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散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双黄连散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一、双黄连粉针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城[1](2020)在《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肠癌(colon cancer,CC)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在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临床观察发现,结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于晚期,现有的治疗方案,预后和结局均较差。因此,探究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是结肠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ysyloxidase-like2,LOXL2)参与肿瘤的发生及演进过程,并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LOXL2最初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分泌蛋白,分布于细胞外,主要功能是催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共价交联,对生理上维持ECM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病理上促进纤维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研究发现,LOXL2也参与了细胞内的反应,可以调控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缺氧等,在肿瘤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但是目前LOXL2在结肠癌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进一步确认LOXL2在临床结肠癌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结肠癌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确切作用与具体机制,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LOXL2在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使用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显示,LOXL2在结肠癌患者的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通过LOGpc在线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提示,LOXL2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相关,其表达水平可用于对处于Ⅱ期~Ⅲ期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级。接下来,我们对LOXL2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肠癌组织微阵列IHC检测和公共数据库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LOXL2与CAFs的表达分布呈正相关;应用肿瘤细胞或重组LOXL2蛋白(rLOXL2)刺激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细胞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普通成纤维细胞被激活为CAFs;同时Transwell结果提示,肿瘤细胞或rLOXL2激活的CAFs可以进一步促进结肠癌CT26细胞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在结肠癌防治方面,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发现双黄连所含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与抗肿瘤密切相关,最终筛选得到“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酯苷A”三个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并配伍组成双黄连组分中药。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此为研究基础,先是基于均匀设计试验法,应用CCK-8实验、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对双黄连组分中药各组分进行剂量和比例的优化,得到抗肿瘤活性最强的配方;然后通过肿瘤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双黄连组分中药的抗肿瘤活性。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作用机制方面,我们制备皮下荷瘤小鼠和肺损伤合并肿瘤血转移小鼠模型,通过对皮下肿瘤组织和肺转移灶的Western Blotting和IHC染色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可以抑制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表达;我们收集双黄连组分中药孵育的CAFs的培养上清,将其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CT26细胞,通过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能够显着抑制CAFs诱导的CT26细胞迁移和侵袭;应用分子对接技术,我们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与LOXL2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在体内实验中,对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的IHC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也提示,双黄连组分中药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组织中LOXL2的蛋白表达;在体外细胞水平,双黄连组分中药对与CAFs共培养的结肠癌细胞中LOXL2蛋白表达水平也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LOXL2在结肠癌中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生长增殖及不良预后相关;肿瘤细胞来源的LOXL2能够激活CAFs,活化的CAFs又可以反馈作用于结肠癌细胞,显着促进其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双黄连组分中药不仅可以在体内、外直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还可以通过干预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活化间接地影响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LOXL2表达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郭淳[2](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孙启慧[3](2019)在《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和组方结构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表征、指纹图谱建立、体内外药效学实验、大数据谱效相关分析以及多组学联合等研究,阐明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揭示其组方配伍规律,探寻该药物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进而,建立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并对组方进行优化加减,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收集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双黄连口服液共计50批,不同产地、厂家和批次的金银花、黄芩和连翘各10批,原药材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双黄连口服液制备方法,分别制备双黄连制剂复方、拆方以及各单味药制剂共计70批。在课题组前期对双黄连口服液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双黄连制剂的LC-QTOF/MS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筛选共有峰并对其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内外抗RSV和体外抑菌的药效学实验。体内抗RSV以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肺组织病理切片以及不同的炎性因子为检测指标;体外抗RSV以治疗指数(TI)为指标;体外抑菌以抑菌率为指标,判断双黄连制剂的体内外药效。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配伍方式的双黄连制剂中药效物质进行敏感度和贡献度分析,探寻双黄连制剂中针对不同药理实验发挥关键作用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断该复方的君、臣配伍关系。另外,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法建立双黄连制剂的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4.采用LC-MS/MS技术分别对小鼠的肺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使用R语言、XCMS、SPSS以及SIMCA-P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小鼠肺组织中蛋白质和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性变化,筛选差异性蛋白以及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寻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作用靶点和机理。结果:1.通过标准品对照,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解析以及结合文献报道,对双黄连制剂复方制剂中的93个成分进行了初步定性,其中45个来源于金银花,26个来源于黄芩,22个来源于连翘,明确了双黄连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双黄连制剂中的48个出峰稳定、线性良好的物质峰进行了相对定量。2.采用PLS建模综合评价不同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药效结果显示,RSV小鼠模型复制成功,体重、脏器指数、肺组织病理切片、炎性因子等各项药理指标显示模型组小鼠病变严重,经不同配伍的双黄连制剂干预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状态,其中购买的双黄连口服液和制备的双黄连口服液整体药效最好,在其他各拆方和单味药中连翘表现出相对较好的体内抗RSV的效果。体外抗病毒和抑菌实验结果显示:购买的50批双黄连口服液体外抗RSV效果差别较大,TI值在4-40之间;原型药2倍稀释液体外抑菌效果在60%-95%之间;实验室制备的双黄连制剂复方治疗效果显着,其他拆方和单味药均未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RSV的效果,体外抑菌结果显示双黄连制剂复方以及单味药连翘效果十分显着均达到85%以上。3.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外抑菌结果影响显着的成分包括槲皮素、金丝桃苷、连翘苷等物质大多来自于连翘药材,说明双黄连制剂在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来自连翘,组方中连翘发挥了主要的药效作用。双黄连制剂体外抗RSV的主要化学成分来自金银花,分析结果显示金银花中的咖啡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断氧马钱子苷等成分与抗RSV关联度大,影响显着,组方中发挥主要药效作用的为金银花。采用LS-SVM法分别构建了60批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外抑菌和抗RSV的谱-效关系数学模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对每批样品的拟合药效结果偏差均在0.35%以内,验证样本的相对偏差均在5%以内。4.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38个与该模型以及药物干预密切相关的差异性蛋白,包括Cd81,Oas3,Rock1等这些差异性蛋白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免疫系统过程,防御反应过程,花生四烯酸结合过程,Toll样受体结合过程等。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代谢异常包括:牛磺酸、葡萄糖、氨基酸、甘油磷脂等物质,给药组小鼠中以上多种代谢异常的物质趋于正常,主要涉及TCA循环、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结论:1.双黄连复方制剂中含有多种药效成分,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外抗RSV均有显着的治疗作用。2.指纹图谱与药效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双黄连制剂体外抑菌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主要来自连翘,体外抗RSV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主要来自金银花;该结果量化分析了双黄连组方中主要药效成分及其归属,科学阐释了双黄连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复方中药配伍及组分新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双黄连制剂复方构建的数学模型不仅可以单纯根据指纹图谱信息对药物进行质量评价,而且能够做到根据指纹图谱预测药效结果,可以为双黄连口服液谱效相关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进一步实现药物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准确性。4.多组学联合实验发现双黄连复方制剂治疗RSV感染的小鼠模型作用靶点与炎症过程和免疫过程密切相关;小鼠在感染RSV以后机体多种内源性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包括牛磺酸、苯丙氨酸、葡萄糖、甘油磷脂等;双黄连复方制剂能够在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TCA循环等多个代谢通路上对RSV感染引起的代谢紊乱进行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使机体紊乱的代谢水平逐步恢复正常,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段笑娇[4](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排名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对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疗效已被众多学者通过循证医学理念,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证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且缺乏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来证明中药注射剂间疗效的优劣,这就使得临床医务人员无法快速甄选出疗效更好、更适合的优势中药注射剂品种。鉴于此,探索新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证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干预措施成为最佳方案的概率,从而得到各干预措施的疗效排序。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小儿支原体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疱疹性咽峡炎为切入点,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网状Meta分析方法。根据国际公认的PICOS原则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来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分析的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用Stata软件调用WinBUGS结果得出曲线下面积概率值,并绘制网状关系图、比较-校正漏斗图、不一致性检验图、聚类分析图,以预测干预措施的优劣排序,甄别最优干预措施。研究结果(1)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结果纳入了 155个RCTs,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川芎嗪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丹红注射剂、黄芪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以及9个不同的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都比仅用西医常规疗法效果好,且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比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效果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方面,与仅用西医常规相比,参麦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FVC,此外,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较喜炎平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FEV1%;对于血气分析指标来说,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降低患者PaCO2的效果更明显,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提高患者Pa02的能力更好。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在FEV1/FVC、酸碱度、白细胞总数方面疗效最好;参麦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分别是FEV1%、Pa02、PaC02、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考虑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FEV1%、临床总有效率和C反应蛋白,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更好:针对临床总有效率和Pa02,细辛脑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更好。(2)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7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以及8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除细辛脑注射剂之外的4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均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较仅用阿奇霉素,可以减少患者X线体征恢复时间;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TNF-α、IL-6水平;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喜炎平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其余四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减少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痰热清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成为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减短退热时间、改善TNF-α、IL-6水平方面效果最好;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为减少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X线体征恢复时间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退热时间、住院时间、TNF-α水平综合分析时,疗效较为明显。(3)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8个RCTs,涉及6种中药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7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结局指标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优于仅用西医常规。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此外,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也是最好的;而在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炎琥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为最优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其余结局指标综合分析,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均为最优干预措施。(4)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2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3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和炎琥宁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并且在临床总有效率中,双黄连注射剂和痰热清注射剂的疗效较利巴韦林好。从曲线下面积排序结果可知,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均排第一,且所有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在聚类分析中,不论临床总有效率与退热时间还是疱疹消失时间综合分析,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均最好。研究结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在西医常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中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丹红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值得关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痰热清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相对突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相对较好;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时,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优于其他干预措施。但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结局指标方面疗效各有侧重,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需求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杨树谊[5](2016)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评价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3.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新方法。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应用文献法回顾性分析双黄连注射剂近年的临床应用进展,对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已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评价。2. 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5年国内外中文、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试验(RCTs),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的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3.数据挖掘法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详细病案。使用weka软件对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决策树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规律,分析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结果对双黄连注射剂用于这8种疾病进行系统评价的结果如下:1.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纳入19篇[RCTs],共纳入患者3133例,实验组1635例,对照组1498例。双黄连注射剂未联用抗菌药及抗病毒药物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RR=1.02,95%CI (0.99,1.06), P=0.21]双黄连注射剂联用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或两者皆有联用的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14, 95%CI (1.10,1.19),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对照组7例。2.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25篇[RCTs],共纳入患者4204例,实验组2439例,对照组1765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1,95%CI (1.18,1.25), P<0.0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42例,对照组10例。3.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纳入14篇[RCTs],共纳入患者1203例,实验组712例,对照组491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6,95%CI (1.20,1.32),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7例。4.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腮腺炎:纳入11篇[RCTs],共纳入患者1424例,实验组775例,对照组649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9,95%CI (1.07,1.32), P=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3例。5.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纳入6篇[RCTs],共纳入患者536例,实验组319例,对照组217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5,1.21), P=0.0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O例,对照组0例。6.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271例,实验组141例,对照组13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3,95%CI(1.11,1.59),P=0.02],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例数不明。7.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603例,实验组307例,对照组29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1,1.25), P=0.03],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0例。8.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纳入2篇[RCTs],共纳入患者410例,实验组274例,对照组13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9,95%CI (1.23,1.57), P<0.0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不明。9.对双黄连注射剂的529例不良反应病案进行分析可知:患者以小儿居多(21.25%);患者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71.96%);联用青霉素类药物使用的病例居多(28.38%);不良反应以皮肤症状居多(54.91%)。研究结论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或联合西药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比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有一定优势,但其不良反应需要密切注意,需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何美玲[6](2011)在《儿泻停颗粒和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86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泻停颗粒联合双黄连粉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方法选取从2007年7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小儿急性腹泻病17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儿泻停颗粒联合双黄连粉针。结果儿泻停颗粒联合双黄连粉针可显着缓解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泻停颗粒联合双黄连粉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显着。

林英[7](2011)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658例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321例,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处理,同时加用双黄连粉针剂静脉滴注,剂量为60mg/(kg.d),对照组337例,同样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处理,但未给予双黄连粉针剂静脉滴注。以治愈率、住院时间、热退时间、ADR发生率等为观察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8例患儿中,临床治愈出院493例,好转出院165例,无死亡病例。病例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6.0%、7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时间-效应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均数(标准误), (x|—) (Sx|—)]分别为7.1(0.2)天、8.4(0.2),热退时间分别为2.3(0.2)天、3.3(0.2)天,总病程分别为13.4(0.5)天、14.5(0.5)天,总发热时间分别为6.1(0.4)天、7.1(0.5)天,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658例患儿中,41例(6.2%)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ADR,其中病例组24例(7.5%),对照组17例(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97)。结论:应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是一种积极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措施,与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相比,不但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而且ADR发生率也无明显增加。

张华桢[8](2009)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和科研,揭示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Cochrane协作网急性呼吸道感染组的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最新版),MEDLINE(1966~至今),EMBASE(1984~至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至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P,1989~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至今),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至今);补充检索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筛选所有应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14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采用双黄连粉针剂静脉给药,对照组药物分别为抗病毒药物、中药注射液、抗生素。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6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的4条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或丢失情况,用简单评价法(simple method)评定质量。资料分析采用Revman4.2软件。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疗效效应量。同质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 model)进行Meta分析;当各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有统计学异质性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共纳入21篇符合要求的随机或半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共包括1979名受试者进入本系统评价。所有纳入研究质量不高,有偏倚的可能性。7篇研究提到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包括2篇相同的研究,不良反应例数不同),不良反应的类型为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皮疹、胃肠道反应、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稀糊或水样、输液反应。3篇研究报道未发现不良反应。对16篇纳入研究的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4.31,95%CI(2.68,6.92)];对9篇纳入研究的退热天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组退热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87,95%CI(-1.21,-0.52)];对5篇纳入研究的住院天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1.21,-0.52)];对5篇纳入研究的住院天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1,95%CI(-1.62,-0.61)]。症状体征改善天数:分泌物消失天数双黄连短于对照组[WMD=-0.70,95%CI(-1.13,-0.27)],气促消失天数双黄连与对照组相似[wMD=0.13,95%CI(-0.23,0.49)],咽红痛消失天数双黄连短于对照组[WMD=-1.73,95%CI(-1.79,-1.67)],止咳天数双黄连与对照组相似[WMD=-O.14,95%CI(-0.39,0.10)]。有效率的倒漏斗图显示出不对称性,说明存在发表偏倚等其它多种偏倚的可能性。结论:本系统评价目前收集的证据显示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退热、改善咽部症状等方面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其纳入研究的质量均低,结果具有偏倚性,尚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说明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今后仍有必要开展设计更为严格的随机对照大样本临床试验,并且方法学报告应充分,采用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王子燕,焦维克[9](2009)在《中药注射剂在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刘军,徐鹰[10](2005)在《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双黄连注射剂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有注射液和粉针两种。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等作用,常被应用于病毒、细菌感染所致的多种疾病,同时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机能。近年来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现概述如下。

二、双黄连粉针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粉针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赖氨酞氧化酶样蛋白-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 LOXL2概述
        2. LOXL2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3. LOXL2与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的关系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研究
        2. 双黄连制剂的临床及药理作用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组织样本
        2. 细胞系
        3. 抗体
        4. 试剂及耗材
        5. 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6. 药物配制
        7. 实验动物
        8. 仪器设备
        9. 公共数据库
    二、实验方法
        1. 细胞实验
        2. 分子实验
        3. 动物实验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LOXL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LOXL2在结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1.2 LOXL2在结肠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1.3 LOX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1.4 LOXL2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2. LOXL2的表达水平与与肿瘤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关系
        2.1 IHC染色观察结肠癌组织LOXL2表达与CAFs分布情况
        2.2 R2:Genomics Analysis andisualization Platform数据库分析结肠癌组织中LOXL2与CAFs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性
        2.3 LOXL2与CAFs的活化相关性研究
    3. LOXL2激活的CAFs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行为的影响
    4.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药效学及分子机制初探
        4.1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最优配比研究
        4.2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结肠癌的体内抑制作用研究
        4.3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影响
        4.4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CAFs诱导的CT2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4.5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分子机制初探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和组方结构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双黄连制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薄弱
    2 双黄连制剂组方配伍君、臣药味不明确
    3 双黄连制剂质量评价系统需要更全面、科学
    4 双黄连制剂药效作用靶点与机制不明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双黄连制剂各单味药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 双黄连复方制剂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 双黄连制剂入血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体外抗病毒和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2 体内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谱-效相关研究进展
        1 双黄连制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2 谱-效相关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第四节 双黄连制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1 不同复方中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进展
        2 双黄连机制复方配伍研究进展
    第五节 双黄连制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抗病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2 抗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4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研究和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样品的收集和制备
        1 仪器与试药
        2 样品收集和制备
        3 双黄连制剂提取物的制备
        4 实验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中化学成分的LC-Q-TOF/MS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5 实验结论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双黄连制剂的体内和体外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对RSV感染小鼠模型整体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二节 双黄连制剂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三节 双黄连制剂原型药和含药血清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双黄连制剂谱效相关分析
    第一节 双黄连制剂化学成分与体外抑菌、抗病毒的相关性分析
        1 确定系统特征
        2 无量纲化处理
        3 关联系数与关联极性的确定
        4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PLS)
        5 实验结果分析
        6 实验讨论和结论
    第二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
        1 建立数学模型
        2 实验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多组学联合分析双黄连制剂体内抗RSV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内抗RSV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双黄连复方制剂体内抗RSV的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和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相关中药注射剂概述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双黄连注射剂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组方药物
        二、药理作用
        三、化学成分
        四、临床应用
    综述二 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一、系统评价概述
        (一) 系统评价的意义
        (二) 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与过程
        二、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综述三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概述
        一、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机理和临床表现
        二、双黄连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小儿肺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三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四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五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六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七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八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资料和方法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2.1 检索范围
        2.2.2 检索策略
        2.2.3 其它检索策略
    2.3 原始文献筛选方法
    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1 随机方法等级
        2.4.2 分配隐藏
        2.4.3 盲法
        2.4.4 退出、失访
    2.5 资料提取
    2.6 资料分析与处理
        2.6.1 疗效分析
        2.6.2 亚组分析
        2.6.3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点
        3.2.1 样本量
        3.2.2 受试者特点
        3.2.3 干预措施
        3.2.4 判效指标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3.1 随机方法
        3.3.2 随机方案隐藏
        3.3.3 盲法
        3.3.4 退出与失访
    3.4 统计分析结果
        3.4.1 有效率
        3.4.2 退热天数
        3.4.3 住院天数
        3.4.4 症状体征改善天数
        3.4.5 安全性
        3.4.6 倒漏斗图分析
4 讨论
    4.1 证据强度
        4.1.1 随机及分配方案的隐藏
        4.1.2 盲法实施
        4.1.3 组间基线情况的比较
        4.1.4 样本含量的估算
        4.1.5 退出与失访
        4.1.6 倒漏斗图分析
        4.1.7 疗效判定标准
    4.2 双黄连粉针剂疗效的评价
        4.2.1 有效性指标
        4.2.2 双黄连粉针剂与抗病毒药物、抗生素药物等比较
        4.2.3 单用双黄连粉针剂与合用抗生素类药物,同时运用综合治疗、对症治疗比较
        4.2.4 黄连粉针剂的安全性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3.1 纳入研究质量的局限性
        4.3.2 各研究间具较大的异质性
        4.3.3 辅助治疗不恰当
        4.3.4 缺少病证结合的临床试验
5 结论
    5.1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5.2 对科研的指导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中药注射剂在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穿琥宁注射液
2 清开灵注射液
3 双黄连注射液
4 痰热清注射液
5 鱼腥草注射液
6 热毒宁注射液
7 醒脑静注射液

四、双黄连粉针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 李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双黄连制剂抑菌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和组方结构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D]. 孙启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段笑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杨树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儿泻停颗粒和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86例疗效观察[J]. 何美玲. 医药论坛杂志, 2011(15)
  • [7]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D]. 林英. 福建医科大学, 2011(09)
  • [8]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D]. 张华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9]中药注射剂在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中的临床应用[J]. 王子燕,焦维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0)
  • [10]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概况[J]. 刘军,徐鹰. 新疆中医药, 2005(05)

标签:;  ;  ;  ;  ;  

双黄连散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