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考古学的学术定位

论考古学的学术定位

一、谈考古学的学术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朱亮亮[1](2020)在《双管齐下 学者风范——阮荣春先生的艺术史研究述略》文中提出目前美术界能够在美术史论和国画创作两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和重大影响力的名家并不多,阮荣春先生无疑是这不多者中的代表之一。"一手拿钢笔,一手拿毛笔,双管齐下"是学界和画坛同仁对阮先生最常用的形容语。从南传佛教之路的发现到近现代美术史的首书,从美术与考古的交叉到艺术市场学科的创建,再从和谐画风的提倡到"新院体"创作的实践,美术史与中国画两大沃土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思想印记,丰富的着述展现出先生在艺术史研究领域鲜明的学术特色及贡献。承蒙《美术观察》[学人档案]栏目主持的信任和委托,我将从阮先生从艺从教五十余载的治学与艺术之路、学术研究跨学科多领域的重要影响、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及在中国画学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学界通过我的个人视角,较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阮荣春先生所经历的艺术历程。

郑靖宇[2](2020)在《滨田耕作美术考古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田耕作(1881-1938)是日本着名的考古学家,被称为日本考古学之父。滨田耕作曾在欧洲留学期间学习了近现代科学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回到日本后开展了大量美术考古学相关活动,并且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美术考古学体系。这其中包括他的美术考古学实践体系、美术考古学理论方法体系和美术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滨田耕作对东亚地区的美术考古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研究“美术考古学”学科史上难以忽略的人物。鉴于此,本文对滨田耕作实践和研究中形成的美术考古学体系进行研究。滨田耕作在其美术考古实践中,形成了以东北亚为研究区域,日本为研究重心,以科学考古学相关方法为指导,由专业科研单位牵头,诸多学者协作,多学科配合,记录完善、流程完整的美术考古学实践体系。在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中,形成了通过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方法,并辅以人类学和文献材料对遗存进行解释,以复原历史为目的,以现代科技为辅助的美术考古学理论方法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以京都帝国大学考古学讲座为基础,通过教材和译着,形成了对日本及中国都有较大影响的美术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对这一论题展开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美术考古学的定义,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和难点。第一章对滨田耕作和美术考古学相关背景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滨田耕作的生平和学术背景,美术考古学的兴起和学科名的由来。第二章对滨田耕作的美术考古学实践体系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滨田耕作的主要美术考古实践活动及其实践体系的特点两部分。第三章对滨田耕作的美术考古学理论方法体系进行梳理。第四章梳理了滨田耕作的美术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

陈淳[3](2018)在《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文中研究表明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大,因此两者应该是信息的互补关系,而非对具体时间、事件和人物的印证关系。随着理论方法的进展,当代考古学已经能从生态环境、技术经济、生存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历史重建,而历史学也已从单纯地关注政治史转向社会史、文化史等整体史研究。史料分析者要重视文献批判精神,并明白史料和考古材料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而非历史本身。研究者应认识到当代偏好和价值取向对古史重建的影响,区分"真相"和"看法"之不同。当下上古史研究亟待突破"二重证据法"的窠臼。采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新范式进行多学科交叉与信息提炼、整合和阐释,应该成为21世纪古史重建工作的必由之路。

郭立新[4](2018)在《作为话语实践的中国考古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考古学的能指与所指、语境、话语主体以及文本与交流四个方面,大致可体现中国考古学话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使中国考古学家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尽可能回避对不确性程度高的能指意义的讨论。此举使考古学经常不得不降低其人文目标。尽管通常它所声称的目标是研究古人的社会与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在研究实践中所实际做到的却并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重点仍停留在年代学和文化谱系这样的学科基础问题的层面。当前的学科管理模式,为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考古学的成果出版和评价体系以及人材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复制、延续并强化这一话语传统的角色。

贺存定[5](2018)在《夹缝中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术认同与学科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考古学曾徘徊于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但因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从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立学科。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如今也面临与曾经的考古学相似的困境,因其广泛借助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机构建制的分离而在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的夹缝中生存。从学术角度的定位和认同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已然成为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双重特征的综合性学科,但考虑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最终要阐释关于人的文化,因而它需要向人文转向和回归。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目的等方面与古人类学区别较大,而与考古学更具关联性和统一性,在学科认同上可以归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在学科综合的趋势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自身的学术体系,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贯通衔接,应对机遇与挑战,在夹缝中展现旺盛生命力,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

刘斌,张婷[6](2018)在《从多元到一元:苏联考古学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定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今天,大多数中国考古家仍然认同考古学的历史学定位。这种学科定位的原因,人们多归结为中国悠久而强大的历史学传统,或发达的金石学前身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联考古学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定位的强化作用。1950年前,中国考古学是以历史学定位为主流的多元观点,但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全面学习苏联考古学时,由于苏联考古学家反复强调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并将其视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考古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中国考古学家迅速认同了这一观点。中国考古学的定位从此由多元化变为一元,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变。

袁飞[7](2018)在《倾听历史的回声:淮河文化研究的口述史路径》文中提出淮河文化的概念被提出近30年来,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淮河文化研究整体仍处于"力量弱、成果少、影响小"的状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基础性研究薄弱和学科差异。改变这一现状无论从有用性、必要性、紧迫性还是从关联性上看,口述史路径当为突破口之一。口述史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还可以及时抢救活史料,取得双重效果。

陈淳,张萌[8](2017)在《西学中用 与时俱进——陈淳教授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萌:陈老师,您好,我是张萌,目前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受《南方文物》编辑部委托,对您做一次采访,主要涉及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还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公众关系等问题。陈淳:张萌,你好。我们可以变通一下访谈的形式,主体是你问我答,但也可以互相对话,结合你在新墨西哥大学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桑栎[9](2015)在《考古学定位问题的反思》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考古学正处于转型期,新形势要求考古学理论创新的同时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考古学已经脱离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察其被相关学科附属的现象,探讨学科的定位问题,对构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意义重大。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一、通过借鉴西方过程主义论和后过程主义论的精华,补充学科理论层面的不足;二、提高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研究体制,尽可能减少行政因素的干扰,让考古发掘和研究回归学术本身;三、加强对公共考古学的关注,在和参与者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吸纳更多理解人类社会、文化与行为的新视角。

赵辉[10](2012)在《怎样考察学术史》文中研究指明对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抚慰我们对已经逝去时光的怀念,或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过去的好奇心——尽管这是支撑历史学存在的重要原因。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总结经验、温故知新,在时间的长河中理解现代,谋划未来。学术史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不足百年,许多事情还历历在目,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考古学史的研究一直颇受重视。在没有或极度缺少文献资料佐证引导,因此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理论方法建设来发展的史前考古领域,考古学史的研究文章也就尤其多。每次开卷,皆有收益。但在几个问题上,却有自己的想法。愿借这个机会就教大方。

二、谈考古学的学术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考古学的学术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双管齐下 学者风范——阮荣春先生的艺术史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艺治学之路
二、学术研究成果
三、学科建设成效
四、国画艺术观
阮荣春代表性着述目录:

(2)滨田耕作美术考古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美术考古学的定义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和难点
第一章 滨田耕作及美术考古学相关背景梳理
    第一节 滨田耕作生平及学术背景
        一、滨田耕作的生平
        二、滨田耕作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美术考古学相关背景梳理
        一、美术考古学的兴起
        二、美术考古学学科名的由来
第二章 滨田耕作美术考古学实践体系
    第一节 滨田耕作的主要美术考古发掘和调查活动
        一、在日本的美术考古实践
        二、在朝鲜半岛的美术考古实践
        三、在中国的美术考古实践
    第二节 滨田耕作美术考古学实践体系特点
第三章 滨田耕作美术考古学理论方法体系
    第一节 考古地层学
    第二节 考古类型学
    第三节 结合文献史学
    第四节 利用人类学材料
    第五节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第六节 以复原历史为目的
第四章 滨田耕作美术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节 京都帝国大学考古学讲座
    第二节 东亚考古学会
    第三节 教材与译着
        一、《通论考古学》
        二、《米海里司美术考古学发现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滨田耕作年谱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进展
二、从文献批判精神再思“二重证据法”
三、科学的古史重建
结 语

(5)夹缝中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术认同与学科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的困惑与影响
二、现状反思与展望
三、认同与定位
结语

(7)倾听历史的回声:淮河文化研究的口述史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淮河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淮河文化研究的口述史路径
三、淮河流域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谈考古学的学术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管齐下 学者风范——阮荣春先生的艺术史研究述略[J]. 朱亮亮. 美术观察, 2020(10)
  • [2]滨田耕作美术考古学体系研究[D]. 郑靖宇. 兰州大学, 2020(01)
  • [3]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J]. 陈淳. 历史研究, 2018(06)
  • [4]作为话语实践的中国考古学[J]. 郭立新. 求索, 2018(06)
  • [5]夹缝中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术认同与学科反思[J]. 贺存定. 文博学刊, 2018(02)
  • [6]从多元到一元:苏联考古学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定位的影响[J]. 刘斌,张婷. 西部考古, 2018(01)
  • [7]倾听历史的回声:淮河文化研究的口述史路径[J]. 袁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8]西学中用 与时俱进——陈淳教授访谈录[J]. 陈淳,张萌. 南方文物, 2017(03)
  • [9]考古学定位问题的反思[J]. 桑栎. 东南文化, 2015(02)
  • [10]怎样考察学术史[J]. 赵辉. 考古学研究, 2012(00)

标签:;  ;  ;  ;  ;  

论考古学的学术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