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软件测试步骤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1](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灌溉控制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灌溉控制设备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灌溉控制设备的管理和控制也越加困难,且传统单体架构软件平台的耦合度太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系统在功能上的频繁迭代。因此,本论文从实际需求出发,研究通过利用微服务架构及其相关的技术模块来设计和实现灌溉控制平台。本文通过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选择采用Spring Cloud框架设计基础组件服务,包括利用Eureka实现注册中心服务以及Zuul实现路由网关服务等;其次按照灌溉控制平台的业务功能划分微服务,设计了数据展示服务以及控制管理服务等五个业务服务,并利用Spring Boot框架和MVC模式来设计业务服务层次架构,进而采用Active MQ作为消息中间件实现消息的准实时传输;然后构建以BP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的预测模型对土壤灌水量的预测进行研究,为克服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随机的缺点,采用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形成CNABC-BP算法,并通过实验仿真验证该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再对微服务组件以及业务功能模块进行详细功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对灌溉控制平台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灌溉控制平台软件工作稳定、界面友好、功能扩展方便,灌水量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仅为7%,达到了预期目标,符合项目需求,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甘南新[2](2021)在《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测试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人员为了达到测试需求的覆盖,通过多个输入条件组合设计出大量的API测试用例。经过多轮测试用例的设计后,API测试用例集中可能存在重复或者无效的测试用例,导致测试用例数量增多,测试效率变低,软件的缺陷发现不够及时。因此需要对API测试用例集进行约简以减少测试用例的执行代价,提高测试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解决在API测试过程中测试用例冗余、执行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的GRE和蚁群算法,该算法根据GRE算法建模简单,搜索能力比较弱以及蚁群算法具有很强的搜索能力的特点,将它们分别进行改进并结合对测试用例进行约简。通过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获得充分满足测试需求集且执行代价低、平均检错率较高的测试用例集。本文将改进的算法应用到实际应用中,设计并实现了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该系统能够从执行机中采集执行日志,并对执行日志进行预处理、格式化、持久化等操作。从执行日志中提取API测试需求集和API测试用例集后,该系统使用改进的算法对API测试用例集进行约简,从而减少API测试用例集的执行代价,加快测试的工作进度,降低测试资源的占用。本文首先介绍API测试用例集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技术,然后对该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阐述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接着论述基于GRE和蚁群算法的测试用例集约简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随后介绍了 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的概要设计与系统实现。最后通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验证实现的系统满足设计要求。
刘福林[3](2021)在《基于ECRS的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流程优化及代码重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使用,其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渐完善,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内容。自动化测试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测试手段,可以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节约大量时间和成本。本文针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测试特点,对ATF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流程优化和代码重构,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高效的测试工具,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作者在调研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总结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测试特点的基础上,调研目前国内外软件测试工作现状及测试工具,确定物流信息系统测试的优化方向。分析了 ATF的创新点和优势,然后对现有的测试流程进行了流程分析,确认现有测试流程各个子流程之间的输入输出和关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子流程的价值及效率,找出目前测试流程中的存在问题;针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测试特点制定了两套流程优化方案:使用ECRS分析法对现有流程进行流程优化,在保留完整功能的前提下,简化现有流程;使用流程再造的思想,打破原有的测试结构,简化测试过程管理功能,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测试流程,最后使用扩展性好、用户友好度高的技术栈Vue2.5和ElementUI对ATF测试工具进行了代码重构及实现。本文作者使用某仓储管理系统作为被测对象对研发的测试系统进行效果评估,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优化方案一在保证测试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测试速度;优化方案二不能提供完整的测试过程管理功能,但是测试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两种测试方案满足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测试需求,效果达到了预期的优化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物流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浩天[4](2021)在《面向移动应用的测试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移动应用的数量不断增多,开发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这使得开发人员对移动应用测试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与传统软件不同,移动应用由于其终端种类和迭代速度等问题,导致传统测试方法不能满足测试开发人员要求。这催生了大量相关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但现有的工具不能较好的结合移动应用的页面以及控件特点。为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将移动应用的测试结果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展示,同时对测试流程中的各个步骤进行分析表示,以便于测试人员掌握测试的效果,并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测试用例数据开展后续更深层次的测试与研究,从而在测试开发时达到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效率的效果。本文主要使用了 Java和Javascript技术,搭配D3.js可视化库并利用非关系型的图数据库Neo4j设计实现了一个解决现有测试工具问题的面向移动应用的测试可视化系统。同时解决了在系统中对数据库的同步处理操作、图形结构的可视化和布局等问题。首先对现有测试工具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系统所需的测试报告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可视化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读取解析测试报告算法、图结构可视化算法、测试过程分析显示算法和测试用例数量计算算法。同时结合用例图和活动图对该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功能进行了需求分析,其中功能需求包括可视化管理、测试过程分析、测试用例管理、图结构管理和待遍历管理五个部分。其次,描述系统设计目标并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和架构介绍,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了接口表与数据库设计,另外也给出了系统的界面结构与设计。接着,将算法与系统进行整合。结合程序流程图对系统中的各个对应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继而,在随后的章节阐述了整个系统的部署环境,设计并通过了 45个典型的系统测试用例,测试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数据库访问性能。最后,对系统的整体运行流程进行展示,总结本课题的工作成果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陈睿智[5](2021)在《基于UDS协议的汽车电控单元故障诊断服务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汽车不断推进智能化和电动化,传统的排放诊断协议OBD(On-Board Diagnostic,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各种类汽车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故障诊断需求。现如今,ISO 14229所制定的UDS(Unified Diagnostic Services,统一诊断服务)协议由于具备超越OBD的通用性,正在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另外,近几年出现的汽车空中升级(Over-the-Air,OTA)技术要求汽车ECU的Bootloader(引导加载器)支持标准的通信协议,UDS协议便成为了一种选择;而由于汽车ECU数量多、软件量大,OTA耗时长且容易受到干扰,因此OTA又要求Bootloader设计容错机制。本文以一款基于NXP公司MC9S12XEQ512微控制器的纯电动物流车整车控制器为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的UDS诊断服务软件,实现了常用的故障诊断服务。该软件首先按照MISRA-C规范进行编写,保证了软件可靠性;其次采取了分层化和模块化等处理方式,提高了软件可移植性;最后利用状态机模型来实现耗时过程的离散化运行,保证了软件实时性。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汽车ECU的Bootloader软件,并将UDS协议作为软件升级所依赖的标准通信协议。除此之外,为了满足OTA场景的需求,本文还提出在Bootloader软件上实现断点续传和软件回滚功能。前者使得OTA过程在被意外情况中断后依然能够继续进行;后者使得ECU软件在升级后出现适配问题时能够及时回滚到上一个稳定版本。这两个新功能的引入,提升了软件升级系统的容错率,保证了车辆安全。本文还在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端上基于WinForm实现了UDS诊断上位机,其支持发送UDS诊断服务请求、解析和显示诊断服务响应信息、软件包下载等功能,用于对UDS诊断服务软件以及Bootloader软件进行测试和应用。最后,本文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实车测试对UDS诊断服务软件和Bootloader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所实现的软件已达到设计需求。
欧昭冬[6](2021)在《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道路上最为璀璨的成果之一,自动测试系统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工业生产各个层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测试软件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也是整个系统搭建成败的关键;而为了提高测试软件中测试程序的开发效率,增强测试程序面对复杂仪器的通用性,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概念应运而生,是目前自动化测试软件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实现了基于Linux开源系统下的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该软件为测试程序的执行和管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对于测试程序的复用有重大意义。本项目作为精品课程自动测试系统的教学范例,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动测试软件体系,紧跟当今测试领域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新型测量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而对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概念进行总结,并根据其具体功能制定了软件设计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进行软件开发。最后通过对软件的测试和具体的应用确保软件的使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明确测试执行管理软件作为测试框架的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序列文件管理、编辑、执行,与测试模块接口功能和测试报表等功能需求。在研究比较了传统和基于测试执行管理的测试方案基础上,设计了执行管理软件的架构模型和总体设计方案。2.基于软件设计方案,采用QT作为软件开发工具,对软件存储结构采用异质链表进行设计,并对步骤的操作算法实现进行论述。设计了序列文件的存储、加载,测试模块程序接口规范,序列文件的执行过程以及图形化用户接口。与此同时,完成了报表功能和其他辅助功能的实现。3.在完成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测试,验证了执行管理软件存储结构、与其他测试模块的接口和执行模块等功能。并实现了基于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分拣测试系统实验应用的实例。综合上述,本文设计并实现的基于开源系统平台的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符合对于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功能需求,并通过测试和应用验证了软件的实现符合预期设计。
吴晓涓[7](2021)在《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集成电路芯片中数模混合电路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导致行业对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需求迫切。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是用于测试芯片电路功能、电特性,以及电学参数的自动测试设备。控制软件平台属于测试系统的软件组成之一,主要实现两个功能:(1)提供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的测试程序开发界面,供用户完成测试程序、测试流程、测试参数的设置;(2)控制驱动软件实现芯片的测试,并获取测试结果。控制软件平台应该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可以满足不同芯片的测试需求,同时在软件设计上,应该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进行开发。本文选用Python作为开发语言,使用QT界面库,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需求实现了界面友好、功能完备的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原理,从功能、性能和人机交互三方面分析控制软件平台的需求,提出了可定制流程的测试程序开发方式解决测试需求可变性大,测试需要调度的资源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测试参数间关系,通过提取通用测试参数和特有测试参数,采用抽象数据类型描述各类参数和测试步骤,解决可设置参数数量多,类型有重复的问题,解耦参数间的复杂关系。(2)分析测试流程执行原理,构建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模型,依据执行器功能实现功能模块划分。采用有向图结构实现可定制流程的描述,解决了控制可定制流程执行顺序的难点。(3)设计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调试模块,支持跨断点调试、单步调试、逐过程调试的方式对已开发的测试程序进行验证,采用异步机制实现调试模块的开发,丰富控制软件的功能,提高了测试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4)针对软件模块化程度不高、耦合性强的问题,采用整洁架构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并在整洁架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插件化架构的思想,采用框架/插件开发方式实现软件总体结构设计。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已完成了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并对软件各模块进行了单元测试,测试和验证的结果表明控制软件平台功能已实现本文设计需求。
王原[8](2021)在《数模混合电路边界扫描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路板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传统测试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高密度电路板的测试需求,边界扫描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高密度电路板的测试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边界扫描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测试理论体系,包含IEEE1149.1、IEEE 1149.4、IEEE 1149.5、IEEE 1149.6、IEEE 1149.7等通用标准。国外对边界扫描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研制出了用于边界扫描测试的软件产品。由于存在技术封锁,国内虽然也研制出了用于边界扫描测试的软件,但与国外成熟的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开发测试功能多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边界扫描测试软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实际项目“xxx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研制”为工程背景,对数模混合电路边界扫描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软件总体方案的设计。本文对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从软件应具备的功能出发,设计了软件的总体结构,将软件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测试文件解析模块、数字电路诊断模块、数模混合芯片AD/DA诊断模块,并根据测试需求设计了工程配置文件与用户图形界面。2.测试文件解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本文介绍了边界扫描链路、可测网络等理论,分析了测试文件的格式,研究了从网表文件、BSDL文件中获取可测网络信息的方法以及从PCB报表文件中获取各器件管脚间距离信息的方法,编写程序实现了测试文件解析方法。3.数字电路边界扫描诊断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本文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测试向量生成算法,通过仿真分析,对比了该算法与其他算法的紧凑性指标和完备性指标,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将该算法和三种经典算法集成到了软件的数字电路诊断模块中,编写程序实现了软件的测试向量生成功能与测试结果诊断功能。4.数模混合芯片AD/DA边界扫描诊断方法的实现。本文介绍了适用于AD/DA边界扫描测试的扫描链路、测试向量生成算法,编程实现了基于IEEE1149.1标准的数模混合芯片AD/DA的测试方法,弥补了现有商用边界扫描测试软件由于被测芯片不支持IEEE 1149.4标准而导致的无法通过该标准实现数模混合电路测试的不足。5.软件的测试与验证。在项目搭建的测试验证系统中,对软件的测试文件解析模块、数字电路诊断模块、数模混合芯片AD/DA诊断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在数字电路测试板和混合电路测试板上随机注入故障并用软件进行故障诊断,重复进行40组实验后,用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方法分别计算了测试的故障检测率与故障隔离率,结果表明,故障检测率与隔离率均达到项目指标要求,验证了本文软件的有效性。
李永[9](2021)在《物联网测试云中边缘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涉及到的通信设备也越来越多,对通信设备的通信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与日俱增的设备测试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测试云平台。测试云平台基于云计算相关技术,能够根据需求动态地将测试任务分配到位于云边缘的测试系统,从而提升测试效率。边缘测试系统是整个互操作测试云平台的底层部分,也是完成测试任务的关键部分,其测试效率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云平台的测试效率,但当前测试系统存在人工干预较多、测试自动化程度较低、系统功能耦合度较高、系统功能不便于扩展等痛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物联网测试云中边缘测试系统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基于设备互操作测试环境的特点,将测试系统架构设计为基于代理的分布式系统架构,降低系统功能之间的耦合度,方便系统功能扩展,实现系统测试自动化,提高测试系统的测试效率。2)基于消息中间件技术,设计测试系统内部代理之间通信的消息模型,屏蔽不同平台间的差异,完成系统对多平台的适配工作。3)设计基于流程分解的测试例生成方法,改变原有测试例定制化模式,实现测试例自主可编辑。4)设计并实现测试系统。将测试系统从功能上分为三个模块,并针对三个模块功能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基于需求分析对各模块进行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进而实现各模块功能,最后完成系统功能测试,验证本课题设计的测试系统功能符合预期。
李晶晶[10](2021)在《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企业信息化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快速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还对公司经营决策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不仅简化了公司流程,更加方便协同办公,公司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软通动力集团作为在企业信息化行业深耕多年的“老兵”,一直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软件产品的研发,面向客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但是软通动力集团目前产品研发流程缺乏制度化管理,施行的是以职能为中心的研发流程,全流程缺乏对应的负责人,呈现出局部较优但整体不优的尴尬局面,造成以上情形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产品开发理念和规范的研发流程来指导产品的研发过程。集成产品开发是被很多着名的大公司已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一套产品研发理论,能够快速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流程繁琐、效率不高等问题。本论文以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为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了解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的现状,并找出了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应用ECRS分析法对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过程的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和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的流程步骤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和步骤优化的探讨。接着针对当前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最后,根据软通动力集团目前产品研发现状,提出了优化方案具体的实施计划,并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以保证优化方案的顺利执行。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产品研发流程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规范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的研发流程,弥补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另一方面也期望可以为其它同类型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提供一些借鉴和新的思路及方向。
二、浅谈软件测试步骤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软件测试步骤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灌溉控制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内容框架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内容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与分析 |
2.1 灌溉控制平台整体架构 |
2.2 微服务架构需求分析及框架选择 |
2.2.1 微服务的概念及演变 |
2.2.2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 |
2.2.3 微服务框架选择 |
2.2.4 Spring Cloud技术框架 |
2.2.5 Spring Boot技术框架 |
2.3 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
2.3.1 功能需求分析 |
2.3.2 性能需求分析 |
2.3.3 技术需求分析 |
2.4 软件平台体系结构 |
2.4.1 用户界面层 |
2.4.2 业务处理层 |
2.4.3 数据服务层 |
2.5 软件平台关键技术选择 |
2.5.1 架构模式 |
2.5.2 web服务器 |
2.5.3 数据库 |
2.5.4 推送技术 |
2.5.5 预测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土壤灌水量预测研究及仿真 |
3.1 研究方法 |
3.1.1 BP神经网络 |
3.1.2 人工蜂群算法 |
3.1.3 人工蜂群算法的优化 |
3.1.4 混沌非线性人工蜂群算法的仿真 |
3.2 土壤灌水量预测方法 |
3.2.1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3.2.2 人工蜂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3.3 预测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微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4.1.1 灌溉控制平台项目工程搭建 |
4.1.2 服务注册设计与实现 |
4.1.3 配置中心设计与实现 |
4.1.4 路由网关设计与实现 |
4.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数据库设计 |
4.2.2 数据库连接与操作 |
4.3 土壤灌水量预测模块设计 |
4.3.1 工作流程 |
4.3.2 预测功能模块具体实现 |
4.4 软件平台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系统管理模块 |
4.4.2 数据展示模块 |
4.4.3 设备管理模块 |
4.4.4 监控中心模块 |
4.4.5 控制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微服务基础组件服务测试 |
5.2.1 服务注册中心测试 |
5.2.2 配置中心服务测试 |
5.2.3 Zuul网关服务测试 |
5.3 业务服务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 |
5.3.2 数据展示模块测试 |
5.3.3 设备管理模块测试 |
5.3.4 监控中心模块测试 |
5.3.5 控制管理模块测试 |
5.4 同类产品对比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课题背景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自动化测试平台介绍 |
2.2 API测试用例约简相关技术概述 |
2.2.1 API测试用例约简相关描述和定义 |
2.2.2 API测试用例类型 |
2.2.3 API测试用例约简算法介绍 |
2.3 日志采集以及存储相关技术介绍 |
2.3.1 Elastic Stack |
2.3.2 HDFS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总体概述 |
3.1.1 系统边界 |
3.1.2 系统用例分析 |
3.2 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执行日志采集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API测试用例约简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3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总执行代价改进比和平均错误检测率 |
3.3.2 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GRE和蚁群算法的测试用例集约简方法 |
4.1 研究目标 |
4.2 算法改进 |
4.2.1 GrACA算法的提出 |
4.2.2 GrACA算法的流程 |
4.3 算法实验验证 |
4.3.1 实验设置 |
4.3.2 约简评价指标 |
4.3.3 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的概要设计 |
5.1 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5.2 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的静态结构设计 |
5.3 API用例约简系统动态结构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时序图 |
5.3.2 执行日志采集时序图 |
5.3.3 API测试用例约简时序图 |
5.3.4 基础信息管理时序图 |
5.4 API用例约简系统关键数据结构设计 |
5.4.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5.4.2 数据的结构和存储方式 |
5.4.3 E-R模型设计 |
5.4.4 关键数据表设计 |
5.4.5 日志存储方式设计 |
5.5 API用例约简系统关键接口设计 |
5.5.1 获取执行日志接口 |
5.5.2 访问测试用例约简结果接口 |
5.6 关键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
5.6.1 采用LogStash和FileBeat技术解决日志采集问题 |
5.6.2 利用数据预处理解决日志数据质量问题 |
5.6.3 结合分布式文件系统和数据库解决数据存储问题 |
5.7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开发环境与技术架构简介 |
6.1.1 系统开发环境 |
6.1.2 系统技术架构 |
6.2 执行日志采集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2.1 执行日志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6.2.2 日志聚合和预处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6.2.3 执行日志存储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 API测试用例约简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1 测试用例提取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2 测试需求提取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3 测试用例约简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4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4.1 项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6.4.2 日志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6.5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测试 |
7.1 测试环境简介 |
7.2 单元测试 |
7.2.1 测试执行日志采集子系统 |
7.2.2 测试API测试用例约简子系统 |
7.2.3 测试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
7.3 集成测试 |
7.4 系统测试 |
7.4.1 系统性能测试 |
7.4.2 API测试用例约简测试 |
7.5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ECRS的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流程优化及代码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 |
2.1.1. 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
2.1.2. 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 |
2.1.3.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及测试特点 |
2.1.4. 仓储管理系统实例 |
2.2. 自动化测试的研究 |
2.2.1. 自动化测试的概念和测试步骤 |
2.2.2. 自动化测试的优缺点及适用系统 |
2.2.3. 常见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分类及介绍 |
2.3. 流程优化的研究 |
2.3.1. 流程管理 |
2.3.2. 流程诊断工具 |
2.3.3. 流程优化工具 |
2.3.4. ECRS分析法 |
2.3.5. 流程再造介绍 |
2.4. 开发架构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ATF自动化测试工具介绍 |
3.2. 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流程梳理 |
3.3. 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流程分析 |
3.4. 物流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测试存在的问题 |
3.4.1. 测试耗时 |
3.4.2. 测试流程诊断 |
3.4.3. 测试流程步骤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流程优化及代码重构 |
4.1. 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流程优化方案 |
4.1.1. 流程优化方案一 |
4.1.2. 流程优化方案二 |
4.2. 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流程优化代码实现 |
4.2.1. 流程优化方案一实现 |
4.2.2. 流程优化方案二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优化效果评估 |
5.1. 流程优化方案一优化效果评估 |
5.2. 流程优化方案二优化效果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面向移动应用的测试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任务 |
1.2.1 课题内容 |
1.2.2 本人承担的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软件测试技术 |
2.1.1 移动应用自动化测试技术 |
2.1.2 移动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 |
2.1.3 移动应用测试的可视化 |
2.2 图结构和图数据库 |
2.2.1 图结构 |
2.2.2 Neo4j图数据库与必要性 |
2.2.3 Cypher查询语言 |
2.3 D3.js和可视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视化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
3.1 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
3.1.1 读取解析测试报告算法 |
3.1.2 图结构可视化算法 |
3.1.3 测试过程分析显示算法 |
3.1.4 测试用例数量计算算法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 |
4.1 系统的目标需求 |
4.2 系统的功能需求 |
4.2.1 系统业务描述 |
4.2.2 可视化管理功能 |
4.2.3 测试过程分析功能 |
4.2.4 测试用例管理功能 |
4.2.5 图结构管理功能 |
4.2.6 待遍历管理功能 |
4.3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 |
5.1 系统设计目标 |
5.2 系统整体结构 |
5.3 系统模块设计 |
5.3.1 可视化管理模块 |
5.3.2 测试过程分析模块 |
5.3.3 测试用例管理模块 |
5.3.4 图结构管理模块 |
5.3.5 待遍历管理模块 |
5.4 接口设计 |
5.5 数据库设计 |
5.5.1 Neo4j数据库设计 |
5.6 界面结构与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可视化管理的实现 |
6.1.1 读取解析测试报告子模块 |
6.1.2 搜索和展示图结构子模块 |
6.2 测试过程分析的实现 |
6.2.1 分析测试步骤子模块 |
6.2.2 分析测试用例子模块 |
6.2.3 分析测试记录和缺陷子模块 |
6.3 测试用例管理的实现 |
6.3.1 计算测试用例数量子模块 |
6.3.2 生成遍历路径子模块 |
6.4 图结构管理的实现 |
6.4.1 图结构对比和合并子模块 |
6.5 待遍历管理的实现 |
6.5.1 获取未遍历控件子模块 |
6.5.2 获取下一步遍历路径子模块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部署和测试 |
7.1 运行环境与部署 |
7.2 测试用例与测试结果 |
7.2.1 可视化管理模块 |
7.2.2 测试过程分析和测试用例管理模块 |
7.2.3 其他模块 |
7.3 系统运行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UDS协议的汽车电控单元故障诊断服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电子发展现状 |
1.2 UDS诊断的研究意义 |
1.3 基于UDS协议的Bootloader研究意义 |
1.4 UDS诊断协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UDS诊断协议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2 UDS诊断协议的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 |
1.5.1 主要内容 |
1.5.2 章节结构 |
第2章 UDS诊断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UDS诊断系统设计目标 |
2.2 UDS协议栈概述及需求分析 |
2.2.1 UDS协议栈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
2.2.2 UDS协议栈的网络层与传输层 |
2.2.3 UDS协议栈的会话层与应用层 |
2.3 UDS诊断系统实现平台 |
2.3.1 UDS诊断系统下位机平台 |
2.3.2 UDS诊断系统上位机平台 |
2.4 UDS诊断系统下位机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2.4.1 系统应用程序软件结构设计 |
2.4.2 Bootloader程序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2.5 UDS诊断系统上位机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2.6 小结 |
第3章 UDS诊断服务软件实现 |
3.1 UDS诊断服务软件与整车控制器软件的整合 |
3.2 UDS诊断下位机软件实现 |
3.2.1 定时器驱动 |
3.2.2 CAN驱动 |
3.2.3 EEEPROM驱动 |
3.2.4 CAN收发器设备 |
3.2.5 CAN传输层(CAN_Tp)模块 |
3.2.6 诊断事件管理(DEM)模块 |
3.2.7 诊断通信管理(DCM)模块 |
3.3 UDS诊断上位机软件实现 |
3.3.1 上位机数据交互层软件实现 |
3.3.2 上位机UDS诊断模块中间层实现 |
3.3.3 上位机UDS诊断模块应用层与图形界面实现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UDS协议的Bootloader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启动流程 |
4.2 Bootloader涉及到的诊断服务 |
4.3 UDS协议中的软件升级流程 |
4.3.1 预编程阶段 |
4.3.2 编程中阶段 |
4.3.3 编程后阶段 |
4.4 Bootloader断点续传功能设计 |
4.4.1 短时中断处理 |
4.4.2 长时中断处理 |
4.5 Bootloader软件回滚功能设计 |
4.6 UDS诊断上位机程序下载模块实现 |
4.6.1 上位机的S19文件读取实现 |
4.6.2 上位机的程序下载线程实现 |
4.6.3 上位机的断点续传相关功能实现 |
4.6.4 上位机的软件回滚相关功能实现 |
4.7 小结 |
第5章 UDS诊断服务软件测试 |
5.1 UDS诊断服务软件测试目标 |
5.2 实验室测试 |
5.1.1 MISRA-C静态检查 |
5.1.2 功能模块测试 |
5.1.3 软件系统测试 |
5.3 实车测试 |
5.4 测试结果对比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设计方案 |
2.1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概念 |
2.2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需求分析 |
2.3 自动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架构模型 |
2.4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4.1 序列文件执行模块设计方案 |
2.4.2 与测试程序接口设计方案 |
2.5 软件开发环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实现 |
3.1 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管理对象数学模型 |
3.2 步骤表的存储结构及算法实现 |
3.3 序列文件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4 测试模块与执行管理软件接口设计与实现 |
3.4.1 测试模块程序接口规范 |
3.4.2 测试模块程序调用接口 |
3.5 接口数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3.6 序列文件执行模块设计与实现 |
3.6.1 序列文件执行 |
3.6.2 测试程序管理 |
3.7 图形化用户接口设计与实现 |
3.7.1 载入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7.2 主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7.3 子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8 测试数据报表模块设计与实现 |
3.9 辅助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测试 |
4.1 软件测试概念 |
4.2 软件测试方法 |
4.2.1 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 |
4.2.2 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灰盒测试 |
4.3 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测试方案 |
4.3.1 初期测试方案 |
4.3.2 中期测试方案 |
4.3.3 末期测试方案 |
4.4 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测试设计与实现 |
4.4.1 异质链表的单元测试 |
4.4.2 与测试模块接口的集成测试 |
4.4.3 软件整体功能的系统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分拣测试系统实验 |
5.1 分拣测试系统介绍 |
5.2 分拣测试系统实验传统设计方案 |
5.3 基于执行管理软件的分拣测试系统实验 |
5.3.1 测试序列设计 |
5.3.2 测试程序设计 |
5.3.3 测试程序的调用 |
5.3.4 测试序列的编辑和执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测试步骤的操作 |
附录B 脚本形式的测试程序 |
(7)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概述 |
2.1.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方法 |
2.1.2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原理 |
2.1.3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组成 |
2.2 控制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性能需求分析 |
2.2.3 人机交互需求分析 |
2.3 控制软件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控制软件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
2.3.2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方案 |
2.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程序开发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视图层和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
3.1.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布局 |
3.1.2 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方法 |
3.1.3 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
3.2 实体层设计与实现 |
3.2.1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设计 |
3.2.2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实体实现 |
3.3 用例层设计与实现 |
3.3.1 实体管理模块 |
3.3.2 业务逻辑模块 |
3.3.3 数据及等式解析功能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与实现 |
4.1 执行器模型实现方法 |
4.1.1 测试流程执行原理 |
4.1.2 测试流程分析 |
4.1.3 执行器模型构建 |
4.2 功能软件交互模块的实现 |
4.2.1 驱动软件模块交互 |
4.2.2 向量编译软件模块交互 |
4.3 执行器调试模块实现方法 |
4.3.1 调试功能的设计 |
4.3.2 调试模块的实现 |
4.3.3 人机交互模块断点处理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软件平台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测试方案 |
5.3 性能测试 |
5.3.1 运行时间 |
5.3.2 占用内存 |
5.4 功能测试 |
5.4.1 人机交互界面的功能验证 |
5.4.2 数据及等式解析模块的功能验证 |
5.4.3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功能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数模混合电路边界扫描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电路边界扫描测试技术现状 |
1.2.2 数模混合芯片AD/DA测试技术现状 |
1.2.3 测试向量生成与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数字边界扫描测试软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整体分析与设计 |
2.1 测试系统整体方案介绍 |
2.2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2.3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软件需求分析 |
2.3.2 软件结构设计 |
2.3.3 工程配置文件设计 |
2.3.4 用户图形界面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文件解析模块设计 |
3.1 扫描链路与可测网络理论基础 |
3.2 测试文件解析方法研究 |
3.2.1 提取测试文件信息 |
3.2.1.1 网表文件 |
3.2.1.2 BSDL文件 |
3.2.1.3 PCB报表文件 |
3.2.2 生成扫描链路 |
3.2.3 获取可测网络 |
3.3 软件设计与实现 |
3.3.1 导入测试文件 |
3.3.2 解析测试文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电路诊断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互连测试的理论基础 |
4.1.1 基本概念 |
4.1.2 基本定理 |
4.2 测试向量生成算法的优化 |
4.2.1 算法的改进思路 |
4.2.2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测试向量生成算法 |
4.2.2.1 建立有限制故障模型 |
4.2.2.2 构造故障集 |
4.2.2.3 适应度函数 |
4.2.2.4 利用遗传算法生成测试向量 |
4.2.3 仿真实例 |
4.2.4 算法性能分析 |
4.3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3.1 测试向量生成算法实现 |
4.3.2 测试结果分析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模混合芯片AD/DA诊断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数模混合芯片AD/DA边界扫描测试方案 |
5.1.1 ADC测试方案 |
5.1.2 DAC测试方案 |
5.2 AD/DA测试向量生成算法 |
5.2.1 ADC的测试向量生成算法 |
5.2.2 DAC的测试向量生成算法 |
5.3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1 测试向量生成算法实现 |
5.3.2 测试结果分析与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
6.1 硬件平台介绍 |
6.2 软件功能测试 |
6.2.1 测试文件解析模块 |
6.2.2 数字电路诊断模块 |
6.2.3 数模混合芯片AD/DA诊断模块 |
6.3 软件容错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物联网测试云中边缘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1.3 研究生期间工作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相关技术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测试云平台 |
2.1.2 互操作测试 |
2.1.3 自动测试系统 |
2.1.4 测试例生成技术 |
总结 |
2.2 相关技术 |
2.2.1 .NET |
2.2.2 Java Swing |
2.2.3 消息中间件 |
2.2.4 MongoDB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面向异构测试环境的分布式系统架构 |
3.1.1 异构测试环境 |
3.1.2 分布式物理架构 |
3.1.3 三层逻辑架构 |
3.2 基于消息中间件与统一消息模型的多平台适配技术 |
3.2.1 系统通信 |
3.2.2 消息模型 |
3.3 基于流程分解的测试例生成方法 |
3.4 测试自动化及测试结果自动解析 |
3.4.1 测试自动化 |
3.4.2 测试结果自动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
4.1 测试系统功能分析 |
4.2 功能性分析 |
4.2.1 测试管理模块 |
4.2.2 测试环境控制模块 |
4.2.3 数据交互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
5.1 测试系统概要设计 |
5.1.1 测试系统架构设计 |
5.1.2 系统对象模型设计 |
5.1.3 系统接口设计 |
5.2 模块详细设计 |
5.2.1 测试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2 测试环境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3 数据交互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1.1 硬件测试环境 |
6.1.2 软件测试环境 |
6.2 模块测试 |
6.2.1 测试管理模块 |
6.2.2 测试环境控制模块 |
6.2.3 数据交互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 |
2.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 |
2.3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现状 |
3.1 公司背景概况 |
3.2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现状 |
3.3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分析 |
4.1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概念阶段流程分析 |
4.2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计划阶段流程分析 |
4.3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开发阶段流程分析 |
4.4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验证阶段流程分析 |
4.5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发布阶段流程分析 |
4.6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流程分析 |
第五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 |
5.1 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
5.2 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 |
第六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实施保障 |
6.1 方案实施计划 |
6.2 实施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软件测试步骤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灌溉控制平台设计与实现[D]. 王亮.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面向API测试用例约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甘南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ECRS的物流信息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流程优化及代码重构[D]. 刘福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面向移动应用的测试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浩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UDS协议的汽车电控单元故障诊断服务设计与实现[D]. 陈睿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6]自动化测试执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欧昭冬.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 吴晓涓.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数模混合电路边界扫描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王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物联网测试云中边缘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永.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D]. 李晶晶. 兰州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