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笃武,袁萍[1](2021)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逐年频发之势,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和诸多现实困境。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全球卫生治理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急迫。因此,国际社会亟须提高治理共识,增进国际间协调;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全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坚持公共卫生多边主义,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高全球治理能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刘雅姝[2](2021)在《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可见,近年来国家安全思想已上升到重要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各种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社会安全类风险,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诸多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背景下,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系统理论及5W1H方法,融合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展开研究,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进行实证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1)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基于系统理论及5W1H分析方法定义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内涵,突破传统从单一维度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局限,从系统观角度出发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要素、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行为要素(Who)、事件舆情信息要素(What)、事件事理要素(Why)、事件时间要素(When)、事件环境要素(Where)。系统性地从Who(谁推动、促进了事件演变)、What(事件演变的内容是什么)、Why(事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等多维度视角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最终基于事件的演变机理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2)从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维度(Who)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演变过程,明确博弈主体是由政府为代表的决策方、以网民为代表的参与方、以媒体为代表的推动方三部分组成,对其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最后对所构建的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了事件发展热度、事件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政府奖惩机制介入情景下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变,得出的结论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主体的管理策略提供现实参考依据。(3)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维度(What)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内容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提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构建框架模型及技术架构,进而构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利用舆情知识图谱挖掘舆情知识三元组、网络传播的路径结构等内容。基于数据驱动思想,通过舆情知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得到事件舆情的话题演变、舆情知识网络结构演变等过程。所得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分析结论有益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舆情治理。(4)从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维度(Why)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原因问题。基于事理图谱理论,采用事理图谱构建的相关方法,通过本体构建、事件抽取、事件关系抽取等步骤构建了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理图谱及其抽象事理图谱。基于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事理逻辑知识,深入分析事件之间的演变规律和模式,弥补以往未能详尽阐述重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面的演变机理和运行过程的短板。基于知识驱动视角,通过事件逻辑知识演变分析、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等角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逻辑与规律,进而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5)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依据事件的演变机理得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阐述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应如何应对的问题。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研究内容,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主体管理策略;(2)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舆情信息治理对策;(3)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三个维度的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问题。理论层面上,立足于系统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5W1H等多种理论方法,从事件的主体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以及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挖掘等多维视角入手,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通过博弈论、知识图谱、事理图谱等方法剖析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阐述事件演变的本质,发现事件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应对策略。基于数据驱动思想,多维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基于知识驱动思想,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逻辑,促进了传统研究范式转型,科学地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可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和预警,提高事件的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爬取微博、中国新闻网、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平台上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构建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基于真实数据对理论推演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服务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研究逻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供依据,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和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张露,罗必良[3](2021)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群发与农业安全》文中指出现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呈现出类型单一化到多元化、时段碎片化到叠加化、地域分散化到连片化、处置应急化到常态化的新特征,造成传统的专项治理策略和地域协同策略失灵,并引发农业安全的新挑战。如何协调农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生态和经济效益、正常和特殊保障、国内和国际责任,降低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贸易和国内市场流通风险,成为多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群发期,维护农业安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群发风险,新农业安全观的构建需要从整体性战略延伸到多中心战略,打造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农产品供应生态圈;从乡村单极化模式延伸到城乡结合模式,在中心城镇推广设施农业和无土栽培等集约型的农业种养模式;从政府组织主导延伸到由政府主导并动员社会组织与市场力量共同参与,在农业生产环节构建起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平台和农业生产服务信息平台,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着力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中心,培育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使其成为疫情隔离期农产品供应保障的中坚力量。
单翔翔[4](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郑宽[5](2021)在《“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中国的云南省及中南半岛,是沟通太平洋到印度洋,东亚到东南亚地枢纽要地,具备较为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其本身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资源。同时,这里不仅是中国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世界各大势力利益交汇和集中角力的地区,因此,澜湄次区域承受着较大的政治安全压力,澜湄次区域内的各国建立适合于本地区的政治安全机制成为了倒悬之急。随着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澜湄次区域国家之间的合作从广度和深度上在不断加深。澜湄合作机制运行五年以来,整体上已经较为成熟,且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澜湄合作成立之初就已确立“三大支柱”之首的政治安全,澜湄合作机制还尚未建立起在该领域的一个整体性合作机制,这也不符合澜湄次区域国家政治安全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政治安全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当属于澜湄合作机制的一部分,其与澜湄合作机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政治安全的概念来看,政治安全应当包含领土主权、政权稳定、意识形态与部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内容。目前,澜湄合作成员国已在部分领域进行了有关政治安全的合作,且有了专门的机构与相应的机制。并且,也有了对政治安全合作发展安排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就目前澜湄合作成员国进行的政治安全合作而言,缺乏了一个整体性的机制安排,合作定位也尚没有明确,在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方面亦需要拓展。其原因在于澜湄合作成员国在政治互信方面有所不足,澜湄合作机制缺乏一个可以统一协调政治安全合作的机构,并且,澜湄次区域域外国家对当地的干预,也使得澜湄合作成员国在政治安全合作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阻力。当前澜湄次区域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政治安全形势与压力,各国存在相互之间的领土主权矛盾,各国内部也存在内部的民族分离等势力威胁本国的领土主权安全,各国的政权稳定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其自身内部和外部的威胁与挑战。除此以外,澜湄次区域各国也面临着足以威胁到本国政治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澜湄次区域六国面临的这一系列安全问题,凸显出了尽快建立“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对与“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本文使用了国际机制理论和建构主义两种理论分析工具。国际机制论解决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形式层面的问题,即明确“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原则与规则,明确机制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并就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建立整体性的协调机构,以统筹和协调整个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在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问题上,也应当注意对拓宽政治安全合作内容与拓展政治安全合作形式的机制安排。而建构主义理论则是解决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内核层面的问题,要使得机制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与可持续性,需要解决机制内生动力的问题,建构起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有意识的互动来建构次区域内的共有知识,建立起澜湄国家的身份认同和次区域整体发展的利益,影响澜湄国家对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行为,以此来共同推动澜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使得澜湄六国的政治安全合作更加具备持续性,这是保持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深层次途径。
曾维佳[6](2021)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研究 ——以新冠疫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病毒耐药性变异,及个别欠发达国家的卫生服务条件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致埃博拉、SARS、新冠肺炎、H1N1等疫情在各国蔓延,并且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卫生安全挑战,同时考验着各个国家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着影响公共卫生健康事件的突发状况,考验着我国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对于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的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国家整体建设均有重要意义。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这场疫情,让国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带领全国人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给世界做出重要的卫生应急行为典范。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在这场疫情战役中,如何更好的防疫,更好的沟通,更有效率的减少传染,救治病患。所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势在必行。就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书籍,总结、概括研究主题的背景和意义,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主体,并且通过上网收集和去图书馆查阅相关外文文献,总结国内外研究趋势,并且总结思考本论文的可能性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通过介绍与主要阐述了相关理论、概念,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材料进行简单的总结归纳,为接下来的分析问题原因,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部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这一次的新冠疫情下,信息沟通的现状。主要对信息沟通过程分析,包括抗疫前、中、后期的信息沟通,以及信息沟通效果分析,包括横向、纵向信息沟通效果分析。第四部分根据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等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分析,进一步剖析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针对分析的问题,结合实践,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同样针对疫情前期的沟通机制、预警监测、中期的防控、后期的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包括建立全民参与的应急协同治理大格局,建立“一核多元”的信息沟通网络,建立一体化的综合性信息沟通机构,建立立体化的快捷性信息反馈机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分析归纳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机制的现状,并以此为框架进行研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沟通的“瓶颈”分析,提出了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沟通机制的对策建议。制度的完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本文就以新冠疫情为例究,以公共事业管理知识为理论基础,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参照和对比国内外理论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分析找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变革之路提供有益借鉴和有益参考。
王亚澜[7](2021)在《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识别与预测》文中指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社交媒体等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公众恐慌情绪的发展和蔓延提供了温床,恐慌情绪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不断集群和极性化会使得网民恐慌情绪演化系统出现演变性、阶段性和临界性等特点,从而导致了网民恐慌情绪的临界转变和群体性爆发,这对于公众心理健康和社会经济稳定都有严重危害。因此,研究网民恐慌情绪的内在演化机理以实现对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识别和预测,对于政府提前采取措施对恐慌情绪的适时引导和遏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结合恐慌情绪的相关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的临界转变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民恐慌情绪临界点的识别方法和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预测模型。首先,以临界转变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情境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分析框架,并基于情感词典的文本分析技术提出了网民恐慌情绪的测量方式,然后基于临界点识别的离散优化算法实现了对新冠疫情事件中网民恐慌情绪临界点的识别,并得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涨势”和“降势”两种临界转变类型。接着,以恐慌的认知起源理论和恐慌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网民恐慌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构建了网民恐慌情绪系统的内部子网络,结合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实现了对网民恐慌情绪演化中不同类型临界转变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之后,建立了基于单变量的网民恐慌情绪LSTM预测模型和多变量的LSTM网民恐慌情绪预测模型,通过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关键因素对提升预测模型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根据不同类型临界转变的关键因素,建立了融合关键因素的多变量LSTM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预测模型,并通过RNN等两个对比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将复杂系统中的临界转变理论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演化的分析,提出了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分析框架和识别模型,对于理解和研究网民恐慌情绪的内在演化机理和阶段性突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本文基于关键影响因素构建的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预测模型能很好地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过程中临界点的预测,为政府对网民恐慌情绪治理策略和引导时机的把控提供了技术和决策支持。
李宗芳[8](2021)在《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什么特定议题领域内新建(或转移)的国际制度却沿用了已有制度的规则与设计?随着国际制度扩散,很多议题领域国际机制间形成部分重叠,且不存在等级关系的“机制复合体”,已有研究认为新建重叠的制度是在对现有制度不满的条件下,通过新建或机制转移挑战现有规则、规范,追求实现与现有制度不同的目标。这一视角夸大了制度间竞争,本文发现新建(转移)制度延续了已有制度的规则与设计,并尝试提出分析框架解释这一问题。新旧制度间延续制度设计,主要指延续制度规则、成员资格和决策机制设计。特定议题领域内,现有制度安排会引导和限制新制度规则和设计。本文假定行为体是有限理性和损失规避的,一方面,行为体决策时面临诸多不确定,往往会选择较为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优结果;另一方面,相比较未来收益,行为体更在意失去现有收益,因此会冒险规避损失。议题领域内既有制度弹性和制度竞争促成了新旧制度间延续制度设计。制度弹性指制度规则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新行为体重新解释和执行,或者说制度改革者在解释和运用旧规则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大小。制度竞争是指由国家推动发起的,旨在改变制度现状,且与现有制度在制度规则和具体实践方面存在冲突的制度新建或制度转移形式。本文提出了三个假设:当既有国际制度弹性高,新建(转移)制度接受现有规则的可能性高,既有制度弹性低的情况下,新建(转移)制度更可能提出新的规则和设计特征;当既有制度弹性高,议题领域内制度竞争程度激烈的情况下,新制度更倾向于提出新规则;在既有制度弹性高,议题领域内制度竞争程度低的情况下,新建或转移的制度会延续已有制度设计,接受主要规则。因为既有制度弹性高低决定了制度规则可解释性和包容性的强弱,以及能否容纳新制度行为体偏好;制度间竞争程度影响制度“后入者”的竞争成本。在国际发展融资领域,由中国主导倡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接受了世界银行的主要制度规则,成员资格、决策机制也与世界银行相似。一方面,世界银行规则弹性高。世界银行规则可以被亚投行解释、运用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虽然世行没有设置灵活性条款,但其专业权威保证了政策规则的中立性。另一方面,致力于发展融资领域的制度竞争程度低,世界银行享有焦点权威,不利于新制度规则的发展,反而通过与世界银行建立正式的联系,有助于亚投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知识产权领域重要的国际机制,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但严格的规则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对药品相关专利保护规则的不满,通过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推上世界卫生组织的议程,发展中国家推动了机制转移,但世界卫生组织依旧在TRIPs规则体系内运行。本文发现,TRIPs设置了灵活性条款,并在发展中国家与非政府组织推动下,TRIPs规则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需要来解释和使用这些条款,保障药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虽然机制复杂,但由于议题涉及范围广泛,新出现的机制无法挑战TRIPs的优先地位,且TRIPs拥有保障其规则不被挑战的物质资源,对于推动机制转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既有制度体系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和进一步议价权力。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本文认为议题领域内,行为体新倡建或推动转移的机制与已有制度间并不一定是竞争的,可能在制度设计过程和结果方面产生协调,有利于双方避免规则冲突,形成专业分工。中国作为当前国际制度领域的“后来者”,在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推动制度变革与发展,需要认清当前制度背景现状,通过制度内和制度间适应促成国际制度的渐进变革,维持制度变迁过程平稳、缓和发生,避免与现存国际秩序发生重大断裂或冲突。
徐晨[9](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性资源,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依赖于政府大数据与社会大数据的有效治理。如何有效采集、整合和融合应用政府大数据和社会大数据,提升政府社会公共治理能力是大数据时代国家数据治理的重要议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传统以政府大数据驱动为主的应对策略愈发凸显出反应时间、处理精度等方面的不足,新的以政府大数据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驱动的应对策略的优势愈发凸显。现在我国的新冠疫情应急管理防控实践证明,强化政府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的有机融合应用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政府和社会大数据的融合应用机制研究成为国家数据治理的重要课题。论文首先对政府数据治理及数据融合内容进行文献综述梳理,并对政府大数据和社会大数据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述。随后对政府大数和社会大数据融合的壁垒进行一一分析,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会大数据存在数据空间性、数据准确性、数据碎片化等问题,同时缺少外部法律框架,内部缺少信任机制等缺点,重新构建了政府大数据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的机制流程,分别描述了机制的三层架构。最后以健康码为例,描述了当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的应用举例,同时为未来的数据融合建言献策。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⑴界定了大数据相关基础理论——政府和社会大数据范畴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构建了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数据融合理论、信息融合理论和信息应急响应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⑵系统分析了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价值,以及当前政府内部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大数据的制约因素,并阐明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在突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环境下的挑战。探明特殊时期的大数据融合是一个应急响应的关键。⑶分析和设计了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的主体把握,阐述了融合目标和整体模型的构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⑷将突发新冠肺炎中的防疫健康码作为案例,分析了其背后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的模型,详细阐述了该模型运行过程。⑸依据机制模型,给出了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丰富了数据融合理论,并将其应用领域拓宽至政府与社会各部门之中。通过对政府和社会大数据的融合应用机制研究,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多主体协同的联动的过程,该研究对未来突发事件下政府数据与其他领域跨界数据融合以应急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宋伟[10](2021)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2020年初至今,对我国和全球产生最大影响的事件便是COVID-19疫情的爆发。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给我国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呈现出了很多典型的消费行为,这其中既包括居民在疫情爆发期所表现出的诸如从众性消费和稀缺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包括居民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对诸如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等项目长期消费意愿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时序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两个维度,选取从众性消费、稀缺性消费、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四种疫情中居民的典型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这四种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问卷调查与公开数据相匹配的方法展开分析,并且采用了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获取了居民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并基于这两个数据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在疫情的爆发期(2020年2月)通过问卷调查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97个地级市1548名居民的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半年后的疫情平稳期(2020年8月)在以上被调查者中随机抽取了500个被试再次通过问卷展开了跟踪调查,共收回466份问卷。在数据的匹配上,我们根据被调查者回答问卷的时间和地点查询该被调查者所在地当天卫健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将这两份数据进行匹配后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一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从众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信息性从众消费和规范性从众消费;(2)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控制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降低居民的控制感,而居民会通过从众消费对缺失的控制感进行补偿;(4)群体规模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共同居住人数较多时,疫情对他们从众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共同居住人数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二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稀缺性消费;(2)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物质主义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的物质主义倾向,进而促进他们的稀缺性消费行为;(4)领悟社会支持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多时,疫情对他们稀缺性消费的影响要小于他们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三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未来健康消费的意愿越强;(2)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疫情爆发期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到疫情平稳期;(3)在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对疫情的恐惧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对疫情的恐惧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消费意愿;(4)自尊在对疫情的恐惧感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自尊的个体,疫情对低自尊个体的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要更大。在实证研究四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4条研究假设和一个双路径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是双重路径的,并且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这种双路径的作用模式会呈现出差异;(2)在疫情爆发期,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的归属需求,进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了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在这两个路径的作用下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遮掩效应;(3)疫情平稳期,居民风险感知路径的作用会消失,进而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正向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我们对以上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
二、试论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学界相关研究进展及意义 |
(一)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理念的研究 |
(二)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主体的研究 |
(三)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对象的研究 |
(四)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研究 |
三、当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现状 |
(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理念共识缺失困境 |
(三)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体制不完善困境 |
(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行动不协调困境 |
(五)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效能低下困境 |
四、新发展阶段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对策建议 |
(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二)建立健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制与机制,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
(三)构建有效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模式,提高治理行动共识 |
(四)健全公共卫生危机处置和评价体系,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效能 |
(2)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
1.2.2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基于事理图谱的事件演变研究进展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知识图谱理论 |
2.2 事理图谱理论 |
2.3 5W理论 |
2.4 演化博弈理论 |
2.5 自然语言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基本内容 |
3.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与分类 |
3.1.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 |
3.1.2 重大突发事件分类 |
3.1.3 重大突发事件特征 |
3.2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
3.2.1 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 |
3.2.2 事件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 |
3.3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 |
3.3.1 演变机理内涵 |
3.3.2 演变机理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主体行为演变 |
4.1 问题描述 |
4.2 事件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
4.2.1 博弈主体分析 |
4.2.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
4.4 模拟仿真分析 |
4.4.1 重大突发事件热度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4.2 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4.3 政府介入采取奖惩机制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变 |
5.1 舆情信息演变概述 |
5.1.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 |
5.1.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 |
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理论模型构建 |
5.2.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构建框架模型 |
5.2.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技术架构 |
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
5.3.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本体构建 |
5.3.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
5.4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数据层构建 |
5.4.1 数据源选取及采集 |
5.4.2 数据预处理 |
5.5 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舆情演变分析 |
5.5.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时序演变分析 |
5.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传播路径结构解析 |
5.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内容分析 |
5.5.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评论话题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 |
6.1 重大突发事件的事理图谱研究范式 |
6.1.1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内涵 |
6.1.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的逻辑模型 |
6.1.3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的事理挖掘流程 |
6.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 |
6.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6.2.2 事理图谱构建流程 |
6.3 重大突发事件抽象事理图谱构建 |
6.3.1 事件泛化 |
6.3.2 公共卫生事件抽象事理图谱 |
6.3.3 事件知识存储 |
6.4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分析 |
6.4.1 因果事件提取 |
6.4.2 事件的因果逻辑知识分析 |
6.4.3 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 |
6.4.4 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 |
6.5 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
6.5.1 事件演变的动力学流图构建 |
6.5.2 仿真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
7.1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概述 |
7.1.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时代背景 |
7.1.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 |
7.1.3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特征 |
7.2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及过程 |
7.2.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 |
7.2.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
7.3 重大突发事件主体管理策略 |
7.3.1 重大突发事件的参与用户管理 |
7.3.2 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平台管理 |
7.3.3 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 |
7.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治理研究 |
7.4.1 事件舆情信息治理问题的提出 |
7.4.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治理对策 |
7.5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构建 |
7.5.1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的重大意义 |
7.5.2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面临的挑战 |
7.5.3 重大突发事件的管控模型 |
7.5.4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功能 |
7.6 本章小节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群发与农业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治理专项化策略失灵 |
(二)治理协同化策略失灵 |
三 |
(一)从整体性战略延伸到多中心战略 |
(二)从乡村单极化模式延伸到城乡结合模式 |
(三)从政府组织主导延伸到市场与社会组织协同 |
四 |
(一)构建多中心的农产品供应生态圈 |
(二)培育城镇空间的农产品供给能力 |
(三)建设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农业安全新体系 |
(4)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系统分析法 |
3.3 比较研究法 |
3.4 STEEPLE分析法 |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
4 指导思路 |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
4.2 全球卫生 |
5 技术路线 |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
1.1 社会人口环境 |
1.2 技术环境 |
1.3 经济环境 |
1.4 环境和自然 |
1.5 政治环境 |
1.6 法律环境 |
1.7 道德环境 |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
2.1 时间分布差异 |
2.2 地区分布差异 |
2.3 人群分布差异 |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附件 |
(5)“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澜湄合作 |
2.政治安全 |
3.国际机制 |
(二)理论分析工具 |
1.建构主义 |
2.国际机制论 |
二、“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与现状 |
(一)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1.澜湄合作发展的历程 |
2.澜湄合作的现状 |
(二)“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 |
2.“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的现状 |
三、“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一)“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存在的不足 |
1.政治安全合作的机制化不足 |
2.政治安全合作的定位不够明确 |
3.政治安全合作的内容不够全面 |
4.政治安全合作的形式有待拓展 |
(二) “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合作存在不足的原因 |
1.澜湄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不足 |
2.次区域外部势力的干预 |
3.“澜湄合作”缺乏专门的政治安全协调机构 |
四、建构“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一)“澜湄合作”成员国存在领土主权安全问题 |
1.澜湄合作成员国之间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 |
2.澜湄合作成员国内部民族分裂势力问题 |
(二)“澜湄合作”成员国面临政权稳定安全的威胁 |
1.泰国的政权稳定问题 |
2.缅甸的政权稳定问题 |
3.柬埔寨政权稳定问题 |
(三)“澜湄合作”成员国面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1.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2.越南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四)“澜湄合作”成员国面临非传统安全中的政治安全问题 |
1.军火贩卖问题 |
2.毒品生产与贩卖问题 |
3.恐怖主义问题 |
4.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
5.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五、建构澜湄合作框架下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建构澜湄合作框架下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原则 |
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 |
2.尊重政治制度多样性原则 |
3.全方位与多层次原则 |
4.平等协商原则 |
5.循序渐进原则 |
(二)加强澜湄合作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
1.加强澜湄合作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的可行性 |
2.加强澜湄合作成员国政治互信的前提和方式 |
(三)明确政治安全合作机制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 |
(四)建立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统一的协调机构 |
(五)明确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定位 |
(六)拓宽政治安全合作机制中的合作领域 |
(七)拓展政治安全合作机制中的合作形式 |
1.健全反恐情报信息共享机制 |
2.发挥第二轨道外交优势 |
3.健全打击极端分裂势力的合作机制 |
(八)深化澜湄国家政治安全共同体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研究 ——以新冠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可能性贡献及不足 |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公共危机管理 |
二、公共危机沟通 |
三、公众沟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
二、危机管理4R理论 |
三、危机沟通理论 |
四、形象修复理论 |
第一章 以新冠疫情为例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沟通的现状 |
第一节 信息沟通过程分析 |
一、抗疫前期的信息沟通 |
二、抗疫中期的信息沟通 |
三、抗疫后期的信息沟通 |
第二节 信息沟通效果分析 |
一、横向信息沟通效果分析 |
二、纵向信息沟通效果分析 |
第二章 以新冠疫情为例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沟通的“瓶颈” |
第一节 信息沟通的“主体瓶颈”分析 |
一、缺乏复合型决策管理层 |
二、缺乏有效常态化的专属部门 |
第二节 信息沟通的“网络瓶颈”分析 |
一、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性 |
二、措施分级不细、落实不彻底,阻碍各省之间标准的互认 |
第三节 信息沟通的“体制瓶颈”分析 |
第四节 信息沟通的“机制瓶颈”分析 |
一、缺乏“两手都要抓”的精准协调管理机制 |
二、缺乏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保障措施 |
第三章 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全民参与的应急协同治理大格局 |
第二节 建立“一核多元”的信息沟通网络 |
一、明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管理职能定位 |
二、建立三级网络体系,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
三、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主体、方式及内容 |
四、建立网络舆情法治管理体系,提高舆情法治治理能力 |
第三节 建立一体化的综合性信息沟通机构 |
一、建立高效准确的危机监测和评估体系 |
二、加强机构危机预警的行政协调能力 |
第四节 建立立体化的快捷性信息反馈机制 |
一、推广运用大数据手段,对人群进行分级调控反馈 |
二、加强区域风险预估,对区域进行分级调控反馈 |
三、完善信息反馈组织人事管理和激励制度 |
第四章 结语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新冠疫情期间公众的信息沟通情况调査问卷 |
(7)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识别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突发事件下公众恐慌情绪研究 |
1.2.2 复杂系统领域临界转变的识别和检测方法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应用价值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网民恐慌情绪 |
2.1.2 情绪的临界转变和临界点 |
2.1.3 情绪的临界状态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临界转变相关理论 |
2.2.2 恐慌情绪相关理论 |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的临界点识别研究 |
3.1 网民恐慌情绪的临界转变分析框架 |
3.2 数据处理与变量测量 |
3.2.1 数据采集技术和处理方法 |
3.2.2 恐慌情绪测量方法 |
3.3 网民恐慌情绪的临界点识别方法 |
3.3.1 基本原理 |
3.3.2 临界点数估计方法 |
3.3.3 损失函数的选择 |
3.3.4 基于滑动窗口的离散优化算法 |
3.4 网民恐慌情绪的临界点识别实验 |
3.4.1 案例选取和数据处理 |
3.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临界转变的关键因素识别研究 |
4.1 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
4.2 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
4.2.1 变量选取与测度 |
4.2.2 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系统内部子网络构建 |
4.2.3 基于SOC的临界转变关键因素识别模型 |
4.3 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关键因素识别实验 |
4.3.1 样本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
4.3.2 关键因素识别实验 |
4.3.3 实验结果讨论 |
4.3.4 关键因素在情绪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预测研究 |
5.1 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预测模型选择 |
5.1.1 模型选择 |
5.1.2 LSTM模型介绍 |
5.1.3 LSTM模型的实现原理 |
5.2 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预测实验 |
5.2.1 网民恐慌情绪LSTM预测模型 |
5.2.2 样本及数据处理 |
5.2.3 模型训练和构建 |
5.3 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 |
5.3.1 网民恐慌情绪预测实验及结果 |
5.3.2 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预测实验及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8)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理论框架和案例设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制度设计理论回顾 |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制度关系研究 |
第二节 国际制度设计理论视角 |
第三节 相似制度设计的理论视角 |
第二章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相似国际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国际制度设计相似性 |
第二节 理论假定 |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建制度与亚投行制度设计 |
第一节 亚洲地区多边开发银行现状 |
第二节 新建国际制度与影响 |
第三节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亚投行制度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制转移与公共卫生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规则设计 |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兴起与演进 |
第二节 机制转移与影响 |
第三节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规则延续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制度竞争与合作 |
一、国际制度间竞争与合作 |
二、反思制度竞争研究议程 |
三、国际制度间关系的前景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技术路线 |
2.研究方法 |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政府大数据 |
3.社会大数据 |
4.数据融合 |
(二)信息资源规划与融合理论 |
1.信息资源规划理论 |
2.信息融合理论 |
(三)信息应急响应理论与危机管理理论 |
1.信息应急响应理论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需求分析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的价值分析 |
1.改变政企大数据应急中互动模式的契机 |
2.促进应急中政府决策成功的客观性需求 |
3.提升应急中政府公共数据价值的必然选择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制约因素 |
1.政府内部数据共享阻碍因素 |
2.政府数据外部融合壁垒 |
3.社会大数据制约因素 |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关键问题分析 |
1.政府部门管辖权限问题 |
2.信任问题 |
3.责任归属问题 |
4.公民隐私侵犯问题 |
5.数据的政企边界问题 |
(四)本章小结 |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模型设计 |
(一)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目标与原则 |
1.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目标 |
2.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原则 |
(二)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的主体把握 |
(三)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结构设计 |
1.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基础层设计 |
2.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运行层设计 |
3.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保障层设计 |
(四)政府大数据和社会大数据融合流程设计 |
1.大数据集成 |
2.大数据处理 |
3.大数据关联 |
4.大数据融合 |
(五)本章小结 |
五、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实践—以健康防疫码为例 |
(一)项目背景 |
(二)防疫健康码需求分析 |
1.防疫健康码的实际应用需求分析 |
2.防疫健康码的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三)数据融合模型描述 |
(四)运行效果分析 |
1.运行目标及特征 |
2.运行主体的协同 |
3.运行效果 |
(五)对策及建议 |
(六)本章小结 |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对策建议 |
(一)完善大数据融合机制 |
1.完善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机制 |
2.明确主体责任机制 |
3.数据定价与利益分配机制 |
(二)建立健全政企数据融合法律法规 |
1.建立健全数据融合主体约束法律 |
2.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 |
3.建立健全个人隐私保护法律 |
(三)统一数据融合标准规范 |
1.统一数据融合流程标准规范 |
2.统一数据融合操作规范 |
(四)提供完备技术、人才支持 |
1.建立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交换模型 |
2.建立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数据库 |
3.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
(五)本章小结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10)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与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
2.2 从众消费的文献综述 |
2.3 稀缺性消费的文献综述 |
2.4 健康消费的文献综述 |
2.5 体验消费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恐惧管理理论 |
3.2 补偿控制理论 |
3.3 风险感知理论 |
3.4 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设计 |
4.2 问卷调查程序 |
4.3 公开数据的获取与匹配 |
4.4 问卷调查变量的测量 |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6 整体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
4.7 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分析 |
4.8 同源性偏差检验 |
4.9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
第5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一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5.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5.4 统计分析结果 |
5.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二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6.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6.4 统计分析结果 |
6.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三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
7.1 研究背景 |
7.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7.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7.4 统计分析结果 |
7.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8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四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
8.1 研究背景 |
8.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8.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8.4 统计分析结果 |
8.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总结 |
9.2 研究局限 |
9.3 相关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试论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建议[J]. 李笃武,袁萍. 重庆社会科学, 2021
- [2]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D]. 刘雅姝. 吉林大学, 2021(01)
- [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群发与农业安全[J]. 张露,罗必良. 天津社会科学, 2021(04)
- [4]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5]“澜湄合作”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研究[D]. 郑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研究 ——以新冠疫情为例[D]. 曾维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21(02)
- [7]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恐慌情绪临界转变的识别与预测[D]. 王亚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8]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D]. 李宗芳. 外交学院, 2021(11)
-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模型研究[D]. 徐晨.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D]. 宋伟.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