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蛭治疗脑梗塞相关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车彪[1](2020)在《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文中指出施今墨学派是燕京医学的重要一支,融师承家传、学院学术、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等特点为一体,在北京地区有着非常突出的中医学术特色。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几位医家学术相承,不断发展,具有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和传承轨迹明确的人才链。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的经验,通过对施今墨学派5位医家医案的整理与挖掘,对比各自特色,凝练共性规律,对探索施今墨学派治疗糖尿病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5位医家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医案资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分析5位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用药规律及经验。2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病例(包括疾病诊断、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医案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四诊信息、功效分类、及活血化瘀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活血化瘀药的剂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5位医家活血化瘀药物配伍进行分析,并对症状与药物之间、药物功效之间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单味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不同分期、不同并发症的应用进行差异性分析。3 结果西医疾病诊断:出现频次前10位的西医诊断依次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脑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四诊信息统计:医案中症状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乏力、失眠、口渴、水肿、视物模糊、腰酸、大便干结、夜尿多、泡沫尿、麻木。医案中舌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舌红、舌暗、舌淡、苔白、苔薄、苔腻、苔黄、边有齿痕、舌胖大、舌尖红,兼夹舌象前6位为:舌暗红、舌淡红、舌淡暗、苔薄白、苔黄腻、苔白腻。医案中脉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脉细、脉沉、脉弦、脉滑、脉数,兼夹脉象前6位为:脉沉细、脉细弦、脉弦细、脉弦滑、脉细滑、脉沉弦。功效分类:处方中频次排名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施今墨先生处方中补虚药、清热药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活血化瘀药,而其余四位教授处方中此3类药物频率差异性较小。活血化瘀功效关联规则:按支持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与补气药的关联强度均位居前列。除此之外,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还与清热凉血药关联性较强,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与补血药关联性较强。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温性最为多见,而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3位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寒性最为多见。5位医家处方中活血化瘀药“五味”统计以辛味最为多见,“归经”统计以肝经最为多见。处方药味数:吕仁和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小,仅为11味,处方大小集中在5至20味;赵进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多,为19.4味,处方大小从8味到33味不等;剩余三位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差异不大,施今墨先生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9味,祝谌予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6味,王世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6.9味。活血化瘀药物剂量: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6.9g±9.3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42.48%±14.46%)最大。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3.2g±9.8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7.26%±4.95%)最小。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大,剂量范围相对较宽,其平均剂量为15.8g±11.0g。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小,其平均剂量为15.6g±7.6g。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为15.5g±8.0g。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共性药物组合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狗脊、续断,黄芪、当归,柴胡、赤芍,丹参、葛根,鬼箭羽、夏枯草。祝谌予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五灵脂、香附,桑寄生、鸡血藤,赤芍、地龙。吕仁和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丹参、牡丹皮、赤芍,鹿角、龟甲,香附、乌药,红景天、灵芝。赵进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大黄、蝉蜕、姜黄、僵蚕,白芍、赤芍,土茯苓、石韦、萆薢、穿山龙,鬼箭羽、牛蒡子。王世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石菖蒲,牡丹皮、泽泻、山茱萸,大黄、厚朴、枳实。活血化瘀药物分期应用分析:共得出13味活血化瘀药、7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消渴期、消瘅期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消渴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4味、5味、6味。消瘅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5味、7味、4味。活血化瘀药物并发症应用分析:共得出11味活血化瘀药、2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脏病病例中,分别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9味。4 结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注重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物应用频率较低。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分期应用来看,丹参、赤芍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消渴期、消瘅期处方中的共有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4位教授在糖尿病消渴期、消瘅期均重视活血化瘀兼能清热的药物。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并发症应用来看,丹参、赤芍、当归、川芎为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共有的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2位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均重视凉血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药物的运用。从处方药味数及活血化瘀药剂量分析来看,祝谌予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剂量调整最为灵活;吕仁和教授组方精简,善于用“药”,且活血化瘀药剂量偏大;而赵进喜教授组方丰富,善于用“方”,活血化瘀药剂量规律性更强。从活血化瘀药的药物配伍来看,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常与补气药配伍。祝谌予、吕仁和教授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还常配伍清热凉血药,赵进喜教授则常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上配伍补血药。5位医家在活血化瘀药物组合上,既有共性药物组合,也有个性药物组合。
李青[2](2019)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符合标准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40例)、丁苯酞组(40例)、常规组(40例)。常规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针药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丁苯酞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及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治疗前的三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的三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1)。(3)治疗前后各组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P<0.01;丁苯酞组:P<0.01;常规组:P<0.0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1)治疗前的三组Barthel指数(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1>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的三组Barthel指数(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3)治疗前后各组Barthel指数(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P<0.01;丁苯酞组:P<0.01;常规组:P<0.01)。3.中医临床证候积分(1)治疗前的三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3>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的三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0.05);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0.05)。(3)治疗前后的各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P<0.01;丁苯酞组:P<0.01;常规组:P<0.01)。4.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后针药组有效率为90%,丁苯酞组有效率为87.5%,常规组有效率为60%,三组不同方案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针药组与常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丁苯酞组与常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中医临床疗效治疗后针药组有效率为92.5%,丁苯酞组有效率为77.5%,常规组有效率为60%,三组中医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0.05);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改善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中医临床证候,临床疗效显着。
张杰[3](2019)在《11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点的临床证候观察,认识中风病各个阶段的主要证候分布,从而进一步探索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从急性期到恢复期以及从恢复期到后遗症期证候的分布规律的变化,为临床工作中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提供思路。方法:对入组患者2周内,12周,24周三个时间节点中医四诊信息的详细采集,填写信息采集表录入数据库,首先利用SPSS 22.0的频数分析提取处各个节点出现频率大于百分之10的频发症状,再对3个节点的这些症状分别进行指标聚类分析,然后根据聚类结果和《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分析3个节点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以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各时期证候的分布规律。利用概率转移矩阵,得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四诊的聚类结果可以分为风证、痰热证及气虚血瘀证三大类;恢复期证候聚类可分为痰湿、痰热和气虚血瘀三大类;后遗症期证候要素聚类的结果分为血瘀、痰湿和气虚三大类。可看出其中气虚、血瘀贯穿脑梗死发病的始终。根据对脑梗死各阶段证候要素的频数分析:急性期证候分布:痰湿53.1%>内风44.2%>血瘀31%>气虚24.8%>内火22.1%>阴虚2.7%。恢复期:痰湿58.4%>血瘀53.1%>气虚31%>内火25.7%>阴虚9.7%>风证8.8%。后遗症期:气虚58.4%>血瘀50.4%>痰湿26.5%>阴虚12.4%>内火9.7%>内风2.7%。急性期到恢复期概率转移风证仅有5.4%持续存在的概率,而痰湿和血瘀则分别有44.6%和51.9%的持续存在概率,内火、气虚和阴虚的持续存在概率分别为28.6%、37.1%和23.3%。恢复期到后遗症期风证持续存在的概率为0.5%,内火持续存在概率为10.9%,痰湿证持续存在概率为18.5%,血瘀证持续存在概率为20.3%,气虚持续存在概率为22.1%,阴虚持续存在概率为12.1%结论: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致,其病机复杂多变。中风病急性期,以风证为主,同时风也是中风病发病时主要的病理因素;恢复期,风证发生的概率逐渐下降,而痰证、火热证发生概率等逐渐上升;后遗症期,气虚及血瘀证为成为主要证候。气虚、血瘀证候贯穿脑梗死发病的始终。另外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应当加强证候要素辨识以及相关干预方法的运用,及时发现证候变化的拐点,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改善疾病预后的目的。
张靓[4](2019)在《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中医证素及用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两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相关病例,探究两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临床用药特点。研究意义1.通过对两者证素异同的分析,探究两者中医病机的异同,以便更具针对性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大小动脉病变。2.通过分析两者用药方面的异同,有利于总结两者的用药规律,以探究治则治法方面的异同。研究方法1.通过对CNKI数据库(2001年-2018年)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文献进行调研,以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作为参考,结合与本研究相关证素中所包括的症状作为最初蓝本,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缺血性中风的常见症状,对两种疾病提炼症状要点,最终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2015年05月-2018年05月期间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病历资料完整,共收集150例。3.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证素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5种证素,频数≥2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肝、动风、经络、痰、热、心、气虚、瘀、湿、血虚、气滞、阳虚、肾共十三种证素。(2)缺血性脑卒中小动脉闭塞型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7种证素,频数≥2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动风、肝、痰、湿、热、心、气滞、血虚、经络、肾、阳虚共十一种证素。(3)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两个亚型相同证素为:肝、经络、肾、心、动风、痰、瘀、热、湿、气滞、气虚、血虚、阳虚等。通过统计学比较发现,经络、痰、气虚、瘀、阴虚、阳亢这些证素在缺血性脑卒中两亚型中有统计学差异。在经络、痰、气虚、瘀这四个证素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明显大于小动脉闭塞型;在阴虚和阳亢这两个证素上,小动脉闭塞型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在肝、动风、热、心、湿、血虚、气滞等证素上无明显差异。2.临床中药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5例患者,共出现164味中药,高频中药为:当归、茯苓、赤芍、白术、川芎、石菖蒲、黄芪、丹参、清半夏、生甘草、陈皮、黄芩、鸡血藤、桃仁、天麻、地龙、黄连、枳壳、胆南星、桂枝。药性为寒(36.40%)、温(35.15%)、平(21.21%);药味为甘(29.55%)、苦(29.17%)、辛(25.38%);主要归经为肝(19.46%)、肺(15.33%)、脾(14.84%)、胃(13.63%)、心(10.95%)、肾(10.94%)。(2)缺血性脑卒中小动脉闭塞型75例患者,共出现160味中药,高频中药为:川芎、茯苓、白术、当归、赤芍、清半夏、丹参、黄芪、生甘草、生牡蛎、白芍、天麻、石菖蒲、生龙骨、葛根、陈皮、枳壳、柴胡、黄连、桂枝。药性为温(33.74%)、寒(33.74%)、平(23.31%)、药味为苦(30.86%)、甘(28.13%)、辛(26.17%);主要归经为肝(19.85%)、脾(15.44%)、肺(14.95%)、胃(12.01%)、肾(11.52%)、心(10.78%)。(3)两组相同高频中药为:当归、茯苓、赤芍、白术、川芎、石菖蒲、黄芪、丹参、清半夏、生甘草、陈皮、天麻、黄连、枳壳、桂枝、柴胡、黄芩、鸡血藤、桃仁、地龙、胆南星、砂仁、红花、生地、生姜、夏枯草、栀子、钩藤、玄参、瓜蒌、白芍、川牛膝、葛根、远志、炒苍术、怀牛膝、杜仲、大黄、生龙骨、生牡蛎、西洋参、五味子、白蒺薬、茯神、黄精、黄柏、三七、阿胶等48种中药。其中在桃仁、鸡血藤、胆南星、瓜萎、大黄、白芍、五味子、阿胶、黄精、龙骨、牡蛎、葛根的用药上有明显差异。桃仁、鸡血藤、胆南星、瓜萎、大黄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应用多于小动脉闭塞型;五味子、阿胶、黄精、龙骨、牡蛎、葛根、白芍在小动脉闭塞型中应用多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两组药物性味归经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1)通过提取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证素,两者在肝、动风、热、心、湿、血虚、气滞、阳虚、肾证素上无明显差异。可知两者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病机责之于肝肾心阴阳失调,风火相煽,痰湿内盛,气滞血涩。(2)两者在经络、痰、气虚、瘀、阴虚、阳亢证素上有显着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更多表现为痰、瘀、气虚、经络证素;而小动脉闭塞型多表现为阴虚、阳亢证素。(3)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的中医治疗中,两者在共同高频用药方面基本涵盖了缺血性中风痰、瘀、虚、风、火等病因病机,治疗上多以益气活血化瘀、化痰熄风通络、清热解毒为主。两者所用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分布上无差异,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经是肝肺脾胃心肾,大肠经次之。
达德玲[5](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李妍怡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挖掘李妍怡教授诊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总结整理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方法:借助TCMISS(V2.5),进行验案信息采集、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李妍怡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证处方用药进行归纳、总结,并探索得出新方,进而得出李妍怡教授诊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及学术特色。结果:1药频统计:本次研究共录入处方231个,其中涉及中药共203味。根据频次统计及齐普夫定律得出使用频次≥11以上者为李妍怡教授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而此次用药频次>60次以上的有当归、川芎、甘草、桃仁、桂枝、柴胡、炙甘草、白术、浮小麦、黄芪、白芍、丹参、生地、赤芍、羌活、茯苓及半夏。其中当归使用频次达到160次,川芎频次达到154次。2性味、归经统计:(1)四气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温、寒、平、凉、热,其中温性药物占有38.2%、寒性29.4%、平性占24.9%,而热性药物使用最少,仅有1.5%;(2)五味:使用以甘味药为主,占33.6%,苦味27.7%、辛味27.2%。(3)归经:肝经占有最高比率达20.9%,心经15.3%,脾经14.5%,肺经13.1%,肾经9.8%。3高频中药组合挖掘:基于关联规则运算法则,支持度为20%条件下,药物组合排名前五的有:(1)川芎,当归;(2)黄芪,当归;(3)川芎,黄芪;(4)川芎,当归,黄芪;(5)当归,白芍。4基于无监督系统熵聚类算法,推理演变出3组候选新方。具体如下所示(1)防风,独活,细辛,白芷;(2)陈皮,半夏,茯苓,桃仁,赤芍,淫羊藿;(3)麦冬,玄参,太子参,当归,川芎,羌活。结论:1李妍怡教授认为正气内虚、瘀血生风为IS的基本病机,临证治疗以“扶助正气”及“治血祛风”理论为主进行遣方用药;2李妍怡教授认为IS恢复期患者多有“情志中风”现象,临证注重“畅情志”思想贯穿主线,故常药物、心理同时干预治疗。3 TCMISS(V2.5)遵循基于临床数据的循证传承理念,以客观、有效形式探索和寻找名医的临证经验、用药规律,对于学术思想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刘永平,赵双娣,陈柚杕[6](2019)在《桃红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灸治疗恢复期脑梗塞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桃红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灸治疗恢复期脑梗塞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68例新发恢复期脑梗塞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均行抗凝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桃红化痰通络合剂,治疗2个月。评定并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Rankin评分、Barthel评分。结果⑴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2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Rankin评分、Barthel评分:治疗前,两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灸治疗恢复期脑梗塞行之有效,有推广运用价值。
陈则旭,郑光,王耀献,杜雅薇,周红梅,崔赵丽,赵雨坤,李立,韩森,姜淼,丁治国[7](2018)在《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对比2005年前后脑梗塞“证-法-药”差异》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近10年脑梗塞"证-法-药"规律变化趋势。方法:运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的方法,以脑梗塞为关键词,分别挖掘2005年以前和2005年以后的相关文献,分析近10年前后脑梗塞常见证候及常用治法及中药的差异。结果:2005年前后10年脑梗塞的常见证候为血瘀证、气虚证、风中经络证、痰瘀证,常用治法为活血法和补气法,常用中药为活血药和补气药。2005年后痰瘀证、痰湿证频数排序上升,合并痰湿证关联程度上升,化痰药物频数亦升高。结论:2005年前后近10年脑梗塞的常见证候、常用治法及中药基本一致,更趋于对痰的治疗。
刘俊丽[8](2017)在《心、脑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借鉴不同的研究思路,从多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初探三者常用方药以及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选择用药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2006-2015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证治研究相关文献。根据严格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运用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证据等级体系将文献分为4类。将其药物名称、药物归类等规范化处理后,在Excel中建立中医药研究数据库并录入数据,按照目的计算并确定核心药物,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频数描述、聚类分析,最后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药汤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文献516篇,通过文献质量评价,最终得到辨证论治文献(Ⅰ类)330篇,非严格辨证论治(Ⅱ类)186篇。其中Ⅰa文献291篇,Ⅰb文献39篇,Ⅱa文献178篇,Ⅱb文献8篇。纳入共23870例患者,232味中药。经计算确定核心药物总频次7708次,共77味核心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的511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得到辨证论治文献(Ⅰ类)206篇,非严格辨证论治(Ⅱ类)305篇,其中Ⅰa文献183篇,Ⅰb文献23篇,Ⅱa文献269篇,Ⅱb文献36篇。纳入共31323例患者,237味中药,经计算确定核心药物总频次7942次,共85味核心药物。对中药汤剂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186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得到辨证论治文献(Ⅰ类)65篇,非严格辨证论治(Ⅱ类)121篇,其中Ⅰa文献38篇,Ⅰb文献27篇,Ⅱa文献91篇,Ⅱb文献30篇。纳入共10959例患者,174味中药,经计算确定核心药物总频次2540次,共76味核心药物。2.核心药物比较情况: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共同核心药物共38味,以活血化瘀(31.58%),补益类(28.95%),清热解毒(13.16%),化痰(10.53%)为主,其中补虚药以补气药(54.55%)为主。经卡方检验,其中黄芪、川芎、赤芍、白术、白芍、熟地和何首乌的使用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进一步两两比较,最终发现冠心病高频用药为丹参、甘草、桂枝、党参、茯苓、生地、山楂、三七、半夏、陈皮、麦冬、人参、葛根、枳实、郁金、黄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高频用药为地龙、红花、桃仁、水蛭、牡蛎、大黄、丹皮、泽泻、黄芩、杜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频用药为:当归、牛膝、地龙、甘草、鸡血藤、水蛭、桂枝、附子、玄参、党参、泽泻、丹皮。研究三者聚类共同点皆存在益气活血药物组合、健脾化痰(湿)药物组合、化瘀通络药物组合。其中益气活血组合皆为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加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健脾化痰(湿)组合虽不能组成经方,但药物组合均存在茯苓、白术;化瘀通络组合为以水蛭为主的多种虫类药的应用。经统计学计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药物性、味、归经上无差异(P>0.05)。结论:1.文献研究方面: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文献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对该病研究仍处于分部位论治阶段,且各个疾病文献质量参差不齐,相比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质量文献相对较多。2.常用药物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下肢血管疾病共用高频核心药物以补虚扶正、活血化瘀、化痰祛浊、清热解毒药物为主。其中补虚药中以补气为主。在药物使用上,黄芪、川芎、赤芍、白术、白芍、熟地、何首乌为三者共同高频用药。丹参、桂枝、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郁金等在冠心病中使用较多;地龙、红花、桃仁、水蛭、大黄等在脑梗塞中使用频率较高;牛膝、地龙、鸡血藤、水蛭、桂枝、附子、玄参等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多于其他二者。三者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3.聚类方面:均以益气活血药物组合、健脾化痰(湿)药物组合、化瘀通络药物组合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下肢疾病若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可以选用桃红四物汤合用黄芪、党参补气药益气活血治疗;若辨证为痰湿内阻证,可选用陈皮、茯苓、半夏、白术为主的药物组合健脾化痰进行加减治疗;若辨证为瘀阻脉络证,可选用以水蛭为主的虫类药进行加减。而各自聚类组合又较多,用药灵活多变。聚类方体现了组方用药规律。4.本文从多角度研究用药规律,频数分析侧重于单味药的高频使用情况,为临床加减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学参考;聚类分析侧重于探索药组的总体倾向及药物间的配伍规律,为临床辨证组方用药提供新思路。
徐博洋[9](2016)在《参红通络颗粒干预AS痰瘀互结型家兔VCAM-1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基于痰瘀伏邪的理论指导下,探究由益气活血化痰的中药组方参红通络颗粒是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具有防止或逆转的作用。通过实验检测参红通络颗粒能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VCAM-1等相关炎性因子水平起到调控作用,证明中药确实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从而防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为以后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应用高脂饲料(1%胆固醇、8%蛋黄粉、5%猪油和89%普通饲料)和免疫刺激方法制备AS家兔模型,给予中药参红通络颗粒(主要组成是:人参,红景天,丹参,水蛭,栝蒌,甘松,降香,石菖蒲)治疗性干预,观察其对家兔AS斑块形成后血清中相关炎性分子水平影响。建立雄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的模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检测中药参红通络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雄性家兔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兔颈动脉中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磷酸化细胞核因子(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的水平。将70只家兔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组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对照组、中药预防给药组和中药参红通络颗粒治疗给药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观察其活动、粪便等均未出现异常后,除空白对照组普饲喂养外,其他组均饲喂高脂饲料。喂养时间12周,检测家兔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再按照上述分组给药进行12周的治疗。经过12周的治疗后,检测各组的血脂及相关炎性分子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中药参红通络颗粒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的调控。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后,检测各组的血清和颈动脉细胞相关分子的水平,进行对比后,经过软件SPSS18.0 Student’s t test的检测与方差分析各组与模型组差异均为P<0.05,证明各组对实验家兔影响数据具有统计学意思。其中,中药参红通络颗粒治疗给药组家兔血清中VCAM1、ICAM-1及兔主动脉VCAM1、ICAM-1、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减少;在与中药参红通络颗粒治疗预防组对比时,除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组外P>0.05外,组其他各组P<0.05血清中VCAM1、ICAM-1和兔主动脉VCAM1、ICAM-1、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较其他组均明显减少。结论:证实伏邪病因理论指导下,组方的中药参红通络颗粒对于AS具有很好防治和疗效,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今后AS的预防、治疗和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黄港[10](2015)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近况》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近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了解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的现状,从中药针剂和辨病施药治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结论中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二、水蛭治疗脑梗塞相关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蛭治疗脑梗塞相关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中医病名研究 |
2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
3 糖尿病的病机 |
4 辨证方法研究 |
5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现状 |
1 数据挖掘过程 |
2 数据挖掘工具 |
3 数据挖掘方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研究资料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处理 |
3.2 数据挖掘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本信息统计 |
4.2 诊断信息统计 |
4.3 四诊信息统计 |
4.4 药物频数统计 |
4.5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统计 |
4.6 中药处方药味数统计 |
4.7 活血化瘀药剂量统计 |
4.8 中药功效分析 |
4.9 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分析 |
4.10 症状与活血化瘀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4.11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
4.12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
5 讨论 |
5.1 疾病诊断分析 |
5.2 四诊信息分析 |
5.3 用药经验分析 |
5.3.1 活血化瘀药功效分析 |
5.3.2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分析 |
5.3.3 处方药味数及剂量分析 |
5.3.4 共性药物组合分析 |
5.3.5 个性药物组合分析 |
5.3.6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
5.3.7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采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针刺意外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研究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基础资料 |
3.2 观测指标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4.1 AIS的西医认识 |
4.1.1 AIS的西医病理机制 |
4.1.2 AIS的西医内科治疗 |
4.1.3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认识及应用 |
4.2 AIS的中医认识 |
4.2.1 AIS的中医病因病机 |
4.2.2 气虚血瘀证是AIS主要证型 |
4.2.3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配伍 |
4.2.4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研究 |
4.2.5 补阳还五汤在AIS中的临床应用 |
4.2.6 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治疗的时机选择 |
4.2.7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AIS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4.2.8 针药结合的选择 |
4.3 结果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2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
附录3 :中风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 |
附录4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附录5 :文献综述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6 :发表综述摘要 |
(3)11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选择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二、方法 |
(一)调查方法 |
(二)数据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基本临床资料 |
(二)聚类分析 |
(三)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
四、讨论 |
(一)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历史沿袭与现状 |
(二)中风病证候研究的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中医证素及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 |
2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 |
3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改变 |
4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的预防及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中医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 |
2 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3 缺血性中风的诊治现状 |
4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的中医相关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资料及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临床调查量表制定 |
6 病例收集 |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 |
8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化验指标比较 |
3 临床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化验指标分析 |
3 证素分析 |
4 中药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李妍怡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李妍怡教授简介及师承源流 |
1.1 李妍怡教授简介 |
1.2 李妍怡教授师承源流 |
2 李妍怡教授辨治本病学术特色 |
2.1 四诊合参,精准辨证 |
2.2 谨守病机,理明法活 |
2.3 中西合参,病证结合,中医为主,疗效为先 |
2.4 瘀血生风,治血祛风 |
2.5 “畅情志”贯穿主线的治疗理念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医学术思想传承中的应用 |
3.1 数据挖掘技术 |
3.2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开发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 |
3.1 验案来源 |
3.2 验案纳入标准 |
3.3 验案排除标准 |
4 数据录入及分析 |
4.1 数据分析软件 |
4.2 数据信息规范化处理 |
4.3 数据录入及核对 |
4.4 数据分析流程 |
结果 |
1 用药频次及高频药物 |
1.1 用药频次统计 |
1.2 高频药物确定(齐普夫定律) |
2 药味四气、五味、归经 |
3 中药组方规律的关联规则 |
3.1 基于20%支持度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结果 |
3.2 置信度0.9 条件下药物组合关联分析 |
4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 |
4.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 |
4.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规律 |
4.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探索 |
讨论 |
1 药频分析 |
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 中药组方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 |
4 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规则,对数据进行组方规律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桃红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灸治疗恢复期脑梗塞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对比2005年前后脑梗塞“证-法-药”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本数据收集 |
1.2 文本数据处理 |
2 脑梗塞文本挖掘结果 |
2.1 2005年前后脑梗塞常见证候文本挖掘结果 |
2.2 2005年前后脑梗塞病常见治法文本挖掘结果 |
2.3 2005年前后脑梗塞常用中药文本挖掘结果 |
3 讨论 |
(8)心、脑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动脉粥样硬化病名的认识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 |
3 心、脑、肢体脉络之间的关系 |
4 胸痹、缺血性中风、脱疽(脉痹)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5 动脉粥样硬化的证候研究进展 |
6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7 聚类分析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 |
8 现存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 |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4 动脉粥样硬化的辅助检查 |
5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 |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三者的相关性 |
7 现存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
4 文献纳入标准 |
5 文献排除标准 |
6 文献质量评价原则与方法 |
7 药物名称、药物归类的规范 |
8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纳入文献的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分布 |
2 药物研究结果 |
2.1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用药频数结果 |
2.2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用药聚类结果 |
2.3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药物性味归经结果 |
讨论分析 |
1 文献研究方法学意义 |
2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药分布规律 |
2.1 频数分析 |
2.2 聚类分析 |
2.3 性味归经 |
3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
3.1 异病同治论共性 |
3.2 同病异治论差异 |
结语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参红通络颗粒干预AS痰瘀互结型家兔VCAM-1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西医对 AS 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AS 与 NF-kB、VCAM-1、ICAM-1 |
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讨论 |
一、实验选择药物参红通络颗粒的理由 |
二、NF-kB、ICAM-1 和 VCAM-1 对 AS 形成与发展中的机制 |
三、观察指标的选择 |
四、造模方法的选择 |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六、课题的局限性 |
七、中药对于 AS 治疗的前景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0)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药针剂 |
1.1 活血化瘀类 |
1.2 醒脑开窍类 |
2 辨病施药 |
2.1 依缺血病理变化活动活血化瘀之法 |
2.2 依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组方用药 |
3 展望 |
四、水蛭治疗脑梗塞相关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D]. 车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青.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11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D]. 张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中医证素及用药研究[D]. 张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李妍怡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D]. 达德玲.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桃红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灸治疗恢复期脑梗塞疗效观察[J]. 刘永平,赵双娣,陈柚杕. 双足与保健, 2019(05)
- [7]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对比2005年前后脑梗塞“证-法-药”差异[J]. 陈则旭,郑光,王耀献,杜雅薇,周红梅,崔赵丽,赵雨坤,李立,韩森,姜淼,丁治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5)
- [8]心、脑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用药规律研究[D]. 刘俊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参红通络颗粒干预AS痰瘀互结型家兔VCAM-1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D]. 徐博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近况[J]. 黄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1)
标签:活血化瘀论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缺血性脑卒中论文;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论文; 蚂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