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额尔齐斯河流域及某稀有多金属矿废水铀、钍含量分布及其环境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秦欢欢,陈益平,高柏,孙占学[1](2022)在《西藏拉萨河232Th分布特征与所致内照射剂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16个采样点水样,采用ICP-MS测量水样中的232Th含量,获得了研究区水体中232Th分布特征与所致内照射剂量。结果表明,拉萨河水体中232Th含量低于全国地表水平均含量和世卫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标准,但高于长江流域诸河与额尔齐斯河。232Th含量在中游沿程先降后升,在下游波动变化,在堆龙曲支流沿程下降,同时232Th含量随纬度的增大和经度的减小而上升。232Th与Cl-有一定的同源性,与Ca2+、Mg2+、SO42-、HCO3-及TDS有一定的异源性,说明拉萨河周边碎屑岩颗粒在高温高压、风化等作用下由补给水流向河流输送了232Th和Cl-。拉萨河流域居民由饮水途径所摄入的放射性核素232Th所致的内照射待累积剂量当量平均值低于世卫组织推荐的参考值,说明拉萨河河水的放射性水平是安全的,不会对饮用拉萨河河水的居民和动物造成健康危害。
秦欢欢,高柏,黄碧贤,张诗倩,刘昕瑀[2](2021)在《拉萨河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拉萨河中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的污染水平及其对人类的致癌风险,利用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16个采样点水样的238U和232Th含量,采取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推荐的放射性核素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评估不同年龄人群因饮水途径摄入核素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拉萨河中238U和232Th平均活度浓度分别为(2.62±3.46)×10-2Bq·L-1和(2.3±0.478)×10-3Bq·L-1,比我国地表水平均值分别高31%和低61.7%;238U和232Th含量沿程分别呈波动稳定和波动变化的趋势;不同人群平均总致癌风险分别为(4.81±4.61)×10-8(幼儿组)、(2.29±1.81)×10-8(少年组)和(3.08±2.13)×10-8a-1(成年组),均低于1×10-6a-1(US EPA标准)和我国地表水平均致癌风险值,但对幼儿的致癌危害最大;238U和232Th的致癌风险贡献率随年龄的增长分别下降和上升;建议对羊八井镇附近河水进行持续监测,确保地热资源开发不会造成拉萨河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本研究不仅可以为拉萨河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拉萨河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陈欢[3](2019)在《四川马边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和工农业的发展,磷矿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增长,磷矿的开采增加导致了矿山环境问题,并且磷矿石伴有放射性核素,开采利用时会产生放射性环境问题,威胁着环境生态和人类的健康。本论文将马边磷矿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量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磷矿区周围环境不同介质土壤、水系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特征和形态特征,并分析了核素U、Th与P元素的相关性和放射性核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富集。并且在矿区测量了三条剖面的放射性核素分布,对地表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矿区环境放射性的防治措施。主要得到以下成果和结论:(1)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矿区周围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矿区土壤中U元素的平均含量为5.02μg/g,含量范围为0.6014.33μg/g;Th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1.52μg/g,含量范围为1.1524.20μg/g。U元素的平均含量高于全国土壤的背景值U(3.03μg/g),而Th元素的平均含量低于全国土壤的背景值Th(13.75μg/g),这说明磷矿在开采过程中,影响了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分布,U元素的含量在土壤中有明显增高。水系沉积物中U、Th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不大,U元素的平均含量为4.93μg/g,变化范围为2.119.7μg/g,高于我国南方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平均值(3.5μg/g),Th元素的平均含量为8.23μg/g,范围为1.914.2μg/g,低于我国南方水系沉积物背景平均值(13.3μg/g)。可见磷矿的开采是矿区周围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增高的原因之一,可能会增高矿区的放射性水平,产生一定的放射性影响。(2)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磷矿石伴生的放射性核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发生了转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与富集。通过对天然放射性核素U、Th在矿区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及形态特征分析得出,放射性核素迁移富集的基本规律是:放射性核素U在矿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均有富集,在矿石中富集程度最高,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富集程度较低;而核素Th在土壤中的富集较水系沉积物中的高;从矿石-土壤-水系体系的环境介质中,表明核素U比Th活泼,更易发生迁移转化。(3)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U、Ra、Th平均放射比活度浓度为62.04Bq/kg、62.49 Bq/kg、46.79 Bq/kg,水系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平均放射比活度浓度为60.88 Bq/kg、61.32 Bq/kg、33.43Bq/kg,其中U、Ra的平均放射比活度浓度都高于全国的平均值U=38.5 Bq/kg,Ra=37.6 Bq/kg,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的核素Th的平均比活度浓度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由此可见,马边磷矿的开采对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影响较小。(4)磷矿区岩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U、Ra、Th、K比活度浓度平均值为68.01Bq/kg、68.51 Bq/kg、88.76 Bq/kg、957 Bq/kg,由此产生矿区地表1m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平均为128.15nGy/h,高于全国平均值81.5nGy/h,年有效剂量率平均值为157.17μSv/a,小于UNSCEAR给出的正常地区平均值460μSv/a,因此马边磷矿区的开采对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该区的放射水平仍处于正常。
邹兆庄,夏子通,张保增,王玮[4](2015)在《铀矿山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初探》文中提出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铀矿山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等进行分析,总结铀矿山场地的污染特点,并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调研。结合对现有土壤修复技术的讨论,论述适用于铀矿山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技术;初步探讨我国铀矿山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提出一种可行的修复技术。
李若愚[5](2014)在《我国稀土尾矿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及处置技术评估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但稀土采矿和冶炼产生大量尾矿,尾矿堆积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稀土尾矿产生的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状况目前不清,难以准确评价稀土尾矿处置后产生的环境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典型地区开展稀土尾矿处理处置环境影响调查,对所采用的稀土尾矿处理处置技术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技术评估。本文首先对我国稀土尾矿处置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稀土矿的采矿和冶炼产生大量的尾矿,堆积的尾矿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回收利用率低,已经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选择我国内蒙古包头为典型地区,针对包头地区稀土尾矿库和白云鄂博采矿区进行环境影响调查。通过环境放射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包头稀土尾矿库和白云鄂博矿区排放的尾矿已经造成周边土壤受到钍污染,钍在包头稀土尾矿库周边土壤中的分布主要受包头市风场的影响,受到钍污染的土壤总面积为87.58km2。白云鄂博矿区土壤中钍的来源主要是稀土尾矿堆,分布受风力作用、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壤剖面分析表明土壤表层中钍来至外源贡献。包头尾矿库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放射性水平安全,可以作为居民生活用水。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稀土尾矿处置技术的评估体系,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评估体系由工艺技术、污染排放、经济效益和运行管理复杂性4个准则层组成,分为26个指标层。包头稀土尾矿湿式处置工程现状的评估结果为47.58,包头稀土尾矿干堆处置工程现状的评估结果为47.75。结果表明包头稀土尾矿处置的现状较为差,原因在于包头稀土尾矿湿式和干堆处置仅是利用液封和脱水手段对尾矿进行封闭或半封闭的处理,难以高效的控制尾矿中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应尽快进行尾矿处置技术的更新工作,并对现有的尾矿处置地区进行相应的环保措施改造,尽可能的有效控制尾矿污染物。
吴涛,康厚军,石正坤[6](2013)在《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铀》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铀含量的方法。土壤样品称样0.200 0 g,用硝酸6.0 mL、盐酸2.0 mL、氢氟酸2.0 mL于微波消解仪中消解完全。选择波长为385.958 nm的谱线作为铀的分析线。方法的检出限(3σ)为0.15 mg·L-1。方法用于分析国家标准物质GBW(E)080173,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方法的回收率在92%~106%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0)为1.0%。
程馨[7](2012)在《磷矿开采中放射性核素迁移富集规律及环境效应 ——以开阳磷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农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磷矿资源的开采量逐年攀升,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放射性环境影响问题,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本论文以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勘察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矿区近地表环境介质土壤、水体及水系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特征及放射性核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富集规律。同时,对矿区陆地环境外照射水平进行了评价,探讨了放射性核素在典型地质剖面上的分布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磷矿开发利用过程中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治与防护措施。主要获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磷矿资源开采对矿区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放射性影响。研究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钍的平均含量为11.34μg/g,铀的平均含量为4.59μg/g,钍和铀的含量均高于世界土壤中钍(9μg/g和铀(2μg/g)的平均含量及地壳丰度(铀:2.7μg/g,钍:9.6μg/g)值,同时也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如湘江谷地、天津等地土壤中铀含量;洋水河河水中钍的浓度很低,平均只有0.0015ng/mL,几乎接近于0,而铀的浓度高于钍的浓度,平均为0.89ng/mL,低于我国河水中铀的平均浓度(1.66ng/mL),高于世界河水中铀的平均浓度(0.309ng/mL),同时也高于我国南方部分河水中铀的浓度。可见,磷矿资源采选过程对矿区水体造成一定程度放射性影响,尤其是核素铀较为明显,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洋水河水系沉积物中钍的平均含量为5.43μg/g,低于我国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平均值(9.33μg/g),铀的平均含量为4.95μg/g,高于我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平均值(2.21μg/g)2.24倍,同时也高于石亭江、沱江、长江水系沉积物中铀的平均含量。(2)对同一环境体系不同环境介质之间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和比值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铀的分布范围较广,在岩石、土壤、水体及水系沉积物中均有分布,并且在岩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分布与分配程度相当,在水体中的浓度相对较小;而钍则是从岩石中向外迁移而进入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并形成富集,而且,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最高;在水体中,铀的富集程度远远高于钍的富集程度,钍在水体中几乎不形成富集,这就使得内生作用中紧密共生的铀和钍在表生环境中发生了分离,水体成为了放射性核素铀、钍分离的界质。(3)开阳磷矿洋水矿区陆地环境辐射安全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铀、钍、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37×10-6、10.41×10-6、2.15%,均高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委会(UNSCEAR)公布的土壤中放射性核素铀、钍、钾的平均含量(铀:2.0×10-6、钍:6.3×10-6、钾:1.2%)的2.67倍、1.65倍、1.8倍;矿区陆地环境1m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22.93(pGy/s),与全国平均空气吸收剂量率(22.64pGy/s)基本一致,略高于贵州省原野伽玛空气吸收剂量率本底值17.64pGy/s;居民平均年有效剂量为0.43mSv,低于世界平均年有效外部剂量限值0.46mSv,因此可以认为本区属于正常辐射水平地区;矿区内照射指数IRa为0.11<1.0,外照射指数Ir为0.38<1.3,矿区内外照射指数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对A类或B类装修材料的要求。(4)放射性核素在典型地质剖面上的变化情况表明:矿区内放射性核素含量异常点很少,没有形成高辐射场区,只有其中一条剖面上有一个异常点,初步推断为岩性不同所致。从整体来看,在所测剖面上放射性核素钍和钾的相关性较好,而钍和铀的相关性较差。总之,磷矿资源的采选活动对矿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放射性影响,对水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希望有关单位及部门加强防治与防护措施,降低或减少矿业活动对环境造成辐射影响。
宋昊,施泽明,倪师军,张成江,郑林,黄小东[8](2011)在《四川省绵远河水系重金属物源探讨及环境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沱江流域绵远河水系中重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在查明水系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了探讨和解释,综合评价了绵远河流域水系各段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绵远河水中元素分析结果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通过因子分析表明水系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磷化工工业、磷矿石淋溶风化及农业施肥等方面。通过计算水系各段的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给出了水系各段污染程度的排序、分级结果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绵远河水系上游城镇受污染程度比较低,而中下游是本次所关注流域中污染程度较高的水系段。水系各段的不同污染程度与下游变缓的地势梯度、沿岸分布密集的磷化工工业、农业生产等因素有关。
杨彦丽,周谙非,陈光[9](2009)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饮料中的铀》文中指出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饮料中的铀.对不同基质的饮料进行了前处理方法的摸索,从精密度和回收率考察了方法的准确性,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7%—8.21%(n=6),加标回收率为96.0%—109.0%,方法检出限为0.010μg.l-1,方法准确可靠.
谭秋,李阳兵,杨晓英[10](2009)在《贵州连续性碳酸盐岩地区石漠化的岩性差异》文中认为选择以连续性灰岩、白云岩为基底的,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源提取其石漠化信息,对不同地貌区中石漠化分布的岩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岩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地貌区变化敏感,随着高原区到峡谷区的过渡,石漠化发生愈频繁兼强度加大;白云岩小流域中斜坡区石漠化景观发生频率高且强度大,峡谷区石漠化面积虽大但不严重,高原区生态环境最优。在石漠化小流域恢复中提出了以空间地域分异为指导的分级治理原则。首先以岩性作为分级指标,灰岩优先于白云岩地区。灰岩地区中以高原区为生态恢复的首选,其次是峡谷区。白云岩的斜坡区是治理重点,高原区随后。
二、额尔齐斯河流域及某稀有多金属矿废水铀、钍含量分布及其环境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额尔齐斯河流域及某稀有多金属矿废水铀、钍含量分布及其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拉萨河232Th分布特征与所致内照射剂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1.3 232Th所致内照射剂量估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河水中232Th含量与分布特征 |
2.2 水化学与232Th含量的关系 |
2.3 放射性核素232Th所致内照射剂量 |
2.4 与其它河流的比较与分析 |
3 结论 |
(2)拉萨河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水样采集和实验方法 |
1.2 放射性核素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 |
2.1 238U和232Th含量和分布特征 |
2.2 水化学条件对238U和232Th分布的影响 |
2.3 238U和232Th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 |
2.4 不同河流致癌风险评估的比较与讨论 |
(3)四川马边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磷矿资源概况及环境影响 |
1.2.2 磷矿区放射性研究现状 |
1.3 工作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6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地层 |
2.1.4 区域含磷岩系特征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3 矿产资源概况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 样品采集 |
3.2 实验仪器 |
3.3 样品处理与测试 |
第4章 磷矿区放射性特征分析 |
4.1 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4.2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4.3 放射性核素形态分析 |
4.3.1 土壤放射性核素形态特征 |
4.3.2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形态特征 |
4.3.3 磷矿区水系沉积物与土壤放射性核素形态对比 |
4.4 放射性核素与磷元素相关性及分布特征 |
4.4.1 土壤中铀钍元素与磷元素相关性分析 |
4.4.2 土壤中铀钍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4.4.3 土壤剖面铀钍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4.4.4 水系沉积物中铀钍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4.5 不同介质中铀钍的迁移转化规律 |
4.5.1 铀钍的化学性质 |
4.5.2 铀钍的迁移转化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磷矿区放射性水平综合评价 |
5.1 铀钍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富集程度评价 |
5.1.1 土壤中铀钍的富集程度评价 |
5.1.2 水系沉积物中铀钍的富集程度评价 |
5.2 地质剖面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5.3 磷矿区辐射水平评价 |
5.3.1 土壤放射性水平评价 |
5.3.2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水平评价 |
5.3.3 剖面放射性水平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及防治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铀矿山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铀矿冶 |
1.1 矿山开采 |
1.2 选矿水冶 |
2 铀矿山污染场地 |
2.1 污染来源 |
2.2 污染物特征 |
2.2.1 废气 |
2.2.2 废水 |
2.2.3 固体废弃物 |
3 治理方法和技术 |
3.1 生物修复技术 |
3.2 物理修复技术 |
3.3 化学修复技术 |
3.3.1 固化/稳定化技术 |
3.3.2 化学淋洗技术 |
3.3.3 氧化-还原技术和光催化降解技术 |
3.3.4电动力学修复 |
5 结 语 |
(5)我国稀土尾矿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及处置技术评估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2 尾矿处置技术及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尾矿的处理处置技术分析 |
1.2.2 我国稀土尾矿的环境影响研究分析 |
1.3 尾矿处理处置技术评价研究现状分析 |
1.4 我国稀土尾矿处置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稀土尾矿处置现状及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法的确定 |
2.1 我国稀土尾矿处置现状分析 |
2.1.1 矿物型稀土矿尾矿处置现状 |
2.1.2 离子型稀土矿尾矿处置现状 |
2.2 稀土尾矿的放射性环境监测方法 |
2.2.1 包头地区稀土尾矿周边土壤环境采样方法 |
2.2.2 包头地区稀土尾矿周边水体环境采样方法 |
2.2.3 仪器及试剂参数 |
3 包头地区稀土尾矿处置的放射性环境影响分析 |
3.1 土壤环境放射性Th含量统计分析 |
3.1.1 包头稀土尾矿库周边土壤放射性Th影响分析 |
3.1.2 白云鄂博矿区土壤放射性Th影响分析 |
3.2 包头稀土尾矿库周边水体放射性Th和U影响分析 |
3.2.1 包头尾矿库周边水体的Th和U含量分布 |
3.2.2 包头尾矿库周边区域水体U/Th含量比 |
3.2.3 包头河道水中Th和U含量分布 |
3.2.4 Th和U放射性活度定量及环境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稀土尾矿处置技术评估体系的构建 |
4.1 稀土尾矿处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建立稀土尾矿处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步骤 |
4.1.2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3 稀土尾矿处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4.2 稀土尾矿处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稀土尾矿处置技术评估指标选取 |
4.2.2 各项评估指标的意义及指标分级 |
4.3 尾矿处置技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权重数据收集 |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4 稀土尾矿处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验证(包头地区) |
4.4.1 包头稀土尾矿湿式处置技术现状评估 |
4.4.2 包头稀土尾矿干堆处置技术现状评估 |
4.4.3 包头稀土尾矿技术评估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铀(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消解溶剂配比的选择 |
2.2 分析谱线的选择 |
2.3 射频功率的选择 |
2.4 雾化器压力的选择 |
2.5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2.6 方法的精密度与回收率 |
2.7 方法的准确度 |
(7)磷矿开采中放射性核素迁移富集规律及环境效应 ——以开阳磷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项依据及意义 |
1.2 含铀磷矿资源概况及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含铀磷矿资源概况 |
1.2.2 我国磷矿开采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
1.2.3 环境外照射来源及健康效应 |
1.2.4 磷矿区放射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研究区环境放射性污染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水系分布概况 |
2.3 矿产资源概况 |
2.4 地质概况 |
2.4.1 地层 |
2.4.2 构造 |
2.4.3 构造 |
2.4.4 含磷岩系地质特征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 样品采集 |
3.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介绍 |
3.2.2 样品测试 |
第4章 磷矿区放射性特征分析 |
4.1 岩石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4.2 土壤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4.3 水体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4.4 水系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4.5 近地表大气尘放射性核素含量特征 |
4.6 不同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富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磷矿区辐射安全评价 |
5.1 典型地质剖面放射性核素的变化 |
5.2 矿区辐射安全评价 |
5.2.1 辐射水平评价所需基本方法介绍 |
5.2.2 外照射水平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磷矿放射性防治对策与措施 |
6.1 放射性防治措施 |
6.2 辐射防护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四川省绵远河水系重金属物源探讨及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 空间分布特征 |
3.3 物源探讨 |
3.3.1 因子分析初始结果 |
3.3.2 正交因子计算 |
3.4 水质综合评价 |
(1) 各取样点的主因子得分计算:将主因子表示为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 |
(2) 水系各段污染程度评价的综合得分计算: |
(3) 沱江流域水系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分级及讨论. |
4 结论 |
(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饮料中的铀(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
2.2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回收率 |
2.3 实际样品检测数据和精密度实验 |
3 结论 |
(10)贵州连续性碳酸盐岩地区石漠化的岩性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的选取及概况 |
1.1 研究区的选取 |
1.2 研究区的概况 |
2 研究数据的获取 |
3 结果分析 |
3.1 灰岩流域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分布 |
3.2 白云岩流域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分布 |
3.3 流域间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对比 |
4 结 语 |
四、额尔齐斯河流域及某稀有多金属矿废水铀、钍含量分布及其环境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拉萨河232Th分布特征与所致内照射剂量分析[J]. 秦欢欢,陈益平,高柏,孙占学.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2(02)
- [2]拉萨河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J]. 秦欢欢,高柏,黄碧贤,张诗倩,刘昕瑀. 生态毒理学报, 2021(04)
- [3]四川马边磷矿区环境放射性影响评价[D]. 陈欢.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铀矿山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初探[J]. 邹兆庄,夏子通,张保增,王玮.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5(01)
- [5]我国稀土尾矿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及处置技术评估体系构建[D]. 李若愚.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6]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铀[J]. 吴涛,康厚军,石正坤.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3(02)
- [7]磷矿开采中放射性核素迁移富集规律及环境效应 ——以开阳磷矿为例[D]. 程馨.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 [8]四川省绵远河水系重金属物源探讨及环境质量评价[J]. 宋昊,施泽明,倪师军,张成江,郑林,黄小东. 地球与环境, 2011(04)
- [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饮料中的铀[J]. 杨彦丽,周谙非,陈光. 环境化学, 2009(06)
- [10]贵州连续性碳酸盐岩地区石漠化的岩性差异[J]. 谭秋,李阳兵,杨晓英. 矿物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