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制脑室外引流器治疗脑室内出血 55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源,王文浩,黄巍,蔡根平,付亮,邹小君,简腾景,郑小清[1](2020)在《透明通道辅助硬镜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透明通道辅助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该科收治的脑室出血铸型患者42例,其中内镜手术组(A组)19例,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治疗组(B组)23例。术前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比较两组术后1 d、3 d和1周的血肿残留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和应激性溃疡出血)和3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GOS)。结果 A组术后血肿残留率及GC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A组拔管时间早于B组,脑积水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再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相当。A组GOS评分整体预后优于B组,A组死亡率低于B组。结论内镜微创清除脑室出血铸型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廖长品[2](2020)在《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手术后1月GCS评分、手术后6月KPS预后分级,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方法:收集100例术前经头颅CT确定为脑室铸型血肿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58例)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42例)。术前均经头颅CT已确认为脑室内铸型血肿形成,并经行头颈部CTA或DSA检查排除局部脑血管数量及结构异常,如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其中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90±8.88)岁,入院时GCS评分4-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3±2.72)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4.07±7.31)ml;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介于34-85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10.16)岁,入院时GCS评分3-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8±3.20)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2.71±7.54)ml。(1)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2)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24h血肿清除率、术后脑积水、术后30d内死亡率,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3)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1月GCS评分、术后6月的KPS评分评估患者对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4)将上述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结果:(1)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1.67±7.66)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59.83±11.03)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5.29±2.59)d,平均住院时间(18.31±8.50)d;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1.07±10.10)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15.67±5.12)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7.00±3.74)d,平均住院日(24.57±14.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36例(62.1%)、40-80%17例(29.3%)、<40%5例(8.6%),有效率53例(81.4%),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0例、40-80%9例(21.4%)、<40%33例(78.6%),有效率9例(21.4%)。两组患者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数据经秩和检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8例(13.8%),术后30d内死亡6例(10.3%);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7例(16.7%),术后30d内死亡11例(26.2%)。(4)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11.47±3.66)分,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65.86±28.78)分;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9.64±4.95)ml,手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50.00±36.76)分。两组患者手后1月平均GCS评分及手术后KPS评分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脑室铸型血肿的治疗,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平均时间较长、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多,但其平均住院时间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的发生率及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较低。(3)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6月随访患者GCS评分即KPS评分发现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刘春艳[3](2019)在《引流管临床护理在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中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40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脑室内出血患者,根据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引流管临床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0, P=0.0177<0.05);实验组护理后SAS评分(27.04±0.54)分、SDS评分(27.68±1.1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1.26±0.76)、(38.79±1.3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427、28.4284, P<0.05)。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术后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引流管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不断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郑平平[4](2019)在《对接受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的脑室内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联合管道护理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对接受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的脑室内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联合管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苍南县人民医院接受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的110例脑室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这些患者进行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期间,对其均进行常规护理联合管道护理,然后观察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接受护理后,这110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55%。在这110例患者家属中,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的患者家属分别有58例、24例、22例与6例,其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4.55%。结论:对接受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的脑室内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联合管道护理可显着降低其颅内感染、导管弯折、引流不畅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徐虎,童民锋,刘继红,陈锋,周格知[5](2018)在《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技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与传统钻孔引流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3月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例59例,其中行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31例作为观察组,行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清除情况、手术时间、置管时间、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脑积水)及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临床疗效性指标。结果血肿清除情况观察组大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置管时间、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及GOS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的治疗。
李炜[6](2018)在《优化侧脑室穿刺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脊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持续引流。其中脑室穿刺外引流更常用,通过排出脑脊液可以缓解脑疝时增高的颅内压,可以引流血性脑脊液清除脑室内血肿,排出颅内炎性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并且是向颅内注射药物的通道以及实现监测颅内压的手段,具有监护、抢救和治疗颅内多种疾病的重要价值。其中,侧脑室额角穿刺为神经外科临床中常用的诊疗技术,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1],其定位与操作方法已为神经外科医生所熟知。但是目前穿刺失败仍时有遇到,而且常发生于脑室受压变形时。侧脑室穿刺失败的关键原因是穿刺者未能找到穿刺的最佳方向。原因可能在于头颅CT扫描的常规定位方法不能正确反应脑室额角穿刺的平面。更常见的原因是颅内疾病如脑室出血等导致原本正常的脑室形态和位置变化。本课题的目的是:重构头CT扫描所得影像来准确定位侧脑室额角并获得精确穿刺侧脑室额角所需参数;根据参数设计侧脑室穿刺辅助工具;小样本临床实践验证新参数和辅助工具指导下的侧脑室穿刺效果。方法:(1)选取门诊体检行颅脑CT检查正常者,收集头颅CT影像资料,计算机三维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并测量侧脑室额角相关参数;重建双侧外耳道连线与冠状缝前2.0 cm三点所形成的平面,测量得到在此平面上穿刺侧脑室的相关参数。(2)回顾性地收集脑室出血及继发脑积水行脑室额角穿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即冠状缝前2.0cm与双侧外耳道所形成的平面,将立体的穿刺过程简化为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在脑室额角穿刺平面上选取中线偏开2.5cm做为标准穿刺点,并提出此标准穿刺点与同侧侧脑室额角任意一点连线与标准穿刺点所在矢状面夹角为偏开角的概念,经此标准穿刺点并在穿刺点所在矢状面内(即0角度)穿刺为平行穿刺;经此标准穿刺点并与穿刺点所在矢状面呈一定角度(但未超过最大偏开角)穿刺为偏向穿刺。分别以平行穿刺和偏向穿刺模拟穿刺过程,评判偏向穿刺的成功率;(3)依据侧脑室穿刺参数和上述模拟穿刺过程研制一种简易脑室额角穿刺的辅助工具;(4)前瞻性应用辅助工具辅助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前先行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并在此平面上计算穿刺深度及角度,佩戴穿刺辅助工具后依照穿刺深度及角度施行脑室额角穿刺并与无辅助措施协助情况下完成的操作对比,寻找二组穿刺成功率的差异。结果:1.成功重建了重建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即双侧外耳道与冠状缝前2.0cm所形成,在此层面上正常成人的单侧侧脑室宽度最小7 mm,最大27mm,平均(15.68±3.66)mm,其95%置信区间为15.2116.15 mm。不同年龄段的侧脑室宽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呈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趋势。2.提出了偏开角的概念,即标准穿刺点与脑室额角内任一点的连线和经穿刺点矢状面形成的交角。模拟穿刺最大偏开角度平均为17.67°±1.69°,且不同年龄组间最大偏开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穿刺最小偏开角度平均为6.07°±3.66°,且不同年龄组间最小偏开角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呈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趋势。3.在回顾性的脑室出血及继发脑积水需行脑室额角穿刺患者影像学基础上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利用平行穿刺法和偏向穿刺法在此平面上模拟穿刺过程,偏向穿刺法成功率高于平行穿刺法成功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依据以上参数设计的简易脑室穿刺辅助工具获得了国家级发明专利证书。5.在前瞻性研究中使用脑室穿刺辅助工具行脑室额角穿刺时,实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7.8%,实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失误率为0%,对照组为8.9%,实验组的失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文获得了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的相关参数,并揭示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宽度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初步确定了侧脑室额角宽度与年龄的关系;2.提出了偏开角的概念,初步确定最大偏开角和最小偏开角与年龄的关系;并在偏开角概念上提出了平行穿刺法和偏向穿刺法的概念。在回顾性资料中模拟验证了偏向穿刺法的优势;3.侧脑室额角穿刺的简易辅助工具经临床初步应用证实可以提高侧脑室穿刺成功率,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张元,刘刚[7](2016)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和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的疗效。方法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46例,对比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腔内注入4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中24小时后血肿大部清除率、感染率、再出血率,平均拔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30天脑积水发生率方面比较P=0.02、0.03、0.02、0.04、0.0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4.3%,对照组中死亡5例,死亡率为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脑室内血肿,具有可视下操作,术后病程短,感染率低,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脑室出血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董辉,马云富,任增玺,杨波,张云鹤,谌婧,李东鹏[8](2016)在《47例脑室铸型颅内压动态监护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动态监测技术对脑室出血铸型患者救治的指导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护仪和简易脑室外引流管测压装置,对47例脑室铸型患者进行ICP动态监测观察ICP与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和预后关系,分析其对脑室外引流及其他降颅压治疗的指导作用。依据术后颅内压监测分为3组,A组1520mmHg(n=12);B组2140mmHg(n=8);C组>40mmHg(n=27)。结果 ICP>35mmHg,且持续不降,病死率高;脑室外引流对持续ICP增高者有显着的治疗作用。ICP值与患者预后呈显着负相关。结论无创颅内压动态监测技术监测能有效缓解颅内压监测盲区,适时给予脑室外引流使得有效及时给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无创ICP动态监护安全有效、可控性强,是临床医师对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病情变化作出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李育平[9](2014)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自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内镜成像技术及手术器械的发展,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不断地扩展。本研究第一部分评价经神经内镜经锁孔入路结合自制可调节工作鞘对比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探讨自制可调节工作鞘的应用价值,以及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技巧、手术时机及预后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通过循证医学方法评价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新技术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将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我科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内镜组及开颅手术组。共纳入患者51例,神经内镜结合自制可调节工作鞘治疗21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另30例患者行传统开颅手术。以死亡率、血肿量,血肿清除率、感染率、再出血率、NICU住院时间、手术时间、GCS评分、mRS评分、GO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等作为判效指标。第二部分: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检索PubMed, EBAS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CBM等电子数据库,纳入报道神经内镜对比单独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外引流术+纤溶酶疗法自发性脑室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纳入研究的相关数据,采用RavMan5.3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同时通过JADA手册对纳入研究进行治疗评价。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比值比(OR)作为效应指标,对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MD)作为效应指标,并取95%可信区间。结果:第一部分: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且神经内镜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4)。两组在死亡率(P=0.27)、GOS评分(P=0.07)、出院时GCS评分(P=0.08)、6个月mRS评分(P=0.4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GOS≥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第二部分:最终纳入11项研究(5个RCTs,6个对照研究),共680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内镜+脑室外引流对比脑室外引流+纤溶酶疗法在死亡率(OR,0.31;95%CI,0.16-0.59;P=0.0004),有效血肿清除率(OR,25.50,95%CI;14.30,45.45;P<0.00001),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OR,4.51;95%CI,2.81-7.72;p:<0.00001),及脑室腹腔引流术依赖率(OR,0.16;95%CI;0.06,0.40;P<0.0001)方面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一部分:采用神经内镜经锁孔入路并结合自制可调节工作鞘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满意临床疗效。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同时降低死亡率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显着的提高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第二部分:神经内镜+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脑室外引流术+纤溶酶疗法。本研究表明在将来神经内镜+脑室外引流术可能替代目前的纤溶酶疗法成为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案。
耿先江[10](2013)在《脑室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加腰大池冲洗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室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加腰大池冲洗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次医学研究选择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56例脑室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室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加腰大池冲洗治疗,回顾性分析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56例观察对象中,6例死亡,4例植物状态生存,8例生活需要帮助,38例患者良好恢复。结论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脑室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加腰大池冲洗治疗脑室出血,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患者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以及颅内积血的清除,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二、自制脑室外引流器治疗脑室内出血 5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脑室外引流器治疗脑室内出血 55例(论文提纲范文)
(1)透明通道辅助硬镜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和拔管指征 |
1.2.1 脑室置管引流+尿激酶溶解血肿 |
1.2.2神经内镜手术 |
1.2.3 引流管拔管指征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残留血肿比较 |
2.2 两组患者GCS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评分比较 |
2.5 内镜清除脑室铸型血肿的典型病例术前术后CT对比 |
3 讨论 |
(2)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影像学资料 |
1.4 临床资料和评价指标 |
1.5 治疗方法 |
1.6 远期随访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 |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
2.3 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 |
2.4 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 |
2.5 术后1月G C S评分、术后6月K P S预后分级2 |
3 讨论 |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2 VCH的微创手术治疗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室铸型血肿的微侵袭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引流管临床护理在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固定引流管 |
1.2.2 观察引流液 |
1.2.3 确保引流系统密闭 |
1.2.4 引流时间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4)对接受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的脑室内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联合管道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接受护理后这110例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 |
2.2 这110例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
3 讨论 |
(5)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技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后血肿清除情况比较 |
2.2 两组手术时间及置管时间比较 |
2.3 两组术后再出血情况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5 两组预后GO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6)优化侧脑室穿刺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T重建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及其相关参数测定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实验设备 |
1.1.3 实验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偏向穿刺法在模拟脑室额角穿刺中的应用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2 两种模拟穿刺法成功率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脑室穿刺辅助工具的研制 |
3.1 脑室穿刺辅助工具 |
3.2 脑室穿刺定向工具 |
3.3 讨论 |
四、脑室穿刺辅助工具在侧脑室额角穿刺中的初步应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临床资料 |
4.1.2 手术方法 |
4.1.3 观察指标 |
4.1.4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原发性脑室出血简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9)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自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神经内镜在自发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
背景介绍 |
论文立项依据 |
第二章 神经内镜经锁孔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神经内镜治疗自发脑室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第五章 创新性成果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10)脑室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加腰大池冲洗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症状 |
1.3 穿刺原则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自制脑室外引流器治疗脑室内出血 5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透明通道辅助硬镜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临床研究[J]. 张源,王文浩,黄巍,蔡根平,付亮,邹小君,简腾景,郑小清. 中国内镜杂志, 2020(06)
- [2]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D]. 廖长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3]引流管临床护理在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中的效果分析[J]. 刘春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20)
- [4]对接受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的脑室内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联合管道护理的效果分析[J]. 郑平平. 当代医药论丛, 2019(07)
- [5]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技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中的应用[J]. 徐虎,童民锋,刘继红,陈锋,周格知. 中国全科医学, 2018(S2)
- [6]优化侧脑室穿刺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D]. 李炜.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 [7]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J]. 张元,刘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0)
- [8]47例脑室铸型颅内压动态监护分析[J]. 董辉,马云富,任增玺,杨波,张云鹤,谌婧,李东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09)
- [9]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自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李育平. 扬州大学, 2014(01)
- [10]脑室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加腰大池冲洗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分析[J]. 耿先江. 中外医疗, 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