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共享经济的大力发展,“共享”成为建筑学科的主流发展方向,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的推进,都蕴含共享对体育建筑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但现今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远不能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使用需求,提出将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共享作为体育资源有力的补充,为社会大众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馆对外共享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场馆使用人群较为固定,后期开放时易造成多人群流线有交叉、停车空间不足等问题;第二,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存在长期闲置的情况,未能将使用时间进行系统化的利用;第三,多数高校体育馆的功能平面简单,运动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因此,从共享理念出发探析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以高校综合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及开放特点,架构本文共享理论的形式、特征及内容,总结出基于人群共享、时间共享、空间共享三个维度探讨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我国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使用状况、共享特征及所存在问题。并进行网络问卷归纳人群、时间、空间层面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现状及需求分析,为下文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策略提供相关依据。再者总结共享理念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的人群使用需求、时间使用特点和空间使用特征,从人群交织、时间交替、空间交融三方面探讨共享理念下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策略。最后基于笔者参与的三个高校综合体育馆项目,从中选取项目中的共享设计亮点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我国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建设提供参考。
秦莹莹[2](2021)在《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研究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方高校体育设施是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不仅能够缓解社区体育设施供应不足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还能有利于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整合、优化,进一步深化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所以对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进行研究,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共享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调研找出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推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对策。通过对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现状调查发现共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设施社区共享供求信息不对称;相关主体服务意识不强;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管理难度大;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缺乏资金保障。综合分析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是:高校与社区之间协同不到位;相关主体定位不清;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经费筹措机制不健全。针对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政府主导下完善高校与社区联动机制;各相关主体主动担责;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保障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顺利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为加快盐城市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的脚步,为推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谢万阳[3](2021)在《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民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及国家所重视的问题。于1995年6月20日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我国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机。2016年在经过两度升级落实计划,将全民健身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现有的体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群众锻炼需求,这一供需之间矛盾阻挡了“健康中国”发展的脚步。为此加强高校与社区之间体育资源的相互补充利用,事实现互利共生美好愿景的前提,同时促使高校体育社会化,社区体育学校化,是解决现阶段社会民众健身矛盾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以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数据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构建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陕北高校与社区都在不同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在优势与需求下两者能够完美的进行资源的互补效应,成为两者资源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方向。经过实地考察并与高校、社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中得知,目前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共享:(1)场馆设施方面的共享(2)人力资源方面的共享(3)体育活动与赛事方面的共享(4)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共享。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1)缺乏科学有效的共享管理机构(2)政府的主导及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到位(3)场地设施及经费不足(4)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缺乏。针对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共享路径:(1)政府:建立专门负责体育资源共享的第三方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性文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构建外部监督评价体系、合理的组织规划。(2)第三方部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共享的组织与协调、体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3)高校:建立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成立专业的对外服务团队、合理的开放高校场馆设施、发挥体育社团与社区进行共享、建立信息平台。(4)社区:设立高校实习、科研平台、完善社区体育指导站、合办体育俱乐部、制定共享制度、建立共享发展长效机制。通过论文研究为两者体育资源的共享与健康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为实现全民建身计划做出积极贡献作用。
黄国波[4](2021)在《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大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追求空前高涨。当前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体育场地资源闲置,加深了体育锻炼场地的供需矛盾。因此,研究减少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闲置、提高其社会化服务程度,从而缓解大众体育锻炼场地资源匮乏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结论:(1)目前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丰富,且有一批能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呈现多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特点;但各种原因的影响致使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水平并不高。(2)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评价机制,场馆开放补贴标准不明确,造成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动力不足。(3)由于运营管理人才及团队的缺乏,体育教学与社会化服务间的冲突,致使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水平整体不高。(4)由于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完善,导致成都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无法满足当前大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5)当前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资金来源单一;对外服务上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开放标准以及保险制度。建议:(1)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政策法规落地,完善政策监督评价机制,明确补贴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提高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水平。(2)高校应引进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并对现有场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鼓励对外学习与交流。(3)推广大型体育场馆建设PPP模式,形成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合力,引入社会资本,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4)加快“互联网+”与场馆的融合发展,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5)处理好满足教学与对外服务之间关系,提高宣传力度,提升场馆多元化业态,完善配套设施及保险制度,做到科学、合理、高效的开放。
陆玉坤,刘艳春[5](2020)在《共享经济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路径探析》文中提出针对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供求不足的现状,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是缓解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共享经济背景下,坚持"兼顾公益性,收费低于市场"的原则,建议构建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安全保障机制,健全高校体育资源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多维信息沟通渠道,发挥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完善体育俱乐部建设",以馆养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常锦华[6](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大学城”,至今大学城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建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打破了高校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降低教育成本,增进各校交流合作。但是,我国大学城并没有实现集群式发展,只是在距离上缩短,在资源管理和利用上仍旧是传统、封闭的状态。因此,打破这种状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资源共享模式是迫切需要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互联网+体育”开创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径。高等教育需与时俱进,加快高校体育的网络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有机结合,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网络化平台。一方面,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宽师生获取体育信息资源的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校内体育资源配置合理适度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研究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10所院校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总体丰富,种类齐全。但共享处于初级阶段,园区内并没有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和平台,但各校体育领导部门和在校师生均表示希望体育资源可以进行共享。2.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具备成熟的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地理位置优越、园区内部共享愿望强烈等。3.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在校师生均希望通过新媒体来进行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园区内多数学校没有建立与体育有关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体育信息公布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在校师生的需要。4.通过研究构建了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1)建立园区高校体育联盟:建立体育联合管理部门、实现学分互认、建立统一学子卡等。(2)构建体育资源共享的供给模式:建立体育网站、运动APP、微信公众号。(3)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分为面对社会人员、在校师生、后台管理人员的三大子平台,平台包括体育场馆资源、体育课程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体育信息资源、体育卫生保健、高校体质健康监测、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用户交流九大模块内容。真正实现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共享。
刘金俊子[7](2020)在《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研究》文中认为
高建坤[8](2020)在《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民健身运动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国民对健身场地的需求与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包含了场馆的对外开放,场馆的社会化经营、场馆的社会化管理等,其中经营与管理对体育场馆社会化影响最大。所以本次研究重点在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两方面进行。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对济宁市六所高校进行了研究,以此了解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现状,并发现了目前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1.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有以下特点: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修建时间越晚功能越齐全,场馆现代化程度越高。高校内的体育场馆能基本满足校内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展场馆的社会化。部分热门球类运动在场馆社会化过程中比较紧缺,篮球、羽毛球场馆需求较大。2.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有以下特点: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方式以无偿开放为主。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理念符合现阶段的发展,但是不利于融入市场经济。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3.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有以下特点: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存在教管不分家的现象。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各所高校都存在着场馆社会化安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依据现状调查结果,为更好地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造福师生,故针对资源、经营、管理方面提出建议:1.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方面建议: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融入市场,通过广告赞助,商业合作等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建设一批高质量体育场地。按照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重点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地。2.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方面建议: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将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融入市场中。公布场馆开放时间,依托校园官网建立网上场馆管理平台,实现网上场馆预约等服务。利用学校优势,增加服务项目,使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在市场中形成服务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知名度。3.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方面建议:优化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将体育教师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场馆管理工作制度化、专业化。从校园安全、人身安全、器械使用安全几个方面完善高校内体育场馆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划分。
丛建全[9](2019)在《山东省潍坊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实和有效推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尤其是在国家推出一系列与全民健身有关的政策后,人们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追求持续空前高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健身设施和运动场馆存在短缺和匮乏的问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所以合理的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体育场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社区作为人民群众健身重要场所,无论是从体育场馆资源,还是从人才资源都比较匮乏。而相对高校而言,体育资源就相对丰富,如何把高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实现共享,确保二者优势互补,带动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二者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解决高校体育设施闲置浪费的情况,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还可以使高校从社区中获得更多政府的优惠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确保二者资源共享,达到共推共进共赢之目的。但是在高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道路上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制度障碍,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和越过这些障碍,是本文研究选题的初衷。为此,本文选择潍坊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潍坊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情况进行调研,通过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潍坊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的必然要求;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体育人才资源方面,潍坊社区体育需要髙校体育的协助与奉献,在资金流入、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潍坊高校体育需要社区体育的配合;实现二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推共进势在必行。(2)目前潍坊市社区体育相比高校体育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人才资源等方面还是较为匮乏,虽然高校体育在体育场馆开放意识和开放程度较高,但与社区缺少衔接互动,社区居民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实际使用率较低。(3)潍坊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主要存在着:政府政策缺乏针对性且落地实施难、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持、资源共享意识薄弱、管理安全隐患等问题。(4)实现潍坊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制定法规并强化落地实施;建立与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政府主导多元主体的资源共享体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强化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资源共享的意识;规范安全管理措施,创新安全保障机制。
王薇[10](2019)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地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周边社区共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对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工作中指出,共享经济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中国未来3年共享经济整体年均增速将在30%以上。在“十三五”规划接近尾声的重要转折点,共享理念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的共享也逐渐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场地需求与场地设施存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丰富优质的体育设施资源与周边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不达标形成了鲜明对比,故而积极探索高校场地设施与周边社区的共享,能够切实有效的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水平,推动高校体育设施的“共享化”发展。为了解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现状、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居民体育健身需求情况,进一步分析当前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原因,探索研究高校场地设施与周边社区共享的新思路。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就高校场地设施与周边社区的共享情况为主要研究内容做深入调查研究,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地区的10所高校以及高校周边三公里范围以内的10个社区为调查对象,就高校场地设施概况、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现状、居民的健身需求、双方的合作与共享情况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院路地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多、类型丰富、质量较好,运营管理体系比较完善。2.现有政策不完善、相关指标不够明确,缺乏成熟的场地设施共享机制。3.学院路地区高校场地设施的信息共享不畅,高校场地设施缺乏相关优惠服务,缺乏对社区的专业体育指导服务。4.社区存在配套体育设施数量不足,种类单一,社区其他体育资源与高校共享较少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细化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安全责任制,形成联合共享管理机制。2.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高校与社区的共享管理制度。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共享的管理模式。3.整合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提升场地设施服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结合居民实际需求与高校实际情况设立社区健身专区。4.整合双方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与社区融合发展。利用高校专业体育人才,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利用社区人力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课程。
二、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建筑高速发展 |
1.1.2 公共体育运动场所的短缺 |
1.1.3 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行 |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相关解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共享理念 |
2.1.2 高校综合体育馆 |
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解析 |
2.2.1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现状 |
2.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 |
2.3 本文共享理论架构 |
2.3.1 共享形式与特征 |
2.3.2 基于人群、时间、空间的共享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
3.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概况 |
3.1.1 调研对象选择 |
3.1.2 文献及调研范围 |
3.2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
3.2.1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文体教育中心 |
3.2.2 空军工程大学室内综合训练馆 |
3.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文体馆 |
3.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体育训练馆 |
3.3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卷分析 |
3.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3.2 调查问卷总结 |
3.4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题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策略 |
4.1 共享理念下的人群交织 |
4.1.1 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 |
4.1.2 面向独立人群使用 |
4.1.3 面向交织人群使用 |
4.2 共享理念下的时间交替 |
4.2.1 使用时间的特征分析 |
4.2.2 使用时间的错时性 |
4.2.3 使用时间的共时性 |
4.3 共享理念下的空间交融 |
4.3.2 空间兼容使用 |
4.3.3 空间转换使用 |
4.3.4 内外环境交融利用 |
4.4 本章小结 |
5.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实践 |
5.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原则 |
5.1.1 总体布局便利原则 |
5.1.2 多元人群互动原则 |
5.1.3 时间共享使用原则 |
5.1.4 功能复合合理原则 |
5.2 多元下的共享-兰州理工大学彭家坪校区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
5.2.1 项目概况 |
5.2.2 多功能流线组织 |
5.2.3 多元空间的共享 |
5.3 协调下的共享-陕西师范大学体育训练中心方案设计 |
5.3.1 项目概况 |
5.3.2 复合功能的整合 |
5.3.3 平赛转换设计 |
5.4 集约下的共享-武警工程大学体育馆方案设计 |
5.4.1 项目概况 |
5.4.2 集约空间的尺寸推演 |
5.4.3 观演功能的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 |
6.1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做的工作 |
图表目录 |
附录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问卷调查 |
致谢 |
(2)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研究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实地调查法 |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高校体育设施 |
2.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产品理论 |
2.共享理论 |
二、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现状 |
(一)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开展情况 |
1.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基本配置情况 |
2.盐城工学院已经对社区居民开放的体育设施 |
3.盐城工学院没有对社区居民开放的体育设施 |
4.盐城工学院师生对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的支持度 |
(二)校园周边社区体育设施情况及居民体育健身需求 |
1.校园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基本情况 |
2.校园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 |
3.校园周边社区居民对盐城工学院已开放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 |
4.校园周边社区居民对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的满意度 |
三、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 |
1.体育设施社区共享供求信息不对称 |
2.相关主体服务意识不强 |
3.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管理难度大 |
4.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缺乏资金保障 |
(二)盐城工学院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高校与社区之间协同不到位 |
2.相关主体定位不清 |
3.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 |
4.体育经费筹措机制不健全 |
四、推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对策 |
(一)国内外知名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成功经验 |
1.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 |
2.灵活开拓各种融资渠道 |
3.采用互利合作的商业化经营模式 |
4.搭建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网络平台 |
(二)促进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共享工作开展的对策 |
1.政府主导下完善高校与社区联动机制 |
2.各相关主体主动担责 |
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 |
4.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保障体育设施社区共享的顺利开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鉴定 |
1.3.1 体育资源 |
1.3.2 高校体育 |
1.3.3 高校体育资源 |
1.3.4 社区体育 |
1.3.5 共享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实地考察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现状及优势与需求分析 |
3.1.1 陕北高校体育分析 |
3.1.2 陕北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与需求 |
3.1.3 陕北高校周围社区体育资源分析 |
3.1.4 社区居民参与锻炼情况 |
3.1.5 社区体育资源优势与需求 |
3.1.6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的学理构建 |
第四章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
4.1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
4.1.1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场馆设施方面的共享现状 |
4.1.2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共享现状 |
4.1.3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体育活动与赛事方面的共享现状 |
4.1.4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共享现状 |
4.2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影响因素 |
4.2.1 缺乏科学有效的共享管理机构 |
4.2.2 政府的主导及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都到位 |
4.2.3 场地设施及经费不足 |
4.2.4 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缺乏 |
第五章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 |
5.1 政府 |
5.1.1 建立专门负责体育资源共享的第三方部门 |
5.1.2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性文件 |
5.1.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
5.1.4 构建外部监督评价体系 |
5.1.5 合理的组织规划 |
5.2 第三方部门 |
5.2.1 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
5.2.2 共享的组织与协调 |
5.2.3 体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
5.2.4 信息平台的搭建 |
5.2.5 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 |
5.3 高校 |
5.3.1 建立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 |
5.3.2 成立专业的对外服务团队 |
5.3.3 合理的开放高校场馆设施 |
5.3.4 发挥体育社团与社区进行共享 |
5.3.5 建立信息平台 |
5.4 社区 |
5.4.1 设立高校实习、科研平台 |
5.4.2 完善社区体育指导站 |
5.4.3 合办体育俱乐部 |
5.4.4 制定互动制度 |
5.4.5 建立共享发展长效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相关政策法规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
1.1.2 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体育场地资源匮乏间的供需矛盾 |
1.1.3 社会高速发展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
1.1.4 四川省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城市形象推广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社会化服务 |
1.3.2 体育场馆 |
1.3.3 高校体育场馆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现状的研究 |
2.1.3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
2.1.4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关于学校体育场馆方面的政策法规研究 |
2.2.2 国外关于学校体育场馆供给现状的研究 |
2.2.3 国外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
2.2.4 国外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基本概况 |
4.1.1 体育场馆数量 |
4.1.2 体育场馆人均面积 |
4.1.3 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 |
4.1.4 体育场馆资金来源 |
4.2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
4.2.1 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程度 |
4.2.2 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时间 |
4.2.3 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对象 |
4.2.4 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项目 |
4.3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模式 |
4.3.1 自主运营 |
4.3.2 合作运营 |
4.3.3 承包制运营 |
4.3.4 委托运营 |
4.4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与人员 |
4.4.1 管理部门 |
4.4.2 管理人员 |
4.5 影响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因素 |
4.5.1 政策法规,监督评价机制 |
4.5.2 学校场馆资源 |
4.5.3 学校地理位置 |
4.5.4 场馆管理人才 |
4.5.5 配套设施 |
4.5.6 宣传 |
4.6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发展对策 |
4.6.1 政府应加快政策法规落地,明确补贴办法 |
4.6.2 引进专业的场馆管理人才 |
4.6.3 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建设PPP模式 |
4.6.4 加快“互联网+”与场馆的融合发展 |
4.6.5 协调好教学与对外服务间的关系 |
4.6.6 加大场馆多元化业态,完善配套设施 |
4.6.7 提升场馆对外宣传力度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附件1 高校场馆工作人员问卷调查表 |
附件2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件3 调研过程中部分图集 |
(5)共享经济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
2.研究设计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实地调查法 |
3.3 态势分析法 |
3.4 专家访谈法 |
4. 现状与分析 |
4.1 共享经济的基本状况 |
4.2 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情况 |
4.3 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现状 |
4.4 高校体育资源实现共享的SWOT分析 |
4.4.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4.4.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4.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4.4.4 潜在危险(Threatens)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国家出台相关文件政策保证高校储备优质的体育资源 |
5.2.2 建立完备的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监管体系 |
5.2.3 合理统筹规划高校体育资源的结构布局 |
5.2.4 体育资源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运行 |
(6)“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依据 |
1.2.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2.2 “互联网+体育”模式的需要 |
1.2.3 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竞争力 |
1.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
1.3.3 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融合 |
1.3.4 有利于缓解政府体育资源不足,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大学城 |
1.4.2 “互联网+” |
1.4.3 体育资源 |
1.4.4 共享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大学城体育起源与发展 |
1.5.2 国内大学城起源与发展 |
1.5.3 国内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
1.5.4 “互联网+”体育的发展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
3.1.1 体育场地资源现状分析 |
3.1.2 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
3.1.3 体育信息资源现状分析 |
3.1.4 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3.2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2.1 国家政策导向 |
3.2.2 网络技术发展 |
3.2.3 地理位置优越 |
3.2.4 体育资源丰富 |
3.2.5 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部需求 |
3.2.6 共享态度趋势 |
3.3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3.3.1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原则分析 |
3.3.2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目标分析 |
3.3.3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高校体育联盟 |
3.3.4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 |
3.3.5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内容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体育场馆社会化相关研究 |
1.2.3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相关研究 |
1.2.4 高校、社区体育场馆资源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政策依据 |
3.2 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调查 |
3.2.1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配置 |
3.2.2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 |
3.2.3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 |
3.3 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问题 |
3.3.1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问题 |
3.3.2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问题 |
3.3.3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问题 |
3.4 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发展对策 |
3.4.1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对策 |
3.4.2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对策 |
3.4.3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对策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山东省潍坊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发展状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潍坊市高校周边社区体育开展现状分析 |
3.1.1 潍坊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健身设施的满意程度 |
3.1.2 潍坊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
3.1.3 潍坊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
3.2 潍坊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调查分析 |
3.2.1 潍坊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享意愿状况 |
3.2.2 体育场馆共享情况 |
3.2.3 人才资源共享现状 |
3.2.4 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
3.2.5 时间利用情况 |
3.2.6 经费投入情况 |
3.3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政策缺乏针对性,落地实施难 |
3.3.2 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
3.3.3 缺乏资金的支持 |
3.3.4 资源共享意识薄弱 |
3.3.5 存在管理安全隐患 |
3.4 实现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策略 |
3.4.1 政府制定法规并落地实施 |
3.4.2 建立与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
3.4.3 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
3.4.4 强化资源共享的意识 |
3.4.5 创新安全保障机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地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周边社区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实地调查法 |
2.2.6 访谈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概况 |
3.1.1 高校场地设施建设概况 |
3.1.2 高校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概况 |
3.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概况 |
3.2.1 海淀区社区基本情况 |
3.2.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概况 |
3.2.3 社区居民健身及需求情况 |
3.3 高校场地设施与社区共享现状 |
3.3.1 高校向社区共享现状 |
3.3.2 社区向高校共享现状 |
3.4 高校场地设施与社区共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4.1 可行性 |
3.4.2 必要性 |
3.5 高校场地设施与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 |
3.5.1 现有政策不完善,高校缺乏共享动力 |
3.5.2 高校与社区融合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3.5.3 社区体育设施较少,居民维护意识较差 |
3.6 高校场地设施与社区共享的对策 |
3.6.1 完善政策制度,健立共享机制 |
3.6.2 制定共享管理制度,形成联合管理模式 |
3.6.3 建立共享平台,设立共享专区 |
3.6.4 整合双方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与社区融合发展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D]. 王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地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研究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D]. 秦莹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D]. 谢万阳. 延安大学, 2021(11)
- [4]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国波.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共享经济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路径探析[J]. 陆玉坤,刘艳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05)
- [6]“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D]. 常锦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7]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研究[D]. 刘金俊子. 湖北大学, 2020
- [8]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D]. 高建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山东省潍坊市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D]. 丛建全.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地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周边社区共享研究[D]. 王薇.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