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

一、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论文文献综述)

葛迅[1](2021)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HR)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性研究,来分析两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临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入院手术的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75-98岁)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别分为PFNA组和FHR组。PFNA组4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75-92岁,平均(81.95±6.08)岁;左侧25例,右侧17例;受伤原因:摔伤25例,交通伤13例,其他4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7天,平均(4.05± 1.71)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8例,支气管肺炎4例,其他6例。FHR组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75-98岁,平均(81.32±6.93)岁;左侧16例,右侧18例;受伤原因:摔伤19例,交通伤12例,其他3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6天,平均(4.50±1.33)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6例,支气管肺炎3例,其他7例;根据AO最新分型(2018版),结果如下:PFNA组,A1.2 型 16 例,A1.3 型 15 例,A2.2 型 8例,A2.3 型 3例;FHR组,A1.2 型 13例,A1.3型15例,A2.2型5例,A2.3型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比较两组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较术前下降程度;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PFNA组为(4.05±1.71天),FHR组为(4.50±1.33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口总长度,PFNA组为(7.24±1.09cm),FHR组为(10.08±1.76cm),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PFNA组为(6.34±2.09天),FHR组为(7.07±1.12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手术时间(56.81±13.65min),FHR组手术时间(67.55±16.18min),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145.96±25.64ml),FHR组术中出血量(302.57±80.91ml),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下降程度,PFNA组为(22.81±5.35ml),FHR组为(24.19±4.95ml),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VAS评分,PFNA组为(3.68±1.81),FHR组为(2.06±1.22),两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PFNA组(8.33±1.82天),FHR组(3.54±1.25天),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51.36±8.81分),FHR组(76.35±5.19分),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 6 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PFNA 组(82.37±5.66 分),FHR组(84.16±4.34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84.65±7.67分),FHR组(83.91 ±9.35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髋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PFNA组(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FHR组(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心脑血管意外1例),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与FHR是两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种手术方式在远期疗效差别不大。在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PFNA要显着小于FHR,说明PFNA对人体的创伤较FHR小。但在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1月髋关节harris评分FHR组要优于PFNA,FHR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且患者术后疼痛感优于PFNA。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骨折不同的分型以及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范翘楚[2](2021)在《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DHS螺旋刀片(DHS-B)、第三代Gamma钉、股骨近端顺行联合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为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4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剩余108例骨折分型为31-A1.2和A1.3(AO/OTA-2018)型的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DHS-B组34例、Gamma3钉组41例及InterTAN组33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24个月,平均18.7个月。收集并整理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发病位置、术前合并症、ASA风险分级、Singh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总结。结果:1.三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Gamma3钉组短于其他两组,InterTAN组和DHS-B组无差异。在手术时间方面,Gamma3钉组和DHS-B组无差异,但均短于InterTAN组。在住院费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DHS-B组少于其他两组,而InterTAN组和Gamma3钉组无差异。2.三组患者在术前合并症、ASA风险分级、Singh指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DHS螺旋刀片、Gamma3钉和InterTAN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DHS螺旋刀片手术时间短、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费用低,建议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

孙强,董新利,刘晗,苏云,鲁圣助,崔大平,禹铭扬[3](2021)在《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P)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01-01-2018-01-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多种内固定方式手术治疗的152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选择其中采用DHS治疗的41例患者为DHS组,PFLP治疗的54例患者为PFLP组,PFNA治疗的57例患者为PFNA组。通过随访观察其愈合情况,并对髋关节术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8±4.2)个月。在手术切口长度(F=49.718,P<0.001)、手术用时(F=2 545.283,P<0.001)、术中出血量(F=8 086.141,P<0.001)、负重开始时间(F=2 020.064,P<0.001)及骨折愈合时间(F=66.979,P<0.001)方面,PFNA组均优于DHS组和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髋Harris评分优良率,PFNA组为87.7%,PFLP组为87.0%,DHS组为56.1%,PFNA组和PFLP组高于DHS组,χ2=17.097,P=0.009。结论对于病情复杂、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建议优先选用PFNA系统,小切口基础上备选PFLP系统;对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存在PFNA禁忌证的老年骨折患者,建议选用PFLP系统。

李刚[4](2020)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目标就是对DHS、LPFP、PFNA及InterTan四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崇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09年7月-2016年6月使用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9例。每例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实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患髋Harris评分情况,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比较DHS、LPFP、PFNA及InterTan四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影像学的罗列和分析。将随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计量资料采用标准方差(sx±)来表示,成组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四组患者基线比较:本研究中,使用DHS固定的患者20例,使用LPFP固定的患者23例,使用PFNA固定的患者27例,使用InterTan内固定的患者29例。四组之间性别组成、平均年龄、骨折类型、术前Harris评分和合并基础性疾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手术时间的比较中InterTan组时间最短,与其他三组相比,具有显着性(P<0.05);其他三组中,LPFP的手术时间最长,与DHS和PFNA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DHS和PFNA两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切口长度的比较中InterTan组切口长度最短,与DHS组和LPFP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与PFNA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PFNA组与DHS和LPFP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DHS和LPFP两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四组的显性失血量来看,PFNA、InterTan两组的失血量低于DHS、LPFP组的失血量(P<0.05),而PFNA、InterTan两组之间的显性失血量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DHS、LPFP组的显性失血量相比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从四组的隐性失血量来看,PFNA、InterTan两组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DHS、LPFP组的失血量(P<0.05),而PFNA、InterTan两组之间的隐性失血量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DHS、LPFP组的隐性失血量相比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从术中实际失血总量和术中输血量来看,PFNA、InterTan两组的实际失血总量/输血量比DHS、LPFP两组更高,有明显差异(P<0.05);而PFNA、InterTan两组之间的实际失血总量/输血量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DHS、LPFP组的实际失血总量/输血量相比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术后关节活动度情况比较:术后1个月,InterTan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与其他三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其他三组组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四组患者的Harris评分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InterTan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与PFN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DHS组、LPFP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PFNA组与DHS组、LPFP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InterTan组和PFNA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LPFP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DHS组、LPFP组组间的关节恢复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InterTan组和PFNA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InterTan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DHS组、LPFP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LPFP组、PFNA组、DHS组三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使用DHS内固定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螺钉脱出,1例螺钉穿出股骨头,1例发生螺钉断裂;LPFP组中有1例出现螺钉脱出,1例螺钉穿出股骨头,2例发生螺钉断裂,1例出现股骨头切割,1例发生骨不连,并发症发生率26.08%,高于另外三组(P<0.05);PFNA组出现1例螺钉脱出,余患者未见并发症。四组患者愈合情况比较:四组患者中,InterTan组和PFNA组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明显优于LPFP组和DHS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PFP组和DHS组两组间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相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InterTan组和PFNA组之间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相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InterTan组和PFNA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明显优于LPFP组和DHS组,四组比较InterTan组大约术后5-6天患侧髋关节即可完全负重,而PFNA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LPFP组和DHS组则差不多需要术后3个月,患侧肢体方可完全负重,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两两相比,InterTan组与PFNA组、LPFP组和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LPFP组、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FP组和DH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方面,都是InterTan方式最为优越,而LPFP的手术时间最长,对于手术来说,较为不利。而PFNA、InterTan两组的实际失血总量/输血量比DHS、LPFP两组更高,主要是因为隐性出血量大的情况,所以在操作这两种手术时要特别注意血容量、红细胞压积以及引流量等数据。并且也提示了此类手术中,必须要将隐性失血量纳入到临床结果的指标中来;2.InterTan组患髋Harris评分恢复时间最快,这就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而在术后一年以后,InterTan组与PFN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较其他两组高,说明这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髋关节更能够减少疼痛、恢复功能和减少肢体畸形等。在关节恢复优良率方面,InterTan组和PFNA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有明显优势,但从远期来看,InterTan组的优势更加明显;3.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LPFP组最高,其他三组并无显着差异。这与一些研究中显示LPFP能够减少并避免手术中的创伤,并发症减少的结果并不符合,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多所导致的统计偏差。应该进行进一步研究。4.四组患者InterTan组和PFNA组的负重时间明显短,而DHS与LPFP的负重时间较长,这与过往研究中发现LPFP患者因早负重而导致再住院的结论有一致性。5.InterTan组和PFNA组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明显优于与LPFP组和DHS组。说明InterTan组和PFNA组两组患者对老年人体质来说更加有优势。

徐杨俊,郑卫平,刘又生,路晓[5](2019)在《3种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将8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采用滑动加压动力髋螺钉(DHS组,4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30例)、股骨近端锁定板(锁定钢板组,15例)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PFNA组<锁定钢板组<DHS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锁定钢板组和DHS组(P <0. 05)。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明显低于DHS组(P <0. 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相比于DHS及股骨近端锁定板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铠嘉[6](2019)在《小转子骨折对Gamma3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小转子骨折是否对Gamma3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评估股骨小转子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为Gamma3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是否需复位已移位的小转子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用选取2016-2018年间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股骨小转子骨折分为两组,符合观察要求的纳入样本,不符合的排除,每组各50例。每组均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髓内钉内固定术,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并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FRS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分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小转子骨折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高于小转子未骨折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小转子骨折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小转子未骨折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小转子骨折组术后1个月、3个月FRS评分与小转子未骨折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FRS评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相较于小转子未骨折的情况,小转子骨折在Gamma 3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增加,术中复位难度增加;2.在功能方面比较,小转子骨折与未骨折相比,髋关节功能在术后1月功能无差异,但在术后3月和6月,小转子骨折后对髋关节功能有影响;3.在对日常活动影响方面,小转子骨折组在术后1月、3月的影响与未骨折组相同,但在术后6月,小转子骨折会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4.小转子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及对日常活动都有较明显的影响,临床如有条件,应尽量尽可能复位骨折移位的小转子。

齐昊[7](2019)在《PFNA治疗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与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应用PFNA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否受外侧壁完整这一因素的影响,深入了解股骨粗隆外侧壁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用PFNA治疗的老年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根据骨折类型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A组(原发外侧壁骨折型)和B组(外侧壁危险型);其中A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67-95岁,平均82.6±8.1岁;B组49例,男15例,女34例,年龄66-93岁,平均80.7±7.4岁。再根据术后X线片将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B1组(术中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和B2组(术中外侧壁未骨折);其中B1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67-93岁,平均78.8±8.7岁;B2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66-93岁,平均81.2±7.1岁。比较A、B两组间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骨折复位质量、TAD、手术之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偏心距短缩、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之间的差异;比较B1、B2两组间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骨折复位质量、TAD、手术之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侧壁厚度、颈干角丢失、偏心距短缩、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骨折复位质量、T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长(99.8±27.5)min、术中出血量(233.6±56.1)ml、住院时长(21.0±5.8)d;B组手术时长(66.2±9.1)min、术中出血量(184.9±25.9)ml、住院时长(15.9±3.3)d;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手术时长(69.8±10.6)min、术中出血量(190.6±40.7)ml、住院时长(16.0±3.6)天;B2组手术时长(65.4±8.6)min、术中出血量(183.6±21.9)ml、住院时长(15.8±3.3)天;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部分负重时间(10.6±1.9)周、完全负重时间(13.7±1.8)周、骨折愈合时间(16.2±1.6)周;B组部分负重时间(8.5±1.4)周、完全负重时间(11.5±1.3)周、骨折愈合时间(14.4±1.2)周;两组患者手术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部分负重时间(9.9±1.2)周、完全负重时间(12.8±1.2)周、骨折愈合时间(15.4±1.1)周;B2组部分负重时间(8.2±1.2)周、完全负重时间(11.2±1.1)周、骨折愈合时间(14.3±1.1)周;两组患者手术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外侧壁厚度(21.52±3.23)mm;B2组外侧壁厚度(27.02±4.24)mm;两组患者外侧壁厚度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干角丢失(3.88±0.93)°、偏心距短缩(5.60±2.33)mm;B组颈干角丢失(2.33±1.27)°、偏心距短缩(3.71±1.78)mm;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颈干角丢失(3.33±1.23)度、偏心距短缩(5.11±1.76)mm;B2组颈干角丢失(2.10±1.17)度、偏心距短缩(3.40±1.65)mm;两组患者颈干角丢失度、偏心距短缩距离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2.0%、91.8%,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两组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7.8%、95.0%,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治疗疗效满意,但外侧壁的骨折会削弱其治疗效果,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优于外侧壁骨折型患者;对于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风险受外侧壁厚度及骨折分型的影响,术前应对骨折进行分型并常规测量外侧壁厚度,术中应注意保护外侧壁,防止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

杜育任[8](2019)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形态特点对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现有髓内、髓外内固定装置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估,以期确定合适的治疗选择;(2)通过建立股骨转子间不同骨折形态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应力加载下整体模型及内固定物应力分布情况,讨论主要骨折线走行及股骨近端内侧皮质支撑对骨折稳定性的意义,并探讨临床内固定失效的可能发生部位;(3)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分别探讨髓内、髓外固定下,主要骨折线走行、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完整性与骨折内固定后稳定性的关系,并确定各模型所能承受的最大轴向载荷,探讨不同骨折形态内固定后负重时机及负重程度的选择,指导功能锻炼。方法:(1)根据文献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中心数据库,比较目前临床中所使用的髓内或髓外固定物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和关键效应指标包括功能测量和不良事件的差异。采用Cochran’s Q检验和I2检验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同时对研究中骨折稳定性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2)选取正常成人股骨CT数据,采用Mimics 17.0软件重建股骨三维模型,依次进行表面处理、网格划分及材料属性赋值,重建内固定物,采用Abaqus软件进行股骨内固定物装配,采用SolidWorks2014软件完成构建不同骨折形态内固定模型。根据主要骨折线走行(内上外下、外上内下)、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完整性(完整、部分缺损、完全缺损)及内固定方式(髓外固定及髓内固定)将模型分为EM-LSMI-MI组、EM-LSMI-MPD组、EM-LSMI-MCD组、EM-MSLI-MI组、EM-MSLI-MPD组、EM-MSLI-MCD组、IM-LSMI-MI组、IM-LSMI-MPD组、IM-LSMI-MCD组、IM-MSLI-MI组、IM-MSLI-MPD组、IM-MSLI-MCD组共12组。其中髓外固定选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PFLCP)、髓内固定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分别对各组有限元模型施加足以覆盖术后患者日常活动的髋关节载荷(300 N、600 N、1200 N、1800 N)和约束条件,观察各模型有效应力分布及峰值,以及冠状面最大位移分布变化;(3)选取36根福尔马林浸泡过的股骨尸体骨,每组3根股骨标本,依次进行软组织剔除、内固定植入、骨折线及股骨近端内侧皮质缺损造模、X线摄片、包埋、贴片处理。测量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值。采用Bose ElectroForce 3510动态力学测试系统,对12组模型分别施加300 N、600 N、1200 N、1800 N轴向载荷,分析位移-载荷曲线变化,计算模型轴向刚度,记录比较各组各点位应变片不同载荷下应变值变化,比较各组内固定失效时的最大载荷,并对1800 N加载下未失效的模型施加50次循环载荷,记录初始及终末位移。结果:(1)系统评价最终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43项,包括11种内固定治疗方式,涉及6911名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Gamma钉、SHS组功能评分均低于PFNA组;在不良事件方面,髓内、髓外固定方式患者死亡率均无显着差别;Gamma钉与SHS或PFN相比,术中骨折风险增加;Gamma钉与SHS比较,Gamma钉后期骨折风险增加;SHS与PCCP相比,SHS固定显着增加了栓塞的风险,其他比较如内固定切出等不良事件无显着差别。(2)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髓内固定或髓外固定,整体应力分布集中于骨折线周围区域及股骨干中下部外侧骨皮质。内固定物所受最大应力值随着载荷的增加及股骨近端内侧皮质缺损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外上内下骨折线模型组最大应力高于相同情况下内上外下骨折线模型组,且PFNA始终高于相同情况下PFLCP模型,当骨折线外上内下走行时,最大应力值IM-LSMI-MCD组(318.8 MPa)较EM-LSMI-MCD(273.1 MPa)高45.7 MPa。PFLCP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股骨颈钉及其与钢板交接区,当骨折线外上内下走行时,应力分布还在远端皮质骨螺钉处集中;而PFNA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股骨颈钉与主钉交界处,当骨折线外上内下走行时,应力分布还在远端静力交锁钉处集中。模型冠状面位移均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大及股骨近端内侧皮质缺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轴向加载1800N时,最大位移出现于EM-LSMI-MCD组为6.90 mm。(3)本研究36根尸体股骨标本,平均年龄(67.53±6.45)岁,骨密度T值为-0.49±0.96(-2.051.12),TAD值为(23.05±2.16)mm。位移载荷曲线显示,相同骨折模型,同样轴向载荷下,PFNA固定较PFLCP固定位移更小,而相同内固定物,股骨近端内侧皮质缺损程度相同时,内上外下骨折线较外上内下骨折线具有更小的轴向位移。各组模型中,IM-MSLI-MI组轴向刚度最大,为678.90±26.64 N/mm,固定最为稳定。而EM-LSMI-MCD组轴向刚度最小,为79.83±2.52 N/mm,固定最不稳定。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完整时,各组均可加载至1800 N,当股骨近端内侧皮质部分缺损时,IM-LSMI-MPD组、EM-MSLI-MPD组、EM-LSMI-MPD组可承受的最大轴向载荷分别为1552.28 N、1431.08 N、1192.81 N。当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完全缺损时,IM-LSMI-MCD组、EM-MSLI-MCD组、EM-LSMI-MCD组可承受的最大轴向载荷分别为1361.78 N、1283.64 N、986.50 N。对IM-MSLI-MCD组标本进行1800 N循环加载后,位移变化6.165 mm,骨折近端内翻下沉,骨折间隙消失,骨折远端皮质与近端接触卸载后骨折无法恢复到初始位置。结论:(1)髓内、髓外固定方式对于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无显着差别,且没有一种内固定物显着优于其他。(2)无论髓内、髓外固定,整体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主要骨折线走行的周围区域及股骨干中下部的外侧骨皮质。当主要骨折线外上内下走行时,髓外系统在股骨颈钉及钢板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分布于股骨颈钉、钉板交界区及远侧皮质骨螺钉处;髓内系统应力则主要集中在主钉与股骨颈钉交界区及远端静力交锁钉处。当主要骨折线内上外下走行时,无论是髓外还是髓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于主要骨折线走行的周围区域,即钉板交界区或股骨颈钉与主钉的交界区,但应力集中程度较外上内下骨折线走行明显降低。(3)在相同骨折类型及轴向应力作用下,髓内较髓外固定具有更小的整体位移、对抗内翻应力效果更好。(4)主要骨折线为内上外下走行相比于外上内下走行,骨折远端对近端能够完全发挥力学支撑作用,可有效阻挡骨折近端内翻,降低内固定失效发生。(5)在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无论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如何,髓外固定及髓内固定均可实现稳定固定,能够满足术后负重过程中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动;当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存在缺损时,无论何种主要骨折线走行,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能更好地稳定骨折。且当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完全缺损时,患者术后须避免负重行走。(6)无论何种主要骨折线走行,股骨近端内侧皮质部分缺损、完全缺损在负重时只要存在部分支撑,或负重过程中,缺损间隙能够被轴向载荷消灭而重新实现支撑,即可发挥内固定保护作用,否则内固定物必然失效。

刘俊[9](2019)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费用、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率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时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的231例行PFNA治疗、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182例)和椎管内麻醉组(49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基础疾病、ASA分级、骨折Jensen-Evans分型、住院费用、麻醉费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费用、住院天数、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后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及其差值、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纳入的231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基础疾病、ASA分级、骨折Jensen-Evans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内麻醉组住院费用为(46394.97±7523.76)元低于全身麻醉组(49450.25±3262.35)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麻醉费用为(6302.60±849.41)元低于全身麻醉组(8977.80±1093.20)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150)ml低于全身麻醉组200(100,200)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中输血费用为420(215,420)元与全身麻醉组420(420,420)元相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椎管内麻醉组术后输血率(12.2%)低于全身麻醉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后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及其差值、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0天死亡率的影响无差异,但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麻醉费用、术中输血费用、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输血率,在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建议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官煜超[10](2018)在《不同方式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不同分型在PFNA固定与DHS固定后内固定稳定性研究目的:以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分型为基础,探讨髓外固定(DHS)与髓内固定(PFNA)的生物力学特性,结合既往已有的关于两者之间的优缺点的比较,进一步验证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分型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依据正常成年人CT影像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Pro/E软件建立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按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分型进行截骨处理。2、运用solidwork软件建立髓外固定(DHS)与髓内固定(PFNA)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选取二部分、四部分骨折模型,在设定相应材料属性,边界条件等参数后,分别用髓外固定(DHS)与髓内固定(PFNA)按骨科手术要求予以固定,得出有限元模型,模拟70KG正常成年人正常行走中右腿站立时髋关节所承受的力进行加载,研究DHS与PFNA的Von Mises应力分布以及不同内固定情况下股骨Von Mises应力分布,分析内固定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二部分骨折模型中,髓外固定(DHS)与髓内固定(PFNA)的应力分布均在内固定器械交界处出现集中情况,应力值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四部分骨折的髓外固定(DHS)骨折模型,股骨侧应力主要集中于股骨小转子部,内固定侧应力集中于拉力钉与套筒交界部;髓内固定(PFNA)骨折模型,股骨侧应力集中于内固定远端股骨内侧皮质,内固定侧应力集中于髓内钉与头钉交界部。结论:髓外固定(DHS)与髓内固定(PFNA)在固定股骨转子间二部分骨折时,生物力学分布未见明显异常;在固定股骨转子间四部分骨折时,髓外固定(DHS)骨折模型中应力则出现异常集中情况,不符合坚强内固定应力分布,而髓内固定(PFNA)模型中生物力学分布未见明显异常仍未见明显异常。第二部分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不同分型在PCCP固定、新型外侧壁重建钢板固定后内固定稳定性研究目的:以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分型有限元模型为基础,结合股骨外侧壁概念,设计新型股骨外侧壁重建钢板,为临床提供一种新式的、微创的、科学的、有效的外侧壁重建内固定器材。为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的并发症发生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方法:设计新型股骨外侧壁重建钢板,以第一部分内容的实验方法,选取三部分骨折(外侧壁破裂型)与六部分骨折分别以PCCP与新型股骨外侧壁重建钢板进行模拟内固定,研究PCCP与新型股骨外侧壁重建钢板的Von Mises应力分布以及不同内固定情况下股骨Von Mises应力分布,进而分析内固定模型的稳定性。结果:PCCP固定三部分骨折(外侧壁破裂)与六部分骨折内固定模型中,股骨侧应力均相对集中于股骨小转子,内固定侧应力则主要集中于PCCP两颗头钉中段与钢板上段;新型股骨外侧壁重建钢板固定三部分骨折(外侧壁破裂)与六部分骨折内固定模型中,股骨侧应力集中于小转子与大转子。结论:通过两者之间生物力学应力分析,较之PCCP,新型股骨外侧壁重建钢板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稳定作用稍差,但是考虑到外侧重建钢板设计只为辅助髓内固定稳定外侧壁,其在稳定内固定系统、防止退钉断钉方面仍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

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处理
    2.6 术后随访
    2.7 数据采集与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2.9 本次实验流程图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3.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3.3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4.2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必要性
    4.3 PFNA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4.4 FHR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4.5 本次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2)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2.1 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
        2.1.1 颈干角与前倾角
        2.1.2 骨小梁系统
        2.1.3 股骨矩
    2.2 病因及受伤机制
    2.3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
        2.3.1 AO分型
        2.3.2 Evans分型
        2.3.3 Evans-Jensen分型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4.1 病史及症状
        2.4.2 体征
        2.4.3 影像学检查
    2.5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案
        2.5.1 保守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6 术后功能锻炼
    2.7 总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治疗方法
        3.3.1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3.3.2 手术方法
        3.3.3 术后处理与评估
    3.4 临床资料采集及疗效观察
        3.4.1 临床资料采集
        3.4.2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
        4.1.1 术前合并症
        4.1.2 ASA风险分级
        4.1.3 Singh指数
        4.1.4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2 术中相关资料
        4.2.1 手术时间
        4.2.2 围手术期输血率及总失血量
    4.3 术后相关资料
        4.3.1 骨折愈合时间
        4.3.2 术后6 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4.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第5章 讨论
    5.1 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分析
    5.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2.1 住院时间
        5.2.2 住院费用
    5.3 临床疗效分析
        5.3.1 手术时间
        5.3.2 围手术期输血率及总失血量
        5.3.3 骨折愈合时间
        5.3.4 术后6 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5.3.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术中及术后指标比较
    2.2 3组术后患髋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
3 讨论

(4)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3种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DHS组
        1.2.2锁定钢板组
        1.2.3 PFNA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2.2 3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2.3 3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DHS内固定
    3.2 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
    3.3 PFNA内固定

(6)小转子骨折对Gamma3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2 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
    1.3 病例随访
    1.4 研究指标
    1.5 研究工具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2.1 随访病例指标异质性分析
    2.2 手术各项指标统计学分析
        2.2.1 .手术时间
        2.2.2 .术中失血量
        2.2.3 .透视次数
    2.3 术后随访情况
    2.4 术后功能及满意度评分
        2.4.1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HHS)分析
        2.4.2 .术后髋部FRS评分分析
讨论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
    3.2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损伤机制
    3.3 股骨距的临床意义
    3.4 股骨内侧壁和外侧壁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3.5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评估的标准
    3.6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机制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PFNA治疗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2.2 骨折复位质量
    2.3 尖顶距(TAD)
    2.4 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
    2.5 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2.6 外侧壁厚度
    2.7 颈干角丢失度、偏心距短缩距离
    2.8 术后1 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
    2.9 典型病例
3、讨论
    3.1 股骨粗隆部基本特征
    3.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损伤机制
    3.3 股骨粗隆外侧壁的作用及意义
    3.4 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与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3.4.1 外侧壁与髓外钉板系统
        3.4.2 外侧壁与髓内固定系统
4、小结
5、课题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8)股骨转子间骨折形态特点对内固定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转子间骨折主要骨折线方向及影响骨折稳定性因素
    1.1 明确转子间骨折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的意义
        1.1.1 转子间骨折主要骨折线及其走行方向的概念
        1.1.2 常用转子间骨折分型中的主要骨折线走行及共性特点
    1.2 影响转子间骨折稳定性因素
        1.2.1 股骨不稳定转子间骨折
        1.2.2 股骨近端内外侧皮质与骨折稳定性的关系
        1.2.3 股骨近端内侧皮质重要性
二、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系统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检索策略与方法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文献筛选
        2.1.4 评价方法
        2.1.5 异质性分析
        2.1.6 关键效应指标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检索结果
        2.2.2 异质性分析
        2.2.3 荟萃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系统评价的优势
        2.3.2 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选择
    2.4 小结
三、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不同骨折形态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主要仪器及软件
        3.1.3 实验分组
        3.1.4 加载条件选择
    3.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图像获取
        3.2.2 数据读取及处理
        3.2.3 阈值分割
        3.2.4 区域增长
        3.2.5 蒙版编辑
        3.2.6 股骨三维模型重建
        3.2.7 股骨三维模型的表面处理
        3.2.8 股骨三维模型材料属性赋值
        3.2.9 内固定物的重建和处理
        3.2.10 内固定物与股骨的匹配
        3.2.11 骨折模型的建立
        3.2.12 股骨内固定物三维模型的网格划分
        3.2.13 有限元模拟分析
    3.3 结果
        3.3.1 股骨近端骨折有限元模型建立
        3.3.2 轴向加载模式下各模型应力分布情况
    3.4 讨论
        3.4.1 股骨近端模型建立
        3.4.2 本研究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代表性内植物的选择
        3.4.3 加载状态的选择
        3.4.4 不同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形态对模型整体应力分布变化的影响
        3.4.5 不同骨折形态下各组不同内固定物应力分布分析比较
        3.4.6 本研究局限性
    3.5 小结
四、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治疗不同骨折形态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标本
        4.1.2 设备及器材
        4.1.3 分组方法
        4.1.4 骨折模型制作标准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前准备
        4.2.2 手术操作及骨折线造模
        4.2.3 尖顶距的测量
        4.2.4 包埋固定
        4.2.5 粘贴应变片
        4.2.6 生物力学加载
        4.2.7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一般结果
        4.3.2 各组模型轴向载荷位移分析比较
        4.3.3 循环载荷
        4.3.4 不同骨折模型在不同轴向载荷下各应变片应变值的比较
    4.4 讨论
        4.4.1 PFLCP与 PFNA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
        4.4.2 PFLCP与 PFNA内固定失效对比及生物力学机制分析
        4.4.3 内固定术后负重时机及大小选择
        4.4.4 本研究局限性
    4.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五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对照图
附录2 2015年至2018 年两组住院总费用柱状图
在校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不同方式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不同分型在PFNA固定与DHS固定后内固定稳定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骨折不同分型在PCCP固定、外侧壁重建钢板固定后内固定稳定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D]. 葛迅.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D]. 范翘楚.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J]. 孙强,董新利,刘晗,苏云,鲁圣助,崔大平,禹铭扬. 社区医学杂志, 2021(03)
  • [4]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研究[D]. 李刚.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5]3种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 徐杨俊,郑卫平,刘又生,路晓. 临床骨科杂志, 2019(06)
  • [6]小转子骨折对Gamma3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分析[D]. 杨铠嘉. 青岛大学, 2019(02)
  • [7]PFNA治疗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齐昊.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8]股骨转子间骨折形态特点对内固定效果的影响[D]. 杜育任.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5)
  • [9]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D]. 刘俊. 暨南大学, 2019(02)
  • [10]不同方式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D]. 官煜超. 遵义医学院, 2018(11)

标签:;  ;  ;  ;  ;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