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铃薯叶面喷施PP_(333)的作用及施用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乐[1](2021)在《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层属(Melaleuca)的常绿灌木,原产于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并于1992年引种至我国广东省。其树型整齐,树冠浓密蓬松,是优良的功能性景观树种资源。因其枝叶所散发的芳香气味具有驱虫驱蚊、净化空气的功效,因而发展盆栽互叶百千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以松油醇-4型互叶白千层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利用多效唑(PP333)、烯效唑(S3307)、矮壮素(CCC)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分别设置3个浓度梯度,对盆栽互叶白千层进行矮化处理。通过观察矮化后互叶白千层的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而探究不同浓度的三种生长延缓剂对互叶白千层的矮化效应及内在影响机制,为互叶白千层矮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PP333和S3307可使互叶白千层株高明显降低,茎秆增粗。2000 mg-L-1的PP333对株高的抑制作用最明显。2000 mg·L-1的PP333和100 mg·L-1的S3307处理对茎秆增粗效果最为明显。各浓度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显着抑制植株新枝的伸长,且均随各植物生长延缓剂浓度的增高而减小,3000 mg·L-1 CCC处理后新枝伸长量最小,比CK减少了53.75%。CCC可显着增强互叶白千层形态指标间相关性。(2)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使互叶白千层幼苗叶片的叶厚、上表皮、下表皮、上栅栏组织、下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肉的厚度增加,海绵组织的增幅尤为明显。在2000 mg·L-1的PP333处理下增幅最显着,使互叶白千层幼苗叶片的叶、上表皮、下表皮、上栅栏组织、下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肉的厚度分别比CK增加了 26.38%、22.27%、10.03%、13.16%、11.67%、75.91%和22.75%。(3)不同浓度的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使盆栽互叶白千层叶片中Ch1a、Ch1 b、叶绿素总量Chl(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PP333和CCC处理后,各光合色素含量随施药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S3307处理后,各色素浓度随施用浓度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互叶白千层叶绿素总量均与内源激素IAA、GA和ZT呈正相关,与ABA呈负相关,这说明内源激素IAA、GA和ZT含量的提高可促进互叶白千层叶绿素的合成。(4)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均可使互叶白千层体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均得到显着的提升,其中100 mg·L-1的S3307的效果最明显。在不同浓度延缓剂处理下,互叶白千层的MDA含量整体上随时间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2000 mg·L-1的PP333和100 mg·L-1的S3307对降低互叶白千层MDA的含量效果最好。(5)叶面喷施PP333、S3307和CCC均可使互叶白千层的SOD、CAT和POD活性提高,且在同种植物生长延缓剂的作用下,互叶白千层叶片内的SOD、CAT和POD的活性的变化规律一致。100 mg·L-1的S3307处理对盆栽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的活性的提升最为显着。高浓度的CCC比低浓度对抗氧化酶的活性提升的效果好。(6)叶片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总体上可以使植株叶片内IAA、GA、ZT含量降低,ABA含量增高。IAA、GA和ZT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ABA与IAA、GA、ZT呈负相关。同时,处理后可明显降低GA/ABA、IAA/ABA、ZT/ABA、(IAA+GA)/ABA和(IAA+GA+ZT)/ABA的比值,其中2000 mg·L-1的PP333处理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影响最为明显。(7)在PP333处理下,ZT是株高调控的主要因素,ZT含量的降低是互叶白千层株高矮化的关键;茎粗主要受GA调控,GA含量的下降导致茎秆增粗;IAA和GA是可溶性蛋白的主要调控激素。在S3307处理下,互叶白千层的营养生长受到内源激素ZT和IAA共同调控。IAA、ZT和ABA是互叶白千层茎粗的主要调控激素,IAA和ZT含量的降低和ABA含量的增高是茎秆增粗的关键;S3307加强了抗氧化酶POD与GA和ABA相互作用,进而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在CCC作用下,互叶白千层株高、茎粗以及新枝长主要由生理指标POD的活性来调控,而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不显着。综合分析,三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互叶白千层作用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PP333、S3307、CCC。2000 mg-L-1的PP333矮化效果最佳,处理后所得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果最为理想,株型紧凑,叶色增绿,大大提高了盆栽互叶白千层的抗逆性及观赏价值。
丁凯鑫[2](2021)在《DTA-6和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初花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鹤山农业科技园进行大田试验,选用大豆品种垦丰41号、芸豆品种英国红、红小豆品种龙垦红2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初花期叶面喷施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和延缓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Uniconazole,简称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两种调节剂对三种豆类作物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等方面的调控效应,深入揭示了这两类调节剂提高三种豆类作物产量的作用机理,为化控技术在豆类作物生产实践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DTA-6处理增加了三种豆类作物的株高,随生育期的推进促进效果越来越显着,且DTA-6处理对大豆的株高促进效果优于芸豆和红小豆,S3307处理可抑制大豆和芸豆的株高生长,在结荚期效果显着。DTA-6和S3307处理可显着提高大豆和红小豆后期的茎粗,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DTA-6处理对芸豆中后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效果较好,S3307处理对大豆和红小豆后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作用最为显着。2.DTA-6和S3307处理显着增加了三种豆类作物R2和R6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其中,S3307处理对大豆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效果优于芸豆和红小豆,DTA-6处理对芸豆和红小豆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效果优于大豆。在R6期,DTA-6处理对芸豆的净光合速率促进效果更显着,S3307处理对大豆和红小豆的净光合速率促进作用更显着。3.DTA-6和S3307处理可增加三种豆类作物的蔗糖、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且DTA-6和S3307处理对大豆叶片蔗糖含量的促进效果优于芸豆和红小豆。DTA-6处理对结荚期大豆和芸豆的蔗糖、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效果最显着,而S3307处理对鼓粒期芸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红小豆的淀粉含量促进作用更显着。S3307处理对芸豆的叶片总转化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显着,而DTA-6处理的大豆和红小豆的叶片总转化酶活性在前期作用效果较好。4.DTA-6处理可显着提高生长中后期大豆和红小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大豆的NR活性,S3307处理可显着提高生长中后期芸豆和红小豆的NR活性。DTA-6和S3307处理在大多取样时期能显着提高三种豆类作物的GS、GOGAT和GDH活性,DTA-6处理对生长中期芸豆的GS活性和大豆GDH活性促进效果最显着,S3307处理对大豆的GS活性和红小豆的GDH活性促进作用最佳。三种豆类作物的硝态氮、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DTA-6处理对芸豆的全氮含量和红小豆的硝态氮、全氮含量促进作用最好,S3307处理可显着提高芸豆前期硝态氮含量。5.S3307处理显着提高了三种豆类作物的单株荚数,以及芸豆和红小豆的单株粒数,显着提高了大豆和红小豆的百粒重;DTA-6处理显着提高了芸豆和红小豆的单株粒数,以及芸豆的百粒重。从2018-2019年产量上看,DTA-6处理的大豆、芸豆和红小豆与同期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97%和11.6%、13.30%和16.46%、11.44%和12.91%。S3307处理的大豆、芸豆和红小豆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03%和24.04%、9.50%和7.62%、12.61%和9.40%。并且DTA-6处理对芸豆的增产效果较好,S3307处理对大豆和红小豆的增产效果更佳。
王祯仪[3](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张睿[4](2020)在《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实验时间为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艺试验站日光温室进行进行,以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植株表型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均一施氮相比,局部施氮的平邑甜茶幼苗植株在株高和叶片数方面差异不显着,局部施氮不影响平邑甜茶幼苗地上部表型。局部施氮后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叶片光合能力。局部施氮植株在施氮处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与均一施氮根系相比显着增加从而弥补了未施氮部分的根系表型降低,最终,局部施氮和均一施氮在根系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方面差异不显着。2.局部施氮处理的幼苗地上部的鲜重及干重与均一施氮相比无显着差,局部施氮处理提高根系的鲜重、干重,局部施氮通过促进施氮处根系的生长弥补了未施氮处根系生长所受到的抑制从而使地下部根系达到了均一施氮根系的生物量,这使得地下部总根的鲜重及干重与均一施氮相比无显着差异。局部施氮基本不影响植株地上部的铁、铜和钼的含量。地下部元素含量显着受局部施氮的影响,局部施氮处理的根系与均一施氮处理的根系相比,铁、铜、锰元素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5.53%、33.84%和185.16%,局部施氮可以促进植株对于铁、铜、钼和锰元素的吸收。3.与均一施氮相比,局部施氮不影响地上部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含量,地下部硝态氮含量和地上部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地下部硝酸还原酶含量提高,根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无影响。局部施氮影响了激素含量,内源DHZR、GA3、GA4和IAA含量部分增加。4.对平邑甜茶幼苗进行根施6-BA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可以促进平邑甜茶的地上部的株高和叶片数,且这种恢复的程度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0.1μM的6-BA可显着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与对照相比,用0.5μM和1μM 6-BA可显着促进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与地上部相比,想要促进地下部的根系发育,可以用略高浓度的6-BA进行处理。5.不同浓度的6-BA处理能均显着提高了平邑甜茶地上部、地下部及整株的鲜重及干重,这说明植株的生物量对于6-BA敏感,0.1μM的6-BA即可明显促进植株的生物量的积累。根施6-BA基本不影响地上部铁、铜和钼的含量,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地下部的铁、铜和钼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锰含量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尽管如此,与1 mM N处理相比,外施6-BA均可提高这四种元素含量,这与处理幼苗的光合能力趋势相符合。6.在施氮条件下根施外源激素6-BA可显着提高苹果砧木邑甜茶幼苗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素吸收效率,有利于氮素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根施6-BA还可以提高平邑甜茶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吸收及氮素同化效率,造成地上部无机氮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影响氮代谢产物在幼苗体内的分布,促进植株氮同化物含量的增加。根施6-BA改变了平邑甜茶幼苗体内的内源激素含量,使其体内DHZR含量增加,GA3、GA4和IAA含量减少。
张丽霞[5](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曲亚英,李掌,郑永伟,白永杰,王敏,罗爱花[6](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陇薯7号’生长、产量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陇中半干旱区‘陇薯7号’种薯繁育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对株型调控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为建立‘陇薯7号’北繁南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陇薯7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S3307)、多效唑(PP333)、矮壮素(CCC)和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及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质量块茎分布、成熟期以及块茎休眠期的影响.【结果】烯效唑和多效唑能够显着降低株高,减少分枝数,降低叶面积指数;显着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光合能力;能够增加单株结薯数、降低平均单薯质量,显着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烯效唑可缩短块茎休眠期,多效唑和矮壮素不同程度延长了块茎休眠期.在4.5~10.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粗减小,分枝数减少,叶面积指数下降;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显着减少,平均单薯质量显着降低,群体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烯效唑、多效唑处理和增加种植密度均对不同质量块茎分布有显着影响,且作用效果一致,<20 g和20~50 g块茎比率显着提高,>100 g块茎比率显着降低,50~100 g块茎比率变化不明显.【结论】陇中半干旱区繁育‘陇薯7号’脱毒一级种供南方冬作区冬播用种,种植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配合初花期叶面喷施100 mg/L (45 g/hm2)烯效唑,可有效调控植株生长,提高产量,提早成熟.
杨军学,张尚沛,罗世武,王勇,张晓娟,王晓军,程炳文[7](2019)在《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不同种类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用5种外源激素在糜子3~4叶期喷施,连续处理2次,喷清水为对照。记录糜子苗期基本苗数、拔节期总茎数、成熟期穗数等性状,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脱落酸(ABA)能够显着降低糜子的分蘖数,施用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矮壮素(CCC)也能减少糜子分蘖数,但是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施用多效唑(PP333)对糜子分蘖数没有明显影响;施用GA3、IAA、CCC能够增加分蘖穗数,而ABA、PP333降低分蘖穗数;各处理分蘖成穗率都较对照高,ABA处理分蘖成穗率为最高达到25.20%;ABA处理主茎穗占比较对照增加,分蘖穗占比降低;GA3、IAA、CCC处理主茎穗占比相对于对照降低,分蘖穗占比增加,PP333处理与对照相近;5种外源激素对糜子产量的影响差异显着,施用ABA产量最高,可能与主茎穗占比高和分蘖成穗率高有关系。在糜子3~4叶期喷施5种外源激素,对糜子有显着作用的是ABA,主要表现在ABA能够降低糜子分蘖数,保证了主茎的成穗数量,增加了分蘖成穗率,从而提高了糜子产量。
金晓蕾[8](2019)在《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具有降胆固醇、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用保健功效,开发价值高,国内外市场前景较好。但由于甜荞单产低、效益低,制约了甜荞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外公认提高结实率是增加甜荞单产最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在甜荞幼苗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分别喷施外源激素多效唑(PP333)和6-苄基腺嘌呤(6-BA),筛选外源激素最佳处理时期及处理浓度,观察甜荞花芽分化与开花结实过程;测定内源激素含量、光合参数及不同器官干物质;采用RNA-seq技术寻找外源激素调控甜荞开花结实的差异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显着基因进行验证。从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上探究外源激素PP333和6-BA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在第二片真叶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100 mg·L-1 PP333和150 mg·L-1 6-BA效果最好,产量较对照提高31.8%、16.5%,结实率较对照提高了 5.4、3.1个百分点。6-BA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增加单株开花数和单株结实数;而PP333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减少单株开花数和增加单株结实粒数。2.喷施PP333和6-BA均能加速花芽分化过程,使开花时间提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并划分出5个花芽分化时期,发现花芽分化时期与真叶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明确第2片真叶期是影响甜荞开花数和开花时间的关键时期。3.喷施PP333和6-BA均能增加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有利于甜荞授粉结实。6-BA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8: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4.4%、50.0%,PP333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10: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高5.0%和36.9%。4.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00,149 Unigenes,共有26,877个Unigenes被注释,占总数的6.71%。筛选出20个与甜荞开花相关的差异显着基因,其中12个基因与光周期调控途径有关。随机筛选10个差异基因,分别是FT、ELF3、PIF3、FKF1、PHYA、PHYB、CHS、ARF、LHY、GIDI。经 qRT-PCR 验证,证明 RNA-seq 测序结果数据可靠。5.喷施PP333和6-BA在第2片真叶期、现蕾期均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均使开花时间提前,但在盛花期PP333降低FT表达量,增加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减少;6-BA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增多。喷施PP333和6-BA改变FT、ELF3基因表达量,影响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表明FT、ELF3与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调控有关。6.喷施PP333和6-BA改变内源激素含量和光敏色素表达量,从而调控甜荞开花结实过程。PP333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IA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A和PIF3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6-BA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AB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B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
桂慧颖[9](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花椒是我国重要的香料、油料和药用经济树种,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生态树种。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广泛栽植于我国西南、华南及中南地区。随青花椒产业的扩大,良种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过于粗放等问题频频出现,导致青花椒单产低、品质差、落花落果严重,使青花椒产业发展受阻,急需一种便捷高效的增产措施。本试验以汉源葡萄青椒(Zanthoxylum armatum?HanyuanPutaoQingjiao?)为材料,对其花芽分化过程及形态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包括: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和PBO)对花芽分化、枝梢生长、抗寒性和产量的影响。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调节剂施用效果,以期筛选出最佳的能有效提高汉源葡萄青椒综合增产能力的调节剂种类及浓度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汉源葡萄青椒为聚伞状圆锥花序,根据其花芽发育顺序可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始期、花序轴分化期、花蕾分化期、萼片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分化周期较长,从九月下旬初始分化一直持续到翌年一月下旬全部分化完成。(2)施用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源ABA含量及IAA/GA、ABA/GA和(IAA+ABA)/GA比值,降低IAA和GA含量,促进花芽分化。各调节剂处理中降低内源IAA和G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0 mg/L烯效唑,提高内源AB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700 mg/L多效唑,提高IAA/GA、ABA/GA和(IAA+ABA)/GA比值效果最好的处理为1000 mg/L多效唑。(3)施用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汉源葡萄青椒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SOD和POD酶活性,减少MDA积累,强化植株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各调节剂处理中提高汉源葡萄青椒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均为400 mg/L烯效唑。(4)施用生长调节剂亦可抑制汉源葡萄青椒枝条伸长,增加粗度,提高木质化程度,提高分化率及坐果率,有明显增产效果。各调节剂处理中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0 mg/L烯效唑,增加汉源葡萄青椒单株产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300 mg/L烯效唑。(5)运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各生长调节剂综合增产效应,400 mg/L烯效唑处理的综合值最大,1000 mg/L多效唑处理次之,1500 mg/L PBO处理综合值最小。就调节剂种类而言,烯效唑的综合增产效果最好,多效唑次之,PBO最差。对汉源葡萄青椒施用400 mg/L烯效唑可获得最大综合增产效果。综上所述,施用适宜种类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并显着提升其综合增产能力,获得高产。
殷捷[10](2019)在《S-3307与SA对半夏抗旱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ie)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中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半夏易出现“倒苗”等现象,并对其相关生理指标、产量和药用品质产生影响,而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对该现象加以改善。本研究以桃叶形半夏为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和自然干旱胁迫方式,分别用不同浓度的S-3307(0 mg/L,5 mg/L,10 mg/L,15 mg/L,20 mg/L)与SA(0 mg/L,0.5mg/L,1 mg/L,5 mg/L,10 mg/L)对其进行叶面喷施处理,通过测定半夏的形态、生理及产量品质指标的变化,评价两种外源激素对半夏抗旱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外源激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干旱胁迫下半夏幼苗的抗旱性,并且提升半夏块茎的产量和品质,具体结果如下:1.在自然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浓度的S-3307均能一定程度的提高半夏的抗旱能力,提高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而降低MDA含量以及POD含量,并且S-3307的处理可以提高干旱胁迫状态下半夏的产量,且可以提高块茎中琥珀酸、鸟苷、尿苷以及腺苷含量。统计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15 mg/L的S-3307对半夏生长的调控效果最佳,降低了半夏的株高,对叶面积影响不显着,而与对照相比根冠比增加6.1%,总叶绿素增加6.8%,可溶性糖增加6.5%,MDA下降25.0%,脯氨酸增加18.4%,POD活性降低4.3%,鲜重上升8.1%;品质影响较小,以鸟苷增加13.2%最为明显。2.在自然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浓度的SA均能一定程度的提高半夏的抗旱能力,促进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而抑制MDA含量的提高,并且SA的处理一定程度的保证了干旱胁迫下半夏的产量和块茎中琥珀酸、鸟苷、尿苷以及腺苷含量。统计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1 mg/L的SA对半夏生长的调控效果最佳,对株高影响不明显,对叶面积影响不显着,而与对照相比根冠比增加0.7%,总叶绿素增加3.3%,可溶性糖增加9.6%,MDA下降33.4%,脯氨酸增加21.4%,POD活性降低6.1%,鲜重上升10.0%;品质影响较小,以鸟苷增加18.5%最为明显。3.通过将15 mg/L S-3307与1 mg/L SA处理的半夏幼苗在形态、生理指标、产量及药用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选择叶面喷施1 mg/L的SA处理,在提高抗性的同时,对半夏的产量和药用品质有更好的保障。
二、马铃薯叶面喷施PP_(333)的作用及施用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叶面喷施PP_(333)的作用及施用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互叶白千层的研究现状 |
1.1.1 互叶白千层的植物学特性 |
1.1.2 互叶白千层的园艺特性及应用 |
1.1.3 互叶白千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应用与研究 |
1.2.1 多效唑、烯效唑和矮壮素的概述及作用原理 |
1.2.2 多效唑、烯效唑和矮壮素的应用现状 |
1.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植物矮化的影响 |
1.3.1 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1.3.2 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植物材料 |
2.2.2 药剂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形态指标测定 |
2.4.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1 对互叶白千层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3.1.2 对互叶白千层新枝生长的影响 |
3.1.3 对互叶白千层叶部形态的影响 |
3.1.4 PP333、S3307、CCC处理下形态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2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3.3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1 PP333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S3307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3 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小结 |
3.4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1 对互叶白千层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2 对互叶白千层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3 对互叶白千层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5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1 对互叶白千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5.2 对互叶白千层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5.3 对互叶白千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5.4 对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活性影响小结 |
3.5.5 PP333、S3307、CCC处理下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5.6 PP333、S3307' CCC处理下生理指标与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
3.6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的影响 |
3.6.1 对互叶白千层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影响 |
3.6.2 对互叶白千层赤霉素(GA)含量的影响 |
3.6.3 对互叶白千层玉米素(ZT)含量的影响 |
3.6.4 对互叶白千层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 |
3.6.5 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影响 |
3.6.6 PP333、S3307、CCC处理下内源激素间相关性分析 |
3.6.7 PP333、S3307、CCC处理下内源激素与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
3.6.8 PP333、S3307、CCC处理下内源激素与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形态指标的影响 |
4.1.2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4.1.3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4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1.5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1.6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生理指标与形态指标相关性的影响 |
4.1.7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的影响 |
4.1.8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与形态指标相关性的影响 |
4.1.9 PP333、S3307、CCC对互叶白千层内源激素与生理指标相关性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试验照片 |
附录B 样品保存 |
附录C 缩略词 |
致谢 |
(2)DTA-6和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碳代谢的影响 |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
1.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株高、茎粗及生物量的测定 |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4 碳代谢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5 氮代谢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株高的影响 |
3.1.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茎粗的影响 |
3.1.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5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胞间CO_2 浓度的影响 |
3.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
3.3.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蔗糖含量的影响 |
3.3.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总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
3.4.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3.4.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氮素形态的影响 |
3.5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4.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 |
4.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
4.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2.4 水文状况 |
2.5 地貌特征 |
2.6 土壤类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
4.6 小结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6.5 小结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
7.3 小结 |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
8.7 小结 |
9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
9.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氮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我国果园氮素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减量施氮研究现状 |
1.4 局部施氮及氮素信号之间的关系 |
1.5 外源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1 外源激素对植株表型的影响 |
1.5.2 外源激素对植株光合的影响 |
1.5.3 外源激素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1.5.4 外源激素对植株矿质元素的影响 |
1.5.5 外源激素对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1.5.6 外源激素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1.5.7 6-BA在植株生长中的作用 |
1.6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
2.2 沙藏和育苗 |
2.3 局部施氮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利用率的调控 |
2.3.1 断根处理和预培养 |
2.3.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4 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 |
2.4.1 移苗和预培养 |
2.4.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1 地上部表型和根构型参数测定 |
2.5.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5.3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5.4 生物量测定 |
2.5.5 元素含量测定 |
2.5.6 硝态氮含量测定 |
2.5.7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2.5.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5.9 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 |
2.5.10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测定 |
2.5.11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参数的影响 |
3.2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 局部施氮和根施 6-BA 对根系构成的影响 |
3.4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5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矿质元素的影响 |
3.6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7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8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氮代谢酶含量的影响 |
3.9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对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参数的影响 |
4.2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4.3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4.4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4.5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矿质元素的影响 |
4.6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4.7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对平邑甜茶幼苗对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5.1 局部施氮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利用率的调控 |
5.2 根施6-BA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陇薯7号’生长、产量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1 株高、茎粗、主茎数、分枝数 |
1.4.2 叶面积指数 |
1.4.3 叶片叶绿素含量 |
1.4.4 产量 |
1.4.5 发芽率 |
1.4.6 休眠期 |
1.4.7 休眠幅度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植株地上部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 |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生育期的影响 |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块茎休眠期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 |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块茎休眠期的影响 |
4 结论 |
(7)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参试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分蘖数的影响 |
2.2 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熟期穗数的影响 |
2.3 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
2.4 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穗部特征的影响 |
2.5 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8)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甜荞概况 |
1.1.1 甜荞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甜荞的植物学特征 |
1.1.3 甜荞的营养、药用价值 |
1.2 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3 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开花途径 |
1.3.2 温度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3 光周期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4 外源激素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开花结实途径的分子调控机理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的变化 |
2.2.2 不同甜荞品种的结实率和产量分析 |
2.2.3 不同甜荞品种的稳定性分析 |
2.2.4 气象因子对不同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分析 |
2.3.2 影响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 |
2.4 小结 |
3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2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3.2.3 外源激素对甜荞干物质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外源激素PP_(33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2 外源激素6-BA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3 外源激素GA_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4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不同时期喷施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 |
4.1 供试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4.2.2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及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4.2.3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伏性的影响 |
4.2.5 喷施外源激素次数不同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4.3.2 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性的影响 |
4.3.3 外源激素处理时期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分析 |
5.2.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的影响 |
5.2.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2.3 外源激素处理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 |
5.3.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3.3 外源激素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4 小结 |
6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转录组水平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甜荞转录组测序结果 |
6.2.2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6.2.3 筛选与开花结实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6.2.4 甜荞开花基因的表达分析 |
6.3 讨论 |
6.3.1 PP_(333)和6-BA对甜荞开花差异基因调控的影响 |
6.3.2 激素调控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6 4 小结 |
7 结论、创新性及工作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作者简介 |
(9)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青花椒研究 |
1.1.1 青花椒概述 |
1.1.2 青花椒研究现状 |
1.2 生长调节剂研究 |
1.2.1 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2 生长调节剂与花芽分化 |
1.2.3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枝梢生长 |
1.2.4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抗寒性 |
1.2.5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产量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生长调节剂施用设计 |
3.3.2 测定指标指标及方法 |
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5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时期及主要特征 |
4.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4.2.1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赤霉素(GA)含量变化 |
4.2.2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变化 |
4.2.3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
4.2.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不同激素比值的影响 |
4.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寒性的影响 |
4.3.1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3.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的影响 |
4.4.1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条增长的影响 |
4.4.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条增粗的影响 |
4.4.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率及座果率的影响 |
4.5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产量的影响 |
4.6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增产效应的综合评价 |
4.6.1 汉源葡萄青椒各项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4.6.2 综合分析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的增产效应 |
5 讨论 |
5.1 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时期及特征 |
5.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内源激素的影响 |
5.2.1 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5.2.2 对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
5.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的影响 |
5.3.1 对枝梢生长的影响 |
5.3.2 对成花率及坐果率的影响 |
5.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寒性的影响 |
5.5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产量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S-3307与SA对半夏抗旱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半夏的研究概况 |
1.1.1 半夏的形态特征 |
1.1.2 半夏生长特性及栽培的研究 |
1.1.3 半夏的非生理性倒苗 |
1.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研究 |
1.3 S-3307 对药用植物抗旱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1.3.1 S-3307 对药用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
1.3.2 S-3307 对药用植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
1.4 SA对药用植物抗旱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1.4.1 SA对药用植物抗旱性的影响研究 |
1.4.2 SA对药用植物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半夏抗旱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半夏抗旱性的研究 |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半夏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6.1 本研究的背景 |
1.6.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点 |
2.2.2 半夏的栽培与处理 |
2.2.3 S-3307 对半夏抗旱影响的实验设计 |
2.2.4 SA对半夏抗旱影响的实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形态指标测定 |
2.3.2 生理指标测定 |
2.3.3 半夏产量及品质测定 |
2.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叶面喷施S-3307 对半夏抗旱效果的影响 |
3.1.1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3307 对半夏生长形态影响 |
3.1.2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3307 对半夏抗旱生理指标影响 |
3.1.3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3307 对半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2 叶面喷施SA对半夏抗旱效果的影响 |
3.2.1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A对半夏生长形态影响 |
3.2.2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A对半夏抗旱生理指标影响 |
3.2.3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A对半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3 叶面喷施S-3307或SA对半夏抗旱效果的对比 |
3.3.1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3307或SA抗旱系数比较 |
3.3.2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3307或SA对半夏生长形态影响的对比 |
3.3.3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3307或SA对半夏抗旱生理指标影响的对比 |
3.3.4 自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S-3307或SA对半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的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叶面喷施S-3307 对半夏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 叶面喷施S-3307 对半夏产量品质的影响 |
4.3 叶面喷施SA对半夏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4.4 叶面喷施SA对半夏产量品质的影响 |
4.5 叶面喷施S-3307或SA对半夏抗旱效果的对比及浓度选择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马铃薯叶面喷施PP_(333)的作用及施用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互叶白千层矮化效应研究[D]. 张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DTA-6和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 丁凯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3]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4]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调控[D]. 张睿.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5]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陇薯7号’生长、产量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J]. 曲亚英,李掌,郑永伟,白永杰,王敏,罗爱花.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7]不同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 杨军学,张尚沛,罗世武,王勇,张晓娟,王晓军,程炳文. 作物杂志, 2019(06)
- [8]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金晓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9]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D]. 桂慧颖.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S-3307与SA对半夏抗旱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殷捷.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