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okes子空单位球与Poincare球表示光偏振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博[1](2021)在《全光磁全息存储中的光致针形磁化场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激光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应用价值。超短激光脉冲由于其超快的性质,为研究快速磁记录提供了有效工具。2007年Stanciu等人使用无定形的铁磁合金Gd22Fe74.6Co3.4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0fs的圆偏振脉冲光实验观察到了旋向依赖的全光磁反转现象,反转时间可达100ps,从而使得全新领域─全光磁存储成为关注焦点。基于逆法拉第效应的全光磁反转具有旋向依赖性,通过改变圆偏振输入光的手性,在磁光材料上诱导出与入射光传播方向相同或相反的稳定光致磁化场,从而不需要借助外加磁场就能实现电子自旋磁反转。磁全息作为目前重要的数据存储手段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仍存在如分辨率低、衍射效率低、记录速度慢等不足之处。因此,充分发挥超快全光磁反转的优势,改变现有磁全息存储方式,发展基于逆法拉第效应的全光磁全息存储技术,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发展光致磁化场调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磁全息存储存在的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磁全息存储中分辨率低的问题,通过矢量光焦场调控,经过高数值孔径聚焦产生亚波长分辨的磁斑,提高磁全息记录密度。因此介绍了高数值孔径下的矢量光紧聚焦理论和逆法拉第效应原理,数值模拟并总结了几种矢量光诱导磁化场分布特性;2、针对磁全息存储中衍射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电偶极子辐射反衍理论,设计出高纯度的光致磁针作为与磁性记录材料充分作用的场源,从而提高磁全息衍射效率;3、由于逐点记录费时,针对磁全息存储中记录速度低的问题,提出了磁针阵列并行记录方案与生成方法。基于电偶极子辐射反衍理论,将单一磁针扩展到磁针阵列,通过4个磁针为一个阵列的并行记录,一共可以有16种排列方式,提高了记录速度。
张郭瀛[2](2020)在《基于多光谱偏振成像技术的目标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目标识别技术无论在军事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我们常见的雷达定位、激光测距和光谱检测等,都是属于目标识别方法中的目标检测技术。但是,这些识别方法都是在目标物与背景物具有较大差异时才能准确识别。当所需要检测的目标与背景颜色接近时,则无法准确识别出目标物。光谱检测技术依靠的核心是物体的不同光谱,而不同光谱的产生是由物体表层差异以及物体内部结构不同产生的。例如,草地、树木以及雪地等一系列自然物,都有特定的光谱曲线,它们存在明显的区别,光谱检测技术可以很快的区别彼此。然而,光谱检测经常会出现“异物同谱”的情况。而偏振探测无法准确探测低对比度的目标物,但在识别与背景物接近、材质不同的目标物时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在光谱探测中引入物体的偏振特性,以改善目标识别的效果。本文提出将光谱探测技术与偏振探测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识别方法。实验主要针对那些隐藏或者伪装在背景物中的目标物,对其进行光谱成像实验和偏振成像实验。本文主要利用地物光谱仪进行光谱探测实验,使用旋转线偏振片进行偏振成像实验,来获取目标的偏振信息。然后,通过融合算法将两种光学信息融合在一起,使所需探测的目标物体同时具有两种信息。为了能达到更好的识别目的,所以提出了增强目标物特征的优化方法。优化方案主要分析了目标物与背景物的反射率、光谱曲线、偏振角图像的均值和方差以及偏振度图像的均值和方差,并且得到在红光与偏振度图像中,目标物与背景物特性差异最大。实验结果表明,当目标物与背景颜色相近或在可见光图像中无法区分时,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将其有效识别出来。本文提出的方法不需要大量数据训练,并且比单一的光谱识别方法或偏振识别方法识别的目标信息更完整、更准确。
周东平[3](2018)在《特种螺旋双折射保椭圆光纤及其在电流传感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全光纤电流传感器是一种可应用于电力等多个行业的用于测量电流的装置,它的原理基于法拉第效应和光纤技术,其更安全、更轻便、无磁饱和,而且输出为数字信号等特点,与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是下一代智能电网的核心设备。本文从背景出发,首先介绍了法拉第效应的本质,阐述了基于光的偏振态以及旋光效应的光纤电流传感器原理,同时阐述了传统窄带波片的制作工艺困难。鉴于传统波片的问题,引入了基于耦合模理论的新型宽带波片,较传统窄带波片有对波长不敏感,受温度影响小,生产重复性好等诸多优势。但新型波片由于其自身长度远长于传统窄带波片,且其自身也具有传感效应,影响了传感光纤的闭环结构,使得电流测量值受被测导体位置或者外部磁场的变化而产生微小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构来优化传感光纤环的抗干扰性能,在实际的使用中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对于传感光纤而言,最重要的性能是温度特性,同时温度特性也是光纤电流传感器较传统电磁式电流传感器较为弱势的方面,本文分析了不同的螺距对与传感光纤的温度特性的影响,也分析了光纤结构对温度特性的影响,并使用包括PANDA光纤、椭圆芯光纤、保偏微结构光纤在内的几种光纤进行了温度特性实验做相关对比。
龚泽[4](2016)在《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及时、准确地获取输电线路上雷击点的位置,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雷击造成的损失。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是一种兼备避雷线与通讯光纤双重作用的新型架空地线。近年来随着OPGW在输电线路上的广泛应用,其独特的光传感功能,使得基于OPGW进行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成为了一种可能。本文通过介绍OPGW上的法拉第磁光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OPGW光偏振态的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新方法,基于双端行波测距法和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实现雷击点的定位。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可靠性高,通过利用现有的OPGW线路,无需另外架设传感器与通信装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经济性。OPGW的等效电路计算表明,OPGW上的螺旋电流受其等效时间常数和雷电流的波头时间共同影响。基于EMTP-ATP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输电线路雷击模型,仿真结果显示,雷击塔顶和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时,地线上均会出现明显的电流,且两种情况下电流波形差异较为明显,而绕击时地线上的感应电流较小。基于此电流分布特征,可以通过OPGW上的光偏振态变化来对雷击塔顶和雷击避雷线两种情况进行定位识别。雷击模拟试验表明,OPGW上的螺旋电流是造成光偏振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直通分量对光偏振态变化基本无影响;感应雷下光偏振态的上升时间约等于雷电流的波头时间,远小于直击雷时的波头时间,基于此特征可对两种形式雷击进行区分。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模拟试验定位误差在±200 m以内,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满足工程实际需求。通过将本定位方法用于实际线路,并成功的对输电线路上的落雷进行了定位识别,再次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杨晓丽[5](2016)在《无线通信中极化信道建模及其与OAM复用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对数据业务宽带化、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增加,传统时域、频域和空域的无线资源面临紧缺现状,制约了无线移动通信与业务应用的持续发展,探索新的通信方式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近年来,电磁波的极化状态、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及应用倍受关注。目前对于电磁波的极化状态的研究虽相比轨道角动量的研究而言较为成熟,但仍有很多待探索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极化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无线通信中的极化信道建模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相比雷达通信和光纤通信领域,无线信道的极化信道呈现复杂的去极化效应,从而导致其信道的建模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极大的影响了通信质量。对于电磁涡旋波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始阶段,虽然轨道角动量和极化的复用波束能够极大的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通信效率,但是在复用波束中,极化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因此对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主要工作成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相关的极化的表征、极化信息的相关技术及极化信道建模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与综述,指出极化信道建模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总结现有的极化与轨道角动量复用的方法,提出探讨复用波束中极化与轨道角动量间关系的必要性。这为本文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信道去极化效应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几何散射理论的多天线极化信道模型。该模型可通过已知的多天线配置、极化场辐射模式以及散射体的空间分布,建立每一条路径的去极化效应模型,从而将F2M、M2M通信系统中极化信道的去极化效应由交叉极化鉴别度——XPD(cross polarization discrimination)的值表示出来,以拓展极化调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使用范围,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通过仿真实验,所得到的XPD值受到发射和接收端之间距离的影响存在有一个阈值,并强烈依赖于极化波到达接收端时的到达方位角的分布常数,而且当方位角的值不同时,XPD值的变化呈固定趋势。该信道模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传统信道建模的复杂性,并能够直观的再现信号的传输过程。(3)针对极化与轨道角动量复用波束的认识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庞加莱球的表示方法。通过将不同模态的轨道角动量对应不同的庞加莱球,以获得不同球的球面上每一点所对应的不同极化状态。为了方便表述,挑选出球面上的几个特殊的点,画出了这些点在不同方位角时的极化旋向图,得到球上某点的极化状态与该点电磁涡旋波的模态值、方位角都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这对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复用波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爽[6](2006)在《温度对双折射晶体及偏光器件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激光和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偏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偏光技术的发展关键是偏光器件。偏光器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常要受到外场的影响,其中温度场是任何偏光器件都无法逃避的,由于温度的变化,晶体的折射率和面形等均要发生变化,致使器件的分束角、偏离角、剪切差、透射比及消光比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器件的光学性能。 本论文主要以冰洲石晶体和石英晶体为例,研究两种晶体的温度特性及其Wollaston棱镜分束角的温度效应,为棱镜在不同温度下的使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全文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偏光器件的发展概况和器件的温度效应,并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偏光器件的基本理论,对晶体材料作了简要介绍;引入了菲涅耳公式;介绍了晶体的热膨胀和偏振光的获得方法;然后分别介绍了偏光分束棱镜常用的几种形式。 在第三章中,首先介绍了冰洲石晶体的材料性质,引入色散的感念及修正的Sellmeier方程;精确地求解出Sellmeier的各常数表达式,然后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不同波长的折射率温度系数,从而求出各个温度下不同波长所对应的折射率。将所得值与文献[18]所提供的数值相比较,发现所求Sellmeier方程很好地表达了冰洲石晶体色散关系。从而为求解晶体的折射率提供了一种方法。 论文的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本工作的创新点。本章对Wollaston棱镜的温度效应进行了详细地研究:首先建立了测量温度效应的实验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冰洲石Wollaston棱镜进行了测试,发现温度对分束角的影响因素只考虑折射率的变化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的不好,实验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o光(以第一块棱镜为参考)的分束角下降很快,e光的分束角基本不变。而理论上则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o光的分束角基本不变,e光的分束角下降较快。为了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准确性,我们设计了单块直角棱镜的温度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现象与理
赵爽,吴福全[7](2004)在《Stokes子空单位球与Poincare球表示光偏振态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借助数学工具,引入Poincare球与Stokes子空间单位球表示光的偏振态,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incare球能形象地表示线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而对非偏振光却无法表示;Stokes子空间单位球除具有和Poincare球相同的性质外,还给出了非偏振光在单位球上的表示.
二、Stokes子空单位球与Poincare球表示光偏振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okes子空单位球与Poincare球表示光偏振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光磁全息存储中的光致针形磁化场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致磁化场调控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光场偏振态的描述 |
2.2.1 偏振椭圆表示 |
2.2.2 琼斯(Jones)矢量表示 |
2.2.3 斯托克斯(Stokes)参量表示和Poincare球 |
2.3 矢量光的描述与生成 |
2.3.1 矢量光的描述 |
2.3.2 矢量光的生成 |
2.4 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s-Wolf)紧聚焦衍射理论 |
2.5 逆法拉第效应(IFE)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紧聚焦矢量光诱导磁化场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紧聚焦圆偏振矢量光诱导磁化场特性研究 |
3.3 紧聚焦径向偏振涡旋矢量光诱导磁化场特性研究 |
3.4 紧聚焦角向偏振涡旋矢量光诱导磁化场特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光磁全息中的光致磁化场多维调控 |
4.1 引言 |
4.2 全光磁全息编码与记录 |
4.2.1 计算全息理论介绍 |
4.2.2 抽样计算和全息编码 |
4.2.3 傅里叶变换计算全息 |
4.3 磁针的生成与调控 |
4.3.1 目标焦场与磁针生成的偶极子天线设计方法 |
4.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磁化场特性优化 |
4.3.3 磁针的特性研究与调控 |
4.4 磁针阵列生成与特性研究 |
4.4.1 磁针阵列的构造 |
4.4.2 磁针阵列的分布特性 |
4.5 多层记录磁针阵列构造与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多光谱偏振成像技术的目标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目标识别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偏振成像技术的目标识别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多光谱偏振的目标识别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多光谱成像技术与偏振成像技术 |
2.1 多光谱成像理论与技术 |
2.1.1 多光谱理论基础 |
2.1.2 多光谱仪的光谱成像原理 |
2.2 基于光谱特性的目标识别 |
2.2.1 目标识别影响因素 |
2.2.2 辐射理论与光谱吸收特征参数 |
2.3 偏振成像理论与技术 |
2.3.1 可见光的偏振特性 |
2.3.2 偏振信息的定量描述 |
2.3.3 偏振图像处理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目标识别整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 |
3.1 总体设计与算法研究 |
3.2 多光谱偏振成像融合技术 |
3.2.1 配准算法基本理论 |
3.2.2 特征算子对比 |
3.2.3 融合算法基本理论 |
3.3 目标识别原理 |
3.4 目标识别系统优化及实验 |
3.4.1 理论分析 |
3.4.2 优化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目标图像采集与目标物的多光谱偏振特性分析 |
4.1 图像采集及获取 |
4.1.1 多光谱图像采集 |
4.1.2 偏振图像采集 |
4.2 目标光谱特性 |
4.2.1 目标光谱特性分析 |
4.2.2 不同目标特性的光谱识别实验 |
4.3 目标偏振特性分析 |
4.3.1 偏振成像特性 |
4.3.2 偏振度对比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目标识别方案性能分析及评价 |
5.1 图像匹配及融合 |
5.1.1 融合图像评价指标 |
5.1.2 实验结果分析 |
5.2 识别实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项目 |
(3)特种螺旋双折射保椭圆光纤及其在电流传感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纤电流传感器 |
1.2 法拉第效应 |
1.2.1 光的偏振 |
1.2.2 旋光效应 |
1.3 国内外现状 |
第2章 传感光纤的设计 |
2.1 特种螺旋高双折射保椭圆光纤 |
2.2 螺旋高双折射光纤的耦合模分析 |
2.3 传统窄带光纤波片的工作原理及实现 |
2.4 新型宽带光纤波片的原理及实现 |
2.5 抗干扰的实现 |
2.5.1 干扰的成因 |
2.5.2 抗干扰特性抑制 |
2.5.3 抗干扰试验 |
2.5.4 分析与优化 |
第3章 传感光纤的性能测试 |
3.1 基本光学性能 |
3.1.1 偏振隔离度测试 |
3.1.2 偏振态稳定性测试 |
3.1.3 传感光纤传输损耗测试 |
3.2 温度特性测试 |
3.2.1 温度特性测试的形式 |
3.2.2 温度特性的线性度判定 |
3.3 其它测试 |
3.3.1 光纤张力测试 |
3.3.2 噪声等级的量化 |
第4章 传感光纤温度特性的优化 |
4.1 螺距对于温度特性的影响 |
4.2 光纤的结构对温度特性的影响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雷击定位原理与方法 |
2.1 OPGW简介 |
2.2 OPGW上的法拉第磁光效应 |
2.3 基于OPGW光偏振态的双端行波测距法 |
2.4 小波变换在雷击定位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雷击时OPGW上的电流波形特征 |
3.1 常见的输电线路雷击类型 |
3.2 OPGW上的电流分布特性 |
3.3 不同雷击下OPGW上的电流波形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OPGW的雷击定位模拟试验 |
4.1 雷击定位模拟试验回路设计 |
4.2 OPGW光偏振态变化机理验证 |
4.3 雷击定位模拟试验及数据分析 |
4.4 光偏振态变化因素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雷击定位系统在实际线路上的应用 |
5.1 系统框架设计方案 |
5.2 实例中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无线通信中极化信道建模及其与OAM复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极化和轨道角动量相关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电磁波的极化基础理论 |
2.3 极化信道建模研究现状 |
2.4 电磁涡旋波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通信中极化信道建模 |
3.1 引言 |
3.2 极化信道中的去极化效应 |
3.3 多天线F2M几何去极化信道建模 |
3.4 多天线M2M几何去极化信道建模 |
3.5 仿真分析及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通信中极化与轨道角动量复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相关基础概述 |
4.3 极化与轨道角动量复用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温度对双折射晶体及偏光器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目的及所做工作 |
1.3 意义 |
第二章 偏光器件基本理论 |
2.1 晶体材料 |
2.2 基本概念 |
2.2.1 光的偏振 |
2.2.2 菲涅耳公式 |
2.2.3 晶体的热膨胀 |
2.3 偏振光的获得方法 |
2.3.1 由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 |
2.3.2 由透光材料的二向色性产生偏振光 |
2.3.3 由双折射产生偏振光 |
2.4 偏光分束棱镜 |
2.4.1 Rochon棱镜 |
2.4.2 Wollaston棱镜 |
2.4.3 可调分束角棱镜 |
2.4.4 其它类型的偏光分束棱镜 |
第三章 冰洲石晶体的温度特性 |
3.1 冰洲石晶体 |
3.2 Senmeier方程 |
3.2.1 光的色散 |
3.2.2 色散现象的解释 |
3.2.3 冰洲石晶体Sellmeier方程系数表达式 |
3.2.4 冰洲石晶体折射率温度系数 |
第四章 温度对偏光分束棱镜分束角的影响 |
4.1 冰洲石Wollaston棱镜分束角的温度效应测试 |
4.1.1 测试系统的建立 |
4.1.2 实验测量 |
4.1.3 理论分析 |
4.2 单块冰洲石棱镜分束角的温度效应测试 |
4.2.1 实验测试 |
4.2.2 理论计算 |
4.3 冰洲石晶体主折射率的测量 |
4.3.1 测量原理及方法 |
4.3.2 测量与计算结果 |
4.4 冰洲石OE双输出棱镜的温度效应 |
4.4.1 测量原理及方法 |
4.4.2 实验测量及数据处理 |
4.5 单块冰洲石棱镜分束角的温度效应 |
4.6 冰洲石Wollaston棱镜分束角的温度效应 |
4.6.1 单只Wollaston棱镜分束角的温度效应 |
4.6.2 不同结构角Wollaston棱镜的温度效应 |
4.6.2.1 理论计算 |
4.6.2.2 实验测量 |
4.6.2.3 结果处理与分析 |
4.6.3 Wollaston棱镜正反两方向入射分束角的温度效应 |
4.6.3.1 理论分析 |
4.6.3.2 实验测量 |
4.6.3.3 结果处理与分析 |
4.7 石英Wollaston棱镜分束角的温度效应 |
4.7.1 Sellmeier方程的求解 |
4.7.2 理论分析 |
4.7.3 实验测量 |
4.7.4 结果处理与分析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已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7)Stokes子空单位球与Poincare球表示光偏振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Stokes矢量的引入 |
2 Stokes子空间单位球[1]与Poincare球对偏振光的表示[2] |
3 结论 |
四、Stokes子空单位球与Poincare球表示光偏振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光磁全息存储中的光致针形磁化场调控研究[D]. 王瑞博.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多光谱偏振成像技术的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 张郭瀛.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特种螺旋双折射保椭圆光纤及其在电流传感器中的应用[D]. 周东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雷击定位方法研究[D]. 龚泽.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5]无线通信中极化信道建模及其与OAM复用方法研究[D]. 杨晓丽. 宁夏大学, 2016(02)
- [6]温度对双折射晶体及偏光器件的影响研究[D]. 赵爽. 曲阜师范大学, 2006(09)
- [7]Stokes子空单位球与Poincare球表示光偏振态的研究[J]. 赵爽,吴福全. 泰山学院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