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道德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道德状况

一、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的道德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刚[1](2021)在《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文中指出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以学习目标为导向,激励和引导自己选择偏向的学习行为,并指引自己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动力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正面临中学生学习偏狭之困,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问题比较突出。学习动机是解析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生境的一把钥匙,即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主导类型的性质与成因问题的追究,可以深刻反思教育和文化环境的相关问题,促进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本研究主要从文化的视角,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的方法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学生“学习努力目标”为切入口,系统探讨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主导类型的性质及成因,揭示其学习动机主导类型形成的教育和文化问题,进而深入思考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条件和基础。整个研究包含七大部分:绪论,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及性质,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教育工具化的文化分析,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心理内涵与教育条件,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路向,结论和展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有5种主导类型:按频次多少依次是自我提高动机、健康动机、获得认可动机、成就动机、独立动机。“抽样整体学生”、“学优生”、“中等生”、“学差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相同。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主导学习动机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具体表现为学生以“学习成绩”为工具或中介的个人物质与荣誉的外在目标追求。自我提高动机、获得认可动机、成就动机的工具性最为明显,其外在目标分别占比83.39%、95.83%、84.66%。健康动机和独立动机表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适应性特点。(2)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控制性的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家校结构性的贫困条件、家校惯常性的控制方式、教育高竞争的考试制度。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人们追求等级的文化,通过教育工具化得以系统反映,并被教育主体认同和强化。教育工具化增强了文化环境的控制性和系统性。(3)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教育工具化的行为层表现是教育主体(主要指家长、老师和学生)聚焦考试成绩,认为成绩高就是有出息、成绩高才有面子,一切管教都是为学生好;价值层表现是聚焦工具价值的教育理解与选择,认为教育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道德适应、更高的等级地位;信仰层表现是聚焦物质结果的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认为人的生命意义在于重生(身体第一)、重德(处好关系)、重为(被瞧得起)。(4)本研究认为改变教育工具化现状,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是教育改进之关键。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的是个体“自主-能力”之基本需要,“志趣-精神”之核心价值,“自由生活”之生命意义。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需要教育主体形成天赋尊严的共识,需要建设支持学生自主的文化环境,需要积极促进教育与生活的相互融通。而文化环境的建设又需要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通之处。(5)本研究认为生活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生活的教育与内在学习动机共同指向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命自由的追求。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寓于生活的教育的过程之中,以自主选择、自我价值和自我激励为重要特征。生活的教育旨在通过推动尊重人的生命的社会建设、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形成系统的促进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支持性文化环境。

李娜[2](2020)在《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屡见不鲜,该问题不仅阻碍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还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指学生实际承受的学习负担严重超出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小学生减负措施的标准。该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如何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在社会学视角下探讨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和访谈法,搜集前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Q市3所小学的部分学生、教师、家长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当下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实现象,探析原因,为解决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首先,本文根据学生承受学习负担的场所将小学生学习负担类型分为两大类:校内负担、校外负担。其中校内负担包括课程标准之内的负担和课程标准之外的负担,校外负担包括家长自主增加的负担和课外辅导班增加的负担。其次,在查阅我国小学生减负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发现了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些现象:课后服务演变成课堂学习;书面作业总量严重超部颁标准;教学评估过度依赖考试;教辅材料杂多;校外学习负担。再次,本文在社会学视角下对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探析,将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归为以下四个方面:小学提前进入升学状态;社会垂直流动的文凭化;家长社会比较压力的转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最后,在对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对策: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缓解升学压力;拓宽晋升渠道,促进社会垂直流动;重视家长学校的功能,纾解家长社会比较压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缩小校际差异。

叶承娟[3](2020)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 ——以丽水市JN县中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生欺凌事件在中小学校园里时有发生,欺凌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其背后有太多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大中城市等发达或较发达地区抽取样本进行研究,缺少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校园欺凌治理的研究。为探索符合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治理对策,把校园欺凌治理落到实处,本次研究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为抓手,以丽水市JN县中小学为例展开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整理总结出该地区校园欺凌现状及治理现状,分析欠发达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及治理困境,结合欠发达地区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校园欺凌治理对策建议。丽水市JN县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如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较普遍,有32%的孩子被欺凌过,有22%左右的孩子参与过欺凌,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应该引起学校、社会、家长的重视。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欺凌行为多发生在教室、餐厅、走廊等公共区域,寝室也占了一定比例;校园欺凌行为方式中,以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言语欺凌为主占比为72.44%,关系欺凌占比为22.44%,学校、家长要警惕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给孩子们心理造成的影响;欺凌行为参与群体以同班同学为主占比为69.87%,有矛盾孩子参与欺凌比例也较高为30.13%;被欺凌后,随着年段的增长,孩子们越不愿意将被欺凌情况告知父母、老师,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JN县存在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卷入欺凌的比例高于正常家庭孩子。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一是家庭成因。教育缺失,导致孩子思想行为偏激;亲情缺失,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失衡。二是社会成因。受居住环境、周边环境等的影响,孩子易被周边不良人群影响;受网络和各种自媒体不良风气的侵染,孩子们易模仿跟风。三是心理成因。孩子基本需求的匮乏,如心理安全缺失,爱与尊重的缺失;孩子认知水平有限,易模仿不良行为;人格特质缺陷,关键期父母教育的疏忽或失误,给孩子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校园欺凌的治理现状:一是有开展相关欺凌防治教育活动但频率不高,各教师开展相关欺教育频率参差不齐;二是校园欺凌防治的活动形式仍需多样化,缺少专业引领;三是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四是部分学校流于形式,未把欺凌治理真正落到实处。校园欺凌治理的困境:一是治理理念落后;二是制度保障不到位;三是治理缺少合力。基于对欠发达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治理现状及困境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一是转变治理理念,加强教育与管理。如:设立专门治理机构,加强欺凌治理管理;关爱留守儿童,搭建家校互通平台;开设心育课程,助力孩子阳光成长。二是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校园欺凌治理。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出欺凌专项法案;规划治理措施,建立欺凌防治机制;推进欺凌项目研究,形成欺凌干预模式。三是各方共同发力,创设健康成长环境。如:注重行为养成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社会组织共同发力,形成“零容忍”社会氛围;净化媒体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关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欠发达地区校园欺凌的治理是否有实效性及推广性,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究。

王玲[4](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楚高锋[5](2019)在《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在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进一步深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纠纷,需要我们主动思考和不懈的努力。尽管我们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提高。此研究选取A市、B市、C市作为样本区域,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方式,对其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研究,根据调查数据探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得出:(1)中小学生法治认知水平不高;(2)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内容单一、载体不够丰富;(3)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4)中小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不完善等。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分析相关数据,本研究认为,应站在全局角度建设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在教育理念方面应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理念,做到“三个结合”,即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显性法治教育与隐性法治教育相结合。在建设机制方面,应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长、政府、社会,包括学生自身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不同社会主体的观念、制度、行为提出不同的建设机制。在教育载体方面,可从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的制度机制建设、课程化建设、特色化建设、专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科学构建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大力开展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活动规则的制定、修改、落实等法治教育宣传活动,增强中小学生法治意识,正确享受自身权利,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在管理主体上,可对财政能力较弱的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有必要在师资、经费、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促进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扩大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需求。

马浩珉[6](2019)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科学水平技术的提高,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近年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受到了不同层面的挑战与冲击,出现了一系列由德育引发的现实问题;当前大多数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程度有所欠缺,导致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而且也普遍存在学生家庭匮乏必备的文化资本等情况,导致这些区域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如何在这种局面下,处理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德育现实问题,是我们必须进行深刻思考的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本文以如何切实解决中小学德育的现实困境作为切入点,对中小学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当前阶段中小学德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明确了当前对中小学德育相关研究现状以及中小学德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方法,为正文的开展做了铺垫。之后在正文中,首先对在民族地区开展中小学德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总结;其次也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的特殊之处进行了分析总结,之后通过实际地调查走访,整理相关数据,归纳了影响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原因何在。最后,根据得出的数据,对临夏地区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并以此提出了改进当前临夏地区中小学德育困境的相关建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具体方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影响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因素进行梳理,对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为现实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袁艳秋[7](2019)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总量呈数量级激增,这对生存在信息时代的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世界各国和组织都意识到信息素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公民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信息时代的个体不仅要意识到自己身处信息时代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信息敏感性,还应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获取、评价、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确保信息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且能够有效维护信息的安全。本研究首先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研究,从内涵发展变化、评价标准与体系的构建、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三个方面加以评述。在梳理以往信息素养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将信息素养划分为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能力和信息道德与安全三个维度,构建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评测框架。并依据这一框架设计了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对X市三所不同区域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对象所在班级班主任和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综合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结果,调查对象信息素养总体现状不容乐观,信息环境意识和信息道德发展良好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保健意识有待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不平衡,版权意识较弱等。信息素养教育不受重视,教师对于信息素养内涵认知的不全面,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单一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最后,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可能的产生原因,分别从学校、教师及教育教学层面提出了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开拓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等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期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林熙[8](2019)在《贫困地区县域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B市Q区为例》文中指出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物力资源是学校办学的物质前提,拥有充足的硬件办学条件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整体经济落后,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配置不均衡。针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需要正确把握当地现状,以便科学的针对其问题探寻解决的路径,进而促进该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研究共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等,同时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目前关于义务教育物力资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主要针对关于义务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以便更好的为本研究的提供方向。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公共产品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以及教育公平,同时对指标选取进行了简单阐述,分析选取该指标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为物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首先从教育的普及、教育投入情况等方面介绍了该区义务教育发展情况。其次,还阐述了目前该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总体评估情况。最后,主要对2015-2018年该区物力资源的配置的六个指标做了详细的现状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通过调研发现,虽然该区实现了基本均衡,但依然有不少问题,整体物力资源的配置水平低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的利用率低,城区“大班额”明显,学校教育信息化滞后、标准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存在,探寻其原因,主要包括当地经济水平的落后,县级政府投入不足,学校领导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第六部分为对策研究,针对该区的问题,从社会经济文化层面、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提出了建议,首先要发展整体经济,推动脱贫攻坚战,发展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各级政府需要明确责任,确定投入比例,完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优化物力资源的配置;其次,学校需要提高资源开发途径,校长做到定期培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廖逸儿[9](2019)在《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财政精准扶贫是公共财政的价值体现,也是确保完成新时期我国扶贫攻坚任务的物质保障。历史经验表明,财政政策重在落地。从财政资金管理流程来看,明确绩效目标,以评价检验和驱动目标实现对于提升支出绩效,提高公共财政公信力和执行力,增强政治信任,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梳理我国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演变过程,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包含凸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和可以量化的技术目标,这种特征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谋而合。基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财政绩效评价的理念方法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的结构维度,构建结构化的目标检验体系,以2016-2017年广东省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取得基础数源,对其量化目标的检验结果显示:专项资金总体绩效表现一般,存在补助对象识别不精准、部分基层财务合规性不足等问题;价值依附于个体而存在,从个体发展权考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运用深度访谈法与观察法等手段,对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价值目标检验发现,价值“扶贫”受到重视并收到成效,但扶贫对象基本生理保障不足、农村教育存在安全隐患、教学点学生社交得不到保障、贫困家庭拒绝扶助并表现“贫困无奈”、贫困生缺乏内生动力。究其原因在于:高强度考评与权责分立导致目标置换;扶贫与教育部门间职权错位与职能重叠;全国范围内教育系统间数据联通不畅;基层财政薄弱难以支撑教育精准扶贫长期性巨额投入;财政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目标检验体系尚不成熟;等等。财政绩效评价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从“工具-价值”视角,依据存在问题,分析成因,要确保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应高度重视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的融合;强调“人民满意”价值导向;建立“扶贫部门识别、教育部门提供在学证明”的贫困生瞄准机制;基于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国教育数据联网;强化教育财政投入激励机制,构建“以省为主”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应立足于基层实际,构建对目标的纠错纠偏机制,以及基层容错机制。本研究涉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畴与教育精准扶贫领域。主要创新:一是选题跨公共管理学、财政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问题是国家推进扶贫攻坚的重大问题;二是研究区分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并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4E”维度相对应,从形式上推动目标纠正纠偏。当然,本文研究涉及的样本量有限、产出目标检验较为单一等,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刘焜[10](2018)在《我国中小学生运动伤害保险完善路径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中小学生保险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费率高、险种少、赔偿条款不完善、市场供需不平衡、国民保险意识薄弱等多方面不足。这不仅使学生保险体系在面对体育运动时未能较好的转移风险,且校方及家长甚至体育教师的权益在事故中也未能得到保护,如何应对和转移学校体育风险,缓解学校和家长的顾虑,保证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成为中小学生保险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小学生保险体系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寻找中小学生运动伤害保险完善路径,在此过程中对国家省(市)教育部专家、保险公司专家、中小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家长等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及案例的分析,并对国外学生体育保险的优点进行学习及借鉴后,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学校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且有连年上升的趋势,运动伤害发生后学生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救治及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是风险转移的关键,中小学生保险的效用是事故能否妥善处理的重要环节。2.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中小学校内未得到应有重视,老师及家长对保险的了解度、敏感度较低。这与我国学生保险的发展轨迹相关,学生保险行业经历了初步尝试、发展受阻、稳定恢复、快速发展,可以说目前已形成了完整体系,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学生保险在险种设计、市场开发、完善立法等环节上都有待提高。3.为保障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减少学校及家长的后顾之忧,急需建立起符合国情的运动风险应对体系。考虑到学生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在寻找完善过路径的过程中需听取学生保险体系中利益相关者及专家的建议。在体系内部从保险的性质、资金来源渠道、覆盖范围等多方面进行讨论,并结合美国及日本学生体育保险经验及做法,提出适合我国学生保险完善的新路径。保险体系外部环境也须规范,政府的主导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必不可少,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也是完善学生保险的必经之路。

二、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的道德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的道德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价值和人生发展密切关联
        1.1.2 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正面临中学生学习偏狭之困
        1.1.3 学习动机是解析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生境的一把钥匙
    1.2 研究综述
        1.2.1 农村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习相关研究
        1.2.2 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学习动机
        1.3.2 农村欠发达地区
        1.3.3 教育工具化
        1.3.4 文化依据
        1.3.5 生活的教育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5.4 被试选择
        1.5.5 数据处理
2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及性质
    2.1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及特点
        2.1.1 问卷的科学性分析与学习动机的具体类型
        2.1.2 类型特点与比较分析
        2.1.3 主导类型及特点小结
    2.2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主导类型的共性特点:工具性
        2.2.1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依据
        2.2.2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具体努力目标表现
        2.2.3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三种主要差异表现
3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的成因
    3.1 自我决定理论的依据
        3.1.1 家校结构性的贫困条件
        3.1.2 家校惯常性的控制方式
        3.1.3 教育高竞争的考试制度
    3.2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文化生境
        3.2.1 选拔文化
        3.2.2 功名文化
        3.2.3 等级文化
    3.3 追求等级的文化把教育作为工具
        3.3.1 中国封建社会五位思想家的教育观点
        3.3.2 西方三位哲学家的教育观点
4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教育工具化的文化分析
    4.1 教育主体的行为层表现:聚焦考试成绩
        4.1.1 成绩高就是“有出息”
        4.1.2 成绩高才会“有面子”
        4.1.3 一切管都是“为他好”
    4.2 教育主体的价值层表现:聚焦工具价值
        4.2.1 为更好的物质生活
        4.2.2 为更好的道德适应
        4.2.3 为更高的等级地位
    4.3 教育主体的信仰层表现:聚焦物质结果
        4.3.1 重生:身体第一
        4.3.2 重德:处好关系
        4.3.3 重为:被瞧得起
5 回归自我价值: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心理内涵与教育条件
    5.1 学习动机的生成逻辑
        5.1.1 学习动机形成的心理序列:信仰-价值-需要-动机-目标
        5.1.2 学习动机的价值根源:社会文化环境
        5.1.3 学习动机的性质调节:文化建设
    5.2 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内涵
        5.2.1 基本需要:自主-能力
        5.2.2 核心价值:志趣-精神
        5.2.3 生命意义:自由生活
    5.3 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条件
        5.3.1 教育主体形成天赋尊严的共识
        5.3.2 建设支持学生自主的文化环境
        5.3.3 积极促进教育与生活相互融通
6 生活的教育: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路向
    6.1 生活的教育之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6.1.1 生活的教育是更新人的生活的教育
        6.1.2 生活的教育是培育人的志趣的教育
        6.1.3 生活的教育是重建人的自尊的教育
    6.2 内在学习动机是开启人的生命自由的钥匙
        6.2.1 内在学习动机开启人的有意义的生命活动
        6.2.2 内在学习动机开启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6.2.3 内在学习动机开启人的无限可能的人生发展
    6.3 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寓于生活的教育过程之中
        6.3.1 自主选择寓于更新生活的过程之中
        6.3.2 自我价值寓于培育志趣的过程之中
        6.3.3 自我激励寓于建立自尊的过程之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2.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
        3.基于实践现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核心概念界定
        2.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
        2.国外相关文献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小学生学习负担的类型
    (一)校内负担
        1.课程标准之内的负担
        2.课程标准之外的负担
    (二)校外负担
        1.家长自主增加的负担
        2.课外辅导班增加的负担
二、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现象
    (一)课后服务演变成课堂学习
        1.学校支持课后服务变成常规课
        2.教师鼓动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3.课后服务全员化
    (二)书面作业总量严重超部颁标准
        1.低年级学生有书面作业
        2.高年级学生书面作业时间超标
    (三)教学评估过度依赖考试
    (四)教辅材料杂多
        1.教辅材料杂
        2.教辅材料多
    (五)校外学习负担
三、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提前进入升学状态
    (二)社会垂直流动的文凭化
        1.学历至上的社会风气
        2.阶层固化初步显现
    (三)家长社会比较压力的转化
        1.社会比较普遍存在
        2.家长将社会比较压力转向学生
    (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1.物质资源分配不平衡
        2.网络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
        3.优秀师资集中少数学校
四、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缓解升学压力
    (二)拓宽晋升渠道,促进社会垂直流动
        1.打破阶层固化,增加流动平台
        2.促进个人兴趣多样化,促进未来多样化发展
    (三)重视家长学校功能,纾解家长社会比较压力
        1.帮助家长提升对社会比较的认识
        2.开展多样化活动纾解家长社会比较压力
    (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缩小校际差距
        1.加大偏远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2.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提高待遇,吸引优秀师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小学生学习负担情况的访谈提纲(学生卷)
    附录二 :关于小学生学习负担情况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三 :关于小学生学习负担情况的访谈提纲(家长卷)
致谢

(3)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 ——以丽水市JN县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简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校园欺凌
        2.1.2 校园欺凌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2.1.3 欠发达地区
        2.1.4 治理
    2.2 理论简析
        2.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3 丽水市JN县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治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工具
        3.1.3 研究实施
    3.2 校园欺凌行为现状
        3.2.1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频率
        3.2.2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地点
        3.2.3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方式
        3.2.4 校园欺凌行为的参与群体
    3.3 统计分析
        3.3.1 校园欺凌行为与年段
        3.3.2 欺凌行为与留守儿童
        3.3.3 欺凌行为与各方反应
    3.4 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原因
        3.4.1 欺凌行为的家庭成因
        3.4.2 欺凌行为的社会成因
        3.4.3 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
    3.5 校园欺凌的治理现状
4 校园欺凌的治理困境
    4.1 治理理念落后
    4.2 制度保障不到位
    4.3 治理缺少合力
5 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转变治理理念,加强教育与管理
        5.1.1 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欺凌防治管理
        5.1.2 关爱留守儿童,搭建家校互通平台
        5.1.3 开设心育课程,助力孩子阳光成长
    5.2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校园欺凌治理
        5.2.1 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反欺凌专项立法
        5.2.2 规划治理措施,建立欺凌防治机制
        5.2.3 推进项目研究,形成欺凌干预模式
    5.3 各方共同发力,创设健康成长环境
        5.3.1 注重行为养成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5.3.2 社会组织共同发力,形成“零容忍”氛围
        5.3.3 净化媒体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4)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内涵及价值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内涵
        一、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三、当前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结构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德育工作目标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
        三、法治宣传教育目标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价值
        一、构建校园法治文化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基础
        二、构建校园法治文化是实现和谐校园关系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校园法治文化是确保校园安全的有力保证
    第四节 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主体
        一、学校
        二、教师
        三、学生
        四、家庭
第二章 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一、积极构建依法执教的法律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依法治校步伐
        三、法治教育被列入全省中小学教学计划
        四、法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
        五、大力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
    第二节 河南省中小学生对法治认识状况
        一、中小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认知状况
        二、中小学生对法治意识的认知状况
        三、中小学生对法治情感的认知状况
        四、中小学生对法治行为的认知状况
        五、中小学生对法治能力的认知状况
    第三节 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载体状况
        一、法治教育课程载体状况
        二、校园设备硬件载体状况
        三、校园文化软件载体状况
    第四节 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制度机制状况
        一、制度建设状况
        二、 经费保障情况
        三、 师资配备情况
        四、 课程设置情况
        五、法治活动情况
    第五节 河南省中小学生权利救济状况
        一、学生权利救济状况
        二、教师对学生权利受侵害的救济方式
        三、家长对学生权利受侵害的救济方式
第三章 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法治认知水平不高
        二、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内容单一
        三、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不健全
        四、中小学生的权利救济制度不完善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中反时代因素的阻碍
        一、人治文化传统积淀
        二、法治信仰的缺失
        三、传统民俗习惯的沿袭
    第三节 社会、学校及家庭外部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二、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
        三、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应试教育体制弊端造成的影响
        一、应试教育使教师与学生不重视素质教育
        二、应试教育阻碍学生更好适应法治社会
    第五节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与中小学生自身条件制约
        一、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存在盲区
        二、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差异
第四章 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对策
    第一节 教育理念上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一、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二、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三、显性法治教育与隐性法治教育相结合
    第二节 建设机制上确保人、财、物保障机制落实到位
        一、发挥中小学生主体作用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三、发挥管理者保障作用
    第三节 教育载体上科学构建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体系
        一、制度机制保障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二、学科教学融进校园法治文化内容
        三、法治宣传弘扬校园法治文化精神
        四、专题教育深化校园法治文化教育
        五、社会实践践行校园法治文化成果
    第四节 管理主体上提高省级财政等统筹力度、缩小地域间差异
        一、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
        二、强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责任落实
        三、严格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调查问卷(学校卷)
    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6)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 德育
        2.1.1 德育的概念
        2.1.2 德育的目标
        2.1.3 德育的主要内容
3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3.1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培育的必要性
        3.1.1 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3.1.2 素质教育提高的必然要求
        3.1.3 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选择
        3.1.4 实现新时代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3.2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的特殊性
        3.2.1 德育环境相对复杂
        3.2.2 德育侧重点相异
        3.2.3 德育方式多种并存
4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4.1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的总体情况
    4.2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4.2.2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情况
    4.3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的问题
        4.3.1 德育课程教育方式单一落后、实际效果差
        4.3.2 教师队伍匮乏,专业性相对欠缺
        4.3.3 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相互疏离
        4.3.4 受宗教文化、民族习俗影响较大
    4.4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4.4.1 德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合理
        4.4.2 德育师资队伍尚未健全
        4.4.3 家庭与学校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4.4.4 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习俗
5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困境的对策
    5.1 提高德育课程质量,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5.1.1 加强德育教材建设,突出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5.1.2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切实提高德育成效
        5.1.3 注重提高临夏地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实践性
    5.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专业素质
        5.2.1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5.2.2 提高德育教师综合素质
        5.2.3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5.3 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形成德育新合力
        5.3.1 改进固有观念,优化育人模式
        5.3.2 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对接
        5.3.3 培育道德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理念
        5.3.4 教育引导信教家庭配合学校德育工作
    5.4 剔除宗教不利影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5.4.1 始终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5.4.2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生德育情况调查问卷
后记

(7)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重要性日益凸显
        1.1.2 信息素养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信息素养内涵演变
        1.3.2 信息素养标准与评测框架相关研究
        1.3.3 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素养
        1.4.2 信息素养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2.2 信息素养问卷设计
        2.2.1 信息素养问卷框架构建及维度分析
        2.2.2 调查问卷内容的编排
        2.2.3 信效度检验
    2.3 调查组织与施测
    2.4 调查结果分析
        2.4.1 基本信息分析
        2.4.2 调查对象信息素养现状的总体情况分析
        2.4.3 调查对象信息素养现状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2.4.4 调查总结
第3章 一线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3.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2 访谈结果分析
        3.2.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分析
        3.2.2 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同感分析
        3.2.3 教师对信息素养内涵认知分析
        3.2.4 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评价分析
        3.2.5 教师对信息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认知分析
第4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问题及归因
    4.1 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4.2 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4.2.1 学校信息技术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不充分
        4.2.2 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
        4.2.3 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单一
        4.2.4 网络环境错综复杂
第5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5.1 学校层面
        5.1.1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重视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5.1.2 加强校园信息资源建设,创建信息化校园
        5.1.3 重视网络环境监管,营造绿色信息环境
    5.2 教师层面
        5.2.1 树立正确信息素养观,全面认识信息素养内涵
        5.2.2 提升信息素养水平,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5.3 教育教学层面
        5.3.1 调查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5.3.2 开拓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利用多种方式提升信息素养
        5.3.3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结语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致谢

(8)贫困地区县域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B市Q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教育物力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概念的界定
        (一)县域、义务教育
        (二)贫困地区
        (三)教育资源
        (四)物力资源
        (五)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情况
        (二)理论研究
        (三)实证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情况
        (二)理论研究
        (三)实证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一)国内外研究的意义及异同
        (二)研究趋势
第三章 县域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及指标内容
    一、县域义务教育教育物力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三)教育公平理论
        (四)基于理论基础对本研究的启示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指标内容
        (一)现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
        (二)本研究县域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均衡配置指标选取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因
        (四)指标含义解读及意义
第四章 贵州省B市Q区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调研样本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情况
        (二)义务教育基本数量情况
        (三)B市Q区义务教育投入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调研数据说明
        (一)调研方法
        (二)调研数据说明
    三、贵州省对Q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结果
        (一)Q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二)Q区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达标情况
        (三)调研学校间的物力资源配置情况
        (四)小结
    四、Q区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过程的调研分析
        (一)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情况
        (二)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情况
        (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配置情况
        (四)计算机配置情况
        (五)图书配置情况
        (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情况
        (七)小结
第五章 贵州省B市Q区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Q区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物力资源均衡配置整体水平低,城乡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二)教育物力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现象突出
        (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乡差距明显
    二、Q区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二)政府原因
        (三)学校原因
第六章 贵州省B市Q区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均衡配置的对策研究
    一、社会经济文化层面
        (一)发动脱贫攻坚战,提高整体经济
        (二)改善当地人民的观念,发展主体地位
    二、政府层面
        (一)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
        (二)优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以均衡发展理念规划县域教育发展
    三、学校层面
        (一)提高学校领导管理水平,做到定期培训
        (二)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符合学校教学的教育资源库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分享信息化教学经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贵州省B市Q区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现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二)财政支出与财政政策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
        (四)目标与绩效目标
        (五)目标检验
    四、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
        (二)关于教育财政支出与扶贫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
        (四)关于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的研究
        (五)文献评析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考察法
        (三)统计分析法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逻辑思路
        (三)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方法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论
        (一)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制度保障
        (二)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长期性举措
        (三)公共财政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物质基础
    二、政策执行理论
        (一)政策目标实现是政策的终极目标
        (二)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阶段
        (三)公共选择机制下政策执行偏误难以避免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绩效目标价值理论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引入、目的与功能定位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管理手段的双重理性
        (三)绩效目标价值决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四、财政支出绩效目标检验的技术体系与方法
        (一)绩效目标检验及其分类
        (二)公共价值的可得性
        (三)绩效目标检验的体系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绩效目标
    一、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政策阶段性演进
        (一)早期教育扶贫阶段
        (二)教育财政扶贫形成阶段
        (三)“两基”全覆盖与助学体系完善阶段
        (四)新时期教育精准扶贫阶段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
        (一)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目标需求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体系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特征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
        (一)价值目标
        (二)量化目标
        (三)作为财政绩效评价的目标界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检验体系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双重属性
        (一)以监督提效降耗为目标的工具属性
        (二)以公众满意度为主导的价值属性
        (三)评价适用的前提条件
    二、绩效目标检验视角
        (一)第四代评价的提出与意义
        (二)“工具-价值”绩效检验视角
    三、“量化-价值”绩效目标检验体系构建
        (一)体系构建
        (二)量化目标检验具体思路
        (三)价值目标检验具体思路
    四、目标检验个案选择
        (一)广东贫困情况基本介绍
        (二)广东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化目标检验
    一、量化目标检验:以广东省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为例
        (一)资金概述
        (二)评价范围与对象
        (三)评价体系与评分标准
        (四)评价组织与流程
        (五)实地考察抽样与满意度调查
    二、量化目标检验的基本结果
        (一)总体结果
        (二)区域结果
        (三)指标结果
    三、量化目标实现偏差及其原因
        (一)量化目标实现偏差
        (二)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价值目标检验
    一、价值目标的构成与检验方法
        (一)价值目标的构成
        (二)检验方法
    二、深度访谈结果
        (一)教育扶贫补助广覆盖下成效明显
        (二)学生教育需求保障难精准
    三、满意度测量及分析
        (一)普通师生与家长的满意度
        (二)贫困户与扶贫干部的满意度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四、价值目标实现偏差的直接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需求难保障
        (二)扶助对象强自尊与扶贫考核间矛盾导致低满意度
        (三)教育精准扶贫补助化导致教育扶贫效果不彰
        (四)信息系统维护不足与管理条块化导致瞄准偏差
        (五)农村生源流失给农村教育规划与保障带来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目标完善及绩效提升
    一、量化目标与价值目标实现偏差的深层原因
        (一)高强度考评与权责分立引起目标置换
        (二)扶贫与教育部门间职权错位与职能重叠
        (三)全国范围内教育系统间数据联通不畅
        (四)基层难支撑教育精准扶贫长期性巨额投入
        (五)财政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目标检验体系尚不成熟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人民满意”价值导向
        (二)建立绩效评价纠偏机制与容错机制
        (三)形成“扶贫-教育”贫困生瞄准机制
        (四)实现全国范围教育数据联网
        (五)构建“以省为主”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三、延伸与讨论
        (一)2020 年全面教育脱贫的形式意义与实质内涵
        (二)未来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的支出重点
        (三)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及“量化-价值”绩效目标检验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S市问卷调查中师生与家长所提到关于当前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
    附录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评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我国中小学生运动伤害保险完善路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运动伤害
        2.1.2 学校运动伤害事故
        2.1.3 学生保险
        2.1.4 学校体育保险
    2.2 关于中小学运动伤害事故的研究
        2.2.1 中小学运动伤害发生原因
        2.2.2 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2.2.3 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赔付情况
    2.3 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保险现状及问题研究
        2.3.1 现有中小学生保险种类
        2.3.2 学生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2.4 关于国外学校体育保险体系的研究
        2.4.1 美国学校保险体系及特点
        2.4.2 日本学校保险体系及特点
        2.4.3 关于借鉴国外保险经验的研究
    2.5 关于完善学生体育保险建议的研究
        2.5.1 在健全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议
        2.5.2 在政策支持方面的建议
        2.5.3 在险种创新方面的建议
    2.6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案例分析法
    3.4 比较分析法
    3.5 逻辑推理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特点及处理
        4.1.1 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原因
        4.1.2 运动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4.1.3 运动伤害事故的处理流程
        4.1.4 运动伤害事故中学生保险的作用
    4.2 我国中小学生体育保险种类及发展阶段
        4.2.1 中小学平安保险,我国学生保险的初步探索
        4.2.2 校方责任保险普及,中小学生双保险时代来临
        4.2.3 学生保险管理系统转变,平安保险逐渐没落
        4.2.4 政策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学生体育保险新尝试
    4.3 现有中小学生保险面对运动风险时的局限性
        4.3.1 赔偿金额有限,地区理赔额度差别逐渐扩大
        4.3.2 覆盖范围较小,校外活动及大型赛事顾虑多
        4.3.3 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学生体育权利难以保障
        4.3.4 责任判定模糊,校方面临道德质疑的风险
    4.4 美国与日本学生体育保险特点及启示
        4.4.1 日本学生体育相关保险种类及特点
        4.4.2 美国学生体育相关保险种类及特点
        4.4.3 对完善我国中小学生体育保险的启示
5 完善我国中小学运动伤害保险路径
    5.1 保险体系的内部完善
        5.1.1 保险建立基本构想
        5.1.2 保险资金来源渠道
        5.1.3 投保金额及赔偿额度
        5.1.4 保费管理及运营模式
        5.1.5 投保流程及索赔程序
    5.2 保险体系的外部环境调整
        5.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现政府及教育部门职能
        5.2.2 缩小城乡差距,统一制定保险实施办法
        5.2.3 开放保险市场,鼓励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
        5.2.4 增加良性沟通,形成三位一体的长期互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计划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纪要
致谢

四、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的道德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D]. 徐燕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D]. 李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 ——以丽水市JN县中小学为例[D]. 叶承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5]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楚高锋. 河南科技学院, 2019(08)
  • [6]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D]. 马浩珉. 兰州财经大学, 2019(08)
  • [7]小学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 袁艳秋.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贫困地区县域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B市Q区为例[D]. 林熙. 广州大学, 2019(01)
  • [9]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D]. 廖逸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我国中小学生运动伤害保险完善路径初探[D]. 刘焜.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2)

标签:;  ;  ;  ;  ;  

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道德状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