5 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评价指标选取及含义
    5.2 指标权重确定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5.2.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5.2.3 结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最终权重
    5.3 基于改进TOPSIS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5.3.1 改进TOPSIS模型构建
        5.3.2 障碍度模型构建
6 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6.1 权重确定
        6.1.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6.1.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6.1.3 AHP—熵权法组合确定最终权重
    6.2 基于改进TOPSIS模型的综合效益评价
        6.2.1 综合评价
        6.2.2 分类评价
    6.3 不同种植模式综合效益障碍因子诊断分析
    6.4 政策建议
        6.4.1 推动水稻种植模式转变,大力推广直播技术
        6.4.2 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水稻产出水平
        6.4.3 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6.4.4 积极开展农户培训,加强种植技术的示范和指导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水稻种植模式调查问卷

(7)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1.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 苜蓿栽培技术研究
        1.2.1 苜蓿品种选择研究
        1.2.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1.2.3 苜蓿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1.2.3.1 测土配方施肥
        1.2.3.2 苜蓿施肥研究
        1.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1.2.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1.2.4.1 水肥耦合效应
        1.2.4.2 苜蓿需水规律研究
        1.2.4.3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2.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2.3.4 苜蓿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2.3.5 试验测定指标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3.1.1 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性比较
        3.1.2 不同苜蓿品种饲草产量比较
        3.1.3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成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
        3.1.4 相关性分析
        3.1.5 灰色关联分析
    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3.2.1 不同种植行距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2.1.1 株高
        3.2.1.2 生长速度
        3.2.1.3 茎叶比
        3.2.1.4 鲜干比
        3.2.2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1 粗蛋白
        3.2.3.2 酸洗洗涤纤维
        3.2.3.3 中洗洗涤纤维
        3.2.3.4 相对饲用价值
    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3.3.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3.3.1.1 株高
        3.3.1.2 生长速度
        3.3.1.3 茎叶比
        3.3.1.4 鲜干比
        3.3.2 苜蓿产量对不同施肥配比的响应
        3.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3.2.2 模拟寻优分析
        3.3.2.3 二因素互作分析
        3.3.2.4 单因素分析
        3.3.3 不同施肥配比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3.1 粗蛋白
        3.3.3.2 酸性洗涤纤维
        3.3.3.3 中性洗涤纤维
        3.3.3.4 相对饲用价值
        3.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4.1 pH和有机质
        3.3.4.2 全氮和碱解氮
        3.3.4.3 全磷和速效磷
        3.3.4.4 全钾和速效钾
    3.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3.4.1 苜蓿水肥耦合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4.2 苜蓿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3.4.2.1 产量水肥耦合效应
        3.4.2.2 氮、磷、钾、水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3.4.2.3 单因素效应
        3.4.3 苜蓿水肥耦合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4.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4.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4.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 ——基于吉林省农户样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评述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分析
    2.1 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分析
    2.2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分析
    2.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动因分析
    3.1 内部动因分析
    3.2 外部动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初始条件分析
    4.1 农产品生产方面
    4.2 农产品消费方面
    4.3 政府政策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决策过程分析
    5.1 农户决策行为理论
    5.2 个体层面的农户绿色转型的决策过程
    5.3 制度层面的农户绿色转型的决策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6.3 变量筛选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后的综合效益评价
    7.1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选择
    7.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建立
    7.3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促进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对策建议
    8.3 本文的创新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9)硼、锌和锰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甜叶菊研究现状
        1.1.1 植物学特征
        1.1.2 栽培研究
        1.1.3 主要化学成分
        1.1.4 药理及保健应用
    1.2 微量元素在植物中的应用
        1.2.1 硼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
        1.2.2 锌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
        1.2.3 锰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
        1.2.4 微量元素肥料对植物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组培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试验设计
    2.2 大田喷施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栽培方法
        2.2.4 施肥时间及方法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组培试验
        2.3.2 大田喷施试验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组培试验
        3.1.1 硼、锌和锰对甜叶菊株高、成芽数、生根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3.1.2 硼、锌和锰对甜叶菊茎和叶干鲜重的影响
        3.1.3 硼、锌和锰对甜叶菊糖苷含量的影响
    3.2 大田喷施试验
        3.2.1 硼、锌和锰复混配施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2.2 硼、锌和锰复混配施对甜叶菊叶绿素含量及部分光合参数的影响
        3.2.3 硼、锌和锰复混配施对甜叶菊糖苷含量的影响
        3.2.4 灰色关联度法与DTOPSIS法对施肥方案的综合分析
4 讨论
    4.1 组培试验中硼锌锰对甜叶菊生长发育及糖苷含量的影响
    4.2 大田复配喷施硼锌锰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和产、质量的影响
        4.2.1 大田复配喷施硼锌锰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4.2.2 大田复配喷施硼锌锰对甜叶菊产量的影响
        4.2.3 大田复配喷施硼锌锰对甜叶菊糖苷含量的影响
        4.2.4 综合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叶用莴苣设施水培适宜光照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植物的光照维度和光照模式
        1.1 设施中的光维度
        1.2 光照模式
    2 植物生长发育重要的光受体
    3 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调控
        3.1 种子发芽期的光调控
        3.2 苗期/生长期的光调控
        3.3 植物有效物质的光调控
        3.4 植物生理周期的光调控
    4 叶用莴苣设施栽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5 LED及其在叶用莴苣生产中的应用
    6 LED光调控技术在叶用莴苣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7 研究内容与思路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内容
    8 创新点
    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培养系统的研制
    1 LED光温控制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温控模块
        2.2 光控模块
    3 LED不同光照模式实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 照射光源设计方案
    5 LED光温可控植物培养系统
    6 适于叶用莴苣生长的水培装置设计
    7 系统光照均匀性分析
    8 讨论与展望
    9 小结
第三章 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2.3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根系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5 不同光质处理下叶用莴苣综合生长指数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叶用莴苣苗期生长最适光照模式的模糊综合评判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整理及分析
        1.4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分析原理与执行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蓝配比、光周期及光强对叶用莴苣苗期生长的影响
        2.2 红蓝配比、光周期及光强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和品质的影响
        2.3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3 讨论
        3.1 红蓝配比、光周期及光强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3.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4 小结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生长期光环境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1.2 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植株形态和SPAD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2.3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植株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植株生长及品质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采收期光环境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1.2 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植株生长和SPAD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2.3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植株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植株生长及品质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叶用莴苣生长期最适光照模式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处理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色素的影响
        2.3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6 不同光照模式下光源的耗电比较
        2.7 叶用莴苣叶片总RNA提取质量分析
        2.8 不同光照模式对硝酸盐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9 不同光照模式对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3.2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与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3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硝酸盐和类黄酮相关基因表达对含量变化的影响
    4 小结
第八章 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最适光照模式的分析
    1 方法与处理结果
    2 分析与讨论
    3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中微量元素组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灰色综合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D]. 高阿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施用对南方稻田土壤的环境效应研究[D]. 朱书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不同水肥滴灌条件对草莓的综合生长调控[D]. 李曼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重庆市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现状评价[D]. 罗渝. 西南大学, 2020(05)
  • [5]外源锌、铁、磷叶片喷施对有色稻籽粒矿质营养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何梓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6]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D]. 魏来.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7]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孟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 ——基于吉林省农户样本的分析[D]. 李艳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9]硼、锌和锰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质量的影响[D]. 肖人峰.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叶用莴苣设施水培适宜光照模式的研究[D]. 林魁.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大中微量元素组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灰色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