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4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虹,李可建[1](2014)在《中风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益气活血方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中风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益气活血方药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中风后遗症期,通心络胶囊及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证候类型,气虚血瘀生风作为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张铭仁[3](2013)在《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临床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即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治疗组则采用针灸配合整脊疗法治疗,进行对比观察。7天为一个疗程,.以6个疗程为限,同时采用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SF-36评分、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观察实验两组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即针灸配合整脊疗法组40例,传统针灸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针灸取穴采用醒脑调神,疏通经络的方法,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治疗组则采用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采用上述针灸治疗方法外,还配合整脊疗法。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者脊椎棘突,向对侧推按,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并随症加减:如患者口眼歪斜,加用收放法;语言不利,加拇指压法;血压升高,加扫散法;小便失禁,加用指拨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疗程与针灸治疗组相同。两组都治疗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间隔3天,以6个疗程为限,共计60天。同时采用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SF-36评分、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观察实验两组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性别构成,年龄组成以及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以及SF-36评分比较,p>0.05。2.实验两组应用ADL评分的比较结果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5.051(p=0.000),由于p<0.01,因此两组在实验后比较,ADL评分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显示,T=0.651(p=0.072),提示对照组自身实验前后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显示,T=-6.002(p=0.000),由于p<0.01,提示在实验前后,治疗组的ADL评分有显着性区别。治疗组的ADL评分有显着升高,根据ADL评分的标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从中度依赖改善为轻度依赖。而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变化。3.实验两组应用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的比较结果经过秩和检验发现:Z=-2.517,p=0.012;p<0.05,提示实验前,两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在阶段上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自身前后,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Z=-1.289,p=0.197,提示对照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自身前后,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Z=-3.174,p=0.002,p<0.01。提示治疗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有显着性差异。4.实验两组应用FIM评分标准的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7.003(p=0.000),由于p<0.01,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IM得分改善情况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1.243(p=0.042),由于p<0.05,说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FIM得分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6.117(p=0.000)由于p<0.01,说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FIM得分有显着性差异。5.实验两组应用SF-36评分标准的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6.002(p=0.000),由于p<0.01,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SF-36评分改善情况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1.117(p=0.030),由于p<0.05,说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SF-36评分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5.747(p=0.000)由于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对于SF-36评分也有显着性差异。6.实验两组应用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经过秩和检验,Z=-2.823(p=0.005),由于p<0.05,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7.实验两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的比较经过秩和检验,z=-2.776(p=0.006),由于p<0.01,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改变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改变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前,实验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组成以及ADL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FIM评分以及SF-36评分都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ADL评分的比较,治疗组的ADL评分有显着升高,根据ADL评分的标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从中度依赖改善为轻度依赖。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没有显着性变化。3.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评定表Brunstron测定的比较,对照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恢复的阶段情况。4.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FIM评分标准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发现,对照组与治疗组都能显着改善FIM得分。5.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SF-36评分标准的比较,两组SF-36评分改善情况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发现,对照组与治疗组都能显着改善SF-36评分。6.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7.实验后,实验两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改变优于对照组。
娄勍,谢君[4](2012)在《络病理论与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关于络病理论与现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基础、临床、实验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吴以岭教授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研制出络病学说的代表方剂通心络胶囊且广泛应用于临床。相信随着更多更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络病理论对于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的阐释、临床治疗将会发挥更大指导作用。
郭会军,杨建宇,李彦知,白桦[5](2011)在《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由此而引起的瘫痪、失语、痴呆等后遗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郭石[6](2011)在《中药铜铅镉含量测定与无机离子树脂驱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预防、保健、调节人体机能等方面,有合成药物无可替代的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80%的人口在使用中药。然而,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严重障碍,阻碍了中药事业的发展。重金属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化系统毒性;我们国家对铅、镉、铜、砷、汞等重金属总量规定了限定标准。通过查阅文献统计了当前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发现:大部分中药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有些超标还比较严重;超标严重程度为Cd> Hg>Pb >As >Cu;Cd的超标率高达26.3%。重金属的驱除方法目前主要有超临界CO2萃取法,大孔树脂螯合技术,絮凝法等。至今还未见无机离子树脂用于中药重金属污染驱除的文献报道。为了解市售中药的重金属污染情况,筛选了15种常用中成药,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铅和镉的含量,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铜的含量。通过测试结果分析我们得到:通心络的铜的含量为32.25mg.kg-1,铅的含量为16.937 mg.kg-1,镉的含量为0.589 mg.kg-1;桑菊感冒片中镉的含量为0.3685 mg.kg-1。这些均超出了我国2001年对外贸易合作部制订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参照药典的基础上建立了15种中成药铜铅镉含量测定的方法,通过比较湿法消解和干法灰化法处理的样品发现,通心络稀释若干倍铜的测定湿法消解测定值0.9μg. g-1高于干法灰化0.69μg.g-1;铅的干法灰化测定是358ng.g-1测定值高于湿法使用PTEE消解305 ng.g-1;加入10%的硝酸溶解干法消解的灰烬,铅的测定值为365 ng.g-1没有减少,铜的测定值0.91μg.g-1有提高;选择干法灰化,酸溶法更适合中药铜铅镉原子吸收法含量测定的前处理。镉的测定值也有干法灰化测的值9.7ppb,加入10%的硝酸溶解得到结果10.6 ppb,选择干法灰化,酸溶法更适合中药铜铅镉原子吸收法含量测定的前处理。选择了重金属含量较高的通心络胶囊作为无机离子树脂驱除技术研究对象,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是临床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疾病有很好疗效;对于脑梗死、脑缺血、脑出血、中风后遗症有明显的疗效。建立了HPLC法,测定了中药通心络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把药典中用70%甲醇超声处理改成了无毒的70%乙醇。通过研究发现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快捷、操作方便,并用该方法测定了通心络中芍药苷的含量。采用无机离子树脂驱除通心络中铜铅镉的实验,找到了一种有效驱除重金属的方法:将通心络样品经处理后上无机离子树脂柱,测定上柱前后这三种重金属和有效成分芍药苷含量变化,计算铜铅镉的驱除率和有效成分芍药苷的回收率,通过测试发现三种树脂芍药苷的收率都超过了95%:SIB-1树脂> SICu树脂> SI-2树脂,其中SIB-1树脂处理后回收率高达101.04%,SICu树脂对铜的驱除率达100%,是一种驱除铜的有效材料。SIB-1树脂优于SI-2树脂,两种树脂对铅的驱除率达95%以上。三种树脂对镉的驱除效果不够理想最高为85%。由于SIB-1树脂芍药苷的回收率和驱除铅的效果显着,对于该树脂驱除三种重金属的影响因素:洗脱剂的醇度、温度、PH值、洗脱剂流速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70%乙醇,1.5mL/min流速,1.7倍量的树脂,PH为6,温度25°C,洗脱剂用量为9倍量体积的树脂效果最好。
韩旭[7](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何穗智,邓卓燊,吴伟康,刘素芳,欧顺云,曾百乐[8](2007)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5月)、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6年5月)、MEDLINE(1996-2006年5月)、Cochrane图书馆,手工检索初步入选的所有文献,获取并评价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然后分别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7篇随机对照研究,3336例患者,其中通心络胶囊组1764例,对照组1572例。在总有效率方面,31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按病种分类作亚组分析时,7个治疗急性脑梗塞的RCT研究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极少发生,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通心络与其他药物比较,可以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限制,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与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的、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李可建[9](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费利军[10](2006)在《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近况》文中认为回顾了近些年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药研究近况,即中医的病机、辨证论治、专病专方、中成药和单味药以及针灸和康复疗法等内容,肯定了中医药的疗效,并指出建立确切的疗效评价标准和规范的治疗方案是推动研究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4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4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风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 |
1.2 选择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选择方法 |
1.4 分组、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1.6 效应指标 |
2 结果 |
2.1 检索与选择结果 |
2.2 纳入研究概述 |
2.3 纳入研究质量 |
2.4 统计结果 |
2.4.1 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4.2 敏感性分析 |
2.4.3 失效安全数 |
3 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2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3.3 循证检验中风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
(3)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规范化 |
1.4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
1.5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按摩推拿综合治疗 |
2 整脊疗法的研究进展 |
2.1 整脊疗法历史源流 |
2.2 整脊疗法常用手法 |
2.3 整脊疗法的临床应用 |
3 西医治疗脑梗死及脑出血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3.1 西医对于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 |
3.2 西医对于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 |
第二章 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 |
2.4 技术路线 |
2.5 实验记录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病例治疗前差异检验 |
3.2 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 |
4 实验结论 |
5 讨论 |
5.1 针刺方法 |
5.2 整脊疗法与推拿 |
5.3 整脊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可能作用机理 |
5.4 整脊仍要坚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5.5 疗效评价标准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络病理论与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
1.1 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 |
1.2 病理生理研究 |
1.3 “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 |
2 临床研究 |
3 实验研究 |
4 展 望 |
(5)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机认识 |
2 辨证论治 |
2.1 分期辨治法 |
2.2 直接辨治法 |
3 主方加减治疗 |
3.1 补气活血方 |
3.2 滋补肝肾方 |
3.3 健脾益气方 |
3.4 化痰通络法 |
4 中成药及单验方治疗研究 |
5 单味药治疗 |
6 针灸与康复疗法 |
7 后遗症 |
8 中风的危险因素 |
9 结语 |
(6)中药铜铅镉含量测定与无机离子树脂驱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1 有关限定标准 |
2 中药中重金属污染情况 |
3 污染的来源 |
4 重金属测定方法 |
5 对策 |
6 本节结语 |
第二节 通心络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概况 |
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2 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 |
3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4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 |
5 高脂血症 |
6 冠心病 |
7 室性早搏 |
8 肺心病 |
9 脑血管疾病 |
10 通心络胶囊在其它疾病临床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
11 结语 |
第二章 15 种中成药中铅镉铜有害重金属含量测定 |
1 实验仪器、试剂、样品材料 |
1.1 仪器 |
1.2 样品、标准物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仪器工作条件 |
2.2 样品的制备 |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准确度实验 |
2.6 测定结果 |
3 影响因素的考察 |
3.1 干法灰化与湿法消解结果的考察 |
3.2 有机物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无机离子树脂驱除中成药通心络中铜、铅、镉研究 |
第一节 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2 实验方法 |
3 通心络供试品芍药苷含量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无机离子树脂柱驱除中成药通心络铜铅镉实验 |
1 仪器、试剂、样品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影响因素的考察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Abbreviation |
致谢 |
(7)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2.3 病机转化 |
2.4 病势发展转归 |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3.1 辩证分型标准 |
3.2 临证分型 |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1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
1.1 基本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危险因素 |
1.4 发病机制 |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
2.1 ApoE的结构 |
2.2 ApoE的功能 |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
3.1 ApoE基因多态性 |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4.1 ApoE与血脂水平 |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
5.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4 讨论 |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2.3 合并用药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一般记录项目 |
3.2 观察记录项目 |
3.3 检测方法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
(8)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总有效率 |
2.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SNSS) |
2.2.3 死亡率 |
2.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
3.2 药物不良反应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10)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机认识 |
2 辨证论治 |
3 专病专方 |
3.1 益气活血法 |
3.2 化痰通络法 |
3.3 滋补肝肾法 |
3.4 熄风化痰、逐瘀通经法 |
4 中成药及单验方治疗研究 |
5 针灸与康复疗法 |
6 结语 |
四、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4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风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 马丽虹,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5)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针灸和整脊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张铭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4]络病理论与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J]. 娄勍,谢君. 中医研究, 2012(04)
- [5]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回顾[J]. 郭会军,杨建宇,李彦知,白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18)
- [6]中药铜铅镉含量测定与无机离子树脂驱除技术研究[D]. 郭石. 河南大学, 2011(08)
- [7]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何穗智,邓卓燊,吴伟康,刘素芳,欧顺云,曾百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2)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近况[J]. 费利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