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1](2021)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如何让大学计算机教育适应社会对于未来人才数字化能力的需求,已成为国家专门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引文空间可视化计量工具CiteSpace,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检索获取904篇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在2004年以后发展速度较快,其研究热点集中于大学计算机教育内涵、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方法和不同专业背景四大类;主题演化路径为兴起、实施和发展三个阶段;研究前沿主要围绕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分工与衔接、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王德志,梁俊艳[2](2020)在《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有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容陈旧、与专业课不能融合、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阐述了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优势,提出了基于Python语言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层次关系、课程特点、应用领域、授课和考核方式。通过教学实践,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验证了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吕正则[4](2020)在《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以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人类社会在社会生活、生产制造等各个方面均受到智能化趋势的显着影响,特别是在工程领域,工程师面临着与传统工程环境完全不同的工作场景。在智能环境中,出现软件与硬件加速结合、计算与工程深度融合等显着特征,包括德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在宏观战略的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强调计算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的关键性位置。面向工程环境演变和工程技术变革,智能环境中的工程师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计算能力的关键性作用日益凸显,从而对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模式中的计算能力提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科技人才的计算能力培养成为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关键。本研究聚焦于“如何系统地在高等教育机构中重新定义、规划、培养和提升面向智能环境的工程师计算能力?如何系统构建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有效运行,以培养面向智能环境的工程师能力?”的核心命题,开展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智能环境中计算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核心要素是什么;(2)当前国内外高校如何进行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3)如何系统构建并有效运行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尽管已有研究对智能化趋势下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是从工程师培养的视角,对计算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核心要素尚未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借鉴工程知识体的理论视角,从知识、技能、态度等层面深入认识和理解计算能力的内涵,通过文献梳理形成对计算能力的基本认识,并通过企业案例研究、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炼计算能力的核心要素,力求对计算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也为智能化趋势下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目标的明确提供了借鉴。其次,本研究选取国内外高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深入挖掘当前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关键维度。在文献梳理提炼计算能力培养维度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外工科专业案例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提炼形成本科工程教育中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维度,并归纳总结计算能力培养的要点和特征,从而形成对本科工程教育中计算能力培养的较为体系化的、深层次的理解,亦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体系的衔接形成了更为具体、直观的认识。再次,基于计算能力核心要素和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关键维度,本研究提出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本科层面非计算机专业工科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明确计算能力培养的目标,从课程设计、教学运行、管理和控制三个层面提炼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关键点,并构建知识模块组合模式、计算情境体验模式、智能产业引领模式三个典型的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深入讨论模式的运行策略和实施路径。本研究强调,基于对智能化趋势的特征分析,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元构成、开放灵活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提炼形成智能化趋势下工程师计算能力的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和核心要素,丰富和完善了计算能力理论内涵;其二,基于计算能力培养目标的综合分析,构建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其三,针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提出其在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运行策略和实施路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借鉴。
狄长艳,周庆国,李廉[5](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计算思维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出发,探讨计算思维概念的深刻内涵。计算思维是从信息运动的角度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在更深和更广的层面上揭示计算思维对于新工科的意义。信息流驱动的产业流程重组是新型工业经济的核心变革,以信息互联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数字时代的核心特征。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具有不同的涵盖范围,面向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侧重点,以及相应的课程改革内容也有所不同。
伍李春,李廉[6](2017)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文中提出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对于计算机通识性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必须建立新的计算机教学指导思想,彻底摆脱原有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束缚,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提升可持续竞争力和国家实力为目标,大力推进新一轮的计算机教育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要求》,从教学实践层面讨论了相应的教学体系原则和课程建设标准。同时对于使用MOOC推进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将新工科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出了建议。
马晶[7](2016)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依据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的对象、要求及任务,研究计算机课程体系层次结构的衍化过程,结合实际情况,阐明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期促进计算机课程体系发展。
鲍洁[8](2013)在《新时期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前沿动向——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计算机基础教育部分)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正在开始新一轮的改革,"计算思维"及其作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核心的问题成为热点。文章围绕新时期大学计算机课程如何改革与发展,记述一系列学术研究、实践探索及交流研讨活动,阐述多位专家的观点、共识与争鸣,透视出当前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前沿动向。
黄崑,耿骞,刘晓娟,崔莎[9](2011)在《刍议程序设计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开设与教学》文中认为回顾了国内近年来关于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在非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争议,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理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李初然[10](2010)在《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度专业化的计算机理论与技能是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员必备的特有知识与核心能力,通识性的计算机理念与能力则是所有现代人才健全人格与有用人力的基本素养与共享内容。随着美国社会生产生活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勃然兴起与加速发展,计算机通识理念与能力迅速汇入美国高等教育,成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日益突显和发挥出优教强国的积极作用,为现代通识教育的强基、拓展和提升提供着真实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本文采取教育社会生态理念和国别专题比较研究的框架,运用文献研究、因素分析等方法对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发展历程、现状特点、优教强国职能及其启示进行了初步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第四部分,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优教强国职能;论文最后部分在对我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现实条件简要考察的基础上,比较和借鉴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实际运作形态和经验,提出了几点推进和深化我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二、高校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数据 |
二、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动态 |
(一)文献发表趋势分析 |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
(三)主题演化分析 |
1.第一阶段:兴起阶段(2000年之前) |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1年至2010年) |
3.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11年至2019年) |
三、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主题评述 |
(一)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内涵 |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 |
1.研究现有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培养模式 |
1)课程设置 |
2)教学内容 |
3)师资队伍 |
4)评价机制 |
2.研究并实践具体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
(三)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 |
1.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 |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3.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 |
4.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
5.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 |
(四)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
四、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展望及发展策略 |
(2)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问题 |
1.1 “1+X”课程体系的适应性问题 |
1.2 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难融合 |
1.3 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相脱节 |
2 基于Python语言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势 |
2.1 应用领域广泛 |
2.2 简单易学 |
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 |
3.1 总体框架 |
(1)课程层次关系。 |
(2)课程特点。 |
(3)课程知识应用领域。 |
3.2 授课方式 |
3.3 考核方式 |
4 实践与评价 |
5 结语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环境演变和工程技术变革趋势 |
1.1.2 工程师能力要求变化 |
1.1.3 工程师培养模式演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边界及关键概念 |
1.3.1 计算 |
1.3.2 计算能力 |
1.3.3 工程教育模式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结构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计算相关文献综述 |
2.1.1 计算的概念内涵及发展 |
2.1.2 计算相关概念辨析 |
2.1.3 工程师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 |
2.1.4 本节述评 |
2.2 工程知识体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工程知识体概念内涵探析 |
2.2.2 工程知识体与计算 |
2.2.3 工程知识体与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 |
2.2.4 本节述评 |
2.3 工程教育模式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工程教育及计算教育发展 |
2.3.2 工程教育模式理论及实践 |
2.3.3 计算与工程教育 |
2.3.4 本节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计算能力要素及理论框架研究 |
3.1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
3.1.1 计算能力基本要素提炼 |
3.1.2 研究问题提出 |
3.2 内容分析法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案例选定 |
3.2.3 数据来源 |
3.2.4 数据分析 |
3.3 案例分析 |
3.3.1 案例背景及工程师计算能力要点分析 |
3.3.2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
3.4 案例发现与结论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计算能力核心要素问卷调研 |
4.1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内容 |
4.1.3 变量测量 |
4.1.4 问卷预调查 |
4.2 样本描述与可靠性检验 |
4.2.1 样本数据 |
4.2.2 项目分析及信度检验 |
4.3 研究发现与结论讨论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因子分析 |
4.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4 结论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
5.1 研究问题提出与相关理论分析 |
5.1.1 研究问题提出 |
5.1.2 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维度提炼 |
5.2 案例研究方案设计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案例样本选取 |
5.2.3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
5.3 高校典型案例分析 |
5.3.1 计算能力培养要点分析 |
5.3.2 高校典型案例内容分析 |
5.3.3 案例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6.1 关于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考 |
6.2 计算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
6.2.1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目标 |
6.2.2 分析过程 |
6.2.3 计算能力培养目标小结 |
6.3 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
6.3.1 模式一:知识模块组合模式 |
6.3.2 模式二:计算情境体验模式 |
6.3.3 模式三:智能产业引领模式 |
6.3.4 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运行分析 |
6.3.5 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小结 |
6.4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分析 |
6.4.1 传统工科转型 |
6.4.2 人工智能及智能相关工科发展 |
6.4.3 面向计算的数理基础培养 |
6.5 本章小结 |
7 完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
7.1 制定宏观层面的计算战略规划 |
7.2 产业参与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过程 |
7.3 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深化计算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的系统融合 |
7.4 整合软硬件资源保障计算能力培养模式运行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5)新工科背景下对于计算思维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计算思维是从信息角度认知世界的思想和方法 |
1. 计算思维提出的时代背景 |
2. 信息和计算的关系 |
3.“从信息的角度认知世界”将计算思维与其他两种科学思维区别开来 |
三、计算思维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 |
1. 计算机科学构建了B世界的基础设施层 |
2. B世界中的应用层 |
四、计算思维教学设计 |
(6)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转型:课程内容的再定义 |
二、计算思维是通识性课程的核心内容 |
三、关于计算思维的落地问题 |
四、利用信息手段加快改革进度 |
(8)新时期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前沿动向——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计算机基础教育部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与主题 |
2 共识与争鸣 |
2.1 4点共识 |
1) 大学计算机教育急需改革。 |
2) 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分类设计。 |
3) 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引入计算思维具有前瞻性。 |
4) 对计算思维还需要深入研究。 |
2.2 两点争鸣 |
1) 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 |
2) 对当前大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状态的估计。 |
3 结语 |
(9)刍议程序设计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开设与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
2、关于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争议 |
3、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思考 |
4、结语 |
(10)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信息时代的计算机通识教育 |
1.1.1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价值 |
1.1.2 我国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缺失 |
1.1.3 美国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可借鉴价值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获得理论启示 |
1.2.2 学习实践借鉴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现状 |
1.3.2 国外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概要 |
1.4.1 基本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难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基本理念模式:教育社会生态观 |
1.5.2 基本思路框架:国别专题研究 |
1.5.3 基本研究方法:逻辑实证建构研究 |
1.5.4 具体研究方法:文献法、教育社会调查法、比较法 |
第2章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
2.1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 |
2.1.1 计算机教育的概念和分类 |
2.1.2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概念 |
2.2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论 |
2.2.1 信息社会理论 |
2.2.2 高科技产业化理论 |
2.2.3 通识教育理论 |
2.2.4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2.2.5 多元智力理论 |
第3章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 |
3.1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准备阶段(70-80年代) |
3.1.1 计算机通识教育观念的萌芽 |
3.1.2 计算机通识教育内容的增设 |
3.2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普及阶段(80-90年代) |
3.2.1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理论化 |
3.2.2 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独立设置 |
3.3 计算机通识教育成熟阶段(90-今) |
3.3.1 计算机通识教育理论的多元化 |
3.3.2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广泛渗透与主导 |
第4章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
4.1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现状 |
4.1.1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目标 |
4.1.2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课程 |
4.1.3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师资 |
4.1.4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教学条件 |
4.1.5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方式 |
4.2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特点 |
4.2.1 教学内容的特点:宽基础,重综合 |
4.2.2 课程设置的特点:多样灵活,重实践 |
4.2.3 教师队伍的特点:年轻化,有潜力 |
4.2.4 教学用书的特点:教材新,更新快 |
第5章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优教强国职能 |
5.1 计算机通识教育对高等教育的优化与增效 |
5.1.1 对高等教育目标职能的优化与增效 |
5.1.2 对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增效 |
5.1.3 对高等教育方法模式的优化与增效 |
5.1.4 现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增效效应 |
5.2 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强国职能 |
5.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识人格的广泛适应性 |
5.2.2 计算机通用技术与强国 |
5.2.3 计算机通识人才(通才)与强国 |
第6章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
6.1 我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与问题 |
6.1.1 我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 |
6.1.2 我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6.2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
6.2.1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启示 |
6.2.2 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借鉴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校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分析[J]. 王晨. 开放学习研究, 2021(03)
- [2]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J]. 王德志,梁俊艳.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0(05)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 吕正则. 浙江大学, 2020(06)
- [5]新工科背景下对于计算思维的再认识[J]. 狄长艳,周庆国,李廉. 中国大学教学, 2019(Z1)
- [6]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J]. 伍李春,李廉.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2)
- [7]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研究[J]. 马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08)
- [8]新时期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前沿动向——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计算机基础教育部分)综述[J]. 鲍洁. 计算机教育, 2013(07)
- [9]刍议程序设计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开设与教学[J]. 黄崑,耿骞,刘晓娟,崔莎. 中国科技信息, 2011(17)
- [10]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D]. 李初然. 河北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