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综述

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综述

一、多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卞娅,葛广波,丁侃[1](2021)在《中药多糖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多糖是中药中重要的生物活性大分子,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在抗病毒及缓解病毒引发的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较为显着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机制,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系统综述中药多糖在抗病毒及缓解病毒引发相关症状方面的机制研究进展,包括直接杀灭病毒、阻止病毒黏附和侵袭、阻止病毒复制、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以期为科学诠释中药复方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和基于中药多糖的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邢玉箫[2](2021)在《桔梗多糖缓解PRV致PK-15细胞自噬的研究》文中认为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伪狂犬病会导致母猪生产失败和仔猪大量死亡,因此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自噬是细胞的一种重要清除机制,在病毒感染细胞时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多种病毒已经进化出抑制自噬,或者利用自噬完成自身复制的生存机制,因此自噬作为抗病毒药物开发的作用靶点,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多糖是一种天然聚合物,是植物的重要活性成分。据报道,植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多种生物活性。桔梗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有消炎、清热、祛痰,宣肺等功效。桔梗多糖是其重要活性成分。本文主要探究桔梗总多糖(PGPSt)抗伪狂犬病毒的体外效果,并且进一步探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K-15细胞建立体外感染模型,CCK-8法检测不同感染复数下病毒在4h、8h、12h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和PGPSt在PRV感染下对PK-15细胞的保护作用。PGPSt处理感染后的细胞,细胞活力明显提升。PGPSt(200μg/mL)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基因组的转录水平。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了PGPSt对于病毒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PGPSt可以有效减少病毒蛋白的合成。通过自噬检测,发现PRV可以诱导PK-15细胞形成自噬体,造成自噬体的累积,PGPSt处理后可以减少自噬体生成。最后,通过检测自噬小体形成相关信号通路Akt/mTOR的激活状况,发现PGPSt可以通过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病毒诱导的自噬。抑制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PGPSt的抗病毒作用减弱。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PGPSt的体外抗伪狂犬病毒的效果,并且这种抗病毒效果是通过抑制病毒诱导的细胞自噬实现的。PGPSt可以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病毒诱导的自噬,进而影响病毒复制。

崔文平[3](2021)在《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LV-J作为一种典型的反转录病毒,近些年来在鸡群中多次爆发,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防控ALV-J的种鸡群净化措施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等缺点,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控。前期研究显示松花粉多糖在抗ALV-J试验中具有一定活性,但由于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无法解释其抗ALV-J的机制,也难以对其活性和质量进行评价控制。同时,作为一种大分子多糖,在动物体内往往存在难以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导致代谢失活的缺点。因此,研究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阐释其构效关系,并进一步构建合适的药物递送系统,提高其体内生物利用度和抗ALV-J活性,为ALV-J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单体分离鉴定及构效关系研究单因素试验筛选优化提取工艺,通过总多糖提取产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温度90℃,提取溶液p H 9.0,液固比30:1,获得总多糖的最终提取率为6.5±0.19%。通过DEAE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200分子排阻色谱柱分离多糖,得到三个单体组分(PPP-1、PPP-2和PPP-3)。CCK-8试验显示各组分在800μg/m L以下无明显细胞毒性,体外抗病毒试验表明三个组分抗ALV-J活性顺序为PPP-2>PPP-3>>PPP-1。为进一步研究三个组分抗ALV-J活性的构效关系,对其分子量、单糖组成及三螺旋构象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63.70、99.41和26.97 k Da,差异显着;PPP-2和PPP-3的单糖组成接近,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的含量高于PPP-1,而葡萄糖含量显着偏低;刚果红试验显示只有PPP-2具有三螺旋结构,破坏PPP-2三螺旋结构后其活性明显下降。结合文献报道,初步推测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构效关系如下:单糖组成是影响松花粉多糖活性的主要因素,含有酸性单糖的单体组分显示出较好的抗ALV-J活性,空间构象也是影响其活性的重要因素,三螺旋结构的保持可以提高PPP-2抗ALV-J效果,同时分子量也可能对其活性具有一定影响。本部分实验研究了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阐释其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制备及其抗ALV-J活性研究为改善松花粉多糖在体内易代谢失活的缺点,实验借助松花粉多糖和壳聚糖间的静电作用,以及壳聚糖纳米粒自组装原理,制备了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CS-PPPs NPs)来延长松花粉多糖在鸡体内作用时间,提高抗ALV-J活性。通过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对CS-PPPs NPs的制备条件进行筛选,得出最优制备工艺:壳聚糖浓度为2 mg/m L、多聚磷酸钠与壳聚糖的比例为1:8,多糖占壳聚糖的浓度10.00%,所制备的CS-PPPs NPs包封率可达91.2%,载药量达8.2%,平均粒径264 nm,PDI=0.21。体外释放实验显示所制备CS-PPPs NPs在96 h累计释放率为90%,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细胞实验表明,纳米粒可以携带药物进入细胞并可以缓慢释放,低于400μg/m L时,对DF-1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体外抗ALV-J活性结果表明,CS-PPPs NPs通过缓释作用延长了作用时间,提高了抗病毒效果。进一步开展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壳聚糖纳米粒没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松花粉多糖溶液在短期内有较好的抗ALV-J复制的效果,但在长期实验中,PPPs组因代谢排泄效果明显下降。CS-PPPs NPs在体内显示出较好的缓释作用,在长期抗ALV-J复制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长时间保护鸡体,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三、基于抗体靶向的壳聚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研究为提高药物在动物体内抗病毒活性,同时减小对动物本身的毒性,本实验以松花粉多糖(PPPs)作为模型药物,以JE9抗体作为抗ALV-J指示剂,构建了新型靶向抗ALV-J纳米药物递送系统(Ab-CS-PPPs DDS)。实验通过EDC和NHS催化合成连接抗体的纳米药物(Ab-CS-PPPs NPs),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粒度分析仪进行表征,结果显示JE9抗体成功与壳聚糖连接,纳米药物连接抗体后,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度均无显着变化。使用FITC荧光探针,考察其在细胞和动物体内对病毒的靶向性,结果显示,感染ALV-J的细胞对Ab-CS-PPPs NPs摄取更快,持续时间更长。体内实验显示,Ab-CS-PPPs NPs在感染ALV-J鸡的肝脏、肾脏、胸腺、脾脏及法氏囊上具有明显的富集性。体内外抗ALV-J实验均显示,偶联抗体后,纳米药物抑制ALV-J复制的效果提高,说明纳米递送系统对ALV-J具有较好的分布和抑制靶向性。毒理研究表明低于400μg/m L时,对DF-1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体内代谢显示偶联抗体后,纳米药物仍然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在100μg/m L的浓度下,Ab-CS-PPPs NPs可以持续抑制ALV-J的复制,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最后建立后天感染ALV-J雏鸡模型,肌肉注射CS-PPPs NPs及Ab-CS-PPPs NPs,定期观察各组鸡的临床表现及剖检病理变化,对相关指标检测表明在病毒感染的早期,Ab-CS-PPPs NPs可以持续缓慢的释放,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通过药物干预可以显着降低组织的病毒载量并对感染ALV-J雏鸡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该研究通过对松花粉多糖中的单体多糖及单糖组成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其抗ALV-J的活性成分,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借助静电作用和自组装原理制备了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具有缓释长效作用的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同时以松花粉多糖作为抗病毒模型药物,构建了基于抗体靶向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为ALV-J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其它靶向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评价提供了参考。

孙文悦[4](2021)在《海藻多糖对SPF鸡免疫功能及ALV-K复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K亚群禽白血病是一种禽类的肿瘤性疾病,由于目前无疫苗和药物能对其进行防控从而使全球家禽业受到了重创。海藻多糖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组分混合物,具有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通过研究海藻多糖对SPF鸡免疫功能及ALV-K复制的作用,为未来海藻多糖在畜牧业中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饲喂海藻多糖配合新城疫疫苗免疫SPF鸡,称重,测免疫器官指数;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及细胞因子IL-2、IFN-γ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鸡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并用石蜡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的方法观察其对免疫器官是否有毒副作用;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海藻多糖在CEF细胞上对ALV-K复制的影响;通过测TCID50分析对ALV-K滴度的影响;比较分析病毒感染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量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究对ALV-K复制的作用。结果显示,各组鸡体重相似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海藻多糖在促进鸡生长方面作用不明显;试验组鸡免疫器官指数显着升高(P<0.05),从器官组织水平上证明了海藻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ELISA结果显示试验组鸡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均有提高,同时流式细胞术测得的数据也显示试验组鸡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不同程度高于空白对照组,进一步又从细胞水平上证明了海藻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在饲粮中添加海藻多糖对鸡肝脏、脾脏、法氏囊无毒副作用,验证了它的安全性;通过海藻多糖在CEF细胞上与ALV-K作用发现,当海藻多糖终浓度达200μg/m L时病毒的相对表达量下降了69%,当浓度为25μg/m L、50μg/m L、100μg/m L时,病毒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8%、26%、55%,说明对ALV-K的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TCID50结果显示200μg/m L海藻多糖能显着降低ALV-K的滴度(P<0.01),进一步验证了海藻多糖能抑制ALV-K在CEF细胞上的增殖;RT-PCR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细胞促炎性因子ISG12-2、IL-1β、TNF-α表达量均显着下调,其中对IL-1β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最显着,下调0.926倍,ISG12-2、TNF-α基因表达量分别下调0.75、0.88倍。综上得出,在鸡饲粮中添加海藻多糖能明显促进鸡脾脏、法氏囊的发育,提高鸡血清中NDV-Ab效价、IL-2、IFN-γ水平及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能促进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海藻多糖在CEF细胞上能抑制ALV-K复制,显着下调ISG12-2、IL-1β、TNF-α基因表达。

于霖淼[5](2021)在《甘草多糖提取动力学、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甘肃省地区重要的中草药材,大量研究证实甘草多糖(Glycyrrhiza uralensis polysaccharides,GP)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作用,颇具研究意义。为了深入研究甘草多糖的生物活性,设计一种更为高效的提取方法,本文采用超声辅助提取乌拉尔甘草多糖并建立多糖提取动力学模型,分析GP的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甘草多糖已被证实具有良好抗病毒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活性;通过研究可知甘草多糖具有较好的抗BVDV效果,目前多糖微囊化被广泛研究并应用,因而在此基础上制备甘草多糖微囊(Glycyrrhiza uralensis polysaccharides microcapsules,GPM)研究其在大鼠创面组织愈合的效果,以证实甘草多糖微囊化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析超声辅助提取最佳条件,该最佳提取条件(温度为80℃、提取持续时间为140分钟、料液比为1:11)下可溶性多糖的产率为22.31±0.07%。根据菲克第二定律建立GP提取过程模型方程,并进行热力学分析可知超声辅助提取甘草多糖过程是不可逆的吸热过程。通过HPLC-DAD-ELSD、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镜(FT-IR)、圆二色(CD)测定、采用热重分析/差热分析(TGA/DTA)进行热分析以测定GP理化特性,可知GP是一种具有磷酸和硫酸盐离子基团的非还原糖蛋白聚合物、具有螺旋片状结构、较高的热稳定性。研究GP溶液质量浓度、pH、不同离子种类及浓度、温度对GP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发现,GP的吸光度随温度显着增加,并在pH5.5时有最大值,然后随着pH从6.0增加至13.0而下降;GP的表观粘度随GP溶液的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超过60℃时GP溶液的粘度急剧下降,最小粘度为0.14Pa·s,且伴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GP溶液的表观粘度显着降低;GP溶液的表观粘度随着Na+、K+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Ca2+和Zn2+的加入显着降低,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甘草多糖的表征结构和形态特征,可知GP分子为不规则球型颗粒状,呈螺旋结构,FT-IR分析可知GP是α-D-吡喃糖。(2)通过病毒梯度和病毒增长值检测、CCK-8细胞毒性试验、qRT-PCR测定BVDV和MDBK细胞中的相关mRNA表达,并使用IRF-1、IRF-3在MDBK细胞中调节活性作为对BVDV影响的指标,以研究GP的抗病毒性。结果表明,利巴韦林(RBV)和GP均具有良好的抗BVDV活性;GP可显着抑制IRF-1的基因表达(##p<0.01),GP浓度在200μg/m L时基因表达倍数降低到最小值;GP和RBV都可以促进IRF-3的表达,通过上调IRF-3信号介导的IFN-α的产生,可对BVDV产生抗病毒活性。得出结论,GP对BVDV病毒的预防效果更好。(3)根据优化工艺选择出GPM最佳配制组合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壳聚糖浓度0.3%、GP浓度0.6g/m L、氯化钙浓度3%,此组合最大载药率和包埋率分别为42.8%±0.74%和59.92±0.68%。GPM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溶胀率随时间从10分钟到30分钟呈线性增加,36分钟达到溶胀平衡。通过TEM、SEM图像可知,GPM表现出良好的分散特性和相对致密的结构,表面形貌平坦,与混合物分离良好,可有效地将可溶性多糖分子包裹在载体中,避免药物泄漏,以保证药物载体系统的储存;其三维网状结构,有利于细胞粘附、增殖和组织生长;具有少量短链分支的层状GPM有松散而柔软的纤维结构和干燥的表面。用FT-IR研究了GPM的特征峰,结果表明GPM含有多个羟基(-OH)基团、C-H、C=O和C-O-C、O-Si。XRD曲线显示GPM在15.20°、20.16°、22.25°有三个较GP更为尖锐的峰,可认为是GPM受到物理研磨和制备微囊所加入化学物质的影响,从相对有序的晶体结构转变为无序结构。用TG/DSC光谱法分析了GPM的失重和热力学过程,表明GPM可能质地松散、表面粗糙、热稳定性差。通过物理性能测定可知,GPM显示出较小的硬度(2.0±0.157)、中等粘度(0.0372±0.00599)和弹性(0.18±0.0258),可作为理想的生物医学材料。(4)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发现,GPM组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体积(HCT)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GP可减轻伤口炎症。通过对SD大鼠损伤模型中肉芽组织变化的观察可知,GPM组的肉芽组织表现为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胶原纤维排列最粗,其微血管计数略高于阿魏酸组,推测是甘草多糖在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组比较,GPM组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VEGF和miRNA-21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显着增加(p<0.01),说明GP可以调控该基因。免疫印迹结果中,GPM组肉芽组织中p-STAT3的表达高于其他组,说明了甘草多糖可以激活STAT3的蛋白质表达,进一步调控VEGF和miRNA-21的基因表达,从而诱导新血管化的形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GPM在治愈大鼠损伤组织具有显着效果。

李钰[6](2021)在《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3种天然多糖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据统计我国每年水产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多亿元。鲤科鱼类作为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类群,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为人类提供优良蛋白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是严重危害鲤科鱼类健康的病原,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治疗SVCV,在饲料中添加增强鱼类免疫力的饲用添加物作为应对SVCV有效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APS)、酵母葡聚糖(Yeastβ-Glucan)和鼠李糖乳杆菌GG胞外多糖(Lactobacillus rhamnose GG EPS),投喂斑马鱼,验证这3种天然多糖的抗SVCV活性,并从干扰素信号通路、细胞自噬水平以及斑马鱼肠道菌群变化等方面探讨其效应机制,为这3种多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芪多糖作为饲用添加物抗SVCV感染斑马鱼饲料中添加0.01%黄芪多糖显着提高了SVCV攻毒后斑马鱼的存活率,也显着提高了攻毒后斑马鱼脾脏干扰素(IFN)抗病毒免疫通路基因(ifnφ1、ifnφ2、ifnφ3、mxb)的表达。同时0.01%和0.02%黄芪多糖均提高了斑马鱼体重并减低了饵料系数,这个结果表明黄芪多糖促进了斑马鱼的生长。而且0.01%黄芪多糖组斑马鱼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的增加,丙二醛含量的降低,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丰度的增高,抑炎基因(il-10)、紧密连接蛋白基因(tjp1b、occludin1)和抗氧化相关酶基因(sod、gst和gpxa)表达的增加均表明0.01%黄芪多糖改善了斑马鱼肠道健康;然而,0.02%黄芪多糖却增加了斑马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肝脏中促炎因子(il-1β)基因的表达,损害了斑马鱼肝脏健康。2酵母葡聚糖作为饲用添加物抗SVCV感染斑马鱼基础饲料添加0.025%酵母葡聚糖显着提高了SVCV攻毒后斑马鱼的存活率;同时也显着提高了攻毒后斑马鱼脾脏干扰素(IFN)抗病毒免疫通路基因(ifnφ1、ifnφ2、ifnφ3、irf3、irf7、mavs、mxb和mxc)的表达。5μg/m L酵母葡聚糖在ZF4细胞中的添加对SVCV的吸附能力和ZF4细胞状态没有影响但是能够抑制SVCV的增殖,通过si RNA敲降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发现酵母葡聚糖的抗病毒功能不依赖于TLR2介导的My D88信号通路,检测酵母葡聚糖在攻毒SVCV过程中对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以及通过3-MA细胞自噬抑制剂抑制ZF4细胞自噬,推断酵母葡聚糖通过增强ZF4细胞自噬水平抗SVCV感染。0.025%酵母葡聚糖改变了斑马鱼肠道菌群组成,其中变形菌门丰度显着降低,梭杆菌门丰度显着增加,鲸杆菌的丰度显着增加,转接饲喂酵母葡聚糖组肠道菌群无菌斑马鱼抗SVCV效应显着高于转接对照组菌群的无菌斑马鱼,通过无菌斑马鱼转接鲸杆菌证明鲸杆菌能够提高无菌斑马鱼的抗病毒能力而且鲸杆菌菌体多糖也有抗病毒活性。3鼠李糖乳杆菌GG胞外多糖作为饲用添加物抗SVCV感染斑马鱼基础饲料添加0.5%和1%的LGG EPS显着提高了SVCV攻毒后斑马鱼的存活率;1%LGG EPS显着提高了攻毒后斑马鱼脾脏干扰素(IFN)抗病毒免疫通路基因(ifnφ1、ifnφ2、ifnφ3、irf3、irf7、mavs、mxb和mxc)的表达。5μg/m L LGG EPS在ZF4细胞中的添加对SVCV的吸附能力和ZF4细胞状态没有影响但是能够抑制SVCV的增殖,而且能够显着增强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通过si RNA敲降Ⅰ型干扰素通路关键基因TANK结合激酶1(tbk1)发现LGG EPS在ZF4细胞中的抗病毒功能消失,推断LGG EPS抗病毒功能依赖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与此同时1%LGG EPS改变了斑马鱼肠道菌群组成,其中变形菌门丰度显着降低,厚壁菌门丰度显着增加,转接LGG EPS组肠道菌群的无菌斑马鱼抗SVCV效应显着高于转接对照组菌群的无菌斑马鱼;体外培养饲喂结束后的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LGG EPS相关菌群的上清有抗病毒活性,而且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成分是一种蛋白质。综上所述,黄芪多糖、酵母葡聚糖和鼠李糖乳杆菌GG胞外多糖在斑马鱼饲料中添加均有抗SVCV活性,酵母葡聚糖通过增强细胞自噬水平抗SVCV感染,而鼠李糖乳杆菌GG胞外多糖通过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抗SVCV感染。与此同时饲喂酵母葡聚糖、鼠李糖乳杆菌GG胞外多糖后斑马鱼的肠道菌群均能提高斑马鱼抗病毒能力,而且筛选以及鉴定的鲸杆菌多糖和鼠李糖乳杆菌GG胞外多糖诱导的斑马鱼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蛋白均有抗SVCV活性。因此这3种多糖作为饲用添加物抗SVCV感染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而且从斑马鱼肠道菌群中也能开发出更多的益生物质帮助水产动物抗病毒感染。

耿世晴[7](2021)在《14种中药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因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后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PRRSV感染后,致炎因子的过量表达,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损伤。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主要的防治手段为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防控。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不仅能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为探究鱼腥草、忍冬藤、天花粉等14味中药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通过建立Marc-145细胞模型,测定其在Marc-145细胞上最大安全浓度的基础上,运用MTT法,通过阻断、抑制、杀灭3种作用方式探究其对PRRSV的抑制作用效果。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药物与病毒作用后的细胞因子IL-6、IL-8、TNF-α的转录水平,探讨中药抗PRRSV的机制。药物毒性试验显示中药的安全浓度都在0.78mg/m L和25mg/m L之间,其中玄参最高,为25mg/m L,紫草和虎杖最低,为0.78mg/m L。病毒的TCID50试验显示,PRRSV-JXA1毒株的TCID50为10-6.8/0.1m L。体外抗病毒试验表明,对PRRSV阻断作用最强的为虎杖、甘草、鱼腥草、射干、紫花地丁;对PRRSV直接杀灭作用最强的为射干、紫花地丁、虎杖、鱼腥草、玄参;对PRRSV抑制作用最强的为蒲公英、马齿苋、鱼腥草、紫草、虎杖。综合3种作用方式,鱼腥草、虎杖等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强。运用q PCR法,探究三种作用方式下鱼腥草和虎杖对IL-6、IL-8、TNF-α的转录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细胞对照组相比,病毒对照组IL-6、IL-8、TNF-α转录水平显着升高,而三种作用方式下,IL-6、IL-8、TNF-α的转录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差异性变化不一致。但同病毒对照组相比,三种作用方式下鱼腥草和虎杖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降低IL-6、IL-8、TNF-α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鱼腥草和虎杖可减少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的产生。

陈文博[8](2020)在《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雪莲花是中国着名的珍贵药材,广泛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高海拔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雪莲中多糖的含量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关于雪莲多糖的研究十分匮乏。为了丰富雪莲的研究内容,提高其应用价值以及避免造成雪莲资源的浪费,本论文以西藏绵头雪莲花为实验材料,对其多糖的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了藏雪莲花托(SLT)和花瓣(SLP)粗多糖,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柱和Sephadex G-150葡聚糖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后得到SLT-3和SLP-4两个多糖组分,多糖纯度分别为96.89%和96.56%;化学结构表明SLT-3和SLP-4的分子量为10113 Da和19681 Da,SLT-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25:0.53:0.19:15.35:0.51:1.10:0.63:1.73;SLP-4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例为0.83:2.03:15.00:0.84:8.26:4.04:6.01。红外光谱及刚果红结果显示,SLT-3和SLP-4属于酸性多糖且均具有三螺旋结构;SLP-4呈现出蜂窝状结构,多糖内部有明显的空隙;SLT-3的表面较为光滑,有少量的凹陷和空隙。通过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结果分析,SLT-3和SLP-4均属于果胶多糖,SLP-4是由HG,RG I和AG II组成,具有分支结构的果胶多糖;SLT-3由HG组成的直链果胶多糖。(2)通过体外化学抗氧化实验、Hep G2细胞抗氧化模型和人红细胞氧化溶血模型探讨了SLT-3和SLP-4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SLT-3和SLP-4均能够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并且具有较好的Fe3+还原能力。ORAC结果显示,SLT-3和SLP-4具有中等强度抗氧化活性。此外,SLT-3和SLP-4可以很好地保护Hep G2细胞和人红细胞免受由AAPH刺激产生的自由基损害。进一步研究表明,SLT-3和SLP-4可以有效抑制活性氧ROS的产生,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通过调节GSH-GSSG的平衡以及CAT、GSH-Px和SOD的活性(即维持非酶促和酶促抗氧化防御之间的平衡)来修复因AAPH引起的红细胞氧化损伤及其表观形态,使红细胞内生理活性维持一个正常范围。(3)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为实验模型,初步评价了SLT-3和SLP-4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SLT-3和SLP-4均可以促进细胞因子NO、TNF-α和IL-6的分泌,但SLP-4展现出更强的免疫效果,因此作者重点分析了SLP-4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如下:SLP-4能够显着增强巨噬细胞的胞饮和吞噬能力;此外,SLP-4不仅可以诱导M0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同时还可以促使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虽然SLP-4不能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但是能够抑制LPS诱导引发的炎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LP-4能特异性地与RAW264.7细胞膜表面膜受体TLR2和TLR4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如MAPK和NF-κB)激活免疫应答反应。(4)以Hep G2.2.15细胞为实验模型,探讨了SLT-3和SLP-4的抗乙肝病毒(HBV)活性。结果显示,SLT-3和SLP-4对Hep G2.2.15分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和乙肝e抗原(HBe Ag)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SLP-4的抑制作用更强。不同于常见的具有抗HBV活性的多糖或抗HBV药物,SLT-3和SLP-4对HBe Ag的抑制率高于对HBs Ag的抑制率,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LT-3和SLP-4的抗HBV活性并不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DNA(HBV-DNA),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和抑制病毒的入侵等常见的作用方式实现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LT-3、SLP-4与HBs Ag和HBe Ag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抑制了HBs Ag和HBe Ag与相应抗体之间的亲和力,导致吸光值降低,从而使SLT-3和SLP-4表现出抗HBV活性。(5)采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并以此模型探讨SLT-3和SLP-4的降脂活性。研究发现,RAW264.7细胞经样本和ox-LDL共同孵育后,胞内脂质水平下降最为显着,因此,作者选取此建模方式进行以下实验。油红O实验结果显示,SLT-3和SLP-4均可以减少泡沫细胞内的红色脂粒,也就是说SLT-3和SLP-4能够降低巨噬细胞内的脂质聚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LT-3和SLP-4可以降低泡沫细胞中ROS含量和MDA积累,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同时,SLT-3和SLP-4与ox-LDL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部分ox-LDL无法进入RAW264.7细胞内。因此,SLT-3和SLP-4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过多种方式共同作用实现的。本研究表明,SLT-3和SLP-4是一种新的雪莲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抗病毒、降脂等,本研究为雪莲多糖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雪莲在功能食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瑞[9](2020)在《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提取工艺及抗病毒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前期实验筛选的抗RSV病毒效果较好的全蝎白术白头翁、全蝎白术蛴螬、全蝎白术白头翁蛴螬三种组合发酵组方,进一步选用多种病毒包括RSV、EV71、COX-B2,进行体外抗病毒活性筛选,以确定具有最佳抗病毒效果的中药组合发酵物;对其发酵及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中药组合发酵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及机制进行研究;探究该组合物发酵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为药用真菌发酵中药及其组合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1.对全蝎白术白头翁、全蝎白术蛴螬、全蝎白术白头翁蛴螬三种组合发酵组方,分别进行超声水提、50%醇回流提取、50%醇超声提取、80%醇回流提取,采用MTT法测定各不同提取物对RSV、EV71和COX-B2病毒的抑制作用,确定具有最优抗病毒效果的中药组合发酵物及提取方法。2.以总蛋白和总多糖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考察发酵温度、发酵厚度和发酵时间三个因素对球孢白僵菌发酵的影响,优化中药组合物的发酵工艺,并考察在最优发酵时间下,光照和含水量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3.以体外抗病毒的治疗指数TI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对提取时间、料液比和乙醇浓度三个因素对药理活性的影响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中药组合发酵物的最佳提取条件。4.建立RSV病毒小鼠模型,将中药组合发酵物分为大、中、小三个剂量组进行体内抗病毒活性实验,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一氧化氮(NO)浓度进行检测,探究其体内抗RSV病毒的作用机制。5.通过改良Lowry法、苯酚-硫酸法、Na NO2-Al Cl3-Na OH比色法及定磷法分别测定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蛋白、多糖、黄酮及核酸的含量,并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比较中药组合物最佳提取条件下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结果:1.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50%醇超声提取液体外抗病毒效果最好。2.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最优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5℃,发酵厚度2 cm,发酵时间216 h,光照条件昼:夜为12 h:12 h,培养基含水量300%。3.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50 min,提取料液比为1:40,乙醇浓度50%,在此提取条件下,治疗指数TI为45.82。4.体内实验中,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高中低剂量组的肺指数均低于模型组,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该组合发酵物能显着提高病毒小鼠血清TNF-α、IFN-γ和NO水平,提示抗病毒机制与增强免疫有关。5.发酵前蛋白、多糖、黄酮及核酸的含量依次为49.49 mg/g、123.94 mg/g、2.02mg/g及15.78 mg/g;发酵后蛋白、多糖、黄酮及核酸的含量依次为76.30 mg/g、163.62mg/g、2.86 mg/g及38.38 mg/g;发酵后蛋白分子量与发酵前相比明显变小。结论:通过多种病毒筛选了具有较好抗病毒活性的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确定了其最佳发酵工艺和提取工艺,证实了该中药组合发酵物的体内抗病毒疗效,机制与增强免疫有关。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经发酵后蛋白、多糖及核酸含量均提高,蛋白质分子量下降。

黄金[10](2020)在《松花粉多糖对胚胎感染ALV-J亚型的免疫调理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和禽肉瘤病毒(Aviansarcomavirus,ASV)群中的病毒引起的以禽类造血组织中某些细胞成分增生为主的肿瘤性传染病的统称。感染鸡生产性能下降,引起免疫抑制,产生肿瘤,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目前没有有效的免疫疫苗或治疗药物,只能通过种群净化控制。鸡胚接种最早应用于鸡胚免疫接种,有研究表明,适当的鸡胚接种不影响雏鸡孵化率,可以较早的产生免疫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孵化场。鸡胚接种技术在近几年已运用至接种各类营养物质、中药提取液及植物多糖,具有提高生产性能、抗病毒等作用。松花粉多糖(Pinus pollen polysaccharide,PPPS)是一种天然无毒的植物多糖,本实验室之前研究显示,松花粉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同时对抗B亚群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具有良好的活性,但是是否可以鸡胚接种松花粉多糖,接种后是否同样也具有抗胚胎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改善免疫抑制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研究松花粉多糖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通过鸡胚接种的方法探索松花粉多糖对人工接种ALV-J的鸡胚及其出雏后雏鸡生长发育与免疫调理作用的影响。首先,人工建立胚胎感染ALV-J模拟垂直传播的模型,经鸡胚接种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溶液,对鸡胚内接种病毒量、多糖接种剂量进行探索。其次,对经鸡胚接种松花粉多糖的雏鸡的生长发育状况、抗病毒效果、免疫调理作用及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进行评估。本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胚胎感染ALV-J鸡胚模型的建立及鸡胚接种松花粉多糖剂量的筛选在试验中,选取SPF鸡胚孵化至第8天,人工接种不同稀释度的ALV-J病毒液(101、102、103、104 TCID50),72 h内对比存活率,选取近100%鸡胚存活率的最大病毒接种量,作为构建胚胎感染ALV-J鸡胚模型的病毒接种剂量(103 TCID50)。选取SPF鸡胚孵化至第9天尿囊腔接种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溶液0.2 mL(200 mg/mL、100 mg/mL、50 mg/mL、25 mg/mL、12.5 mg/mL、6.125 mg/mL),72 h内比较鸡胚存活率,筛选鸡胚存活率最高的3个松花粉多糖浓度(50 mg/mL、25 mg/mL、12.5 mg/mL)作为鸡胚接种的多糖剂量,从高到低分别为0.2 mL高剂量组(HPPPS)50 mg/mL、中剂量组(MPPPS)25 mg/mL、低剂量组(LPPPS)12.5 mg/mL。2.鸡胚接种松花粉多糖对胚胎感染ALV-J鸡的生长发育情况、抗病毒及免疫调理作用选取8日龄的SPF鸡胚,卵黄囊接种0.1 mL ALV-J病毒液(103TCID50),接种后继续孵化24 h,再经尿囊腔接种0.2 mL不同剂量的松花粉多糖溶液,继续孵化至出壳;孵化出壳的雏鸡,分别在第7、14、21、28、35、42、49天采集雏鸡组织器官、泄殖腔棉拭子、新鲜血液、血清等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试验证明,鸡胚接种PPPS溶液对生长发育有良好的改善作用,HPPPS组对比胚胎感染ALV-J鸡胚表现出鸡胚发育良好、胚体无出血,出雏后生长发育正常、无免疫器官萎缩现象、未有肿瘤产生等。而MPPPS组、LPPPS组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与HPPPS组相比,作用不明显。说明PPPS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可以通过鸡胚接种的方式改善胚胎感染ALV-J鸡的生长发育。试验证明,鸡胚接种PPPS溶液有良好的抗病毒和免疫调理的作用,HPPPS组对胚胎感染ALV-J鸡淋巴细胞的转换率、CD4分子、CD8分子、IL-2、IFN-γ在血清中的浓度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改善免疫抑制,有效减少了感染鸡向外界环境排毒,并且延迟排毒时间接近一周;MPPPS组对出雏后短期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后期虽有一定的免疫调理作用,但与ALV-J组相比,差异不明显;而LPPPS组的免疫调理作用不明显,与ALV-J组相比差别不大;MPPPS组和LPPPS组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排毒量,延迟了个别鸡的排毒,但抑制效果不显着。说明PPPS溶液可以降低胚胎感染ALV-J的致病作用,对出雏后的雏鸡具有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理作用,同时通过鸡胚接种PPPS溶液,对于雏鸡免疫的新城疫N79株弱毒疫苗有提高抗体水平、延迟抗体消退等作用。综上所述,鸡胚接种PPPS溶液可有效控制ALV-J的垂直传播,可应用于抑制胚胎感染ALV-J鸡的胚内病毒感染和出雏后早期的控制,接种一定剂量的PPPS溶液具有显着的抗病毒和免疫调理作用。

二、多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多糖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多糖研究现状
2 中药多糖抗病毒机制
    2.1 直接杀灭病毒
    2.2 阻滞病毒的黏附和侵袭
    2.3 抑制病毒的复制
    2.4 增强免疫功能
    2.5 抗炎和抗氧化
    2.6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3 小结与展望

(2)桔梗多糖缓解PRV致PK-15细胞自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伪狂犬病简介
    1.2 病原学
        1.2.1 病原基本特征
        1.2.2 病原分子结构
    1.3 流行病学与致病机制
    1.4 临床症状与防控方法
    1.5 伪狂犬病病毒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1.6.1 植物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1.6.2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1.7 桔梗多糖的研究进展
        1.7.1 桔梗的简介
        1.7.2 桔梗多糖的生物活性
    1.8 自噬
        1.8.1 自噬的分类
        1.8.2 自噬的分子学机制
        1.8.3 病毒与自噬反应
    1.9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细胞及病毒、桔梗总多糖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试验仪器
    2.4 试验试剂的配制
        2.4.1 细胞生长培养液的配制
        2.4.2 细胞维持液的配制
        2.4.3 磷酸盐(PBS)溶液的配制
        2.4.4 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2.4.5 PGPS_t溶液的配制
        2.4.6 雷帕霉素(Rapa)的配制
        2.4.7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的配制
    2.5 试验方法
        2.5.1 PK-15 细胞的培养
        2.5.2 病毒的感染、扩增及滴度测定
        2.5.3 细胞活性的检测
        2.5.4 PK-15 细胞总RNA的提取
        2.5.5 细胞总RNA的反转录
        2.5.6 荧光定量PCR
        2.5.7 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试验
        2.5.8 间接免疫荧光
        2.5.9 腺病毒转染
        2.5.10 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
        2.5.11 透射电镜
        2.5.12 统计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PRV滴度的检测结果
    3.2 PRV对细胞的影响
        3.2.1 PRV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2.2 PRV在细胞中的分布
        3.2.3 PRV对细胞亚结构的影响
    3.3 PGPS_t的抗病毒作用
        3.3.1 PGPS_t对PK-15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PGPS_t抑制PRV复制
    3.4 PRV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3.4.1 PRV诱导细胞自噬体的形成
        3.4.2 PRV抑制自噬流
    3.5 PGPS_t抑制病毒诱导的自噬
    3.6 PGPS_t重新激活病毒抑制的Akt/mTOR信号通路
    3.7 PGPS_t通过下调病毒诱导的自噬抑制病毒的复制
4 讨论
    4.1 PGPS_t的抗病毒作用
    4.2 PGPS_t下调病毒诱导的自噬
    4.3 PGPS_t通过激活Akt/mTOR通路抑制自噬,进而抑制病毒复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研究进展
        1.1 ALV-J流行病学特点
        1.2 ALV的理化特征与基因结构特点
        1.2.1 形态学特征
        1.2.2 ALV的理化特性
        1.2.3 ALV基因结构
        1.3 ALV的复制
        1.4 ALV-J的致瘤特点
        1.5 ALV-J致病性及危害
        1.6 ALV-J的检测和诊断
        1.6.1 血清学检测
        1.6.2 免疫荧光技术(IFA)
        1.6.3 免疫组化技术
        1.6.4 病毒基因检测
        1.7 ALV-J的防控
        1.7.1 免疫接种
        1.7.2 药物治疗
        1.7.3 种群净化措施
    2 松花粉概述
    3 多糖
        3.1 多糖提取方法
        3.1.1 经典法
        3.1.2 超声波法
        3.1.3 酶法
        3.1.4 其他方法
        3.2 多糖分离纯化
        3.2.1 分级沉淀
        3.2.2 柱分离
        3.2.3 膜分离
        3.3 多糖的生理功能
        3.3.1 抗肿瘤作用
        3.3.2 免疫增强作用
        3.3.3 抗病毒作用
        3.3.4 其他功能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单体分离鉴定及构效关系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与病毒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马尾松花粉粗多糖提取
        2.1.1 花粉除脂
        2.1.2 多糖提取纯化
        2.1.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2.2 单体多糖分离纯化
        2.3 单体多糖活性体外评价
        2.3.1 细胞复苏及培养
        2.3.2 细胞毒性试验
        2.3.3 体外抗病毒活性
        2.3.3.1 病毒TCID_(50)的测定
        2.3.3.2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p27 抗原
        2.3.3.3 qPCR方法检测病毒拷贝量
        2.4 多糖及单体组分表征
        2.4.1 单体多糖分子量测定
        2.4.2 单体多糖红外光谱表征
        2.4.3 单体多糖单糖组成测定
        2.4.4 单体多糖三螺旋结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脱蛋白纯化表征
        3.2 总多糖提取条件筛选
        3.3 单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3.4 不同pH条件下单体多糖提取效率比较
        3.5 细胞毒性试验
        3.6 多糖组分体外抗病毒活性评价
        3.6.1 多糖组分对p27 抗原表达的影响
        3.6.2 qPCR方法检测多糖组分病毒拷贝量
        3.7 单体多糖分子量及其分布
        3.8 单体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3.9 单糖组成的测定
        3.10 单糖组成相对含量
        3.11 三螺旋结构的测定
        3.12 NaOH处理PPP-2 抗病毒活性研究
    4 讨论
第三章 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制备及抗ALV-J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动物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CS-PPPs NPs)制备
        2.1.1 壳聚糖空白纳米药物(CS NPs)制备
        2.1.2 载药纳米药物(CS-PPPs NPs)制备
        2.2 CS-PPPs NPs体外表征
        2.2.1 透射电镜表征
        2.2.2 粒径及分布表征
        2.2.3 包封率测定
        2.2.4 载药量测定
        2.2.5 体外释放试验
        2.3 CS-PPPs纳米药物体外评价
        2.3.1 细胞毒性试验
        2.3.2 细胞荧光标记试验
        2.3.3 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2.4 纳米药物体内评价
        2.4.1 纳米药物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2.4.2 ALV-J体内感染模型建立及分组
        2.4.3 泄殖腔排毒监测
        2.4.4 大体剖检
        2.4.5 组织病理观察
        2.4.6 mRNA水平检测血浆病毒载量
        2.4.7 免疫器官指数
        2.4.8 白细胞检测
        2.4.9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LTR)测定
        2.4.10 血清中IL-2和IFN-γ分泌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出曲线图
        3.2 制备工艺筛选
        3.2.1 壳聚糖浓度筛选
        3.2.2 TPP比例筛选
        3.2.3 多糖占壳聚糖浓度筛选
        3.3 体外释放试验
        3.4 纳米药物体外评价
        3.4.1 纳米药物细胞毒性试验
        3.4.2 体外荧光标记
        3.4.3 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3.5 纳米药物体内试验
        3.5.1 纳米药物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3.5.2 临床症状
        3.5.3 泄殖腔排毒监测
        3.5.4 大体剖检
        3.5.5 组织病理观察
        3.5.6 纳米药物对ALV-J在鸡体复制的影响
        3.5.7 免疫器官指数
        3.5.8 白细胞检测
        3.5.9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测定
        3.5.10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浓度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抗体靶向的壳聚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动物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基于抗体靶向的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Ab-CS-PPPs NPs)制备
        2.1.1 壳聚糖抗体(Ab-CS)复合物的制备
        2.1.2 Ab-CS-PPPs NPs制备
        2.2 Ab-CS-PPPs NPs理化表征
        2.2.1 红外光谱表征
        2.2.2 透射电镜(TEM)表征
        2.2.3 粒径及分布表征
        2.2.4 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2.2.5 体外释放试验
        2.3 Ab-CS-PPPs NPs体内外ALV-J靶向试验
        2.3.1 Ab-CS-PPPs NPs细胞靶向研究
        2.3.2 Ab-CS-PPPs NPs体内靶向组织分布研究
        2.3.3 Ab-CS-PPPs NPs体内靶器官抑制ALV-J复制研究
        2.4 Ab-CS-PPPs NPs毒理及代谢研究
        2.4.1 细胞毒性研究
        2.4.2 Ab-CS-PPPs NPs体内代谢研究
        2.5 Ab-CS-PPPs NPs体内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2.5.1 Ab-CS-PPPs NPs体外抗病毒活性表征
        2.5.2 ALV-J体内感染模型建立及分组
        2.5.3 泄殖腔排毒监测
        2.5.4 大体剖检及组织病理观察
        2.5.5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2.6 Ab-CS-PPPs NPs缓解ALV-J免疫抑制研究
        2.6.1 免疫器官指数
        2.6.2 白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LTR)测定
        2.6.3 血清中IL-2和IFN-γ分泌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Ab-CS-PPPs NPs理化表征
        3.1.1 Ab-CS复合物制备及红外表征
        3.1.2 Ab-CS-PPPs NPs粒径、包封率及载药量表征
        3.1.3 Ab-CS-PPPs NPs形态及粒径表征
        3.1.4 体外释放试验
        3.2 Ab-CS-PPPs NPs体内外ALV-J靶向试验
        3.2.1 Ab-CS-PPPs NPs细胞靶向研究
        3.2.2 Ab-CS-PPPs NPs体内靶向组织分布研究
        3.2.3 Ab-CS-PPPs NPs体内靶器官抑制ALV-J复制研究
        3.3 Ab-CS-PPPs NPs毒理及代谢研究
        3.3.1 Ab-CS-PPPs NPs细胞毒性试验
        3.3.2 Ab-CS-PPPs NPs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3.4 Ab-CS-PPPs NPs体内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3.4.1 体外抗病毒活性
        3.4.2 临床症状
        3.4.3 泄殖腔排毒监测
        3.4.4 大体剖检
        3.4.5 组织病理观察
        3.4.6 血浆病毒载量
        3.5 Ab-CS-PPPs NPs缓解ALV-J免疫抑制研究
        3.5.1 免疫器官指数
        3.5.2 白细胞检测
        3.5.3 抗体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LTR测定
        3.5.4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浓度测定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海藻多糖对SPF鸡免疫功能及ALV-K复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藻多糖生物学活性
        1.1.1 海藻多糖的抗病毒作用
        1.1.2 海藻多糖的抗炎作用
        1.1.3 海藻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1.1.4 海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1.5 海藻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1.2 多糖的免疫调节机制
        1.2.1 巨噬细胞
        1.2.2 T、B淋巴细胞
        1.2.3 NF-κB信号通路
        1.2.4 MAPK信号通路
        1.2.5 TLRs受体相关的信号通路
    1.3 多糖作为添加剂的使用
    1.4 禽白血病
        1.4.1 ALV-K的流行现状
        1.4.2 禽白血病病毒复制过程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毒株和多糖
        2.1.2 试验动物和疫苗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CEF细胞培养与传代
        2.2.2 病毒扩增
        2.2.3 病毒TCID_(50)测定
        2.2.4 Real time PCR
        2.2.5 试验分组
        2.2.6 称量各组鸡体重
        2.2.7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2.2.8 血清中NDV-Ab效价的测定
        2.2.9 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2.2.10 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值的测定
        2.2.11 制作组织切片
        2.2.12 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2.2.13 对ALV-K复制的影响
        2.2.14 对ALV-K滴度的影响
        2.2.15 对病毒感染细胞炎性和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2.3 数据结果分析
3 结果
    3.1 对SPF鸡体重的影响
    3.2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3 对血清中NDV-Ab效价的影响
    3.4 对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4.1 对IL-2 水平影响
        3.4.2 对IFN-γ水平影响
    3.5 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3.5.1 对CD4~+T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3.5.2 对CD8~+T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3.6 组织切片结果
        3.6.1 法氏囊组织切片
        3.6.2 肝脏组织切片
        3.6.3 脾脏组织切片
    3.7 对细胞毒性的测定结果
    3.8 对ALV-K复制的影响
    3.9 对ALV-K滴度的影响
    3.10 对病毒感染细胞炎性和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甘草多糖提取动力学、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甘草研究进展
        1.1.1 甘草概述
        1.1.2 甘草有效成分及应用
    1.2 甘草多糖研究进展
        1.2.1 甘草多糖的提取
        1.2.2 甘草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提取多糖动力学研究进展
        1.2.4 甘草多糖抗氧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药用植物活性微囊化研究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辅助提取甘草多糖及其理化特性、结构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乌拉尔甘草的预处理
        2.2.2 乌拉尔甘草多糖的提取工艺
        2.2.3 提取乌拉尔甘草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2.2.4 超声辅助提取乌拉尔甘草多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2.5 乌拉尔甘草多糖热力学参数分析
        2.2.6 HPLC-DAD-ELSD法分离分析GP
        2.2.7 圆二色性(CD)测定
        2.2.8 热分析
        2.2.9 GP的流变测定
        2.2.10 GP的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乌拉尔甘草多糖的提取单因素试验
        2.3.2 最优提取模型的建立及统计分析
        2.3.3 不同因素对GP产率的影响
        2.3.4 预测模型的验证
        2.3.5 GP提取动力学模型
        2.3.6 热力学分析
        2.3.7 GP理化性质的分析
        2.3.8 GP的热稳定性、耐酸碱性和流变性能分析
        2.3.9 GP的结构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甘草多糖的抗病毒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病毒梯度和病毒增长值检测
        3.2.2 CCK-8 细胞毒性试验
        3.2.3 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在细胞中的相对表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P对 MDBK细胞抗BVDV活性的影响
        3.3.2 抗病毒作用对激活免疫系统的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甘草多糖微囊的制备、表征检测及其应用于小鼠创面的效果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GPM和胶原蛋白海绵的制备
        4.2.2 GPM的结构特征分析
        4.2.3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PM的制备、理化性质和结构测定
        4.3.2 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
        4.3.3 伤口愈合活性评价及组织学分析
        4.3.4 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3种天然多糖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SVCV研究进展
        1.1 SVCV的病理特征
        1.2 SVCV结构特征
        1.3 SVCV传播方式、发病因素以及致病机制
    2 抗病毒研究进展
        2.1 鱼类先天免疫系统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2 抗氧化系统抗病毒研究进展
        2.3 细胞自噬抗病毒研究进展
        2.4 肠道菌群抗病毒研究进展
    3 3 种天然多糖作为饲用添加物抗病研究进展
    4 模式动物斑马鱼在水产动物营养和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芪多糖抗SVCV感染的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鱼以及养殖条件
        2.2 细胞株和病毒
        2.3 主要试剂与配置
        2.4 主要仪器设备
        2.5 引物合成及核酸测序
    3 实验方法
        3.1 斑马鱼养殖以及饲料制作
        3.2 斑马鱼生长指标测定
        3.3 斑马鱼血清取样
        3.4 RNA提取和qRT-PCR检测基因表达变化
        3.5 斑马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检测
        3.6 斑马鱼肠道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力检测
        3.7 斑马鱼肠道菌群qPCR检测
        3.8 斑马鱼攻毒SVCV
        3.9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黄芪多糖对斑马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黄芪多糖对斑马鱼肠道屏障功能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4.3 黄芪多糖对斑马鱼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黄芪多糖对斑马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4.5 黄芪多糖对斑马鱼肝脏炎症水平的影响
        4.6 黄芪多糖对斑马鱼血清中ALT和AST活性的影响
        4.7 黄芪多糖对斑马鱼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酵母葡聚糖抗SVCV效应机制的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鱼和菌种
        2.2 主要试剂与配置
        2.3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斑马鱼养殖和饲料制作
        3.2 细胞培养
        3.3 SVCV扩增和吸附能力检测
        3.4 酵母葡聚糖抗SVCV活性检测
        3.5 SVCV滴度测定
        3.6 Alarmablue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3.7 siRNA敲降myd88基因
        3.8 斑马鱼肠道内容物取样
        3.9 DNA的提取
        3.10 PCR扩增
        3.11 PCR产物纯化回收
        3.12 文库构建
        3.13 斑马鱼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
        3.14 测序数据质控
        3.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6 无菌斑马鱼制备
        3.17 无菌斑马鱼转接肠道菌群浸浴攻毒
        3.18 无菌斑马鱼转接鲸杆菌浸浴攻毒
        3.19 鉴定菌代谢产物
        3.20 鲸杆菌多糖提取方法
        3.21 WB检测LC3和p62蛋白量
        3.22 AO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自噬情况
        3.23 鲸杆菌多糖单糖组分鉴定
        3.24 鲸杆菌多糖分子量测定
        3.25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酵母葡聚糖对斑马鱼攻毒后存活率的影响
        4.2 酵母葡聚糖对斑马鱼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影响
        4.3 酵母葡聚糖对斑马鱼ZF4细胞抗病毒能力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4.4 酵母葡聚糖抗病毒功能不依赖于MyD88信号通路
        4.5 酵母葡聚糖对p62和LC3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酵母葡聚糖对ZF4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4.7 酵母葡聚糖通过诱导细胞自噬抑制SVCV增殖
        4.8 饲喂酵母葡聚糖对于斑马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4.9 鲸杆菌对无菌斑马鱼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4.10 鲸杆菌代谢产物对斑马鱼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4.11 鲸杆菌多糖鉴定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GG胞外多糖抗SVCV效应机制的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鱼和试验菌种
        2.2 主要试剂和配置
        2.3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LGG EPS提取
        3.2 斑马鱼养殖和饲料制作
        3.3 LGG EPS抗SVCV活性检测
        3.4 标准质粒构建以及全鱼病毒载量测定
        3.5 siRNA敲降tbk1基因
        3.6 肠道菌群体外培养
        3.7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LGG EPS对斑马鱼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4.2 LGG EPS对斑马鱼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影响
        4.3 LGG EPS对ZF4细胞抗病毒能力以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4.4 LGG EPS对SVCV滴度的影响
        4.5 LGG EPS抗病毒功能依赖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4.6 LGG EPS对于斑马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4.7 LGG EPS诱导的斑马鱼肠道菌群对无菌斑马鱼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4.8 LGG EPS诱导的斑马鱼肠道菌群培养上清对SVCV增殖的影响
        4.9 鉴定具有抗SVCV活性的菌群代谢产物
    5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7)14种中药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PRRS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
        1.1.1 PRRS的病原学特点
        1.1.2 PRRS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PRRS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1 PRRS的主要临床症状
        1.2.2 PRRS的病理变化
    1.3 PRRS的诊断方法
        1.3.1 抗原诊断
        1.3.2 抗体诊断
    1.4 PRRS的中兽医发病机理
    1.5 抗病毒药物概述
        1.5.1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1.5.2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
    1.6 中草药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1.7 炎症因子概况
    1.8 PRRSV的疫苗防控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14 种中药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胞和毒株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中草药药液的制备
        2.2.2 Marc-145 细胞的培养
        2.2.3 中药的毒性试验
        2.2.4 PRRSV的增殖与TCID50 的测定
        2.2.5 中药水提物体外抗PRRSV效果的测定
        2.2.6 数据处理及药物评价
    2.3 结果和分析
        2.3.1 中草药的最大安全浓度
        2.3.2 PRRSV的 TCID50 测定结果
        2.3.3 中草药抗PRRSV作用效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荧光定量PCR试验检测细胞因子
    3.1 试验材料
        3.1.1 细胞和毒株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3 主要仪器
        3.1.4 试剂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中药的阻断作用(先加药物后加病毒)试验
        3.2.2 中药的抑制作用(先加病毒后加药物)试验
        3.2.3 中药直接杀灭作用(药物与病毒同时加)试验
        3.2.4 RNA的提取及RT-PCR扩增目的片段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先加药物后加病毒(阻断作用)
        3.3.2 药物与病毒同时加(直接杀灭作用)
        3.3.3 先加病毒后加药物(抑制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雪莲花的药理作用
        1.2.1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1.2.2 免疫作用
        1.2.3 调节血脂、降血糖作用
        1.2.4 其他药理作用
        1.2.5 毒理作用
    1.3 多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3.2 多糖的构效关系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藏雪莲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藏雪莲基本成分检测
        2.3.2 总糖含量测定
        2.3.3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4 总酚含量测定
        2.3.5 藏雪莲的前处理
        2.3.6 藏雪莲的提取工艺
        2.3.7 藏雪莲多糖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2.3.8 藏雪莲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
        2.3.9 纯化藏雪莲多糖糖醛酸含量测定
        2.3.10 纯化藏雪莲多糖蛋白含量测定
        2.3.11 紫外光谱分析
        2.3.12 纯化藏雪莲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13 藏雪莲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2.3.14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FT-IR)
        2.3.15 三螺旋结构的测定(刚果红实验)
        2.3.16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17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3.18 甲基化分析
        2.3.19 核磁共振分析(NMR)
        2.3.20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4.2 藏雪莲基本成分分析
        2.4.3 藏雪莲多糖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2.4.4 藏雪莲多糖凝胶过滤住层析及纯度分析
        2.4.5 SLT-3,SLP-4 的相对分子量测定
        2.4.6 SLT-3,SLP-4 的单糖组成分析
        2.4.7 SLT-3,SLP-4 的红外光谱分析
        2.4.8 刚果红分析
        2.4.9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10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4.11 甲基化结果分析
        2.4.12 核磁共振分析(NMR)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雪莲多糖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3.3.2 SLT-3,SLP-4 清除自由基能力
        3.3.3 ORAC实验
        3.3.4 SLT-3,SLP-4 细胞抗氧化活性(CAA)测定[120,121]
        3.3.5 SLT-3,SLP-4对AAPH诱导的人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5 还原能力的变化
        3.4.6 ORAC实验
        3.4.7 SLT-3,SLP-4 的细胞抗氧化活性(CAA)
        3.4.8 SLT-3,SLP-4对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3.4.9 SLT-3,SLP-4对GSH、GSSG和 MDA含量的影响
        3.4.10 SLT-3,SLP-4 对抗氧化酶活性(CAT、SOD、GSH-PX)影响
        3.4.11 SLT-3,SLP-4 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红细胞表面形貌特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藏雪莲多糖的免疫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4.3.2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培养
        4.3.3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的毒性实验
        4.3.4 M0型RAW264.7细胞因子的检测
        4.3.5 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的测定
        4.3.6 RAW264.7 细胞膜表面识别SLP-4 的受体研究
        4.3.7 RAW264.7细胞的极化作用
        4.3.8 流式细胞术分析RAW264.7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
        4.3.9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3.10 免疫印迹实验分析(WESTERN BLOT)
        4.3.11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4.4.2 SLT-3,SLP-4对M0型RAW264.7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
        4.4.3 SLP-4对M0型RAW264.7 细胞极化的影响
        4.4.4 SLP-4对RAW264.7 细胞吞噬和胞饮功能的影响
        4.4.5 SLP-4在RAW264.7 细胞表面膜受体的研究
        4.4.6 SLP-4对RAW264.7 细胞MAPK和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7 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
        4.4.8 SLP-4对M1型、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藏雪莲多糖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5.3.2 HEPG2.2.15细胞的培养
        5.3.3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的毒性实验
        5.3.4 SLT-3,SLP-4对HBSAG和 HBEAG的抑制作用
        5.3.5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HBV-DNA复制的影响
        5.3.6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分泌IL-12和IL-15 的影响
        5.3.7 HBV对 HEPG2 细胞侵染作用的探究
        5.3.8 SLT-3,SLP-4与HBEAG和 HBSAG直接作用的探究
        5.3.9 ITC(等温滴定量热法)实验
        5.3.10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SLT-3,SLP-4对HBSAG和 HBEAG的抑制作用
        5.4.3 SLT-3,SLP-4对HBV-DNA复制的影响
        5.4.4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分泌IL-12和IL-15 的作用
        5.4.5 HBV对 HEPG2 细胞侵染作用的探究
        5.4.6 SLT-3,SLP-4与HBEAG和 HBSAG直接作用的探究
        5.4.7 ITC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藏雪莲多糖对ox-LDL诱导的RAW264.7 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6.3.2 RAW264.7细胞的培养
        6.3.3 MTT法检测RAW264.7 细胞增殖活力
        6.3.4 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
        6.3.5 各组细胞的油红O染色
        6.3.6 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的测定
        6.3.7 ROS和 MDA水平的测定
        6.3.8 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 IL-6 的检测
        6.3.9 ITC分析
        6.3.10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
        6.4.2 SLT-3,SLP-4 对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6.4.3 油红O染色观察SLT-3和SLP-4 对泡沫细胞内脂质蓄积的影响
        6.4.4 SLT-3,SLP-4 对泡沫细胞ROS和 MDA含量的影响
        6.4.5 SLT-3,SLP-4 对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 IL-6 的影响
        6.4.6 ITC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提取工艺及抗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发酵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制曲发酵
        1.2 近代固体发酵
        1.3 冬虫夏草发酵
        1.4 球孢白僵菌发酵
    2 全蝎药理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2.2 抗凝血作用
        2.3 抗癫痫作用
        2.4 抗病毒作用
    3 白术药理作用
        3.1 抗肿瘤作用
        3.2 抗病毒作用
        3.3 增强免疫作用
    4 蛴螬药理作用
        4.1 增强免疫作用
        4.2 抗肿瘤作用
        4.3 抗菌抗病毒作用
    5 药物协同作用
第二章 最佳抗病毒中药组合发酵物的筛选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1.4 细胞和病毒
    2 实验方法
        2.1 中药组合发酵物的制备
        2.2 提取液及阳性药的制备
        2.3 MA104细胞培养
        2.4 药物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2.5 病毒的扩增
        2.6 病毒毒力测定
        2.7 体外抗病毒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三种中药组合物对细胞的毒性测定
    4 小结
第三章 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工艺的优化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总蛋白测定方法
        2.2 总多糖测定方法
        2.3 样品蛋白与多糖含量测定
        2.4 工艺评价指标
        2.5 单因素实验
        2.6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2.7 数据处理
        2.8 不同条件下测定白僵菌孢子萌发率
    3 实验结果
        3.1 最优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3.2 不同条件下测定白僵菌孢子萌发率
    4 小结
第四章 全蝎白术蛴螬组合发酵物提取工艺的优化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和病毒
    2 实验方法
        2.1 MA104细胞培养
        2.2 药物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2.3 病毒的扩增
        2.4 病毒毒力测定
        2.5 体外抗病毒测定
        2.6 响应面实验
        2.7 验证试验
        2.8 数据处理
        2.9 发酵前后提取液抗RSV病毒效果对比
    3 结果
        3.1 响应面数据分析
        3.2 响应面与等高线分析
        3.3 验证实验
        3.4 发酵前后提取液抗RSV病毒效果对比
    4 小结
第五章 全蝎白术蛴螬组合发酵物体内抗RSV病毒的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1.3 病毒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醇提液、10%水合氯醛、利巴韦林的制备
        2.2 药物对小鼠的毒性作用
        2.3 分组及给药
        2.4 酶联免疫法细胞因子的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试药反应
        3.2 RSV感染的小鼠胸腺指数、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的计算
        3.3 小鼠血清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
    4 小结
第六章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成分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2.1.1 发酵全蝎白术蛴螬、未发酵全蝎白术蛴螬50% 醇超声提取液的制备
        2.1.2 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2.1.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2.1.4 NaNO_2-AlCl_3-NaOH比色法测定黄酮含量
        2.1.5 定磷法测定核酸含量
        2.2 Tricine-SDS-PAGE电泳法比较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的变化
        2.2.1 各种储备溶液的配制
        2.2.2 配胶、灌胶
        2.2.3 样品处理
        2.2.4 电泳
        2.2.5 凝胶的固定、染色和脱色
    3 实验结果
        3.1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3.1.1 蛋白含量测定
        3.1.2 多糖含量测定
        3.1.3 黄酮含量测定
        3.1.4 核酸含量测定
        3.2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量变化
        3.2.1 标准蛋白回归曲线方程
        3.2.2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分子量比较
    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10)松花粉多糖对胚胎感染ALV-J亚型的免疫调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禽白血病
    1.2 禽白血病病原学特征
        1.2.1 禽白血病的分类
        1.2.2 禽白血病病毒的形态学
        1.2.3 禽白血病病毒的理化特性
        1.2.4 禽白血病的致病机理
    1.3 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
        1.3.1 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3.2 禽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4 禽白血病的检测
    1.5 禽白血病的净化
    1.6 松花粉多糖的生物学活性和研究进展
    1.7 鸡胚接种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毒的复苏与培养
        2.2.2 病毒TCID50 测定
        2.2.3 鸡胚接种病毒最大剂量的筛选
        2.2.4 鸡胚接种PPPS最佳剂量的筛选
        2.2.5 胚胎感染ALV-J鸡胚模型的建立
        2.2.6 动物实验
        2.2.7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的抗病毒作用
        2.2.7.1 泄殖腔排毒动态检测
        2.2.7.2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2.2.8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的免疫调理作用
        2.2.8.1 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2.2.8.2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测定
        2.2.8.3 外周血细胞 CD4+、CD8+、IL-2、IFN-γ的测定
        2.2.8.4 血清ND抗体滴度测定
        2.2.9 试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TCID_(50) 的测定结果
    3.2 鸡胚接种病毒最大剂量
    3.3 鸡胚接种PPPS最佳剂量范围
    3.4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的抗病毒作用
        3.4.1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泄殖腔排毒动态的影响
        3.4.2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5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的免疫调理作用
        3.5.1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5.2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的免疫器官影响
        3.5.3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测定
        3.5.4 鸡胚接种松花粉多糖对胚胎感染 ALV-J 鸡外周血 CD4+、CD8+浓度的影响
        3.5.5 鸡胚接种PPPS对胚胎感染ALV-J鸡外周血IL-2、IFN-γ含量测定
        3.5.6 鸡胚接种PPPS对 NDV-N79 株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介

四、多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多糖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J]. 卞娅,葛广波,丁侃.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5)
  • [2]桔梗多糖缓解PRV致PK-15细胞自噬的研究[D]. 邢玉箫.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D]. 崔文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海藻多糖对SPF鸡免疫功能及ALV-K复制作用研究[D]. 孙文悦.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甘草多糖提取动力学、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D]. 于霖淼.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3种天然多糖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效应机制[D]. 李钰.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14种中药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研究[D]. 耿世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陈文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提取工艺及抗病毒活性研究[D]. 张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松花粉多糖对胚胎感染ALV-J亚型的免疫调理作用[D]. 黄金.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