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3G和PHS网络的协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涌[1](2010)在《基于期权博弈的通信企业3G投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代移动通信(3G)项目是通信产业发展到寡头垄断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进一步调整中国通信市场格局的重要契机。因此,3G项目对于各个通信运营商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其价值一方面决定了通信运营商如何投资3G,另一方面投资策略也反过来影响3G项目的价值,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在理论界,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仅仅从投资的收益成本对比来决定是否投资,不能充分考虑3G项目的不确定性,而狭义的实物期权理论考虑了不确定性却忽视了策略互动对项目价值的影响。期权博弈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效的完善了上述对不确定性处理的方法,其充分考虑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策略互动的共同作用,对于项目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3G项目具有期权博弈理论所假设的条件特征,运用期权博弈理论分析3G项目更加真实的反映了3G项目的价值。本文在期权博弈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3G项目的管理柔性价值与策略互动价值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果。本文具体围绕期权博弈过程,从三个维度对3G项目进行分析:实物期权价值的确定;期权博弈均衡的形成;技术进步与经营成本导致的均衡偏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3G投资项目三维期权博弈模型。最后,通过分析均衡结果对3G投资策略进行了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选择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分析我国即将发展的3G项目投资策略。论文不同于其他文献仅使用NPV或实物期权等单一方法解决3G项目投资决策,而是将博弈理论与实物期权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不确定性导致的管理柔性价值和策略互动价值共同作用达到的均衡结果。期权博弈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分析了3G投资,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2)系统地梳理和归纳第三代移动通信项目涉及的四大理论基础:市场规制理论,传统投资理论,实物期权理论和期权博弈理论。总结了各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想,理清了投资决策理论的发展方向,把握了投资决策理论需要着力的重点,提出了3G投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结构,现金流价值,不确定性,策略互动四个方面。(3)系统地分析了我国3G投资项目的市场结构以及市场结构的演化过程和运行特点。在总结归纳中国通信市场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提出了不同市场格局下,市场结构的运行效率各不相同的观察结果。而根据调整的最终结果看,完全垄断和过度竞争都会导致市场的低效率。本文认为重组后的三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对3G的发展是最有效的。(4)分析认为垄断与竞争的共同作用是中国通信市场结构发展的动力,市场结构对通信企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3G所在的移动市场结构具有期权博弈的特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扩展期权性,策略互动性。(5)构建了3G投资项目三维期权博弈模型。该模型将不确定性,策略互动性以及均衡偏离性三个影响因素有机的融合在三维期权博弈模型的三个维度之中进行阐述。提出了在不考虑策略互动的前提下,3G项目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在位者和后进入者的期权价值和进入阈值不同。后进入者的进入阈值更小一些,反而在位者的期权价值更大一些。在第二个维度中,模型考虑了竞争的影响。提出了由于竞争的存在,在位者和后进入者的期权价值都受到了侵蚀;在位者充当了追随者的角色,而后进入者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在第三个维度中,提出了由于技术的发展,均衡结果会降低领导者的进入阈值,而增大跟随者的进入阈值。同时,经营成本的增加则也会降低领导者的进入阈值,而增大跟随者的进入的阈值。(6)对3G项目的三维期权博弈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和算例测算。通过分析不确定性对期权价值的影响,得出模型的五个参数变量对期权价值的具体作用,并相应的给出策略建议。分析指出,技术进步和经营成本影响了在位者和后进入者的投资阈值。合理掌控技术的发展速度与优化经营成本对于控制本企业的均衡价值以及制约对手竞争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7)建议通信博弈者——运营商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策略组合。在位者中国移动建议采取激进式强跟随者投资策略,该策略指在足够大的市场冲击下,大范围地增加3G投资,在已有的个人用户市场全面出击;在位者中国联通建议采用渔网型弱跟随者战略,该策略更加适合运营商控制3G运营成本,提高3G期权价值。中国电信是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后进入者,虽然与原C网运营的协调存在一定时滞性。由于其固网用户利润的快速下滑,其投资3G项目的动机很强。因此,在重点城市和行业快速发展3G,加大3G的覆盖面,采取孤岛型领导者策略抢先进入市场成为中国电信最优的选择。
张璟[2](2009)在《PHS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HS的成功运营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PHS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也是南京电信2007和2008年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项目之一。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还没有完整的PHS室内分布系统研究的系统研究材料,旨在对PHS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和维护中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本文首先介绍了电磁环境和PHS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接着对PHS网络现状以及室内分布覆盖工程从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和后期维护过程中会遇到的技术难点和关键参数做了介绍,并且通过一个实例,提出了对室内信号覆盖以及对弱信号区进行强化的方式方法。然后,分析了PHS室内分布系统建成之后,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本文最后还对PHS室内分布系统的未来几种发展方向做了论述,提出了PHS分别与WLAN、3G等系统合路的方法,PHS与3G系统之间的干扰共存,从而达到共用系统节约投资的目的。目前本文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完善、随着各种复杂工程的不断开展,有更大的疑难问题会逐渐暴露,将会给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丁卫城[3](2009)在《PHS数据分组业务的网络架构与实现》文中指出自1997年第一个商用PHS系统在中国开通以来,PHS网络发展十分迅速。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国PHS网络中语音用户的增长速度不断减缓,近两年更沦为负增长。如何对现有的PHS网络进行技术改造,使其能够符合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运营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数据业务是移动网络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PHS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的PHS能否在3G到来之际继续生存,有效地延续自己的生命周期,关键在于数据通信能力。以分组模式(Packet Mode)为核心的PHS网络系统将为PHS的发展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并为PHS网络向下一代演进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PHS无线数据业务普遍采用的标准是PIAFS(PHS Internet Access ForumStandard),是一种以电路交换模式为基础的数据通信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为32kbps/64k bps。相对PIAFS方式,PHS分组数据交换技术具有的优势为:更高的数据通信速率;永远在线;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实现多种数据增值业务及应用。采用分组模式的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将是PHS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本课题首先从分析日本已经商用的PHS分组数据通信系统入手,明确了PHS分组数据系统所应具备的网络架构、基本功能、性能指标等特征,详细分析了PHS分组数据业务的核心协议——PPMP协议,在此基础上,1.设计了我公司PHS分组数据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探讨了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实现PHS分组数据系统的核心——PHS分组服务器,介绍了其核心模块构成及采用的软硬件平台,论述了服务器硬件平台选型以及核心网之间采用何种网络接口的决策过程。2.从支持的基本功能、计费功能、用户管理、系统配置、告警管理、性能管理等各方面对我公司PHS分组服务器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还针对国内网络环境与日本的不同点,提出了国内PHS分组数据业务大规模发展所必需的用户漫游解决方案;最后从PHS数据分组业务发展的必然性、所支持的具体应用、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张知晓[4](2009)在《PHS转型方向及其网络改造项目范围管理方法》文中指出2009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清理频段政策,为保证TD-SCDMA系统不受干扰,小灵通业务将在2011年前停止运营,现有的7000万小灵通用户面临转网问题。十年来已经建设的PHS网络也需要进行改造,以适应用户转网中和转网后的业务需要。本文就未来PHS网络转型方向及其网络改造项目范围进行研究,分析PHS网络转型方向,研究PHS网络转型项目中的范围管理,界定项目范围并明确项目范围变更控制方法。
田子钰[5](2009)在《PHS室内分布系统发展方向及多系统合路可行性论证》文中认为室内分布系统从2000年引入北京以来,覆盖技术和建设规模都在飞速发展。北京网通从2003年开始建设PHS网络以来,已建设室内分布系统800套,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随着3G牌照发放以及运营商业务的整合,PHS室内分布系统将向多系统合路演进,这样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资,又可满足室内整体环境美观的要求。本文首先从室内分布系统的发展动态、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北京PHS网络现状、组网模型、入网设备、网络性能指标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论文就PHS室内分布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多系统合路的必然性,对合路关键设备、合路点技术、多系统合路平台(POI)进行了分析。多系统合路的关键在于系统间的隔离,如何将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文章深入讨论各系统间隔离度指标,根据干扰理论分析方法和各系统特性参数,计算出各系统合路时所需的最小隔离度指标,可作为今后系统合路的参考标准。论文最后一部分以国家大剧院、国家环保局等国家级重点通信项目为例,分析多系统合路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总结工程经验,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王勇[6](2008)在《电信网络和谐演进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电信网络演进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进化过程,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涌现”的结果。研究电信网络和谐演进机理,意在揭示影响电信网络演进主要因素之间的作用规律,探索实现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途径。本文基于二象理论建立了电信网络二象模型,提出了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概念,分析了物理网络演进轨迹特征和价值网络演进特点;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了电信网络和谐演进耗散结构模型,分析了形成电信网络耗散结构的条件;基于五行理论建立了电信网络和谐演进五行生克模型,基于协同学理论建立了电信网络和谐演进序参量模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实证了东北地区电信网络有效话务量分布的无标度性,从而探讨了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动力机制;基于CAS理论研究了电信网络和谐演进内部机制,主要分析了电信网络Agent生成机制、聚集与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关系、同类/异类聚集路径及电信运营“大商场”模式,建立了电信网络和谐演进层次模型;最后通过一个实际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
刘颖[7](2008)在《基于PHS的网络优化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其重要性的增加对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网络质量优化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各个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关注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通信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但由于原城市规划的滞后,使得通信建设的管道铺设难度加大,光纤、电缆布放等成本增加。与此同时,通信用户的密度在逐渐加大,对通信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对通信的个性化需求也日趋旺盛,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地形条件和聚居地的限制,有线接入难以进入或接入成本过高。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PHS系统应运而生,近年来PHS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情况表明,PHS系统已成为低成本满足移动通信需求的重要手段。本文对PHS技术进行了概述,从PHS的含义和发展背景入手,对PHS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网络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PHS原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PHS网络优化中室内、室外覆盖优化的主要方法及其解决方案;基于给出的优化方案,本文结合实例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了工程常用的PHS网络优化一般步骤和PHS无线网络优化方法。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本课题的研究会对我国发展PHS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宿敬辉[8](2007)在《论3G时代的PHS》文中研究指明分别从技术角度和业务角度对PHS与3G做了清晰的比较,阐述了实现两者业务融合的关键技术——软交换,指出了PHS的发展之路,并对PHS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刘乐群[9](2007)在《安徽电信NGN工程中的软交换方案》文中提出随着安徽电信的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拓展,市场对网络的兼容性、智能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固网电信运营,正受到移动业务和IP业务分流的巨大压力。作为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关键技术之一的软交换,一方面是为适应市场对一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新业务需求,实现公用电话交换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网络的智能化、移动化的优化改造,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将来通信市场发展,为PSTN固网向NGN融合做前期准备。本文基于安徽电信PSTN、小灵通(Personal Handphone System——PHS)两张本地网在NGN化过程中的软交换改造,在研究安徽电信现行的网络架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了本次安徽省软交换改造工程中网络改造的部分思路和方案。本文研究了NGN的网络通信协议,从网络融合、网络演进的角度,分析了软交换工程中的重要网元Softswitch、智能数据库(Smart Home Location Register——SHLR)设备之间采用的技术协议方案——MAP和MAP+方案的优劣,提出了以MAP作为工程建设中的协议,并提出了基于MAP协议的PSTN、PHS网络组网方案。此外本文还对本次网络智能化方案中的设备配置、系统的安全防护、异地容灾等方案进行了研究;最后以合肥大区软交换改造为例,根据市场覆盖和组网方案对合肥大区软交换改造所需要的设备容量、性能、参数等进行了分析计算,为安徽电信软交换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参考依据。
宋瑞芬[10](2006)在《朝阳无线市话网络优化》文中指出近年来,无线市话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网络规模、网络覆盖不断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长,成为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固定电话运营商新的收入增长点。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的增多,像移动运营商一样,无线市话也出现了拨打困难、掉话等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提高用户满意率,以扩大用户规模,让企业赚取更大的利润。对无线市话进行网络优化是各企业必选的道路。本文根据朗讯网优教材,结合工作实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介绍了朝阳无线市话组网情况、该系统的优点和特点、对无线市话进行网络优化的必要性、朗讯公司对网络优化的具体要求。并根据朝阳网通分公司2月份网络情况和话务数据,分析了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优化的具体方案并予以实施。由于无线市话网络的特点,网络优化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是必需的和必要的。随时做好网络优化工作,是市场对无线市话运营商的直接要求。
二、关注3G和PHS网络的协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3G和PHS网络的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期权博弈的通信企业3G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市场规制理论综述 |
1.2.2 投资决策理论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3G项目投资相关理论基础 |
2.1 通信市场投资理论 |
2.1.1 通讯市场投资战略理论 |
2.1.2 通信市场投资规制理论 |
2.2 传统项目投资决策理论 |
2.2.1 静态分析方法 |
2.2.2 动态分析方法 |
2.3 实物期权投资决策理论 |
2.3.1 实物期权理论的基本思想 |
2.3.2 实物期权理论的基本模型 |
2.4 期权博弈投资决策理论 |
2.4.1 期权博弈理论的基本思想 |
2.4.2 期权博弈理论的基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信市场结构的演化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
3.1 通信市场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
3.1.1 垄断市场结构 |
3.1.2 垄断双寡头结构 |
3.1.3 主垄断寡头结构 |
3.1.4 三寡头垄断结构 |
3.2 通信市场结构演化过程中对运营商的影响 |
3.2.1 完全垄断导致低效率经营 |
3.2.2 重复和过度投资 |
3.2.3 网络运营的互联不通 |
3.2.4 破坏竞争的非理性 |
3.3 三寡头通信市场结构形成原因 |
3.3.1 垄断与竞争动态平衡 |
3.3.2 避免过度竞争 |
3.3.3 促进市场效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企业3G项目期权博弈特性 |
4.1 通信企业3G项目投资的不可逆性 |
4.1.1 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
4.1.2 技术研发的一维扩展 |
4.1.3 网络建设的沉没成本 |
4.2 通信企业3G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 |
4.2.1 市场变化对通信企业3G投资的影响 |
4.2.2 技术进步对通信企业3G投资的影响 |
4.2.3 国家规制对通信企业3G投资的影响 |
4.3 通信企业3G项目投资扩展期权特性 |
4.3.1 通信企业3G投资基本期权特征 |
4.3.2 通信企业3G投资嵌套期权特征 |
4.3.3 通信企业3G投资复合期权特征 |
4.4 通信企业3G项目投资的主体策略互动性 |
4.4.1 通信企业竞争策略 |
4.4.2 移动运营商与固话运营商的竞争 |
4.4.3 移动市场在位者的竞争 |
4.4.4 移动市场在位者与后进入者的竞争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通信运营商投资3G项目的三维期权博弈模型 |
5.1 通信运营商投资3G项目实物期权价值的一维建立 |
5.1.1 通信运营商3G项目实物期权模型构建 |
5.1.2 后进入者投资3G项目期权价值分析 |
5.1.3 在位者投资3G项目期权价值分析 |
5.2 通信运营商3G项目期权博弈分析的二维展开 |
5.2.1 通信运营商3G项目期权博弈模型的构建 |
5.2.2 通信运营商3G项目期权博弈策略均衡分析 |
5.2.3 通信运营商3G项目期权博弈均衡的最佳进入阈值 |
5.3 技术进步和经营成本对3G项目期权博弈模型的三维扩展 |
5.3.1 通信运营商3G项目期权博弈延伸模型的构建 |
5.3.2 在位者3G项目期权博弈价值函数和进入阈值偏离 |
5.3.3 后进入者3G项目期权博弈价值函数和进入阈值偏离 |
5.4 通信运营商3G项目期权博弈算例分析 |
5.4.1 数据的选取 |
5.4.2 参数的设定 |
5.4.3 数值的计算 |
5.4.4 策略均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3G项目期权博弈均衡的投资策略建议 |
6.1 通信运营商增大3G项目实物期权价值策略建议 |
6.1.1 提高3G项目的投资收益 |
6.1.2 控制3G项目的投资成本 |
6.1.3 盯紧3G项目的无风险利率 |
6.1.4 盯紧3G项目的资产波动性 |
6.1.5 增加3G项目的投资期限 |
6.2 通信运营商选择3G项目期权博弈均衡策略建议 |
6.2.1 后进者选择领导者策略均衡——中国电信策略均衡 |
6.2.2 在位者选择强跟随者策略均衡——中国移动策略均衡 |
6.2.3 在位者选择弱跟随着策略均衡——中国联通策略均衡 |
6.2.4 通信运营商3G项目后博弈均衡——通信市场策略均衡 |
6.3 通信运营商控制3G项目期权博弈均衡偏离策略建议 |
6.3.1 合理控制3G项目技术研发速度 |
6.3.2 合理优化3G项目的经营成本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2)PHS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2 PHS相关技术 |
2.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2.2 PHS网络组织和室内分布系统 |
2.2.1 PHS原理和系统关键技术 |
2.2.2 系统网络组织 |
2.2.3 PHS室内分布系统概念 |
3 电磁环境分析 |
3.1 传播的主要特征 |
3.2 信号的传输衰落 |
3.3 建筑物内部的电磁环境 |
3.4 系统切换问题 |
3.4.1 切换方式 |
3.4.2 PHS切换参数含义 |
3.4.3 PHS切换的实现 |
4 覆盖方案的设计 |
4.1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的基本问题 |
4.2 覆盖前的电磁环境测试 |
4.2.1 勘测准备工作 |
4.2.2 现场测试 |
4.3 模拟仿真测试 |
4.4 仿真结果计算分析 |
4.4.1 确定室内传播模式 |
4.4.2 边缘场强仿真分析 |
4.4.3 话务量预测 |
4.5 信号源的选取 |
4.5.1 CS28基站 |
4.5.2 CS28A |
4.5.3 CS17基站 |
4.5.4 CSB基站的应用 |
4.5.5 CS4基站的应用 |
4.5.6 直放站信源 |
4.6 覆盖方式的选择 |
4.6.1 室内直接覆盖系统 |
4.6.2 无源分布式覆盖系统 |
4.6.3 干线放大器+无源分布式覆盖系统 |
4.6.4 光纤+干线放大器+无源分布式覆盖系统 |
4.6.5 泄漏电缆分布方式 |
4.7 天线的选择 |
4.7.1 天线口数量计算 |
4.7.2 天线类型的选择 |
4.8 功分器的选择 |
4.9 馈线的选择 |
4.10 覆盖方案的确定和信号强度理论计算 |
4.10.1 分布框架图 |
4.10.2 分布系统设计图和天线信号强度计算 |
4.10.3 各楼层天线安装图 |
4.11 实际测量效果与理论效果对比验证 |
5 室内分布带来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5.1 系统存在问题的发现 |
5.1.1 测试的内容和准备工作 |
5.1.2 测试的指标和指标分析 |
5.2 室内分布系统话务量低 |
5.2.1 调整信源类型 |
5.2.2 室外信号引向室内 |
5.2.3 室内信号引向室外 |
6 PHS室内分布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
6.1 PHS共用系统 |
6.1.1 PHS和WLAN共用系统 |
6.1.2 PHS和WCDMA共用系统 |
6.1.3 PHS、WCDMA和WLAN共用系统 |
6.2 PHS共用系统的兼容性 |
6.2.1 无源器件的兼容性 |
6.2.2 合路后的场强预测 |
6.3 PHS与3G系统的干扰共存 |
6.3.1 干扰共存的研究 |
6.3.2 PHS干扰共存仿真 |
6.3.3 PHS与3G系统之间的干扰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PHS数据分组业务的网络架构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PHS数据分组业务的需求背景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的目标及创新点 |
1 PHS分组数据系统概述 |
1.1 支持的基本功能 |
1.2 性能指标 |
1.3 网络架构 |
1.4 计费要求 |
1.4.1 与 RADIUS服务器的计费通信协议 |
1.4.2 分组服务器支持的 RADIUS计费消息及参数定义 |
1.4.3 分组服务器支持的 RADIUS计费消息流程 |
1.5 用户鉴权 |
2 PHS分组数据系统分析 |
2.1 PPMP协议 |
2.2 呼叫流程 |
2.2.1 PHS分组呼叫流程(单链路连接) |
2.2.2 PHS分组呼叫流程(多链路连接) |
2.2.3 PHS分组呼叫流程(断开) |
2.2.4 PHS分组呼叫流程(切换) |
2.2.5 PHS分组呼叫流程(休眠) |
2.2.6 PHS分组呼叫流程(休眠/保持) |
2.2.7 PHS分组呼叫流程(休眠/恢复) |
3 所设计 PHS分组数据系统的实现 |
3.1 我公司PHS分组服务器的组成模块 |
3.2 设备选型 |
3.3 PHS分组数据业务网络架构 |
3.4 我公司 PHS分组服务器硬件平台 |
3.5 我公司 PHS分组服务器软件平台 |
3.6 系统的高可用性 |
4 我公司PHS分组服务器功能 |
4.1 基本功能 |
4.2 计费 |
4.2.1 计费时机 |
4.2.2 话单格式 |
4.2.3 话单文件管理 |
4.3 客户端配置管理 |
4.3.1 配置界面简介 |
4.3.2 操作员管理 |
4.4 分组用户管理 |
4.4.1 分组用户管理 |
4.4.2 分组用户查询 |
4.4.3 分组用户导入 |
4.4.4 终端类型统计 |
4.4.5 服务级别统计 |
4.4.6 付费类型统计 |
4.4.7 用户状态统计 |
4.5 系统配置 |
4.5.1 系统参数 |
4.5.2 ISP配置 |
4.5.3 服务器配置 |
4.6 告警管理 |
4.6.1 当前告警 |
4.6.2 告警查询 |
4.6.3 告警分布统计 |
4.7 告警终端 |
4.7.1 启动程序 |
4.7.2 程序配置 |
4.7.3 告警板 |
4.8 性能管理 |
4.8.1 服务器性能 |
4.8.2 话务报告 |
5 PHS分组数据用户的漫游 |
5.1 网络逻辑结构 |
5.2 协议参考模型 |
5.3 漫游信令流程描述 |
5.3.1 PDS局间漫游流程 |
5.3.2 用户鉴权流程 |
5.3.3 位置更新流程 |
5.3.4 Cancel流程 |
5.4 漫游用户数据管理流程 |
5.4.1 插入用户数据流程 |
5.4.2 删除用户数据流程 |
6 结束语 |
6.1 PHS数据分组业务发展的必然性 |
6.2 PHS数据分组网支持的具体业务 |
6.3 PHS数据分组业务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PHS转型方向及其网络改造项目范围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PHS网络转型方向 |
2.1 PHS网络发展现状 |
2.1.1 日本等国的PHS业务发展状况 |
2.1.2 中国的PHS业务发展状况 |
2.2 PHS网络技术特点 |
2.2.1 空中接口特点 |
2.2.2 通话质量特点 |
2.2.3 PHS在高速移动通信中的弱点 |
2.2.4 PHS基站密集分布特点 |
2.3 中国PHS网络发展前景 |
2.3.1 中国PHS网络发展方向问题 |
2.3.2 中国PHS业务演进前景 |
2.3.3 下一代PHS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 |
2.3.4 国家的行业发展规划对PHS网络的影响 |
2.4 PHS网络转型阶段 |
2.5 小灵通用户转网 |
2.5.1 PHS退网后用户转网方向 |
2.5.2 原运营商内部用户转网 |
2.5.3 原运营商对小灵通用户转网方案 |
2.5.3.1 资费优惠方案 |
2.5.3.2 便捷转网方案 |
2.5.3.3 固话捆绑移动套餐转网 |
2.5.3.4 双模终端转网可能性分析 |
2.6 总结 |
第三章 PHS转型项目的项目范围 |
3.1 现有 PHS网络结构 |
3.1.1 PHS网络组成 |
3.1.2 无线接入子系统 |
3.1.3 核心交换子系统 |
3.1.4 业务系统 |
3.1.5 受理与计费系统 |
3.2 PHS网络转型方案 |
3.2.1 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初步分析 |
3.2.2 退网期的PHS网络改造范围 |
3.2.2.1 退网期网络系统改造原则 |
3.2.2.2 退网期计费系统改造 |
3.2.2.3 退网期受理系统改造 |
3.2.2.4 退网期核心网改造 |
3.2.3 转型期的PHS网络改造范围 |
3.2.3.1 转型期网络系统改造原则 |
3.2.3.2 PHS核心网向NGN演进 |
3.2.3.3 PHS无线网进行设备利旧 |
3.2.3.4 业务平台根据需要合入其它网络业务平台 |
3.2.3.5 转型期受理系统的改造 |
3.3 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界定 |
3.3.1 PHS网络转型项目章程 |
3.3.2 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计划 |
3.3.3 PHS网络转型项目分解结构 |
3.4 总结 |
第四章 PHS网络退网项目范围变动控制 |
4.1 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变动 |
4.1.1 影响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的主要因素 |
4.1.2 政策因素及其关联因素 |
4.1.3 市场因素及其关联因素 |
4.1.4 技术因素及其关联因素 |
4.1.5 竞争因素及其关联因素 |
4.1.6 其它因素的弱相关性 |
4.1.7 PHS网络转型项目的影响因素模型 |
4.2 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变动表现 |
4.3 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变动控制过程 |
4.4 PHS网络转型项目范围变动控制方法 |
4.4.1 为范围变动的准备 |
4.4.2 变更过程中的沟通 |
4.4.3 变更过程的关键点 |
4.5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目录 |
致谢 |
(5)PHS室内分布系统发展方向及多系统合路可行性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论文结构 |
1.2 PHS室内分布系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北京PHS室内分布系统网络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形势 |
1.5 PHS网络最新动态 |
1.6 小结 |
第2章 改造工程中的项目管理 |
2.1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 |
2.2 室内分布系统改造项目的五个控制过程 |
2.2.1 改造项目启动过程 |
2.2.2 改造项目计划过程 |
2.2.3 改造项目执行过程 |
2.2.4 改造项目控制过程 |
2.2.5 改造项目收尾过程 |
2.3 小结 |
第3章 PHS室内分布系统发展方向 |
3.1 PHS室内分布系统简介 |
3.1.1 PHS室内分布系统组网模型 |
3.1.2 PHS室内分布系统设备及器件 |
3.1.3 室内分布系统性能指标 |
3.2 多系统合路的必然性 |
3.3 多系统合路原理 |
3.3.1 多系统合路概述 |
3.3.2 合路关键设备 |
3.3.3 合路接入点技术 |
3.3.4 多系统合路平台(POI)的应用 |
3.4 PHS室内分布系统网络改造思路 |
3.4.1 覆盖和容量的统筹考虑 |
3.4.2 室内分布系统器件的共用或更新 |
3.4.3 多极合路技术 |
3.5 小结 |
第4章 多系统合路可行性论证 |
4.1 通信系统及频段划分 |
4.2 系统间干扰 |
4.2.1 干扰来源 |
4.2.2 多系统共存条件下的潜在干扰 |
4.3 干扰理论分析的方法 |
4.3.1 杂散与带外发射干扰分析方法 |
4.3.2 阻塞干扰分析方法 |
4.3.3 互调干扰分析方法 |
4.4 干扰分析 |
4.4.1 各通信系统特性参数 |
4.4.2 系统干扰理论分析 |
4.4.3 干扰理论分析结论 |
4.5 小结 |
第5章 PHS多系统合路工程案例分析 |
5.1 国家大剧院多系统合路室内分布工程 |
5.1.1 国家大剧院简介 |
5.1.2 国家大剧院功能和分区 |
5.1.3 覆盖区域规划 |
5.1.4 合路系统方案及设计依据 |
5.1.5 监控系统设计 |
5.1.6 Ribbonet技术 |
5.1.7 剧场信号远端控制技术 |
5.2 国家环保局多系统合路室内分布工程 |
5.2.1 合路系统 |
5.2.2 设计方案 |
5.3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6)电信网络和谐演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电信网络演进研究现状 |
1.2.2 复杂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信网络概念与演进轨迹 |
2.1 电信网络概念 |
2.1.1 电信网络价值的经济学特性 |
2.1.2 传统的电信网络和电信业务概念 |
2.1.3 电信网络二象模型 |
2.1.4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概念 |
2.2 物理网络演进轨迹 |
2.2.1 物理网络组成的界定 |
2.2.2 传送网的演进 |
2.2.3 交换网的演进 |
2.2.4 接入网的演进 |
2.2.5 移动网的演进 |
2.2.6 智能网、软交换与IMS |
2.3 价值网络演进轨迹 |
2.3.1 互联网接入业务由窄带向宽带化发展 |
2.3.2 话音业务需求由固定转向移动化 |
2.3.3 移动数据业务替代话音业务成为电信业务收益的显着增长点 |
2.3.4 融合业务将替代传统业务成为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关键引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耗散结构模型及条件 |
3.1 耗散结构理论基础 |
3.1.1 熵原理 |
3.1.2 耗散结构的基本思想及应用领域 |
3.1.3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
3.2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耗散结构模型 |
3.3 电信网络演进的开放性 |
3.3.1 电信网络演进的外开放性 |
3.3.2 电信网络演进的内开放性 |
3.4 电信网络演进的远离平衡态 |
3.4.1 远离平衡态的意义 |
3.4.2 电信网络远离平衡态的特征 |
3.5 电信网络演进的非线性 |
3.5.1 线性与非线性 |
3.5.2 电信网络非线性作用 |
3.6 电信网络演进的涨落 |
3.6.1 涨落的涵义 |
3.6.2 电信网络涨落的影响因素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动力 |
4.1 协同学理论基础 |
4.1.1 不稳定性原理 |
4.1.2 支配原理 |
4.1.3 序参量原理 |
4.1.4 协同学的基本方法 |
4.2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序参量 |
4.2.1 五行理论概述 |
4.2.2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五行生克模型 |
4.2.3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序参量模型 |
4.3 电信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 |
4.3.1 电信网络的复杂性 |
4.3.2 复杂网络理论概述 |
4.3.3 有效话务量分布的无标度性 |
4.3.4 关于电信网络无标度性的思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内部机制 |
5.1 CAS 理论基础 |
5.1.1 CAS 理论的基本概念 |
5.1.2 CAS 理论的核心思想 |
5.1.3 Agent 基本模型的建立步骤 |
5.2 AGENT 生成机制 |
5.2.1 Agent 的设计 |
5.2.2 Agent 的类与继承 |
5.3 聚集与电信网络和谐演进的关系 |
5.4 电信网络的同类聚集路径 |
5.5 电信网络的异类聚集路径 |
5.5.1 异类聚集路径构建的两种方式 |
5.5.2 电信运营“大商场”模式 |
5.6 电信网络和谐演进层次模型 |
5.6.1 组合网络层 |
5.6.2 融合网络层 |
5.6.3 协同网络层 |
5.6.4 混沌网络层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东北地区“十一五”电信网络发展规划 |
6.1 电信网络演进条件 |
6.1.1 PHS 网络演进条件 |
6.1.2 固话网络演进条件 |
6.1.3 移动通信网络演进条件 |
6.1.4 数据网络演进条件 |
6.2 电信业务预测方法 |
6.2.1 固话业务预测方法 |
6.2.2 移动通信业务预测方法 |
6.2.3 数据业务预测方法 |
6.3 电信业务预测结果 |
6.3.1 固话业务预测结果 |
6.3.2 移动电话业务预测结果 |
6.3.3 数据业务预测结果 |
6.4 电信网络聚集路径 |
6.4.1 固话网络聚集路径 |
6.4.2 移动通信网络聚集路径 |
6.4.3 数据网络聚集路径 |
6.4.4 干线传送网络聚集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7)基于PHS的网络优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PHS网络优化的重要意义 |
1.1.2 PHS网络优化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HS网络原理与优化 |
2.1 PHS发展概述 |
2.1.1 PHS技术 |
2.1.2 我国PHS网络的发展 |
2.2 P14S业务发展 |
2.3 网络优化的概念 |
2.3.1 网络优化的概念及作用 |
2.3.2 网络优化的内容及方法 |
2.3.3 网络优化中的主要问题 |
2.4 PHS网络的特点 |
2.5 PHS网络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
2.6 PHS网络优化 |
2.7 PHS网络优化中的覆盖优化及特点 |
2.7.1 室内覆盖系统优化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
2.7.2 室外覆盖优化的解决方案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优化实际案例研究分析 |
3.1 室外大网覆盖优化案例 |
3.2 室内覆盖优化案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优化方法总结 |
4.1 工程常用的PHS网络优化一般步骤及方法 |
4.2 PHS无线网络优化方法 |
4.2.1 网络覆盖 |
4.2.2 寻呼区的设置原则 |
4.2.3 同频干扰的解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论3G时代的PHS(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PHS与3G在技术上的差异 |
3 PHS与3G在业务功能上的差异 |
4 PHS与3G业务融合的关键——软交换 |
5 PHS的发展之路 |
5.1 进一步降低PHS的投入成本 |
5.2 进一步提升PHS的用户收入 |
5.3 积极开展无线上网业务 |
5.4 开拓集团用户 |
5.5 加强网络优化工作, 做好网络纵深覆盖 |
5.6 与3G的协调发展 |
6 PHS的前景展望 |
7 结束语 |
(9)安徽电信NGN工程中的软交换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安徽电信网络智能化的目的与意义 |
1.3 安徽电信网络智能化的环境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5 文章的结构 |
第二章 NGN的概念和技术协议 |
2.1 NGN的概念和体系结构 |
2.1.1 NGN的定义 |
2.1.2 PSTN、PHS网络NGN改造后的体系架构 |
2.2 NGN对传统交换网络的网改 |
2.3 安徽电信 NGN改造及全网智能化目标 |
2.3.1 软交换改造后的NGN |
2.3.2 安徽电信 NGN全网智能化目标 |
2.4 软交换工程涉及的NGN协议 |
2.4.1 H.248/Megaco协议 |
2.4.2 呼叫控制协议 |
2.4.3 信令传输控制协议 SIGTRAN |
第三章 安徽电信网络 NGN中软交换总体解决方案 |
3.1 方案模型 |
3.2 实施网络智能化的步骤 |
3.3 全网NGN网络智能化方案的特点和优势 |
3.4 软交换对现有网络的改造 |
3.5 网络改造后的路由设计 |
3.6 NGN网络中的终端接入方案 |
3.6.1 SOHO方案(IAD接入) |
3.6.2 集团、小区接入 |
3.6.3 智能终端接入 |
3.6.4 MSAG综合接入 |
第四章 软交换实现技术分析 |
4.1 软交换中主要协议选择 |
4.1.1 MAP与 MAP+方案比较分析 |
4.1.1.1 MAP协议 |
4.1.1.2 MAP+协议 |
4.1.2 两种协议方案在实现功能比较 |
4.1.3 MAP与 MAP+在实现 PSTN与PHS融合上的差异 |
4.1.3.1 全话务汇接方式来实现两网融合的方案分析 |
4.1.3.2 采用 MAP+互通方式实现两网融合方案 |
4.1.3.3 基于 MAP的两网融合方案 |
4.2 用户数据管理 |
4.3 NGN中 SG组网 |
4.4 NGN作为汇接局的处理能力 |
4.5 NGN汇接局与基于NGN的长途 DC1之间的关系 |
4.6 域间互通技术 |
4.7 与移动3G的融合技术 |
第五章 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
5.1 组网安全性设计 |
5.2 软交换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5.3 软交换系统对用户的认证机制 |
5.3.1 Softswitch对 AG的认证机制 |
5.3.2 Softswitch对 IAD的认证机制 |
5.3.3 SIP终端的认证机制 |
5.3.4 H.248的安全性保证 |
5.3.5 病毒预防和检测机制 |
5.4 软交换系统的容灾技术 |
5.4.1 SS与 TG的归属容灾关系 |
5.4.2 SS与 SG的归属容灾关系 |
5.4.3 信令网关的容灾 |
5.4.4 中继网关的容灾 |
5.4.5 SHLR路由中断的容灾 |
5.4.6 业务平台路由中断时的容灾 |
第六章 合肥大区的 PSTN/PHS智能化组网及设备容量配置 |
6.1 网络智能化的业务提供模式 |
6.2 合肥大区网络智能化组网 |
6.2.1 新建 NGN汇接局 |
6.2.2 新建一对 SHLR |
6.2.3 NGN网络智能化主要设备组网图 |
6.3 设备容量配置 |
6.3.1 话务模型与基础参数 |
6.3.2 中继网关容量 |
6.4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容量 |
6.4.1 BHCA |
6.4.2 IP侧带宽 |
6.4.3 信令网关 SG设备容量 |
6.4.4 SHLR设备容量需求 |
6.5 设备的配置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总结 |
7.2 今后的工作 |
论文参考文献 |
(10)朝阳无线市话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市话(小灵通)概述 |
1.2 无线市话在我国可能长期存在 |
1.3 无线市话优化的必要性 |
第二章 PHS 技术介绍及优化要求 |
2.1 朗讯PHS 技术介绍 |
2.2 网络优化全局指标 |
2.3 无线射频规划 |
2.4 有线资源优化 |
2.5 无线资源优化 |
2.6 异常故障处理 |
第三章 朗讯PHS 网络优化概述 |
3.1 网络优化目的 |
3.2 网络优化原则 |
3.3 网络优化数据采集的手段 |
3.4 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 |
3.5 网络优化的一般步骤 |
第四章 朝阳PHS 网络优化 |
4.1 朝阳PHS 网络优化分析 |
4.2 实际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
4.3 优化结果 |
4.4 以后网络优化工作重点 |
附录:英文缩写词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关注3G和PHS网络的协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期权博弈的通信企业3G投资策略研究[D]. 王涌. 中南大学, 2010(11)
- [2]PHS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D]. 张璟. 南京理工大学, 2009(S1)
- [3]PHS数据分组业务的网络架构与实现[D]. 丁卫城.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4]PHS转型方向及其网络改造项目范围管理方法[D]. 张知晓.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5]PHS室内分布系统发展方向及多系统合路可行性论证[D]. 田子钰.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6]电信网络和谐演进机理研究[D]. 王勇. 吉林大学, 2008(12)
- [7]基于PHS的网络优化与应用研究[D]. 刘颖. 复旦大学, 2008(03)
- [8]论3G时代的PHS[J]. 宿敬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06)
- [9]安徽电信NGN工程中的软交换方案[D]. 刘乐群. 安徽大学, 2007(01)
- [10]朝阳无线市话网络优化[D]. 宋瑞芬. 吉林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