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水体中总氮磷含量的调查

有限水体中总氮磷含量的调查

一、有限水体中总氮、磷含量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吴涛哲[1](2021)在《城市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及界面交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象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区西南角,是南昌市重要的内湖之一,也是典型的浅水型景观湖泊。随着近年来对象湖周边区域的开发,人类活动使得大量营养盐流入湖中,象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日趋明显。氮、磷是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元素,本文通过研究象湖水体与沉积物中的氮、磷元素赋存形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来分析该湖泊的富营养化特征。并通过单因子评价法、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象湖上覆水进行污染评价,运用有机指数法、单因子指数法对象湖沉积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通过探讨沉积物中总氮、总磷与有机质的相关性,进而分析对比象湖上覆水与沉积物营养盐的影响因素,结合沉积物中碳氮比研究象湖营养元素来源。此外,通过对去除有机质前后象湖沉积物释放动力学特征与释放潜能的变化研究,分析象湖沉积物中氮、磷向上覆水释放特性及有机质对释放过程的影响。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为城市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有:(1)象湖水体中总氮含量在0.86mg·L-1~2.65mg·L-1之间,氨氮含量在0.15mg·L-1~1.65mg·L-1之间,硝态氮为0.46mg·L-1~0.92mg·L-1之间。总氮、氨氮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似,呈现出西北含量最高,并有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硝态氮含量在湿地花卉公园处略高外,其它站点总体差别不大。总磷含量在0.12 mg·L-1~0.23 mg·L-1,含量最高处位于南部入湖口。根据单因素评价结果显示,象湖大部分水域总氮、部分水域氨氮、全水域总磷含量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综合污染指标法评价结果表明象湖玛雅乐园附近地区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其余地区处于重污染状态。综合营养状态评价指数显示,除象湖隧道附近区域处于中营养状态以外,其余区域都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2)象湖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在1.27 mg·g-1~3.32mg·g-1之间,平均2.23mg·g-1。氨氮和硝态氮含量较低,氨氮含量在0.16~0.30mg·g-1之间,平均0.23mg·g-1,硝态氮含量在0.05mg·g-1~0.26mg·g-1之间,平均0.17mg·g-1。有机氮为主要成分,占总氮含量的71%~84%,平均含量为1.92mg·g-1。象湖沉积物总磷含量为0.36 mg·g-1~1.66mg·g-1,平均0.89 mg·g-1;钙磷含量占总磷9%~22%,平均占比为15%;铁铝磷含量占总磷的48%~74%,平均占比为64%;有机磷占总磷的比例范围在12%~32%,平均占比为20%。根据综合有机指数法和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在玛雅乐园乐园区域、万寿宫景区区域、象湖湿地公园区域、南部入湖口区域沉积物处于有机污染状态,同时这些区域的沉积物总磷富营养状态也为重度污染。(3)象湖上覆水与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趋势相似,部分区域沉积物与上覆水中的营养盐之间有交换现象,但象湖上覆水污染主要由外源污染导致。根据person相关性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总氮、总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总氮、总磷来源基本相似,主要为水生植物残体。象湖C/N比在4.97~16.8之间,各区域C/N相差较大,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4)沉积物中氨氮和溶解性活性磷的释放趋势相似,释放速率快速增加而后逐渐变慢,最后释放量达到一定最大值后趋于稳定。释放潜能与释放量呈正比例关系,释放平衡量大的区域释放潜能也高。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量与释放速率与沉积物中总氮含量成正比,溶解性活性磷的释放则与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关,高等水生植物为优势植株的区域通过生物作用使得象湖沉积物中溶解性活性磷等可交换态磷含量降低,向上覆水中释放的磷减少。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氨氮释放量呈显性正相关(p<0.01),象湖中有机质的含量一定程度能反应释放氨氮的量,而象湖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磷含量受有机质影响有限,释放量主要受铁铝磷的影响。

刘怡琳[2](2021)在《马袅湾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扩大,对养殖区域环境的影响也日趋严重,而网箱养殖活动对区域水环境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马袅湾是海南省重要的网箱养殖基地之一,本文选取马袅湾网箱养殖区(S)、邻近区(A)及对照区(B、C)为研究区域,共设置18个站点,分别于2019年3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12月(冬季)进行现场调查与采样,检测并分析了水温、盐度、pH、溶解氧(DO)、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颗粒有机物(POM)等水环境因子的含量与时空变化,采用潜在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了水质状况,尝试探索网箱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对马袅湾网箱养殖区域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了其时空变化,并建立TN、TP和TOC分别与距网箱养殖区距离的拟合方程,估算了网箱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辐射影响距离,研究结果可为马袅湾网箱养殖区域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也为网箱养殖活动对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马袅湾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网箱养殖对于养殖海域水温、盐度和pH无明显影响,对DO和营养盐影响较为明显。整个研究区域夏秋季DO低于冬春季,S区DO都明显低于A、B、C区。春季(3月)91.2%的研究区域DIN符合一类海水标准;PO43--P浓度除了A区(站点10)为二类海水,其余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夏季(7月)DIN均满足一类海水标准;PO43--P在网箱养殖区S(站点4)含量较高,为四类海水,其余均为一类;秋季(10月)DIN和PO43--P整个研究区域均满足一类海水标准;冬季(12月)DIN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PO43--P在网箱养殖S区(站点3)为三类海水,其余均达到了一类海水标准。整个研究区域四个季节,DIN主要以硝酸盐(NO3--N)为主,潜在富营养化指数为20.86,属于贫营养化状态。(2)马袅湾网箱养殖区域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由于水交换较快,以及受不规则全日潮的影响,营养盐的空间变化规律不明显。春季对照B区、C区DIN含量却高于S区、A区,但PO43—P分布呈现对照区(B、C区)低于养殖区S区和邻近区(A区);夏季DIN和PO43--P均呈网箱养殖区S向对照区B、C递增的趋势;秋季DIN在C区和S区较高,A区和B区含量较低;PO43—P呈现S区向对照区C增加趋势;冬季DIN和PO43—P在B区含量较低。(3)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的影响:马袅湾海域表层沉积物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113.48~1265.10mg/kg、287.90~760.05mg/kg,TOC为0.03~1.14%,四个季节沉积环境整体优良。TN受季节变化影响较显着,夏季较低,秋、冬季节有增加趋势,TN在春、秋、冬季都有不同程度富集;TP含量上下波动,秋季呈现一定程度的富集;TOC含量随季节上下变动,但没有出现富集现象。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含量在S和A含量高,对照区(B、C)含量低;TP和TOC含量空间分布整体与TN相似。地理位置整体呈北部湾口含量高,南部湾底含量低,可能受东北和西南向往复流影响,将网箱养殖产生的养殖废物带出了马袅湾。(4)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影响范围的估算:用最小二乘法将表层沉积物TN、TP、TOC的平均观测值对距网箱养殖中心距离进行二次非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TP、TOC含量随距养殖区距离变化趋势较为类似,在距网箱养殖区0~1km的空间范围含量有增加趋势;而在距离网箱养殖区1km~3km的空间范围内开始降低的趋势。由此,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TN、TP、TOC影响范围约为1km。

许元钊[3](2020)在《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目前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淡水螯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克氏原螯虾养殖国家。当前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即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总种养面积已逾1000万亩,但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叠加耦合后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变化目前尚处于未知状态。为了探究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完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本研究以水稻单作稻田为对照,选择不同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开展调查研究,从水质、土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等方面考察了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18年3月~6月对江汉平原四个调查站点的近200亩共24块稻虾综合种养(IRCC)和水稻单作(TRF)稻田的水理化因子进行了采样调查,每半个月调查1次,监测了IRCC和TRF水体的15项理化指标。结果显示:(1)克氏原螯虾养殖期,IRCC中的水温、pH、浊度、透明度、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和电导率变化范围分别为7.24~29.02℃、7.56~8.28、7.55~41.69 NTU、0.21~0.55 m、4.26~9.71 mg/L、151.62~247.82m V和294.44~433.43μS/cm;TRF中的水温、pH、浊度、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及水体电导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73~29.89℃、7.90~9.17、2.54~13.40 NTU、7.46~13.22mg/L、131.65~240.53 mV和189.95~293.60μS/cm;随养殖时间变化,IRCC和TRF的水温和浊度逐渐升高,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呈下降趋势,溶解氧含量先降低后升高。(2)IRCC中总氮、总磷、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64~3.36 mg/L、0.16~0.32 mg/L、0.08~0.27 mg/L和0.04~0.13 mg/L,TRF中总氮、总磷、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分别为1.31~2.27 mg/L、0.07~0.20 mg/L、0.04~0.19 mg/L和0.02~0.05 mg/L;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在IRCC分别为7.20~16.76 mg/L和4.89~37.78μg/L,在TRF分别为5.19~6.01 mg/L和1.03~15.87μg/L;两类水体氨态氮、亚硝酸盐及叶绿素a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逐渐增加。相较于水稻单作,稻虾综合种养提高了水体浊度、电导率、叶绿素a等含量,降低了水体水温、pH及溶解氧含量。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增加了稻田水体营养盐含量,加剧了水体的营养负荷。2.调查了稻虾综合种养水体和水稻单作稻田水体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并每月一次测定了两类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46种,其中IRCC中7门141种,蓝藻15种,绿藻85种,硅藻23种,甲藻5种,裸藻7种,隐藻2种以及金藻4种,优势种多为蓝藻;TRF中7门103种,蓝藻11种,绿藻63种,硅藻17种,甲藻3种,裸藻6种,隐藻2种以及金藻1种,优势种多为绿藻;两者共有物种98种,物种组成相似度较高。IRCC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3.79×106~1.73×108 cells/L,TRF为3.25×105~4.66×107 cells/L,叶绿素a含量为1.03~37.78μg/L;IRCC的细胞密度和藻类生物量显着高于TRF,且随时间变化,两者的细胞密度均呈上升趋势。两者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2.052和1.700,多样性评价等级均为III级,为较好水平。(2)共鉴定出大型浮游动物54种,其中IRCC中48种,枝角类28种、桡足类20种,优势物种多数为枝角类;TRF中39种,枝角类25种、桡足类14种,优势种多为桡足类。两者共有种类为33种,种类组成相似度较高。IRCC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TRF,且随时间变化,两者均呈增加趋势。两者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1.181和1.132,多样性评价等级为II级,为一般水平。(3)IRCC的总生产量、净生产量及呼吸量均显着高于TRF,且两类水体的初级生产力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两者初级生产力最大在6月,分别为15.49 mg O2/(L·d)和4.36 mg O2/(L·d),最小在3月,1.97 mg O2/(L·d)和0.49 mg O2/(L·d)。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增加稻田水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使得藻类细胞和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及生物量显着高于水稻单作稻田,同时也显着提高了稻田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3.在洪湖市和潜江市采集水稻单作(TRF)和种养年限为2年、4年、6年10年的稻虾综合种养(IRCC)田块中的土壤,测定了稻虾综合种养稻田的环沟(TRC)、耕作层(PRC)和水稻单作稻田(TRF)土壤的11项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数量,并测试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1)土壤的pH、电导率及含水率(%)在6.54~7.78、1.82~2.16ms/cm、0.30~0.55之间;总碳、总氮、硝态氮、氨态氮、亚硝态氮及速效磷等含量均表现出TRC>PRC>TRF,且总碳、总氮、总磷、有机碳、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等含量随种养年限的增加而升高,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种养年限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2)随种养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无较大差异,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PRC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TRC,在PRC中,2年>TRF>4年>6年>10年,TRC中,4年>2年>6年>10年。克氏原螯虾养殖使稻田土壤积累了较多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加了稻田土壤营养负荷。随年限增加,土壤养分综合指数逐渐升高,由中营养上升至高营养水平;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先上升后降低,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碳代谢能力逐渐减弱。4.为考察残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采用不同饲料开展了浸泡试验,测定其营养释放情况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浸泡96h后,水中硝酸盐、磷酸盐、氨态氮及亚硝酸盐等均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对水质存在显着的负面影响,导致水体营养负荷增加,水体有恶化趋势。为了减轻残饵对水质的负面效应,在饲料浸泡试验结束后将索罗金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接种到各试验组中,培养8d后,发现蒸馏水和养殖原水两个处理组中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77%和83%,磷酸盐为62%和56%,铵态氮为92%和89%;小球藻OD680nm增加了0.446和0.654,生物量增加了2.126 g/L和3.115 g/L。结果表明,饲料浸泡的营养释放会使水体氮、磷等含量迅速升高,而小球藻对此引起的水体营养加富具有较好的吸收净化效果。本研究结果确认了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稻田水体营养盐含量,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但同时也加剧了水体和土壤的营养负荷;增加了稻田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及生物量,提高了稻田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但同时也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等发生较大变化。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有弊,本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克氏原螯虾的稻田综合种养提供数据支撑。

王贝贝[4](2020)在《利用改性矿物材料抑制新生底泥中营养盐释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太湖流域是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虽然近年来经过治理,主要是通过外源控制,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是,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近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太湖流域望虞河西部,属于九里河干流的宛山荡湖荡的水体不能很稳定的达到地表水的Ⅲ类水标准,其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和总磷,仅满足地表水五类水体水质标准,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同时由于污染物质的累积,湖荡水体底泥中污染物势必会得到不断的累积,从而成为重要的污染物蓄积场所,并进一步通过内源释放等途径对水体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抑制底泥中的营养盐的释放对改善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三种控氮控磷效果比较好的矿物材料,进一步利用底泥对三种矿物材料进行改性,筛选出对营养盐物质吸附效果最优的改性材料质量配比,再在实验室进行模拟现场静态释放的鱼缸实验,同时将原位覆盖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相结合,从而筛选出对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的抑制效果最好且同时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的改性矿物材料来进行后续的现场验证实验。将两种技术相结合一方面是因为沉水植物对水体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有助于恢复一种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是为了验证改性矿物材料是否会对沉水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改性材料配比的确定以及改性材料的特性分析:根据现有文献及十二五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筛选出用于进行原位覆盖控制底泥中营养盐释放效果最好的几种矿物材料;接着进行吸附热力学试验,确定矿物材料在进行改性时所用到的底泥和矿物材料的最优配比,通过对吸附结果进行Langmuir模型拟合运算和线性分配模型拟合运算得出结论:改性膨润土材料中底泥与膨润土的质量比为1:9的时候对氨氮的吸附量最大,同时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点也最低;改性粘土材料中底泥与粘土的质量比为5:5的时候,对溶液中氨氮有一个最大吸附量,同时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点最低;改性沸石材料中底泥和沸石的质量配比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焦立新课题组进行试验验证之后确定的,其质量比为6:4。(2)室内进行鱼缸模拟实验,比较三种改性矿物材料的控氮控磷效果:通过室内鱼缸模拟现场实验,将上述几种改性矿物材料覆盖在从宛山荡采集的底泥上面,比较了几种改性矿物材料对沉积物中的营养盐释放的抑制效果。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控制氨氮释放的效果上改性粘土+植物组>改性膨润土+植物组>改性沸石+植物组>粘土组>膨润土组>沸石组;在控制总氮释放的抑制效果上是改性粘土+植物组>改性膨润土+植物组>改性粘土组>改性膨润土组>改性沸石+植物组>改性沸石组>植物组;在控制总磷释放的抑制效果上是改性粘土+植物组>改性膨润土+植物组>改性粘土组>改性沸石+植物组>改性膨润土组>改性沸石组>植物组;在控制溶解性磷酸盐释放的抑制效果上是改性粘土+植物组>改性膨润土+植物组>改性沸石+植物组>改性粘土组>改性膨润土组>改性沸石组>植物组。同时实验研究了改性矿物材料对沉水植物狐尾藻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在沉水植物和改性矿物材料共同作用下,对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改性矿物材料中的改性粘土材料不仅可以很好的抑制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而且对沉水植物狐尾藻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改性粘土和沉水植物狐尾藻的共同作用下,对沉积物中氮素营养盐的释放抑制效果最好。

杨艳丽[5](2020)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其在退化、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文中指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湿地生源要素碳、氮、磷的时空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苏打盐碱芦苇湿地作为典型的内陆湿地类型,在维持松嫩平原西部区域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天然湿地面临着因缺水导致的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等问题。通过生态补水,大面积的苏打盐碱芦苇湿地得到恢复,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发生改变。为了更好地认识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特征,以及湿地退化和生态补水恢复过程中的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变化规律,本论文选择松嫩平原西部有代表性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恢复区“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定点观测、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苏打盐碱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分布及累积,芦苇的地上生物量及碳氮磷累积的变化和湿地水环境特征,探讨了退化湿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碳氮磷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水文条件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湿地生源要素的影响,从而对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保育和恢复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苏打盐碱芦苇湿地表层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具有很高的空间异质性,扎龙、莫莫格和牛心套保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2.3%、26.4%和48%;总氮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8.36%、28.87%和27.74%;总磷分别为34.16%、14.7%和33.18%。土壤碳氮磷在生长周期内是累积的过程,生长季末比生长季初分别增加了39.1%、52.1%和14.9%,碳、氮的累积速率远高于磷。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累积特征各异,苏打盐碱芦苇湿地1 m深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值为8.34 kg·m-2,低于内陆淡水湿地的平均水平;总氮储量平均值为0.83 kg·m-2,高于滨海/河口湿地的平均水平;总磷储量平均值为0.38 kg·m-2,低于内陆淡水湿地和滨海/河口湿地的平均水平,湿地土壤营养水平较低,明显表现为低磷的特征。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2.1、127.1和10.4,C:N低于内陆淡水湿地、滨海/河口湿地和中国湿地土壤的平均值,C:P和N:P高于滨海/河口湿地,与滨海/河口湿地受氮素限制不同,苏打盐碱芦苇湿地受到磷素限制。(2)芦苇地上部分碳氮磷含量和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有机碳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不断增加,而总氮和总磷含量随着时间不断降低;有机碳储量在9月份最高,为883.02 g·m-2;总氮和总磷储量在7–8月份最高,分别为17.27 g·m-2和1.63 g·m-2。苏打盐碱芦苇湿地芦苇的碳储存和氮累积能力低于滨海/河口湿地和内陆淡水湿地的芦苇,磷累积能力高于滨海/河口湿地和内陆淡水湿地的芦苇。植物地上部分的N:P随季节变化不显着,平均值为22.8,芦苇生长受到磷限制,这与对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的结果一致。(3)湿地水环境中总氮和总磷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水较深和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相对较低,在其他月份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水量充足的年份,水体氮磷浓度比较低,而在缺水的年份,氮磷浓度升高。湿地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阶段。植物的氮磷储量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显着负相关(p<0.05),湿地下游出水区的氮磷浓度远低于进水区,湿地对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截留能力,这对控制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4)水文条件变化是影响湿地碳氮磷累积的直接原因,有规律的干湿交替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土壤碳氮磷累积。此外,盐度是制约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累积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高盐度不利于植物生长和土壤碳氮磷累积。实施水文调控的恢复工程有利于松嫩平原西部典型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植被的恢复,增加了植被碳氮磷储量;土壤养分随着湿地恢复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积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在“两灌两排”的恢复措施下,估算芦苇碳储存和氮磷累积能力恢复至近自然湿地水平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至少需要34年才能到达近自然湿地水平,苏打盐碱芦苇湿地与一些淡水湿地相比,恢复更为困难,保护现有湿地尤为重要。(5)水文恢复和盐度控制是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有效的恢复方法,在湿地恢复方案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深、淹水时间及盐度等一系列影响湿地碳氮磷储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素。研究发现,水深控制在0.3–0.5 m,淹水时间在5–6月更适宜提高芦苇初级生产力;合理灌排是降低盐度比较有效的措施;增施合适比例的有机肥可以有效缩短重度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恢复的时间。

王晶晶[6](2020)在《陶粒和某活性物质对河口区水质的影响 ——以无锡市梁塘河河口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出入湖河口是河流与湖泊之间物质交换过程强烈的生态过渡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和敏感。本文以梁塘河河口营养盐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河口现场采取的水样及泥样,在室内进行实验,模拟了陶粒和某活性物质联合使用对河口区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先期的预实验初步探究陶粒和某活性物质的联合使用对河口泥水界面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最优组合。后续的综合验证实验中,测量了河水水样中的总氮、总磷、氨氮、硝氮、高锰酸盐指数、表面张力;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氧化亚氮、氧化还原电位、pH;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质。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析,探讨了陶粒和某活性物质的去除营养盐的作用机理,获得结论如下。(1)单独加入某活性物质,对营养盐的去除没有效果;(2)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单变量实验时改变投放的陶粒种类以及同某活性物质的组合方式,证明陶粒1、陶粒2和某活性物质混合使用时可以去除水体中总氮71.24%、总磷91.45%,高于空白组的53.77%、84.03%;(3)陶粒单位吸附量随陶粒投加量的增大而降低,在碱性条件下陶粒的吸附性好于酸性条件下,陶粒吸附量随初始氮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4)陶粒和某活性物质联合使用时可使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3.9%、11.11%、1.25%,上覆水总氮、总磷分别降低:47.83%、54.88%,使沉积物水界面DO浓度降低30μmol/L,氧化还原电位变小32.92mV,N2O和pH没有明显变化。

温超男[7](2020)在《鱼类生物操纵对水质影响的巢湖围隔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巢湖夏季暴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现状,本研究拟使用经典生物操纵的调控措施对巢湖水体进行水生态修复试验研究,同时对巢湖展开为期一年的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监测。通过对围隔水体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特征进行观测,同时结合全湖水质及浮游动物、渔业结构特征对在全湖范围内实施生物操纵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目前初步得到以下结果:(1)围隔试验中,试验结束时低密度组(鲈鱼密度为100g/m2)围隔中叶绿素浓度降低了69.32%;高密度组(鲈鱼密度为200g/m2)试验结束时围隔内叶绿素较试验开始时降低的55.59%;因此放养肉食性鱼类对围隔内藻类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2)围隔试验对水体中营养盐去除效果表现为,低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对围隔水体中磷的去除效率均达到了90%以上,分别为98.50%,93.68%;对水体中氮的去除效率相对磷较低,因此该方法更适用于以控制磷含量为目的的试验。(3)试验期间围隔中共检出61种浮游动物,低密度组围隔中在试验期间未出现以污染指示种萼花臂尾轮虫为优势种的情况,高密度在试验结束时以萼花臂尾轮虫为优势种,因此从浮游动物组成方面判断低密度组的生物调控效果优于高密度组。(4)通过分析全湖水质、浮游动物及渔业资源特征,发现巢湖西北部地区水质恶化最为严重,浮游动物种类少且小型化特征明显,渔业资源配置远低于围隔设置。综上所述,肉食性鱼类控藻对巢湖蓝藻水华的控制,水体营养盐的削减以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优化具有显着的效果;同时在全湖范围内实施肉食性鱼类控藻措施具有一定的困难,但却十分必要,因此在之后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分区治理、禁止捕捞、优化巢湖生物结构等多项措施共同作用来逐步恢复巢湖水环境质量。

苏媛[8](2020)在《关中涝池恶化水质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初步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涝池是北方干旱地区农村低洼地处蓄积雨水的一项水土保持工程,在发挥其固沟保塬等水土保持效能的同时,也能为所在区域提供稀缺的湿地景观。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项集雨工程的兴起,限制了其传统功能的发挥,削弱了涝池的存在价值,再加上其水体封闭、水位较浅和面积较小,管理上的缺失和外来污染物的侵入,致使其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现存涝池大多数出现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甚至被废弃的现象。2016年以来,陕西省水利厅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纳入全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但新建与整治涝池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水体黑臭反复的现象。据调查,位于关中地区的杨凌示范区周边地区新建和修复的涝池水体黑臭率已达46%,这些现象既制约着农村社会发展,又致使农村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从根本上了解涝池水体恶化的原因和其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修复整治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针对涝池整治修复过程中及先前存在的水体黑臭问题,以杨凌区周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涝池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的关于污染水体的评价、分析和修复的研究成果,在明晰涝池建造类型和污染源头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导致水质恶化的因素,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净化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研究表明,研究区涝池水体水质均为地表水劣V类,污染程度不一,污染物主要以氮类化合物为主,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养殖场废水、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汇流,实施涝池池底防渗以及配置污水处理设施对于改善涝池水环境状况较为重要,此外辅以内源水体的相关修复及管护措施,水体改善效果将会更好。(2)试验条件下,斜板能显着减少泥沙中的悬浮物,当放水流量较小(放水流量为25L/min时,沉沙池长度为1m),斜管沉沙池和普通沉沙池沉沙效率并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池长的增加也无明显变化;当放水流量较大时(放水流量为95L/min和160L/min),斜板沉沙池在不同池长条件下沉沙效率总体高于普通沉沙池;斜管沉沙池较普通沉沙池在高含沙水流中对不同池长、不同放水流量下大于0.01mm的粗颗粒去除效果好,斜板沉沙池特殊的结构和放置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流流速,能有效将粗颗粒和悬浮物沉积在沉沙池内。(3)美人蕉、水菖蒲、西伯利亚鸢尾对水体中总氮均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去除率高达56.37%,对NH3-N平均去除率高达73.87%,美人蕉组和水菖蒲组去除NH3-N的主要途径为氨的挥发、根系吸收和硝化反应,西伯利亚鸢尾组NH3-N的主要去除途径是氨的挥发和硝化反应,而对照组NH3-N去除率高达60.55%的主要原因是氨的挥发;3种植物浮床组中NO3-–N浓度变化主要与各试验组中水体的硝化反应程度及植物吸收效率的差异性有关。美人蕉组和水菖蒲组对2种污染源水体中T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55.42%和58.32%,去除效率远大于对照组(15.57%),而西伯利亚鸢尾组在试验结束时水体TP浓度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种植物中,水菖蒲适用于点源和面源污染类型水体的净化,美人蕉因根系发达在重度污染水体中腐烂产生二次污染,不适宜点源污染源污染水体的净化,西伯利亚鸢尾在两种污染源水体中因生长适应性差,不适宜作为修复涝池污染水体的浮床植物推广。(4)不同投加浓度的化学试剂对水体污染物及其他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氧化钙来说,其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的原理和过氧化钙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过氧化钙是强氧化剂,它与水反应产生氧气,能够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有改变水体微环境,增强好氧微生物活性,促进水体硝化反应的效能,因此,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强氧化性的过氧化钙对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于氧化钙,而且其净水效益超过氧化钙,单价仅为20RMB/kg左右。

王雪莹[9](2020)在《偏远地区海鸟生物传输作用对氮、磷和重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海鸟,作为陆地和海洋之间卓越的生态系统工程师,通过生物传输的方式,一方面为栖息地生态系统提供大量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增加了栖息地附近海洋源重金属等污染的风险。迄今为止,全球有关海鸟生物传输作用的研究报道非常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宏观尺度上的调查,缺乏微观尺度上的机制解读。例如,很多研究表明海鸟带来的氮等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造成显着影响,但并未从机理上深入剖析海鸟带来的氮元素如何影响植物对氮的利用。此外,海鸟粪中包含大量的磷元素,这可能会对周围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产生显着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磷的总量而缺乏磷形态的研究。在海鸟的生物传输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方面,先前大多数研究关注海鸟本身组织或鸟粪中重金属元素总量的高低,而忽略了对海鸟食物的重金属含量调查,以及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以上问题,选择远离人类直接影响的偏远地区——南极和西沙群岛海鸟活动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考察采集土壤、植物、鸟粪土沉积、现代海鸟粪、海鸟食物(飞鱼和鱿鱼)、湖水、湖泊沉积物等不同类型环境样品,并从鸟粪土剖面中获取了鸟粪颗粒、鱼骨、鱼鳞等生物残体,从古今结合和空间对比的角度出发,围绕海鸟的生物传输对栖息地氮、磷循环以及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这一关键主题,在室内开展元素总量、形态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工作,包括单一形态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化学连续提取法以及31P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重点解析了南极和西沙地区海鸟的生物传输作用对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的发现点简述如下:1.海鸟的生物传输对南极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为了评估企鹅粪带来的氮在空间上的影响范围及其对植物氮利用策略的可能影响,本研究在东南极维多利亚地企鹅巢穴区内外采集土壤、苔藓、湖水、藻类(微生物席)及沉积物样品,室内进行总氮和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及其氮同位素分析。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初步构建了企鹅活动区附近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过程,明确了企鹅粪转运来的氮是其周围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氮源。企鹅粪的输入增加了土壤中的氮含量,特别是铵态氮含量,并使得企鹅巢穴区附近的土壤、苔藓、藻类呈现富集15N的特征。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认为企鹅粪在空间尺度上的影响范围较大,即使是远离企鹅巢穴区(>1 km)的土壤仍然受到了来自企鹅粪挥发氨的影响。此外,企鹅活动对苔藓的氮利用策略也有显着影响。无机氮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在无鸟粪影响的情况下,苔藓可能倾向于利用无机氮,而溶解的有机氮则成为生长在鸟粪土周围苔藓的重要氮源。企鹅活动除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产生显着影响之外,对其栖息地附近的水生生态系统也具有较大影响。例如,水生藻类的δ15N值随着相对于企鹅巢穴区的距离呈现梯度变化,靠近企鹅巢穴区的藻类δ15N值较正(10.4±1.7‰),远离企鹅巢穴区的藻类δ15N值较负(-11.7±1.0‰),而位于中间位置采样点的藻类δ15N值为-0.5‰。此外,企鹅活动区周围水样和湖泊沉积物的氮同位素值也具有相似的特征,表明陆地鸟粪土中的氮通过径流、下渗和反硝化作用等途径发生流失,引起附近湖泊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氮含量(特别是铵态氮)显着增加,且明显富集较重的氮同位素信号。为了开展企鹅的生物传输作用在东、西南极之间的对比研究,野外采集了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阿德雷岛、巴顿半岛)的苔藓及其下覆土、地衣及其下覆土以及湖水样品,室内对这些环境样品中的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其氮同位素组成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未受企鹅活动影响的样品,受企鹅活动影响的苔藓和地衣中氮含量、氮同位素值更高,并发现这些苔藓和地衣下覆土中铵态氮是主要的无机氮形态,这与东南极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氮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地衣的潜在氮源并非来自土壤,地衣主要吸收大气沉降的氮,这与苔藓的氮来源明显不同。此外,东、西南极受企鹅活动影响的湖水氮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西南极阿德雷岛受企鹅粪影响的湖水样品中硝态氮含量高于铵态氮,而东南极难言岛的情况则相反,受企鹅粪影响的湖水中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这可能与两个地区水体中微生物、气候等环境因素显着不同有关,在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2.西沙不同岛屿氮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了阐明海鸟和人类活动对西沙土壤—植物系统氮循环的可能影响,对西沙典型岛屿如七连屿、东岛和永兴岛土壤、植物的氮含量及其氮同位素组成开展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否受到海鸟活动的影响,西沙岛屿土壤中硝态氮的平均含量(12.33±12.88 mg/kg,n=12)显着高于铵态氮(3.02±2.86 mg/kg,n=12),这与南极土壤中铵态氮的平均含量高于硝态氮的结果显着不同。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归因于西沙岛屿的气候、温度、土壤微生物等条件非常有利于硝化作用的发生,使得部分铵态氮转化成了硝态氮,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西沙岛屿土壤中铵态氮遭受了大量流失而出现亏损有关。海鸟粪的输入增加了西沙岛屿土壤的氮含量,并造成土壤和植物叶片氮同位素值明显增加,这与南极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对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永兴岛,尽管在现代几乎很少有海鸟活动,但表层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及铵态氮同位素值非常高,且植物叶片的氮同位素值也非常高,这很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因此,随着人类活动在西沙岛屿的逐渐增强,人为输入的氮源对岛屿氮循环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3.海鸟的生物传输对东南极湖泊磷循环的影响南极无冰区分布着大量的企鹅巢穴,而企鹅粪中富含丰富的磷等营养元素,这对周围的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评估企鹅的生物传输对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企鹅活动区磷的动力学循环过程,对东南极罗斯海难言岛企鹅活动区附近的四根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化学连续提取法以及液相31P核磁共振(31P-NMR)分析技术,测定了湖泊沉积物中的五种磷形态含量以及特定存在的有机磷(OP)化合物。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四个湖泊沉积剖面中的主要磷形态,OP的比例相对较低。受鸟粪影响的沉积物中以Fe/Al-P为主,鸟粪输入显着增加了沉积物和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的磷(BAP)含量。水生藻类(微生物席)的输入使得沉积物中OP含量显着增加,从而促使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潜力增加。综合分析沉积剖面中磷形态分布与理化参数分析结果,发现有机质的来源是影响沉积剖面中磷含量和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沉积环境,如粒度、pH值和TOC含量也是影响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31P-NMR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正磷酸盐是所有湖泊沉积物中磷存在的主要形态,而磷酸单酯是主要的OP形态,并且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检测到的磷酸单酯信号迅速减弱,这可能与沉积后的有机磷发生了矿化作用有关。4.西沙岛屿海鸟生物传输作用与重金属污染记录为了调查西沙海鸟生物传输作用带来的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以西沙海鸟粪土层、鱼骨残体和现代鱼肉为主要环境样品,结合历史和现代过程,开展重金属污染分析工作。选取西沙南岛一个长达700年的鸟粪土沉积物(ND1)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中提取出了鱼骨这种生物残体,同时分析沉积物和鱼骨的Cu、Zn、Cd、Hg含量。结果表明,ND1沉积物中Cu、Zn、Cd、Hg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和鸟粪所占沉积物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且沉积物中Cu、Zn、Cd、Hg含量的峰值对应于海鸟数量较多的时期,即海鸟数量越多,传输重金属的量越多。对鱼骨样品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其保存状况,结果表明1850年以前的鱼骨很可能因为沉积物中鸟粪的侵蚀而发生了成岩蚀变作用,不能用于重建岛屿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说明富含重金属元素的鸟粪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而1850年以后的沉积物样品及其中保存较好的鱼骨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均表明,自1850年以来西沙南岛受到的人为源重金属污染逐渐增强,特别是Zn污染较为明显。另外,从现代过程出发,重点分析了西沙海鸟的两种主要食物——飞鱼(Exocoetus volitans)和鱿鱼(Uroteuthis chinensis)的Hg 污染。结果表明,鱼肉组织中Hg含量和鱼的大小(体重和体长)及营养级之间表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海鸟所捕食物个体大小的增加,以及食物所处营养级的增加,可能导致海鸟体内或海鸟粪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进一步通过海鸟的生物传输作用使得海鸟栖息地面临重金属污染的风险。5.南极鸟粪土中Cd相态的分布特征重点选取企鹅生物传输带来的典型重金属Cd作为目标元素,结合总量和不同相态的分析,对比分析了东南极鸟粪土和背景土壤中Cd含量的差异,与此同时,对难言岛企鹅活动区周围湖泊沉积物中Cd相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解析了 Cd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企鹅粪的输入增加了土壤Cd含量,特别是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束缚态Cd的含量,但最终Cd主要以残余态的形式长期保存在鸟粪土中。对难言岛湖泊沉积物不同Cd相态的分析发现,受鸟粪影响的沉积物中Cd残余态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表明Cd的迁移性随着鸟粪输入的增多而有可能受到抑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鲜企鹅粪中的总Cd含量较高,且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可交换态Cd的含量较高并易发生迁移,因此由海鸟的生物传输带来的Cd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张雷鸣[10](2020)在《大口黑鲈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及氮磷收支比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池塘养殖模式面临养殖密度过高、成活率低、病害频发、养殖污染等诸多问题,阻碍水产养殖的绿色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优化现有池塘养殖模式、改善养殖水质、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养殖污染排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即在流水养鱼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通过收集鱼类排泄物和构建槽外养水,提高了水体循环利用效率,减少了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是对传统池塘养殖的革命性改变。本研究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IPRA模式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Usual-pond Aquaculture,UPA)的环境因子变化与氮磷收支进行对比,从而为合理评价该新型养殖模式的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整个养殖周期两种养殖模式水质进行监测发现,IPRA模式溶解氧含量6.78±0.08 mg/L,UPA模式为6.55±0.11 mg/L,其中8月-10月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种模式的p H、水温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IPRA模式养殖水体总氮和总磷均低于UPA模式,其中总氮在8-10月显着降低(P<0.05),总磷在9-10月显着降低(P<0.05)。IPRA模式亚硝态氮和CODMn含量与UPA模式无显着性差异(P>0.05)。养殖期间IPRA模式氨氮含量一直低于UPA模式,8月和9月份显着低于UPA模式(P<0.05)。IPRA生产单位水产品的耗水量显着低于UPA模式。IPRA养殖模式相对于UPA具有集中集污的特点,粪便等沉积物主要沉积在集污区后的1-6m处,1.3%的池塘面积集中沉积了整个池塘3.6%的沉积物,占池塘总氮输出的4.35%,总磷输出的4.75%。IPRA模式中,去除养殖槽面积后,单位面积上单位鱼体产量产生的沉积物为0.064m3/(kg·ha-1)低于UPA模式0.075m3(kg·ha-1)。因此IPRA模式沉积物沉积更加集中,清理池塘沉积物更加方便,IPRA模式单位面积单位鱼体产量产生的沉积物更少,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两种模式浮游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IPRA模式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1种(含17个未定种),UPA模式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1种(包括16个未定种)。IPRA模式浮游植物平均密度(42.65-72.80×106ind/L)低于UPA模式(71.15-101.12×106ind/L)。7-9月UPA模式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IPRA模式(P<0.05),其中,UPA模式蓝藻门密度和生物量显着高于IPRA模式(P<0.05)。养殖后期10-11月IPRA模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显着高于UPA模式(P<0.05)。因此,IPRA模式浮游植物多样性更高,群落结构更加稳定,蓝藻对水质的影响更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IPRA模式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有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而UPA模式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有总氮、总磷、氨氮和亚硝态氮。两个模式微生物群落的优势门都为变形菌门;IPRA模式微生物群落的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1524.74和1607.31)低于UPA模式(2635.61和2723.95),Shannon多样性指数(5.22)低于UPA模式(6.30),Simpson指数(0.02)高于UPA模式(0.01)。两种模式核心微生物中弧菌和气单胞杆菌等水产养殖常见病原微生物含量极少,说明IPRA模式在增加养殖水槽中大口黑鲈密度的情况下,未增加细菌性疾病爆发的风险。IPRA模式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水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亚硝态氮和氨氮,而UPA模式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水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和亚硝态氮。UPA养殖加州鲈体长在养殖120-150天时显着快于IPRA模式(P<0.05)。在养殖150天以后,UPA模式中加州鲈增重率显着高于IPRA模式(P<0.05)。两种模式下加州鲈的特定生长率无显着性差异。IPRA模式加州鲈成活率显着高于UPA模式(P<0.05),IPRA模式饵料系数高于UPA模式,但差异不显着。大口黑鲈在IPRA模式和UPA模式下的氮、磷收支情况结果显示,饲料是养殖大口黑鲈氮、磷的主要来源,以饲料方式输入的氮占到IPRA模式输入总氮的94.58%,小于UPA模式(94.75%);输入的磷占到IPRA模式输入总磷的89.19%,低于UPA模式的91.81%;两种模式中,氮、磷支出的主要方式是底泥沉积和渔获物,其中底泥沉积占IPRA模式氮、磷支出的51.44%和51.71%,占UPA模式氮、磷支出的53.98%和59.57%;IPRA模式渔获物的氮占总输出氮的37.73%,大于UPA模式35.07%;IPRA模式渔获物的磷占总输出磷的25.5%大于UPA模式(20.78%);另外,IPRA模式养殖末期水体中磷的支出所占比例小于UPA模式,可以减少排出水体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具有生态、绿色、的特点。

二、有限水体中总氮、磷含量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限水体中总氮、磷含量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及界面交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1.2.2 湖泊氮磷形态研究
        1.2.3 沉积物中有机质特征
        1.2.4 沉积物氮磷释放研究进展
        1.2.5 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水、沉积物体系中氮磷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1.3.2 氮磷污染状况评价及来源分析
        1.3.3 氮磷的释放特征及有机质对其释放的影响
    1.4 技术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方法
    2.1 采样点位布设
    2.2 样品采集
    2.3 分析指标及方法
        2.3.1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3.2 沉积物指标分析方法
    2.4 湖泊水质评价方法
        2.4.1 单因子评价法
        2.4.2 综合污染指数法
        2.4.3 营养状况指数法
    2.5 沉积物污染状况评价方法
        2.5.1 有机指数法
        2.5.2 单因子指数法
    2.6 沉积物氮磷释放方法
        2.6.1 沉积物NH_4~+-N释放动力学实验
        2.6.2 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试验
        2.6.3 沉积物NH_4~+-N释放潜能试验
        2.6.4 沉积物磷释放潜能试验
    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象湖水体氮磷分布特征与营养评价
    3.1 象湖水体中的氮分布特征
    3.2 象湖水体中的磷分布特征
    3.3 象湖水质富营养化状况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象湖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与营养评价
    4.1 沉积物中氮的分布特征
    4.2 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
    4.3 沉积物污染状况评价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象湖氮磷来源分析
    5.1 象湖沉积物和水体中氮磷比较分析
    5.2 象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分布
    5.3 象湖沉积物氮磷来源分析
        5.3.1 象湖沉积物与水体中氮、磷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分析
        5.3.2 象湖沉积物中氮磷比及来源分析
    5.4 与国内其他湖泊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象湖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特征
    6.1 象湖沉积物氮的释放特征
        6.1.1 象湖沉积物NH_4~+-N的释放特征
        6.1.2 去除有机质后沉积物NH_4~+-N的释放特征
    6.2 象湖沉积物磷的释放特征
        6.2.1 象湖沉积物SRP的释放特征
        6.2.2 去除有机质后沉积物SRP的释放特征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马袅湾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箱养殖概况
        1.2.2 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的研究现状
        1.2.3 网箱养殖对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马袅湾网箱养殖区概况
        2.1.1 马袅湾环境概况
        2.1.2 养殖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
        2.2.1 样品采集
        2.2.2 采样与分析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马袅湾网箱养殖区主要水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3.1 春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1.1 无机氮
        3.1.2 活性磷酸盐
        3.1.3 颗粒有机物
    3.2 夏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2.1 无机氮
        3.2.2 活性磷酸盐
        3.2.3 颗粒有机物
    3.3 秋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3.1 无机氮
        3.3.2 活性磷酸盐
        3.3.3 颗粒有机物
    3.4 冬季主要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4.1 无机氮
        3.4.2 活性磷酸盐
        3.4.3 颗粒有机物
    3.5 网箱养殖对水体的影响范围及评价
        3.5.1 水温、盐度、pH、DO时空变化
        3.5.2 无机氮的时空变化
        3.5.3 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
        3.5.4 颗粒有机物的时空变化
        3.5.5 营养级划分及评价
第四章 马袅湾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4.1 春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1.1 总氮
        4.1.2 总磷
        4.1.3 总有机碳
    4.2 夏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2.1 总氮
        4.2.2 总磷
        4.2.3 总有机碳
    4.3 秋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3.1 总氮
        4.3.2 总磷
        4.3.3 总有机碳
    4.4 冬季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4.4.1 总氮
        4.4.2 总磷
        4.4.3 总有机碳
    4.5 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
        4.5.1 总氮的时空变化
        4.5.2 总磷的时空变化
        4.5.3 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
        4.5.4 沉积物中生源要素评价
第五章 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影响范围估算
    5.1 表层沉积物总氮随距离变化关系
    5.2 表层沉积物总磷随距离变化关系
    5.3 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随距离变化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克氏原螯虾简介
        1.1.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1.1.2 养殖效益
        1.1.3 国外养殖现状
        1.1.4 国内养殖现状
    1.2 稻田养殖的理论体系
        1.2.1 稻田养殖的发展
        1.2.2 稻田养殖的生态系统结构
        1.2.3 稻田养殖的生态意义
    1.3 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的生态效应
        1.3.1 对稻田水体的影响
        1.3.2 对稻田土壤的影响
        1.3.3 对稻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养殖对水体理化性状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水体现场理化指标
        2.3.2 氮磷、高锰酸盐指数及叶绿素a的含量
        2.3.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2.3.4 水体理化指标的差异
        2.3.5 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理化指标的差异分析
        2.4.2 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浮游植物群落
        3.3.2 浮游动物群落
    3.4 讨论
        3.4.1 养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3.4.2 养殖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养殖对稻田土壤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土壤的理化状况
        4.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4.4 讨论
        4.4.1 土壤的理化状况
        4.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4.5 小结
第5章 养殖对水质的负面效应及其减缓对策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氮的释放
        5.3.2 磷的释放
        5.3.3 接种小球藻后氮含量的变化
        5.3.4 接种小球藻后磷含量的变化
        5.3.5 小球藻的生长
        5.3.6 水体氮磷的去除
    5.4 讨论
        5.4.1 残饵对水质的影响
        5.4.2 小球藻对水质的净化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利用改性矿物材料抑制新生底泥中营养盐释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1.2.2 抑制底泥中营养盐释放的研究方法
        1.2.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2 采样区水质及底泥理化性状分析
    2.1 采样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2.2.1 采样点确定
        2.2.2 样品处理
    2.3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4 分析方法
        2.4.1 上覆水理化性质
        2.4.2 底泥理化性质
    2.5 采样区的底泥和上覆水的理化性质
        2.5.1 水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2.5.2 底泥的理化性质分析
    2.6 本章小节
3 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底泥
        3.1.2 沸石
        3.1.3 膨润土
        3.1.4 粘土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过程
        3.3.2 改性材料对氨氮吸附性能评估
        3.3.3 改性材料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性评估
        3.3.4 改性材料的分离因子R_L的计算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改性材料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情况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耗材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改性材料与沉水植物对底泥中营养盐释放的抑制效果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耗材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改性材料与沉水植物共同作用下氨氮随释放时间的变化
        5.4.2 改性材料与沉水植物共同作用下总氮随释放时间的变化
        5.4.3 改性材料与沉水植物共同作用下总磷随释放时间的变化
        5.4.4 改性材料与沉水植物共同作用下溶解性磷酸盐随释放时间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其在退化、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基本概念与理论
        1.3.2 湿地碳氮磷的分布及累积
        1.3.3 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牛心套保湿地
        2.1.2 扎龙湿地
        2.1.3 莫莫格湿地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布设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3 测试方法
        2.2.4 数据计算和处理
第3章 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分布
    3.1 湿地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3.1.1 湿地土壤碳氮磷的季节动态
        3.1.2 湿地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
        3.1.3 湿地土壤碳氮磷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3.2 湿地芦苇碳氮磷累积特征
        3.2.1 芦苇地上部分碳氮磷的季节动态
        3.2.2 芦苇碳氮磷储量动态特征
        3.2.3 芦苇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3.3 湿地水体氮磷特征
        3.3.1 水体基本特征
        3.3.2 湿地营养状态
        3.3.3 湿地系统对水体氮磷的截留
    本章小结
第4章 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的影响因素
    4.1 水文条件的影响
        4.1.1 水文条件对植物碳氮磷累积的影响
        4.1.2 水文条件对土壤碳氮磷累积的影响
    4.2 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1 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碳氮磷的影响
        4.2.2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4.2.3 土壤营养与植物营养的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退化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恢复过程中碳氮磷的变化特征
    5.1 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特征
    5.2 不同恢复年限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特征
        5.2.1 恢复湿地植被营养元素特征
        5.2.2 恢复湿地土壤特征
        5.2.3 湿地碳氮磷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趋势
    5.3 基于生源要素的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对策
        5.3.1 湿地生态恢复原则
        5.3.2 湿地生态恢复对策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陶粒和某活性物质对河口区水质的影响 ——以无锡市梁塘河河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口区水质研究现状
        1.2.2 底泥沉积物的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沉积物水界面研究现状
        1.2.4 陶粒的研究现状
        1.2.5 表面张力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技术路线图
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沉积物
        2.2.2 上覆水
    2.3 样品分析
        2.3.1 实验用到的药品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4 实验用到的装置及投放物介绍
    2.5 数据处理
3 陶粒及某活性物质组合筛选的室内预实验研究
    3.1 某活性物质对水质的单独影响
        3.1.1 营养盐数据分析
        3.1.2 理化指标数据分析
    3.2 某活性物质与陶粒对河口水质的联合作用效果
        3.2.1 总氮的变化情况
        3.2.2 总磷的变化情况
        3.2.3 氨氮的变化情况
        3.2.4 硝氮的变化情况
        3.2.5 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
        3.2.6 氮磷去除率
    3.3 恒温条件下,某活性物质与陶粒的联合作用效果
        3.3.1 总氮的变化情况
        3.3.2 总磷的变化情况
        3.3.3 氨氮的变化情况
        3.3.4 硝氮的变化情况
        3.3.5 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情况
    3.4 陶粒脱氮除磷影响因素的研究
        3.4.1 陶粒脱氮除磷的实验设计
        3.4.2 分析方法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综合验证实验
    4.1 水体理化指标变化分析
    4.2 水体营养盐指标变化分析
        4.2.1 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情况
        4.2.2 总氮浓度的变化情况
        4.2.3 氨氮浓度变化情况
        4.2.4 硝氮浓度变化情况
        4.2.5 总磷浓度变化情况
        4.2.6 溶解性总磷浓度变化情况
        4.2.7 正磷酸盐浓度变化情况
        4.2.8 理化指标与营养盐之间相关性
    4.3 底泥营养盐变化分析
        4.3.1 底泥沉积物中总氮变化情况
        4.3.2 底泥沉积物中总磷变化情况
        4.3.3 底泥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变化情况
    4.4 沉积物水界面各项指标变化分析
        4.4.1 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变化情况
        4.4.2 沉积物水界面pH变化情况
        4.4.3 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电位变化情况
        4.4.4 沉积物水界面N_2O变化情况
    4.5 水表面张力变化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鱼类生物操纵对水质影响的巢湖围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与对策
        1.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概况
        1.2 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
    2 生物操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1 生物操纵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 经典生物操纵在国内的应用
    3 巢湖水环境生态状况
        3.1 巢湖区域概况
        3.2 巢湖水环境质量概况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鱼类调控试验
        2.1.1 研究区域
        2.1.2 围隔结构
        2.1.3 试验设计
        2.1.4 采样周期
    2.2 巢湖水质调查
        2.2.1 样点设置与采样周期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1 水质分析
        2.3.2 浮游动物分析
    2.4 数据测定与计算
        2.4.1 叶绿素浓度计算
        2.4.2 悬浮物含量计算
        2.4.3 浮游动物密度计算
    2.5 评价方法
        2.5.1 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
        2.5.2 Margalef丰富度指数
        2.5.3 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围隔水体理化指标分析
        3.1.1 透明度的变化特征
        3.1.2 温度、pH变化
        3.1.3 溶解氧变化
        3.1.4 悬浮物变化
        3.1.5 氮含量变化
        3.1.6 磷含量变化
        3.1.7 叶绿素变化
        3.1.8 水质富营养状态评价
    3.2 围隔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3.2.1 围隔中浮游动物种类
        3.2.2 围隔中浮游动物密度及组成
        3.2.3 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
        3.2.4 围隔中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
    3.3 围隔中各理化指标与叶绿素的相关性分析
    3.4 围隔中浮游动物密度与叶绿素相关性
    3.5 巢湖水质变化特征
        3.5.1 巢湖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3.5.2 巢湖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3.5.3 巢湖叶绿素与氮磷的相关性
    3.6 巢湖浮游动物变化特征
        3.6.1 巢湖浮游动物组成
        3.6.2 巢湖不同湖区优势种变化
        3.6.3 巢湖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
4 讨论
    4.1 水质分析讨论
    4.2 浮游动物分析讨论
    4.3 渔业结构分析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关中涝池恶化水质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农村涝池雨水调蓄利用现状
        1.3.2 农村雨水调蓄工程水质影响因素
        1.3.3 黑臭水体水质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1.4 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内容
        2.1.1 涝池黑臭水体影响因子揭示
        2.1.2 不同结构类型沉沙池沉沙效率实验研究
        2.1.3 三种植物对不同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研究
        2.1.4 两种化学试剂对重度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研究
    2.2 试验设计
        2.2.1 野外调查
        2.2.2 室外模拟试验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涝池水体污染物特征及水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点涝池基本特征及防护形式
    3.2 涝池水体污染物浓度统计分析
    3.3 基于水质标准指数法的涝池水体水质评价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结构类型沉沙池对沉沙效率的影响
    4.1 不同布置形式的沉沙池沉沙效率
    4.2 不同长度沉沙池沉沙效率
    4.3 不同布置形式下的沉沙池沉积泥沙粒径的分选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种植物对不同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的影响
    5.1 植物生长状况
    5.2 水体pH和DO状况
    5.3 水体中总氮及总磷浓度变化
    5.4 水体中硝态氮和氨氮浓度变化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种化学试剂对重度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的影响
    6.1 不同化学试剂处理重度污染涝池水体表观现象变化
    6.2 水体pH、DO状况
    6.3 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
    6.4 水体中氨氮浓度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偏远地区海鸟生物传输作用对氮、磷和重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物传输概述
    1.2 海鸟的生物传输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1.3 海鸟的生物传输与磷循环研究进展
    1.4 海鸟的生物传输与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研究区域、样品采集和分析
    3.1 东南极罗斯海维多利亚地
    3.2 西南极乔治王岛
    3.3 南海西沙群岛
    3.4 样品处理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物传输对偏远地区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
    4.1 企鹅活动区土壤的氮含量及氮同位素特征
    4.2 鸟粪输入对苔藓氮利用策略的影响
    4.3 难言岛湖水、湖藻氮同位素值的梯度变化
    4.4 企鹅活动区周围湖泊沉积物的氮同位素特征
    4.5 东南极企鹅粪来源氮的循环过程
    4.6 西南极企鹅的生物传输作用对氮循环的影响
    4.7 西沙不同岛屿氮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传输作用对东南极湖泊磷循环的影响
    5.1 湖泊沉积物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5.2 影响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5.3 有机磷的矿化
    5.4 鸟粪沉积物磷的动力学循环机制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物传输与重金属污染研究
    6.1 过去700年西沙粪土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记录
    6.2 热带海鸟食物的现代重金属污染调查
    6.3 南极鸟粪土的Cd相态分布特征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大口黑鲈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及氮磷收支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现状
        1.1.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定义
        1.1.2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现状
    1.2 池塘养殖系统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
    1.3 池塘养殖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现状
        1.3.1 养殖系统中氮、磷的存在形式和循环
        1.3.2 养殖系统中的氮、磷收支研究
    1.4 我国大口黑鲈养殖现状
        1.4.1 大口黑鲈概况
        1.4.2 大口黑鲈养殖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水质指标及底泥氮磷含量比较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1.1.3 水样的采集和水质指标的测定
        1.1.4 池塘底泥的采集及其氮磷含量的测定
    1.2 结果
        1.2.1 溶解氧
        1.2.2 pH值
        1.2.3 水温
        1.2.4 总氮
        1.2.5 总磷
        1.2.6 高锰酸盐指数(CODMn)
        1.2.7 亚硝态氮
        1.2.8 氨氮
        1.2.9 IPRA模式不同位置水质对比
        1.2.10 池塘进排水量、降雨量及其氮磷含量
        1.2.11 池塘底泥理化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两种模式水质差异
        1.3.2 两种模式耗水量差异
        1.3.3 两种模式底泥沉积差异
    1.4 小结
第二章 两种池塘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2.1.3 浮游植物的采集和处理
        2.1.4 微生物宏基因组DNA的提取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浮游植物种类及组成
        2.2.2 浮游植物多样性
        2.2.3 浮游植物优势种及优势度
        2.2.4 浮游植物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2.2.5 高通量测序数据
        2.2.6 IPRA模式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2.2.7 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2.2.8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 讨论
        2.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2.3.2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2.3.3 浮游植物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2.3.4 微生物群落和水质因子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两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生长特性差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3.1.3 鱼体的采集及生长指标和氮磷含量的计算
    3.2 结果
        3.2.1 生长性能指标差异
        3.2.2 形体指标差异分析
        3.2.3 养殖渔获物及氮、磷含量分析
        3.2.4 两种养殖模式养殖经济效益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大口黑鲈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氮磷收支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4.1.3 实验方案
        4.1.3.1 水样和底泥的采集和氮磷含量的测定
        4.1.3.2 鱼体样品的采集和氮磷含量的测定
        4.1.3.3 饲料及生物制剂的采集和氮磷含量的分析测定
        4.1.3.4 IPRA模式水生植物氮磷含量测定
        4.1.3.5 两种模式池塘氮、磷利用率的估算
        4.1.3.6 氮磷收支的计算
    4.2 结果
        4.2.1 IPRA模式水生植物氮、磷含量分析
        4.2.2 饲料、生物制剂用量及其氮、磷含量
        4.2.3 池塘氮、磷收支估算
        4.2.4 两种模式池塘氮、磷利用率
    4.3 讨论
        4.3.1 两种养殖模式的氮、磷输入
        4.3.2 两种养殖模式的氮、磷输出
        4.3.3 两种养殖模式的氮、磷利用率
    4.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有限水体中总氮、磷含量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及界面交换研究[D]. 吴涛哲.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马袅湾网箱养殖对区域水环境影响[D]. 刘怡琳.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D]. 许元钊. 大连海洋大学, 2020(01)
  • [4]利用改性矿物材料抑制新生底泥中营养盐释放的研究[D]. 王贝贝.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其在退化、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D]. 杨艳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
  • [6]陶粒和某活性物质对河口区水质的影响 ——以无锡市梁塘河河口为例[D]. 王晶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7]鱼类生物操纵对水质影响的巢湖围隔试验[D]. 温超男.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8]关中涝池恶化水质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初步探究[D]. 苏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01)
  • [9]偏远地区海鸟生物传输作用对氮、磷和重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D]. 王雪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大口黑鲈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及氮磷收支比较[D]. 张雷鸣.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有限水体中总氮磷含量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