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大气过电压及其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温立清,韩小勇[1](2018)在《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护工作在各地变电站中非常重要,当前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影响范围大,防护水平也有待提升。基于此,文章以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类型以及原因作为切入点,给予简述,并以此为基础,论述过电压防护措施,给出防护系统化、防护智能化等建议,最后以模拟实验方式对相关理论作系统论证,以期通过分析为后续具体工作提供必要参考。
吕国民[2](2016)在《铁路10kV电力线路雷击故障分析与防雷措施应用》文中提出铁路10kV电力线路由架空线和电缆组成沿铁路沿线架设的电力线路,点多线长,接线方式复杂,运行环境比较恶劣,受外界影响的几率较大,在夏季雷雨季节,由于雷击造成的断线、绝缘子击穿、避雷器击穿等故障频繁发生,对铁路信号供电安全造成隐患,给铁路运输稳定造成影响。本课题主要就是通过对雷电形成机理的研究,以及对电力线路的危害出发,结合各类电力线路防雷的先进经验,来阐述铁路10kV电力线路各类防雷措施的有效性及优缺点。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雷击故障进行分析,通过统计近年来管段内铁路10kV电力线路发生的雷击故障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雷措施,并对采取措施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仿真分析,检验所采取的防雷措施是否有效,并通过实际运行优化方案措施,最终有效降低雷击对铁路10kV电力线路造成故障的几率。
郭谡[3](2014)在《杭州临安电网输电线路防雷研究》文中提出雷电是一种自然灾害,输电线路架设于野外且多位于崇山峻岭之上,极容易遭受雷击。输电线路在遭受雷击后将会受到巨大的过电压和雷击过电流冲击,轻则造成线路跳闸,绝缘子串闪络,重则会引起导线、架空避雷线断线,引发停运故障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临安地处浙江西北山区,为杭州西郊的重雷区,由110kV输电线路构成的临安地区电力骨干网架因雷击而造成的跳闸故障频发,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电能的可靠供应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气中的雷电与气候、地质和地理环境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雷电发生的地理位置和雷电流强度等参数,使得雷电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然而雷电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雷电参数在防雷减灾设计中又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本文从分析研究雷电放电原理入手,通过分析输电线路雷击闪络原理和过电压相关计算方法,对临安地区110kV输电线路遭受雷击跳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工程中可采取的改造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增加线路绝缘和安装线路用避雷器等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以110kV板桥1280线、岗金1287线为对象,通过计算提出防雷措施,并实施了防雷改造,取得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效果。最后结合输电线路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临安地区电网110kV输电线路的综合防雷改造措施。通过本文的浅见,期望可以给从事架空输电线路防雷工作的同事和相关技术人员以参考和借鉴。
王晓阳[4](2014)在《接触网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速列车速度不断地提高,电气化铁路对接触网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铁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因此对接触网的可靠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分析、研究其失效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于提高接触网可靠性、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接触网可靠性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大量故障跟踪试验调研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得到接触网主要失效部件和主要失效模式,对影响接触网失效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对不同故障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检修意见。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理论和应力-强度干涉理论,提出了分析求解接触网抱箍类零部件静强度可靠度的方法。本文以失效频率很高的零部件套管双耳作为算例,简化其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得到了其受不同外界载荷时的应力。考虑不同外载荷及其分布对套管双耳最大应力影响,分析得到其应力分布,最终结合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得到其静强度可靠度,为接触网零部件的静强度可靠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根据有限寿命设计法基本原理,结合弓网动力学分析理论,提出了预测接触网接触线疲劳寿命的方法。本文以弹性链型接触网接触线作为算例,根据弓网动力学分析求得其应力时间历程,采用雨流计数法计数,再采用应力修正算法Goodman直线进行修正,通过简化的材料S-N曲线计算得到疲劳破坏次数,最后运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到接触线不同位置的疲劳寿命,为弹性链型接触网接触线的实际施工维护和更换周期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大量故障跟踪试验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故障树演绎分析(FTA)方法,通过分析接触网系统各部件失效根本原因,建立了接触网系统故障树,并采用最小割集法对接触网系统可靠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基于马尔可夫(Markov)过程理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建立了接触网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了接触网系统的稳态有效度、可靠度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重要特征量,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对提高接触网系统可靠性和运营维护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梁红顺[5](2013)在《浅析变压器过电压及其防范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时常会发生过电压现象,严重威胁电力生产安全。为了有效避免过电压现象的出现,本文通过变压器操作中,低压系统过电压、空载变压器过电压和母线系统谐振过电压等现象的成因、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供业内人士参考与借鉴。
周彩金[6](2012)在《浅谈配网安全运行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这些都致使对于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值得庆幸的是相关的工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但是,我国配电网的安全运行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本文主要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陈纪纲[7](2010)在《接触网线路耐雷水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现有接触网防雷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雷击接触网的各种情况。提出接触网大气过电压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在各种情况下引起接触网闪络的雷电流幅值与概率,同时对接触网线路的大气过电压防护提出建议。
刘岩[8](2009)在《典型建筑电气火灾故障分析及其模式识别》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能的需求和使用量越来越大。但是在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时间运行、线路绝缘部分老化以及用电不当等原因,使得电气火灾隐患及其发生率不断增加,重特大电气火灾事故频频发生。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低压线路电气火灾十分突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严峻的电气火灾形势,查清起火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预防类似火灾事故的再次发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已有的各种鉴定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电气火灾鉴定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电气火灾鉴定能力和技术水平,急需开展电气火灾更深层次的鉴定技术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典型的低压配电系统的组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包括各种保护装置,用电设备等。通过对5种配电方式的特点及应用进行分析,得到现代建筑中最常用较为安全的TN-C-S配电方式。其次对能引起火灾的各种典型的电气故障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各种短路、接地、过载、接触不良和漏电等故障发生的基本原理和原因以及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通过对典型建筑低压配电线路进行分析,构造出其原理图,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其模型。通过设置线路参数、仿真参数,对不同地点发生的各种短路故障及接触不良等故障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和波形,归纳出各种故障模式的特点。最后,在分析了火灾发生后的线路和设备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来判断故障发生的可能起始点及火灾发生的原因,样本训练和测试表明,所采用的算法具有精度高、收敛快等优点,能够为电气火灾调查和技术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黎德初[9](2009)在《石化企业弱电系统过电压防护》文中指出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对弱电系统的供电电源形成直接威胁,直击雷、感应雷及雷电反击对弱电系统的信号回路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石化行业弱电系统可能遭受的过电压进行分类,重点探讨了雷电浪涌过电压对弱电设备造成的危害,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防护原理和防护措施。
吴小忠[10](2008)在《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干扰及其防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干扰因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逐渐凸现了其重要性。首先对变电站二次系统干扰的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例分析阐述了各种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对保护特别是对微机保护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上述干扰的方法和措施。通过作者的工作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和措施是有效的。
二、浅谈大气过电压及其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气过电压及其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110k 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类型以及原因 |
1.1 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类型 |
1.2 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原因 |
2 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防护措施 |
2.1 防护系统化 |
2.2 防护智能化 |
2.3 防护监控与应急处理 |
2.4 模拟实验 |
3 结束语 |
(2)铁路10kV电力线路雷击故障分析与防雷措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铁路 10kV电力系统 |
1.2 铁路 10kV电力线路故障处理的要求 |
1.3 铁路 10kV电力线路防雷的意义 |
1.4 10kV电力线路防雷的历史以及发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2 雷电的产生及危害 |
2.1 雷电的形成和特点 |
2.2 雷电的部分参数 |
2.3 雷电过电压的产生 |
2.4 雷电冲击的两种形式 |
2.5 雷电对电力线路的危害 |
3 铁路 10kV电力线路的防雷 |
3.1 线路防雷水平性能指标 |
3.2 电力系统防雷措施 |
3.3 10kV电力线路防雷主要措施 |
3.4 铁路 10kV电力线路防雷措施的应用 |
3.5 铁路 10kV电力线路防雷技术要求 |
4 典型故障分析及防雷措施应用 |
4.1 近年来典型故障 |
4.2 防雷措施的应用 |
4.2.1 避雷器 |
4.2.2 柱式防雷绝缘子 |
4.2.3 降低杆塔冲击接地电阻 |
4.2.4 设置备投及自动重合闸装置 |
4.2.5 增强线路的绝缘水平 |
4.3 铁路 10kV电力线路防雷措施的选择 |
5 效果检查及仿真分析 |
5.1 防雷措施采取前后故障对比 |
5.2 防雷措施的效果检查 |
5.3 仿真分析 |
5.3.1 仿真软件介绍 |
5.3.2 雷击杆塔的仿真 |
5.4 防雷措施的效果检查以及发展方向 |
5.4.1 防雷措施采取后的效果检查对比 |
5.4.2 今后铁路 10kV电力线路防雷措施的发展方向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和科研成果 |
论文数据集 |
论文详细摘要 |
(3)杭州临安电网输电线路防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
第2章 输电线路雷击过电压的原理 |
2.1 雷电放电的过程 |
2.1.1 先导放电阶段 |
2.1.2 主放电阶段 |
2.1.3 余晖放电阶段 |
2.2 输电线路绝缘子雷击闪络原理 |
2.3 雷电参数 |
2.3.1 雷电流的幅值 |
2.3.2 雷电流的波形 |
2.3.3 雷暴日与雷暴小时 |
2.3.4 地面落雷密度 |
2.3.5 输电线路落雷次数 |
2.4 输电线路大气过电压的计算 |
2.4.1 感应雷过电压及其计算 |
2.4.2 直击雷过电压及其计算 |
2.4.3 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计算 |
2.4.4 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 |
2.5 小结 |
第3章 输电线路运行中防雷措施效果分析 |
3.1 线路加装避雷器的效果分析 |
3.2 改善杆塔接地电阻效果分析 |
3.3 线路绝缘水平加强效果分析 |
3.3.1 提高绝缘对反击跳闸率的影响 |
3.3.2 提高绝缘对绕击跳闸率的影响效果 |
3.4 其他常用措施效果的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110KV线路防雷实践及效果评估 |
4.1 板桥1280线、岗金1287线历年雷击跳闸情况 |
4.2 线路耐雷水平校验 |
4.2.1 线路基本信息 |
4.2.2 线路雷击原因分析 |
4.2.3 校正防雷击改造的一些措施 |
4.2.4 同杆双回线路同时跳闸校核 |
4.2.5 制定线路防雷击措施 |
4.2.6 防雷改造的方法 |
4.2.7 防雷效果验证 |
4.3 小结 |
第5章 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的制定 |
5.1 临安地区110KV输电线路及雷电活动基本情况 |
5.1.1 临安地区输电线路情况 |
5.1.2 临安地区雷电活动总体情况 |
5.1.3 临安地区110kV线路雷击的的跳闸特征 |
5.1.4 分析临安线路雷击跳闸的原因 |
5.2 制定110KV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
5.2.1 改造塔杆接地电阻 |
5.2.2 增设耦合地线 |
5.2.3 加装线路避雷器 |
5.2.4 改变线路绝缘配置 |
5.2.5 并联保护间隙技术 |
5.2.6 减小避雷线保护角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接触网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
1.1.2 电气化铁路概况 |
1.2 接触网可靠性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1 我国接触网可靠性存在的问题 |
1.2.2 接触网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
1.3 铁路可靠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我国接触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接触网可靠性概述及故障调研分析 |
2.1 前言 |
2.2 接触网可靠性评价尺度 |
2.3 接触网系统及其主要设备概述 |
2.3.1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 |
2.3.2 高速接触网的悬挂模式 |
2.3.3 主要设备概述 |
2.4 接触网故障调研分析 |
2.4.1 故障设备类型统计 |
2.4.2 主要故障零部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接触网零部件静强度可靠性分析 |
3.1 前言 |
3.2 腕臂支持装置受力分析 |
3.2.1 腕臂支持装置结构参数 |
3.2.2 腕臂支持装置受力分析 |
3.2.3 力学计算及环境载荷计算 |
3.3 腕臂支持装置有限元分析 |
3.3.1 计算模型 |
3.3.2 有限元模型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套管双耳静强度可靠性分析 |
3.4.1 静强度可靠性分析理论 |
3.4.2 强度分布及应力分布 |
3.4.3 可靠度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接触网接触线疲劳寿命预测 |
4.1 前言 |
4.2 接触网动应力仿真计算 |
4.2.1 接触网模型 |
4.2.2 受电弓模型 |
4.2.3 弓网系统耦合模型及动态仿真 |
4.2.4 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
4.3 接触网疲劳寿命预测原理 |
4.3.1 雨流计数法 |
4.3.2 应力修正算法 |
4.3.3 材料S-N曲线 |
4.3.4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4.4 接触网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接触网系统可靠性分析 |
5.1 前言 |
5.2 接触网系统的故障树(FTA)分析 |
5.2.1 接触网故障树的建立 |
5.2.2 接触网最小割集 |
5.2.3 接触网失效分析及改进措施 |
5.3 数据分析及可维修系统的Markov过程建模 |
5.3.1 跟踪试验数据处理及参数求解 |
5.3.2 基于Markov过程的串联可修复系统 |
5.3.3 基干Markov过程的接触网可靠性分析 |
5.3.4 结果分析和提高接触网系统有效度及可靠度的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浅析变压器过电压及其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变电站的过电压 |
2 变压器过电压原因分析 |
3 过电压对变压器的危害 |
4 过电压防护措施 |
4.1 避雷器保护 |
4.2 加强绝缘 |
4.3 增大匝间电容 |
5 结语 |
(6)浅谈配网安全运行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 |
2、科学的防范措施 |
2.1 缩小配网停电范围, 提高其转供电能力 |
2.2 防止雷击事故的科学方案 |
2.3 防止大风事故的科学方案 |
2.4 防止因为社会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
2.5 防止由内部引起的事故 |
2.6 大力解决污闪问题 |
(8)典型建筑电气火灾故障分析及其模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典型的低压配电系统 |
2.1 低压配电系统的组成 |
2.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
2.3 低压供配电系统的方式 |
2.4 基本的继电保护要求 |
2.4.1 配电变压器应配置的继电保护 |
2.4.2 配电线路的主保护 |
2.4.3 交流电动机的保护 |
2.5 常用的继电保护装置 |
2.5.1 低压断路器 |
2.5.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电气火灾故障原因分析 |
3.1 电气火灾中电气故障型式 |
3.1.1 短路火灾原因分析 |
3.1.2 不同性质短路火灾分析 |
3.1.3 接触不良火灾原因分析 |
3.1.4 过载原因分析 |
3.1.5 漏电原因分析 |
3.2 电气火灾发生的基本原理和能量传播形式 |
3.2.1 电气火灾发生的基本原理 |
3.2.2 电气能量传播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配电线路的故障仿真 |
4.1 仿真工具 Matlab/Simulink简介 |
4.2 仿真模型 |
4.3 故障仿真与分析 |
4.3.1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与分析 |
4.3.2 两相相间短路故障仿真与分析 |
4.3.3 两相接地短路故障仿真与分析 |
4.3.4 三相短路故障仿真与分析 |
4.3.5 接触不良故障仿真与分析 |
4.3.6 过载故障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故障识别 |
5.1 人工神经网络简述 |
5.1.1 概述 |
5.1.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5.2 神经网络的设计 |
5.2.1 样本数据的采集 |
5.2.2 网络结构的确定 |
5.2.3 网络的训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干扰及其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变电站二次系统干扰的分类 |
2 变电站二次系统干扰的分析 |
2.1 电磁继电器的干扰 |
2.2 拉合刀闸引起的干扰 |
2.3 电晕干扰 |
2.4 50 Hz工频分量的侵入干扰 |
2.5 雷电干扰 |
2.6 其他干扰 |
3 变电站二次系统干扰的防范 |
3.1 在直流电源入口处加装电源抗干扰滤波器 |
3.2 在高频收发信机入口串电容 |
3.3 光电隔离 |
3.4 规范保护控制电缆路径及经抗干扰电容 |
3.5 屏蔽 |
3.6 接地 |
3.6.1 互感器在控制室一点接地 |
3.6.2 高频同轴电缆两端接地 |
3.6.3 敷设100 mm2铜导线与控制室接地铜网相连 |
3.6.4 装置本身的屏蔽接地 |
3.6.5 关于10 k V馈线保护对反事故技术措施的落实 |
4 结论 |
四、浅谈大气过电压及其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系统的过电压防护研究[J]. 温立清,韩小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32)
- [2]铁路10kV电力线路雷击故障分析与防雷措施应用[D]. 吕国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11)
- [3]杭州临安电网输电线路防雷研究[D]. 郭谡.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4]接触网可靠性研究[D]. 王晓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5]浅析变压器过电压及其防范措施[J]. 梁红顺. 科技视界, 2013(19)
- [6]浅谈配网安全运行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 周彩金. 科技与企业, 2012(13)
- [7]接触网线路耐雷水平分析[A]. 陈纪纲. 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8]典型建筑电气火灾故障分析及其模式识别[D]. 刘岩. 沈阳工业大学, 2009(09)
- [9]石化企业弱电系统过电压防护[J]. 黎德初. 电气应用, 2009(06)
- [10]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干扰及其防范[J]. 吴小忠.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