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子秤控制系统的重大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华[1](2020)在《糖厂压榨车间3000t/d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制糖生产的发展状况,描述了制糖的工艺流程,通过对制糖工艺流程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制糖工艺流程中的“龙头”——压榨车间,得出了压榨车间的关键指标、重点参数及控制要求;根据控制要求,结合市面上现有的传感器,深化设计了压榨车间的控制策略,将压榨车间的整个生产过程融入到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中;糖厂压榨车间自动控制系统投入到西南某3000t/d的糖厂使用后,提高了车间的安全性,确保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制糖的工艺流程主要包含压榨、澄清、蒸发、煮糖、分蜜、干燥、筛分、包装等过程,其中第一道工序是在压榨车间完成的,主要原理是对甘蔗进行压榨,从而提取甘蔗中含有的糖汁。通过对糖厂压榨车间常用的传感器及执行器的选型,着重介绍了输送带入榨控制系统的检测参数以及检测方式。对均衡入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从而实现均衡进蔗、均衡用电、均衡出蔗渣、均衡出蔗汁的要求;介绍了糖厂榨机高位槽料位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其控制策略以及控制流程;对渗透水的温度流量以及液位加以控制,在保证渗透水的温度可以使糖分的抽出率最大的同时维持渗透水水箱及流量的相对稳定状态。液位变送器实时监测各座闸机的出汁状态,采用变频控制控制电机的转速使压出汁与混合汁均匀的泵送。最后,设计了一个由程序进行控制的联锁保护系统,在某一台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报警通知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查看修理。为了及时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设计了糖厂车间的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以无线wifi网络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安装便捷、使用灵活、稳定可靠无线调度指挥系统。本系统以指挥调度室为中心,实现了工业数据网络的互联互通。同时,建立糖厂统一的生产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了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吴志芳,刘锡明,王立强,苗积臣[2](2020)在《射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文中提出射线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世界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亿美元。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射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尤其是我国在工业核仪器仪表、核分析、核测井、无损检测和辐照加工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进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展望发展趋势。
何云徽[3](2019)在《甘蔗糖厂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压榨工段是制糖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压榨抽出率和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工段的生产产量和产品质量,对制糖企业的正常生产以及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影响压榨过程的因素很多,压榨机装嵌技术作为影响压榨抽出率和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出现故障或者问题,会造成连续性制糖生产过程中断,降低压榨车间的榨量和抽出率,同时造成压力升高,能耗增加,影响压榨的正常生产。本课题根据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结合沧源A糖厂压榨工段压榨机存在的问题,以压榨机装嵌技术为研究对象,选取开口比、梳嘴、尾隙、下送棍开口四个主要因素,以榨量、抽出率、蔗渣水分、蔗渣转光度为衡量压榨效果的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表L9(34)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压榨机装嵌参数最佳值。论文所作研究对压榨工段榨量、抽出率、安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理论指导作用和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根据生产经验值,选取正交试验4因素值:梳嘴工作开口值、工作开口比值、尾隙值、下送辊开口值,得到相关试验数据。(2)利用极差分析法,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影响因素的试验指标和、平均值、极差,分析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优水平、最优组合,得到压榨机装嵌参数的最佳值。(3)对实际生产进行湿榨试验验证,采集蔗渣、测试数据,计算出每台压榨机的抽出率、前辊和后辊产生的出汁百分比、甘蔗渣纤维的百分比以及水分含量等值,进行实时检测。(4)压榨机装嵌参数具体实施安装后,对各榨季日常生产运行记录统计分析,得到生产综合实绩,进行合理效果评价,得到优化方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到压榨机装嵌参数的最佳值,实现对实际生产装嵌参数的优化,为提高压榨工段生产能力及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参考。
张美义[4](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磨矿分级是选矿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中的重要一环,磨矿分级产品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选矿产品质量指标,对后续生产环节以及选矿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磨矿分级作业进行准确分析以及优化控制,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广西华锡集团下属某选矿厂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厂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控制方案进行优化,主要内容包括:(1)对国内外磨矿分级作业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再对磨矿分级的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以及磨矿分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磨矿分级自动控制方案;(2)采用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磨矿分级控制方法设计,建立控制模型;(3)对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控制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针对控制系统硬件配置要求及工程应用实际,系统控制器选用研华工控机,下位机选用西门子S7系列PLC,监控组态软件选用西门子wincc,在此基础上编写了 PLC控制程序,用组态软件编写了工艺流程图、操作界面、报警等控制界面,实现了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功能。以上设计的控制系统在某选矿厂已实际投入生产使用,结果表明,该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效果显着,控制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得到提高,实现了磨矿分级过程优化控制,满足该厂生产需求,运行稳定可靠,经济实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张大磊[5](2018)在《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京唐焦化的配煤控制过程为背景,对高炉炼铁工艺、配煤炼焦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现代化高炉炼铁生产对焦炭质量的需求,揭示了京唐焦化在焦炭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配煤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京唐焦化现运行有4座7.63焦炉,生产的焦炭用于供应京唐炼铁5500m3的大型高炉使用。该高炉是目前国内单体容积最大的高炉,基于高炉生产稳定的需求,特别要求焦炭具有优异的强度指标;基于生产高品质钢材的需求,又要求焦炭低灰低硫且块度均匀。现代焦炉炼焦生产过程中,影响焦炭质量70%的因素取决于配合煤的质量,剩余影响因素为配合煤预处理工艺及炼焦过程工艺控制。随着京唐焦化设计建造及落成,预处理工艺及过程工艺已经成型,没有了调整的空间,提高焦炭质量的就要从配煤质量上入手。本文深入深入生产实际,对炼焦的过程做了细致的研究,发现了建立配煤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并着手建立了京唐焦化的配煤控制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实现的控制功能,继而设计开发一套性能先进的、运行可靠的、操作灵活的、维护方便的配煤专家控制系统,以实现焦化厂煤厂管理自动化以及配合煤配比的优化。近年来,配煤控制系统因其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功能,越来越受到炼焦企业的重视,大家都开发出自己的配煤控制系统来实现以上目的。但其功能都比较单一,有的只具有质量预测的功能,没有对数据的整合管理、缺乏对配煤过程的整体控制。京唐焦化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不足,结合自身实际生产情况,设计开发了完善的炼焦配煤控制系统用以指导配煤,实现了对配煤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京唐焦化的炼焦配煤控制系统分为两级实现,分别是一级的基础自动化控制级、二级的配比优化控制级。其中一级实现了对配煤下料管理的智能化控制、化验数据的收集及生产现场的信息的捕捉;二级实现了数据库信息管理、质量预测及优化配煤功能。京唐焦化的炼焦配煤控制系统为各岗位的管理提供了的保障,实现精细化的配煤生产、提高了焦炭的质量水平,同时丰富了炼焦配煤的理论,对于指导配煤炼焦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阳[6](2017)在《矿用核子皮带秤在线监测系统》文中提出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起着主导地位,核子皮带秤作为煤矿的关键设备,对煤炭产量的监测起着关键作用,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性开采,煤矿资源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核子皮带秤的研究背景入手,分析了核子皮带秤多年来的发展状况、国内外现状、矿用核子皮带秤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说明,从数据的采集、数据的传输、在线系统的网络模式、系统通信组网的构建、数据接口、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上位机界面的设计、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数据误差补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上述的分析以及对关键技术的研究,本文设计了矿用核子皮带秤在线监测系统,重点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CAN通信接口、CAN转以太网网关和上位机实时监测界面,并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回归算法方法,对测量到的称重数据进行拟合,最后经过对系统的测试,得到误差补偿后的测量数据接近真实值。矿用核子皮带秤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实现了煤炭产量的实时监测,满足了设计的各项指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
张军[7](2012)在《火药组分在线连续计量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药组分在线连续计量是实现火药制造工艺连续化、自动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研究火药组分中硝化棉、硝化甘油以及黑索今的在线连续计量技术。对于硝化棉在线连续计量,分硝化棉浆浓度、硝化棉浆流量以及硝化棉浆绝干纤维量三方面来研究。硝化棉浓度在线测量选用了微波浓度仪;电磁流量计具有不易堵塞、适合测量两相流体流量等特点,被选用来测量硝化棉浆流量;将来自微波浓度仪的浓度信号和电磁流量计的流量信号经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处理,即可得到硝化棉浆绝干纤维量。对于硝化甘油在线连续计量,由于硝化甘油感度高,并不适合单一组分的在线计量,将其与硝化棉形成混合物(白料)后,再通过流能粉碎机分散,最后流经硝化棉绝干纤维量计量系统,得到白料的绝干纤维量。对于黑索今在线连续计量,考察了电子皮带秤和核子秤两种固体物料动态计量装置,发现电子皮带秤从原理上来说更适合黑索今在线连续计量。最后,通过对各个计量系统的实料试车考察,符合全系统实料试车要求后,进行火药连续加料、连续计量、连续吸收、连续驱水工艺实料试车,试车制得的改性双基推进剂各项指标符合预期。
宋鹏[8](2011)在《洗煤厂装车系统自动配煤过程控制及其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洗煤厂装车系统自动配煤过程中,在立足于先进的动力配煤理论,采用通过配煤专家系统在线实时给定优化的配煤方案及配煤比例的同时,如何使控制系统在现场条件下稳定、可靠、精确的按配比完成操作,并实现对配煤系统的全程监控,实现厂区生产、管理高度自动化,对于保证配煤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提高洗煤厂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在深入分析洗煤厂装车系统自动配煤过程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其要实现的功能,给出了系统拓扑结构和系统功能框图。本文控制系统以配煤专家系统下发的配比为控制器给定,并通过在线灰分反馈实时调整配比,克服配煤过程“灰度”特性,基于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采用西门子S7-200 PLC通过变频调速实现对圆盘给料机给料的精确控制。控制系统采用集散控制方式,通过PLC在线采集和实时监控配煤现场各类过程参数,采用IFIX控制系统实现工艺流程的实时监视;设计了控制系统的回路框图,并对单控制回路原理及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了本系统的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器并通过MATLAB与常规PID控制进行了对比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设计的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相对于常规PID控制调节时间短、超调量低、稳态误差小,对本系统控制对象大惯性、大滞后、时变的特性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满足系统提供的控制性能指标要求。本文讨论了控制系统的实现,完成了数据库访问的实现,系统过程监控和信息管理的实现主要是由下位机PLC系统和上位机IFIX集散控制系统通过组态软件完成;采用OPC技术实现控制软件与组态软件的通信。
王志岗[9](2006)在《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煤矿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如果采用有线网络,通讯网络建设投资大,网络布线困难,网络维护成本高。本文以宁夏“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为背景。选用联通CDMA1X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并采用了Vpn的服务方式,实现了在公网上传输私有数据。减轻了企业的远程访问费用,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准备性和安全性。“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是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对系统进行设计时,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完成了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实现工作。在实现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及信息输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各监测点的实时监测、报警、生成报表和图形曲线显示等功能。在系统的开发的过程中,选用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平台,设计了数据库结构。采用三层C/S的结构模式,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减少了网络上的数据流量,提高了系统的反映速度。通过在煤矿的运行,证明了系统具有适用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妍[10](2006)在《锌鼓风炉配料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微机配料控制系统是配料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科学管理化、安全稳定生产和节能降耗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从鼓风炉炼锌配料控制系统的结构、配料精度、配料控制系统的硬软件设计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基于集散控制系统(DCS)的鼓风炉微机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制。而解决长期困绕业界的鼓风炉冶炼系统配料准确度低的老大难问题,更具有代表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所述的鼓风炉配料控制系统是在原有的核子秤微机配料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新型传感器技术、衡器计量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对鼓风炉配料控制系统的结构、影响配料系统准确度的因素、配料控制系统的硬软件进行分析,将料斗秤静态配料方式与电子皮带秤动态配料方式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加配不同类型物料的新型的鼓风炉给料方式,并对提高该计量方式的称重精度和整个系统的配料准确度,进行了分析。同时,研制了以该配料方式为核心,以研华工控机为上位机主站,以SIEMENS PLC作为主控制站,以变频器调速的下位机作给料控制设备,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将分布的设备连成系统,由过程监控操作站采用组态软件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的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
二、核子秤控制系统的重大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子秤控制系统的重大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糖厂压榨车间3000t/d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糖厂蔗糖压榨的工艺流程 |
2.1 甘蔗的压榨提汁 |
2.1.1 蔗糖的压榨 |
2.1.2 蔗糖压榨汁的渗浸 |
2.2 甘蔗的渗出提汁 |
2.2.1 蔗糖渗出提汁的基本原理 |
2.2.2 蔗糖渗出提汁的渗出方法 |
2.3 蔗糖渗出提汁后的蔗汁清净 |
2.3.1 蔗汁的基本成分及性质 |
2.3.2 蔗汁的清净方法及原理 |
2.4 压榨机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糖厂压榨的检测及传感器选型 |
3.1 压榨车间常用的传感器及检测仪表 |
3.2 输送带进榨控制系统的检测 |
3.2.1 核子称 |
3.2.2 甘蔗的水分检测 |
3.2.3 传送带速度的检测 |
3.2.4 传送带机械结构温度的检测 |
3.3 入榨控制系统的检测 |
3.3.1 常见的料位检测方式 |
3.3.2 接触式与非接触式料位传感器对比 |
3.3.3 单法兰液位变送器 |
3.4 超声波流量计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压榨车间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设计 |
4.1 引言 |
4.2 均衡入榨控制系统 |
4.2.1 入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2.2 系统的计量标定及控制效果 |
4.3 榨机高位槽料位控制系统 |
4.3.1 压榨机系统的控制策略 |
4.3.2 槽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 渗透水控制系统 |
4.4.1 渗透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4.2 渗透水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策略 |
4.4.3 系统自动控制的设计 |
4.5 压出汁与混合汁的匀速控制系统 |
4.5.1 压出汁与混合汁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5.2 系统控制策略 |
4.5.3 系统自动控制设计 |
4.6 联锁保护自动控制系统 |
4.6.1 机械联锁保护 |
4.6.2 制糖车间压榨联锁的设计 |
4.6.3 联锁系统的控制框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糖厂车间的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与调度系统 |
5.1 引言 |
5.2 糖厂通信网络的总体结构设计 |
5.3 糖厂 Wi-Fi 核心网络的建设 |
5.3.1 建设原则 |
5.3.2 总体组网架构 |
5.3.3 Wi-Fi核心网VLAN规划 |
5.4 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的构建 |
5.4.1 生产调度概论 |
5.4.2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建设 |
5.4.3 语音对讲子系统的建设 |
5.4.4 工业数据通信子网的建设 |
5.4.5 生产调度指挥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射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核仪器仪表 |
1.1 料位测量 |
1.2 密度测量 |
1.3 厚度测量 |
① 同位素测厚仪。 |
② X射线测厚仪。 |
③ X射线多功能板型仪(凸度仪)。 |
1.4 水分测量 |
1.5 流量/输送量测量 |
2 核分析 |
2.1 X射线荧光分析 |
2.2 瞬发γ射线中子活化分析 |
2.3 煤灰分测量 |
① 低能γ射线反散射法。 |
② 天然γ射线测量法。 |
③ 高能γ电子对效应法。 |
④ 双能γ射线透射法。 |
3 核测井 |
4 射线无损检测 |
4.1 计算机射线照相 |
4.2 数字辐射成像 |
4.3 工业CT |
4.4 中子成像 |
5 辐照加工 |
6 建议与展望 |
(3)甘蔗糖厂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立题背景 |
1.1.1 云南制糖产业发展概况 |
1.1.2 云南制糖产业发展趋势 |
1.2 甘蔗压榨技术研究现状 |
1.3 沧源A糖厂压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压榨生产线情况及存在问题 |
1.3.2 更换压榨机后生产情况及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甘蔗糖厂压榨过程及影响因素 |
2.1 制糖生产流程 |
2.1.1 甘蔗提汁 |
2.1.2 亚硫酸法澄清 |
2.1.3 煮糖分蜜 |
2.2 压榨工段具体生产流程 |
2.2.1 压榨生产流程 |
2.2.2 影响因素 |
2.3 主要影响因素压榨机装嵌技术 |
2.3.1 强制入辘受力分析 |
2.3.2 底梳安装 |
2.3.3 压榨机开口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交试验在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上的应用 |
3.1 正交试验法的基本概念 |
3.2 极差分析法 |
3.3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改进压榨工段生产 |
3.3.1 压榨工段正交试验 |
3.3.2 压榨工段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嵌参数改进的具体实施及生产验证 |
4.1 压榨机强制入辘与开口比的确定 |
4.2 下送辊改进具体措施 |
4.2.1 下送棍存在的问题 |
4.2.2 下送棍实际改进措施 |
4.2.3 取得的效果 |
4.3 压榨机顶辊轴瓦安装参数的要求 |
4.4 压榨机组装嵌参数的具体实施 |
4.5 湿榨试验验证 |
4.5.1 计算方法 |
4.5.2 湿榨试验结果分析 |
4.6 日常生产运行记录统计分析 |
4.6.1 结果分析 |
4.6.2 榨季生产综合实绩及效果评价 |
4.7 沧源A糖厂压榨生产过程优化前后技术参数 |
4.7.1 蔗渣转光度及水分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压榨装嵌参数后效益分析 |
5.1 效益分析 |
5.1.1 经济效益 |
5.1.2 节能 |
5.1.3 安全生产效率 |
5.1.4 低投资高产能的效益 |
5.2 社会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神经网络的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磨矿分级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1 磨矿分级工艺流程 |
2.2 磨矿分级的工作原理 |
2.3 影响磨矿分级控制的因素 |
2.4 磨矿分级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2.5 网络系统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磨矿分级控制方法 |
3.1 磨矿分级系统的基本控制方法 |
3.2 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的各参量检测和控制 |
3.3 基于神经网络磨矿分级控制模型建立 |
3.4 优化控制策略 |
3.5 优化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硬件配置 |
4.2 系统硬件选型说明 |
4.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
5.1 磨机均衡给矿自动控制系统 |
5.2 自动给水系统 |
5.3 旋流器自动控制系统 |
5.4 矿浆浓度计量取样系统 |
5.5 自动配药加药系统 |
5.6 数据监管系统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焦炭质量在高炉中的作用及质量要求 |
1.2.1 高炉生产工艺流程 |
1.2.2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
1.2.3 高炉生产对焦炭质量的诉求 |
1.3 煤炼制焦炭的现状 |
1.3.1 当前焦炭生产的概况 |
1.3.2 煤炼制焦炭的生产工艺 |
1.3.3 焦炭的成焦分析 |
1.4 我国焦炭生产展望及改进措施 |
1.4.1 我国焦炭生产的展望 |
1.4.2 提高焦炭质量的技术措施 |
1.5 本文的组织架构 |
第2章 配煤工艺分析 |
2.1 单种煤配合炼焦的理论 |
2.1.1 煤炭的分类及性质 |
2.1.2 配合煤炼焦的意义 |
2.1.3 配合煤的理论 |
2.1.4 配合煤炼焦关键指标的选取 |
2.2 配煤主要设备简介 |
2.2.1 配煤仓 |
2.2.2 圆盘给料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情况 |
2.3.2 国际研究情况 |
2.4 现状研究 |
2.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3章 配煤下料控制系统 |
3.1 煤仓管理 |
3.2 煤料入仓操作控制 |
3.3 配煤下料控制 |
3.3.1 配煤下料控制原理 |
3.3.2 模糊控制原理 |
3.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3.4 配比控制参数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比模型的建立 |
4.1 结构控制概述 |
4.1.1 建模指导思想 |
4.1.2 结构控制核心模块之间的关系 |
4.2 核心模块各模型的建立 |
4.2.1 质量预测模块 |
4.2.2 配煤比例寻优 |
4.3 模型的验证 |
4.3.1 配煤预测模型的建立 |
4.3.2 配合煤模型的检验 |
4.3.3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煤控制系统及其实现 |
5.1 配煤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
5.2 配煤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 |
5.3 数据库的实现 |
5.3.1 数据库设计 |
5.3.2 结构与数据库 |
5.4 配比优化系统模块实现 |
5.4.1 历史配比过滤 |
5.4.2 煤质评价 |
5.4.3 优化配比模块的应用 |
5.4.4 焦炭质量预测模块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矿用核子皮带秤在线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核子皮带秤模型的研究 |
2.1 核子皮带秤的组成 |
2.2 核子皮带秤模型的建立 |
2.3 核子皮带秤称重数据的校验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误差分析 |
3.1 核子皮带秤的误差分析 |
3.2 支持向量机理论 |
3.3 支持向量机回归理论及算法 |
3.4 支持向量机的参数优化 |
3.5 网格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4 核子皮带秤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 系统的网络结构 |
4.2.1 CAN总线网络 |
4.2.2 工业以太网 |
4.2.3 以太网组网 |
4.3 系统的网络通信 |
4.3.1 CAN接口电路设计 |
4.3.2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4.3.3 CAN总线接口通信 |
4.3.4 以太网接口通信 |
4.4 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4.1 人机界面功能划分 |
4.4.2 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5 核子皮带秤的稳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
5.1 系统监测软件的功能测试 |
5.1.1 登陆主界面 |
5.1.2 监测主界面 |
5.2 系统的误差补偿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火药组分在线连续计量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火药组分硝化棉(NC) |
1.1.1 硝化棉的性质 |
1.1.2 硝化棉的用途 |
1.1.3 军用硝化棉技术规范 |
1.1.4 硝化棉细断度测定-沉降法 |
1.1.5 硝化棉中水分含量测定-烘箱法 |
1.1.6 硝化棉浆浓度测定-定容取样法 |
1.2 火药组分硝化甘油(NG) |
1.2.1 硝化甘油的性质 |
1.2.2 硝化甘油的用途 |
1.2.3 硝化甘油技术指标 |
1.3 火药组分黑索今(RDX) |
1.3.1 黑索今的性质 |
1.3.2 黑索今的用途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内容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NC在线连续计量 |
2.1 引言 |
2.2 硝化棉浓度在线测量 |
2.2.1 内旋浓度仪工作原理 |
2.2.2 内旋浓度仪实验结果 |
2.2.3 微波浓度仪工作原理 |
2.2.4 微波浓度仪实验结果 |
2.3 硝化棉流量在线测量 |
2.3.1 质量流量计工作原理 |
2.3.2 质量流量计实验结果 |
2.3.3 电磁流量计工作原理 |
2.3.4 电磁流量计实验结果 |
2.4 硝化棉绝干量计量 |
2.5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
2.6 微波浓度仪使用注意事项 |
2.7 本章小结 |
3 NG在线连续计量 |
3.1 引言 |
3.2 流能粉碎机简介 |
3.2.1 流能粉碎机用途与特点 |
3.2.2 流能粉碎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3 流能粉碎机主要技术指标 |
3.2.4 流能粉碎机安全操作规程 |
3.3 白料绝干量计量 |
3.4 本章小结 |
4 RDX在线连续计量 |
4.1 引言 |
4.2 电子皮带秤原理 |
4.3 核子秤原理 |
4.4 电子皮带秤与核子秤区别与联系及RDX计量选型 |
4.5 实验部分 |
4.6 本章小结 |
5 实料试车 |
5.1 新工艺流程的确定 |
5.2 实料试车 |
5.2.1 试车必备条件 |
5.2.2 试车目的 |
5.2.3 实料试车步骤与内容 |
5.2.4 试车操作注意事项 |
5.2.5 实料试车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洗煤厂装车系统自动配煤过程控制及其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研究方法 |
1.2.1 国内外配煤技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状况 |
1.2.2 配煤技术相关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控制对象分析及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配煤生产工艺及控制要求 |
2.1.1 洗煤厂装车系统配煤生产工艺 |
2.1.2 洗煤厂装车系统配煤控制要求 |
2.2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总体结构 |
2.3.1 系统拓扑结构 |
2.3.2 系统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回路设计 |
3.1 控制系统回路框图 |
3.1.1 配煤专家系统 |
3.1.2 过程参数检测 |
3.1.3 系统单控制回路 |
3.2 控制系统回路硬件应用 |
3.2.1 自动配煤的PLC 系统配置 |
3.2.2 变频调速方式及变频器选型 |
3.2.3 称量系统 |
3.2.4 其他设备 |
3.3 工作站组态软件IFIX 4.0 |
3.4 本章小结 |
4 配煤系统控制算法与仿真研究 |
4.1 常规PID 控制 |
4.1.1 PID 控制原理 |
4.1.2 常规PID 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
4.1.3 装车自动配煤系统使用模糊自整定PID 控制的可行性 |
4.2 模糊控制 |
4.2.1 模糊控制概述 |
4.2.2 模糊控制器原理 |
4.3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3.1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 |
4.3.2 模糊语言的确定及论域和比例因子的选择 |
4.3.3 模糊推理 |
4.3.4 模糊判决 |
4.4 装车配煤系统模糊自整定PID 参数控制器的设计 |
4.4.1 建立装车配煤系统模型 |
4.4.2 模糊自整定PID 参数控制器的设计 |
4.5 模糊自整定PID 参数控制及常规PID 控制的 MATLAB 仿真 |
4.5.1 常规PID 控制的参数整定 |
4.5.2 MATLAB 仿真 |
4.5.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通信与过程监控实现 |
5.1 系统开发平台环境 |
5.2 系统通信设计 |
5.2.1 系统数据流程 |
5.2.2 通信设计 |
5.3 数据库技术及其访问的实现 |
5.3.1 数据库访问机制 |
5.3.2 数据库访问实现 |
5.4 过程监控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的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CDMA2000-1X及相关技术综述 |
2.1 CDMA2000-1X技术 |
2.2 Vpn (Virtal Private Network )技术概述 |
2.2.1 什么是Vpn |
2.2.2 Vpn的连接方式 |
2.2.3 Vpn的基本要求 |
2.2.4 Vpn的分类 |
第三章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网络设计及实现 |
3.1 国家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简介 |
3.2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对通信网络的需求 |
3.3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的选择 |
3.4 基于CDMA1x的“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设计方案 |
3.5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对基站话务的影响 |
第四章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的分析 |
4.1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功能概述 |
4.1.1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4.1.2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特点 |
4.1.3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要实现的主要功能 |
4.2 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
4.3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
第五章 “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5.1 系统界面 |
5.2 系统定义 |
5.3 语音报警 |
5.4 显示 |
5.5 核子秤计量 |
5.6 数据库/表的逻辑设计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锌鼓风炉配料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微机配料控制系统的现状 |
1.2.1 自动配料系统计量方式分析 |
1.2.2 自动配料系统类型比较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2章 锌鼓风炉配料集散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 鼓风炉炼锌的特点 |
2.2 系统的主要改造内容 |
2.3 系统概述及功能要求 |
2.3.1 微机配料系统总体系统结构框图 |
2.3.2 微机配料集散控制系统的配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料系统计量精度提高的分析 |
3.1 电子皮带秤计量准确度的分析 |
3.1.1 皮带秤的工作原理 |
3.1.2 配料皮带秤机械结构形式的比较 |
3.1.3 配料皮带秤配料方式的比较 |
3.1.4 配料皮带秤控制准确度影响量的分析 |
3.2 降低全悬浮式电子皮带秤误差的方法 |
3.2.1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与连接 |
3.2.2 矢量型变频器调速电机 |
3.2.3 测速装置 |
3.2.4 调速装置 |
3.2.5 限位装置 |
3.2.6 皮带粘料对系统准确度的影响 |
3.3 料斗秤的误差分析与控制 |
3.3.1 静态误差 |
3.3.2 动态误差 |
3.4 配料系统误差的控制 |
3.4.1 环境误差 |
3.4.2 误差控制的系统法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料系统的控制算法与信号处理 |
4.1 配料秤的PID控制算法 |
4.2 鼓风炉冶炼配料及合金化计算模型 |
4.2.1 人工调整锌液万分计算公式简介 |
4.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3 计算程序运行特点 |
4.3 模拟量数字滤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鼓风炉配料系统顺序控制及设计 |
5.1 概述 |
5.2 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效果及经济效益 |
6.1 配料秤的自动标定 |
6.2 锌鼓风炉配料集散控制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
6.2.1 系统的功能 |
6.2.2 系统的特点 |
6.2.3 未来发展趋势 |
6.3 经济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核子秤控制系统的重大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厂压榨车间3000t/d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陈春华. 广西大学, 2020(07)
- [2]射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J]. 吴志芳,刘锡明,王立强,苗积臣. 同位素, 2020(01)
- [3]甘蔗糖厂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优化研究[D]. 何云徽.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基于神经网络的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研究[D]. 张美义. 广西大学, 2019(06)
- [5]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张大磊. 东北大学, 2018(02)
- [6]矿用核子皮带秤在线监测系统[D]. 李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7]火药组分在线连续计量及工艺研究[D]. 张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8]洗煤厂装车系统自动配煤过程控制及其算法的研究[D]. 宋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6)
- [9]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王志岗. 天津大学, 2006(05)
- [10]锌鼓风炉配料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