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地产山楂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虹[1](2021)在《不同产地及炒制前后酸枣仁内在成分、滋味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酸枣仁为鼠李科枣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ex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可以宁心安神、养心补肝、敛汗生津,长期以来就是我国治疗失眠的要药。在当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患有焦虑、失眠的人群越来越多,酸枣仁作为第一批由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两用品之一,又是治疗失眠的要药,因此酸枣仁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需求量不断增加。酸枣仁发挥治疗作用的效果取决于酸枣仁的质量,然而酸枣分布广泛,多以野生为主,且酸枣仁常炒制后入药,因此产地和炒制是影响酸枣仁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酸枣仁质量的优劣与性状及内在成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种子类药材,酸枣仁脂肪油含量较高,目前,关于产地因素及炒制因素对酸枣仁脂肪油成分影响研究尚不系统;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则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此外滋味特征也是中药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以来源于河北、山西、陕西、辽宁4个产区的13个产地酸枣仁样品及对应炒品酸枣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地及产区间酸枣仁脂肪油成分特征、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差异以及滋味特征,分析生、炒酸枣仁化学成分差异,建立鉴别生、炒酸枣仁滋味判别模型。初步探究产地因素及炒制因素对酸枣仁内在成分和滋味性状的影响,以期为酸枣仁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评价研究奠定基础;为酸枣仁的临床安全、高效用药提供参考;为酸枣仁炒制机制及“逢子必炒”炮制理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酸枣仁的适宜种植区选择及酸枣仁品种的定向培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采用索氏提取法,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不同产地及炒制前后酸枣仁脂肪油,结合多重比较的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生、炒酸枣仁脂肪油重量占比进行分析。(2)对上述索氏提取出的不同产地及生、炒酸枣仁脂肪油,采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在酸枣仁脂肪油成分组成及各成分相对含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建立OPLS-DA模型,分析“产地”及“炒制”因素对酸枣仁脂肪油成分的影响,并筛选出产地间及炒制前后酸枣仁脂肪油的特征差异成分。(3)采用微波消解法,利用ICP-MS技术,分析不同产地酸枣仁中铜、汞、铅、镉、砷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并基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对不同产地酸枣仁进行聚类,从重金属角度表征产地间酸枣仁质量的差异,为酸枣仁质量把控提供数据支持。(4)采用电子舌技术,对炒制前后及不同产区酸枣仁滋味特征进行检测,关于生、炒酸枣仁滋味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的分析方法,并建立生、炒酸枣仁PCA、OPLS-DA识别模型,分析炒制对酸枣仁滋味的影响;关于不同产区间酸枣仁滋味差异,基于酸枣仁样品的滋味特征值,建立PCA、OPLS-DA模型,并筛选出产区间差异滋味。结果与结论:(1)生、炒酸枣仁脂肪油得率存在差异,炒制可以提高酸枣仁脂肪油提取率,不同产地间酸枣仁脂肪油得率差异不明显,炒制可以缩小不同产地生品酸枣仁脂肪油得率差异。(2)通过对不同产区及炒制前后酸枣仁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共筛选鉴定出了 39个化学成分。产区及炒制因素对酸枣仁脂肪油成分及各成分相对含量均有影响。关于炒制对酸枣仁脂肪油成分的影响,炒制后不饱和脂肪酸类成分含量增加;对生、炒酸枣仁脂肪油成分建立OPLS-DA模型,筛选出了 9个差异成分,分别为油酸甲酯、角鲨烯、丙烯酸-2,3-环氧丙酯十八烯酸、顺-11-二十碳烯酸甲酯、顺-13-二十碳烯酸甲酯、二十烷酸甲酯、二十二烷酸甲酯、硬脂酸甲酯、二十四烷酸甲酯。关于产区间酸枣仁脂肪油成分差异,OPLS-DA模型表明河北产区与其它3个产区均能明显区分。通过对两两产区建立OPLS-DA模型,结果显示两两产区间均可以被区分开,仅陕西-山西产区、山西-辽宁产区模型预测能力偏低,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在河北和陕西产区间存在7个差异显着成分,河北和山西产区间存在5个差异显着成分,河北和辽宁产区间存在5个显着差异的成分,陕西和辽宁产区间存在10个差异显着成分。(3)不同产地酸枣仁中均不含有汞元素,产地间铅、砷、镉、铜4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具有明显的产区特征。所有酸枣仁样品中均不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说明酸枣仁使用较为安全。(4)炒制对酸枣仁滋味有显着影响,基于电子舌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实现生、炒酸枣仁滋味的快速识别,建立了生、炒酸枣仁特征滋味指纹图谱,配对t检验结合OPLS-DA分析结果,筛选出了 3个生、炒酸枣仁差异滋味,分别为SCS、CPS、NMS。通过对不同产区生品酸枣仁及炒品酸枣仁滋味建立OPLS-DA模型,结果表明滋味可以作为酸枣仁产区鉴别的潜在依据,酸枣仁炒制后滋味会发生改变但仍具有产地属性。本文从酸枣仁中脂肪油提取率、脂肪油成分及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以及酸枣仁滋味特征方面对不同产地及炒制前后酸枣仁进行研究。对产地间和炒制前后酸枣仁差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差异标志物,进一步表明了产地和炒制是影响酸枣仁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酸枣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评价研究以及炒制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刘萌芝[2](2021)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陕北黄土丘陵区两个代表区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当地药用植物区系特征、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和药用植物药用特征,并结合Arc GIS分析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为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区内共有野生药用植物82科242属351种,其中被子植物78科236属345种,单子叶植物12科37属50种,双子叶植物66科199属295种;裸子植物2科4属4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真菌1科1属1种。野生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其中含1属的科、含2~9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野生药用植物数量多,所占比例大,尤其是寡种属和单种属比例高、数量多,体现了该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性。研究区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表现为草本层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且各植被类型在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说明各个植被层,四种植被类型异质性较高。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全草和根及根状茎入药的最多。该区丰富的草本类野生药用植物决定了其入药部位更多以全草为主,以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地柏枝(Selaginella sinensis)、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为代表。部分以根和根茎类入药,以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为代表。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的药味以味甘和味苦类最多,以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代表。药性以寒性和温性居多,以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艾草(Artemisia argyi)为代表。药效清热类的最多,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紫穗槐(Amorpha ornicula)为代表。该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抛物线模型关系。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种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900-1200m之间达到最大值。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西南方向。影响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9月最高温度(Tmax9)、9月最低温度(Tmin9)、年平均温度(Bio1)、季节性温度(Bio4)和9月平均温度(Tavg9)等。可以进一步预测百里香在当前时期和未来的适生分布区,建立百里香仿野生栽培区,有助于提高百里香的产量和品质,缓解野生资源不足与市场需求量大的矛盾,助推黄土高原地区药用植物产业发展。综上,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研究区内共有野生药用植物82科242属351种,其中含1属的科、含2~9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野生药用植物数量多。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表现为草本层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且各植被类型在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全草、根及根状茎入药的最多,药味以味甘和味苦类最多,药性以寒性和温性居多,药效清热类的最多。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抛物线模型关系,科、属、种的丰富度指数在海拔900-1200m之间达到最大值,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西南方向。影响百里香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9月最高温度(Tmax9)、9月最低温度(Tmin9)、年平均温度(Bio1)、季节性温度(Bio4)和9月平均温度(Tavg9)等。
梅全喜,曾聪彦,田素英,赵志敏,杨得坡[3](2019)在《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全面查阅和梳理有关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炮制的古今医药文献,厘清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的炮制历史沿革,分析其现代研究状况,总结其炮制工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等,并对其今后的炮制研究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为筛选陈皮优势饮片品种、规范特色饮片炮制工艺、深入研究新会陈皮炮制等提供参考。
李华斌[4](2019)在《泰山野生峨参的驯化栽培与峨参饼干加工》文中研究指明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L.)Hoffm.)属于伞形科峨参属二年生或者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峨参具有补中益气、补肺平喘和祛瘀生新之功效(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8),根主治:跌打损伤,腰痛,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水肿;叶外用治创伤。习称土田七、金山田七、萝卜七等,其鲜嫩的地上茎叶和干燥的根都具有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因峨参其独特的补虚健脾强身功效和良好的口感,使得峨参药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但由于峨参生长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泰山植物保护区的建立,野生峨参资源和可采集地点不断减少。因此急需开展泰山周边峨参种质资源的调查和野生驯化栽培及产品开发研究,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本项目拟通过调查泰山峨参分布范围、蕴藏量等信息,开展峨参驯化栽培研究,为峨参资源的区域性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泰山地区野生峨参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走访以及野外样地调查、市场调查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相似生境特点和植被类型的区域,调查其在泰山的资源分布、生境状况、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分布面积、蕴藏量,收集对比了来自泰山4个野生居群的峨参生长状态和种质50份,利用种子和无性繁殖技术进行大田扩繁驯化,主要结果如下:野生峨参群落散布于泰山岱顶、桃花源、后石坞、天烛峰、仙鹤湾以及娘娘庙200-1400米林下溪边、盘道旁、高山沟谷均有分布。岱顶前后坡发现约0.5 km2,合计单位区域内蕴藏量达9.984kg/km2;在桃花源三岔保护区发现大片约2.6 km2,合计储量最高可达51.918kg/km2;在后石坞自然保护区索道站和铜器行发现约4.8 km2,区域储量可达95.85kg/km2;在天烛峰自然保护区发现约0.3 km2,区域储量可达5.99kg/km2,发现野生峨参生长规律,在泰山地区能成片生长,每平方米植株个体密度大,种子幼苗多且能无性块根繁殖,采挖后能很快恢复幼苗,但需要2、3年的生长根才能完成营养成分的物质积累,进行资源采集,所以不能大面积采挖破坏野生资源,需要人工繁育保护野生资源。引种驯化的关键技术。野生峨参种子长卵形,单株多达1350粒,种子育苗驯化选取两年、三年生植株采收,背阴处沙藏,育苗时用水淘洗选取下层种子,人工低温处理在低温5-10℃下萌发率最高,湿润环境下萌发和出芽率高达92%。待开春解冻后可先育苗,再移栽出苗好。无性繁殖移栽一、二年生小根易成活,第二年后移栽;早春三月份采挖2、3年生,高3.5cm左右的苗;10月底采挖根头直径1—1.5cm的峨参根都可直接引种。通过对比野生和栽培峨参发现栽培引种峨参出芽到地上枯萎,苗粗、外观和根外观性状及饮片、峨参内脂含量无差异。以根分株繁殖能很快扩大形成规模和产量,栽培情况下不开花的第二年春就可以采挖利用,利用两种方法育苗繁育都取得成功,以根繁殖第二年根平均干重即能达42.36克,可供药用或食用,能形成产量和经济效益。开发出一种以中药中健脾养胃类中药保健验方为基础,配合当今流行的养生健康理念,以饼干的产品形式进行加工与开发,制得具有补虚健脾强身功能的中药特色饼干。研究结果掌握了泰山周边野生峨参资源及其驯化特点,开发道地产区独特峨参品种、保护特有资源、利于中药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运输和流通,为开发出新的创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提供基本依据。
赵猛,亢晶[5](2019)在《瑞香狼毒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及其药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ejasme L.)属瑞香科(Thymelaeacea)狼毒属(Stellera L.)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多集中分布在草原地区,对于高寒、干旱等恶劣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忍受性和适应性,在退化草场上逐渐成为优势种,抑制了牧草的生长,影响畜牧业发展。瑞香狼毒全株有毒,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常用来治疗水肿及皮肤病;瑞香狼毒含有香豆素类、木脂素类、黄酮类、二萜类和苯丙素类等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瑞香狼毒分类分布、生药学、植物化学以及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防治和利用瑞香狼毒提供理论依据。
秦丽[6](2018)在《广西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广西上思县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县之一,本文对该县中药资源的植物种类、分布、蕴藏量及传统医药知识等情况进行调查,对该县域中药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该县民间用药拳卷地钱进行生药学研究,为推进中药资源开发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基础。方法:文献调查法,野外调查(包括样线调查和样地样方调查)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精准定位、拍摄照片、采集标本,访问调查,内业整理(标本制作及鉴定、数据整理、数据库填报、整理上思县药用植物名录);对民族药(壮、瑶药)进行区系分析,比较同种药用植物在中医、壮、瑶医的用药异同点;以民间用药拳卷地钱为例对其进行显微观察,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通过UHPLC-MS法确定其黄酮类成分。结果:1.进行野外37个样地、185个样方的调查,采集到有花果中药资源植物812种,隶属147科507属,多种科(含种数>20)共4科(豆科、大戟科、茜草科、菊科),种属仅1属(紫金牛属);中药资源主要为全草类、根及根茎类。药用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全草类(338次);其次为根及根茎类(239次);清热类和活血化瘀类药用植物最为常见,种数分别占上思县药用植物种类数的61.95%、42.36%。上思县的药用植物普遍存在一药多效的现象,其总功效种类数与药用植物种类总数比达到1.9594;上思县药用植物分布类型大多为热带分布,植物具有热带性质。2.上思县栽培药材有牛大力、肉桂、八角、栀子等;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种,自治区级保护植物8种。样方调查中共出现15种重点物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枫香树(0.1568),侧面反映其蕴藏量较大;其次为楝(0.1405)、菝葜(0.0919)、白茅(0.0635)、千里光(0.0365)等,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蕴藏量一般。3.上思县壮、瑶两个少数民族,其医药各具特色,如壮族的刮痧、挑痧,瑶族的药浴。调查到该县常用壮药共142种,瑶药共48种,多为清热解毒、跌打损伤、祛风湿类药。同个物种的功效及药用部位在中医、壮医、瑶医的使用存在异同。4.苔藓植物是近年发现具有保肝护肝作用的植物,其中的地钱属植物作为民间草药,在上思县当地使用较多,具有较大的药用潜力及开发价值。采集上思县域内外12个产地拳卷地钱样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其植物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可作为拳卷地钱鉴定参考依据。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拳卷地钱样品总黄酮含量在4.6882~48.8298mg/g之间,各产地样品含量差异较大,产于贺州昭平县拳卷地钱总黄酮含量最高。UHPLC-MS法测定广西产拳卷地钱可能含有黄酮类成分5个,分别是Apigenin7,4’-diglucuronide、Apigenin7-glucuronide、芹菜素、木犀草素、金圣草黄素。结论:本文进行了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民间用药拳卷地钱生药学研究,采集并鉴定了812种中药标本,提供了上思县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及标本库,对其植被类型、地理特性、科属、药用部位、功效等多样性包括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重点药材蕴藏量、特色民族医药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提供了拳卷地钱原植物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及上思县域内外12个产地黄酮成分含量数据,测定广西产拳卷地钱可能含有黄酮类成分5个,分别是Apigenin7,4’-diglucuronide、Apigenin7-glucuronide、芹菜素、木犀草素、金圣草黄素。进行了中医、壮医、瑶医对同个基源物种药用部位及功效比较,结果表明各具特色。本文为解决该县药用植物多样性、栽培及中药资源问题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广西产拳卷地钱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实验依据。创新点:1.对上思县中药资源植物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对其植被类型、分布、科属、药用部位、功效等多样性进行分析,包括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重点药材蕴藏量、特色民族医药的调查与分析。2.创新上思县资源普查方法,提供了含GPS普查定位及计算机数据库等资源普查新技术。3.UHPLC-MS法测定广西产(12个产地)拳卷地钱黄酮类成分(见附件科技查新报告,编号CX2018060)。
代玄烨[7](2017)在《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 ——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原地区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其中很多药材是道地药材。《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以历史时期——清代中原地区中药材的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了清代中原地区十五个州府及下属一百零三个县的中药材资料,并与本草文献记载相印证,确立了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和道地药材生长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黄河以南西部秦岭余脉的伏牛山区;淮河——桐柏山——大别山区。见于各类方志与本草文献中的中原地区的中药材有熊胆、麝香、鹿茸、虎骨、牛黄、紫石英、方解石、赤石脂、白石脂、自然铜、磁石、滑石、贾涧石、云母、五灵脂、人参、天门冬、麦门冬、黄精、枸杞子、柴胡、前胡、五味子、远志、甘草、益母草、石菖蒲、苍术、茺蔚子、菟丝子、龙胆草、薏苡仁、升麻、卷柏、细辛、防风、黄连、沙参、玄参、漏芦、蒲黄、蛇床子、茜草、当归、黄芩、芍药、藁本、葛根、知母、贝母、苦参、狗脊、萆薢、瞿麦、射干、紫苑、白薇、百合、仙灵脾、款冬花、牡丹皮、地榆、柳叶、重楼、恶实、艾叶、红蓝花、山莳萝、大黄、桔梗、大戟、芫花、旋覆花、葶苈子、藜芦、乌头、贯众、半夏、莨荡子、青箱子、白芨、白蔹、连翘、兰茹、夏枯草、虎杖、马勃、槐实、五加皮、楮实子、秦皮、合欢、郁李仁、牵牛子、狼毒、萹蓄、谷精草、马兜铃、青木香、威灵仙等479种。在此范围与种类中,笔者归纳、总结、统计出清代中原地区方志文献中记载的中原地区道地药材34种,即:白术(禹白术)、禹南星、禹白附、禹白芷、禹蜜二花、禹全蝎、黄精、何首乌、山萸肉、辛夷、桐桔梗、裕丹参、杜仲、唐半夏、唐栀子、天麻、车前子、柴胡、菊花、石斛、茯苓、半夏、木贼、黄柏(黄檗)、木瓜、枣、石榴、桑白皮、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怀地黄、天花粉、仙茅。中原地区道地药材的生长与空间分布、地理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地理条件是形成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生长的基本前提。本文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中原地区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形成的复杂原因,总结药材分布和道地药材时空变迁过程中的历史教训,并力图能为当今道地药材的人工培育与合理的道地药材区划提供依据。对历史上中原地区药材资源分布与道地药材的变迁研究还进一步告诫我们在利用和采集野生药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药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不能过度采挖,避免道地药材的资源枯竭。这项研究能为我们合理保护和利用中原地区中药资源提供借鉴和依据。
曾勇豪,唐初明,周云涛[8](2014)在《广西风味小野果涩梨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涩梨(古称林檎)和山楂的形态特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结果表明,涩梨在广西被误称"山楂"或"大果山楂",但广西"山楂"不是山楂属植物,而是苹果属植物,药用时属山楂伪品,必须区别对待。广西本来也产山楂,有分布较广的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以及桂东北的湖北山楂(C.hupehensis)和桂西北的云南山楂(C.scabrifolia)。涩梨包括台湾林檎(Malus doumeri)和光萼林檎(M.leiocalyca)两个近缘种,实际生产中的涩梨树种为台湾林檎。涩梨产量高,并富含黄酮类及VE成份,其有别于山楂的特定价值,仍值得开发利用。
张丰聪[9](2013)在《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 ——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中心》文中认为研究动机: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医药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对现代影响至深的“近代模式”。近代医药学期刊,以其动态性、真实性、时效性、交流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保存了大量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刊载了大量中药研究的论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代医药学期刊发表的中药文献的研究,总结近代中药研究成果,反思近代以来中药研究的利弊得失,探讨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结合的可能层次。研究目的:以近代医药学期刊文献为基础,研究近代中药理论的嬗变。由此出发,探讨近代中药理论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对近现代中药理论的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学方法: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以“全国报刊索引”中的《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为主要检索资料来源,以《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和《中药研究与文献检索》为线索,对《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进行过录,系统收集近代医药学期刊中的中药研究文献,建立近代医药学期刊中药文献数据库,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近代中药理论进展,研究近代中药理论嬗变。(2)史学研究法:系统运用历史方法学中的归纳、比较、分析、考证等方法,分析古今中药理论之变迁,梳理当时之期刊参与者以及中药研究者对近代中药理论的作用和贡献,划分近代中药研究的三个阶段。(3)社会学方法:采用间接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近代医药学期刊等第二手资料,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对中药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的影响。(4)哲学方法:综合运用矛盾分析、现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药理论嬗变进行系统分析和辩证综合,分析近代中药理论的形成模式,探讨近代科学思维对中药研究的影响。(5)思维科学方法:运用形象(直感)思维学方法,从经验思维和抽象思维角度出发,研究中药理论从经验或感觉上升为系统理论过程,探讨近代科学思维对近代中药研究的影响。研究内容:(1)对近代医药学期刊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不同期刊特点,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2)对近代医药学期刊中涉及中药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近代医药学期刊中药文献数据库,分析涉及中药理论和研究的文献,总结近代中药理论特点;(3)在深入了解近代中医理论嬗变基础上,对比古今中药理论,探析近代中药理论特点,分析“本草”到“中药”的嬗变过程,探讨近代中药理论嬗变对近现代中药研究影响;(4)分析古代本草学的继承性、创造性和局限性,结合中药传统药理与现代药理等的对比,讨论近代文化、社会等因素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研究结论:1.近代医药学期刊是近代中药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要媒介,刊载了大量近代中药研究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珍贵的文献价值;2.“西风东渐”对近代中药研究影响甚巨,文化、社会因素影响传统本草理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科学化研究提供条件,传统本草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逐步向现代中药研究模式转变,取得较多成果;3.近代中药的研究的内容以生药学、中药的化学研究和药理研究为主,中药药理的研究代表了近代中国药学的研究水平;4.中药“近代模式”对现代中药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现代中药研究基本上沿袭了近代中药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但其研究结果能否回归传统中医药理论值的反思。
张晶[10](2013)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山楂质量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药材的质量控制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源头。对原药材质量评价是中药制剂生产的起始工作,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质量可靠的药材是生产出合格产品的重要保障。中药材来源复杂,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不同产地的同类药材中有效物质的含量不尽相同,所以道地药材的选择十分重要。传统的质控方法经验法和显微法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且不能够实现快速分析,这就给中药材的鉴别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过反映不同种属、不同产地、优劣和真伪药材在化学成分上的不同,实现中药材的产地、种属、真伪鉴别和含量分析。山楂是味常用的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其植物来源于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 E. Br)或山楂(C pinnatifida Bge.)的成熟果实,具有行气散瘀、健胃消食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主要功效作用在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山楂中有机酸成分能够促进消化系统的分泌,进而能够健胃消食、增加食欲。山楂中黄酮类和三萜酸类成分能够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抗心率不齐的功效。此外,山楂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的作用。山楂分布广泛,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有南北之分,习称为“北山楂”和“南山楂”,“北山楂”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北方省份,其中又以山东青州、安丘等地产者为“道地药材”。“南山楂”主要分布于南方的广西、湖北、云南等省。“北山楂”来源于山里红及山楂植物,而“南山楂”为同属植物的野山楂。关于山楂药效成分研究,国内外具有大量文献报道,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现代研究证明“北山楂’和“南山楂”中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差异较大,而“北山楂”中又有产地之分,不同产地的山楂因栽培气候、土壤、人工等因素的不同成分含量会有所不同。传统鉴别山楂药材的方法包括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和薄层色谱鉴别法。它们存在主观性、复杂性、耗时等不足之处。基于此目的,本课题应用快速、方便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山楂药材的质量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1收集山东、河南、河北3个产地的“北山楂”各20份,“南山楂”30份,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建立定性判别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波段和建模参数的优化,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识别率和拒绝率达到了97%以上。2采用收集的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产地的药材,采用漫反射的方式采集的近红外光谱,与其中有机酸的含量进行关联,采用PLS算法建立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考察了包括SNV、MSC、一阶导数+SNV、一阶导数+MSC在内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光谱区间进行优化。最终采用一阶导数+MSC预处理方法,6个主成分数,6400-7600cm-1波段进行建模,建立模型个参数,各参数的值分别为Rc.0.9716,RMSECV=0.0726,Rp=0.9672,RMSEP=0.0646.
二、一种地产山楂的生药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地产山楂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产地及炒制前后酸枣仁内在成分、滋味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材产地研究概述 |
1.1.1 历代本草文献对中药材产地的认识 |
1.1.2 产地对中药化学成分、滋味影响研究进展 |
1.1.3 开展中药材产地研究的意义 |
1.2 中药材炒制研究概述 |
1.2.1 历代本草文献对中药材炒制的认识 |
1.2.2 炒制对中药化学成分、滋味影响研究进展 |
1.2.3 开展中药材炒制研究的意义 |
1.3 中药研究应用技术概述 |
1.3.1 LC-MS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1.3.2 GC-MS技术在脂肪油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1.3.3 ICP-MS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
1.3.4 电子舌技术在中药滋味研究中的应用 |
1.4 酸枣仁产地及炒制研究进展概述 |
1.4.1 酸枣仁概述 |
1.4.2 不同产地酸枣仁研究概述 |
1.4.3 生、炒酸枣仁差异研究概述 |
1.5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不同产地及生、炒酸枣仁脂肪油成分的GC-MS分析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前处理 |
2.2.2 GC-MS分析条件 |
2.2.3 方法学考察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酸枣仁脂肪油提取率结果分析 |
2.3.2 酸枣仁脂肪油化学成分基础特征分析 |
2.3.3 酸枣仁脂肪油化学成分定性及定量分析 |
2.3.4 酸枣仁脂肪油成分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结论 |
2.4.2 讨论 |
第三章 ICP-MS技术测定不同产地酸枣仁中5种重金属含量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仪器工作条件 |
3.2.2 样品前处理与溶液制备 |
3.2.3 标准曲线配制 |
3.2.4 方法学考察 |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产地酸枣仁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直观分析 |
3.3.2 不同产区酸枣仁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直观分析 |
3.3.3 不同产地酸枣仁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主成分分析 |
3.3.4 不同产地酸枣仁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聚类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结论 |
3.4.2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生、炒酸枣仁及产地鉴别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ASTREE电子舌介绍 |
4.2.2 电子舌检测过程 |
4.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4.2.4 方法学考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生、炒酸枣仁滋味对比分析 |
4.3.2 不同产区酸枣仁滋味分析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结论 |
4.4.2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区系研究 |
1.2 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1.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
1.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3.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
2.3.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2.3.3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
2.3.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查阅 |
2.5.2 样地设置及其调查 |
2.5.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
3.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分析 |
3.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属的组成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4.1 结果分析 |
4.1.1 米脂县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1.2 宝塔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2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
5.1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
5.2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的性味分析 |
5.3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功效分析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
6.1 海拔、坡向对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6.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百里香分布的影响 |
6.2.1 研究区百里香分布情况及特征 |
6.2.2 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物种组成特征 |
7.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
7.3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 |
7.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 |
7.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名录 |
附录 B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及性味、功效 |
附录 C 陕北黄土丘陵区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炮制历史沿革 |
1.1 陈皮炮制历史沿革 |
1.2 广陈皮炮制历史沿革 |
1.3 新会陈皮炮制历史沿革 |
2 现代炮制规范 |
3 现代炮制研究 |
3.1 炮制工艺研究 |
3.2 炮制品的化学成分研究 |
4 讨论 |
(4)泰山野生峨参的驯化栽培与峨参饼干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伞形科植物资源及峨参属植物概况 |
1.2 泰山野生峨参分布 |
1.3 峨参简介 |
1.4 峨参根的药用价值 |
1.5 峨参根的食用价值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峨参资源调查方案设计 |
2.2.2 栽培驯化试验设计 |
2.3 峨参中药饼干配方及工艺设计 |
2.3.1 空白饼干配方工艺摸索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泰山野生峨参资源分布状况 |
3.2 泰山野生峨参资源蕴藏量 |
3.3 种子生长发育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
3.4 峨参植株生长状况 |
3.5 栽培峨参与原植物特征比较 |
3.6 栽培峨参生药学性状、根萌芽繁殖方法 |
3.7 峨参引种驯化的关键技术 |
3.7.1 选地整地 |
3.7.2 种植方法 |
3.7.3 适时管理 |
3.7.4 病虫害防治 |
3.7.5 采收季节及方法 |
3.8 峨参饼干配方及工艺筛选 |
4 讨论 |
4.1 峨参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1 采收方式原始 |
4.1.2 监管困难度大 |
4.1.3 分布的零散性 |
4.2 峨参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
4.2.1 加强保护、宣传措施 |
4.2.2 注意采收方式 |
4.2.3 引种和驯化栽培 |
4.2.4 减少郁闭度 |
4.2.5 加工储藏 |
4.2.6 开展药用植物的基础性研究 |
4.2.7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瑞香狼毒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及其药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瑞香狼毒分类、分布及其生物学特征 |
1.1 分类与分布 |
1.2 瑞香狼毒生物学特征 |
2 瑞香狼毒的本草考证及生药学性状 |
2.1 瑞香狼毒本草考证 |
2.2 瑞香狼毒生药学性状 |
3 瑞香狼毒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 |
3.1 瑞香狼毒化学成分研究 |
3.1.1 香豆素类化合物 |
3.1.2 木脂素类化合物 |
3.1.3 黄酮类化合物 |
3.1.4 二萜类化合物 |
3.1.5 其他化合物 |
3.2 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
3.2.1 抗菌活性 |
3.2.2 抗癌及抗肿瘤活性 |
3.2.3 对动物毒害致死活性 |
4 展望 |
(6)广西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上思县中药资源概况 |
第一章 上思县概况及调查方法 |
1.1 上思县概况 |
1.1.1 地理位置 |
1.1.2 地质地貌 |
1.1.3 气候 |
1.1.4 植被概况 |
1.1.5 中药资源概况 |
1.1.6 传统医药民俗风貌 |
1.2 调查方法 |
1.2.1 样线调查 |
1.2.2 样地样方调查 |
1.3 栽培情况调查 |
第二章 中药资源特点分析 |
2.1 科的组成特点分析 |
2.2 属的组成特点分析 |
2.3 性状分析 |
2.4 药用部位分析 |
2.5 药用功效分析 |
2.6 重点调查品种分析 |
2.6.1 重点调查品种统计 |
2.6.2 部分中药材蕴藏量分析 |
2.7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分析与对策 |
2.8 上思县中药材栽培现状分析 |
2.8.1 栽培的中药材种类调查及分析 |
2.8.2 中药材栽培适宜性调查 |
2.8.3 栽培技术要点 |
2.9 药用植物地理特性分析 |
2.9.1 属的区系分析 |
2.9.2 优势科及表征科分析 |
第三章 常用中药、壮药、瑶药的比较 |
3.1 调查方法 |
3.2 结果 |
3.2.1 同个物种在中医、壮医、瑶医的药用部位的比较 |
3.2.2 同个物种的功效在中医、壮医、瑶医中的比较 |
3.3.3 壮、瑶族民间验方调查 |
3.3 小结 |
第二部分 民间药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 |
第四章 地钱属植物的生态分布调查 |
第五章 拳卷地钱生药学研究 |
5.1 拳卷地钱显微鉴别 |
5.1.1 仪器与试剂、药材 |
5.1.2 方法与结果 |
5.2 拳卷地钱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
5.2.1 样品制备 |
5.2.2 仪器与试剂 |
5.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5.2.4 讨论 |
5.3 拳卷地钱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 |
5.3.1 仪器与试剂、药材 |
5.3.2 供试品制备 |
5.3.3 色谱条件与测定 |
5.3.4 结果 |
5.3.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件 查新报告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 ——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现状 |
第二节 历史药物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道地药材为中心 |
一 历史药物地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
二 历史药物地理学的理论依据 |
三 历史药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
第一节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的区域环境 |
第二节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的药材种类和空间特征 |
一 开封府、汝州、许州三州府县志中所记载的药材种类 |
二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三节 清代开封府境内的道地药材 |
一 开封府西部禹州境内丰富的药材资源 |
二 开封府西部禹州境内的道地药材 |
第四节 开封府道地药材资源枯竭——以麻黄为中心 |
一 唐代《新修本草》所载中牟县的道地药材 |
二 唐宋元明时期道地麻黄产地在中牟县圃田泽周边 |
三 清代以后道地麻黄产地的变迁 |
四 清代中牟圃田泽周边地区道地麻黄消失的原因 |
第二章 清代河南府、陕州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
第一节 清代河南府、陕州的区域环境 |
第二节 清代陕州药材资源分布特征 |
第三节 清代河南府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
一 河南府药材种类 |
二 河南府药材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四节 清代河南府的道地药材 |
第三章 清代南阳府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
第一节 清代南阳府的区域环境 |
第二节 清代南阳府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
一 南阳府县志中所记载的药材种类 |
二 南阳府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三节 清代南阳府的道地药材 |
一 八大宛药 |
二 南阳府志中收录的道地药材 |
第四章 清代汝宁府、光州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
第一节 清代汝宁府、光州的区域环境 |
第二节 清代汝宁府、光州的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
一 苎麻与驻马店市的由来 |
二 汝宁、光州府县志中记载的药材种类 |
三 汝宁府、光州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三节 清代汝宁府、光州的道地药材 |
第五章 清代归德府、陈州府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
第一节 清代归德府、陈州府的区域环境 |
第二节 清代归德、陈州府的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
一 归德、陈州府县志中记载的药材种类 |
二 归德、陈州两府中药材种类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三节 清代归德、陈州府的道地药材 |
第六章 清代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
第一节 清代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区域环境 |
第二节 清代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药材资源分布特征 |
一 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及下属县志中所记载的药材种类 |
二 怀庆、卫辉、彰德三府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三节 彰德、卫辉、怀庆三府的道地药材 |
一 彰德府道地药材——天花粉 |
二 卫辉府道地药材——仙茅 |
三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
四 怀庆府的地理条件与道地药材产区的形成 |
结语 |
附录 |
一 清代中原地区濒绝药材一览表 |
二 清代中原地区道地药材一览表 |
三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药材种类表 |
四 清代河南府、陕州药材种类表 |
五 清代南阳府药材种类表 |
六 清代汝宁府、光州药类种类表 |
七 清代归德府、陈州药材种类表 |
八 清代卫辉府、怀庆府、彰德府药材种类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广西风味小野果涩梨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涩梨的植物分类学地位 |
2 形态特征 |
2.1 涩梨形态特征 |
2.1.1 涩梨原种台湾林檎 |
2.1.2 涩梨新种光萼林檎 |
2.2 涩梨与山楂特征对比 |
2.3 结论 |
3 涩梨的开发利用价值 |
3.1 化学成分 |
3.2 医用价值 |
3.3 食用价值 |
3.4 材用价值 |
3.5 食品工业价值 |
(9)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 ——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1.1 核心问题 |
1.2 时间界定 |
1.3 载体界定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3.1 文献学方法 |
3.2 史学研究法 |
3.3 社会学方法 |
3.4 哲学方法 |
3.5 思维科学方法 |
第一部分 近代医药学期刊研究概况 |
1.近代医药学期刊现状调查 |
1.1 近代医药学期刊出版情况 |
1.2 现存近代中医药期刊调查 |
1.3 近代医药学期刊研究现状 |
2.近代中医药期刊特点 |
3.近代中医药期刊涉及的主要问题 |
3.1 中医发展之路 |
3.2 中医在困境中的抗争 |
3.3 中西汇通之探讨 |
3.4 中医教育 |
3.5 名医之话 |
3.6 名医验案 |
3.7 医学科普 |
3.8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 |
3.9 其他 |
第二部分 近代期刊的中药文献研究 |
1.近代中药研究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
2.近代重要中医药期刊有关中药的文献研究 |
2.1 《绍兴医药学报》 |
2.2 《中医杂志》 |
2.3 《三三医报》 |
2.4 《奉天医学杂志》 |
2.5 《杏林医学月报》 |
2.6 《广东医药月报》 |
2.7 《中医世界》 |
2.8 《自强医学月刊》 |
2.9 香港《国医杂志》 |
2.10 《医林一谔》 |
2.11 《神州国医学报》 |
2.12 《国医公报》 |
2.13 《光华医药杂志》 |
2.14 《现代中医》 |
2.15 《医界春秋》 |
2.16 《中医新生命》 |
2.17 《北平医药月刊》 |
2.18 《文医半月刊》 |
2.19 《国医砥柱月刊》 |
2.20 《中国医学》 |
2.21 《新中医刊》 |
2.22 《北京医药月刊》 |
2.23 《国药新声》 |
2.24 《国医导报》 |
2.25 《复兴中医》 |
2.26 《中国医药月刊》 |
2.27 《医文》 |
2.28 《华西医药杂志》 |
2.29 《苏州国医杂志》 |
3.近代刊载中药研究文献的其他刊物 |
3.1 《中华药学杂志》 |
3.2 《中国生理学杂志》 |
3.3 其他 |
第三部分 近代中药研究及理论嬗变 |
1.近代中药研究概述 |
1.1 文献研究 |
1.2 实验研究 |
2.基于医药期刊的近代中药研究 |
2.1 生药学研究 |
2.2 中药的化学研究 |
2.3 中药药理研究 |
2.4 中药临床研究 |
2.5 研究机构 |
3.近代中药研究评价 |
3.1 研究内容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较少 |
3.2 研究范围较狭窄 |
3.3 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较少 |
4.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本草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
1.1 传统本草学与博物学 |
1.2 现代中药理论研究困惑 |
2.从传统“本草”到近代“中药” |
2.1 本草 |
2.2 中药 |
3.近代中药理论研究内容变化的原因 |
3.1 中药理论的“近代模式”及其影响 |
3.2 近代中药研究重心的转移 |
3.3 影响因素 |
结论 |
致谢 |
其他参考书目 |
附录 |
(10)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山楂质量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ATALOGUE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中药材鉴别研究概况 |
1.1 鉴别研究意义 |
1.2 鉴别研究方法 |
1.2.1 经典鉴别法 |
1.2.2 现代鉴别法 |
2 山楂研究概况 |
2.1 山楂的药理研究 |
2.2 山楂的药效成分研究 |
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1 简介 |
2 原理与分析流程 |
2.1 基本原理 |
2.2 分析流程 |
3 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3.1 定量分析方法 |
3.2 定性分析方法 |
4 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
4.1 定性分析 |
4.1.1 药材的产地鉴别 |
4.1.2 厂家鉴别 |
4.1.3 真伪鉴别 |
4.2 定量分析 |
4.3 生产过程中实时在线检测 |
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鉴别山楂产地的研究 |
1 仪器与软件 |
2 方法 |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2.2 近红外光谱采集 |
2.3 校正集、验证集样品的选择 |
2.4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2.5 光谱区间的选择 |
2.6 模型的建立 |
2.7 模型的评价 |
3 结果 |
3.1 光谱分析 |
3.2 K-S分类结果 |
3.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3.4 光谱区间的选择 |
4 讨论 |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山楂中有机酸含量的研究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2.2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2.3 近红外光谱采集 |
2.4 校正集、验证集样品的选择 |
2.5 异常样本的检测 |
2.6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2.7 光谱最优区间的选择 |
2.8 模型的建立和预测能力分析 |
2.9 重复性实验 |
3 结果 |
3.1 有机酸含量测定结果 |
3.2 样品的近红外光谱 |
3.3 校正集、验证集样品的划分结果 |
3.4 异常点检测结果 |
3.5 光谱预处理结果 |
3.6 光谱区间的选择结果 |
3.7 模型预测能力分析 |
3.8 重复性考察结果 |
4 讨论 |
论文总结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一种地产山楂的生药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产地及炒制前后酸枣仁内在成分、滋味差异研究[D]. 李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D]. 刘萌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J]. 梅全喜,曾聪彦,田素英,赵志敏,杨得坡. 中药材, 2019(12)
- [4]泰山野生峨参的驯化栽培与峨参饼干加工[D]. 李华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5]瑞香狼毒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及其药理学研究进展[J]. 赵猛,亢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9(03)
- [6]广西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D]. 秦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 [7]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 ——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D]. 代玄烨. 郑州大学, 2017(08)
- [8]广西风味小野果涩梨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J]. 曾勇豪,唐初明,周云涛. 林业勘查设计, 2014(02)
- [9]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 ——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中心[D]. 张丰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山楂质量控制的研究[D]. 张晶. 山东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