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图书馆员应重视和参与学术研究

市县图书馆员应重视和参与学术研究

一、市县图书馆馆长应重视和参与学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家慧[1](2021)在《遵义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

郭欣萍,张建荣,赵美华[2](2021)在《打造最有精神、最有温度的公共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图书馆编制"十四五"规划应当转变思路,树立危机意识,集中力量造就核心竞争力,运用创新力量确保事业发展稳中有进。文章探讨"十四五"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编制的现实意义,以太原市图书馆为例,通过SWOT方法分析其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规划实施完成情况和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太原市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

王哲[3](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王小宝[4](2020)在《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文中提出为了响应阅读社会的号召,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要求阅读,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提高人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图书馆。它们在国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把促进、引导和服务国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在民众教育、公民素养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共识。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步向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图书馆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为读者创造舒适的阅读空间,提供便捷的阅读方式。创建24小时自助的城市阅读空间“城市书房”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实践探索。城市书房作为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在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地方,城市书房往往座无虚席,这有效地推动了市民阅读量的增长,这种新的城市书房形式很受消费者和游客的欢迎。本文选取了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中五个典型案例,对它们的建设模式、建设成效,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五所城市书房分别进行了调查与介绍,探索分析现代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模式。

刘一览[5](2020)在《张凤良的音乐贡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凤良是我省着名的音乐活动家、评论家。在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策划、组办音乐会演等方面均有着突出贡献。张凤良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共收录来自山东15个地、市的461首(套)器乐曲,以声、文、图、谱的形式展现出山东民族器乐的民间风貌和独特韵致;张凤良是山东系列音乐会演中一位重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他参与策划、组办音乐会演18场,从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的成功举办,到80年代“泉城之秋”音乐舞蹈会演的成熟蜕变,山东的音乐文化事业在不断发展,张凤良也从最初会演活动的参与者成长为组织、领导者;张凤良结合工作实践,写作了多篇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对演出进行评论,还从演奏技巧、风格、创作等方面,给予音乐家以热情的评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论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张凤良生平考略,结合文献资料与口述史料,对张凤良的成长环境、艺术经历与工作情况进行研究;第二章为张凤良与音乐集成,梳理张凤良对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第三章为张凤良与音乐会演,选取张凤良组织规划的大型音乐会演活动三场,从历史背景、举办情况、工作内容、社会影响等层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第四章为张凤良的音乐评论研究,论述张凤良对演出团体和音乐家的评论,就张凤良对山东音乐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思考。文章结语点明:张凤良对山东音乐文化的推广、普及、传承与发展做了极大贡献。张凤良主编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是山东器乐曲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山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张凤良策划、组办的大型音乐会演,推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造就了一批当代有才华的作曲家、歌唱家和演奏家,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审美情趣;张凤良写作的多篇评论文章,引导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冷静而客观地检验自己的艺术成就,使得音乐评论与音乐创作、音乐研究与音乐生活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局面,推动着山东音乐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乔志军[6](2020)在《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奉天地区的文物保护与管理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现实问题。面对近代奉天地区的严峻的边疆危机与文物资源丰富的并存与冲突,出于维持奉天作为“根本重地”的特殊地位以及维护统治的需要,晚清政府本能地采取维护奉天地区的陵寝、宫殿等文物的措施,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物保护模式没有有本质区别;民国时期,奉天地区的文物保护受到全国文物事业风潮的影响,也参与到近代文物保护与管理进程之中。奉天地方政府在继承晚清以来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思想、实践的同时,也突破了以往的桎梏,文物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文物保护与管理成为一项专门的政府职能。在此基础上,奉天地区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已经超越了单一的文物事业范畴,它内含的公共性使得其深入且广泛地融入到近代奉天地方社会的多个方面,发挥着难以用数字衡量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缘起,除了对相关概念作解读和限定外,还对这一时期文物事业的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因素作了论述。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从落实中央文物法规、调查古物、转变“一宫二陵”的功能、保存寺庙、考古发掘等方面论述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措施,其中既有奉天地方政府的自发行为,也包含奉天地区落实中央政府的措施。在全面论述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前提下,对每项措施的初始及发展也做详细介绍。第三部分为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意义与总结,通过前文分析,指出这一时期奉天地区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已经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社会生活层面和思维观念层面。同时,在全面介绍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背景、措施、意义之外,进一步挖掘、剖析其中的共性因素,为这一社会现象作进一步的总结与升华。

王子舟[7](2019)在《且知且行的学术典范——《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序》文中研究表明金恩晖先生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图书馆学繁荣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作为我国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优秀代表,他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事业、文献检索、文献整理、工具书编纂以及地方史志等领域,都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文章回顾了金恩晖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成就,其学术品质值得图书馆从业者学习和传承。

许培婷[8](2019)在《美国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书馆法是调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本文以纽约州图书馆法为个案进行研究,旨在认识、了解纽约州图书馆事业概况,探讨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研究目前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以期为我国完善图书馆法律制度提供参考。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主要由与图书馆相关的州宪法、州制定法、州行政规章、地方宪章、地方行政规章、图书馆特别法组成,可分为州级和州级以下地方两个层级的图书馆法律制度。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分布于多部法律之中,基本法是《教育法·图书馆》。纽约州图书馆规章补充、细化了《教育法·图书馆》的内容。纽约州地方各县、市图书馆法律法律和规章分散在地方宪章、行政法典规章等法律文件当中。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州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的基本管理制度、图书馆系统制度、理事制度、经费支持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标准制度等。纽约州级图书馆法律制度具有重视规范图书馆法律概念、规范对象涵盖多种类型图书馆、重视图书馆合作理念、完善的理事制度、多样化的经费支持制度、材料认证式的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制度等特点。纽约州县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各县图书馆立法差异较大,图书馆法相关内容较少。

程志军[9](2019)在《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救亡图存的矛盾下,我国开明的教育家们因势利导,把社会教育视为唤起民众、旧邦新造之途径,并付诸实践。民国时期,政府进一步把社会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把社会教育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此后,通俗教育运动、平民教育运动、民众教育运动相继开展,平民学校、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民众图书馆、博物馆、电影播音等教育事业纷纷推出,最广泛地对男女老幼、贫富贤愚、都市乡村的民众施以文字、生计、公民等内容的教育。尤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不断调适和完善社会教育制度和内容,使社会教育事业大放异彩,历经抗日战争的考验,更将国家、民族意识深深植入国民的观念当中。在全国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地处边疆的昆明也不可避免地在时代大潮下,主动做出回应,在政府和一批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开始进行改造民众、普及民众基本常识、灌输民众国家观念、提高民众整体素质的教育实践。昆明的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图书馆、阅览所等一批学校式和社会式机构先后建成,教育内容涉及识字、生计、卫生、体育、戏剧、音乐等诸多方面,整体上取得成效显着。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民众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影响,昆明的社会教育的实际成效受到制约。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既是云南社会教育的一个典型,也是民国社会教育的一个缩影。本文以民国时期昆明的社会教育为研究对象,试图将其纳入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一地域性的个案考察,以探求昆明社会教育发展概貌。

滕春娥[10](2019)在《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和活态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是各民族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着该民族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是无形的财富,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科技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累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的冲击,甚至濒临灭亡。自此从世界范围到国家层面都在积极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固化的历史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态遗存,二者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见证了并将继续见证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我国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也是本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主要因素,是民族得以延续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伴随着“世界记忆工程”以及我国各地纷纷出现的“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企业记忆等,各地档案馆用摄影、照相等手段将城市的面貌进行全面的记录,对城市的旧貌进行抢救性的留存和保护,这也成为新时期档案馆的主要工作。档案学逐渐加入到社会记忆研究之中,遵循档案与记忆的联系,它作为人类记忆的延伸,是一种重要的记录载体和工具,在今天已成为建构社会记忆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成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本文开展的“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这里“建档”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档案管理环节,亦不是一个静态的建档工作,而是将其视为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前期的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立档再到存储、保管、以及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传播整个过程。“建档”不仅仅有“建立档案”的意思,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即是用档案资源和档案方法、手段、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去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物化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并最终达到非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遵循着什么是社会记忆,如何保护社会记忆,怎样传承社会记忆去构建研究框架。在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社会记忆理论、档案记忆观理论、档案鉴定理论、本体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中,第一部分将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入社会记忆系统中,分析二者的文化和记忆质性和特点,论述二者的联系和共性,指出档案即是一种社会记忆形态,同时也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指出了档案工作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密切相关性,同时,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法律依据和社会学意义。这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依据和立意所在。第二部分阐明了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目标与逻辑结构、实施路径。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过程,即非遗档案的建构实际上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其具体的流程包括收集、整理、立档、存储、保管、开发与利用、传播等。第三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重点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知识组织方法,实现非遗资源异构数据的概念共享,以及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和资源保护与传播。第四部分探讨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实例,论述了赫哲族非遗资源建档的过程、赫哲族非遗档案、赫哲族非遗资源本体知识构建,为其他非遗资源建档保护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意义。第五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保障机制。从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将保障机制分为: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协调与发展保障、管理保障等几个方面。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首先将人文社科领域的其他理论思想和学术资源引入档案学,共同构成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开启档案学的新人文主义研究。集民族学、社会学、文化遗产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社会记忆理论关照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其次,增加新的学术资源和丰富档案学理论内涵。本文以文化作为逻辑起点,将档案、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为新时期的档案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与丰富档案学理论内涵.实践价值包括第一,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族群记忆活的载体,维系着族群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让人们了解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以及生活的意义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各少数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本民族本地区社会文化的永续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第二,为档案部门参与民族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提供指导,探寻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档案部门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自觉参与、融入到社会记忆的传承和保护中去,在记忆构筑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缺少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来说都将是重大的损失。我国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少数民族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更应关注他们的发展,守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使他们在大家庭的发展中得到认可,得到尊重。

二、市县图书馆馆长应重视和参与学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县图书馆馆长应重视和参与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打造最有精神、最有温度的公共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十二五”“十三五”的SWOT分析
    1.1 自我优势(strengths)
    1.2 自我劣势(weaknesses)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1.4 外部威胁(threats)
2 发展目标
    2.1 联合创新
    2.2 智慧发展
    2.3 服务提升
    2.4 内涵建设
    2.5 人才兴馆
3 实施策略
    3.1 协调统筹要素
    3.2 重视行业标准
    3.3 着眼现实要求
4 结语

(3)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城市书房基础理论概述
    2.1 城市书房的概念及其涵义
    2.2 城市书房与自助图书馆的共存发展
    2.3 城市书房的功能
        2.3.1 沟通交流功能
        2.3.2 咨询服务功能
        2.3.3 社会教育功能
        2.3.4 城市名片功能
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与成效
    3.1 洛阳城市书房与河洛书苑的关系
    3.2 洛阳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3.2.1 市级公共图书馆
        3.2.2 区级公共图书馆
        3.2.3 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
    3.3 洛阳城市书房的建设
        3.3.1 建设起源
        3.3.2 建设模式
    3.4 洛阳城市书房利用情况调查
        3.4.1 基于问卷调查
        3.4.2 基于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
4 洛阳城市书房典型案例分析
    4.1 上阳宫城市书房
    4.2 九龙鼎城市书房
    4.3 大北门城市书房
    4.4 王府井城市书房
    4.5 孟津慧林路城市书房
5 洛阳城市书房的成效及不足
    5.1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成效
    5.2 洛阳城市书房存在的问题
        5.2.1 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5.2.2 河洛书苑的服务效能过低
        5.2.3 保障资金不稳定
    5.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完善对策
        5.3.1 建立统一标准,加强长效运营
        5.3.2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正面宣传
        5.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5.3.4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场景
        5.3.5 以读者需求为本,建设城市书房
        5.3.6 推进城市书房均等化服务
        5.3.7 加强宣传推广,定制特色旅游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张凤良的音乐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生平考略
    第一节 成长之初,与乐结缘(1930-1949)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
        二、蒙于乐亦爱于乐
    第二节 求学之路,与乐相伴(1949-1954)
        一、毕业推荐入“华大”
        二、两校合并入“山大”
        三、院系调整入“艺专”
    第三节 继承传统,扎根民间(1954-1994)
        一、音工组初露锋芒
        二、入音协大展宏图
第二章 张凤良与文艺集成
    第一节 集成前——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搜集整理工作
        二、50、60 年代的搜集整理工作
        三、音乐成果的整理出版
    第二节 集大成之作——《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
        一、《集成》编撰的相关背景
        二、《山东卷》的编辑方案
        三、《山东卷》的采集、整理过程
        四、《山东卷》成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山东卷》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
第三章 张凤良与音乐会演
    第一节 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的筹划
        一、会演背景
        二、会演的演出宣传
        三、会演的评奖工作
    第二节 山东省跃进歌舞会演的组织
        一、会演背景
        二、会演节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三、召开交流座谈会
    第三节 “泉城之秋”系列音乐会的主办
        一、会演背景
        二、演出曲目的选拔推荐
        三、组织学术讲座和座谈会
第四章 张凤良的音乐评论研究
    第一节 张凤良对演出团体的评论
        一、对前卫歌舞团的评论
        二、对省直艺术团的评论
        三、对其它团体的评论
    第二节 对音乐家的评论
        一、对歌唱家的评论
        二、对演奏家的评论
        三、对作曲家的评论
        四、对指挥家的评论
    第三节 张凤良音乐评论的历史意义
        一、张凤良音乐评论取得成就的历史原因
        二、张凤良音乐评论的历史意义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张凤良年表
    附录二 张凤良学术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0.2 本论文选题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0.3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缘起
    1.1 近代中国的“文物”概念解读
    1.2 近代奉天地区文物面临的严峻局面
        1.2.1 .新旧交替: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
        1.2.2 近代西方列强在东北地区的势力扩张
        1.2.3 国人对于奉天地区文物古物古迹破坏
        1.2.4 相关文物时间弥久,缺乏维护,自然衰朽
2.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2.1 中央政府相关文物法规
        2.1.1 民国之前的法律措施
        2.1.2 民国时期的法律措施
        2.1.3 有无之间:对奉天地区落实中央政府相关文物法规的认识
    2.2 古物调查与整理
        2.2.1 1916年的古物调查
        2.2.2 1928年的古物调查
        2.2.3 对名胜古迹的整理
    2.3 博物馆的成立
        2.3.1 近代国人的博物馆见闻、思想及其实践
        2.3.2 东三省博物院的筹备、成立、改组完善
        2.3.3 博物馆的多重职能
    2.4 陵寝变公园:社会功能的转换
        2.4.1 “三陵”在近代的困境
        2.4.2 北陵、东陵公园的成立
        2.4.3 公园的日常维护措施及其制度保障
        2.4.4 从御制诗文到平民诗文:公众对公园之体验
    2.5 坛庙寺观及其他古迹遗址的保护
        2.5.1 民间绅士的保护措施
        2.5.2 官方的保护措施
        2.5.3 再认识:坛庙寺观维护的拓展与延伸
    2.6 近代意义上考古发掘活动
        2.6.1 林西考古活动的开展
        2.6.2 突破:对这一时期奉天地区考古活动的价值分析
3.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评价与总结
    3.1 对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评析
    3.2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回顾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且知且行的学术典范——《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序(论文提纲范文)

1 金恩晖先生与我的学术交流
2 金恩晖先生图书馆学观点举隅
3 金恩晖先生图书馆学研究的特色
4 金恩晖先生对图书馆学的贡献

(8)美国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纽约州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法律制度概况
    第一节 纽约州图书馆事业概况
        一、纽约州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二、纽约州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一、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现状
第二章 《教育法·图书馆》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教育法·图书馆》主要内容
        一、纽约州立图书馆
        二、公共图书馆的设立、转让和废止
        三、图书馆服务
        四、理事制度
        五、图书馆系统
        六、图书馆经费
        七、学校图书馆
    第二节 《教育法·图书馆》特点
        一、广泛、多样的规范对象
        二、协作性的图书馆发展理念
        三、完善的理事制度
        四、多样化的经费支持制度
第三章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主要内容
        一、图书馆注册标准
        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
        三、纽约州立图书馆的利用
        四、学校图书馆规章要求
        五、图书馆系统规章要求
    第二节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特点
        一、补充、细化图书馆法律的内容
        二、重视规范图书馆法律具体概念
        三、材料认证式的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制度
        四、注重制定图书馆注册标准
        五、规范州援助要求
第四章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主要内容
        一、纽约市
        二、伊利县
        三、门罗县
        四、汤普金斯县
        五、布鲁姆县
        六、苏福克县
        七、肖托夸县
        八、罗克兰县
        九、蒙哥马利县
    第二节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特点
        一、各县图书馆立法差异较大
        二、要求设立专门图书馆
        三、继续完善理事制度
第五章 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逐步建立、完善各类型图书馆的法律规章制度
    二、通过立法加大经费支持图书馆协调合作
    三、严格规定图书馆服务项目经费定向流通
    四、建立完善的理事制度
    五、建立完善的违规惩罚制度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全国社会教育的繁荣
    第二节 云南社会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滇省政府对社教事业的支持
第二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实施的保障
    第一节 社会教育行政保障
        一、昆明社会教育行政机构设置
        二、教育视导制度的建立
        三、依靠行政力量强迫就学
    第二节 社教经费保障
        一、省市教育经费独立
        二、社教经费的分配
    第三节 社会教育师资保障
        一、培训教师队伍
        二、培训社教人员
第三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设施
    第一节 民众学校
        一、昆明民众学校的发展沿革
        二、民众学校办学概况
        三、办学效果及评价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一、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的组织与业务
        二、各部门施教
        三、社教理论建设
    第三节 通俗讲演所
        一、昆明通俗讲演所的设立
        二、通俗讲演所的日常运作
        三、通俗讲演所主持下的教育活动
    第四节 图书馆及阅览所
        一、各馆所的空间分布及设置概况
        二、各馆所的内部管理
        三、各馆所的书报及阅览情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识字教育
        一、昆明识字教育概况
        二、昆明识字教育的实践
    第二节 生计教育
    第三节 国民体育与卫生教育
        一、公共体育
        二、卫生教育
    第四节 其他社会教育事业
        一、电化教育
        二、戏剧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的评价
    第一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特点
        一、社教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二、区域优势性
        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四、办学力量的多元化
    第二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成效
        一、旧有陋习和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二、民众识字率得到提升
        三、市民的文化生活得以丰富
        四、抗战大后方建设得到支持
    第三节 昆明社会教育的不足
        一、民众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2.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1.2.3 国内外档案学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框架结构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
        2.1.3 社会记忆的概念辨析
        2.1.4 档案记忆观的概念辨析
    2.2 社会记忆理论
        2.2.1 社会记忆理论的演化过程
        2.2.2 社会记忆理论的内容
    2.3 档案记忆观理论
        2.3.1 档案的基本属性
        2.3.2 档案记忆观的研究历程
        2.3.3 档案记忆观理论内涵
    2.4 档案鉴定理论
        2.4.1 档案鉴定理论内容及发展历程
        2.4.2 档案鉴定的类型
    2.5 本体理论
        2.5.1 本体的概念演变过程
        2.5.2 本体的组成要素与逻辑结构
        2.5.3 本体的分类
        2.5.4 本体描述语言与编辑工具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记忆学理阐释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的社会记忆视角
        3.1.1 档案记忆的特点与质性
        3.1.2 社会记忆中的档案形态
        3.1.3 非遗建档保护研究的中介切入式视角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关系阐释
        3.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联系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档案工作的功能互动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依据
        3.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法律依据
        3.3.2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遗建档保护学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遗建档保护的框架与建档流程
    4.1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目标与框架
        4.1.1 建档保护的目标
        4.1.2 建档保护的逻辑结构与实施路径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流程
        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收集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鉴定
        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
        4.2.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档
        4.2.5 非遗档案的保管
        4.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
        4.2.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4.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4.3.1 非遗本体档案
        4.3.2 非遗项目档案
        4.3.3 非遗传承人档案
        4.3.4 非遗口述档案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保护
    5.1 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意义
        5.1.1 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5.1.2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5.2 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本体方法
        5.2.1 传统知识组织方法
        5.2.2 本体知识组织方法的特点及优势
        5.2.3 领域本体在知识库构建中的应用
    5.3 非遗档案资源的本体知识库构建
        5.3.1 非遗档案资源领域本体构建流程
        5.3.2 非遗档案资源核心概念体系
        5.3.3 非遗档案资源的语义化组织框架
        5.3.4 非遗资源语义化组织系统实现
    本章小结
第6章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实例分析
    6.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6.1.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6.1.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保护
    6.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6.2.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
        6.2.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
    6.3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字化
        6.3.1 赫哲族非遗领域本体元数据及核心元素的确定
        6.3.2 赫哲族非遗档案知识概念属性关系的建立
        6.3.3 赫哲族非遗档案资源实例添加
        6.3.4 赫哲族非遗档案资源本体protégé实现
        6.3.5 赫哲族非遗本体的检索
    本章小结
第7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保障机制
    7.1 非遗建档保护的政策保障
        7.1.1 非遗建档保护现有政策举要
        7.1.2 非遗建档保护政策制约因素
        7.1.3 非遗建档保护政策完善措施
    7.2 非遗建档保护的组织保障
        7.2.1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7.2.2 加强非遗研究者的参与
        7.2.3 注重非遗传承人及地区民众的广泛参与
    7.3 非遗建档保护的协调发展保障
        7.3.1 处理好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7.3.2 处理好科学技术与非遗文化的相互融合
    7.4 非遗建档保护的管理保障
        7.4.1 加强非遗传承人的管理
        7.4.2 加强非遗地区文化管理
        7.4.3 加强非遗资金的管理
        7.4.4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
        7.4.5 加强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
        7.4.6 加强档案工作的能动作用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市县图书馆馆长应重视和参与学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遵义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D]. 朱家慧.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打造最有精神、最有温度的公共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考[J]. 郭欣萍,张建荣,赵美华. 图书馆论坛, 2021(01)
  • [3]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4]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D]. 王小宝. 郑州大学, 2020(02)
  • [5]张凤良的音乐贡献研究[D]. 刘一览.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6]清末民初奉天地区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D]. 乔志军. 辽宁大学, 2020(01)
  • [7]且知且行的学术典范——《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序[J]. 王子舟. 图书馆, 2019(07)
  • [8]美国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研究[D]. 许培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D]. 程志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D]. 滕春娥.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市县图书馆员应重视和参与学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