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脑炎病人静滴低温液体降温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蒋鲁鸣,张华,黄震[1](2021)在《3D打印液冷型医用冰帽冷却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搭建了医用冰帽性能测试系统,采用3D打印制作了冷帽,采用多路微通道液冷的技术方法。通过调节冷却液的设定温度和流量,分析了受试者头皮表面温度分布。实验测试了3种流量、5种初始初始温度冷帽冷却特性。结果表明:头皮温度和温度分布均匀性受冷却液温度和流量控制,头皮温度最低可降至18.3℃,在30 min内即可达到热平衡。采取提高冷却液流量或降低冷却液初始温度,能加快头皮降温速度,缩短降温时间;头皮温度存在不均匀性,相差在1.2~2.4℃,平衡温度主要受初始温度制约,平衡时间主要受冷却液流量制约。
徐铮昊[2](2020)在《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虫媒病毒,其感染可引起以发热、皮疹、关节痛等为主要特征的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在少数感染者中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因素的改变、人类活动及迁徙,CHIKV传播范围呈扩大趋势。尤其是东中南非型(Eastern/Central/Southern African,ECSA)基孔肯雅病毒在2004年暴发流行后,进化出印度洋分支(Indian Ocean Lineage,IOL),CHIKV获得了适应性突变(A226V),使其可在分布更广的白纹伊蚊中大量复制,从而导致了亚洲地区的普遍流行。近20年来,CHIKV从非洲大陆迅速扩散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地,造成数百万人感染,上千人死亡,已成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无获批的可用于人类的防治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究目的(1)确认CHIKV不同亚型不同毒株之间在细胞侵入、复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差异,鉴定出造成CHIKV致病性差异的关键蛋白和氨基酸残基;(2)试图从细胞和动物模型两个层面探明病毒基因变异影响CHIKV细胞侵入、复制和致病的机制,为CHIKV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根据Gen Bank公布的CHIKV不同毒株的c DNA序列,对ECSA型(Ross,Ross-low-psg)及ECSA型IOL分支(LR2006-OPY1)进行病毒全长基因组构建。通过相邻片段酶切、连接获得CHIKV基因组全序列,在其5’端引入T7启动子序列,在3’端引入Poly A结构和Not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整个序列插入p UC18载体,获得含有完整CHIKV基因组的质粒。通过体外转录、转染的方法,在293T细胞中表达病毒蛋白,用转染上清感染Vero细胞获得拯救CHIKV病毒。(2)采用反向遗传技术,在感染性克隆的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即ns P4及C基因之间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报告基因,使用插入了报告基因的CHIKV感染Vero细胞,可以根据荧光强度和面积变化判断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效率,比较不同毒株之间的复制动力学差异。(3)在感染性克隆的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之间插入Nano 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使用插入了报告基因的CHIKV感染小鼠,利用活体成像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小鼠体内在荧光素酶作用下产生的辉光型信号,根据发光信号的位置初步判断病毒侵袭小鼠的主要器官和组织。(4)将Ross株和LR2006-OPY1株的结构基因相互置换,观察置换后的重组病毒及其亲本病毒噬斑大小的变化;将Ross株的ns P1-4和E1-3基因分别替换为Ross-low-psg株的相应基因,比较置换后的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对小鼠的毒力变化。鉴定出造成CHIKV致病性差异的关键蛋白。研究结果(1)建立了CHIKV反向遗传技术,获得了CHIKV感染性克隆,并拯救Ross株、Ross-low-psg株(以下简称Ross-low)、LR2006-OPY1株(以下简称LR2006)病毒及表达Egfp报告基因(Ross-Egfp、LR-Egfp)、Nano 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Ross-Nano Luc、LR-Nano Luc)的病毒。获得了LR2006结构基因置换的Ross株(Ross-LR)、Ross结构基因置换的LR2006株(LR-Ross)、以及Ross-Low株单基因置换的Ross株(Ross-E1、Ross-E2、Ross-E3、Ross-NS2、Ross-NS3和Ross-NS4)。(2)含Egfp报告基因的病毒与亲本病毒相比,致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噬斑大小、小鼠致病性无显着差异。(3)Ross-Egfp与LR-Egfp感染Vero细胞,感染后约12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LR-Egfp感染的细胞开始出现荧光。感染后约18h,Ross-Egfp感染的细胞开始出现荧光。空斑实验中,感染后48h,LR2006株形成较大的病毒噬斑,而Ross株形成相对较小的病毒噬斑。在置换了两种毒株的结构基因后,LR-Ross与亲本LR2006相比形成了较小的空斑,而Ross-LR与亲本Ross株相比形成了较大的空斑,且与LR2006株空斑大小相同。以上结果表明CHIKV结构蛋白影响了病毒在细胞中的入侵、复制过程。(4)应用拯救病毒建立小鼠模型,Ross-Nano Luc和LR-Nano Luc滴鼻接种6周龄C57BL/6小鼠,Ross组小鼠在感染后第7天出现脑部发光信号,LR2006组始终未观察到小鼠脑部发光信号。Ross组小鼠出现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并出现死亡;LR2006组症状较轻,仅体重下降,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上结果表明,Ross株更容易侵犯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嗜神经性,也是致小鼠死亡的致病性的主要原因。(5)Ross株和Ross-Low株滴鼻接种6周龄C57BL/6小鼠,两组小鼠均在感染后7天出现体重下降,Ross组在感染后第9天出现死亡,Ross-Low组未出现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重轻微下降后逐渐开始恢复。Ross组和Ross-Low组小鼠在14天内的生存率分别为50%和100%,生存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6)Ross各型突变及Ross、Ross-Low分别感染Vero细胞,其中Ross-E2产生了有别于亲本Ross株的大空斑,其余Ross-E1、E3、NS2、NS3、NS4均为和亲本一致的小斑。而在动物实验中,滴鼻接种6周龄C57BL/6小鼠,Ross-E2、NS3毒力降低,感染后14天生存率为100%,且E2未见明显发病症状,体重变化趋势与Ross-Low组大致相同,与Ross组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突变虽有部分毒力下降,但仍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且有小鼠死亡。以上结果说明,CHIKV E2蛋白影响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效率,同时对小鼠致病性尤其是神经侵袭性有关键作用。结论综上,本课题建立了CHIKV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了CHIKV神经侵袭性的小鼠模型,初步确定E2蛋白对病毒入侵细胞、复制、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的关键影响。对于研发抗CHIKV感染与致病的干预策略以及药物疫苗有重要意义。
崔庆科[3](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刘吉洛[4](2020)在《重要新发传染病(SFTS和COVID-19等)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毒基因进化特征》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和人类活动增加,自然界循环的病原体更频繁地向人类生活环境溢出,形成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新发传染病的主要来源,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威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重点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相关流行病学、临床和病原体进化特征从而探明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特异性防治要点。同时希望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探索威胁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健康的病原体,对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实时监测和提供预警技术方法。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广义相加模型评估气象因素对SFTS流行的影响,以地理遥感分析方法探索地理环境与SFTS的关系。在SFTS流行区域进行野外动物样本收集以寻找潜在宿主。收集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等统计方法总结SFTS患者临床特征。实时定量PCR法对患者进行血清核酸诊断并确定病毒载量,患者特异性抗体Ig M通过ELISA法测得。收集SFTS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通过感染工具细胞并培养、分离和鉴定得到SFTS病毒株。随后以公共数据库参考序列为模板,设计正反引物,完成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结合测序结果和已发布的SFTS病毒参考序列信息,分析其基因进化规律。2.第二部分纳入研究的病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北京COVID-19确诊患者。收集、整理了患者发病时间、暴露史和实验室诊断等资料。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为探索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潜在的自然来源,收集公共数据库已经上传的冠状病毒序列进行重组分析。单倍型网络分析用于分析SARS-Co V-2的基因进化特征。通过计算病毒刺突蛋白和受体结合能力的改变评估病毒基因变异产生的影响。3.第三部分鼠类、蝙蝠、鸟类生物样本于东南沿海地区岛屿捕获,并收集血液、器官组织、咽拭子和肛拭子等。对相应样本肺组织核酸进行抽提、质检和二代高通量测序,并以拼接、比对等生物信息学手段筛查病毒序列信息,从而确定样本体内的病原体。结果:1.第一部分纳入宁波和舟山SFTS患者136例,河南地区患者1574例。总体上,死亡组患者年龄高于非死亡组(P<0.001),而性别和发病到入院时间无明显差异。浙江地区SFTS患者发病多集中在夏季(7-9月),在岱山等岛屿上生活的患者来源病毒基因型主要为E型(P=0.002),降水量、日照时长和大气温度与SFTS发病时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浙江SFTS非死亡组患者多出现肌肉酸痛和乏力症状(P<0.05),河南地区死亡患者多出现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出血症状(P<0.05)。浙江地区患者入院时血尿素氮(BUN)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风险比为1.073(95%置信区间,1.021-1.128);而早期出现乏力症状为保护性因素(P=0.010),风险比为0.190(95%置信区间,0.053-0.675)。两地患者实验室检查项目入院时总体上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BUN和血肌酐(CREA)在死亡患者组显着高于非死亡患者组(P≤0.001)。浙江地区患者除白细胞(WBC)指标外,其余实验室检查项目和病毒载量动态变化趋势在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患者间有显着差异(PGEE<0.05)。河南地区病例除WBC和肌酸激酶(CK)外,其余实验室检查项目动态变化趋势在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患者间有显着差异(PGEE<0.05)。两地实验室检查指标动态趋势不同的项目为非死亡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死亡患者的CREA(PGEE<0.05)。累计收集舟山地区90只鼠类样本,SFTS病毒核酸检查均为阴性。分离174条患者来源毒株并完成全基因组测序,河南地区均为A型(117/117例),舟山(52/57例)和宁波(14/25例)地区多为E型,舟山和宁波分别发现9例和1例病毒重组。进化分析表明,病毒起源于河南并于1990-2005年由江苏输送至浙江和韩国,2005-2012年传播至日本并由韩国反向输入浙江。2.第二部分研究共计纳入55名COVID-19患者。患者平均潜伏期为8.42天,无症状携带者可能传播SARS-Co V-2,疾病的病程约为2周。与无肺炎表现的患者相比,有肺炎表现的患者年龄多15岁(P<0.001),有更高的比例患有高血压(有肺炎表现组为32.4%,无肺炎表现组为0%,P=0.004),更高比例出现发热(94.1%和71.4%,P=0.043)、咳嗽(61.8%和33.3%,P=0.040)症状。有肺炎表现患者入院时体内白细胞介素-6(14.61和8.06pg/m L,P=0.040)、B淋巴细胞比例(13.0%和10.0%,P=0.024)和红细胞沉降率(17.00和6.00m/60min,P=0.006)更高,而CD8+T显着降低(<190/μL)(33.3%和0%,P=0.019)。自发病至随后20天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与有肺炎表现患者相比,无肺炎组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以及CD8+T细胞含量更高(PGEE<0.001)并且差距逐渐增加,表明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与穿山甲来源的冠状病毒序列相比,云南蝙蝠来源的Ra TG-13冠状病毒序列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的相似性更高。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SARS-Co V-2病毒株在世界范围内可分为5组(A-E)。武汉来源的病毒株主要属于C组,而美国来源的病毒株包含全部的5种类型。V367F和N354D突变使SARS-Co V-2刺突蛋白与受体的结合能力比以往的冠状病毒更高。3.第三部分舟山市岱山岛共计收集动物样本44只,检测到长尾病毒科(Siphoviridae)、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和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等多种病毒。南海岛屿共计收集鼠类样本16只、鸟类样本31只;各调查点的平均鼠密度为3.7%,各调查点中最高鼠密度为10%;鸟类样本种类多样。结论:气候、地理环境因素与SFTS发病时空分布相关,河南与浙江地区SFTS临床特征略有区别但总体相似,都可以引起广泛的器官损伤,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应当遵循普遍规律并注重差异。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韩国、日本地区SFTS病毒由浙江传入,这有助于寻找潜在的动物宿主。在舟山发现多种以往当地未报道的病原体,可为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提供帮助。在南沙群岛,动物物种日渐丰富,应当积极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威胁。武汉地区以外的COVID-19患者多有武汉暴露史。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其他易感人群而言,接触无症状携带者和医院导致的感染是发病的危险因素。SARS-Co V-2导致的淋巴细胞减少引起肺炎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以为流行源头外地区的疾病防治提供借鉴。病毒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不支持武汉是SARS-Co V-2由自然界向人类溢出的发源地。V367F和N354D突变可以提高病毒的传播、致病能力。
李琳昊[5](2020)在《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及减毒乙脑疫苗株的全长克隆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乙型脑炎为常见的蚊媒传播人兽共患病疾病,由乙脑病毒引起;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近年来乙脑流行区域呈扩散趋势,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目前尚不完全了解乙脑病毒的毒力决定因素,因此对乙脑病毒基因组及蛋白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从一位重症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样本中分离得到一株乙型脑炎病毒,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蛋白结构和功能以及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分子功能等方面进行预测。为方便进一步鉴定预测的毒力相关位点是否真的会对乙脑病毒的毒力产生影响,我们以减毒乙脑病毒疫苗株SA14-14-2为模板构建了乙脑病毒疫苗株的全长感染性克隆,以助于后续对乙脑全长克隆质粒进行定点突变,观察突变株与疫苗株的复制能力及毒力差异,以研究及鉴定毒力位点。[方 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收集得到一位乙脑感染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将样品接种Vero细胞分离野毒株,对其进行了病毒RNA的提取、RT-PCR、测序,拼接获得其完整序列,并通过DNAMAN和MEGA6.0软件对其全基因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后通过ProtParam、PSIPRED、Phyre2和SWISS-MODEL软件对NS3和NS4A两非结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预测,找到两个可能的毒力相关位点。同时我们以乙脑疫苗株SA14-14-2为模板,进行设计、扩增、连接至pcr2.1质粒,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获得病毒RNA转录体,将转录体RNA转染至C6/36细胞中进行拯救,使病毒在细胞中包装成完整的、具有活性的病毒颗粒,然后观察其细胞病变效应,并通过间接荧光免疫评价其在细胞中蛋白表达能力,为后续毒力相关位点验证奠定基础。[结 论]研究中以血清及脑脊液中提取的病毒RNA为模板,共获得了 18段PCR产物,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拼接获得乙脑病毒全长基因序列;将该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43株序列的比对发现,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和病毒蛋白序列分别与2008年和2016年中国猪分离株的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和病毒蛋白序列非常相似,属于JEV GⅢ组。与相似株、疫苗株(SA14-14-2)及高毒力病毒株对比发现分别位于NS3和NS4A中的两个位点是值得关注;通过对两个分结构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及分子功能预测分析发现,这两个位点确实对蛋白的功能及结构产生影响,可能是潜在的毒力相关位点。此外,我们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减毒乙脑疫苗株SA14-14-2分为8端依次连接至pcr2.1质粒中,构建了一株乙脑疫苗株SA14-14-2的全长感染性克隆,并进行了拯救,结果显示转录体RNA可以在细胞中包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并导致细胞发生CPE效应,IFA结果显示拯救病毒可以在细胞胞质中表达蛋白,测序结果显示拯救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上述结果初步证明了减毒乙脑疫苗株全长感染性克隆质粒的可使用性。
张紫森[6](2019)在《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毒症是ICU中常见的危重病症,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00万脓毒症患者,约100万人死于脓毒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后期会出现血管功能障碍,即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ICU中30%-40%的病人死亡与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有关。针对脓毒症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但这些措施在纠正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过程中存在矛盾现象,如用缩血管药物增加血管反应性的同时,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收缩,加重血管渗漏。目前临床上缺乏协同治疗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措施。周细胞(Pericyte,PC)是位于小血管、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围、基底膜内的一群具有收缩、分泌和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周细胞参与炎症、免疫紊乱、血管异常增生等病理生理过程,在多种疾病如癫痫、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心肌缺血、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周细胞能否协同调控和保护脓毒症后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及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据此,本研究利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及静脉注射LPS复制SD大鼠和转基因小鼠脓毒症模型,以及LPS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分别从整体及离体水平研究了周细胞对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脓毒症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关系利用CLP及静脉注射LPS复制脓毒症大鼠及小鼠(周细胞荧光标记)模型,观察脓毒症后不同时相点(6h、12h、24h)肠系膜血管周细胞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观察肠系膜血管舒缩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其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脓毒症后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间的关系。第二部分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协同保护作用利用脓毒症大鼠模型,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和功能增强的周细胞(poly(i:C)预刺激),观察周细胞在肠系膜微静脉上的定植情况,以及输注周细胞后对脓毒症大鼠肠系膜血管舒缩反应性、血管通透性及存活率的影响,以明确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第三部分周细胞敲减大鼠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回复作用用CP-673451(PDGFR-β抑制剂)建立周细胞敲减大鼠模型(药物敲减模型),观察周细胞敲减大鼠在脓毒症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情况,以及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回复作用,以进一步明确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协同保护作用。第四部分周细胞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1.周细胞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直接作用利用培养的VSMC和VEC,观察正常和LPS刺激下周细胞与VSMC和VEC间直接接触的情况,以及对VSMC舒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2.周细胞微囊泡(PCMV)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利用培养的周细胞:(1)观察周细胞和功能增强周细胞分泌微囊泡数量的变化;(2)观察PCMV在VSMC和VEC中的吸收情况;(3)观察PCMV对整体动物和离体细胞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4)观察PCMV及Poly(i:C)PCMV所含生长因子、microRNA的数量、种类的变化,观察这些活性物质对VSMC收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脓毒症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关系1.大鼠CLP和LPS致脓毒症后,肠系膜微血管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脱落;肠系膜微动脉舒缩反应性降低、血流速度逐渐减慢、肠系膜上动脉p-MLC20表达降低,肠系膜微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内皮连续性结构破坏、紧密连接明显开放同时伴有红细胞渗出、肠系膜上静脉ZO-1和VE-cadherin表达降低。结果提示脓毒症后周细胞的脱落与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密切相关。2.周细胞荧光标记的小鼠脓毒症后,肠系膜微静脉及毛细血管PDGFR-β荧光表达降低,微血管周细胞脱落;肠系膜微动脉舒缩反应性降低,血管渗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血管内皮结构破坏。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脓毒症后周细胞的脱落与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密切相关。第二部分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协同保护作用输注周细胞可定植于肠系膜微静脉上,在输注后24h定植最多。周细胞输注后可明显提升脓毒症大鼠72h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血管反应性、血管流速及肠系膜上动脉p-MLC20的表达;改善肠系膜血管屏障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增加连接蛋白表达,功能增强(Poly(i:c)预处理)的周细胞效果更好。提示外源性周细胞对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具有协同保护作用。第三部分周细胞敲减大鼠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回复作用周细胞敲减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周细胞数量减少、覆盖率明显降低,血管舒缩反应性明显降低,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紧密连接明显开放、血管内皮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周细胞输注后可恢复周细胞减少导致的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破坏。脓毒症会加重周细胞敲减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可明显改善周细胞敲减大鼠脓毒症后血管反应性、血流速度和肠系膜上动脉p-MLC20表达,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连接蛋白的表达;功能增强(Poly(i:c)预处理)的周细胞效果更好。提示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周细胞敲减大鼠的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具有回复作用。第四部分周细胞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1.周细胞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直接作用周细胞与VSMC和VEC可直接接触形成连接,直接调节VSMC的收缩功能和VEC的屏障功能。2.周细胞微囊泡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周细胞可通过产生微囊泡(PCMV)协同改善VSMC舒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机制研究发现,PCMV可通过携带Ang-1、miR-145和miR-132来发挥对VSMC收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miR-145主要作用于VSMC,抑制Sphk2和S1PR1表达,增加S1PR2和p-MLC20的表达,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miR-132主要作用于VEC,抑制Sphk2和S1PR2的表达,增加S1PR1、ZO-1和VE-cadherin的表达,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提示周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微囊泡携带Ang-1、miR-145和miR-132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现对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协同调控和保护作用。结论:1.脓毒症后肠系膜微血管周细胞结构破坏、数量减少、覆盖率降低,在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中发挥重要作用。2.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可协同改善脓毒症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3.周细胞敲减大鼠肠系膜微动脉收缩和舒张反应性明显下降,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输注周细胞后可明显恢复周细胞减少导致的血管舒缩功能和内皮屏障功能损伤。4.周细胞可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微囊泡协同保护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直接作用主要是周细胞与VSMC和VEC直接接触形成紧密和缝隙连接,产生物理覆盖和调节作用。旁分泌作用主要是周细胞分泌内含多种活性物质的微囊泡来发挥作用,如Ang-1、miR-145和miR-132。一方面周细胞分泌携带Ang-1的微囊泡,传递至VSMC和VEC,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另一方面,周细胞通过分泌携带miR-145和miR-132的微囊泡来发挥协同保护作用,其中miR-145主要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起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降低Sphk2和S1PR1的表达,增加S1PR2和p-MLC20的表达来发挥作用;miR-132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起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降低Sphk2和S1PR2的表达,增加S1PR1、ZO-1和VE-cadherin的表达来发挥作用。
许智祥[7](2019)在《六种虫媒病毒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常见的六种虫媒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的方式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它们在全球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它们在感染人体后,会引起发热、皮疹、乏力等类似的临床表现,给临床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此外,共感染病例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极易导致漏诊、误诊。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开发一种新的鉴别诊断方法,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发展起来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索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上述六种虫媒病毒的方法,提高检测效率,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中下载CHIKV、DENV、WNV、JEV、ZIKV和YFV基因序列,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针对CHIKV-E3、DENV3’-UTR、WNV-NS2A、YFV5’-UTR、JEV5’-UTR、ZIKV-E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利用标准品质粒和病毒RNA模板进行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建立标准曲线,并评价各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结果:设计的引物探针相互之间没有交叉非特异性扩增。检测CHIKV、DENV、WNV、YFV、JEV和ZIKV的检测下限为5拷贝/反应和10-3~10-1TCID50/反应之间。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与起始模板拷贝数的对数和病毒滴度的对数的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用不同稀释梯度的标准品质粒分别进行重复性检测,每个稀释度中Ct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4%。对收集到的31份疑似感染虫媒病毒的临床样本用新建立的方法进行检测发现,样本阳性率为87.1%(27/31),与商品化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这些样本中没有共感染病例的出现。用这种方法去检测样本,最快可在2小时内完成。结论: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CHIKV、DENV、WNV、YFV、JEV和ZIK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具有特异性好、灵敏性高、稳定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该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样本检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马重阳[8](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之一。清开灵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药注射液,本团队在清开灵注射液的基础上,通过组方筛选和优化,开发了由黄芩苷、栀子苷、胆酸和猪去氧胆酸四种中药活性成分构成的组分类中药精制清开灵注射液。为了在系统层次深入了解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理机制,我们采用网络药理学和药理学实验相结的方法设计本研究。本研究首先利用网络药理学整合多种在线数据库,预测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四种成分的靶标信息,构建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自带模块分析靶标在网络中的拓扑参数、利用RichFun软件分析靶标在组织中的富集情况和利用David在线数据库分析靶标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其次,利用在线数据库检索缺血行脑卒中治疗靶标并利用韦恩图得到精制清开灵抗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标。利用AlzData数据库分析这些靶标在脑内不同种细胞中的高表达情况,并建立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四种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靶标-高表达细胞种类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神经元、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上的高表达靶点分别进行生物学过程的富集分析,阐释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不同种类细胞的调控作用。第三,为了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水平研究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我们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了分别以精制清开灵注射液靶标和抗缺血性脑卒中靶标为种子的两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两个进行交集融合并利用插件对该网络进行拓扑筛选,得到核心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核心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分子对接软件,将四种成分与信号通路上重要蛋白进行分子对接。为了验证网络药理学的部分结果,我们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研究了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血脑屏障透过率、脑含水量等的影响。此外,我们还研究了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炎症因子、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我们还利用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到了312个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性靶标和438个精制清开灵注射液的靶标。精制清开灵注射液靶标显着富集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小脑,神经系统等组织和细胞,可能参与了缺氧的反应,炎症反应,细胞死亡的负调节和钙通道活性等生物学过程,表明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血管病的潜在治疗作用。将精制清开灵注射液的靶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靶标进行交集,得到47个交集靶标,分别在脑内不同细胞中有着不同的高表达情况:神经元细胞(31个),星形胶质细胞(14个),内皮细胞(13个),小胶质细胞(11个),少突触胶质细胞(11个)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细胞(11个)。分析这些靶标在神经元、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显示,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影响神经元的学习或记忆,化学突触传递,对过氧化氢的反应,对缺氧的反应,钙离子跨膜转运,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谷氨酸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细胞粘附等生物学过程,影响内皮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VEGF刺激的反应,血管生成,增殖的正调节,参与发芽血管生成的细胞迁移的正调节,趋化因子产生,炎症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对缺氧的反应,负调节活性氧代谢过程,血管生成的正调节,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节,VEGFR信号通路的正调节,趋化因子产生的正调节,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信号通路,B细胞增殖的正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影响小胶质细胞趋化因子产生的正调节,NFkB导入细胞核的正调节,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I-kappa B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MyD88依赖性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对核心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拓扑筛选,得到了一个包含189个节点,5754条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中节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以P值排序,我们对排名前15个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雌激素、神经营养因子、HIF-1、MAPK、Hippo、FoxO、TGF-beta、NOD样受体、凋亡、NF-kappa B、Wnt、TNF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这里我们关注了PI3K/Akt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重要分子如AKT,PI3K,PTEN,TLR4,NFΚB,NLRP3和CASPASE1,发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四种成分与这些蛋白均有一定结合率。实验部分,精制清开灵注射液能显着减少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抑制大脑梗死体积,缓解血脑屏障破坏,均有剂量依赖效应,说明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精制清开灵注射液还能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后脑细胞的凋亡水平,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比例,激活AKT和PI3K的磷酸化水平。精制清开灵注射液还能够显着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体积和表面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GFAP和IBA-1的表达,促进神经元标志蛋白NeuN的表达。我们还研究了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的影响,发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能显着提高Lgals1,Timp1,Il10,Prlr,Kitlg的表达水平,并显着降低Il1b,Adipoq,Cxcl2,Ccl2,Icam1,Trem1,F11r,Gas1,Nrp1,Tnfrsf12a,Cxcl3,Flt3lg,Tnf和Il6的表达水平。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参与TNF,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疟疾非洲锥虫病,NOD样受体,军团病,NF-κB,Toll样受体,JakSTAT,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由于NLRP3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研究了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我们发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能够显着下调NLRP3、CL-IL1B的水平,还具有下调CL-Caspase1和ASC蛋白水平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结合的研究模式,通过网络药理学可视化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成分、成分靶标、疾病靶标、分布细胞种类等不同层次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研究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多靶点作用特点及在生物网络中的相关重要信号通路。实验结果也表明,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明确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理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体现在对多个层次的调控,包括抗凋亡、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抑制炎症反应、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和抑制NLRP3信号通路等方面。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9](2018)在《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文中认为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
牛蔚露[10](2018)在《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近5年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及西医治疗的临床观察、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总结等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就相关的西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方案及病因病机、中医证型、中医辩证治疗特点、中药使用特点、误用激素类药物的种类等特征进行分析及评价,为临床及实验室进一步研究激素依赖性皮炎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液氮冷冻治疗联合中药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案,同时也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开展液氮冷冻联合中药和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小鼠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实验室对比治疗的研究,检测实验前后不同时期HE染色条件下皮下炎症细胞的出现及减少情况,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进一步提供合理的实验室证据,为临床进一步开展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提供依据。4.通过分析和讨论,说明激素依赖性皮炎使用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的合理性,并且指出本方案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本治疗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上的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中的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相关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论文,共290余篇与临床观察相关的论文分别进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的分类,将每篇论文的治疗方案进行TXT文件的输入和记录,同时对于中医治疗分别进行中药的使用、辨证分型、治疗原则等的整理分析,同时也对于部分论文中所提及的因为误用而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药物进行整理分析,分别输入TXT文档,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结合EXCEL,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2.临床研究:受试者分别来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至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血热风燥型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人,根据临床试验治疗相关的统计学要求,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病例的退出、失访等因素,共招募符合条件的受试者62名,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中药均采用石蓝草合剂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治疗方案: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液氮冷冻的同时服用中药。液氮冷冻采用擦冻的方式进行,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部位进行擦冻,每个部位起白霜3次,患者会自觉轻微刺痛,擦冻的终点反应是患者面部潮红,并且面部原有的瘙痒感完全消失,自觉有轻微的灼热感。擦冻每周进行一次,至7周之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并且不再需要进行擦冻治疗。石蓝草合剂为主,石蓝草合剂是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石蓝草方为基础,主要药物为石膏30g、板蓝根30g、甘草6g、龙胆10g、车前子30g、黄芩10g、生地30g、丹皮10g、滑石20g、赤芍10g、马齿苋30g,以上为1副药一天的用量。交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奥林特制药厂制成每瓶100ml的合剂供患者服用,每日1瓶,早晚各50ml。在进行治疗的7周内,每天服用上述药物。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他克莫司采用外涂疗法,每天涂2次,连续外涂7周,在治疗期间每日服用石蓝草合剂1瓶,剂量及服用方法同上。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7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7周、治疗结束后4周分别记录患者面部皮损部位红斑、丘疹、痤疮、瘙痒等相关症状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和统计分析。所用资料均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并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将动物实验分成2步进行。在这2步实验过程中有3个动物实验。实验一:从河南省中国医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回9周龄,平均体重为26-28g左右的KM小鼠40只,进行第一步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选择正确的造模方案。实验二:是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回9周龄,平均体重26-28g左右的KM小鼠10只进行动物实验,造模成功后做皮损处单纯的液氮冷冻,之后每天杀鼠一只取皮损,观察液氮冷冻后皮损区的病理变化情况。实验三是取50只小鼠,造模成功后按照抓鼠的先后顺序将小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20只、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实验目的是进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实验。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文件336篇,阅读后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纳入数据挖掘的文件一共290余篇。在290余篇论文中,共出现西医治疗的药物种类是134种,共出现中医病机因素30种,共使用中药种类236种。病因病机因素中,出现最多的5种因素分别是热、血、毒、阴虚、风。中药使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5种中药分别是生地、甘草、丹皮、黄芩、赤芍。中医治则中出现最多的前5种分别是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止痒。出现最多的5种药物种类分别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补气药、清热泻火药。中药外用药物中使用最多的5种药物分别是马齿苋、地榆、甘草、黄柏、苦参。误用含有激素类药物最多的外用药,前5种分别是皮炎平、皮康王、氟轻松、艾洛松、派瑞松。2、临床研究:通过对62例临床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进行分组和治疗,两组分别有31例患者,最终实验组有25人完成了治疗,而对照组有27人完成了治疗。两组患者通过症状评分来比较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原始症状评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基线评分结果,P值均<0.05,基线没有太大差别,说明两组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治疗。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7周和11周时的症状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两组患者在治疗7周时对照组疗效略优于治疗组,但在停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疗效出现反转,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疗效差值的比较中也证明了以上结果。3、实验研究:先后通过对40只小鼠造模比较以及60只小鼠进行激素依赖性皮炎造模并进行分组治疗,同时定期收集小鼠造模部位皮肤,用甲醛固定后,最终送病理进行HE染色,观察皮下炎症细胞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40只小鼠分成4组进行造模中,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的疗效优于其他制剂组;而60只进行激素依赖性皮炎实验,从实验2中的可以看出10只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进行第一次液氮冷冻后每天杀鼠1只,并取皮损后可以看出病理图片上在治疗后7天之内小鼠的皮下仅有冷冻后少许水肿和水疱的变化,同时可以看到真皮浅层淋巴细胞轻微的变化。从实验3中可以看出,小鼠所取的病理图片中,在治疗7周后,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组小鼠表皮变薄,而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而他克莫司联合中药组小鼠皮肤未见变薄并且部分表皮增厚,而真皮浅层仍然有中等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1、文献研究:在290余篇文献中,较多文献倾向于中西医联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中药对症治疗,西药消炎、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其中中药则清热凉血解毒为多见的治则,综合治疗,内外治相结合治疗能提高疗效。2、临床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石蓝草合剂进行治疗,在7周内疗效略低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但是在11周的治疗结果上疗效却明显优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组,诸多不良症状均下降,并且病情稳定,未见明显复发及反弹。3、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组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少真皮层的炎症细胞,并且持续时间较长,7周治疗结束停药后不会反弹;他克莫司加中药组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过程中使真皮层炎症细胞下降的速度较慢,并且7周时尚未达到治疗效果时停药容易使病情再度加重。
二、乙型脑炎病人静滴低温液体降温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脑炎病人静滴低温液体降温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液冷型医用冰帽冷却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液冷型冰帽的性能测试系统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2)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感染性克隆构建 |
(一)构建Ross株、LR2006-OPY1 株和Ross-low-psg株感染性克隆 |
(二)构建含Egfp报告基因的感染性克隆 |
(三)构建含Nano 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感染性克隆 |
(四)构建Ross株、LR2006-OPY1 株结构基因置换的嵌合病毒 |
(五)构建Ross-low-psg株基因置换的Ross株突变病毒 |
二、ECSA型 Ross株和ECSA型 IOL分支LR2006-OPY1 株的比较研究 |
(一)对Vero细胞的感染性及在细胞中的复制速率 |
(二)Ross和 LR2006 对小鼠的致病性 |
(三)Ross株更容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
(四)置换CHIKV结构蛋白嵌合病毒致病性 |
三、ECSA型 Ross株和Ross-low-psg株的比较研究 |
(一)Ross和 Ross-low在小鼠致病性上存在差异 |
(二)E2置换的感染性克隆较其他置换空斑更大 |
(三)E2置换的感染性克隆较其他置换毒力降低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References |
相关成果 |
致谢 |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重要新发传染病(SFTS和COVID-19等)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毒基因进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SFTS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原体基因进化特征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COVID-19流行病学、临床及病原体基因进化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One Health Strategy and its Usage to Prevent Zoonosis in Military Troops |
References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5)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及减毒乙脑疫苗株的全长克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乙型脑炎的诊断及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 |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3.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周细胞在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六种虫媒病毒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耗材 |
2.1.4 病毒与细胞 |
2.2 实验方法 |
2.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2.2.2 病毒RNA的提取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2.2.4 PCR产物的片段回收提纯 |
2.2.5 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2.6 质粒的提取 |
2.2.7 TCID50 的测定 |
2.2.8 标准品质粒及病毒RNA的稀释 |
2.2.9 临床样本检测 |
第3章 结果 |
3.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3.2 .特异性验证 |
3.2.1 单一体系 |
3.2.2 .多重体系 |
3.3 .灵敏度检测 |
3.4 重复性检测 |
3.5 临床样本检测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
1 中风病病机的演变 |
2 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渊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常见中药活性分子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当归 |
2 川芎 |
3 丹参 |
4 银杏叶 |
5 三七 |
6 黄芪 |
7 葛根 |
8 黄芩 |
9 栀子 |
10 动物药 |
参考文献 |
中篇 文献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精制清开灵注射液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抗缺血性脑卒中药效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卒中后细胞凋亡表型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卒中后炎症表型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术语 |
三、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 流行病学 |
(二) 预防[19] |
四、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
(一) 病原学 |
(二) 发病机制 |
五、临床特征[1, 2, 27] |
(一) 病程及临床表现 |
1. 发热期: |
2. 极期: |
3. 恢复期: |
(二) 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
(三) 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 |
六、诊断[1-3, 27] |
(一) 实验室诊断 |
1. 血常规: |
2. 血生化检查: |
3.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 |
(二) 影像学诊断 |
(三) 心电图检查: |
(四) 临床分型及诊断[1-3, 27, 32] |
1. 登革热: |
2. 重症登革热: |
七、治疗[1, 19, 27, 32, 33] |
(一) 一般处理 |
(二) 对症治疗 |
(三) 重症登革热的治疗[1, 27, 32, 34-36] |
1. 补液原则: |
2. 抗休克预防和治疗: |
3. 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
4. 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 |
5. 输液过量的诊断与处理 |
(四) 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 |
1. 发热期:温热郁湿, 卫气同病[38, 39] |
2. 极期 |
八、待解决的问题[11, 43-45] |
(10)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机理 |
1.2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 |
1.3 液氮冷冻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干预治疗的可能性 |
1.4 与冷冻相关的其他因素 |
1.5 糖皮质激素对于局部皮肤的影响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摘要及引言 |
2.2 西医治疗方案的分析 |
2.3 中医治疗方案的分析 |
2.3.1 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 |
2.3.2 中医的治则分析 |
2.3.3 中药药物使用的分析 |
2.3.4 中药药性使用分析 |
2.3.5 中药外用药物的分析 |
2.3.6 关于处方的统计 |
2.4 误用药物的分析 |
2.4.1 误用药物种类 |
2.4.2 结果 |
2.4.3 结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液氮擦冻联合中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62例临床观察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一般资料 |
3.1.2 诊断标准 |
3.1.3 排除标准及纳入标准 |
3.1.4 排序及分组方法 |
3.1.5 治疗方法 |
3.1.6 疗效判定标准 |
3.1.7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3.2.2 治疗结果分析 |
3.2.3 统计方法及统计结果 |
3.2.4 不良反应 |
3.3 讨论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4.1 摘要 |
4.2 引言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实验动物 |
4.3.2 主要仪器 |
4.3.3 主要试剂及药物 |
4.3.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3.5 取材与固定方法 |
4.4 实验一 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
4.4.1 实验动物 |
4.4.2 造模方法 |
4.4.3 观察指标 |
4.4.4 结果 |
4.5 实验二 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液氮冷冻治疗的疗效观察 |
4.5.1 实验动物 |
4.5.2 分组 |
4.5.3 实验过程 |
4.5.4 实验结果 |
4.6 实验三 实验对照 |
4.6.1 动物模型 |
4.6.2 实验材料 |
4.6.3 实验过程 |
4.6.4 实验取材 |
4.6.5 结果 |
4.6.6 结论 |
4.7 讨论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5.1 确立中药石蓝草合剂配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理论依据 |
5.1.1 石蓝草合剂的主症、辩证、治法和组方 |
5.1.2 石蓝草方的方解及药物分析 |
5.2 液氮冷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依据 |
5.3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5.4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5.5 文献统计部分分析 |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乙型脑炎病人静滴低温液体降温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液冷型医用冰帽冷却特性实验研究[J]. 蒋鲁鸣,张华,黄震. 制冷技术, 2021(04)
- [2]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D]. 徐铮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重要新发传染病(SFTS和COVID-19等)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毒基因进化特征[D]. 刘吉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及减毒乙脑疫苗株的全长克隆构建[D]. 李琳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D]. 张紫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六种虫媒病毒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D]. 许智祥. 南华大学, 2019(01)
- [8]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D]. 马重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J].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传染病信息, 2018(05)
- [10]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D]. 牛蔚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