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黔西南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一、黔西南州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艳,陈杨,孟庆怡,孔德璇,段荣,李力[1](2021)在《黔西南一次中β尺度强对流天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5月2日,黔西南出现中β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安龙钱相出现42 m·s-1灾害性大风,最大冰雹直径普安罗汉25 mm,最大小时雨强册亨站66 mm·h-1。对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OAA的HYSPLIT模式同期驱动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云南热低压等系统共同影响;(2)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抬升凝结高度较低,20时百色探空呈"沙漏"结构,0~6 km强垂直风切变、高干暖盖指数、对流层中层为明显干层、高层动量下传均利于雷暴大风的形成;湿球温度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利于大冰雹生长;水汽充沛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模拟出4条兴仁站水汽输送路径:本地、西、西南、东北路径;(3)过程中卫星红外云图上为椭圆形雹暴云团发展移动,TBB中心低于-60℃,对流云顶伸展较高;(4)3条回波路径均为西北—东南方向;大冰雹发生时,雷达回波呈现"钩状"、三体散射长钉、回波悬垂、风暴顶强辐散、垂直液态含水量跃增、高回波顶高等特征;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存在回波质心低、低层强烈径向辐合、雷达产品雨强大等特点;(5)安龙钱相发生灾害性大风时,65 dBz反射率因子核位于6 km,回波梯度大,反射率因子核迅速下降,存在侧向入流槽口、径向正负速度对、深厚中层径向辐合、风暴顶强烈辐散、明显旋转等特征,正速度模糊达35 m·s-1;特殊地形的"狭管效应"对产生本次灾害性大风有增幅作用。

王芬,唐浩鹏,杨帆,罗旋,王兴菊,严小冬,杨春艳,张淦[2](2021)在《2020年1月24—25日贵州冰雹、雨雪共存天气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及FY-2G TBB等资料,对贵州2020年1月24—25日的冰雹、雨雪共存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复杂天气主要由南支槽前强上升运动把低空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强迫抬升至-10℃以上,前期能量集聚使得大气不稳定度迅速加大,滇黔静止锋触发贵州南部不稳定能量释放,共同造成了此次天气。(2)冰雹是由高架雷暴造成的,暖湿逆温层、强垂直风切变、强不稳定层结和合适的温度垂直分布是发生强对流的主要原因。(3)冷锋及深厚南支槽是降雪发生的主要环流形势,中层水汽辐合的强度及厚度不断增长、槽前动力抬升使得水汽伸展到-10℃以上,配合气温不断下降共同造成了暴雪天气。(4)贵州西部较充沛的外部水汽输送为降雨提供有利条件,高低空急流的有效叠加及典型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大降水强度。(5)强上升运动在降雪前8 h出现、涡度平流在降雪前24 h出现跃增,低层辐合的强度大于高层辐散;较之冰雹、暴雪区,大暴雪区饱和区伸展更高、上升运动更强、涡度平流更强,但水汽辐合稍弱;大暴雪区表现为稳定的低冷高暖,冰雹区、暴雪区则表现为由低到高的"冷—暖—冷"结构。(6)降雪区TBB纹理较均匀,大部在-20~-32℃,TBB低值区对应降雪强度较大,降雪最强时段TBB达-52℃。

许可,杜小玲,周文钰,齐大鹏,顾天虹[3](2021)在《贵州一次暖区飑线大风与大冰雹的雷达结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探测、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以及榕江站、贵阳站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3月23日贵州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并重点分析了榕江飑线大风及长顺大冰雹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大风与大冰雹发生在南支槽前暖区,地面热低压发展推动辐合线移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中层干冷空气、合适的0℃和-20℃高度均为此次飑线大风及大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雷达回波大冰雹特征突出:强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弓形回波,中心强度强(60 dBz以上)且50 dBz强回波伸展超过-20℃高度达到9 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了70 kg/m2,连续超过两个体扫VIL≥60 kg/m2,回波顶高连续超过两个体扫在15 km以上。(3)飑线雷达回波大风特征明显:弓形回波形态特征明显且移动较快,移速约40 km/h,低层径向速度大,中层径向辐合大风区下传,速度零线通过观测站后大风加速。(4)短临预警业务中,对飑线大风天气,应重点关注低仰角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和弓形带状回波生成后移动发展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对大冰雹天气,应重点关注大于50 dBz强回波垂直扩展的高度、VIL和ET高值区的维持等。

罗喜平,罗雄,李国平,王兴菊[4](2021)在《中国天眼“FAST”所在地两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FNL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和FY-2F卫星TBB资料,对比分析了近5年"中国天眼(FAST)"所在地的贵州省平塘县发生的2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高空冷槽、低层低涡-切变线及中低空强盛的急流是2次大冰雹过程的共同环流特征;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低层较丰富的水汽、一定的抬升条件是2次冰雹天气的共同物理量特征.但2次大冰雹过程的触发机制有所不同,"04.09"过程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引起,而"03.04"过程是静止锋冷垫之上触发的高架雷暴. 0℃层和-20℃层出现在适宜的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0℃层和-20℃层的厚度较小但垂直温度梯度较大,更有利于形成大冰雹. SWEAT、CAPE指数对冰雹天气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降雹前的指数高值中心与冰雹落区吻合,且指数数值越大,冰雹的直径亦越大.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也是这2次大冰雹过程重要的影响因子.

蒋尚雄,张辉,李松[5](2020)在《黔西南州2018年3月13日冰雹过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以及雷达探测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8年3月13日出现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州)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主要受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的影响而产生的。本次天气过程中,环境场具备较强的风切变和不稳定的能量条件,垂直速度场存在上升运动,促进了过冷层中的水汽的不断积聚,为雹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动力条件。对流系统(MCs)是本次冰雹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冰雹云最大强度(CR)最强为70.5 dBz,回波顶高(ET)最高为11.6 km,二者合并后构成线型的对流系统,在移动时不断变强,导致本次冰雹天气过程。

付琼,何依遥,姜荣,李发院[6](2016)在《黔西南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作业与未作业对比分析》文中提出受弱高空波动及地面辐合线影响,贵州省黔西南州2013年4月27日、28日连续2天局地出现雷电及冰雹天气。本文根据天气实况,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实际作业情况及降雹情况,对两次冰雹天气过程作业与未作业进行了客观的对比分析。分析表明,27日因空中有飞行任务没有作业时间,结果雹灾较为严重,28日该州有效的开展了防雹作业,作业后灾情减轻,防区内无灾。比较两天的对流云团,从云图上可以看出28日较27日云团的强度明显要强,范围更大,充分证明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性。

付琼,何依遥,姜荣,李发院[7](2016)在《黔西南连续2次冰雹天气过程作业与未作业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从天气实况、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情况、实际作业情况及降雹情况等方面,对2013年4月27、28日贵州省黔西南州2次冰雹天气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与未作业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7日因空中有飞行任务没有作业时间,雹灾较为严重;28日该州有效地开展了防雹作业,作业后灾情减轻,防区内无灾。比较对流云团发现,28日较27日云团强度更强,范围更大,充分证明了人工影响天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段荣,李雪,赵玉金,袁洪钊,范元品,王恋平[8](2015)在《一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垂直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FNL(NCEP/NCAR)1°×1°经纬度网格再分析资料,通过4个时次跟踪分析了2013年4月27日发生在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大冰雹天气过程,揭示了冰雹形成、发展、成熟、消散和大气物理量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形成前38 h,高、低空存在较强的风向、风速垂直切变,构成了叠加在基本气流上的次级环流,为不稳定能量的暴发提供了很强的外部抬升力;大气中低层出现较强的水汽短时强辐合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位于700 h Pa附近,水汽通量值达-2.5×10-6g/(cm2·h Pa·s);假相当位温及温度垂直剖面图上随高度增加均存在递减锋区,说明大气层斜压不稳定增强,为冰雹发生区提供大量不稳定能量;-20℃层高度与0℃层间厚度适宜,有利于生成大雹;大气中高层先结束水汽辐合输送转为水汽辐散,冰雹天气过程结束。

付琼,何依遥,袁洪钊,孙旭东,蒋若敏,杨玲,凌明,韦银[9](2013)在《黔西南州冰雹路径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黔西南州原有的冰雹路径是根据8个气象站所观测到的雹日制作的,它是定性的,不能完全表征该州冰雹天气的实际情况。本课题通过对2002-2011年10年间,8个气象站及54个防雹站人工防雹作业阶段的降雹情况及对应的雷达回波生消演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黔西南州县站降雹日数是117个,平均降雹日为11.7个;而县站降雹日数加上防炮站降雹日是247个,年平均24.7个,用新的观测资料首次证明了气象站的雹日观测资料不能真正代表实际的降雹情况。本课题研究完成后,指导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的合理布置,结合实时回波资料对将要受到冰雹影响的区域进行提前告知、提前进行防范,能大大减轻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对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显着效益。

付琼,何依遥,袁洪钊,蒋若敏[10](2013)在《黔西南州冰雹路径分布研究》文中认为黔西南州是一个冰雹多发区域,对冰雹路径的研究是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本课题使用2002~2011年10a间,54个防雹站及8个气象站收集到的降雹天气资料,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建立强对流天气个例库,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黔西南州冰雹路径的新变化,总结出冰雹路径新的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人影工作方案,合理布置炮点,有效的遏制冰雹灾害天气对该州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黔西南州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黔西南州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黔西南一次中β尺度强对流天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天气实况及环境场分析
    1.1 天气实况
    1.2 影响系统分析
    1.3 大气不稳定层结
    1.4 水汽条件
2 卫星云图与雷达分析
    2.1 卫星云图分析
    2.2 雷达分析
    2.3 安龙钱相灾害性大风分析
3 小结

(2)2020年1月24—25日贵州冰雹、雨雪共存天气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概况
2 大尺度天气背景
3 形成机制分析
    3.1 水汽条件
    3.2 动力条件
    3.3 探空及不稳定度
    3.4 能量条件
4 降水相态分析
    4.1 万山、兴仁雨雪、冰雹逐小时变化
    4.2 水汽、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4.3 冷暖平流
5 卫星云图的中尺度特征
6 结论及讨论

(3)贵州一次暖区飑线大风与大冰雹的雷达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来源
2 天气实况
3 环流形势和环境背景场分析
4 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4.1 长顺县大冰雹雷达特征分析
    4.2 榕江县飑线大风雷达特征分析
5 结论和讨论

(5)黔西南州2018年3月13日冰雹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实况
2 天气形势分析
3 不稳定条件分析
    3.1 探空资料分析
    3.2“干侵入”特征
    3.3 垂直速度场分析
4 雷达资料分析
    4.1 冰雹云形态与演变特征
    4.2 冰雹云回波特征参数演变
5 结论

(7)黔西南连续2次冰雹天气过程作业与未作业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实况
    1.1 4月27日降雹情况
    1.2 4月28日降雹情况
2 雷达回波演变分析
    2.1 4月27日过程
    2.2 4月28日过程
3 卫星云图分析
4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析
    4.1 作业情况和降雹情况
    4.2 防雹作业效果分析
5 小结

(8)一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垂直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分析
2物理量场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3小结

四、黔西南州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黔西南一次中β尺度强对流天气分析[J]. 杨春艳,陈杨,孟庆怡,孔德璇,段荣,李力.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06)
  • [2]2020年1月24—25日贵州冰雹、雨雪共存天气机理分析[J]. 王芬,唐浩鹏,杨帆,罗旋,王兴菊,严小冬,杨春艳,张淦.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04)
  • [3]贵州一次暖区飑线大风与大冰雹的雷达结构特征分析[J]. 许可,杜小玲,周文钰,齐大鹏,顾天虹.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03)
  • [4]中国天眼“FAST”所在地两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J]. 罗喜平,罗雄,李国平,王兴菊.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5]黔西南州2018年3月13日冰雹过程分析[J]. 蒋尚雄,张辉,李松. 河南科技, 2020(32)
  • [6]黔西南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作业与未作业对比分析[A]. 付琼,何依遥,姜荣,李发院.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5 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业务应用, 2016
  • [7]黔西南连续2次冰雹天气过程作业与未作业对比分析[J]. 付琼,何依遥,姜荣,李发院.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8)
  • [8]一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垂直结构分析[J]. 段荣,李雪,赵玉金,袁洪钊,范元品,王恋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2)
  • [9]黔西南州冰雹路径分布研究[A]. 付琼,何依遥,袁洪钊,孙旭东,蒋若敏,杨玲,凌明,韦银. 贵州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10]黔西南州冰雹路径分布研究[A]. 付琼,何依遥,袁洪钊,蒋若敏.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4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 2013

标签:;  ;  ;  ;  ;  

黔西南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