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烷基碘的分离研究

全氟烷基碘的分离研究

一、全氟烷基碘的分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星星[1](2021)在《氟代甲基化合物及多氟芳烃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化物是丰度最低的天然有机卤化物,大多数自然界的氟化物都是以不溶的无机物形式存在,阻碍了生物体的吸收。由于氟原子的高电负性和小原子半径,氟原子通过强极性相互作用影响有机分子的性质,例如在药物中引入氟原子可以增加药物分子的生物利用度、亲脂性和代谢稳定性。随着氟化学在医药、农用化学品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开发高效的合成含氟分子的方法已成为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围绕氟化领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简要列举了近年来C-F键的构建以及含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文对氟甲基类化合物和多氟芳基类化合物的合成进行了探索研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单氟甲基化合物的合成-醇类的脱氧氟化反应,利用三光气、18-冠-6-醚和氟化钾原位生成氟光气实现了醇类的脱氧氟化。该反应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底物范围广等优点,不仅一级醇能平稳转化,二级醇也能够以中等产率得到相应的产物。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对于该体系也耐受。由于该反应的氟源是氟化钾,后期或许可以用于PET放射性示踪剂的合成。接着探索了硫代二氟甲基化合物的合成-可见光催化的三氟甲基芳烃的选择性活化反应。三氟甲基芳烃的单C(sp3)-F键离解能高,在各种反应条件下都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其断裂在有机合成中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此外,三氟甲基中的一个C(sp3)-F键被裂解后,剩余的C(sp3)-F键的解离能降低,很难避免多次脱氟。该反应利用光照与碘化亚铜协同催化了硫酚(醇)与三氟甲基芳烃的选择性脱氟官能化反应,以中等及优异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含有SCF2这一活性结构单元的衍生物。该反应是首个通过铜催化剂实现三氟甲基芳烃选择性脱单氟活化的实例,条件温和,产物结构单一,为三氟甲基芳烃的选择性活化提供新思路。此外,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经过了自由基路径。最后发展了多氟芳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通过协同裂解B(C6F5)3的C-B键和C-F键实现了多氟芳基化合物的简易合成。B(C6F5)3是一种强路易斯酸,广泛用作各种反应的催化剂,但目前关于B(C6F5)3作为试剂参与反应的报道很少。这种无过渡金属和无配体的体系与各种基于氧和硫的亲核试剂完全兼容,该反应在空气条件下就可以进行,对水不敏感,且原子经济性高。最重要的是,该方法为B(C6F5)3作为试剂参与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从而扩大了B(C6F5)3作为有机合成基础的实用性。

朱二林[2](2020)在《苯酚催化下不饱和键的氟烷基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基于电子给体受体(electron donor-acceptor)复合物光诱导的氟烷基化反应由于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光催化剂而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这一类型反应往往是通过底物本身诱导或者需要添加过量的电子给体化合物才能使反应顺利进行。如果只需要催化量廉价的电子给体化合物就能高效的实现氟烷基化反应,那么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将得到较大的提高。通过筛选,我们发现市场上廉价、易得的电子给体化合物苯酚,以它们为催化剂可以高效的实现不饱和键的氟烷基化反应。对于底物本身有酚羟基的烯丙基苯,无需添加额外的苯酚就可以直接实现高效的氟烷基化反应。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也证实了苯酚和氟烷基碘代物之间存在弱相互作用力。目的:针对绿色化学的需求,从简洁高效、原子经济的角度出发,基于EDA复合物氟烷基化原理,希望利用催化量的廉价电子给体化合物就可以高效的实现氟烷基化反应。方法:首先,对烯丙基苯和二氟碘乙酸乙酯的二氟烷基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筛选,选取廉价电子给体化合物进行考察,从中确定2-溴苯酚为催化剂。接着对不同的碱、溶剂以及波长进行考察,最终建立苯酚催化体系。依据最佳反应条件对烯烃、炔烃底物适用范围进行扩展。当碱和溶剂改为K2CO3和DMSO时,也能实现烯烃与二氟碘乙酸乙酯Heck-type反应。最后,对烯丙基苯酚类底物,在不加催化剂的情况下与IC4F9,IC6F13和ICF2COOEt的偶联反应进行考察并底物扩展,以及建立烯丙基苯酚与二氟碘乙酸乙酯成环反应。结果:以苯酚为催化剂实现了不饱和键的的二氟烷基化以及全氟烷基化反应,调控碱和溶剂,该催化体系也能实现Heck-type反应。对于底物本身有酚羟基的烯丙基苯,在不加额外催化剂的情况下也能与全氟烷基碘化物和二氟碘乙酸乙酯实现直接交叉偶联或环化反应研究,并以35%-94%的收率合成59个氟烷基化产物。进一步的机理实验也证实了EDA复合物的存在。结论:催化量的苯酚作为电子给体化合物可以高效率的实现不饱和键的氟烷基化反应。

王硕文[3](2020)在《可见光诱导1,n-烯炔与多氟烷基卤ATRA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通常会提高其亲脂性或代谢的稳定性,因而氟化物质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医药、农药和材料等领域。近年来,氟化物质的新型合成及转化成为有机合成研究领域的热点。值得提出的是,通过绿色、高效的光催化途径构建新颖的、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多氟烷基化杂环分子受到了合成化学家们的关注。1,n-烯炔化合物是一类含有C=C键和C≡C键的高反应活性的分子,常用于串联自由基反应来构建一些新颖杂环分子。基于本课题组对含氟分子的新型合成与转化的研究兴趣,本论文主要围绕1,n-烯炔与多氟烷基卤ATRA(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反应展开了探索,发展了两种可见光诱导的1,6-烯炔和1,7-烯炔与多氟烷基卤的ATRA反应,合成了几类新颖的多氟烷基化杂环化合物。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工作,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类型1,n-烯炔参与的新型环化反应,以及此类化合物在若干常见催化体系作用下的反应特性及应用,包括用于多氟化合物的合成等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工作,发展了一种光致氧化还原催化的氮桥联1,6-烯炔与多氟烷基卤的ATRA反应。此反应在5W LED蓝光灯的照射下,以价格相对低廉、简单易得的多氟烷基碘/溴为氟源,fac-Ir(ppy)3(1 mol%)为光敏剂,室温条件下,高立体选择性、高原子经济性地实现了1,6-烯炔的1,7-远端自由基加成反应,合成了16种双官能团化(即卤化-多氟烷基化)四氢吡咯类化合物。第三部分工作,发展了一种通过可见光诱导的苯桥联1,7-烯炔与多氟烷基卤ATRA反应来合成多氟烷基化异喹啉二酮衍生物的方法。同样以价格相对低廉、简单易得的多氟烷基碘或溴为自由基前体,fac-Ir(ppy)3(1 mol%)为光敏剂,在5w蓝光LED照射下,不同类型的、含多种功能基团的苯桥联1,7-烯炔高效地发生串联自由基加成/环化,高立体选择性(E/Z>99:1)合成了41种含环外双键的多氟烷基化异喹啉二酮类化合物。值得提出的是,当苯桥联1,7-烯炔的炔基末端连有大位阻的叔丁基时,反应过程中将会发生一个歧化,即发生一个HAT(氢原子转移)反应,主要生成了新颖的、烯基末端1,1--卤化-多氟烷基化(即偕双官能团化)的产物。第四部分工作,上述的烯炔与多氟烷基卤ATRA反应机理探究,开展了若干控制实验和荧光猝灭实验,并进行合理分析探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过程。同时运用密度泛函计算(DFT)来支撑所提机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王强[4](2020)在《炔烃参与的多组分自由基串联/亲核环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以炔烃底物,在过渡金属钯及碱的作用下,使得碘代氟烷烃产生氟自由基同炔烃进行加成产生新的烯基自由基,继而被其它官能团取代,从而实现炔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炔烃双官能团化是制备三取代和四取代的烯烃衍生物的基本方法,在过渡金属催化下,可以高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构建烯烃。相比从烯烃相关反应来构建官能团化的烯烃而言,炔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原料简单易得,官能团多样性使得产物更具多样性。同时一锅多组分反应使得反应过程缩短、简化,也不需要中间物种的分离,极大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反应经济且对环境友好。本论文第一章简述炔烃的二氟/全氟烷基化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进展,以最近70年的时间为限,想从时间的角度给我们对于炔烃氟烷基化双官能团化反应新的历史认知。重点介绍该领域取得的进展,概述通过自由基参与的炔烃双官能团化反应将一系列官能团和各种氟源直接引入炔烃。包括炔烃的氢化氟烷基化、卤化氟烷基化、硼化氟烷基化、芳基化氟烷基化、炔基化氟烷基化、三氟甲硫基化氟烷基化、磺酰胺化氟烷基化、氰基化氟烷基化、磷酰基化氟烷基化、环化氟烷基化反应。第二章重点叙述自己研究生期间所作的炔烃双官能团化氟烷基化反应的系统工作。反应在过渡金属钯和碱的作用下,碘代二氟乙酸乙酯亦或碘代全氟烷烃产生氟自由基对炔烃立体、区域选择性加成,产生烯基碘中间体。我们力争在常温常压温和条件下将一氧化碳气体插入到分子结构中,构建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这一系列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炔烃、氟自由基参与的羰基化过程在制备氟烷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普适性以及优越性。在一些反应案例中,反应方法衍生制备出一些含氟化合物功能材料,其自身同时具备许多优异的物理性质,在航天以及船舶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炔烃双官能团化氟烷基化反应研究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当炔烃、腈、叔丁醇钾在无金属催化室温无溶剂的反应条件下,可以短时间大规模制备咪唑衍生物,反应时底物混合并稍加搅拌即可。原子利用率极高,且对环境友好。第三章我们着重描述这种性能优越的亲核多米诺环化反应,从简单原料多组分极简条件制备复杂化合物,这也正是未来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

张宇[5](2019)在《基于苯炔前体、卤代烷烃和二氧化碳参与的多组分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碳是一类无毒、廉价易得且储量丰富的理想C1合成子,关于该合成子的研究备受关注。开展二氧化碳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化学转化研究工作,不仅可以将其变废为宝,还可以为缓解化石能源日益匮乏提供潜在解决途径。虽然目前对二氧化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由于二氧化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二氧化碳的转化条件一般较为苛刻,关于二氧化碳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真正实现其工业化应用的报道较少。因此,开发新型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的转化反应,尤其是碳碳键成键反应仍然是当前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在综述前人关于二氧化碳的碳碳成键反应基础上,通过原位产生高能苯炔中间体捕捉二氧化碳的策略,发展了一系列苯炔参与的二氧化碳多组分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邻卤苯甲酸酯化合物,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苯炔前体、氯化钾、氯代烷烃和二氧化碳的三相四组分反应。该反应通过一步反应构建了三种不同化学键,如C-Cl、C-C和C-O键,为选择性的合成不同类型的邻氯苯甲酸酯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苯炔前体、烯丙基或肉桂基溴和二氧化碳的三组分偶联反应。该反应首次实现了苯炔的溴化、羧基化反应,通过一步高效构建各种类型的邻溴苯甲酸烯丙基酯化合物。此外,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底物适用性广、实用性强等特点。本论文围绕苯炔前体、卤代烷烃和二氧化碳参与的多组分反应进行研究,丰富了当前苯炔和二氧化碳相结合的化学转化方法,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赵鑫[6](2019)在《可见光诱导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4+1]环合反应》文中研究说明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分子。在苯并咪唑上引入氟原子,是药物化学结构改造的重要研究策略之一。在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上引入含氟基团,可以增强其抗病毒活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并且通过改变化合物的基团,增强药物与靶向蛋白的相互结合能力以及对其他靶标蛋白的选择性。本文通过使用邻苯二胺做为底物,与全氟碘代烷烃经光诱导,高效的实现了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4+1]环合反应。在该合成策略中,我们选用的最优条件是:1.0 equiv的邻苯二胺作为底物,1.1 equiv的全氟烷基碘,4.1 equiv的氢氧化钠,超干N,N-二甲基甲酰胺(DMF)做为溶剂,体系浓度为0.2 M,在36 W紧凑型荧光灯照射下进行反应。0℃下搅拌2 h。实验结果表明:苯环上各种取代的邻苯二胺与不同烷基链的全氟烷基碘,在最优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反应。并且以较高产率的到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产物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确定。机理研究认为:全氟烷基碘与邻苯二胺形成卤键作用,在可见光照射下,经氧气协助,发生单电子转移,形成N自由基和C自由基,经自由基偶联,亲核取代,芳构化,形成目标产物。这种方法条件温和,提供了一种新颖,绿色,高效的途径来实现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

张艳虎[7](2019)在《丹酚酸E衍生物的合成及二苯甲酮系列含氟化合物的制备》文中认为1.水溶性丹参多酚酸是中药丹参中重要的活性组分,主要包括丹酚酸A、B、C、E、丹参素、原儿茶醛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对心肌细胞、肝脏等具有保护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论文在前期实验室的工作基础上,着重合成了丹参素衍生物(Ⅱ)(3-(3,4-二甲氧基苯基)-2-羟基丙酸乙酯),然后将化合物3-(3,4-甲氧基苯基)-2-(2,3-二甲氧基-6-羧酸乙烯基苯基)丙烯酸(Ⅰ)分别于肉桂醇、3,4-二甲氧基苯乙胺、3-丁炔-1醇对接合成丹酚酸E的衍生物。结果为:本课题设计了一条新的合成3-(3,4-二甲氧基苯基)-2-羟基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该路线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产物产率可以稳定在20%。同时合成出了三个丹酚酸E的衍生物。2.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元素,在现代药物和农用化学中,通过引入氟原子可以改变和提高化合物的某些生理活性。而且羰基也普遍存在于许多具体很强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分子中。本论文主要探究了α,α-二芳基烯丙醇和全氟碘代丁烷在仅有铜做催化剂,无任何配体加入的条件下经过氧化重排反应得到α-芳基-β-全氟烷基化的二苯甲酮类含氟化合物,研究结果如下:本部分以α,α-二芳基烯丙醇为底物,以全氟碘代丁烷为反应试剂、醋酸铜为催化剂、碳酸铯为碱、二氧六环为反应溶剂、在100 oC下反应24小时得到α-芳基-β-全氟烷基化的二苯甲酮类含氟化合物,产率高达85%,该课题的新颖之处在于反应体系无需配体的加入,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原子利用率高的特点。根据反应结果,推测了反应机理。

汪朋方[8](2019)在《芘基金属-有机框架NU-1000光催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反应(ATRA)能够有效地将全氟基团构筑到含双键以及三键的化合物中,该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高、较宽的底物应用范围以及可有效地构造碳-碳键、碳-卤键等优点,但其卤代底物还原电位较负,当前主要以Ru/Ir配合物为光催化剂的方法进行。含氟芳烃在药物、农用化学品和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含氟芳烃的制备研究也一直是科学热点,为避免经过困难的多步氟化反应制备含氟芳烃,人们通过对多氟芳烃进行选择性脱氟加氢反应获得目标分子,该过程由于C-F键的特性而相对困难。芘基金属-有机框架NU-1000有着很好的可见光吸收、长的三重态寿命、优异的能量转移性质以及大且稳定的芳环结构,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光催化剂,本文内容围绕NU-1000在上述问题中的应用展开。(1)利用NU-1000的能量转移(EnT)性质,绕过化学电位限制,将不同长度的全氟烷基自由基加成到带有亲水性羟基或疏水性苯基/苯氧基取代基的脂肪链底物上,催化体系整体有着中等偏上的产率(67%-93%)。自由基验证实验以及三重态淬灭实验表明,反应遵循着EnT介导的自由基反应机理,这是第一次利用MOFs的光诱导EnT过程而非光氧化过程进行的有机转化。当将不饱和底物拓展到芳香炔烃时,体系得到的(Z)-型产物比例(73:27)比其它文献报道的要高(54:46);当将苯乙烯作为底物时,发现反应产物存在HI消除和(E)-/(Z)-异构化得到高立体选择性的(Z)-型产物的二次EnT过程,该反应同样适用于雌酚酮衍生物等生物分子。(2)利用NU-1000配体的大π共轭特性,以光致电子转移的形式解决了C-F键以及催化剂与F原子之间的强配位作用等问题,实现了多氟芳烃的光催化脱氟氢化(HDF)反应。反应产率与全氟底物的构型密切相关,当以具有更高平面性的八氟萘为底物时,体系甚至得到脱去两个氟的产物,当将环己烯投入反应时,体系得到了脱氟烷基化产物。机理验证试验表明,体系遵循着外层电子转移介导的HDF反应机理,包合C6F6的红外吸收光谱进一步证明“π-π”相互作用对底物活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汪锐[9](2019)在《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可见光促进的含氟嘧啶及三嗪的构建》文中提出可见光是一种含量丰富、绿色无污染和可再生的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最理想及绿色的能源之一。因此,对于可见光在合成中的应用成为21世纪化学家一直追求不变的主题。目前对可见光的利用,从发生机制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2)、能量转移反应。(3)、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反应。电子给―受体复合物也叫电荷转移复合物,往往发生在缺电子的电子受体和富电子的电子给体之间。相比于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利用电子给受体复合物为媒介,可见光促进的有机合成反应将会是更加绿色、经济,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从对可见光促进的,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光反应的绿色、可持续合成特点出发,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利用可见光促进的、电子给―受体复合物为媒介的手段,再通过多组分及氧气催化的方法,实现了含氟的嘧啶及三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进一步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六章内容: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构建杂环骨架的重要性及可见光参与反应的类型。主要归纳总结了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形成、特点以及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为媒介的光合成反应,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第二章和第三章发展了利用可见光促进的,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媒介的多组分反应。使用烯醇负离子作为电子给体,多氟烷基碘为电子受体,在外加不同的亲核试剂的条件下,一锅三组分分别合成了含多氟烷基的四取代烯烃和四取代嘧啶。第四章在第二、三章研究的基础上,将烯醇负离子换成双胍负离子,利用上述机制,与多氟烷基碘,成功实现了6-多氟烷基均三嗪的合成。此反应过程包含了C、N自由基复合,分子内亲核取代及6π电环合、芳构化过程。第五章发展了一种光和氧气促进的自由基C(sp3)―N(sp2)交叉偶联:合成N2-多氟烷基酰基胍。该反应在三元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中,涉及连续的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并且论证了氧气在反应过程中起到“电子梭”的作用。第六章总结了论文主要观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并对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在合成上的应用作出展望,以及所合成的化合物在材料领域潜在的应用。

邢航,陈现涛,肖进新[10](2016)在《氟表面活性剂和氟聚合物(Ⅵ)——“弱位点”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点综述了具有潜在非生物累积性的氟表面活性剂的近期合成策略,包括:CF3-X-(CH2)n-SO3Na(X=O,C6H4O或N(CF3),n=812)的制备;通过六氟环氧丙烷(HFPO)寡聚或氟化氧杂环丁烷的开环阳离子寡聚合成含氟聚醚;偏氟乙烯(VDF)与全氟烷基碘发生调聚反应生成CnF2n+1-(VDF)2-CH2COOR(n=2或4,R=H或NH4);3,3,3-三氟丙烯(TFP)与全氟烷基碘进行自由基调聚反应制备相应的表面活性剂;VDF与TFP在全氟烷基碘存在下的自由基共调聚,或它们在氟化黄原酸酯存在下的可控自由基共聚。进一步综述了这些含弱位点氟烷基醚物质的降解性和安全性以及作为PFOS和PFOA替代品的问题。

二、全氟烷基碘的分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氟烷基碘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氟代甲基化合物及多氟芳烃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单个C-F键的形成
        1.2.1 脱羧氟化
        1.2.2 脱氧氟化
        1.2.3 C-H键直接氟化
        1.2.4 烷基卤化物直接氟化
    1.3 二氟甲基结构单元的合成
    1.4 三氟甲基结构单元的合成
    1.5 三氟甲氧基结构单元的合成
    1.6 氟烷基硫代反应的研究
        1.6.1 SCF_2结构单元的合成
        1.6.2 SCF_3结构单元的合成
    1.7 多氟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
    1.8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醇的脱氧氟化-单氟甲基化合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原料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优化
        2.3.2 底物拓展
        2.3.3 中间体验证实验
        2.3.4 可能的反应机理
        2.3.5 实验操作步骤
        2.3.6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三氟甲基芳烃选择性活化-硫代二氟甲基化合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优化
        3.3.2 底物拓展
        3.3.3 自由基捕获实验
        3.3.4 可能的反应机理
        3.3.5 实验操作步骤
        3.3.6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氟芳基化合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优化
        4.3.2 底物范围拓展
        4.3.3 机理研究
        4.3.4 可能的反应机理
        4.3.5 实验操作步骤
        4.3.6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醇的脱氧氟化底物核磁谱图
附录2 三氟甲基芳烃的选择性活化底物核磁谱图
附录3 多氟芳基化合物的合成底物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苯酚催化下不饱和键的氟烷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烯烃与氟烷基碘代物的1,2-加成反应研究
    2.2 炔烃与氟烷基碘代物的1,2-加成反应研究
    2.3 烯烃与二氟碘乙酸乙酯的Heck-type反应研究
    2.4 烯丙基苯酚与氟烷基碘代物的直接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2.5 烯丙基苯酚与二氟碘乙酸乙酯的环化反应研究
    2.6 机理研究
3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实验数据
附件2 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件3 已知化合物一览表
致谢
作者简介

(3)可见光诱导1,n-烯炔与多氟烷基卤ATRA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近年来烯炔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近年来1,5-烯炔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1.2.2 近年来1,6-烯炔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1.2.3 近年来1,7-烯炔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1.3 近年来光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近年来铱催化的光化学反应研究进展
        1.3.2 近年来钌催化的光化学反应研究进展
    1.4 近年来多氟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4.1 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多氟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1.4.2 近年来无金属催化的多氟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意义及设计
第2章 光驱动氮桥联1,6-烯炔与多氟烷基试剂原子转移自由基环化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目标产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2.3.2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3.3 碱对反应的影响
        2.3.4 其他控制实验
        2.3.5 反应底物范围
        2.3.6 产物3h H-H NOSY光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见光诱导的1,7-烯炔与多氟烷基卤环化合成含氟异喹啉二酮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目标产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催化剂的筛选
        3.3.2 溶剂的筛选
        3.3.3 碱性添加剂的筛选
        3.3.4 其他控制实验
        3.3.5 苯桥联1,7-烯炔与全氟烷基碘的底物范围
        3.3.6 苯桥联1,7-烯炔与全氟烷基溴的底物范围
        3.3.7 苯桥联1,7-烯炔与全氟烷基卤歧化反应底物范围
        3.3.8 产物的克量级反应实验
        3.3.9 产物的对照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机理的探究及密度泛函计算(DFT)
    4.1 机理控制实验
        4.1.1 控制性试验
        4.1.2 荧光猝灭试验
        4.1.3 产物 3mb 的 C-H COSY 光谱
    4.2 机理推导
    4.3 密度泛函计算(DFT)
        4.3.1 密度泛函方法
        4.3.2 密度泛函计算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料的合成及目标产物的表征数据
    5.1 氮桥联1,6-烯炔原料的合成
        5.1.1 实验试剂
        5.1.2 氮桥联1,6-烯炔合成路线
    5.2 苯桥联1,7-烯炔原料的合成
        5.2.1 实验试剂
        5.2.2 苯环不同取代基1,7-烯炔的合成
        5.2.3 不同炔烃取代基1,7-烯炔的合成
        5.2.4 酰胺不同取代基1,7-烯炔的合成
        5.2.5 苯桥联1,7-烯炔原料种类
    5.3 第二章目标产物的表征数据
    5.4 第三章目标产物的表征数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专业术语缩写对照表
附录 B 部分目标产物的~1H NMR谱图
附录 C 部分目标产物的~(13)CNMR谱图
附录 D 部分目标产物的~(19)F NMR谱图

(4)炔烃参与的多组分自由基串联/亲核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炔烃的双官能团化氟烷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炔烃的氢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1.3 炔烃的卤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1.4 炔烃的硼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1.5 炔烃芳基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1.6 炔烃炔基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1.7 炔烃羰基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1.8 炔烃三氟甲硫基化二氟烷基化反应
    1.9 炔烃磺酰胺化二氟烷基化反应
    1.10 炔烃氰基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1.11 炔烃磷酰基化二氟烷基化反应
    1.12 炔烃环化二氟/全氟烷基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钯催化多组分合成氟烷基取代的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2.1 引言
    2.2 仪器和试剂
    2.3 二氟烷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脂和酰胺制备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底物适用范围
        2.3.3 反应机理探讨
        2.3.4 结论
        2.3.5 实验及数据
    2.4 二氟/全氟烷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酮制备
        2.4.1 反应条件优化
        2.4.2 底物适用范围
        2.4.3 反应机理探讨
        2.4.4 结论
        2.4.5 实验及数据
        2.4.5.1 产物谱图数据
    2.5 全氟烷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炔酮制备
        2.5.1 反应条件优化
        2.5.2 底物适用范围
        2.5.3 反应机理探讨
        2.5.4 结论
        2.5.5 实验及数据
    2.6 二氟/全氟烷基取代的1,3-烯炔及含氟材料制备
        2.6.1 反应条件优化
        2.6.2 底物适用范围
        2.6.3 含氟材料制备
        2.6.4 含氟材料表征
        2.6.5 反应机理探讨
        2.6.6 结论
        2.6.7 实验及数据
    2.7 二氟烷基取代的β-不饱和氨基酸衍生物制备
        2.7.1 反应条件优化
        2.7.2 底物适用范围
        2.7.3 反应机理探讨
        2.7.4 结论
        2.7.5 实验及数据
    2.8 二氟烷基取代的1,3-恶嗪-6-酮制备
        2.8.1 反应条件优化
        2.8.2 底物适用范围
        2.8.3 反应机理探讨
        2.8.4 结论
        2.8.5 实验及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碱促进的炔-腈多米诺环化制备三取代咪唑
    3.1 引言
    3.2 仪器和试剂
    3.3 反应条件优化
    3.4 底物适用范围
    3.5 反应机理探讨
    3.6 结论
    3.7 实验及数据
        3.7.1 产物谱图数据
        3.7.2 产物单晶数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苯炔前体、卤代烷烃和二氧化碳参与的多组分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炔烃参与的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
        1.2.1 无过渡金属催化炔烃参与的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
        1.2.2 过渡金属催化炔烃参与的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
        1.2.2.1 氧化环加成反应
        1.2.2.2 环金属化反应
        1.2.2.3 顺式加成反应
        1.2.2.4 反式亲核金属化反应
    1.3 苯炔前体参与的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
        1.3.1 无过渡金属催化苯炔前体参与的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
        1.3.1.1 氮源作为亲核试剂
        1.3.1.2 膦源作为亲核试剂
        1.3.1.3 碳源作为亲核试剂
        1.3.2 过渡金属催化苯炔前体参与的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苯炔、氯化钾、氯代烷烃和二氧化碳参与的三相四组分反应
    2.1 研究背景及思路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药品
        2.2.2 化学仪器
        2.2.3 典型的实验操作
        2.2.3.1 苯炔前体的合成
        2.2.3.2 苯炔、KCl、CO_2和DCE参与的多组分反应
        2.2.3.3 苯炔、KCl、CO_2和苄氯参与的多组分反应
        2.2.3.4 2-3ag的放大规模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2.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3.3 产物的应用拓展
        2.3.4 反应机理的研究
        2.3.5 化合物谱图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炔、烯丙基/肉桂基溴和二氧化碳参与的三组分反应
    3.1 研究背景及思路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药品
        3.2.2 化学仪器
        3.2.3 典型的实验操作
        3.2.3.1 肉桂基溴的合成
        3.2.3.2 苯炔前体、烯丙基溴和CO_2参与的三组分反应
        3.2.3.3 苯炔前体、肉桂基溴和CO_2参与的三组分反应
        3.2.3.4 3-3ab的放大规模试验
        3.2.3.5 控制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3.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3.3.3 反应机理的研究
        3.3.4 化合物谱图数据
    3.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化合物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可见光诱导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4+1]环合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含氟苯并咪唑的重要作用
        1.1.1 除草活性
        1.1.2 杀虫活性
        1.1.3 抗菌活性
        1.1.4 抗癌活性
        1.1.5 氟原子的引入
    1.2 含氟苯并咪唑的合成方法
        1.2.1 全氟环氧乙烷与邻苯二胺反应
        1.2.2 铜催化合成含氟苯并咪唑
        1.2.3 三氟乙酸与邻苯二胺反应
        1.2.4 醛与邻苯二胺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
        1.2.5 烯烃与邻苯二胺反应
    1.3 可见光催化合成苯并咪唑
        1.3.1 可见光催化
        1.3.2 可见光催化合成苯并咪唑
第2章 选题依据
    2.1 选题依据
    2.2 反应设计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仪器
        2.3.2 试剂
第3章 可见光诱导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合成
    3.1 条件优化
    3.2 底物扩展
    3.3 产物的合成
    3.4 反应机理的探讨
        3.4.1 可能的反应机理
        3.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5 反应中的副产物
        3.5.1 N,N'-全氟酰基邻苯二胺的合成
        3.5.2 芳环的全氟烷基化反应
        3.5.3 芳胺氧化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产物表征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丹酚酸E衍生物的合成及二苯甲酮系列含氟化合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丹酚酸E衍生物的合成
    引言
    1 天然丹参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2 丹参类的药理作用
    3 丹参多酚酸主要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3.1 丹参多酚酸的主要成分
        3.2 丹参多酚酸的药理活性
        3.3 丹参中化学成分的合成研究进展
    4 丹参素的研究进展
        4.1 丹参素的提取工艺及药理活性
    5 丹参素的合成研究
    6 材料与方法
        6.1 研究意图
        6.2 实验设计
        6.2.1 丹参素的合成路线
        6.2.2 丹酚酸E的合成路线
        6.2.3 丹酚酸E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6.3 实验设备
        6.3.1 仪器与药品
        6.4 实验部分
        6.4.1 化合物(1)3,4-二甲氧基苯甲醛的合成
        6.4.2 化合物(2)3,4-二甲氧基苯丙烯酸的合成
        6.4.3 化合物(3)3,4-二甲氧基苯丙酸的合成
        6.4.4 化合物(4)3,4-二甲氧基苯丙酸乙酯的合成
        6.4.5 化合物(5)3-(3,4-二甲氧基苯基)-2-碘丙酸乙酯的合成
        6.4.6 化合物(6)2-乙氧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酯的合成
        6.4.7 化合物(7)3-(3,4-二甲氧基苯基)-2-羟基丙酸乙酯的合成
        6.4.8 化合物(9)3-(3,4-二甲氧基苯基)-1-甲氧基-1-氧代丙-2-基-3-(3,4-二甲氧基苯基)-2-(6-3-((3-(3,4-二甲氧基苯基)-1-甲氧基-1-氧代丙-2-基)氧基)-3-氧代丙-1-烯-1-基)-2,3-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6.4.9 化合物(12)(E)-苯乙烯基(Z)-2-(2,3-二甲氧基-6-((E)-3-氧代-3-((E)-苯乙烯基)氧基)丙-1-烯-1-基)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6.4.10 化合物(13)(Z)-N-(3,4-二甲氧基苯乙基)-2-(6-((E)-3-((3,4-二甲氧基苯乙基)氨基)-3-氧代-1-烯-1-基)-2,3-二甲氧基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6.4.11 化合物(14)3-丁炔-1-基(z)-2-(6-((e)-3-(3-丁炔-1-氧基)-3-氧代-1-烯-1-基)-2,3-二甲氧基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6.5 结果与分析
        6.5.1 化合物(1)3,4-二甲氧基苯甲醛的基本性质与合成分析
        6.5.2 化合物(2)3,4-二甲氧基苯丙烯酸的结构表征与合成分析
        6.5.3 化合物(4)3,4-二甲氧基苯丙酸乙酯的结构表征与合成分析
        6.5.4 化合物(5)3-(3,4-二甲氧基苯基)-2-碘丙酸乙酯的结构表征与合成分析
        6.5.5 化合物(6)2-乙氧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酯的结构表征与合成分析
        6.5.6 化合物(7)3-(3,4-二甲氧基苯基)-2-羟基丙酸乙酯的结构表征与合成分析
        6.5.7 化合物(12)(E)-苯乙烯基(E)-2-(2,3-二甲氧基-6-((E)-3-氧代-3-(((E)-苯乙烯基)氧基)丙-1-烯-1-基基)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分析
        6.5.8 化合物(13)(E)-N-(3,4-二甲氧基苯乙基)-2-(6-((E)-3-((3,4-二甲氧基苯乙基)氨基)-3-氧代丙-1-烯-1-基)-2,3-二甲氧基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分析
        6.5.9 化合物(14)丁基-3-炔-1-基(E)-2-(6-((E)-3-(丁基-3-炔-1-基氧基)-3-氧代丙-1-烯-1-基)-2,3-二甲氧基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分析
    7 结论
第二部分 二苯甲酮系列含氟化合物的制备
    8 全氟烷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与全氟烷基化反应
        8.1 全氟烷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8.2 全氟烷基化反应
        8.3 从全氟烷基卤化物出发进行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9 有关烯丙基醇的研究进展
        9.1 烯丙基醇的亲核取代反应
        9.2 烯丙基醇的异构化反应
        9.2.1 α,α-二芳基烯丙醇的异构化反应
        9.3 本课题研究思路
        9.4 实验内容及路线设计
        9.5 实验结果与讨论
        9.6 反应条件优化
        9.7 底物普适性的研究
        9.8 反应机理预测
    10 结论
    11 数据与表征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8)芘基金属-有机框架NU-1000光催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芘基MOFs概述
        1.1.1 锆核芘基MOFs概述
        1.1.2 其它金属核芘基MOFs概述
    1.2 ATRA反应研究现状
        1.2.1 传统的ATRA反应
        1.2.2 新型的ATRA反应
    1.3 C-F键活化的研究现状
        1.3.1 C-F键脱氟氢化反应研究现状
        1.3.2 C-F键脱氟偶联反应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工作内容
2 芘基金属-有机框架NU-1000 能量转移性质在光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配体1,3,6,8-四(对苯甲酸)芘(H4TBAPy)的合成
        2.2.3 芘基MOFs的制备与活化
        2.2.4 芘基MOFs的测试
        2.2.5 NU-1000 光催化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U-1000 光催化ATRA反应条件优化和控制实验
        2.3.2 NU-1000 光催化ATRA反应底物拓展实验
        2.3.3 NU-1000 光催化ATRA反应机理探究
        2.3.4 NU-1000 光催化炔烃与全氟碘代物之间的ATRA反应
        2.3.5 NU-1000 光催化ATRA反应串联顺式消除
        2.3.6 NU-1000 光催化ATRA反应及串联顺式消除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芘基金属-有机框架NU-1000 光催化C-F键活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配体1,3,6,8-四(对苯甲酸)芘(H4TBAPy)的合成
        3.2.3 MOFs的制备
        3.2.4 MOFs的测试
        3.2.5 NU-1000 光催化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U-1000 光催化HDF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3.3.2 NU-1000 光催化HDF反应底物拓展实验
        3.3.3 NU-1000 光催化HDF反应机理探究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产物NMR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可见光促进的含氟嘧啶及三嗪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杂环化合物简介
        1.1.2 含氟氮杂环化合物的重要性
    1.2 涉及可见光反应的研究背景
        1.2.1 可见光参与反应的意义
        1.2.2 可见光参与反应的类型
    1.3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有机光合成
        1.3.1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概念
        1.3.2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特点
        1.3.3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形成原理
        1.3.4 光诱导激发态电子转移能力估算
        1.3.5 代表性的缺电子和富电子底物的还原电位
        1.3.6 形成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证明
    1.4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在合成上的应用
        1.4.1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C键的构建
        1.4.2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N键的构建
        1.4.3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O键的构建
        1.4.4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S键的构建
        1.4.5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B键的构建
        1.4.6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F键的构建
        1.4.7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P键的构建
    1.5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可见光促进的三组分串联:合成四取代烯烃
    1.1 引言
        1.1.1 概述
    1.2 研究进展
        1.2.1 四取代烯烃的合成进展
    1.3 实验设计
    1.4 四取代烯烃的合成
        1.4.1 反应条件优化
        1.4.2 底物的适用范围
        1.4.3 底物范围扩展
        1.4.4 反应机理的探讨
    1.5 本章小结
    1.6 实验部分
第三章 可见光促进的三组分环化:合成全氟烷基取代的嘧啶
    1.1 引言
        1.1.1 概述
    1.2 研究进展
        1.2.1 嘧啶的合成进展
        1.2.2 多组分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 实验设计
    1.4 可见光促进的三组分环化合成:含全氟烷基的四取代嘧啶
        1.4.1 反应条件优化
        1.4.2 反应底物适用范围
        1.4.3 对照实验
        1.4.4 EDA complex形成的证明
        1.4.5 可能机理
    1.5 本章小结
    1.6 实验部分
第四章 可见光促进的经由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5+1]环化:合成6-多氟烷基均三嗪
    1.1 引言
        1.1.1 概述
    1.2 研究进展
        1.2.1 三嗪的合成进展
        1.2.2 从双胍底物合成三嗪的进展
    1.3 实验设计
    1.4 可见光促进的经由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5+1]环化:合成6-多氟烷基均三嗪
        1.4.1 反应条件优化
        1.4.2 反应底物适用范围
        1.4.3 形成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证明
        1.4.4 对照实验
        1.4.5 光反应量子产率的测试
        1.4.6 可能的机制
    1.5 本章小结
    1.6 实验部分
第五章 光和氧气媒介的自由基C(sp~3)―N(sp~2)交叉偶联:合成N~2-多氟烷基酰基胍
    1.1 引言
        1.1.1 概述
    1.2 研究进展
        1.2.1 酰基胍的合成进展
        1.2.2 氧气在可见光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1.3 实验设计
    1.4 光和氧气媒介的自由基C(sp~3)―N(sp~2)交叉偶联合成N~2-多氟烷基酰基胍
        1.4.1 反应条件优化
        1.4.2 反应底物适用范围
        1.4.3 对照实验
        1.4.4 重水标记实验
        1.4.5 氧气在反应中的作用
        1.4.6 单线态氧气捕获实验
        1.4.7 形成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证明
        1.4.8 循环伏安实验
        1.4.9 理论计算形成三元电荷转移复合物以及其电荷分布
        1.4.10 理论计算与氧气的能量转移过程
        1.4.11 理论计算支持的电子转移过程
        1.4.12 可能的氧气辅助的单电子转移过程
        1.4.13 理论计算可能的氧气辅助的单电子转移过程
        1.4.14 可能的机理
    1.5 本章小结
    1.6 实验部分
第六章 研究展望
    6.1 合成方法学上的应用展望
    6.2 产物在材料领域可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论文实验图表总结与创新点
    一、论文实验图表总结
    二、论文创新点
代表性谱图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氟表面活性剂和氟聚合物(Ⅵ)——“弱位点”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氟磺酸盐
2 基于氟化聚醚的表面活性剂
3 偏氟乙烯的自由基调聚反应及相应的表面活性剂
4 3,3,3-三氟丙烯的自由基调聚反应及相应的表面活性剂
5 偏氟乙烯和3,3,3-三氟丙烯的共调聚物或共聚物及相应的表面活性剂
    5.1 在全氟烷基碘存在下的自由基共调聚
    5.2 在氟化黄原酸酯存在下的可控自由基共聚
6 弱位点氟烷基醚物质的降解性和安全性饱受争议
7 用做PFOS和PFOA替代品的问题
8 结语

四、全氟烷基碘的分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氟代甲基化合物及多氟芳烃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 朱星星.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苯酚催化下不饱和键的氟烷基化反应研究[D]. 朱二林.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3]可见光诱导1,n-烯炔与多氟烷基卤ATRA反应研究[D]. 王硕文. 吉首大学, 2020(02)
  • [4]炔烃参与的多组分自由基串联/亲核环化反应研究[D]. 王强. 兰州大学, 2020(01)
  • [5]基于苯炔前体、卤代烷烃和二氧化碳参与的多组分反应研究[D]. 张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可见光诱导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4+1]环合反应[D]. 赵鑫. 辽宁大学, 2019(01)
  • [7]丹酚酸E衍生物的合成及二苯甲酮系列含氟化合物的制备[D]. 张艳虎.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芘基金属-有机框架NU-1000光催化性质研究[D]. 汪朋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可见光促进的含氟嘧啶及三嗪的构建[D]. 汪锐.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氟表面活性剂和氟聚合物(Ⅵ)——“弱位点”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 邢航,陈现涛,肖进新. 日用化学工业, 2016(06)

标签:;  ;  ;  ;  

全氟烷基碘的分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