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旋头汤水醇提物化学指标及功效比较研究

解毒旋头汤水醇提物化学指标及功效比较研究

一、解毒宣透汤水提物和醇提物化学指标及药效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廖飞[1](2021)在《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药治疗皮炎湿疹主要以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三黄泻心汤是泻火解毒的经典古方,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芩和大黄。本实验以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素三者成分为考察指标,对中药药物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方式,得到最优提取方案。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考察相应参数并优化处方,对药物体外释放和透皮释放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考察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对ACD小鼠受损皮肤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分析ACD小鼠模型血清中的相关免疫分子水平。[方法]分别通过水提法和醇提法对三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提取,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黄芩苷标准品,大黄素标准品,小檗碱标准品三种成分确定其检测波长,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三黄壳聚糖微球,显微镜观察形态,测定其粒径电位。通过减差法测定三黄壳聚糖凝胶的载药量,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体内相关免疫分子参数水平。[结果]大黄素在水中溶解度极低,与醇提组相比,其稀释液中的大黄素药物含量低于设置的最低检测量1.25μg。当药物比例为大黄:黄连:黄芩=4:2:1时,醇提组提取液对ACD小鼠模型的皮炎治疗情况最好。采用离子凝胶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微球和载药壳聚糖微球,粒径仪检测空白壳聚糖微球粒径为700 nm左右,载药壳聚糖微球的粒径为3200nm左右,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它的微观形貌是球形,且大小均一。载药壳聚糖微球的载药量为15.12%,包封率为82.2%,且1%薄荷脑对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透皮促进效率最高。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醇提液药物在前6h的黄芩苷释放累计约为82.3%,小檗碱累计释放约为79.1%,大黄素释累计放约为69.9%,而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在前12h的黄芩苷累计释放约为68.7%,小檗碱累计释放约为63.5%,大黄素累计释放约为59.6%。考察其体外释放和透皮释放的相关性发现,小檗碱在两者的释放行为用一级动力模型拟合较好(r=0.9796),大黄素在两者的释放行为用Higuchi模型拟合较好(r=0.9707),而黄芩苷在体外释放更符合Ritger-Peppas模型,透皮释放则是零级动力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体外释放和透皮释放的相关系数为0.8228。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能够有效减少ACD小鼠模型对皮肤的抓挠行为并改善其皮肤结痂情况,高剂量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可以明显上调IL-4,IL-5,IL-9和下调Ig E的水平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三黄提取物中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素三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改良离子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三黄壳聚糖微球,且形态稳定。制备的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无刺激性,药物体外释放与透皮释放相关性较好,且对ACD小鼠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胡文军[2](2021)在《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将对镇静助眠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栀灵复方进行剂型改进,研制出栀灵复方颗粒,并对其进行颗粒剂制备工艺、药效、药动学、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研究,为药物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处方中中药饮片的临床提取方法和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水煎煮法提取,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为指标,对栀灵复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对稀释剂、润湿剂及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成型工艺。并对栀灵复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试验。药效方面,采用自主活动试验对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进行镇静助眠研究,并对栀灵复方开展最大耐受量试验。药代动力学方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颗粒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而进行一只动物采血一次和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通过提取工艺的研究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为10倍、提取3次、第一次1.0h,第二次0.5h,第三次0.5h。通过成型工艺的研究,得出了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末与可溶性淀粉比例1∶0.75,润湿剂70%乙醇(用量为浸膏粉末量的24%)制软材,干燥,整粒,即得。分别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中天麻和延胡索薄层鉴别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的方法,以及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药效试验证实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显示最大耐受倍数为135.44,表明颗粒对人体安全,同时得出成人日服剂量不得大于15倍处方量。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大鼠口服给药后颗粒中栀子苷的房室模型属于一室模型,栀子苷首先在体内快速吸收浓度达到一个峰值,接着可能由于肝肠循环出现第二峰,最后栀子苷全部吸收浓度趋于零。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13.70h和8.07h,Tmax分别为0.25h和0.50h,表明口服给药后栀子苷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结论:本研究表明栀灵复方颗粒有效安全,制备工艺合理,方法稳定可行,为镇静助眠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李雅竹[3](2021)在《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浙贝黄芩汤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分析浙贝黄芩汤对Wip1-p38MAPK-p53通路及细胞自噬的干预作用,探索浙贝黄芩汤抗白血病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1.检测kasumi-1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使用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分别干预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以对化疗较敏感的HL-60细胞作为对照,MTS法检测各组细胞的OD490吸光值,计算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胞抑制率及IC50值,测知kasumi-1的药物敏感性。2.使用不同浓度的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干预kasumi-1,MTS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3.将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联合组、空白组。化疗组应用阿糖胞苷加柔红霉素处理,联合组应用浙贝黄芩汤醇提物联合阿糖胞苷及柔红霉素处理,空白组无干预,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检验凋亡率。4.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 Wip1、p38MAPK、p53 mRNA 表达变化。5.探索性研究浙贝黄芩汤对kasumi-1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LC3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柔红霉素 0.01 ug/ml、0.02 ug/ml、0.05 ug/ml、0.1 ug/ml、0.5 ug/ml、1 ug/ml、2 ug/ml、5 u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 细胞,抑制率为-7.21±5.5、-6.47±5.84、0.02±4.60、0.97±8.78、47.6±2.04、62.67±1.00、62.52±1.41、56.94±1.12;以髓系白血病 HL-60 作为对照,柔红霉素按上述浓度0.01 ug/ml~1 ug/ml分别作用于HL-60,抑制率为6.46±5.54、23.94±3.26、58.47±1.73、63.07±2.15、73.25±0.3、73.25±0.16。柔红霉素对kasumi-1 的 IC50 为 2.833ug/ml,HL-60 为 0.092 ug/ml,kasumi-1 对柔红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0.79。选择柔红霉素0.1ug/ml进行后续实验。阿糖胞苷 0.1mg/ml、0.5mg/ml、1 mg/ml、2mg/ml、4mg/ml、8mg/ml、10 mg/ml、2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为 17.65±9.34、22.09±10.16、27.64±6.10、37.13±6.05、46.06±4.61、64.86±1.23、69.55±1.35、77.92±0.52。阿糖胞苷 0.01 mg/ml、0.02 mg/ml、0.05 mg/ml、0.1 mg/ml、0.5 mg/ml、1 mg/ml、2 mg/ml、5 mg/ml分别作用于 HL-60,抑制率为 28.51±1.92、45.55±5.81、63.36±4.56、68.64±7.03、70.92±2.18、72.99±2.32、64.79±2.32、74.42±1.16。阿糖胞苷对 kasumi-1 的 IC50 为 7.820mg/ml,HL-60为0.070 mg/ml,kasumi-1对阿糖胞苷的耐药倍数为111.71。选择阿糖胞苷2mg/ml进行后续实验。2.浙贝黄芩汤醇提物 25mg/ml、50mg/ml、100 mg/ml、200 mg/ml、400 mg/ml、800 mg/ml、160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分别为 15.17±2.57、17.59±2.62、24.72±1.84、24.99±3.79、23.74±2.25、25.44±1.45、21.27±0.66。选择浙贝黄芩汤醇提物200ug/ml进行后续实验。3.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干预药物为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联合组干预药物为浙贝黄芩汤200ug/ml+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空白组无干预。药物干预48h后,MTS法检测增殖抑制率,化疗组为29.00±2.85,联合组为62.52±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24h后,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空白组、化疗组及联合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14%、10.4%、23.5%,晚期凋亡率 1.7%、3.37%、7.48%,总体凋亡率 5.84%、13.77%、30.98%。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部分逆转kasumi-1细胞的化疗抗性,促进其凋亡。4.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明显降低kasumi-1细胞Wip1、p38、p53 mRNA表达量。Real-time RCR检测,空白组、化疗组、联合组Wip1 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1、73.52773±1.27401、6.587956±6.5439,p38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26.65348±26.60724、0.005633±0.000147,p53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127.2598±14.27375、10.51457±10.379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Wip1、p38、p53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浙贝黄芩汤与化疗伍用可显着减低上述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组较化疗组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Wip1及p53蛋白未见条带显影。5.浙贝黄芩汤可促进kasumi-1细胞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柔红霉素及阿糖胞苷化疗组,kasumi-1自噬蛋白LC3明显降低,联合组LC3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髓系白血病细胞耐药。

包富龙[4](2021)在《瑶医九龙十八症汤抗炎镇痛及对胃溃疡(胃热证)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九龙十八症汤的镇痛抗炎的效果;通过构建大鼠胃溃疡(胃热证)模型,评价九龙十八症汤的治疗效果和对大鼠血清PGI2、TXA2和IL-8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索九龙十八症汤治疗胃溃疡(胃热证)的机制。方法:1.急性毒性实验: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2.镇痛实验:选用扭体法和热板法;3.抗炎实验:选用耳肿胀实验、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足趾肿胀实验、棉球肉芽肿实验。4.九龙十八症汤干预大鼠胃溃疡(胃热证)模型实验:取60只SD大鼠,体重(30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九龙十八症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其余50只用于制作模型。造模大鼠每日用干姜水煎液灌胃2次,连续14天。造模第11天增加15%醋酸1m L灌胃1次,连续4天。造模成功后,给药干预。给药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一次,连续7天。观测指标:(1)大鼠宏观体征;(2)各组大鼠胃黏膜的外观变化;(3)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4)溃疡指数;(5)大鼠血清6-keto-PGF1α、TXB2、IL-8含量。结果:1.小鼠对九龙十八症汤的最大耐受量为270.72g生药/kg,相当于人用量的125.9倍。2.扭体法: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扭体次数显着减少(P<0.05),中剂量组效果最好。与空白组比较,阳性药组和中剂量组小鼠扭体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热板法: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痛阈值在给药后各时段显着提高(P<0.05)。3.耳肿胀实验:与空白组比较,阳性药组和中、低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显着减轻(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与空白组比较,各用药组对小鼠腹腔内炎性物质渗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足肿胀实验:在同一时相内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足肿胀程度显着降低(P<0.05);棉球肉芽肿实验: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高、中剂量组对肉芽形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4.九龙十八症汤干预胃溃疡模型实验:给药组大鼠胃热证的症状显着改善,胃黏膜水肿充血、组织细胞炎性浸润的情况显着减轻,溃疡指数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8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其余组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用药组均显着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其余组大鼠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了低剂量组,其余组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与空白组比较,其余组大鼠血清中TXB2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其余组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小鼠在270.72g生药/kg剂量下灌胃给药,未出现急性毒性反应。2.九龙十八症汤有较好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对急慢性炎症都有显着抑制作用。3.九龙十八症汤能改善胃溃疡热证的症状,改善胃溃疡、胃黏膜水肿充血的情况,减轻组织细胞炎性浸润,促进胃组织修复。4.九龙十八症汤治疗胃溃疡热证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损伤因子IL-8、TXA2的浓度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升高有保护作用的因子PGI2的浓度。从而减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吕一舟[5](2021)在《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茵陈蒿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有研究表明茵陈蒿汤有抗肝损伤、防治脂肪肝、抗肝纤维化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等湿热内蕴证,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茵陈蒿汤基础上加味甘草能降低栀子的毒性,制成口服液可用于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本试验首先通过对十个产地的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原料药进行筛选,然后选用最佳产地的原料药进行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的优化,并对口服液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十个产地原料药筛选主要依据主产地、生长环境以及市场售卖情况,选取茵陈、栀子、大黄、甘草这四种原料药材各十个产地。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药材中绿原酸、栀子苷、总蒽醌及甘草酸含量。结果显示,山西运城的茵陈绿原酸含量最高,湖北的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最高,陕西的大黄中总蒽醌含量最高,甘肃古浪县的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最高,因此选取这四个产地的药材进行后续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2)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为了确定科学合理的制备工艺条件,本试验进行了水提、醇提、水提醇沉三种提取工艺,以浸膏得率和栀子苷含量为指标,并结合实际生产、成本等因素确定最佳工艺。结果显示,加味茵陈蒿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水提工艺,即补足2倍吸水量后加12倍水,浸泡0.5 h,煎煮2次,每次煎煮1 h。(3)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定性检查采用一般检查方法对加味茵陈蒿口服液的性状、相对密度和p H进行检查;并用薄层色谱法对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主要成分栀子苷、大黄素、甘草酸单铵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显示: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呈深褐色,黏稠度适中,气微味甜。相对密度为1.06~1.10 mg/m L(20℃),p H为4.87~4.90。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栀子苷对照品和栀子对照药材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棕色斑点;在与大黄素对照品和大黄对照药材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黄色荧光斑点;在与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和甘草对照药材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暗褐色斑点。(4)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的主要成分栀子苷、大黄素、甘草酸单铵盐进行方法学试验并进行含量限度测定。结果显示:栀子苷的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15:85),检测波长为238 nm;大黄素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85:15),检测波长为254 nm;甘草酸单铵盐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37:63),检测波长为250 nm。都用色谱柱为Hadesil C18-K(4.6×250mm,5μm),流速1 m L/min,柱温30℃,进样10μL的方法检测。口服液中每1 m L含栀子苷、大黄素、甘草酸分别不得少于1.09 mg,7.12μg,0.73 mg。

石立强[6](2020)在《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组方饮片确定、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典名方是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疗效显着且拥有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公元1911年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近年来,经典名方作为中医药研究的重点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在指导原则中指出经典名方的组方饮片(药材炮制)确定、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是经典名方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由“厚朴(姜制)、橘皮(去白)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组成,来源于金·李东垣所着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被历代医家沿用至今。其临床功效确切、应用广泛,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及潜能。然而“厚朴温中汤”的研究现状尚不满足国家关于经典名方开发指导原则的要求。基于此,本论文针对指导原则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及“厚朴温中汤”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组方饮片确定、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厚朴温中汤”记载中橘皮(去白)应使用《中国药典》中橘红饮片还是陈皮饮片进行确定。之后,通过分析不同甘草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确定“厚朴温中汤”中甘草(炙)饮片的炮制方法。最后,通过系统分析“厚朴温中汤”的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明确“厚朴温中汤”潜在的药效成分。在此基础上,建立“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及质量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厚朴温中汤”中橘皮饮片加工方式的确定首先,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建立橘红和陈皮水提物的指纹图谱,发现二者指纹图谱中所含色谱峰一致,仅在含量上存在差异,无法通过指纹图谱对二者进行区分。因此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方法(UHPLC-Q-TOF-MS)对15批橘红和陈皮的水提物进行了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选择无监督模式下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橘红和陈皮水提物中VIP>1且p<0.05的化合物作为二者具有显着差异的标志物,利用UNIFI软件、Chem Spider(http://www.chemspider.com/)、Sci Finder scholar(https://www.lanl.gov/library/find/articles/scifinder.php)和Pub Chem(http://pubchem.ncbi.nlm.nih.gov/)等网站对以上标志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橘红和陈皮水提物中44个差异性化合物,并应用热图对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进行直观分析。通过标准品及保留时间的比对,成功地识别出其中15个化合物。最终,选择一测多评法对其中分离度好的12个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橘红水提物中有机酸类和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PMFs)的含量高于陈皮水提物,而氧苷黄酮化合物的含量低于陈皮水提物。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橘红和陈皮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厚朴温中汤”中橘红饮片不能以陈皮代替。2.“厚朴温中汤”中炙甘草炮制方法的研究从甘草炮制品中指标成分含量和主要药效成分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变化两个方面对“厚朴温中汤”中炙甘草炮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甘草的炮制方法进行了文献检索,总结了甘草炮制方法的演变过程,得出“厚朴温中汤”中炙甘草的炮制方法为烤炙甘草,与《中国药典》中记载的炙甘草炮制方法并不相同,因此本文对炙甘草的炮制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炮制品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对炮制时的润湿水量和甘草饮片的颜色变化进行单因素考察,确立的炮制工艺为:将生甘草饮片用以饮片量的0.4倍或0.6倍量水润湿,直至将水分全部吸入饮片后,放置在钢丝网上烘烤至颜色变化为黄或深黄。为使炮制工艺能够进行大工业生产,以炙甘草中指标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选取炒制和烘制两种炮制方法进行了现代炮制工艺的研究。烘炙法使甘草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降低,而炒炙法与烤炙法甘草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相当,因此,最终选取炒炙替代烤炙,确立的炮制工艺为:将生甘草饮片用以饮片量的0.6倍量水润湿,直至将水分全部吸入饮片后,放入炒锅内,电磁炉控温在250℃炒至黄色。经验证,该炮制方法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之后,以大鼠血浆中甘草主要药效成分(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nin,LG)、异甘草素(Isiquiritigenin,ILG)、甘草苷(Liquiritin,LQ)、异甘草苷(Isiquiriritin,ILQ)、芹糖甘草苷(Liquiritin apioside,LA)、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和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基于药代动力学方法对生甘草、炙甘草(烤炙和炒炙)和蜜炙甘草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鼠血浆中7个主要药效成分的c-t曲线以及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发现与生甘草组比较,烤炙甘草组和炒炙甘草组LQ和GL的Cmax和AUC0-48 h升高,GA的Cmax和AUC0-48 h降低,而蜜炙甘草组与其相反。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烤炙甘草和炒炙甘草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生甘草和蜜炙甘草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厚朴温中汤”中甘草的炮制方法可以选用炒炙甘草来替代烤炙甘草,不能用《中国药典》中规定的蜜炙甘草代替。3.“厚朴温中汤”中厚朴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厚朴作为“厚朴温中汤”中的君药,其药材质量标准对于“厚朴温中汤”的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药典》中选取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为含量测定指标衡量厚朴质量。但这两个指标性成分均为脂溶性成分,在水煎液中含量较低,因此在本研究中增加了Magnoloside A和紫丁香苷两个水溶性成分,作为厚朴药材质量标准中的含量测定指标。并在《中国药典》基础上优化了液相色谱条件、厚朴药材的提取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建立了厚朴中同时测定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厚朴进行了含量测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引入了“效应成分指数”的评价方法,选取与药效相关的抗氧化能力作为测评指标,对厚朴酚、和厚朴酚、紫丁香苷及Magnoloside A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检测。依据其抗氧化能力计算4个指标性成分的权重,并结合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计算效应成分指数,最后将效应成分指数与实测15批厚朴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厚朴质量评价的新方法。上述实验结果为建立“厚朴温中汤”药材质量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4.“厚朴温中汤”中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分析首先,依据古籍记载的制备方法,制备“厚朴温中汤”水煎液,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方法(UHPLC-Q-TOF-MS),对“厚朴温中汤”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UNIFI数据库筛选得到“厚朴温中汤”化学成分的初步鉴定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化合物的紫外吸收、保留时间、碎片信息及碎裂规律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最终鉴定出109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三萜类、有机酸类及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姜厚朴、炙甘草和橘红。之后对“厚朴温中汤”入血成分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39种入血成分。上述成分鉴定结果为筛选“厚朴温中汤”药效成分及其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以活性成分为导向的“厚朴温中汤”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了依据。5.“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厚朴温中汤”的液相图谱进行了色谱条件优化。对15批“厚朴温中汤”进行了检测,筛选液相图谱中的共有峰。通过比对不同波长下“厚朴温中汤”水提液、单味药材及阴性对照的液相图谱对47个共有峰进行了峰归属,建立“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通过方法学考察,在液相图谱中实现了对水溶性成分紫丁香苷、Magnoloside A、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由于“厚朴温中汤”中脂溶性成分在汤剂中检测困难,因此在对汤剂冻干后,采用甲醇对其复溶。并重新建立了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应用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对15批“厚朴温中汤”中的13个药效指标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依据其结果确定“厚朴温中汤”在质量传递过程中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范围。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液相和液质联用等技术对“厚朴温中汤”组方中应使用橘红还是陈皮饮片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厚朴温中汤”组方饮片组成。基于不同甘草炮制品中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明确了“厚朴温中汤”中甘草(炙)饮片的炮制方法。引入“效应成分指数”构建了“厚朴温中汤”中君药厚朴的质量评价新方法。对“厚朴温中汤”中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了鉴定,为进一步阐明“厚朴温中汤”中药效成分提供了依据。并建立了“厚朴温中汤”的指纹图谱及药效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景龙[7](2020)在《经典名方二宜汤的现代制剂研究》文中提出冒暑饮凉可致使寒邪损伤脾阳,从而引起腹痛、泄泻或痢下等症,此类疾患在暑热季节极易发生,临床多采用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一方面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相关治疗药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经典名方“二宜汤”对此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以打粉,冲服的方式使用,存在着不方便性。二宜汤处方中干姜、苦杏仁和甘草均为砂炒品,然而砂炒的原理和工艺参数尚不明确。为了将其开发成一种安全、有效且服用方便的现代颗粒剂,本论文开展了该方中原料的砂炒工艺、二宜汤颗粒的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标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二宜汤中三味药的砂炒炮制工艺研究1.甘草砂炒工艺研究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结合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研究了砂炒炮制对甘草中化学成分变化情况,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设计优选了有利于活性增强的甘草砂炒炮制工艺。研究发现,10批甘草样品砂炒前后的UPLC-DAD指纹图谱中,砂炒后甘草样品并未出现新峰,指纹图谱中匹配的32个共有峰中有25个色谱峰的相对峰面积与砂炒前相比变化显着;UPLC结合PCA分析表明,甘草砂炒并未引起新成分的产生,但是引起了原存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10批甘草和10批砂炒甘草被明显的分布PCA分布图的不同区域。进而通过OPLS-DA分析发现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VIP)值大于1.0的色谱峰共22个,通过UPLC-MS/MS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7个三萜类成分。随后,以砂炒温度、时间和砂药比为考察因素,以80%甲醇提取率和砂炒甘草中含量增加最为显着的成分异甘草苷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选的甘草砂炒的工艺为:砂炒温度230℃,砂炒时间2 min,砂药比为10:1。进一步通过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对甘草砂炒前后样品的80%甲醇提取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砂炒甘草较未砂炒甘草有更强的抗炎活性。砂炒炮制有利于甘草抗炎活性的转化,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甘草砂炒工艺,也为砂炒甘草的现代使用及产品开发提供了依据。2.干姜砂炒工艺研究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研究干姜和炮姜在化学成分上的基础上,并进一步的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砂炒时间、温度、砂药比优选了干姜的砂炒工艺参数。研究发现,干姜砂炒后,化学成分含量整体下降,其中6-姜烯酚含量显着增高,相对峰面积增加了56.70%,干姜在砂炒过程中6-姜酚脱水可转化为6-姜烯酚。本研究以6-姜酚和6-姜烯酚的含量,炮制品外观性状评分及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优选的炮姜的砂炒工艺为:砂炒时间6 min,砂温180℃,砂药比20:1。所制得的砂炒甘草中6-姜酚,6-姜烯酚的含量分别为5.88 mg/g,0.39 mg/g,水浸物得率为17.41%,炮制品性状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砂炒干姜的方法,也为二宜汤现代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依据。3.苦杏仁砂炒工艺研究以出膏率、苦杏仁苷含量及普鲁士蓝法毒性限量为评价依据,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设定砂炒温度、时间和砂药比,进行L9(34)正交试验设计。最终优选砂炒苦杏仁的制备工艺为:砂炒时间2 min,温度180℃,砂药比10:1。该工艺制得的砂炒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为4.81%,普鲁士蓝法毒性限量分析发现毒性较小,说明所优选的砂炒苦杏仁制备方法,既能保留苦杏仁的功效,也能降低其毒性。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砂炒苦杏仁的方法,也为二宜汤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依据。(二)二宜汤颗粒制备工艺研究1.二宜汤提取工艺研究采用水煎煮的提取方法,以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作为因素,以水浸膏的得率以及来自处方三味药的特征功效成分苦杏仁苷、6-姜酚和甘草苷的含量为指标,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行L9(34)正交试验设计。最终确定二宜汤的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8:1,提取3次,每次60 min。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水浸膏得率、苦杏仁苷、6-姜酚和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17.59%,25.33 mg/g,0.63 mg/g,2.37mg/g,通过验证试验进一步证明提取工艺能够对方中药材的功效成分进行有效提取,且方法稳定可行。2.二宜汤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颗粒剂因服用方便、有效成分易吸收而成为现代药物主要剂型。为了开发二宜汤颗粒,对其水提干浸膏进一步进行成型工艺研究。首先,通过预实验对辅料种类和用量进行初步优化。其次以辅料用量、辅料配比和润湿剂浓度为考察因素,以颗粒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溶解时间和吸湿率为指标,采用CRITIC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优选二宜汤颗粒剂成型工艺。最终优选的工艺为:辅料用量为干燥药粉的2.1倍,糊精和乳糖的配比为1.2:1,乙醇(润湿剂)的浓度为80%。制备得到的颗粒剂色泽均匀,流动性,成型率和溶解性均符合要求。(三)二宜汤颗粒质量标准研究从薄层鉴别、含量测定及检查三方面对二宜汤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的薄层色谱条件能够鉴别二宜汤颗粒中的干姜、桂心、甘草、苦杏仁,且阴性无干扰;以《中国药典》苦杏仁、干姜、甘草三味药中苦杏仁苷、6-姜酚、甘草酸的检测方法为参考,分别构建了二宜汤颗粒剂中上述3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3批自制二宜汤颗粒剂中6-姜酚,苦杏仁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分别为:0.047 mg/g,14.58 mg/g,0.34 mg/g。自制的三批二宜汤颗粒剂按2015版《中国药典》颗粒剂的要求检查了其溶解性、粒度分布、含水量,均符合要求。总之,本文基于功效成分、炮制解毒等机理系统研究了二宜汤处方中三味中药甘草、干姜、苦杏仁的砂炒炮制工艺,通过验证试验证实所获得的砂炒工艺,可以保留三味药的指标成分,同时可起到一定的解毒功效。其次,以水浸膏的得率以及特征功效成分苦杏仁苷、6-姜酚和甘草苷的含量为指标,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为因素开展L9(34)正交试验设计,获取提取工艺参数,进一步的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优选二宜汤颗粒剂成型工艺。最终获得的二宜汤颗粒剂的制剂工艺为:按处方比例的原料药,采用水煎煮的方式,液料比为8:1,提取3次,每次60 min,提取液真空减压浓缩至干,打粉,加入药粉量2.1倍的由糊精和乳糖按1.2:1配比组成的辅料,以80%的乙醇制粒,过筛,得二宜汤颗粒剂。从薄层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个方面对二宜汤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制得的颗粒剂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颗粒剂项下的规定和要求。

任海东[8](2020)在《加味酸枣仁汤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临床上中药及其复方通常以汤剂形式应用,由于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代研究中对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报道不多,而侧重于质量控制方面,如中药标准化、指纹图谱研究等。本文选取临床验方加味酸枣仁汤,对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大鼠灌胃加味酸枣仁汤后的血浆移行成分和尿液代谢产物,为加味酸枣仁汤的制剂研发、质量控制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目的: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体外和体内的物质基础。主要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加味酸枣仁汤以汤剂形式应用的化学成分、大鼠灌胃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的血浆移行成分以及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经代谢产生的不同时间点的尿液代谢成分。方法:(1)对复方加味酸枣仁汤按比例以水为溶媒进行提取得到提取液,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体外物质基础。(2)大鼠灌胃给予复方加味酸枣仁汤提取液后,眼眶取血采集样本,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比分析空白血浆和含药血浆的化学成分,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血浆移行成分。(3)大鼠灌胃给予复方加味酸枣仁汤提取液后,正常饮水,分别收集大鼠的空白尿样,0-12 h的含药尿样和12-24 h的含药尿样,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比分析空白尿样和不同时间点的含药尿样的化学成分,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尿液代谢成分。结果:(1)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信息,对比分析了加味酸枣仁汤以汤剂形式应用的34个化学成分,主要有皂苷类成分、酚酸类成分、黄酮类成分等。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复方中的炒酸枣仁、知母、川芎、甘草和远志药材。(2)在加味酸枣仁汤体外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的血浆移行成分进行研究,检测和分析了血浆移行成分中的5个化学成分。(3)在加味酸枣仁汤体外物质基础研究和血浆移行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不同时间段的尿液代谢成分进行研究,检测和分析了尿液代谢成分中的10个化学成分。结论: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体外和体内物质基础研究,体现了复方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具有多样性,以皂苷类和黄酮类为主,同时兼有其他成分。分析结果覆盖了文献报道的部分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在组方的单一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发挥主要作用,如酸枣仁皂苷类成分、知母中的双苯吡酮类成分以及远志中的酮类成分和寡糖酯类成分等。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反映了复方中的炒酸枣仁、知母、远志和甘草的重要作用。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的血浆移行成分研究,表明复方在临床上应用,发挥作用的主要功效物质可能是原型成分。主要来源药物以酸枣仁、知母、川芎、甘草为主。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对不同时间段的尿液代谢成分进行分析,表明复方以汤剂形式入药,经口服吸收后,化学成分在体内可能通过原型成分排出,也可能经过不同的生物转化过程,进而生成发挥作用的药效物质。

宋秋佳[9](2019)在《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行气活血中药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将不同浓度中药预知子提取物(ATKSE,0.6~3.0 mg/m L)作用于人HepG2肝癌细胞,同时采用整合素抑制剂Cilengitide(CIL,0.125~32μmol/L)作为对照,通过MTT法观察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获得合适的剂量用于后续实验;(2)设置空白对照组、ATKSE组(1.0 mg/m L)、CIL组(1.0μmol/L)以及半量联合用药组(ATKSE 0.5 mg/m L+CIL 0.5μmol/L),作用于HepG2细胞,观察对其细胞-基质黏附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对其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基质胶侵袭实验观察对其侵袭能力的影响;(3)扫描电镜(SEM)观察对其HepG2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4)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对Integrin/Focal Adhesion通路上相关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包括ITGA2、ITGB5、ITGB1和ITGAV等整合素分子,FAK及其磷酸化蛋白p-FAK(Y397)和p-FAK(Y576+577),通路上其他相关分子如ERK1/2、Rhoa、p JNK和Ras,E-cad和N-cad等经典黏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5)进一步,使用FAK抑制剂PF-573224,设置空白对照组、ATKSE组(1.0 mg/m L)、FAK抑制剂组(FAKi 2.0μmol/L)、半量联合用药组(ATKSE 0.5 mg/m L+FAK i1.0μmol/L)以及全量联合组(ATKSE 1.0 mg/m L+FAKi 2.0μmol/L),作用于HepG2细胞,划痕和侵袭实验观察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中的作用。结果:(1)不同浓度ATKSE作用下,在0.6 mg/m L和0.9 mg/m L剂量下,HepG2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1.2 mg/m L,细胞的数量相对减少;1.8 mg/m L剂量以上细胞数量锐减,状态变差,HepG2细胞特有的重叠生长特征消失,药物细胞毒作用凸显;(2)MTT结果显示,ATKSE作用于HepG2细胞株后,24h IC50的剂量约为2.59 mg/m L,48h IC50的剂量约为2.39 mg/m L,72h IC50的剂量约为2.0 mg/m L;Cilengitide(CIL)作用24h未能获得IC50剂量,48h IC50的剂量约为2.0μmol/L,72h IC50的剂量约为1.57μmol/L;ATKSE选择1.0 mg/m L,CIL选择1.0μmol/L用于后续实验;(3)细胞-基质黏附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黏附率呈下降趋势(P<0.05);黏附率(%)空白对照组100.00±4.94,ATKSE组为83.67±4.04,CIL组79.69±3.26,半量联合组78.64±2.71。(4)划痕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的迁移能力有被抑制的趋势(P<0.05)。迁移率均值(%)空白对照组为10.32,ATKSE为3.10,CIL组为负值2.58,半量联合用药组为0.02。(5)侵袭实验中,用药后细胞穿孔数有下降的趋势。其中,空白对照组为173±20,ATKSE组为142±2,CIL组为130±19,半量联合用药组为90±13。以上各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联合组显着低于ATKSE组和CIL组(P<0.05)。(6)SEM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总体增殖不算活跃,细胞表面多见纤毛缩短演变成吸盘状,但相对而言,细胞尚饱满。ATKSE组纤毛缩短趋势明显、长短不一、粗细不均、吸盘状有扩大趋势;CIL组细胞间连接两细胞的纤毛数量明显减少,少量细胞表明纤毛萎缩殆尽;半量联合组则综合了以上两组的各自特征,纤毛缩短趋势明显、长短不一。(7)WB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TKSE或CIL作用后,Integrin相关的蛋白出现类似的下降趋势,且半量联用后,ITGA2和ITGB5出现减量增效(P<0.05);ATKSE作用后p-FAK(Y397)、CIL作用后p-FAK(Y3576+577)表达量均下降(P<0.05)。CIL作用后E-cad表达量下降(P<0.05);ATKSE或CIL作用后,N-cad表达量上升(P<0.05)。ATKSE或CIL作用后,p-ERK1/2均出现下调趋势,且半量联用后存在减量增效效应(P<0.05);CIL作用或半量联合作用后,p-JNK表达量下降(P<0.05);ATKSE或CIL作用后,MMP2表达量降低(P<0.05)。(8)进一步采用FAK抑制剂进行的HepG2细胞迁移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迁移能力均出现下降(P<0.05)。各组迁移率(%)均值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4.28,ATKSE组7.02,FAKi组2.93,半量联合组4.71,全量联合组为负值2.75。(9)侵袭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100±10.03(%)比较,各用药组侵袭能力均出现下降(P<0.05),以全量联合组最甚。各用药组侵袭率分别为56.85±4.35、64.62±6.09、64.62±6.68和34.43±4.32。结论:(1)行气活血中药预知子提取物能抑制人HepG2肝癌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2)预知子提取物作用后,可影响HepG2肝癌细胞表面纤毛结构,从而使得细胞间紧密连接减弱。(3)以上作用,可能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抑制ITGA2、ITGB5和p FAK等Integrin/Focal Adhesion通路上游蛋白的表达,使下游p-ERK1/2、p-JNK等部分失活,进而间接或直接抑制MMP2等蛋白的表达,即通过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等各个环节,最终达到抑制其迁移侵袭的目的。(4)行气活血中药预知子和整合素抑制剂Cilengitide联用后,在抑制肝癌细胞侵袭方面,存在减量增效效应。但是,二者在作用机制上不尽相同。

易亚雄[10](2019)在《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中药经典方“茵陈蒿汤”为模型药物,建立以Ⅱ相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为主要代谢途径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基于胆红素代谢关键酶和转运子的活性测定,研究茵陈蒿汤、有效成分(京尼平、大黄素)对胆红素代谢的促进作用,揭示茵陈蒿汤利胆作用与其方中有效成分的葡萄糖醛酸化过程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成的相关性,从而阐释其利胆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UPLC-DAD技术,对茵陈蒿汤中14种活性成分(京尼平苷酸,鸡矢藤次苷甲酯,绿原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咖啡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进行含量分析,为后续茵陈蒿汤主要有效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和药效机制研究打下基础。2.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口服茵陈蒿汤大鼠血浆、胆汁、粪便及尿液中的活性成分原型及其II相代谢物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UPLC-MS/MS和硫酸酯酶酶解技术,考察茵陈蒿汤中活性成分原型和II相代谢物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以研究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物质基础。3.采用预防给药的方式,以临床公认的治疗胆汁淤积的阳性药物UDCA为参照,考察三个口服剂量(6.0、9.0、12 mg/kg)茵陈蒿汤对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利用LC-MS/MS技术对各组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UGT1A1和其他9种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ATE1、MDR1/Pgp、OATP1A1、OATP1A2、OATP1A4)进行平行反应监测,结合血清指标ALT、AST、TBIL、DBIL、TBA的含量,以及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对茵陈蒿汤治疗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作用进行综合性评价。4.建立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体系,以公认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剂埃罗替尼、索拉菲尼、阿扎那韦对反应体系进行验证,并在此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对茵陈蒿汤在体内的主要II相代谢成分京尼平、大黄素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情况进行考察,验证其对胆红素体内代谢的影响。5.采用预防给药的方式,以临床公认的治疗胆汁淤积的阳性药物UDCA为参照,分别考察两个口服剂量(40、60 mg/kg)的京尼平、大黄素对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利用LC-MS/MS的方法对各组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UGT1A1和其他9种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ATE1、MDR1/Pgp、OATP1A1、OATP1A2、OATP1A4)进行平行反应监测,结合血清指标ALT、AST、TBIL、DBIL、TBA的含量,对胆汁流速的影响,以及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对茵陈蒿汤入血成分京尼平、大黄素治疗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作用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1.结果表明,UPLC-DAD测定茵陈蒿汤中14种成分的方法学实验结果均符合样品分析要求。测定结果显示茵陈蒿汤(水煎浓缩液,1g生药/ml)中14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为京尼平龙胆双糖苷9274μg/m L、栀子苷2242μg/m L、咖啡酸631.7μg/m L、绿原酸280.1μg/m L、大黄酸260.0μg/m L、西红花苷I 85.5μg/m L、对羟基苯乙酮79.7μg/m L、芦荟大黄素68.3μg/m L、鸡屎藤次苷甲酯60.0μg/m L、京尼平苷酸42.6μg/m L、大黄素23.6μg/m L、大黄酚10.8μg/m L、大黄素甲醚2.3μg/m L、西红花苷II 0.8μg/m L。2.利用UPLC-Q/TOF-MS检测到了口服茵陈蒿汤大鼠体内的7种原型化合物,如大黄酸、鸡屎藤次苷甲酯、栀子苷、京尼平、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大黄素,以及19种代谢产物,其中包括8种II相代谢产物,如大黄酸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对羟基苯乙酮的硫酸结合物,京尼平、大黄素、咖啡酸的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对酶解前11个原型化合物和酶解后4个II相代谢物的UPLC-MS/MS检测方法进行的方法学验证考察,包括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利用上述检测方法,考察了8种活性成分原型和4种II相代谢物分别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体内对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大黄酸、大黄素和京尼平的II相代谢产物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组中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有显着差异,在胆汁淤积大鼠中,大黄酸和大黄素的AUC(0-∞)值分别比正常大鼠下降了74.7%和64.4%,Ka和Ke数据的比较表明,胆汁淤积大鼠中大黄酸和大黄素II相代谢物的吸收和代谢被显着抑制,类似于原型药物的代谢行为。然而,与正常大鼠相比,京尼平的AUC(0-∞)和Cmax值分别增加了241.1%和97.6%,Ka和Ke数据的比较表明,胆汁淤积大鼠中京尼平II相代谢物的吸收和代谢强于正常大鼠,与京尼平苷酸和栀子苷的原型表现出相同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但与其他II相代谢物和原型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3.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实验结果表明,对比于正常对照组,ANIT模型组表现出了显着的胆汁淤积病理特性,包括肝损伤血清指标ALT、AST、TBIL、DAIL、TBA的显着性升高,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的明显的肝细胞损伤,胆汁流量的减少,以及肝药酶UGT1A1和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DR1、OATP1A1、OATP1A2、OATP1A4的表达减弱。在药物治疗组中,12.0 g/kg剂量的茵陈蒿汤对于胆汁淤积大鼠有最明显的治疗效果,如ALT、AST的显着降低,TBIL、DAIL、TBA分别下降了26.1%、29.4%、16.6%;胆汁流速从模型组的0.18±0.03μL/min/100 g增加为0.48±0.02μL/min/100 g,且肝细胞损伤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减轻;对于II相代谢酶UGT1A1而言,相比于模型组,高剂量茵陈蒿汤组升高了2.4倍,MRP2、BSEP、OATP1A2、OATP1A4、OCT1、NTCP分别升高了2.4、1.6、1.6、1.3、1.8、2.0倍,表现出了最好的治疗效果,而给予中剂量(9.0 g/kg)和低剂量(6.0 g/kg)显示出了药效随剂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弱的趋势,显示出了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药效的剂量依赖性。4.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动力学结果显示在胆红素浓度为0.25-2.00μM时,UGT1A1孵育体系中总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TBG)的生成动力学符合Hill方程;在胆红素浓度为0.25-2.00μM时,RLM孵育体系中TBG的生成动力学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利用该孵育体系,研究了茵陈蒿汤有效成分、西药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抑制剂阿扎那韦、索拉菲尼、埃罗替尼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的IC50分别为2.807、0.899、3.599μM,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抑制作用;而茵陈蒿汤的入血有效成分京尼平,在浓度为100μM时,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率仅7.6%,认为京尼平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而同样作为茵陈蒿汤的入血有效成分的大黄素,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的IC50为25.745μM,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5.京尼平、大黄素利胆作用结果表明:灌胃40 mg/kg京尼平表现出了对胆汁淤积大鼠最为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大鼠血清ALT、AST、TBIL、TBA、DBIL水平相比模型组分别降低了51.5%、39.4%、36.0%、26.7%、35.5%,6 h内的胆汁流速从0.36±0.21μL/min·100 g升高到了0.92±0.36μL/min·100g,且大鼠肝脏病理切片也显示肝细胞损伤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比于模型组,40 mg/kg的京尼平对胆汁淤积导致的代谢酶和转运子表达的减弱也有最大的改善作用,分别使UGT1A1、MRP2、OCT1、OATP1A4、NTCP、OATP1A1、MDR1、BSEP、OATP1A2水平增加了77.7%、103.2%、180.6%、123.5%、82.4%、41.1%、65.9%、66.2%和57.0%;60 mg/kg的京尼平和40 mg/kg的大黄素也可降低胆汁淤积大鼠的血清指标、增大胆汁流速、改善肝细胞损伤、增强代谢酶UGT1A1和部分转运子的表达,显示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茵陈蒿汤对ANIT所致的大鼠胆汁淤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其作用机制与其能增强肝脏中胆红素II相代谢酶UGT1A1和药物代谢转运子MRP2、OCT1、OATP1A4、NTCP、OATP1A1、MDR1、BSEP、OATP1A2的表达从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以及改善肝细胞损伤有关。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主要成分有栀子苷、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大黄素、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在大鼠体内主要发生II相代谢,并检测到了大黄酸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对羟基苯乙酮的硫酸结合物,以及京尼平、大黄酸、大黄素、咖啡酸的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药代动力学行为显示,在胆汁淤积大鼠体内京尼平苷酸、栀子苷、京尼平II相代谢物的排泄减弱,而大黄素在进入大鼠体内后可迅速的发生II相代谢,其II相代谢物在胆汁淤积大鼠体内吸收程度降低、吸收速率增大、作用时间延长,结合大黄素和京尼平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代谢影响的研究结果(大黄素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作用较强,京尼平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几乎没有抑制作用)以及这两种成分对胆汁淤积的药效,证实了大黄素可能直接作用于UGT1A1,诱导机体UGT1A1表达增强,并能提高转运子MRP2、NTCP、OCT1、OATP1A4的表达,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最终改善胆汁淤积症状,而京尼平对UGT1A1表达的增强可能是间接调控的结果,并其也能提高转运子MRP2、NTCP、OCT1、OATP1A1、OATP1A2、OATP1A4、MDR1、BSEP的表达,发挥促进胆红素代谢从而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

二、解毒宣透汤水提物和醇提物化学指标及药效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毒宣透汤水提物和醇提物化学指标及药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三黄泻心汤的综述
        1.1 概论
        1.2 三黄泻心汤的研究
        1.3 三黄泻心汤不同剂型的研究
    2 中医药治疗皮炎的研究
        2.1 接触性皮炎的概述
        2.2 中医药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2.3 其他ACD治疗方式的研究概述
    3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3.1 中药壳聚糖制剂简介
    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内容
第一章 三黄药物提取工艺考察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三黄药物提取方法的考察
        2.1.1 水提法提取三黄药物
        2.1.2 醇提法提取三黄药物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波长确定
        2.2.1 盐酸小檗碱标准品溶液制备
        2.2.2 黄芩苷标准品溶液制备
        2.2.3 大黄素标准品溶液制备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药物含量
        2.3.1 混合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2 专属性实验
        2.3.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4 精密度实验
        2.4 提取物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2.5 稳定性实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三黄提取物对ACD小鼠最优处方的确定
        2.1.1 ACD小鼠模型的建立
        2.1.2 ACD小鼠分组及外观评价
        2.1.3 各组对ACD小鼠药理作用比较
        2.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2.1 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微球
        2.2.2 正交试验
        2.3 三黄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
        2.3.1 确定最优处方
        2.3.2 验证实验
        2.4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
        2.4.1 体外释放方法的建立
        2.4.1.1 药物接收液的选择
        2.4.1.2 药物透皮释放装置
        2.4.1.3 离体鼠皮的制备
        2.4.1.4 体外透皮实验方法
        2.4.2 不同透皮促进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2.5 体外释药性和透皮渗透性相关性研究
        2.5.1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体外释放研究
        2.5.2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体外透皮研究
        2.5.3 体外释药性和透皮渗透性相关性研究
        2.6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释药性能研究
        2.7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专属性考察
        2.8 精密度试验
        2.9 重复性试验
        2.10 稳定性试验
        2.11 加样回收试验
    3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剂的稳定性初步考察
        3.1 性状
        3.2 p H值测定
        3.3 黏度测定
        3.4 离心试验
        3.5 耐热试验
        3.6 耐寒试验
    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药效学初步考察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药效学初步考察
        2.1.1 ACD小鼠模型建立
        2.1.2 ACD小鼠分组及外观评价
        2.1.3 各组对ACD小鼠药理作用比较
        2.1.4 ACD小鼠耳肿胀度比较
        2.1.5 ACD小鼠胸腺脾脏指数
        2.1.6 ACD小鼠血清检测
        2.2 皮肤刺激性实验
    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栀灵复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栀灵复方中栀子苷与橙皮苷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3 提取工艺的研究
    4 提取工艺的验证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栀灵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浸膏粉末的制备
        2.2 稀释剂、润湿剂的选择
        2.3 药物与稀释剂比例的初选
        2.4 正交优化
        2.5 矫味剂的选择
        2.6 验证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栀灵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检查
        2.3 薄层鉴别
        2.4 栀子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2.5 多糖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栀灵复方颗粒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加速试验
        2.2 室温留样试验
    3 小结
第五章 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镇静助眠与急性毒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汤液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2 颗粒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3 急性毒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2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2.4 方法学考察
    3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一只动物采血一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镇静助眠的中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浙贝复方逆转AML耐药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53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及转归的影响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asumi-1的生物学特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浙贝黄琴汤通过干预Wip1-p38MAPK-p53逆转Kasumi-1耐药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浙贝黄琴汤对Kasumi-1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瑶医九龙十八症汤抗炎镇痛及对胃溃疡(胃热证)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况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胃溃疡的临床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况
        2.1 胃溃疡病名病位源流考
        2.2 胃溃疡的病因病机
        2.3 胃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3 瑶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况
        3.1 病因病机
        3.2 治疗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稠膏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
    2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急性毒性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分析讨论
    3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镇痛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的影响
        3.2.2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热板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5 分析讨论
    4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4.2.2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4.2.3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4.2.4 九龙十八症汤提取物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4.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5 分析讨论
    5 大鼠胃溃疡(胃热证)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实验模型的选择和改良
    6 九龙十八症汤对胃溃疡(胃热证)大鼠的疗效评价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统计学分析
        6.4 实验结果
        6.5 分析讨论
        6.5.1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6.5.2 九龙十八症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6.5.3 九龙十八症汤对胃溃疡(胃热证)作用的机理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概况
    1.2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单味药保肝、抗病毒作用研究
        1.2.1 茵陈
        1.2.2 栀子
        1.2.3 大黄
        1.2.4 甘草
    1.3 中兽药口服液研究进展
        1.3.1 中药口服液研制的一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1.3.2 中兽药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原料药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茵陈中绿原酸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2.2.2 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2.2.3 大黄中五种蒽醌类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2.2.4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水提制备工艺研究
        3.2.2 醇提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3.2.3 水提醇沉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定性检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一般检查
        4.2.2 薄层色谱鉴别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含量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栀子苷含量测定
        5.2.2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大黄素含量测定
        5.2.3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中甘草酸单铵盐含量测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附录 加味茵陈蒿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组方饮片确定、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经典名方
        1.1.1 经典名方概述
        1.1.2 经典名方物质基准
        1.1.3 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质量评价
    1.2 “厚朴温中汤”
        1.2.1 “厚朴温中汤”概述
        1.2.2 医书古籍中“厚朴温中汤”组方药材组成及炮制方法分析
        1.2.3 “厚朴温中汤”的研究现状
        1.2.4 “厚朴温中汤”的临床应用及主要功效成分
    1.3 “厚朴温中汤”药材炮制
    1.4 “厚朴温中汤”质量标准的建立
        1.4.1 厚朴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
        1.4.2 基于药效成分建立“厚朴温中汤”的质量标准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厚朴温中汤”中橘皮饮片加工方式的确定
    2.1 实验部分
        2.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2.1.2 橘红与陈皮样品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2.1.3 橘红与陈皮水提物的多元统计分析
        2.1.4 基于一测多评法对于液相图谱中的差异性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橘红和陈皮水提物指纹图谱的建立
        2.2.2 橘红和陈皮水提物UHPLC-Q-TOF分析方法的优化
        2.2.3 橘红和陈皮水提物的多元统计分析
        2.2.4 橘红和陈皮水提物中差异性成分的鉴定
        2.2.5 橘红和陈皮水提物中差异性化合物的热图分析
        2.2.6 基于一测多评法对橘红和陈皮水提物中差异性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厚朴温中汤”中炙甘草炮制方法的研究
    3.1 “厚朴温中汤”中甘草炮制方法的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2 “厚朴温中汤”中甘草不同炮制方法下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3.3.1 “厚朴温中汤”中炙甘草炮制方法确定
        3.3.2 “厚朴温中汤”中甘草不同炮制方法下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第4章 “厚朴温中汤”中厚朴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
    4.1 实验部分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4.1.2 厚朴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1.3 15批厚朴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4.1.4 基于“效应成分指数”建立厚朴质量标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厚朴含量测定方法的系统性考察结果
        4.2.2 厚朴含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4.2.3 15批厚朴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4.2.4 厚朴效应成分指数的构建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厚朴温中汤”中化学成分鉴定及入血成分分析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动物
        5.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5.1.3 样品制备、采集及处理
        5.1.4 UHPLC-Q-TOF-MS色谱及质谱条件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厚朴温中汤”中化学成分鉴定
        5.2.2 “厚朴温中汤”中入血原型成分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1 实验部分
        6.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6.1.2 汤剂的提取与制备
        6.1.3 单味药材和阴性对照的提取与制备
        6.1.4 “厚朴温中汤”液相谱图的建立
        6.1.5 “厚朴温中汤”液相图谱中色谱峰的归属
        6.1.6 “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的建立
        6.1.7 15批“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
        6.1.8 “厚朴温中汤”中水溶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
        6.1.9 “厚朴温中汤”中脂溶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6.1.10 15批“厚朴温中汤”中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6.1.11 “厚朴温中汤”中指标性成分含量范围的确定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厚朴温中汤”液相图谱系统性优化结果
        6.2.2 15批“厚朴温中汤”液相图谱中共有峰的归属
        6.2.3 “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的建立
        6.2.4 15批“厚朴温中汤”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
        6.2.5 “厚朴温中汤”中水溶性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结果
        6.2.6 “厚朴温中汤”中脂溶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6.2.7 15批“厚朴温中汤”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6.2.8 “厚朴温中汤”中指标性成分含量波动范围的确定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7)经典名方二宜汤的现代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经典名方概述
    1.2 二宜汤方解及各味中药研究概况
        1.2.1 二宜汤方解
        1.2.2 二宜汤各味中药研究概况
    1.3 二宜汤方中甘草、苦杏仁、干姜砂炒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应用
        1.3.1 砂炒历史沿革
        1.3.2 砂炒炮制现代研究
        1.3.3 二宜汤方中药材砂炒研究
    1.4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1.4.1 中药提取工艺
        1.4.2 纯化分离工艺
        1.4.3 干燥工艺
        1.4.4 制粒工艺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宜汤中三味药的砂炒炮制工艺研究
    第一节 甘草砂炒工艺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1 仪器
        1.2.2 试剂和药材
        1.3 实验方法
        1.3.1 砂炒甘草的制备
        1.3.2 甘草砂炒前后化学成分比较
        1.3.3 砂炒前后差异性成分的鉴别
        1.3.4 砂炒工艺研究
        1.3.5 甘草砂炒前后抗炎活性比较研究
        1.3.6 数据分析
        1.4 结果
        1.4.1 甘草砂炒前后化学成分比较
        1.4.2 砂炒前后差异性成分的鉴定
        1.4.3 砂炒工艺的优选
        1.4.4 甘草砂炒前后抗炎活性比较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炮姜砂炒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实验材料
        2.2.1 仪器
        2.2.2 药材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干姜和炮姜化学成分的比较
        2.3.2 干姜砂炒工艺研究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干姜和炮姜化学成分的比较
        2.4.2 干姜砂炒工艺研究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苦杏仁砂炒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仪器
        3.2.2 材料
        3.3 方法
        3.3.1 正交试验设计
        3.3.2 评价指标的测定
        3.2.3 验证试验
        3.2.4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评价指标的测定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砂炒工艺的优选
        3.4.4验证实验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二宜汤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二宜汤提取工艺研究
        1.1 引言
        1.2 仪器与材料
        1.2.1 仪器
        1.2.2 材料
        1.3 方法
        1.3.1 药材吸水率的测定
        1.3.2 桂心挥发油提取
        1.3.3 正交试验设计
        1.3.4 评价指标的测定
        1.3.5 验证试验
        1.3.6 数据分析
        1.4 结果
        1.4.1 药材吸水率的测定
        1.4.2 评价指标的测定
        1.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1.4.4 提取工艺的优选
        1.4.5 验证试验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二宜汤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宜汤颗粒剂质量标准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仪器
        4.2.2 药材与试剂
    4.3 方法
        4.3.1 薄层鉴别
        4.3.2 检查
        4.3.3 含量测定
    4.4 结果
        4.4.1 薄层鉴别
        4.4.2 检查
        4.4.3 含量测定
    4.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加味酸枣仁汤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一节 酸枣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节 茯苓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知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四节 川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五节 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六节 百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七节 远志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八节 牡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第一节 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第二节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化学成分分析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加味酸枣仁汤血浆移行成分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加味酸枣仁汤尿液代谢成分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结果与讨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实验耗材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细胞增殖和活性检测(MTT)
        1.2.2 细胞-基质黏附实验(Cell-Matrigel Adhesion Assay)
        1.2.3 划痕实验(Wounded Healing Assay)
        1.2.4 侵袭实验(Matrigel Invasion Assay)
        1.2.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对人HepG2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光镜)
        2.1.1 不同浓度预知子提取物(ATKS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72h)
        2.1.2 不同浓度Cilengitid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72h)
        2.2 对人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2.1 ATKS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2.2 Cilengitide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 对人HepG2肝癌细胞-基质黏附能力的影响(24h)
        2.4 对人HepG2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24h)
        2.5 对人HepG2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48h)
    3.讨论
第二部分 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实验耗材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细胞铺板
        1.2.2 细胞给药
        1.2.3 扫描电镜标本处理和读片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Integrin/Focal Adhesion通路相关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实验耗材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细胞铺板
        1.2.2 细胞给药
        1.2.3 收获蛋白及蛋白样品制备
        1.2.4 常用缓冲液配制
        1.2.5 灌胶
        1.2.6 电泳
        1.2.7 转膜
        1.2.8 封闭
        1.2.9 抗原抗体反应
        1.2.10 显色反应(ECL)曝光
        1.2.11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对相关Integrins分子表达的影响
        2.2 对FA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对通路上其他相关分子如ERK1/2等表达的影响
        2.4 对黏附分子E-cad和 N-cad表达的影响
        2.5 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 表达的影响
    3.讨论
第四部分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 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中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实验耗材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FAK抑制剂对人HepG2 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MTT)
        1.2.2 FAK抑制剂对人HepG2 肝癌细胞FA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WB)
        1.2.3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肝癌细胞迁移能力中的作用
        1.2.4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 肝癌细胞侵袭能力中的作用(侵袭实验)
        1.2.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FAK抑制剂对人HepG2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FAK抑制剂对人HepG2 肝癌细胞FA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 肝癌细胞迁移能力中的作用
        2.4 FAK抑制在预知子提取物影响人HepG2肝癌细胞侵袭能力中的作用
    3.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药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三 已发表论文

(10)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主要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的定量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2.6 不同提取方法茵陈蒿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Ⅱ相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UPLC/Q-TOF-MS检测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
        2.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部分Ⅱ相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
        2.4 UPLC-MS/MS测定酶解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大鼠肝脏中特征肽段方法的建立
        2.4 茵陈蒿汤治疗大鼠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对胆红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配制
        2.2 孵育供试品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胆红素在不同体系中的结合动力学
        2.6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作用
        2.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京尼平和大黄素对胆汁淤积的治疗药效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大鼠肝脏中特征肽段
        2.4 京尼平、大黄素治疗大鼠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Reference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四 灌胃茵陈蒿汤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血浆各成分的浓度-时间变化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四、解毒宣透汤水提物和醇提物化学指标及药效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考察[D]. 廖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D]. 胡文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D]. 李雅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瑶医九龙十八症汤抗炎镇痛及对胃溃疡(胃热证)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包富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加味茵陈蒿口服液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吕一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组方饮片确定、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D]. 石立强. 吉林大学, 2020(01)
  • [7]经典名方二宜汤的现代制剂研究[D]. 刘景龙. 兰州大学, 2020(01)
  • [8]加味酸枣仁汤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物质基础研究[D]. 任海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D]. 宋秋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10]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D]. 易亚雄.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解毒旋头汤水醇提物化学指标及功效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