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向月婷[1](2018)在《彝族撒尼文化的英译研究——以撒尼诗歌《阿诗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英译的方式被传播到西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英译不仅需要译者能够通过目标语还原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还要充分考虑西方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彝族支系撒尼人拥有独特的撒尼文化,表现在彝族撒尼人的语言、民俗、数字、婚嫁亲情等方方面面,这些撒尼文化在彝族文学经典叙事长诗《阿诗玛》中记载与保留。
夏飞飞[2](2017)在《从文化翻译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英译》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外翻译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空缺以及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是译者常常碰到的难题。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的英译方法。本文作者认为,音译加解释的方法是翻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最佳方法。
张盈盈[3](2013)在《彝族《劝哭经》译注及用字情况分析》文中认为《劝哭经》是彝族丧祭文献《哭灵经》中的一种,是在彝族传统丧葬的劝哭仪式上,由毕摩念诵的,用以引导参加者悼念亡灵、哭诉不舍之情并劝解亡者亲属节哀的经文。念诵《劝哭经》的劝哭仪式一般是在祭祀的第二天晚上举行。彝族丧祭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转场,转场仪式结束之后,便举行劝哭仪式,劝哭仪式结束后,即是“接福禄”仪式。因此,劝哭仪式在整个丧祭程序上是比较重要的。《劝哭经》的经文,在修辞、生死观、民俗及文字学等方面都有其独有的价值。本文将在译注经文的基础上,从文字使用的具体情况着手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彝文的用字面貌。本文中的译注部分主要是通过查阅彝文字典及参考已有的翻译成果以完成初步对译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向多位彝学专家请教难点以完成精译经文。在尽量反映原文内容与语言特点的翻译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深入分析《劝哭经》的用字情况。由于用字与造字紧密相连,故先全面分析彝文的造字之法。关于彝文的造字之法,前辈彝学专家和学者们已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众说纷纭,各家观点不相一致。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对彝文造字法的总结、归纳成果之后,认为彝文的造字法可以基本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位这5种造字法。而且大多数彝文集中于象形、指事这两种造字法上。彝文的用字法,是指在具体运用彝文中所形成的特殊使用规律。主要包括异体、通假和代字符号。彝文中,出现异体现象的原因有:一是造字之初,所采用的方法不同,造成同一字的形体表现形式不同;二是造字时,虽然都采用同一造字法,但对同一事物所获取的形象不同,创造的文字形体也不同;三是各地区彝语的语音不同导致有表音构件的彝文形体不同;四是毕摩在抄写经书时,.常常改笔以保持神秘感的习俗导致字形异体;五是毕摩个人的书写风格和审美观点不同;六是古今文字的演变差异,图画性和符号性的倾向性不同。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异体字为学习者带来负担,不利于阅读,但却有利于文字探源和鉴定版本。《劝哭经》的文字使用中出现了大量借字现象。细究这些借字现象,就会发现都是属于本有其字而不用,因此这种用字情况属于通假的范畴。综合分析《劝哭经》中的通假运用情况,可发现彝文的通假基本可以分为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这两种类型。《劝哭经》中还多次出现代字符号。这些代字符号多数是代替形容词,以增强修饰程度。
邱贵友[4](2013)在《当代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毕摩文化是综合性的原始文化,毕摩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内容非常丰富,涵盖哲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医学和卫生、天文历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军事思想、农业畜牧业一个“百科全书”,对于研究中华文明、世界文明都是重要的资料文献,对我们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伦理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不是外来的,而是自身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是以其特定的地理因素作为载体而存在的,生产保护、生活保护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文化应该成为一种活体,而不是仅仅靠文献记载来保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毕摩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老毕摩的去世,能识读彝文典籍的人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抓紧保护和抢救,必然消失。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承担作为文化主体的责任,参与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进程中来,以个体的生命力量来体验和演绎民族民间文化。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特别是像毕摩文化这个东西,消失的速度很快,而彝族毕摩文献是通过毕摩仪式这种特殊方式传承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也就没有了。毕摩文化,不仅在文化方面是宝贵的遗产,而且在档案方面也是极其珍贵的遗产。毕摩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与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必然要注入新的内容。对于毕摩文化,我们也要本着“去糟粕存精华”,通过合理扬弃,正确认识其价值,传承优秀的精华。
朱元富[5](2003)在《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文中研究指明不少学者对“毕摩”的理解和翻译有误。彝族“毕摩”与汉族“巫师”在社会功能、社会地位、宗教职能、历史背景等方面均有极大的差异 ,因而不能用“巫师”来给“毕摩”下定义 ,也不能用wizard来误导性地翻译“毕摩”。英译“毕摩”应考虑文化空缺问题。译法有二 :(1)用音译加注方式译为Bimo(apersonwiththefunc tionsimilartoapriest) ;(2 )用给西方宗教术语加限定的方式译为 :theYiPeople’sPriest或theYiPriest。
二、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彝族撒尼文化的英译研究——以撒尼诗歌《阿诗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彝族撒尼语言文化的英译 |
二、彝族撒尼民俗文化的英译 |
三、彝族撒尼数字文化的英译 |
四、彝族撒尼婚俗文化的英译 |
(2)从文化翻译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的难题 |
二、对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的界定 |
三、文化翻译观 |
四、文化翻译观对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英译的指导意义 |
结语 |
(3)彝族《劝哭经》译注及用字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翻译示例 |
第2章 文本综述 |
2.1 文本概况 |
2.2 使用情况 |
2.2.1 武定丧俗简介 |
2.2.2 劝哭仪式 |
第3章 《劝哭经》译注 |
第4章 《劝哭经》用字情况分析 |
4.1 用字情况 |
4.2 彝文造字之法 |
4.3 彝文的用字情况 |
4.3.1 异体字 |
4.3.2 通假字 |
4.3.3 代字符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劝哭经》原件照片 |
后记 |
(4)当代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彝族毕摩文化的含义 |
一、彝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形态 |
二、毕摩文化的定义 |
三、毕摩文化的主要价值及职能 |
第三章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历史及其影响 |
一、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
二、苏尼与毕摩的区别 |
三、毕摩文化对凉山彝族产生的影响 |
第四章 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
一、山大沟深、极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是毕摩文化产生的自然基础 |
二、彝族原生信仰是毕摩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
三、生产力落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社会状况是毕摩文化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
四、相对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毕摩文化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 |
第五章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当前发展状况 |
一、毕摩文化在凉山地区的发展现状 |
二、毕摩文化异化速度日益加快 |
三、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
四、毕摩职业地位下降 |
第六章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出现当前情况的原因分析 |
一、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削弱了毕摩文化存在的基础 |
二、毕摩文化传承方式单一,易损性极强 |
三、外在因素破坏毕摩文化 |
四、彝族语言文化的逐渐消失 |
第七章 如何对待凉山毕摩文化的发展 |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凉山毕摩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
二、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 |
三、保护毕摩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保护彝族本土文化意识 |
四、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彝族毕摩文化发展的创意人才 |
第八章 结语 |
一、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
二、正确处理好彝族文化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关系 |
三、实践的原则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专家学者对彝族“毕摩”的汉译与界定现状 |
二、 对“毕摩”的英译现状 |
三、 对“毕摩”、“祭司”和“巫师”的分析比较 |
四、 “毕摩”之英译问题 |
四、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彝族撒尼文化的英译研究——以撒尼诗歌《阿诗玛》为例[J]. 向月婷.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4)
- [2]从文化翻译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英译[J]. 夏飞飞.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2)
- [3]彝族《劝哭经》译注及用字情况分析[D]. 张盈盈.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4]当代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发展研究[D]. 邱贵友.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 [5]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J]. 朱元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