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新年祝福

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新年祝福

一、各国领导人新年致贺词(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陈秋旭[2](2021)在《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泰东日报》创办于大连,创刊于1908年11月3日,停刊于1945年10月,其在刊时间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历时37年之久,与日本统治关东州的时间基本相始终。在1918年—1928年这十年间,该报的办报风格和政治倾向与之前后时期有明显的不同,这十年间《泰东日报》的报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对国外势力在华侵略,反对国内军阀势力的统治,介绍国内外先进思潮,并声援大连民众的政治抗争。作为日系报纸,又身处被殖民统治下的大连,不仅记录了近代以来日本殖民统治者对大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同时敢于发声,彰显自己的政治主张,呈现出与其他同时期日系中文报纸不同的特点。《泰东日报》作为日系报纸,又身处被殖民统治下的大连,缘何在1918年—1928年间敢于彰显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张?其政治主张在宣传报道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循着这一思路,本文以长春市图书馆馆藏120卷《泰东日报》微缩胶片为文献史料,在通读全部报纸的基础上,重点截取1918年—1928年这十年间的宣传报道,采用历史学和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方法,试图从《泰东日报》在这十年间所发生的转向入手,探究其发生转向的成因,并详细阐述《泰东日报》这十年间所发生的转向在具体报道中如何体现,由此分析此一时期《泰东日报》作为进步思想的宣传阵地,在当时中国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对推动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除绪论和结语部分之外,主体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该论文的选题缘起,综述本问题的研究现状,归纳所使用的史料,介绍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考察和分析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的转向。在系统梳理《泰东日报》并纵向比较该报37年的办报历程后,发掘出《泰东日报》在1918年—1928年间的特殊性,并从时代背景和报人思想两个层面入手,探究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发生转向的成因。第二章至第六章,系统论述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发生转向并体现进步性的具体表现。其中:第二章,梳理并分析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对国际时局及列强侵华行径的关注和报道。这一时期的《泰东日报》在金子平吉和傅立鱼的主持和影响下,虽身处东北地区,但一直关注国际和国内局势。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泰东日报》敢于发声,及时报道国际时局,揭露英、美、日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本质,并对日本在大连及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行径予以报道。第三章,梳理并分析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对军阀统治下国内时局的关注和报道。这一时期的《泰东日报》,对当时的国内局势进行连续报道,揭示了一个腐败低效、不受信任的政府形象,呈现出混乱动荡、日益凋敝的社会现状,并以社论、时评或者社会新闻报道的方式,对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进行报道,尤其是奉系军阀统治下东北民众的社会生活给予关注和同情。第四章,梳理并分析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对世界革命及先进思潮的宣传和报道。此一时期,《泰东日报》以鲜明的民主革命立场,宣传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世界革命高潮;通过发表中国共产党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以及一些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通过译介国外作品,介绍国外社会生活和进步文化。第五章,梳理并分析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对国内革命及思想的宣传和报道。这一时期,《泰东日报》对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以及三民主义给予持续关注和报道,支持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宣传三民主义;同时,关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重大事件,报道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关注中共早期活动,支持国民党左派反对蒋、汪统治的政治活动;批判旧思想,宣传新思想,培养爱国精神,抵制日本对大连民众的奴化教育。第六章,探讨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对大连社会及民众的关注和报道。1918年—1928年间,大连爱国团体先后成立,《泰东日报》秉持鲜明的政治立场,与这些爱国团体相互呼应,支持并参与大连民众的政治抗争,向大连民众宣传进步思想和生活方式,同时高度重视实业的宣传和推广,对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寄予希望。结语部分,在全面梳理《泰东日报》在1918年—1928年间宣传报道中所彰显的理性与进步的基础上,与同时期的《盛京时报》和《顺天时报》报道内容加以比较,突出论述了这一时期《泰东日报》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提出这一时期《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的不足之处。

张淼[3](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构建和传播有特色的话语体系,争取话语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这方面做出过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高度重视对外话语的构建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构建对外话语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对外话语的内容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等,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从理论上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中国话语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从实践上说,有助于把握中国对外话语构建的路径,有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对外话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话语权较弱、不能很好地展示中国形象、不能充分表达中国实践等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可以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等。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内容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核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周边关系,完善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正确的义利观等等,构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实现路径的选择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能否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在路径选择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讲好中国故事,解决谁来说、说什么、怎样说的问题;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全媒体”的传播路径,强化话语生产、翻译、传播的有效对接。关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国际评价是把握中国话语体系作用必须注意的问题。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评价还不一致。但是,总的说来,对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全球治理等,都十分关注,并给与了高度评价。这也说明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

张翊梁[4](2020)在《韩国在朝美关系新发展中的斡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斡旋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尽管斡旋行为极为普遍,但对斡旋行为的理论研究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雅各布·贝尔科维奇、漆海霞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从冲突各方对手的身份特征、冲突的特征以及斡旋方的身份特征三个方面总结了影响斡旋效力的因素,进而将斡旋策略分为沟通促进策略、程序性策略和指导性策略,探究斡旋的预选模式和联席模式,并构建斡旋权变模型。在2018年以来的朝美关系发展中,韩国的斡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韩国的斡旋外交是这一时期半岛局势发展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在当前的半岛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尽管韩国的斡旋面临一定的困难,但矢志戮力地把握局势、进行斡旋,在朝美关系发展中作用明显,尤其是对第一次金特会的成功召开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韩国因此甚至自诩为“半岛号驾驶员”。但随着第二次金特会的失败,韩国的斡旋作用已经呈现弱化的态势。朝美冲突的核心问题并非意识形态问题,这决定了韩国存在一定的成功斡旋的空间;朝美双方存在较大的权力差距和政治体制差异,这增加了韩国斡旋的难度。朝美冲突错综复杂、朝美无核化对话尚未步入正轨、朝美冲突依然没有各方均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些因素也成为韩国斡旋朝美的障碍。作为斡旋方,韩国本身并没有最终决定权,权力和地位的差距也令其无法直面美国。总体而言,韩国斡旋实际上仍处于初始阶段。韩国的斡旋有着充当朝美之间的信使、缓解朝美互不信任、提高韩国在半岛问题中的地位与发言权三个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余地较小、无法掌握最终决定权两个局限。韩国的斡旋作用并不能直接决定朝美关系的发展,毕竟朝美两国才是双边关系的主角。朝美冲突解决与朝美关系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朝美两国的推动与合作。因此,韩国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且有必要与区域内大国充分合作,遵循“先预选再联席”的斡旋路径,形成斡旋的合力,方能最终成功斡旋朝美。

王静文[5](2020)在《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国别与区域治理逐渐走向全球治理。为了更好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治理问题,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最早提出“全球治理”理论。发端于西方的全球治理理论,将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国家中心拓展到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共同治理的模式,治理的对象从一国事务拓展到全球事务,同时引发了全球治理目标、方法和价值的重构,成为“解释世界”的新范式、全球治理的新指引。但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全球治理理论及实践,其霸权逻辑和“单边主义”倾向使全球治理实践走向困境。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全球经济、政治、气候、网络等治理赤字日益凸显,使全球治理体系和机制受到严重冲击。西方治理理论已无法应对与日俱增的治理难题,国际社会也迫切要求变革全球治理体系。随着负责任大国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渴望聆听中国声音,期待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于2015年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并在多个场合和重要文件中阐述,逐渐形成了代表多数国家意愿和面向未来的,兼具中国精神并体现中国方案的全球治理观。本文以习近平全球治理观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从全球治理的主体、客体、方式、价值维度全面分析习近平全球治理观及其当代价值。本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以论述研究现状和提出研究问题为主,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思路和方法、内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阐释习近平全球治理观形成的理论、实践基础,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相关治理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球治理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全球治理理论;而中国在不同时期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以及习近平在从政中形成的治理经验,则构成了其实践基础。同时,本章还探讨了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形成过程。第三章是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系统阐释。本部分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重要讲话文本为依据,从主体、客体、方式和价值四个要素全面剖析了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第四章以全球治理要素为分析的理论依据,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和案例,依照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分析了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具体实践。习近平的全球治理观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梳理和剖析新时代习近平全球治理观,裨益于我们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球治理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更为我们正确评价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与实践提供指南。

刘惠惠[6](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引领民族复兴中承担与肩负的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总结。本文针对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分为六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新时代”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及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功能诠释,包括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巨大作用、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保证。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建设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建设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文化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建设思想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第三部分,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形势变化包括: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国家间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突出、西方国家扩张渗透形式手段更加多样。国内深化改革表现在: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两个百年”的必然要求。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涉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推进对外宣传工作这四个方面。第五部分,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这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显着提升。第六部分,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包括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的基本原则,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夯实队伍建设、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关系。

倪世雄[7](2019)在《中美关系70年: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中美关系70年,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实践互动历史,更是指导两国对外政策和行为的理论创新和博弈过程。新中国成立时奉行对苏联"一边倒"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当时深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的偏好;美国则对新中国抱有敌视态度,反映了其当时反共意识形态的偏执特征。然而,苏联军事实力的急剧膨胀和推行的扩张主义政策,对中美安全同时构成了威胁,迫使两国在彼此关系上回归理性,现实主义占据上风:中国开始以"三个世界"理论指导自己的外交;美国开始采取"大国平衡策略"来牵制苏联。之后,美国为了稳固其世界霸主地位,在"霸权后合作论"的指导下开始着手建立"中美俄大三角";中国则在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指导下开始与美国适度拉开距离并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新帝国论"、"文明冲突论"以及"权力转移论"等的指导下逐步将中国视为其主要战略对手,但同时又不得不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与中国合作;中国则在"韬光养晦"原则指导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与美国的经贸额不断扩大,导致美国在对华关系上不得不顺应"新自由主义"等理论的召唤,不少美国人看到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后甚至开始幻想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后将逐步实现"和平演变"。但是,当中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借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后,越来越多的美国政治人物看到中国无望根据美国的意图融入国际社会,因而开始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重新回到美国的对华政策轨道中来,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就是典型一例。未来,中美关系将更加趋向复杂曲折,"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差异方面的对立和博弈也将更加激烈。但70年的中美关系历史表明:合则两利;斗则俱败;中美只有走合作共赢之路才能造福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谭聪[8](2019)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发展形态。本论文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研究”为题,旨在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深入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发展空间,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为新时代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视角,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研究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在把握国内外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其次,科学阐释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色;在此基础上,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外交历程、实践路径和外交目标做了全面阐发。最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外交风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球治理视角,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做了深入发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始终秉承“共建、共商、共赢、共享”理念,主张“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些思想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与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实践路径,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总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础。简言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创新发展成果。它科学回答了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世界、如何构建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治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林丹丹[9](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国际法治的全新路径,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体现了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是法治中国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治思想为基础,充分继承了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智慧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是对世界和平文明成果的有力体现。从纵向看,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雏形期阶段,继承并发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中国梦”;在形成期阶段,提出了“一带一路”、世界互联网、全球气候治理等思想;在发展期阶段,继承并发扬了“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横向看,其在具体领域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坚守,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规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第二,在“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中,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的经济模式、交流互鉴的文化平台、树立综合的安全观。第三,面对世界互联网建设,强调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提出网络主权概念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原则,呼吁各国共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第四,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开展气候治理,积极推动达成《巴黎气候协定》,促进发展中国家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第五,在和谐世界建设过程中,坚持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推进“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理性承担大国责任,在国际事务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第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呼吁各国遵循主权平等、世界命运共同主宰等原则,共同构建政治上讲信修睦、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上守望相助、心理上心心相印、外部关系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和探索建设法治化美好世界的智慧结晶,对推动国内外法治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但完善了法治中国的理论体系,而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实现“中国梦”;不但促进各国以法治方式处理国际问题,而且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实现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治理。

介国泽[10](2017)在《1942-1945年国共关系的演变 ——以国共双方的元旦贺词为视角》文中提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共关系经历了从缓和到紧张再到最后激烈对峙的巨大变化。双方关系演变在1942-1945年《中央日报》《解放日报》的元旦贺词中有着鲜明体现。双方均在贺词中宣传团结抗战,所不同的是,国民党宣传的重点在于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紧密联系、国民党和三民主义对于中国抗战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进而发展到宣传要以三民主义建国,主旨在于宣传《中国之命运》中的“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思想,强调国民党政权的正统性。中共则在强调团结抗战时注重宣传自身于1941年之后在敌后根据地所进行的大生产运动以及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等,批评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尤其是1939年之后的消极抗战,提出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导致双方贺词内容的不同,在于双方的阶级立场、执政地位及综合实力的差异。研究元旦贺词,不仅使国共双方的关系变化得到显着的体现,而且双方在贺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身政治内容的宣传,也表现出双方政治力量的变化,这种力量变化对战后中国的政治前途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全文将分为四章来论述1942-1945年国共关系在各自党报发表贺词中的体现。第一章、论述双方元旦贺词中的共同内容,主要体现在中国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密切联系,在新形势下国共双方联合各民主党派团结抗战,同时动员民众抗战,真正实现全面抗战。第二章、《解放日报》贺词的视角下看中共对于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认识。从中共力量的增强、批判国民党消极抗战以及民主联合政府主张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强调民主联合政府主张以及具体内容,从中共力量的增强来看中共在这一时期国共关系中的地位。第三章、《中央日报》贺词下国民党对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共关系的论述,重点在于强调三民主义对于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同时从《中国之命运》的发表看蒋介石对于三民主义以及国民党重要性和正统性的论述。进而论述中国在抗战期间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表明国民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最后落脚在三民主义建国这一内容之上。第四章、国共两党在宣传方面不同内容之原因分析。从两党阶级立场的不同,抗战时期政治地位的不同以及双方力量的不对等展开论述。这些不同不仅影响双方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元旦贺词中对于国共关系的写作,也深刻影响着双方在抗战中的路线与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到国共在抗战中力量的演变。说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总体趋向是联合与斗争并存。文章将从国共抗战方式、抗战中的政治统治方式以及双方就战后中国走向的谈判三方面总结全文并深化主题。元旦贺词中的国共关系演变是双方在抗战时期重要的舆论宣传手段,决定战时双方关系的根本因素在于国共力量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共力量的逐渐增强以及国民党力量的相对削弱,双方最终走向内战的趋向。

二、各国领导人新年致贺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国领导人新年致贺词(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史料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18 年—1928 年《泰东日报》的转向
    第一节 《泰东日报》的创办、发展及转向
        一、《泰东日报》的创办及发展历程
        二、1918 年—1928 年《泰东日报》所发生的转向
    第二节 1918 年—1928 年《泰东日报》转向的成因
        一、《泰东日报》办报环境的变迁
        二、1918 年—1928 年《泰东日报》的报人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泰东日报》对国际时局及列强侵华行径的关注和报道
    第一节 报道国际时局并揭露列强侵华行径
        一、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时局
        二、揭露英、美等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略
        三、报道和揭露日本对中国的民族歧视
        四、报道和揭露列强对中国民众爱国斗争的镇压和迫害
    第二节 揭露日本在大连及东北的殖民统治
        一、报道日本殖民统治下大连金融等其他社会现象
        二、报道日本殖民统治下大连的卫生防疫事业
        三、揭露日本在大连地区的奴化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东日报》对军阀统治下国内时局的关注和报道
    第一节 揭露皖系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现状
        一、反对皖系军阀时期复辟帝制
        二、揭露皖系军阀举债卖国、出卖主权
        三、谴责皖系军阀官僚阶层的腐败统治
        四、揭露皖系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揭露直系军阀时期的腐败统治
        一、揭露曹锟贿选丑闻
        二、揭露直系军阀时期军阀统治的本质
        三、揭露直系军阀的专制独裁
        四、报道直系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生活
    第三节 揭露和抨击奉系军阀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一、揭露张作霖奉系军阀统治的真实面目
        二、批判奉系军阀官场和官员的腐败现象
        三、报道张作霖奉系军阀统治下东北民众的社会生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泰东日报》对国外革命及先进思潮的宣传和报道
    第一节 宣传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世界革命高潮
        一、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二、支持中俄(苏)恢复邦交
        三、记录当时世界革命高潮
        四、报道日本国内革命及朝鲜独立运动
    第二节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客观的介绍
        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对列宁的高度评价
    第三节 对国外社会生活及文化的介绍和报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泰东日报》对国内革命及思想的报道和宣传
    第一节 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关注
        一、支持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宣传三民主义
        二、关注孙中山动态,报道纪念孙中山的活动
    第二节 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报道
        一、报道国内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
        二、关注中共早期活动,对李大钊等人进行报道
        三、报道国民党左派反对蒋、汪统治的政治活动
    第三节 对新思想的宣传和报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泰东日报》对大连社会及民众的关注和报道
    第一节 《泰东日报》对大连爱国团体的关注与报道
        一、傅立鱼组织创办的大连中华青年会
        二、大连中华工学会和印刷职工联合会的相继成立
    第二节 关注并支持大连民众的政治抗争
        一、关注大连民众疾苦
        二、支持大连民众进行政治抗争
    第三节 对大连民众社会生活及方式的重视和宣传
        一、对实业的重视和推广
        二、关注并报道各项社会活动
        三、批判旧思想,宣传健康、文明、上进的生活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现状
    (一)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取得的成绩
        1.国家形象不断提升
        2.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3.国际事务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不足
        1.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
        2.学术话语尚未形成体系
        3.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缺失
    (三)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不足的原因探究
        1.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2.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3.国际传播能力的不足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主体内容
        1.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目标内容
        1.中国梦
        2.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实践内容
        1.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亲、诚、惠、容”
        3.“真、实、亲、诚”
        4.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5.“一带一路”倡议
        6.正确义利观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解决“谁来说”的问题
        2.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3.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二)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
        1.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传播路径
        2.加强话语生产、翻译、传播之间的有效对接
四、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国际评价
    (一)关于中国理念的积极评价
        1.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梦
        3.新型大国关系
        4.中国价值观
    (二)关于中国方案的积极评价
        1.“一带一路”倡议
        2.全球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4)韩国在朝美关系新发展中的斡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系统分析法
        0.3.2 跨学科分析法
        0.3.3 定量分析法
    0.4 难点和创新点
        0.4.1 难点
        0.4.2 创新点
1 斡旋理论概述
    1.1 斡旋的定义与性质
        1.1.1 斡旋的定义
        1.1.2 斡旋的性质
        1.1.3 斡旋的5个阶段
    1.2 斡旋效力的影响因素
        1.2.1 冲突各方对手的身份特征
        1.2.2 冲突的性质与特征
        1.2.3 斡旋方的身份特征
    1.3 斡旋策略的分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3.1 斡旋策略的分类
        1.3.2 影响斡旋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1.4 斡旋模式的分类
        1.4.1 预选模式的优点、缺点及各方的行为特点
        1.4.2 联席模式中更常见的策略
        1.4.3 两种斡旋模式的关系与时机选择
    1.5 斡旋的局限性及权变模型
        1.5.1 斡旋的局限性
        1.5.2 斡旋的权变模型
2 韩国文在寅政府在朝美之间的斡旋
    2.1 文在寅政府斡旋朝美的回顾
        2.1.1 韩朝的“冬奥外交”并未改善朝美关系
        2.1.2 第二次文金会促成第一次金特会
        2.1.3 第三次文金会推动第二次金特会
        2.1.4 第一次韩朝美三国首脑会晤
        2.1.5 第一次韩朝美三国首脑会晤后韩国斡旋作用逐渐减小
    2.2 韩国符合作为斡旋方的基本条件
        2.2.1 韩国符合不过分偏向朝美的第三方的条件
        2.2.2 韩国同时获得朝美两国信任
        2.2.3 韩国斡旋方的角色得到朝美两国的承认
    2.3 韩国斡旋朝美冲突的效力
        2.3.1 冲突双方——朝美两国的身份特征
        2.3.2 朝美冲突的特征
        2.3.3 斡旋方——韩国的身份特征
    2.4 韩国斡旋的策略与模式
        2.4.1 韩国斡旋的策略
        2.4.2 韩国斡旋的模式
    2.5 结合权变模型对韩国斡旋的整体性分析
3 对韩国斡旋朝美关系的评价
    3.1 韩国斡旋朝美的积极作用
        3.1.1 充当朝美之间的信使
        3.1.2 缓解朝美互不信任
        3.1.3 提高韩国在半岛问题中的地位与发言权
    3.2 韩国斡旋朝美的局限性
        3.2.1 韩国开展斡旋的余地相对较小
        3.2.2 韩国无法掌握最终决定权
    3.3 韩国进一步斡旋朝美的改进方向
        3.3.1 韩国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身地位与作用
        3.3.2 与区域内大国充分合作
        3.3.3 韩国应遵循“先预选再联席”的斡旋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1.治理
        2.全球治理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二、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形成基础和过程
    (一)理论基础
        1.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指导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治理思想的继承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
        4.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扬弃
    (二)实践基础
        1.中国在不同时期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
        2.习近平在长期从政中积累的治理经验
    (三)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形成过程
        1.全球治理观的初步形成(2012-2015年)
        2.全球治理观的系统阐释(2015年-至今)
三、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主要内容
    (一)治理主体:主张多元、多边与平等参与
        1.核心主体——主权国家
        2.重要力量——国际组织
        3.重要参与者——跨国公司和公民个人
    (二)治理客体:主张兼顾多域的广泛治理
        1.全球经济治理
        2.全球安全治理
        3.全球气候治理
        4.全球网络空间治理
    (三)治理方式:倡导新的治理原则与机制
        1.基本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2.主要原则——多边合作机制与平台
        3.关键原则——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四)治理价值: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
        1.价值基础——和平与发展
        2.价值理想——合作共赢
        3.价值旨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具体实践
    (一)全球经济领域的实践
        1.亚投行——中国推进全球经济多元治理的里程碑
        2.“一带一路”——中国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倡议
    (二)全球安全领域的实践
        1.构建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安全治理格局
        2.保障全球核安全,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
    (三)全球气候领域的实践
        1.推动气候治理南南合作
        2.扞卫《巴黎协定》权威
    (四)全球网络空间领域的实践
        1.力促多边多方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
        2.推动互联网领域新治理制度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三、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
    1.1 “新时代”的内涵
    1.2 “文化”的内涵
        1.2.1 广义的“文化”
        1.2.2 狭义的“文化”
    1.3 文化的作用
        1.3.1 文化是推动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1.3.2 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重大作用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及作用
        1.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2.1.1 文化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
        2.1.3 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2.2.1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肥沃土壤
        2.2.2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
        2.2.3 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立场
        2.2.4 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
        2.2.5 以批判性地兼收并蓄为主要态度
    2.3 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
        2.3.1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
        2.3.2 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基本方针
        2.3.3 以“三个面向”为教育事业指明方向
        2.3.4 以培育“四有”新人为根本落脚点
    2.4 江泽民的文化建设思想
        2.4.1 将文化建设与政党建设结合起来
        2.4.2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2.4.3 发挥先进文化对人的引导作用
        2.4.4 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方略
    2.5 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
        2.5.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5.2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2.5.3 加强思想宣传,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
        2.5.4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5.5 强调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
    3.1 加强文化建设的国际背景
        3.1.1 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作用日益彰显
        3.1.2 国家间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突出
        3.1.3 西方国家扩张渗透形式手段更多样
    3.2 加强文化建设的国内背景
        3.2.1 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
        3.2.2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3.2.3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4.1.1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4.1.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1.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4.1.4 加强网络监管工作营造网络晴朗空间
    4.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1 融入国民教育的全部过程
        4.2.2 抓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活动
        4.2.3 开展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
        4.2.4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4.2.5 发挥法治的规范保障作用
        4.2.6 要发挥重要节庆日的作用
    4.3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4.3.1 处理好人民和文艺的辩证关系
        4.3.2 将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间环节
        4.3.3 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文艺灵魂
    4.4 积极推进对外宣传工作
        4.4.1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
        4.4.2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4.4.3 加强和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4.4.4 依靠各类优秀人才来扩展人脉
        4.4.5 增长新型媒体力量的参与程度
第五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得到丰富发展
        5.1.1 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5.1.2 文化自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5.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5.2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
        5.2.1 全党全国人民在思想上更团结统一
        5.2.2 意识形态工作在各领域实现全覆盖
        5.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
    5.3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显着成效
        5.3.1 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
        5.3.2 文化事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5.3.3 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都不断发展壮大
    5.4 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显着提升
        5.4.1 对外文化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
        5.4.2 对外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并不断拓展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6.1 文化建设要遵循基本原则
        6.1.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6.1.3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
        6.1.4 坚持以开放为动力
    6.2 文化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
        6.2.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2.2 传承中国革命文化
        6.2.3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6.3 文化建设要夯实队伍建设
        6.3.1 健全文化人才选用激励机制
        6.3.2 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文化人才
        6.3.3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6.3.4 强化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6.4 文化建设要处理各种关系
        6.4.1 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6.4.2 协调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关系
        6.4.3 协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1 学术论文
    1.2 主持课题
    1.3 参与课题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形成发展
    2.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奠基
        2.1.2 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论滋养
        2.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传承
    2.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顺应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2.2.2 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2.2.3 中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2.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
        2.3.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萌芽
        2.3.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发展
        2.3.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成熟
        2.3.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完善
第3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特色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
        3.1.1 利益共同体
        3.1.2 责任共同体
        3.1.3 安全共同体
    3.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3.2.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3.2.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3.2.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3.2.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
    3.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理论特色
        3.3.1 共赢性
        3.3.2 综合性
        3.3.3 包容性
        3.3.4 开放性
第4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外交历程、路径和目标
    4.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实践历程
        4.1.1 巩固睦邻友好格局,构建周边国家间命运共同体
        4.1.2 深化同区域组织间合作,构建区域地区间的命运共同体
        4.1.3 运筹大国关系棋局,深化大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4.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实践路径
        4.2.1 “一带一路”的外交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4.2.2 “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实现互联互通
        4.2.3 “一带一路”的现实内容:实现三个“共同体”
        4.2.4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交汇
    4.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实践目标
        4.3.1 历史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4.3.2 现实依据: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
        4.3.3 根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3.4 外交目标:推动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5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5.1.2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5.1.3 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5.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风范
        5.2.1 有助于传播中国声音
        5.2.2 有助于彰显中国价值
        5.2.3 有助于塑造中国形象
    5.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外交基础
        5.3.1 有助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5.3.2 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机遇
        5.3.3 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5.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5.4.1 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5.4.2 提出了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全球发展观
        5.4.3 提出了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全球合作观
        5.4.4 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渊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法理渊源
        2.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治思想
        2.1.2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法治思想
    2.2 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2.2.1“天人合一”的和平发展世界观
        2.2.2“和而不同”的和平发展价值观
        2.2.3“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国际观
        2.2.4“兼爱”与“和为贵”的和平发展道德观
3.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发展进程
    3.1 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雏形期
        3.1.1 继承和发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2 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
    3.2 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形成期
        3.2.1 提出“一带一路”国际战略
        3.2.2 提出世界互联网思想
        3.2.3 提出全球气候治理思想
    3.3 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发展期
        3.3.1 继承和发扬“和谐世界”理念
        3.3.2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4.坚守“和平与发展”主题,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
    4.1 坚持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价值体系
    4.2 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
    4.3 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梦”
        4.3.1 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变
        4.3.2 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的决心不变
5.倡议“一带一路”,开辟全球治理新路径
    5.1“一带一路”构建合作共赢的经济战略
    5.2“一带一路”构建交流互鉴的文化平台
    5.3“一带一路”树立综合的安全观
6.倡导网络主权,共建多边、民主、透明的世界互联网治理体系
    6.1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
    6.2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原则
    6.3 共建多边、民主、透明的世界互联网治理体系
7.力促达成《巴黎气候协定》,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法治模式
    7.1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开展气候建设
    7.2 积极推动达成《巴黎气候协定》
    7.3 促进发展中国家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
8.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实现和谐世界
    8.1 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
        8.1.1 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8.1.2 推进“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
    8.2 理性开展对外援助工作
    8.3 在国际事务中贡献中国智慧
9.全面推进国际法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1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
        9.1.1 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结果
        9.1.2 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需要
        9.1.3 中国外交战略的抉择
    9.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9.2.1 主权平等原则
        9.2.2 世界命运共同主宰原则
    9.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10.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的贡献
    10.1 丰富和完善了法治中国理论体系
        10.1.1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10.1.2 成为法治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10.1.3 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2 丰富和完善了全球治理体系
        10.2.1 促进各国以法治方式处理国际问题
        10.2.2 推动全球治理法治体系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1942-1945年国共关系的演变 ——以国共双方的元旦贺词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国共双方元旦贺词的相同内容
    (一)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密切相关
    (二)动员民众抗战
    (三)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二、中共元旦贺词中的国共关系
    (一)分析自身力量增长
        1.大生产运动与经济力量增长
        2.整风运动与思想统一
    (二)批判国民党消极抗战
        1.反对“速胜论”
        2.批判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包围
    (三)主张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1.联合政府提出的背景
        2.联合政府的内容和意义
三、国民党元旦贺词中的国共关系
    (一)以“三民主义”立国
        1.三民主义的意义
        2.以“三民主义”指导抗战建国
        3.《中国之命运》与国民党统治
    (二)强调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三)要求民众“舍小为大”
四、国共元旦贺词内容不同分析
    (一)阶级立场的差异
    (二)政治地位的差异
    (三)国共力量对比的差异
    (四)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各国领导人新年致贺词(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D]. 陈秋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D]. 张淼. 渤海大学, 2020(05)
  • [4]韩国在朝美关系新发展中的斡旋作用研究[D]. 张翊梁. 辽宁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研究[D]. 王静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D]. 刘惠惠. 山西大学, 2019(02)
  • [7]中美关系70年:理论与实践[J]. 倪世雄. 国际观察, 2019(05)
  •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研究[D]. 谭聪.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9]习近平“新时代”国际法治思想研究[D]. 林丹丹.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10]1942-1945年国共关系的演变 ——以国共双方的元旦贺词为视角[D]. 介国泽. 延安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新年祝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