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不对称作战的特点

美军不对称作战的特点

一、美军非对称作战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川,毛仲君,姜久龙,刘瑞,丁智坚,徐明兴[1](2021)在《美国作战概念与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美军二战以来的作战概念和武器装备,梳理了其发展的4个主要阶段,包括核技术优势阶段、非对称技术优势阶段、信息技术优势阶段和颠覆性技术优势阶段,认为其发展趋势仍向着多域联合协同、压缩任务执行周期、分布式作战任务单元以及作战概念牵引装备发展的方向,以继续维持美国的非对称作战优势。针对未来作战概念和武器装备发展,给出了四点启示与建议。

潘书阳[2](2019)在《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文中认为

瞿定国[3](2019)在《台军“汉光”演习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台军"汉光"演习是台军层级最高、规模最大、合成度最高、实战性最强的三军联合作战战役系列演习。自从1984年"汉光1号"演习举办以来,台湾的政治局势和两岸关系,以及台湾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兵[4](2019)在《中美非对称同盟关系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迅猛发展,中美两国成为“崛起国”与“守成国”,两国矛盾进一步凸显。中美两国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防止历史悲剧的重现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在二战时期,中美曾为抗击法西斯的侵略结为同盟,这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或许会对当前乃至未来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经验启示。战时中美同盟形成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其直接目的是应对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军事侵略。共同的利益以及国民政府积极联美促使两国结为战时盟友。中国迫切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战胜日本并巩固国内政权,以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安全;美国希望以中国为基地反攻日本,维护蒋介石的统治权,从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塑造战后国际秩序、谋求战后的国际主导权。但是,中美两国实力悬殊、面临的国际环境大相径庭、战略目标各异。因此,战时中美同盟是典型的非对称同盟。中国主要追求安全,美国则旨在谋求更大的话语权和控制权,两国优先利益的不同引起了双方对于“先欧后亚”战略的争论和史迪威指挥权问题的产生。战时中美非对称同盟关系导致了双方的分歧与矛盾,阻碍了对日作战的进程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早日胜利。不过共同的利益和对于遭到对方“抛弃”的担心保证了同盟关系的稳固与延续。

林佳萱[5](2018)在《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自朝鲜半岛分裂以来,韩国与朝鲜一直呈现军事对峙态势,韩国一方面受制于美国国家战略,依托韩美同盟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一直在探寻制定符合韩国自身国情的军事战略。韩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了“前沿防御”、“固守防御”、“机动防御”、“攻势防御”、“联合遏制”、“积极遏制”、“主动遏制”时期。这些都为文在寅政府时期韩国军事战略的产生提供了政策背景和内在逻辑。韩国文在寅政府基于对局势的分析判断,提出了“灵活遏制”的军事战略。该战略以应对朝鲜非对称威胁、打造“精锐先进的强军”为主要战略目标,以调整部队编成结构、理顺作战指挥体系、构建“三轴体系”的军力建设、构建新型美韩军事指挥体系为主要举措。目前该战略在韩国得到了持续推进,显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实践,在半岛局势、东北亚安全态势以及中国战略环境不同层次上都产生了影响。本文着力剖析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内涵、特征及影响,为理解韩国战略走向、预判朝鲜半岛未来局势提供现实基础,为更好的处理中韩之间关系、加强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启示。

李路[6](2018)在《美国“抵消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抵消战略”发端于冷战时期,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它通常出现在美国战略扩张受阻的背景下,以“非对称”为主要特点,强调依托“竞争优势”,达成战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唯物主义历史叙事方法,充分借鉴社会系统论新思维,首次向学界引入政策检证策略的新方法,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对美国历史上历次“抵消战略”,尤其是2014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分析,全面且富有逻辑地阐明了历次战略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理,从目的、方针和手段等方面厘清历次战略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考量,最终结合战略环境对当前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了多层评估,对未来战略前景进行了预测。

王竞[7](2018)在《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通过发展创新“颠覆性”的军事技术、国防体制和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概念获得军事优势,保持美军全球机动能力和美国霸权地位。“抵消战略”常被认为是单纯依靠“技术优势”来达到“抵消”目的,其实不然,军事技术要最终转化为军事优势需要作战概念的支撑。作战概念同时指引着军事技术革新和军队组织形态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作战概念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战略目的才能够实现。第三次“抵消战略”通过“多域战”概念实现战斗力的生成转化,以未来战争环境为着眼点,意在通过跨领域融合作战模式,“抵消”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赢得可能爆发的战争,达成政治目的。“多域战”正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或将对世界军事变革、亚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其打压、遏制、围堵我国的意图十分明显。综合考量第三次“抵消战略”和“多域战”更有助于我们认清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实质,为我军改革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按照“政策轨迹——理论分析——现实应对”的思路分四章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问题由来、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分析理清了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最终目的是生成与未来作战环境相匹配的战斗力,而“多域战”理论则是推进战斗力生成的实现路径。第三章主要通过梳理“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多域战”的特点,研究了“多域战”的生成逻辑和本质属性,并分三个阶段对实施“多域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探究了“多域战”的前景和影响,思考了中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刘鹏[8](2018)在《“落锤”行动:美军合成营阿富汗山地作战典型战例》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6月,美军在阿富汗库纳尔省瓦塔普尔山谷发起"落锤"行动,是2001年以来该地区最大规模作战行动。经过10年交锋,反美武装越打越强,实力不断壮大,经验更加丰富,对美军技战术特点了如指掌。美军则进退失据、陷入困境。"落锤"行动既是这一困境的真实写照,也是美军在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的缩影。在这次作战中,交战双方特点鲜明:反美武装避实击虚、以弱击强,美军体系作战、联合制胜,从不同侧面诠释了现代山地作战制胜机理。

左天泽[9](2018)在《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伸核威慑由延伸威慑和核威慑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由于威慑关系中的行为体由两方增加为三方,同时又有核武器因素的影响,所以延伸核威慑展现了许多不同于一般威慑的特点。通过逻辑推论和历史经验考察发现,所有延伸核威慑中的威慑方和被保护方都是盟友关系。两者构成的同盟可以视为是一种“绝对同盟”。像所有威慑关系一样,延伸核威慑成功的关键在于可信性的达成。但延伸核威慑的成功必须同时实现“对手可信性”和“盟友可信性”。其中,盟友可信性是威慑方关注的焦点,也更加重要。由于同盟困境的影响和核武器的禁忌,盟友可信性的实现往往更为困难。在延伸核威慑背景下,威慑方传达可信性的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像中央威慑关系中直接向对手展示力量和决心外,威慑方还可以利用同盟框架和盟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和交流对可信性加以提升。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就在东北亚地区实行了延伸核威慑政策。由于与日韩同盟关系的建立,特别是美国在东北亚的核武器前沿部署,使得美国在冷战初期就形成了对日韩事实上的核保护关系。但这一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走向明确和公开。在这一过程中日韩对可信性的担忧和呼吁起了很大作用。冷战时期美国的延伸核威慑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从日本方面来看,主要是日本民众的反核情绪对美国构成了诸多掣肘;从韩国方面看,则受朝鲜的行为变化和美国战略调整影响更大。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的延伸核威慑政策得以延续,但安全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由于冷战后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和朝鲜核导能力提升,日本和韩国对美国延伸核威慑的需求不断上升,可信性也开始再度面临挑战。对于中国因素,日韩两国主要是出于对权力结构发生改变和未来战略竞争可能加剧的担心。而朝鲜威胁对于日韩来说则更为迫切和现实。日韩两国在威胁认知上展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日本将中国因素视为主要威胁,而韩国则更多的关注朝鲜,对中国因素并不敏感。综合来看,中国和朝鲜因素对美国在东北亚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日韩由于安全忧虑增加而对美国延伸核威慑产生了更大的可信性需求,另一方面,日韩则担心,由于中国和朝鲜军事能力的增强,美国出于自保的目的可能会在冲突发生时抛弃自己。此外,美国核能力和核态势上的弱化趋势也引发了日韩对美国使用核武器能力和意愿的担心。为加强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美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单方面的加强安全保证承诺,建立与盟友间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增加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其次是联合盟友提升威慑态势,包括制定共同的作战方案、增强联合演习针对性和频率以及加深军事合作等。再次,是提出了一整套的核力量大规模更新计划,提升威慑能力。最后,是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发挥拒止性威慑的作用,减轻盟友的“被抛弃”忧虑。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从根本上看是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的,是为了确保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具体来说,通过延伸核威慑,美国试图在东北亚实现三点战略目标:一是要借助延伸核威慑的政治象征意义提升同盟整体关系的信度;二是以延伸核威慑换取盟友放弃发展自己独立的核武器;三是利用延伸核威慑配合对华对朝中央威慑的实施。但美国延伸核威慑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矛盾和困境,包括如何避免被盟友“牵连”、如何处理盟友间的矛盾、如何提升合作制度化水平和如何面对导弹防御系统的诸多缺陷等。从未来看,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很可能会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条件会得到加强。因为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仍在经历着权力格局的快速转换,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朝鲜半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会消除的变量,日本韩国仍然有对核威慑的迫切需求,而美国也有继续提供延伸核威慑的强烈动机。但美国在延伸核威慑中真正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延伸核威慑仍将主要作为一种同盟关系的政治象征和维持手段而发挥作用。

丁聪[10](2017)在《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一一”事件以后,面对风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小布什政府开启了新一轮军事改革。美国军事改革思想作为引领这场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思想、理论、概念体系,渗透进了这场改革的方方面面。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罗伯特·盖茨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推动美国军事制度的改革,试图满足美国打赢当下战争和赢得未来挑战的需求。拉姆斯菲尔德就任国防部长期间,积极推动美军转变军事学说,改革美军组织结构,调整军政关系,强化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另外,美国还广泛利用最新的技术,大力推动部队联合作战。盖茨就任国防部长后,继续推动美国的军事制度改革。他推动美国军事力量的再平衡,调整军队的官僚体制,平衡军政关系,革新军种文化,改革国防部的商业模式,并针对新兴国家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提出了应对措施。尽管在拉姆斯菲尔德和盖茨的军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阻力,但是其改革仍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军事制度,影响到未来美国军事变革的趋势。

二、美军非对称作战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军非对称作战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作战概念与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作战概念内涵理解
2 典型发展历程
    2.1 核技术优势阶段
    2.2 非对称优势阶段
    2.3 信息技术优势阶段
    2.4 颠覆性技术优势阶段
3 特点趋势
    3.1 多域联合作战协同程度加深
    3.2 作战任务执行周期压缩程度加深
    3.3 作战任务单元分布式程度加深
    3.4 由武器装备+作战概念向作战概念+武器装备转变
4 启示与建议
    4.1 坚持理论与技术融合,创新符合实际需求的作战概念
    4.2 加强效费核算,获得更久价值体现的大型装备
    4.3 加速创新迭代周期,实现更快体系补充的廉价节点
    4.4 持续技术积累,健全自主且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5 结束语

(3)台军“汉光”演习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依据军事战略, 制订演习想定
以小搏大, 演练“非对称作战”能力
演习事故频发, 台军战斗力倍受质疑
挟美抗陆, 强化美台军事合作

(4)中美非对称同盟关系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四、主要内容与写作提纲
第一章 非对称同盟理论
    一、同盟和非对称同盟的概念
    二、非对称同盟理论
    三、战时中美非对称同盟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战时中美同盟的形成与合作
    一、战时中美同盟的形成
    二、战时中美同盟的目标
    三、开罗会议:战时中美同盟的密切合作
第三章 战时中美非对称同盟分析
    一、战时中美同盟非对称性的分析
    二、战时中美非对称同盟的案例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5)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来源
    1.2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难点不足
第二章 韩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
    2.1 “前沿防御”战略(1948-1956)
    2.2 “机动防御”战略(1957-1970)
    2.3 “固守防御”战略(1971-1981)
    2.4 “攻势防御”战略(1982-2003)
    2.5 “联合遏制”战略(2003-2007)
    2.6 “积极遏制”战略(2008-2012)
    2.7 “主动遏制”时期(2013-2016)
第三章 文在寅政府“灵活遏制”战略的形成
    3.1 “灵活遏制”战略形成的背景
        3.1.1 朝鲜核、导研制进程加速及军力建设构成严重威胁
        3.1.2 美国“极限施压”政策冲击半岛安全局势
        3.1.3 “萨德”系统部署激化东北亚大国竞争
    3.2 “灵活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
        3.2.1 以应对朝鲜“非对称威胁”为目标
        3.2.2 以“防御和反击同时进行”为准则
        3.2.3 以打造“精锐先进的强军”为手段
        3.2.4 以“三轴体系”建设为重点
        3.2.5 以构建新型美韩军事指挥体系为支撑
第四章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评析
    4.1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的“变”与“不变”
        4.1.1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之“变”
        4.1.2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之“不变”
    4.2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的影响
        4.2.1 对朝韩关系的影响
        4.2.2 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4.2.3 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美国“抵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思路
第二章 “抵消战略”的历史起源
    2.1 “新面貌”战略
        2.1.1 “新面貌”战略的背景
        2.1.2 “新面貌”战略的提出
        2.1.3 “新面貌”战略的实施
    2.2 “抵消战略”
        2.2.1 “抵消战略”的背景
        2.2.2 “抵消战略”的提出
        2.2.3 “抵消战略”的实施
        2.2.4 能力运用:“空地一体”
        2.2.5 “抵消战略”的地位
第三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驱动因素
    3.1 现实威胁转变
        3.1.1 世界主要国家的挑战
        3.1.2 地缘战略态势的变迁
    3.2 经济环境恶化
        3.2.1 债务规模上升
        3.2.2 军费开支锐减
        3.2.3 国防研发费用下降
    3.3 作战领域的挑战
        3.3.1 精确武器技术的扩散
        3.3.2 “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
        3.3.3 “反进入/区域拒止”的作战挑战
        3.3.4 “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威胁
    3.4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出笼
    3.5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动因
        3.5.1 历史文化推动
        3.5.2 战略思维牵动
        3.5.3 官方探索驱动
第四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内容属性
    4.1 目标指向
    4.2 本质属性
        4.2.1 非对称性
        4.2.2 成本属性
        4.2.3 时空属性
        4.2.4 话语权属性
        4.2.5 间接威慑属性
    4.3 总体思路
        4.3.1 “三位一体”架构
        4.3.2 路径方针选择
        4.3.3 作战任务规划
        4.3.4 “智能作战模式”
第五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构想实施
    5.1 能力设计
        5.1.1 探索战斗力生成准则
        5.1.2 构设“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
        5.1.3 规划关键前沿技术发展
        5.1.4 提出“长期研究和发展规划”
        5.1.5 确定战略核心能力
    5.2 能力获取
        5.2.1 国防创新体系
        5.2.2 国防部机构调整
        5.2.3 国防采办制度改革
第六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分析评估
    6.1 逻辑评估
        6.1.1 大国威胁是首要
        6.1.2 颠覆性技术优势可应对大国威胁
        6.1.3 美国能够获取颠覆性技术优势
    6.2 前景评估
        6.2.1 “抵消战略”的“遁形”
        6.2.2 “抵消战略”的“隐形”
        6.2.3 “抵消战略”的“变形”
    6.3 影响评估
        6.3.1 对美国的影响
        6.3.2 对世界的影响
        6.3.3 对我国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
    2.1 第一、二次“抵消战略”
        2.1.1 第一次“抵消战略”
        2.1.2 第二次“抵消战略”
    2.2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
        2.2.1 产生背景
        2.2.2 主要内容
        2.2.3 主要特点
    2.3 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多域战”
        2.3.1 “多域战”的提出
        2.3.2 “多域战”与第三次“抵消战略”
        2.3.3 “多域战”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地位
第三章 “多域战”理论
    3.1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3.1.1 对未来战争环境的认识
        3.1.2 “多域战”的作战框架
        3.1.3 “多域战”的实施步骤
    3.2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特点
        3.2.1 以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对象
        3.2.2 以发展“颠覆性”技术为支撑
        3.2.3 作战领域空前扩展
        3.2.4 注重创造“临时优势”
    3.3 “多域战”理论的生成逻辑与本质属性
        3.3.1 逻辑起点:危机意识
        3.3.2 内在理念:崇尚实力
        3.3.3 外在动力:争夺利益
        3.3.4 关键引领:科技飞跃
        3.3.5 最终目的:实现“抵消”
        3.3.6 本质属性:以美国的规则重新定义战争
第四章 评价与思考
    4.1 “多域战”的前景
        4.1.1 当前:进展较为顺利
        4.1.2 长远:面临若干挑战
    4.2 “多域战”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4.2.1 刺激世界军事革命聚焦创新,战争样式发生变革
        4.2.2 美军事战略更具进攻性,大国间战争冲突风险上升
        4.2.3 亚太地区争夺更趋激烈,美盟加紧对我军事围堵
    4.3 中国的应对之策
        4.3.1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清醒,防止落入军备竞赛圈套
        4.3.2 扬长避短,加速发展核心关键技术
        4.3.3 妥善处理矛盾威胁,巧妙化解风险挑战
        4.3.4 瞄准“多域战”理论创新,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落锤”行动:美军合成营阿富汗山地作战典型战例(论文提纲范文)

“落锤”行动出师不利
反美武装以弱击强的取胜之道
美军山地作战的制胜之要

(9)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架构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1.1 从威慑到延伸核威慑
        1.1.1 威慑的概念与特征
        1.1.2 威慑的分类与延伸核威慑概念的提出
        1.1.3 同盟与延伸核威慑
    1.2 延伸核威慑与盟友可信性
        1.2.1 盟友可信性的提出
        1.2.2 盟友可信性的实现难题
    1.3 延伸核威慑中的盟友可信性传达
        1.3.1 军事力量
        1.3.2 意志决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战时期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
    2.1 美国在日本的延伸核威慑政策
        2.1.1 日本无核原则的形成与对美核威慑依赖
        2.1.2 美国对日本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2.1.3 美国在日本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实施与挑战
    2.2 美国在韩国的延伸核威慑政策
        2.2.1 朝鲜战争与美国的核武器使用企图
        2.2.2 美韩同盟的建立与美国在韩国的核武器部署
        2.2.3 可信性挑战与美国在韩国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公开提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挑战
    3.1 中国因素及日韩的可信性担忧
        3.1.1 中国军力的迅速发展
        3.1.2 日韩对华威胁认知与可信性担忧
    3.2 朝鲜因素及日韩的可信性担忧
        3.2.1 朝鲜的军事力量
        3.2.2 日韩对朝威胁认知与可信性担忧
    3.3 美国核态势的改变与日韩可信性担忧
        3.3.1 核威慑在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有下降趋势
        3.3.2 美国核武器使用门槛的提升
        3.3.3 美国核武器数量下降和质量老化
        3.3.4 美国核武器种类的调整和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加强东北亚延伸核威慑可信性的举措
    4.1 加强对东北亚盟友的承诺和投入
        4.1.1 对韩日进行口头和书面安全保证承诺
        4.1.2 建立专门的延伸威慑对话与磋商机制
        4.1.3 加大战略投入和前沿军事存在
    4.2 联合盟友共同加强威慑态势
        4.2.1 制定共同作战方案
        4.2.2 加强军事合作和整合
        4.2.3 提升演习针对性
    4.3 提高自身核武能力,保持威慑可信性
        4.3.1 增加经费投入
        4.3.2 更新战略核武力量
        4.3.3 发展战术核武器
    4.4 建立导弹防御系统
        4.4.1 美国单边加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
        4.4.2 帮助盟友提升导弹防御能力
        4.4.3 推进地区反导合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评析
    5.1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动因
        5.1.1 维持同盟信度
        5.1.2 防止盟友核扩散
        5.1.3 配合美国中央威慑
    5.2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困境与挑战
        5.2.1 美国对“被牵连”的担忧
        5.2.2 同盟内部矛盾的掣肘
        5.2.3 同盟合作制度化的不足
        5.2.4 导弹防御系统的缺陷
        5.2.5 安全困境的激化
    5.3 特朗普政府与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未来发展
        5.3.1 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
        5.3.2 特朗普政府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走向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背景
    2.1 改革的内因
        2.1.1 国内政治推动军事改革
        2.1.2 军工复合体牵引军事改革
        2.1.3 国防科技支撑军事改革
    2.2 改革的外因
        2.2.1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动
        2.2.2 传统安全威胁卷土重来
        2.2.3 非传统安全威胁呈愈演愈烈之势
第三章 21世纪初美军改革总体思想
    3.1 战略指导思想
        3.1.1 战略判断层面
        3.1.2 战略规划层面
        3.1.3 战略路径层面
    3.2 组织结构与编制体制思想
        3.2.1 军队管理扁平化思想
        3.2.2 制衡思想
    3.3 军事力量建设思想
        3.3.1 基于能力的军事斗争思想
        3.3.2 能力慑止思想
        3.3.3 基于能力的后勤和人才培养思想
第四章 激进阶段与温和阶段: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运用和实践的阶段性研究
    4.1 激进阶段的美军改革
        4.1.1 阶段划分依据
        4.1.2 激进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4.2 温和阶段的美军改革
        4.2.1 阶段划分依据
        4.2.2 温和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第五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评价
    5.1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特点
        5.1.1 前瞻性和继承性兼具
        5.1.2 创新性与技术性互为补充
        5.1.3 突破性与局限性并存
    5.2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经验与启示
        5.2.1 强调顶层设计、坚持将改革的权力汇聚
        5.2.2 通过法律、法规、文件将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
        5.2.3 在满足当下需求和应对未来挑战之间合理地分配资源
        5.2.4 军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5.2.5 军事改革的手段应循序渐进
        5.2.6 军事改革针对的敌人不应过于具体,方案不应过于透明
    5.3 美国军事改革未来走向
        5.3.1 军事高科技的追求永无止境
        5.3.2 联合作战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5.3.3 军事改革思想的持续革新
        5.3.4 精兵强效的国防部改革仍将继续
        5.3.5 军民融合推动军事科技创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专着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英文专着
    五、英文论文
    六、报刊及互联网信息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美军非对称作战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作战概念与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J]. 杨小川,毛仲君,姜久龙,刘瑞,丁智坚,徐明兴. 飞航导弹, 2021(02)
  • [2]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D]. 潘书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3]台军“汉光”演习历史考察[J]. 瞿定国. 统一论坛, 2019(02)
  • [4]中美非对称同盟关系研究(1937-1945)[D]. 李兵.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5]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研究[D]. 林佳萱.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美国“抵消战略”研究[D]. 李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D]. 王竞.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落锤”行动:美军合成营阿富汗山地作战典型战例[J]. 刘鹏. 军事文摘, 2018(15)
  • [9]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D]. 左天泽.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D]. 丁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美军不对称作战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