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一、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谢云[1](2017)在《人类活动对滇池小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在人口密集、经济高速发展的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破坏,人类活动已然成为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最主要驱动力。而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退化负反馈于人类社会,严重阻碍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滇池流域在云南省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高原湖泊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中小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显着。面临水资源短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流域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受到威胁。本文以滇池北部西白沙小流域为例,分析地表土壤和沉积物生源要素、重金属污染物等的时空分布,追溯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历史,探讨人口扩张、工农业经济发展等人类活动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驱动机制,科学评价流域环境,为修复和重建流域生态,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1)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和质地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耕地、草地和林地黏粒和砂粒的含量较高,质地优良,而撂荒地黏粒和粉粒含量较低,砂粒含量较高,质地减退明显。TOC、TN和TP主要赋存在土壤表层。各利用类型土地TOC和TN含量大小顺序分别是:草地>林地>耕地>撂荒地、林地>草地>耕地>撂荒地。耕地TP含量较高,而草地、林地和撂荒地差异不大。C/N、C/P、N/P比值表明该流域土壤肥沃,营养盐可利用程度高,但因水土流失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风险也较高。小流域土壤样点中重金属Cu、Zn、Pb、Cd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58、136.38、98.05、2.44和74.99mg/kg。除Cu元素外,其它四种元素均存在污染。应用内梅罗污染指数判断各类型土地污染情况,污染程度为:撂荒地>草地>耕地>林地。(2)小流域沉积速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31cm沉积柱对应沉积年代为1881~2011年。沉积柱TOC、TN和TP的含量整体上都呈现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δ13C值随着时间推移向偏负方向变化。有机质的波动揭示了小流域沉积环境的变化。TOC、TN和TP沉积通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呈指数上升,初步估算2010年TOC、TN和TP沉积入库量分别为85.20、9.52和4.24t。沉积柱中C/N、C/P和N/P的均值分别为16.99、19.98和2.32。氮是影响流域水体环境的主控因子。有机指数显示随时间推移流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程度加剧,已形成环境污染风险。沉积柱中重金属元素Pb、Cu、Zn、Cd和Cr都处于富集状态。估算Pb、Cu、Zn、Cd和Cr在2010年的沉积入库量分别为:0.55、1.70、37.57、0.55和5.56t。地累积指数评价沉积柱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为Cd>Zn>Cr>Cu>Pb。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Cu、Zn、Pb、Cd和Cr的污染,其Eri均值分别为79.78、49.89、20.86、2024.00和20.08,对应危害程度分别为:中等危害、中等危害、轻微危害、极强危害和轻微危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主要来自于Cd元素。重金属四种赋存形态:乙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的分布表明五种重金属在不同时期对环境产生风险存在差异,其风险大小顺序为Cd>Zn>Cu>Cr>Pb。(3)放射性核素示踪土壤侵蚀状况显示小流域属于微度-轻度侵蚀。土壤中TOC、TN、TP、Cu、Zn、Pb、Cd和Cr年均侵蚀流失量估算值分别为:35.84、6.18、2.02、0.13、0.42、0.30、0.01和0.23t/年。2010年污染区侵蚀流失量占总入库量比例分别为 42.06%、64.91%、47.64%、7.65%、1.12%、54.55%、1.45%和 4.14%。侵蚀产生的入库量较小,沉积物中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主要来自于人类工农业活动排放。利用C/N比值和δ13C值的环境指示信息判断,沉积物有机质受到内、外源共同作用,并且随时间推移陆源有机质占比呈增加趋势。沉积物中Cd、Pb、Cu、Zn和Cr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b与Cu、Zn与Cr在0.05水平达到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和0.38。主成分分析提取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的三个主成分,综合分析小流域重金属主要来源和贡献率:钢铁化工业废水排放占27.06%;矿业开采加工和交通运输的降尘占25.03%;矿业开采加工的废水排放占21.94%,三项累积贡献率占总的污染源的74.03%,其他来源(农业和生活排放)占25.97%。综合研究不同来源的污染物对流域生态破坏的贡献,经主成分分析提取三个主因素:工矿业生产废水排放是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占总贡献率的49.41%;其次是土壤侵蚀,占比27.74%;再者是工矿生产产生的废气粉尘污染,占比10.19%。(4)区域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政策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有较好的耦合。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污染物增加是破坏小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增益型管理政策对流域环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而环境减损型管理政策对流域环境有破坏作用。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法得到该流域生态质量评分为42.75,评价属于“一般”,生态环境状况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植被覆盖度中等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存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制约因素。该流域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污染负荷。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小流域环境恢复和保护的四个建议措施: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改善区域工业结构、科学管理耕地和保护森林资源。

刘忠明[2](2015)在《随州淮河—小林地区燕山期构造银金控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淮河—小林地区与河南桐柏处于同一成矿带上,成矿条件十分优越。同河南桐柏相比,淮河—小林地区银金矿受陡倾断裂控制作用明显。对淮河—小林地区燕山期南北向、北东向断裂蚀变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构造地球化学取样。分析及统计表明,南北向断裂控银、北东向断裂控金作用明显。该区燕山期岩浆岩出露规模大,由于岩浆的侵位作用,在岩体内部,古老的北西向构造(断裂)被呑噬,金银主要受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蚀变带控制。该区地表南北向和北东向韧性剪切带不发育,表现为脆性断裂控矿,银金矿(化)体在规模上不可能与北西向大型层控矿床相比。南北向、北东向断裂蚀变带中的地表氧化矿品位普遍偏低,往下变富。因此,加强南北向、北东向断裂蚀变带中的地表氧化矿的寻找和综合评价,对于找矿突破意义十分重要。

江为民,熊晓云,曾小华,郝仁红,刘忠明[3](2013)在《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断裂控矿性研究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淮河-小林地区是北淮阳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地段之一,成矿条件优越,断裂构造为区内的主要控矿因素。断裂按走向可分为NW向、NE向、(近)S-N向、(近)E-W向。不同方向的断裂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不仅可以导通岩浆房及成矿流体汇集区,还是成矿流体运移、沉淀的极佳场所。从断裂蚀变带的控金性来看,NE向最好,其次为NW向、S-N向;从断裂蚀变带的控银性来看,S-N向最好,其次是E-W向,再次是NE向。本文研究认为叶家小湾金矿及其外围、陈家寨银矿及其外围是金银找矿的重要地段。

李远东,陈强,张金霞,王武装,黄晨阳[4](2009)在《我国栽培食用菌的重金属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测定双孢蘑菇、巴西蘑菇、茶树菇、黑木耳、鸡腿菇、金针菇、香菇、金顶侧耳、杏鲍菇、平菇、银耳11种食用菌的175个干样品中的砷(As)、镉(Cd)、汞(Hg)、铅(Pb)的含量。结果表明,11种食用菌干品中,砷含量范围为0.02mg·kg-1~0.78mg·kg-1;镉含量范围为0.02mg·kg-1~1.949mg·kg-1;汞含量范围为未检出~0.654mg·kg-1;铅含量范围为0.040mg·kg-1~3.217mg·kg-1。我国栽培食用菌中镉、汞、铅含量比较安全,双孢蘑菇中汞含量高与黑木耳中铅含量高具有地域特性。

温东升,周莉,彭小桂[5](2007)在《湖北省随州市红石地区蚀变作用与金银矿化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分析红石地区燕山晚期的热液蚀变作用,探讨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蚀变及交代蚀变岩与金、银矿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断裂蚀变带的含矿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三期交代蚀变岩的形成与金、银矿化密切相关。空间上,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蚀变带中易成金,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蚀变带中易成银;垂向上,金银矿多分布于多金属硫化物蚀变带中。

孙莉宁[6](2005)在《基于WARMF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分析 ——以杭埠—丰乐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将国外先进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引入国内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预测与控制管理方法的研究既是非点源污染模型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国内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实践的需要。论文引入美国流域水质管理模型——WARMF模型作为研究平台,选择巢湖(国内“三湖”治理重点之一)的典型支流——杭埠-丰乐河流域(最大支流、高产粮区)开展了非点源污染的系列探索性研究: 1) 在分析WARMF模型原理及研究区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等特点的基础上,将流域概化为37个子流域,并将其按地貌特征进行归并分组。 2) 研究了WARMF模型与AVSWAT2000模型原理的对比。 3) 利用2000-2003年水文与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校核与检验,认为:WARMF模型的使用存在预热期现象,预热期不应参与校核与检验效果的评价;排除预热期(2000年)后,模型的水文、泥沙、水质(与氮有关水质参数)拟合效果是合理的。 4) 对比了WARMF模型与AVSWAT2000模型的水文模拟效果,表明:两模型都具有较好的水文模拟效果,但WARMF模型的过程拟合效果更好。 5) 以SS、TN为非点源污染物,系统研究了它们在全流域、支流域以及子流域的入河与出口负荷,得到了它们的非点源负荷在流域水污染总负荷中所占比例、非点源负荷构成、非点源负荷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非点源负荷的时空变化以及氮肥流失入河与入湖率等。 本文可以为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该区或国内其它区域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张万平,刘忠明,黄国平,江为民[7](2001)在《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淮河-小林地区10818个土壤地球化学数据的处理,获得了Au、Ag、Pb、As、Mo、Bi异常图及不同元素间的比值图。金、银、铅、汞为成矿元素组合。Au异常主要受岩浆岩和北东向断裂控制;Ag异常主要受南北向断裂带控制,且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擂鼓台-叶家小湾一带具有良好的银矿、金矿找矿前景。

二、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活动对滇池小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土壤侵蚀与营养盐流失研究进展
        1.2.2 土壤与沉积区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2.3 滇池流域生态退化及其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来源
    1.4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滇池流域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系分布
        2.1.4 土地利用
        2.1.5 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2.2 样品采集
        2.2.1 研究区域西白沙小流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3 样品测试
        2.3.1 土壤pH值的测定
        2.3.2 粒度的测定
        2.3.3 TN、TP和TOC含量的测定
        2.3.4 重金属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分析
        2.3.5 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比活度分析
        2.3.6 稳定碳同位素δ~(13)C含量分析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1 土壤侵蚀的估算
        2.4.2 ~(210)Pb_(ex)定年
        2.4.3 空间分析法
        2.4.4 统计分析
    2.5 环境风险评价
        2.5.1 沉积物有机污染评价
        2.5.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6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第3章 土壤中营养盐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3.1.1 土壤酸碱性
        3.1.2 土壤粒度
    3.2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中营养盐分布
        3.2.1 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单体碳同位素(δ~(13)C)分布
        3.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和磷分布
        3.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氮、磷相互关系
    3.3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3.3.1 土壤重金属含量
        3.3.2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流域污染物的沉积学记录
    4.1 沉积年代
    4.2 沉积速率
    4.3 粒度分布
    4.4 TOC、TN、TP和δ~(13)C的沉积记录
        4.4.1 TOC、TN、TP和δ~(13)C的年代分布特征
        4.4.2 TOC、TN和TP沉积量的估算
        4.4.3 C/N、C/P和N/P的变化和环境意义
        4.4.4 沉积物营养物质污染评价
    4.5 重金属的沉积记录
        4.5.1 重金属污染总量年代分布
        4.5.2 重金属沉积量的估算
        4.5.3 沉积物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4.5.4 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和环境风险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流域污染物源汇分析
    5.1 土壤侵蚀造成的营养盐和重金属流失分析
        5.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估算
        5.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模数
        5.1.3 土壤侵蚀造成的营养盐和重金属流失量估算
    5.2 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分析
        5.2.1 基于C/N的来源分析
        5.2.2 基于δ~(13)C值的来源分析
        5.2.3 C/N比值和δ~(13)C值结合分析
    5.3 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
    5.4 沉积物中污染物源汇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影响机制研究
    6.1 人类活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6.1.1 人口扩张
        6.1.2 土地利用
        6.1.3 经济发展
        6.1.4 管理政策
    6.2 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6.3 小流域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随州淮河—小林地区燕山期构造银金控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北向及北东向断裂形成阶段[1]
2 南北向及北东向断裂控矿作用
3 南北向及北东向含矿性
    3. 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 2 北东向断裂蚀变带含矿性
    3. 3 南北向断裂蚀变带含矿性
4 与邻区成矿对比分析
    4. 1 相同与相似之处
    4. 2 不同之处
5 结语

(3)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断裂控矿性研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淮河-小林地区地质特征
2 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2.1 NW向断裂
    2.2 NE向及S-N向断裂
3 断裂控矿作用
4 断裂控矿性分析
    4.1 NW向断裂蚀变带含矿性
    4.2 NE向断裂蚀变带含矿性
    4.3 S-N向断裂蚀变带的含矿性
    4.4 E-W向断裂蚀变带含矿性
    4.5 近水平状断裂蚀变带含矿性
    4.6 环放状断裂体系对金、银矿的控制作用
5 含矿性对比
6 结论

(4)我国栽培食用菌的重金属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材料和试剂
        1.1.1材料
        1.1.2试剂
    1.2仪器
    1.3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食用菌品种中砷含量的差异
    2.2不同食用菌品种中镉含量的差异
    2.3不同食用菌品种中汞含量的差异
    2.4不同食用菌品种中铅含量的差异
3讨论

(6)基于WARMF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分析 ——以杭埠—丰乐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点源污染概况
        1.1.1 非点源污染及其危害
        1.1.2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概况
        1.1.3 非点源污染研究特点
    1.2 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概况
        1.2.1 流失途径研究
        1.2.2 影响因素研究
    1.3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概况
        1.3.1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概况
        1.3.2 地表水质模型研究概况
    1.4 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研究概况
        1.4.1 国外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概况
        1.4.2 国内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概况
    1.5 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
        1.5.1 非点源污染认识的提高
        1.5.2 机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5.3 模型化研究方面
        1.5.4 控制管理研究方面
    1.6 巢湖富营养化研究与污染控制概况
        1.6.1 巢湖富营养化研究概况
        1.6.2 巢湖非点源污染研究概况
        1.6.3 巢湖污染控制概况
    1.7 选题背景与技术难点
        1.7.1 选题背景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点源污染模型概述
    2.1 概述
        2.1.1 模型分类
        2.1.2 模型结构
    2.2 流域水文模型
        2.2.1 流域水文过程
        2.2.2 流域水文过程原理
    2.3 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2.3.1 坡面侵蚀模型
        2.3.2 河道侵蚀模型
    2.4 流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2.4.1 吸附态污染物
        2.4.2 溶解态污染物
第三章 WARMF模型概述及其与 SWAT模型比较
    3.1 WARMF模型概况
        3.1.1 结构
        3.1.2 功能
    3.2 WARMF模型水文模拟原理
        3.2.1 降水
        3.2.2 树冠层截留
        3.2.3 蒸发
        3.2.4 积雪层水文过程
        3.2.5 土壤水文过程
    3.3 WARMF模型泥沙模拟原理
        3.3.1 坡面泥沙的输移
        3.3.2 河流中泥沙的输移
    3.4 WARMF模型水质模拟原理
        3.4.1 树冠层化学过程
        3.4.2 积雪层化学过程
        3.4.3 土壤层化学过程
        3.4.4 河流水质过程
    3.5 SWAT模型及其原理
        3.5.1 水循环的陆面部分
        3.5.2 水循环的水面部分
    3.6 WARMF模型与 AVSWAT2000模型比较
第四章 流域建模数据构建
    4.1 流域概况
        4.1.1 自然地理特征
        4.1.2 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4.2 流域单元的划分
        4.2.1 子流域单元的划分
        4.2.2 土层结构的确定
    4.3 WARMF模型数据
        4.3.1 输入数据
        4.3.2 系统数据与辅助资料
    4.4 流域建模数据
        4.4.1 气象、大气质量数据
        4.4.2 土壤与土地利用数据
        4.4.3 流域水资源调配数据
        4.4.4 点源与非点源数据
        4.4.5 水文与水质监测数据
第五章 WARMF模型校核与非点源污染现状分析
    5.1 水文与水温模拟
        5.1.1 水文与水温参数分析
        5.1.2 水文与水温参数的校核与检验
    5.2 泥沙模拟
        5.2.1 泥沙参数
        5.2.2 泥沙校核与检验
    5.3 水质模拟
        5.3.1 水质参数
        5.3.2 水质校核与检验
    5.4 WARMF、AVSWAT2000模型水文拟合效果对比
    5.5 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分析
        5.5.1 分析方案
        5.5.2 SS非点源负荷分析
        5.5.3 TN非点源负荷分析
    5.6 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分析小结
        5.6.1 SS非点源负荷研究结果
        5.6.2 TN非点源负荷研究结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四、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活动对滇池小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D]. 谢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2]随州淮河—小林地区燕山期构造银金控矿作用研究[J]. 刘忠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06)
  • [3]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断裂控矿性研究及找矿方向[J]. 江为民,熊晓云,曾小华,郝仁红,刘忠明.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3(02)
  • [4]我国栽培食用菌的重金属调查[J]. 李远东,陈强,张金霞,王武装,黄晨阳. 中国食用菌, 2009(04)
  • [5]湖北省随州市红石地区蚀变作用与金银矿化关系[J]. 温东升,周莉,彭小桂.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04)
  • [6]基于WARMF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分析 ——以杭埠—丰乐河流域为例[D]. 孙莉宁.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5)
  • [7]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 张万平,刘忠明,黄国平,江为民. 湖北地矿, 2001(04)

标签:;  ;  ;  ;  ;  

湖北随州淮河-小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