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栩栩如生 雕琢厨艺——食品雕刻授课艺术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陆毅[1](2014)在《食品雕刻审美基础培养》文中指出食品雕刻虽说只是烹饪刀工技艺中的一种,但其所展现出的艺术气息却并不输于其他艺术。因此要想雕刻出美感极佳的食品雕刻作品,不但需要雕刻者的刀工技艺精湛,还要求雕刻者本身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人们对食品雕刻艺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在进行食品雕刻教学中,也不再仅仅只注重对学生刀工的培养,还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基础培养。现本文就针对如何进行食品雕刻审美基础培养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董宝谊[2](2014)在《中职食品雕刻教学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食品雕刻原本是一门选修课程,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重视起食物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享受。食品雕刻作为中国菜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中式食品烹饪中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在餐饮业内,随着对烹饪师傅的食品雕刻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现在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在食品雕刻方面的教学也逐渐加大力度。现就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中食品雕刻教学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张欣[3](2010)在《先秦饮食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阶段。先秦饮食审美是先秦美学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具体领域。先秦饮食审美为整个先秦审美意识奠基,发源性是其主要特色。先秦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上许多重要现象都要追溯到先秦饮食审美才可获得较深入的诠释,先秦饮食审美为此后整个美学史铺下了极为浓厚的民族性底色。先秦饮食走过了从满足“吃”到超越“吃”本身,从满足生理活动到后来的满足心理和精神上的审美,再到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饮食文化的过程,并在饮食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饮食审美观念,对后世的中国美学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先秦饮食审美对先秦美学的发源性以及对后世中国美学的重要影响,使本论文的研究颇具学术价值。本文以中国先秦时段典籍、考古发现为基本材料,探讨先秦饮食审美在人类早期审美意识中的意义,并尝试对人类饮食审美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一些理论上的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有二:(一)专题实证研究。学界目前有关先秦饮食的研究尚属少见,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对先秦饮食的研究则更少。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先秦饮食是本文写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先秦有关饮食信息的细致梳理,呈现先秦饮食审美实践和饮食审美观念之大致情形,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二)普遍价值。本文虽然是以先秦饮食审美的专题实证研究,但是仍然不愿意就事论事,而是努力通过这一专题性实证研究,总结出中华早期饮食活动从感性审美实践到理性审美观念,乃至以饮食审美为基础,整个中华早期审美意识从形式审美到心理情感、从生理快感到精神快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努力地从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中见出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反思以普遍意识研究中国美学,就是要本文从具体资料本身提升出一个价值,即从事实到理论,用中华民族的特殊性审美材料来解决人类审美的普遍问题。在系统梳理中华先秦饮食审美固有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的普遍性学术价值,以期实现将中国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体系的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先秦饮食审美概观,讨论先秦中华饮食之食物、饮食器具、饮食活动三个方面,呈现先秦时期中国人吃什么,用什么吃以及怎么吃的问题。食物、饮食器具以及饮食活动是饮食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发现,无论从烹饪、进食的角度,还是从礼仪、审美的角度去剖析某一现象与情况,大都可以从这一源头发现直接或间接、显明或隐含的联系。文献典籍留下了先秦先民饮食文化的许多记载,让我们可以窥见先民的饮食文化世界。先秦先民的饮食不仅是延续生命的本能行为,他们的饮食活动可以被当做审美文化来解读。第二章先秦饮食审美,集中展示先秦时期中国人的饮食审美追求。从食物之形、色、味、意到饮食器具的审美以及饮食活动的礼仪之美三个方面,论述先秦先民饮食具有了深层的、文化的、精神的、审美的意蕴,这些成果对后世的中国美学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先秦饮食审美,表现出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审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先秦先民在对饮食长期的连续性与积累性的感觉过程中,逐步尝试完善,不断层积,从而在饮食、饮食的器具以及饮食活动上具有了审美的意蕴。先秦时期是我国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时期,先秦美学思想包含着后来各种美学思想发展的胚胎和萌芽。先秦时期的饮食器具一方面奠定了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的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审美特性。第三章先秦饮食审美观念,总结先秦时代在饮食审美实践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的饮食审美观念成果。先秦饮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先秦先民们在漫长的民族饮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他们在饮食实践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审美理论。中国古典美学肇端于饮食之嘉味,而嘉味的获得正在于“味”、“和”,是符合人性的一种永远的饮食智慧,是我国古典美学的审美境界及审美观的根基。“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独特概念。“味”已然不是饮食上“五味”之味,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享受,也由此而成为美学范畴。“淡味”形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平淡”审美风格。“味”的凸出,使饮食的意义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而深刻地从饮食走向艺术,从维持生命走向审美关照。“和”是先秦最抽象的审美观念,是先秦审美意识的最高总结。“和”这一观念的出现,标志先秦中华抽象思维已进入到关系把握的阶段,此乃古典和谐审美理想之雏形。先秦先民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对美、美感等美学的核心问题作出了独立自足而又具有相当深度的解释,他们在饮食实践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审美理论。由此,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就形成了一种以“味”、“和”为核心的审美观念。后世文人在阐释这一审美观念时,仍然是以先秦饮食中的“味”、“和”为参照物。第四章先秦饮食审美的普遍意义,深入揭示先秦时段中国饮食审美实践和观念性理论成果的普遍性学术价值是本专题实证研究的核心命意。本章旨在揭示先秦中华饮食审美相关材料所潜藏的普遍性学术价值,通过先秦中华饮食审美史的探讨,总结人类早期饮食审美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先秦先民饮食之路,由最初的茹毛饮血到炊煮熟食到后来的烹调美味,所历久远,所蕴丰富。先秦饮食美学不仅是中华饮食美学之源,亦是中华美学的主要渊源之一。先秦饮食审美对先秦审美实践,使审美意识从无到有,审美观念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饮食审美观念“味”、“和”的提出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五味”在“调和”中,获得了美。因此,我国古典美学史上形成了以“味”、“和”为核心的审美观念。从实用到审美是从物质产品转化为精神产品的过程,其中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意识,尤其是审美理想。这种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通过对物质材料的征服,使之在创造过程中得以表现,获得更多的交流和传播,并通过社会的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意识,使审美意识得以凝定和积累。
何志贵[4](2004)在《栩栩如生 雕琢厨艺——食品雕刻授课艺术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食品雕刻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的独特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学生的 艺术造型修养,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巧妙安排训练内容,合理设计训练方法。
二、栩栩如生 雕琢厨艺——食品雕刻授课艺术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栩栩如生 雕琢厨艺——食品雕刻授课艺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雕刻审美基础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为何要培养食品雕刻的审美基础 |
2 食品雕刻审美基础的培养方法 |
2.1 培养平面图画的观察能力 |
2.2 培养立体景物的观察能力 |
2.3 与现实场景相结合的观察能力 |
2.4 对学生动静结合、总体布局观察力的培养 |
2.5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3 结语 |
(2)中职食品雕刻教学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造型艺术修养 |
二、巧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雕刻积极性 |
三、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强化学生实操技能 |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
五、注重实训指导, 提高应用能力 |
结语 |
(3)先秦饮食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节 先秦饮食审美的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先秦饮食审美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先秦饮食审美研究思路及写作重点难点 |
第四节 论文章节说明 |
第一章 先秦饮食概观 |
第一节 饮食 |
1.1.1 植物性饮食 |
1.1.2 动物性食物 |
1.1.3 饮料 |
1.1.4 调料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饮食器具 |
1.2.1 炊器 |
1.2.2 食器 |
1.2.3 酒器 |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饮食活动 |
1.3.1 社会各阶层的饮食 |
1.3.2 饮食宜忌 |
本节小结 |
第二章 先秦饮食审美 |
第一节 饮食的审美追求 |
2.1.1 饮食形态 |
2.1.2 饮食色彩 |
2.1.3 饮食味道 |
2.1.4 饮食意味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饮食的器具审美 |
2.2.1 材质 |
2.2.2 造型 |
2.2.3 纹饰 |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饮食之礼美 |
2.3.1 宴饮礼仪 |
2.3.2 祭祀之礼 |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先秦饮食审美观念 |
第一节 味:饮食审美观念 |
3.1.1 “味”字源说 |
3.1.2 美感肇始于味觉 |
3.1.3 “味”成为审美享受 |
3.1.4 道家论“味” |
3.1.5 “味”对后世审美风格的影响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和:饮食文化观念 |
3.2.1 “和”字源说 |
3.2.2 “和”文化意识探源 |
3.2.3 “和”对后世艺术风格的影响 |
3.2.4 美在于“和” |
3.2.5 饮食中“和”文化意蕴丰富 |
3.2.6 先秦饮食文化追求“和”、'中和",具有深层哲学内涵 |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先秦饮食审美的普遍意义 |
第一节 先秦饮食审美与先秦美学史 |
4.1.1 先秦饮食审美对先秦审美实践的贡献 |
4.1.2 先秦饮食审美观念对先秦审美观念的贡献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先秦饮食审美与中华美学史 |
4.2.1 先秦饮食审美与人类饮食审美结构 |
4.2.2 先秦饮食审美观念与人类饮食审美观念 |
本节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栩栩如生 雕琢厨艺——食品雕刻授课艺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造型艺术修养 |
二、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
1. 电化教学 |
2. 技术模仿 |
3. 开展烹饪绘画比赛 |
三、巧妙安排训练内容 |
1. 体现民族风情 |
2. 贴近餐饮市场 |
3. 技能考核重在鼓励 |
四、合理设计训练方法 |
1. 因材施教 |
2. 分组竞赛 |
3. 情景模拟 |
4. 作品定位 |
四、栩栩如生 雕琢厨艺——食品雕刻授课艺术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雕刻审美基础培养[J]. 陆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12)
- [2]中职食品雕刻教学之我见[J]. 董宝谊. 才智, 2014(02)
- [3]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 张欣. 南开大学, 2010(07)
- [4]栩栩如生 雕琢厨艺——食品雕刻授课艺术探索[J]. 何志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