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艺术创作中的构图(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1)在《浅析博斯与勃鲁盖尔绘画艺术中的“隐喻”特征及对我油画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希罗尼穆斯·博斯是尼德兰绘画史上异类的天才,被人称为“滑稽怪相的创造发明家”,他的画作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结合夸张的幻想创造出怪诞的天才式漫画形象,蕴含着超越尼德兰本土传统艺术的魔力,正是这种魔力深刻地表达了尼德兰民众强烈的反封建主义的要求和意愿。这样深刻而神秘的绘画深深地影响了同时代尼德兰又一巨匠彼得·勃鲁盖尔。众人所了解的勃鲁盖尔常以“农民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但深刻解读勃鲁盖尔的绘画特点及作品后我们会发现他借鉴了博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大量反映农民生活、社会黑暗、教会残暴以及革命斗争等方面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揭露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冲突,另一方面渗透出画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期许与哲学思考。同时,博斯和勃鲁盖尔绘画中的“隐喻性”特征对现代美术诸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显着的就是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博斯更是被超现实主义画家们奉为开山鼻祖。本文通过分析希罗尼姆斯·博斯和彼得·勃鲁盖尔艺术独特的造型图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示出的尼德兰绘画艺术中的“隐喻”特征,探讨艺术家们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如何从不同表现维度,既构建出生动的世俗生活,又隐喻着背后的精神世界的创作手法。文章以博斯和勃鲁盖尔的艺术经历与尼德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隐喻”现象相结合,以分析希罗尼姆斯·博斯和彼得·勃鲁盖尔绘画中的“隐喻”特征以及其对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希罗尼姆斯·博斯和彼得·勃鲁盖尔经典的油画作品进一步分析解读,从题材选择、构图布局、形象塑造与色彩色调这四方面对绘画作品进行画面语言的比较研究。最后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来阐述希罗尼姆斯·博斯和彼得·勃鲁盖尔绘画中的“隐喻”特征对笔者学习创作的影响,重新高度、深刻的认识希罗尼姆斯·博斯和彼得·勃鲁盖尔,认识具有“隐喻”特征的绘画,发掘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更好地用其指导自己今后的创作实践。
张振江[2](2021)在《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为研究对象。基弗艺术独具特色的画语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由绘画语言与绘画言语统合而成的画语,包括物质、痕迹、图像、主题、题材、思想、修辞和场域等,对于艺术创作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基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雄心壮志,创造了一种“无界”的多元性画语呈现。他的艺术摆脱了现代主义艺术滑向装饰愉悦的倾向,而重回艺术的崇高精神;是现代主义艺术对古典艺术艺术超克之后的再超克;是对包括现代主义艺术在内过去诸种艺术的超越与融合。他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个承载精神的物化空域——填充空白空间,一个个人的宇宙。在20世纪70-80年代现代艺术陷入困境时,使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因此被誉为“绘画艺术的拯救者”。目前,在当代绘画艺术日渐式微的情境下,研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特别是其中的画语,对深挖艺术的真谛,赋予绘画艺术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结构主义方法,将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置于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及艺术个性的整体框架下。再以解构主义的方式对安塞姆·基弗的混合型艺术思想、独特的造型观念、超常的造型方式、无界的物质媒介、总体性的组织逻辑、多种结合的形式特征、多重来源的图像生成和开放循环的工作空间等画语关系,逐个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当代艺术的画语秩序,跳出陈旧的传统画语,拓展开放的多元性画语形态。同时,通过对安塞姆·基弗画语的研究进一步领悟中国当代艺术和自己艺术发展的合理路径——艺术家需要探查心灵,触摸灵魂,发现“本我”,感受“自我”,表现“超我”,形成“我”的画语体系,创作“我”的艺术。
闫智开[3](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王秋月[4](2021)在《民国女画家作品图像研究 ——以方君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君璧是民国女画家群体的代表之一,其绘画作品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具有明显的东方意蕴、中西结合等特点,本论文试图在图像学的范畴下,阐述方君璧作为民国女画家群体的代表,其绘画题材与形式中所含有的东方意蕴、图像背后的内涵,以及民国女画家对民国油画产生的影响。首先论述方君璧作为民国女画家与民国油画之间的关系、民国女性以及女画家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历史文化处境,随后梳理方君璧作品图像分类特点,接着论述方君璧图像成因中对中西方经典故事与图像的借鉴以及赋予作品的隐喻情感与理性情感的表达,最后阐述了方君璧以及同时期女画家作品图像中的内涵意义及东方意蕴对民国油画和女性的影响。通过对方君璧部分作品的画面分析,探讨其作品中包含的内在规律,联系其生活经历探寻方君璧作品图像所暗含的潜在信息,深入挖掘方君璧作品图像中的隐喻表达与情感宣泄,并从中找到与同时期民国女画家相通之处与对民国油画所做的贡献。通过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方君璧作品图像,有助于增强自己对本篇论文的把握及作品图像背后意义的剖析能力,加深对方君璧及民国女画家作品图像的理解。
庄紫琦[5](2021)在《“形式感”在《夜城》系列作品中的探索与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将画面构成形式运用和呈现在当代都市题材的夜景油画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空间形式感去呈现出内心对夜间城市景象独有的情感。艺术创作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见、所想,创作者将自己独有的生活经历,思考方式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情感充分的体现在画面上,探索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所呈现的画面效果,对现代绘画形式感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夜晚”是笔者创作的主题元素,白天的城市拥挤且忙碌,夜晚的城市自由且孤独。通过运用多种构成形式,力求在画面内容上表达出当代人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思考和感悟。本篇文章在整体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概括介绍了创作缘起、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第一章着重介绍艺术创作中多种构成形式表达以及形式美与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代表作品解读。通过各类别的代表作品,去解析线条、色彩、肌理、分割等表现手法给画面带来的独特观感,从中学习并运用到自身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第二章结合自身创作总结出构成形式对《夜城》系列作品的启示,借鉴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在自身的创作中,通过对构成元素的深层理解分别在空间构成、色彩构成、肌理构成中对作品进行详细阐述。力求在《夜城》系列创作中形成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创新。第三章总结创作感悟,谈自身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以及创作小稿到成品的步骤总结。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再次点明主题,强调内容与绘画构成形式的融合创新。在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索出形式与理念相结合下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张秋霞[6](2021)在《瞬间的永恒 ——我的生活与艺术》文中研究表明瞬间不仅仅只是短暂时间里的记忆,它还蕴藏着人生的永恒意义。每个人对瞬间与永恒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在面对转瞬即逝的真实面前也存在着不一样的思考与表达。本课题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并结合有关艺术作品的分析,整理且归纳了自己的论述观点,重点探索了如何通过捕捉瞬间之美来传达对瞬间中永恒意义的体会,以及如何在画面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的问题。全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引言的部分,阐述了《我的生活》系列创作的创作缘起。第二章节是“瞬间与永恒”在艺术创作中的探索与发现。第三章节是《我的生活》系列油画的构思及创作过程。第四章节是《我的生活》系列油画的收获与反思。通过这次的创作我对“瞬间与永恒”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绘画的技法与表达上有了新的收获。
于永江[7](2020)在《浅析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文中研究表明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作为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两个元素,两者之间关联密切,是不可分割的。在绘画艺术创作中,情感能够丰富画面语言境界,画面语言因情感而美丽动人。理想的绘画艺术创作作品,是通过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融合而实现的。对此,立足于绘画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关联,分析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影响因素,提出绘画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运用。
闫永亮[8](2020)在《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文中认为徐景达(又名阿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着名的动画导演。他创作的动画艺术作品注重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具有含蓄隽永、生动幽默、简洁朴拙和充满奇思妙想的特点。徐景达在动画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电影化”的艺术创作思维,以及对电影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动画民族风格艺术创作道路探索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在艺术追求和学理内涵等层面上,他实现了对当时动画“中国学派”的推动和超越。论文以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为主旨,以史为凭,从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以徐景达所创作的具有个人代表性的优秀动画影视作品为证,结合成长经历和创作环境,对其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电影化”艺术思维和导演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归纳揭示徐景达动画艺术风格的特征,以及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探索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独特魅力。完善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当下国产动画的艺术创作提供思路和方法。首先,从时间线出发,对徐景达的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环境和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其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徐景达与动画“中国学派”在创作理念上和而不同的重要原因。其次,为探索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特征,对其动画作品展开分析,解构出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和“电影化”艺术思维三大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创作理念包含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秉持、对萨格勒布动画艺术风格的借鉴、对东西方艺术的兼并;创作题材包括解放思想的神话故事题材、奇思妙想的民间故事题材和富有哲理的现实故事题材;而“电影化”艺术思维则包括了多样性的叙事结构,散点透视、画面构图、时空关系、镜头语言运用和角色造型等视觉艺术表现,以及对角色音乐化和音乐音响化的听觉艺术表现。最后,在归纳徐景达动画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创作实践过程和动画影视作品,分析出其导演艺术风格中的独特构思和工作办法。其中导演构思具有去繁就简的特点;导演工作办法则是呈现出艺术民主的特点。然而,无论是对故事题材的选择、中西艺术的兼收,还是对电影语言的运用,都只是徐景达动画艺术风格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才是其内在精神实质。对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研究,对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正确思考。
何鑫[9](2020)在《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赵无极是华裔法国着名画家,他的伟大成就是创造了充满奇幻色彩的抒情抽象绘画艺术形式,这完全得益于他那充满活力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崭新的绘画空间观念。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集东西方空间观念于一体,既有三维空间的压缩意识,又有二维空间的表现意图,既平面,又立体,并将西方透视学、色彩学、光学原理和东方审美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个人的绘画空间观念。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的研究目的、意义和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论述绘画空间观念的内涵和东西方绘画空间观念的源流;第三部分,论述东西方绘画空间观念的差异;第四部分,论述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第五部分,论述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对其抽象绘画的影响;第六部分,论述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对中国油画创作的启示。结语部分论述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在其绘画中的重要地位,总结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在创作中的重要价值和对其艺术风格的深层影响。
宋哲琦[10](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二、浅析艺术创作中的构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艺术创作中的构图(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博斯与勃鲁盖尔绘画艺术中的“隐喻”特征及对我油画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博斯和勃鲁盖尔的艺术经历及时代背景 |
(一)博斯和勃鲁盖尔的艺术经历 |
(二)文艺复兴尼德兰绘画中“文化隐喻”现象 |
三、博斯与勃鲁盖尔绘画艺术中的“隐喻” |
(一)博斯与勃鲁盖尔绘画中“隐喻性”的特征 |
(二)博斯与勃鲁盖尔绘画中“隐喻性”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
四、博斯与勃鲁盖尔“隐喻性”绘画作品的比较研究 |
(一)题材选择中“隐喻”的体现 |
(二)构图布局中“隐喻”的体现 |
(三)形象塑造中“隐喻”的体现 |
(四)色彩色调中“隐喻”的体现 |
五、在油画研习中对二者绘画风格中“隐喻”表现手法的借鉴与运用 |
(一)题材与构图的“隐喻”对我油画创作的影响 |
(二)色彩与色调的“隐喻”对我油画创作的影响 |
(三)情感与意味的“隐喻”对我油画创作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画语 |
第二节 画语转向 |
第三节 没落与升起——新表现主义艺术 |
第四节 安塞姆·基弗画语之维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六节 本课题的意义 |
第七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的思想 |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日耳曼人气质 |
第二节 儿童期审美意识的形成 |
第三节 来自教育的影响 |
第四节 基弗艺术中的思想来源 |
小结 |
第二章 安塞姆·基弗的造型观 |
第一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空间观 |
第二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时间观 |
第三节 安塞姆·基弗的能量观——无界转换 |
小结 |
第三章 安塞姆·基弗的画语特征 |
第一节 创作指向——记忆 |
第二节 风格迷宫 |
第三节 忧郁辩证法 |
第四节 画语修辞 |
第五节 物性拓展 |
第六节 动态画语 |
小结——无界创造 |
第四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图像系统 |
第一节 德国历史图像 |
第二节 文化图像 |
第三节 人物形象 |
第四节 自然物像 |
小结 |
附录:关于女性形象 |
第五章 循环的整体——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 |
第一节 工作室——庇护所和实验对象 |
第二节 工作室——艺术家的自画像 |
第三节 工作室——动态的容器 |
第四节 布岑——艺术源起 |
第五节 巴尔雅克·第二次生命 |
第六节 克洛伊西——开放的整体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3)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
(二)生平研究文献 |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
三、研究创新点 |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社会学方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访问与调查 |
(四)图像分析 |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
(三)改良中国画 |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
(二)对战争的哲思 |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
一、美术教育活动 |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
(二)美术执教 |
二、画派活动 |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
三、艺术活动 |
(一)美术展览 |
(二)学术活动 |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民国女画家作品图像研究 ——以方君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图像学概念及方君璧作品图像的整体概述 |
一、图像学分析方法 |
二、方君璧油画分期在民国油画中的定位 |
第二章 方君璧作品图像描述 |
一、前图像志的分析 |
二、图像的分类 |
(一)熟悉亲切的人物 |
(二)淡雅闲适的日常 |
第三章 方君璧作品图像成因 |
一、作品图像的借鉴与图像志分析 |
(一)西方经典故事的借鉴 |
(二)东方经典图像的借鉴 |
二、 赋予作品图像隐喻表达 |
(一)旗袍样式的改良看民国女性生存状态的变化 |
(二)隐喻的情感宣泄 |
(三)理性的情感表达 |
第四章 方君璧作品图像意义 |
一、作品图像对中西语境的吸收 |
二、作品图像的东方意蕴 |
三、民国生活图像意义 |
结语 |
年表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论文 |
附录一:在校期间获得的成果 |
附录二:图片来源 |
致谢 |
附图 |
(5)“形式感”在《夜城》系列作品中的探索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图版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创作缘起 |
1.选题来源 |
2.选题目的与意义 |
3.选题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图像研究法 |
3.实践训练法 |
(三)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一 绘画形式语言在国内外油画中的探索与呈现 |
(一) 绘画中的形式要素 |
(二) 相关代表作品解析 |
1.“点”元素 |
2.“线”元素 |
3.“几何”元素 |
4.“色彩”元素 |
5.“肌理”元素 |
二 构成形式对《夜城》系列作品的创作启示 |
(一) 创作素材的来源与选择 |
(二) 自然形象向艺术形象的转化 |
1.点线面构成——画面空间的分解重构 |
2.色彩构成——画面形式中的色彩运用 |
3.肌理构成——画面技法的表现 |
4.空间构成——画面构图的确立 |
5.意境构成——作品主题的意境表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瞬间的永恒 ——我的生活与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图版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创作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 瞬间与永恒在艺术创作中的探索与发现 |
(一) 关于瞬间与永恒的艺术 |
1、形象凝固的瞬间 |
2、神性传递的瞬间 |
3、光影捕捉的瞬间 |
4、实验媒介的瞬间 |
(二) 关于瞬间与永恒在绘画中的理解 |
1、体悟生活 |
2、微观叙事 |
3、情感表达 |
二 《我的生活》系列油画的构思及创作过程 |
(一)创作构思 |
(二)创作过程 |
三 《我的生活》系列创作的思考 |
(一)瞬间永恒性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 |
(二)创作收获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浅析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关联 |
(一)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不可分割 |
(二)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是画面语言的体现 |
二、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影响因素 |
(一)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体现 |
(二)时代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体现 |
(三)地域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体现 |
三、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的运用 |
(一)构图中运用 |
(二)形象中运用 |
(三)在题材中运用 |
(四)在色彩中运用 |
四、结语 |
(8)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概念界定 |
1.5.1 艺术创作风格 |
1.5.2 动画“中国学派” |
第二章 徐景达动画作品及创作背景 |
2.1 徐景达及其动画作品 |
2.2 徐景达动画的创作背景 |
2.3 与动画“中国学派”的和而不同 |
第三章 不断自我超越的动画艺术创作理念 |
3.1 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秉持 |
3.2 对萨格勒布动画艺术风格的借鉴 |
3.3 动画艺术创作的中西兼并 |
第四章 对动画艺术创作题材的挖掘及拓展 |
4.1 解放思想的神话故事题材 |
4.2 奇思妙想的民间故事题材 |
4.3 富有哲理的现实故事题材 |
第五章 动画创作中“电影化”的艺术思维探索 |
5.1 叙事结构的多样性 |
5.1.1 传统戏剧化叙事结构 |
5.1.2 开放式的叙事结构 |
5.2 灵活多变的视觉艺术表达 |
5.2.1 散点的透视关系 |
5.2.2 新颖的画面构图 |
5.2.3 巧妙的时空架构 |
5.2.4 富含情感的镜头语言运用 |
5.2.5 简洁朴拙的漫画造型 |
5.3 戏剧化的听觉艺术表达 |
5.3.1 角色音乐化 |
5.3.2 音乐音响化 |
第六章 对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创新发展的启示 |
6.1 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 |
6.2 去繁就简的导演构思 |
6.3 艺术民主的导演工作方法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的内容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绘画空间观念及其源流 |
第一节 绘画空间观念的内涵 |
第二节 东方绘画空间观念的源流 |
第三节 西方绘画空间观念的源流 |
(一) 自然空间观 |
(二) 几何化的物理空间观 |
(三) 观念论空间观 |
第三章 绘画空间观念的东西方差异 |
第一节 时空观念的差异 |
第二节 文化背景的差异 |
第四章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的特征与成因 |
第一节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的特征 |
第二节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的成因 |
第五章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对其抽象绘画的影响 |
第一节 东西方绘画空间观念的融合与突破 |
一、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的东西融合 |
二、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的突破 |
第二节 旷达飘逸的东方意象,绮丽流动的审美意境 |
第六章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对中国油画创作的启示 |
第一节 对中国油画创作思维的影响 |
第二节 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促进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四、浅析艺术创作中的构图(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博斯与勃鲁盖尔绘画艺术中的“隐喻”特征及对我油画创作的影响[D]. 李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D]. 张振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3]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民国女画家作品图像研究 ——以方君璧为例[D]. 王秋月.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形式感”在《夜城》系列作品中的探索与运用[D]. 庄紫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瞬间的永恒 ——我的生活与艺术[D]. 张秋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浅析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画面语言[J]. 于永江. 明日风尚, 2020(13)
- [8]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D]. 闫永亮. 江南大学, 2020(01)
- [9]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研究[D]. 何鑫. 齐齐哈尔大学, 2020(02)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