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目标层次分析法在皮肤病防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系统目标层次分析法在皮肤病防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一、系统目标层次分析方法在皮肤病防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彭丹[2](2021)在《基于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的皮肤病流行特征与费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 GBD 2019(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of 2019)数据估算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了解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以湖北省宜昌市为典型地区,描述2017-2019年宜昌市医疗机构皮肤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费用特征,并对重点皮肤病进行分析,为宜昌市皮肤病防控提供基础参考信息。方法利用GBD 2019研究结果,估算1990年至2019年中国人群皮肤病分年龄、性别的发病、患病、死亡、DALY(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YLL(Years of Life Lost)和 YLD(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了解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依托湖北省宜昌市健康数据大平台开展典型调查,对宜昌市2017-2019年所有医疗机构门诊、住院皮肤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人群、时间、就诊科室、皮肤病病种)和直接医疗费用进行描述分析。结果(1)利用GBD 2019估算中国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利用GBD估算2019中国人群皮肤病发病人数为7.84亿,患病人数为3.69亿,死亡人数为5393例。DALY为8,264,702人年,YLL为97,024人年,YLD为8,167,678人年,标化DALY率592.08/10万,标化YLL率为5.77/10万,标化YLD率586.31/10万。DALY、YLD最高为15-49岁年龄组,DALY率、YLD率最高为5-14岁人群,YLL和YLL率最高的为70岁以上人群。1990年至2019年中国皮肤病DALY和YLD缓慢上升,DALY率和YLD率变化趋势不明显,女性高于男性。15岁以下病毒性皮肤病DALY、DALY率、YLD、YLD率最高,15岁以上年龄组皮炎的DALY、DALY率最高,低年龄组感染性皮肤病DALY、DALY率、YLD、YLD率最高,50岁以上人群真菌性皮肤病与银屑病DALY、DALY率排位上升明显。(2)宜昌市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2017-2019年宜昌市门诊皮肤病就诊人次、就诊人数及医疗总费用呈现升高趋势,人均就诊2次,就诊次均费用为115.85元。就诊高峰期为5-8月,2月最低,不同疾病就诊高峰不同,荨麻疹夏季就诊人数最多,冬季最少,痤疮春季就诊人次最低,夏秋季较高。男女就诊人次比为0.73:1,女性就诊费用比男性高36.62%,15岁以下及7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就诊人次多于女性,其他年龄组中男性低于女性。痤疮在15-49岁年龄组顺位第二,瘙痒症在50岁以上人群就诊人次顺位上升明显。次均费用,以5岁以下人群最低,15-49岁年龄组最高。其它皮炎、荨麻疹、痤疮、其它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性感染、慢性单纯苔藓和痒疹、接触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瘙痒症、牛皮癣及未特指的接触性皮炎是就诊人次排名前十的皮肤病,而多毛症、顶泌汗腺疾病、其它色素沉着病、白癜风、牛皮癣位居次均费用前五。2019年与2017年相比,瘙痒症、其它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性感染、牛皮癣、痤疮、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的就诊人次增幅均超过了 20%。2017-2019年宜昌市住院皮肤病患者4325例,平均年龄44.83岁,平均住院天数12.12天,次均住院费用为9151.85元。男性住院人次及费用均高于女性。夏季皮肤病住院患者最多,冬季最少,6-9月是住院的高峰期。从年龄分布看,15-49岁的住院患者最多,总费用最高的为50-69岁人群,住院人次及费用最低的为5-14岁年龄组,次均费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住院次数前十的皮肤病分别为其它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性感染、荨麻疹、其它皮炎、皮肤及皮下组织毛囊囊肿、皮肤脓肿、疖和痈、蜂窝织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其它疾病、因摄入物所致的皮炎、牛皮癣和皮肤萎缩疾病。褥疮性溃疡、下肢溃疡三年总住院费用及次均费用均位居前十,但其住院总费用顺位下降明显,而蜂窝织炎和牛皮癣住院费用顺位上升明显,应予以重点关注。结论(1)2019年与1990年相比,中国人群皮肤病的疾病负担稳步增长,中青年的痤疮以及老年人群的银屑病疾病负担增长明显。(2)2017-2019年,宜昌市皮肤病患者就诊量和直接经济负担逐年递增,痤疮、牛皮癣、瘙痒症和蜂窝织炎是宜昌市应关注的重点皮肤病。

初同胜[3](2021)在《山东省2007-2017年新发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麻风病是感染麻风分枝杆菌(ML)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周围神经受累所导致的畸残是引起麻风病相关社会、经济和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麻风病发病隐匿,很容易被患者忽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被医生漏诊和误诊。诊断延迟是麻风病患者发生畸残的最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全球麻风病防治的主要策略仍然是早期发现及规则治疗麻风病例。2级畸残(G2D,又称可见畸残)者在新发麻风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是评价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工作的关键指标之一。山东省于1994年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国家卫生部要求将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的“基本消灭”目标。由于将麻风病的“基本消灭”误以为是“彻底消灭”,部分市县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独立建制的麻风病防治单位被撤销,麻风病防治经费被削减,专业防治人员被转岗或分流。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质量曾一度出现严重滑坡:2007年底,我省有7个县(市、区)的麻风病患病率再次超过了 1/10万的控制标准;2008年我省新发麻风病例的可见畸残比高达50%,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工作亟待加强。2008年恢复省级麻风病防治经费以后,山东省开展了旨在提高麻风病例早期发现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目的1.分析山东省2007-2017年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数据;2.评价麻风病例早期发现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成效;3.为今后制定麻风病例早期发现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描述性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是2007年至2017年期间山东省确诊的新发麻风病例。为确保麻风诊断的准确性,山东省自2007年起要求全省所有麻风疑似病例须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山东省皮防所)进一步检查和确诊。对于不能前来就诊的疑似病例,山东省皮防所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赴疑似病例所在县(市、区)进行调查。麻风病的诊断基于4个诊断要点:皮损伴有明确的感觉丧失(麻木性皮损);周围神经粗大伴相应的功能障碍;细菌学检查(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活检组织切片抗酸染色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麻风分枝杆菌特异性DNA片段)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麻风特异性病理改变。同时具备4个诊断要点中的2个或2个以上方可确诊为麻风病。本研究按照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两型分类法将患者分为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根据WH01988年麻风残疾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畸残分级,其中有手、足可见性畸残和/或重度视力障碍者为2级畸残(G2D),也称可见畸残。诊断延迟定义为自出现首发症状至被确诊为麻风病的时间间隔,就医延迟为自首发症状至首次就诊的时间间隔,医务延迟为自首次就诊至确诊为麻风病的时间间隔。将出生地和主要居住地为外省的病例定义为输入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包括人口经济学信息、求医行为和疾病相关信息三部分。调查问卷使用前在山东省皮防所进行了预试验,并对课题参与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每个患者的数据收集时间大约需要30分钟,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定量变量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率或百分比的比较,采用趋势卡方检验进行率或百分比的趋势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定量资料的差异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麻风可见畸残有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2007-2017年,山东省共确诊232例新发麻风病例,其中1例因精神因素未参与问卷调查,最终对231例病例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我省年麻风病例的发现率由2007年的0.038/10万下降至2017年的0.013/10万。截止2017年底,全省不存在麻风病患病率超标县(市、区)。近11年来的麻风病例主要分布在原麻风病流行严重的市,部分低发市经常出现散发病例,其中既有输入病例,也有当地病例。全省137个县(市、区)中,94(68.6%)个县(市、区)曾发现麻风病例。部分原高流行县(市、区)因连续多年均发现病例导致麻风患病率一度超标。个别低流行县(市、区)因短时间内发现了多例当地家庭内聚集病例和输入病例,亦曾出现患病率超标。还有的低流行县(市、区)时隔30多年后,在本地居民中又发现了新发麻风病例。191例(82.7%)为本地病例,40例(17.3%)为输入病例。231例新发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1。女性病例中输入病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χ2=22.43,P<0.001)。患者平均确诊年龄为51.7(18~85)岁,历年发现病例的平均确诊年龄略呈上升趋势。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15岁,属于儿童病例。221例(95.7%)为农民(工),73例(31.6%)为文盲。女性病例中文盲所占的比例(48.5%)明显高于男性(18.5%)(χ2=23.75,P<0.001)。绝大多数(31/40,77.5%)输入病例为女性,职业以家庭妇女为主;男性输入病例主要(8/9)为务工人员。47例(20.3%)有家庭内接触史,26例(11.3%)有家庭外接触史,158例(68.4%)否认麻风病家族史及接触史。型比为某阶段或某区域内新发现病例中多菌型(MB)病例所占的比例。231例新发病例的总型比为79.3%,近5年病例的型比为96.6%,历年新发麻风病例的型比呈明显上升趋势(χ2=17.36,P<0.001)。181例(78.4%)经皮肤科门诊发现,本地病例中经皮肤科门诊发现者所占的比例(144例,75.4%)明显低于输入病例(37例,92.5%)(χ2=5.71,P<0.05)。212例有就诊经历的病例中,只有32例(15.1%)首次即被确诊为麻风病。231例病例的平均就诊延迟期、医务延迟期和诊断延迟期分别为30.1个月、34.3个月和64.2个月。本地病例与输入病例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历年新发病例就诊延迟期、医务延迟期和诊断延迟期的变化趋势均不明显。92例(39.8%)确诊时伴有G2D。新发病例中G2D比例以2008年最高(50%),此后逐年降低,2014-2017年期间维持在25%及以下。历年新发病例中G2D所占比例呈显着下降趋势(χ2=8.23,P<0.01)。G2D组和非G2D组病例进行比较:平均就诊延迟期分别为46.4个月和19.3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1);平均诊断延迟期分别为89.8个月和47.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就诊延迟期>12个月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8.9%和2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P<0.01);诊断延迟期>24个月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1.5%和5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0,P<0.001);PB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4%和1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1);已知传染源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1%和2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经皮肤科发现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3%和8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诊断延迟期>24月(OR=5.28,95%CI=2.54-11.00)、PB(OR=3.48,95%CI=1.55-7.81)、非皮肤科就诊发现(OR=2.13,95%CI=1.00-4.54)仍与麻风病例G2D发生具有相关性。讨论及意义近20年来,全球新发现麻风病例数量的快速下降引起了多位学者的担忧。部分国家通过病例主动发现活动证实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潜在病例,因此麻风病例的实际数量可能远远大于已报告数量。我省近10余年来新发现麻风病例数逐渐下降、不存在患病率超标县(市、区)、患者确诊年龄偏高、型比逐年增高等指标都提示我省麻风病稳定处于低流行状态。新发麻风病例主要来自原高流行县(市、区)、部分高流行县(市、区)和个别低流行县(市、区)曾出现疫情反弹、输入病例占相当比重和仍然存在儿童病例提示我省麻风病例分布不均衡,局部疫情存在不确定性。在可预见的未来,麻风病将长期存在。政府仍需继续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出台有力的防治政策,为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例的特点是诊断延迟期长、确诊年龄大、型比高,畸残比高。如何在低流行状态下从庞大的人群中尽早发现为数不多的潜在麻风病例对全球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麻风病流行趋势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我省通过采取大众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发放报病奖励、开展症状监测,加强省级转诊中心建设等病例早期发现综合防治措施,使新发患者中G2D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50%下降至最近2014-2017年的25%以下,下降趋势明显。说明我省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对于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具有促进作用。在低流行状态下,以转诊中心建设为基础的麻风病症状监测在麻风病例早期发现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兄弟省份、全国和其它国家如何在低流行状态下做好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我省近10年来新发麻风患者可见畸残率已远低于WHO要求低于1/10万以下的控制指标,新发病例可见畸残比也达到了《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的控制目标。但与全球2016年度新发患者可见畸残比5.8%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本研究发现,诊断延迟期>24月、型别为PB、非皮肤科门诊发现与麻风患者G2D发生具有相关性。为做好今后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工作,预防新患者G2D发生,需要确定和解决不利于早期发现的因素,继续充分发挥皮肤科医师在麻风病例早期发现中的作用,进一步缩短诊断延迟期。麻风病例就诊延迟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歧视、患者不熟悉或不重视麻风病症状等。医务延迟期较长的最重要原因是临床医生将麻风病误诊为其它疾病。为缩短诊断延迟期,有必要通过健康教育让大众认识到麻风病是可以治愈的,和其他疾病一样不需要专门的防控措施,并接受病人在社区内生活和治疗。对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不但有利于缩短医务延迟期,还可避免拒诊或推诿病人。为充分发挥皮肤科医生在麻风病例早期发现中的作用,可通过培训提高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医生的麻风病诊疗技能和对麻风病的警惕性,通过开展麻风病症状监测和发放报病奖励提高他们参与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口流动可促进麻风病在高流行地区和低流行地区之间的传播。由于输入病例主动发现活动成本大、效益低,早期诊断更困难,更容易发生畸残。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有利于早期发现潜在病例。对于来自麻风病高流行区诊断不明的慢性皮肤病患者,临床医生应当考虑到麻风病的可能。麻风病防治机构也可根据输入病例的职业类型开展入职检查或定期体检。输入地和输出地的麻风病防治机构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输入病例的治疗、管理、接触者检查和疫点调查等工作。

汪哲宇[4](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雨虹[6](2020)在《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瓦斯典型动力灾害形式之一,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会给煤矿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尽早的发现煤与瓦斯突出风险,及时地采取科学的防突措施,本文借鉴态势感知的基本思想,利用安全风险管理、压缩感知、模式识别、信息融合、机器学习等技术理论,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觉察、态势理解和态势预测等几个方面开展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的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为构建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体系奠定理论基础,为瓦斯动力灾害的科学治理提供辅助决策。在分析煤与瓦斯突出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现场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分析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瓦斯涌出规律以及煤岩体破裂声发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瓦斯涌出量、声发射信号都具有明显的突出前兆特征。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的基本任务,构建了局部态势感知和全局态势感知相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模型。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的选取应满足科学性、前兆性、实时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和敏感性等原则。以赵各庄矿为例,选取瓦斯涌出及声发射实时监测信息作为主要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将钻屑量、钻屑解吸指标、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等作为辅助态势要素,并对突出态势要素选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有效信息提取方法。以不完全瓦斯涌出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压缩感知实现了对缺失率小于30%的瓦斯涌出时间序列的修复。针对噪声背景下的煤岩体声发射信号提取问题,将压缩感知与小波去噪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噪声信号和有效煤岩体声发射信号的分离。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灾变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了基于五点三次平滑处理与非线性分段相结合的瓦斯涌出时间序列趋势特征提取方法。将瓦斯涌出时间序列均值、趋势斜率、波动率等作为瓦斯涌出异常时间序列辨识指标,利用动态模式匹配距离结合层次聚类,实现了对包含突出灾变在内的瓦斯涌出异常时间序列的识别。研究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声发射信号时域、频域和时频域特征,利用小波包能量谱和小波包能量熵提取声发射信号能量特征。结果表明,突出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呈现低频高幅值变化,能量向优势频段集中,小波包能量熵值降低等特征,提出将声发射信号能量熵值变化率作为煤与瓦斯突出前兆辨识指标。构建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信息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模型。为解决随机性、模糊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云模型-改进证据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方法,利用云模型构建证据体的mass函数,采用组合加权的证据理论降低证据间冲突程度,以提高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的准确性。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预测方法。利用天牛群算法(Beetle Swarm Optimization,BSO)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超参数组合,建立了基于BSO-LSTM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分析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时空相关性,从时空角度优化预测模型输入。结果表明,基于时空耦合的BSO-LSTM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结合云模型-改进证据理论对瓦斯浓度预测结果进行基于瓦斯涌出监测信息的突出态势局部预测。就煤与瓦斯突出态势全局预测而言,将态势评估结果量化为态势值,建立基于混沌免疫粒子群(Chaos Immun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IPSO)优化的广义回归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值预测模型,实现了煤与瓦斯突出全局态势的短期预测。工程测试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能够准确地感知掘进工作面所面临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威胁,采用瓦斯压力、瓦斯含量、钻屑量等指标验证了利用瓦斯涌出、声发射等实时监测信息感知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态势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可以提高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能力,保障矿井安全生产。该论文有图91幅,表29个,参考文献188篇。

戴燕[7](2020)在《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十四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栗战书强调,地方立法作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制度规范,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国的地方立法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顺应我国已经带来的新时代对立法提出的新要求、呼应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紧跟党中央新部署,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方立法工作的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在1979年7月1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当中明确赋予了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在这之后,各种地方立法在我国蓬勃发展,地方立法总体量已经远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数量之上。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修改《立法法》,对地方立法的格局作出了改变,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扩大了享有立法权的地方立法主体范围,据大数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15年3月到2017年12月底,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数量为595件,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1)如此体量和急速增长的地方立法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追求立法数量,填补立法空白领域的面子工程,超过了对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的关注;大量的重复国家立法,造成立法资源的浪费;还有大量僵尸法规规章,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沉睡。因此,我国急需一种立法评估手段或者评估方法,解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地方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作为一种相对综合全面的评估工具,主要通过法经济学的方法评价法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用比较立法成本和效益的方法,确定是否应当立法或者是否采取某种制度(2)。美国是建立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最早的国家,其制度设计、操作经验都相对丰富和完备。从1974年福特总统制定并发布的《通货膨胀影响声明》,到1993年克林顿签署12866号行政命令《联邦规制经济分析》,再到2011年奥巴马颁布的13563号行政命令《改善规章和规制审查》,美国已经形成了由行政立法、总统行政命令和政府部门文件等组成的系统的行政立法和政府规制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其它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日本等。成本效益评估具有属性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立法中去评估成本效益实质上不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立法当中,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决策性程序,任何决策者在作出立法这样的重大决定前,都会运用多种评估手段来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利弊权衡或者是成本和收益利益评估,从程序的角度看整个美国行政立法制度体系,成本效益评估是被作为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行为中必须遵守的正当程序;其次,成本效益评估在法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实体性标准,因为在成本效益评估中要求行政机关的规制必须是效益能证明成本是正当的,换言之就是作出行政规制所形成的成本与得到的效益应当成合理的比例,效益必须要明显大于规制成本,同时成本效益评估要求为得到效益所作出的规制手段造成的负担最小化。第三,成本效益评估作为一种科学化、严谨化的规制影响分析方法,其能够为立法和行政决策者提供一套以数学为基础的评估计算方法,进而能非常准确的评估出将要实施的规制耗费的成本和获取的效益,使决策者能够作出既能提升经济效率和又符合经济理性的决策;所以,成本效益评估这种方法不仅是一项必要的决策性正当程序,也是一种实体性正当标准,还是一种科学的规制影响分析工具。成本效益评估因其有着许多特有的制度化积极功能,使得近年来其地位不断提高的趋势,而且在美国行政法上得到广泛运用。我国学者高秦伟认为:成本效益评估之所以会越来越盛,一方面是经济分析法学思潮在规制与行政法领域充分应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在于它适应了规制缓和的需求。随着经济学方法在法学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化和多样化,对于立法过程中的成本效益评估不仅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和收益之间的矛盾,还能够预防行政机关滥规制与不规制,有效的优化行政规制的质量。除此而外,成本效益评估的正确运用,还能有效提升行政合法性,让“民主赤字”危机所遭受的争议有所缓和。成本效益评估从诞生之日起,质疑和批判一直相伴相随。集中起来有几种声音,包括成本效益评估只能反映客观上现有的财富、资源和投入的水平、必然存在着一个大的弊端就是无涉价值和难以考虑到道德因素,无视社会价值重视个人价值,依靠市场价值比较了不可比较的和定价了不可定价的,忽视不可量化的价值,忽视了代际公平。折现率、基准线和计算方法欠缺科学方法造成成本效益的差距巨大等等。这些质疑和批评推动了成本效益评估自身的完善,在实务领域已经不断的创新和尝试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弥补成本效益评估方法所呈现出来的不足。传统法哲学认为法律的价值在于公平和正义。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法律会对经济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法律的效益问题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目标,而且发展为当代法律的所追求价值之一。(1)在经济分析法学中曾经有学者提出过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即真正的正义、公正、自由和公共的善只能通过成本效益评估才能判断,以及确定它们在现实当中的存在状态和程度,才能在更进一步的程度上去实现它们”。(1)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成本效益评估方法在更高层次上能够实现对法的公平正义的追求目标。随着地方立法对地方经济发展规制的更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再进一步加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经济利益需要更加公平分配和有序的协调。成本效益评估方法正是基于对立法成本和立法收益对比产生的净现值的正负,体现出立法效益的大小,从而不断增进立法收益,降低立法的成本,实现立法效益最大化。美国学者理查德·波斯纳有过一个着名的论述:“传统的法律保障人们公平分享蛋糕;当代的法律不仅要保证公平分享蛋糕,更要让人们努力把蛋糕做大。”(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最后的确立都非常符合当代法律发展的任务和目的,对于我国地方在立法程序中能够科学配置和调动各种地方立法资源,突出地方立法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制度和科学上保障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实现和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最早规定立法成本效益评估方法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中指出,我国各地方要探索和建立对政府行政立法项目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特别指出尤其对经济立法项目要适用成本效益评估方法,对其立法的过程成本和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进行分析,追求立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后,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开展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实施意见》率先尝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我国的立法评估的理论和实务风起云涌,立法后评估已经被我国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加以固定,《立法法》中第63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组织对有关法律或者法律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法学界和实务界的人士开始更多的认识到立法中成本效益评估的重要性,成本效益评估是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是重要方法和制度。成本效益评估是评估标准中难度最大,但也是提高目前中国立法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的引入都不是全盘的照搬,必须结合所在地的国情做适度的调整,特别是在我国法律经济学尚不是很发达的情形下,构建我国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更需要精准发力,分步实施。构建我国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比较好的模式选择是培育参与主体,建立独立的审查主体,由相对专业和独立的审查主体,制定出台我国的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指引性文件,在实施阶段强化对成本和效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政府信息收集和公开,为成本和效益的货币化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对于暂时不能够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补充。成本效益评估作为一种程序、或者说是方法和标准,运用到我国地方立法中,将使得我国政府所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地方行政立法等政府行为更加科学化、客观化、理性化,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程序和标准的建立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李昱[8](2020)在《“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军自1994年开始迈出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步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事职业教育成为我军军事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军事职业教育作为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可以提高部队训练起点,巩固部队训练成果。当前,我军领导指挥体制、武装力量结构、军队政策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贯彻执行习主席聚集备战打仗重要指示,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客观上对军事教育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快速普及,为我军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念、模式和契机,在线课程成为军事职业教育的首选教学形式,其建设质量也成为决定军事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推动军事职业教育成为提高练兵备战质量水平的重要实现路径,助力提升人才强军加速度,建成适用于部队官兵自主学习的优质在线课程,避免低质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急需配套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必要对此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为基础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探索建立贯穿于在线课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为提升军队院校在军事职业教育领域的办学效益提供参考依据。二、研究方法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一)文献挖掘,筛选指标通过文献回顾,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获取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最新信息,采取大数据文本挖掘提取高频词汇的方法,同时参考国外权威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初步筛选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二)专家咨询,构建框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在两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同步开展访谈研讨,根据咨询、访谈结果取舍评价指标,并对指标名称、定义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构建形成指标框架。(三)层次分析,确立权重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构建形成在线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四)实践应用,实证分析选取某军医大学任职培训学员作为评价主体,应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培训计划中安排的三门在线课程进行评价打分。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统计评分数据,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对三门课程质量的优势、劣势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应用现有课程验收评分表的打分数据对比分析评价效果。三、研究结果(一)经过文献检索和回顾筛选,将106篇相关中文文献汇总编辑为共计621523字的纯文本导入ROST CM6(ROST Content Mining6.0)文本挖掘软件。1.根据研究主题和关键词整理形成过滤词表,屏蔽83个与在线课程评价指标无关的词汇。对文本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构建,通过提取高频词、过滤无意义词、提取行特征词、构建共词矩阵和构建语义网络等5个步骤,得到以“课程”和“教学”为中心的高频词汇语义网络图。2.根据提取的高频词回溯原文进行二次人工阅读,筛选得到来源于权威指标体系和可信研究成果的16个二级指标:选题方向、学员定位、教学目标、描述说明、知识容量、难度深度、结构编排、科学前瞻、教学策略、讲解授课、媒体演示、编辑制作、作业布置、考核评估、交流互动、拓展资料。3.结合军事职业教育特点,归纳形成目标定位、内容设置、课堂设计、学习支持4个一级指标。(二)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对15位专家进行了两轮咨询。1.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8.2%、100%,总体参与咨询的积极程度较高。2.两轮判断系数(Ca)分别为0.867和0.893,熟悉系数为0.753、0.807,计算得到权威系数分别为0.81、0.85,均大于0.7,说明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较高,咨询结果较为可靠。3.第一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69,反映出专家对指标框架的认可度存在分歧,意见一致性偏低;第二轮的协调系数提高至0.531,大于0.5,表明专家对指标框架的认可度趋于一致;两轮咨询协调系数卡方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咨询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结果可信。(三)将专家对二级指标的认可度数据录入SPSS统计软件,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认可度的均数、满分频率、变异系数,采用界值法划定筛选条件。1.第一轮咨询界值筛选条件为算术均数≥3.80、变异系数≤0.22、满分频率≥21%,“难度深度”指标同时不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予以删除。2.第二轮咨询界值筛选条件为算术均数≥3.99、变异系数≤0.14、满分频率≥16%,未出现同时不满足三个条件的指标。3.根据专家意见对其余指标名称、定义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构建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框架。(四)根据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理论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1.收集专家组对指标间关联性的意见,得到一级、二级指标关联情况计数表,筛选出计数大于1的指标作为影响因素,构建得到4个一级指标两两比较矩阵,和32个二级指标两两比较矩阵。2.引入1-9标度法邀请专家组对判断矩阵逐一打分,得到36个判断矩阵评价结果,CR值均小于0.1,判断矩阵一致性符合要求。3.将指标框架、指标关联情况及判断矩阵评价结果录入Super Decisions网络层次分析软件,计算未加权超级矩阵、加权超级矩阵,进而对加权超级矩阵做稳定性处理,即求出极限超矩阵。得到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11、0.208、0.288、0.193,以及二级指标对应的组内权值和全局权值。4.在线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形成。(五)从2017-2018年某军医大学举办的任职培训班中选取294名学员作为评价主体。1.男性248人,占比84.4%;女性46人,占比15.6%。2.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有79人,占比26.9%;30-39岁有165人,占比56.1%;40岁以上为50人,占比17.0%。3.岗位类别分类为卫生队军医的有116人,占比39.4;中心以上医院军医有132人,占比44.9%;卫勤机关干部有17人,占比5.8%;医院管理干部29人,占比9.9%。(六)将学员随机分为A、B两组,岗位组成比例基本一致。其中A组145人使用本研究构建的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B组149人使用现有的军事职业教育试点阶段课程验收评分表,对培训计划中安排的《部队训练伤防治》、《全科军医急救技能》、《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等3门在线课程进行评价打分,得到6组评分数据。(七)利用SPSS软件对A组3门在线课程评分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1.Cronbach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912、0.913、0.917,均大于0.9,且“项已删除的α系数”并没有明显提升,说明研究数据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各指标项对应的CITC值全部高于0.5,说明二级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2.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共同度值均高于0.4,且4个因子的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分别为79.675%、76.070%、75.785%,均大于50%,说明各指标信息可以被有效提取;KMO值分别为0.843、0.777、0.838,均大于0.6,意味着数据具有良好的效度。(八)利用AMOS软件对A组3门课程评分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建立由4潜变量(一级指标)和15显变量(二级指标)组成的结构模型。1.标准载荷(factor loading)系数大部分在0.70以上,并且不存在低于0.40的情况,说明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继续进行聚合效度及区分效度分析。2.4个因子对应的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全部均大于0.5,且组合信度(CR)值全部均高于0.7,意味着数据具有良好的聚合(收敛)效度。3.3组数据AVE平方根最小值分别为0.767、0.760、0.737,因子间Pearson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0.628、0.758、0.677,AVE平方根最小值均大于因子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九)2组学员对3门在线课程评分的描述性统计。1.A组《部队训练伤防治》得分最低的三个指标:“知识容量”0.90分、“结构编排”0.91分、“科学前瞻”0.90分,说明该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相对较弱;《全科军医急救技能》各项指标得分普遍较高,说明该课程各方面质量都较高;《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得分最低的三个指标是“作业布置”0.87分、“考核评估”0.89分、“交流互动”0.88分,说明该课程在学习支持方面相对较弱。2.加权计算得到2组学员对3门在线课程的综合评分:A组《部队训练伤防治》96.87分、《全科军医急救技能》98.31分、《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96.35分,B组《部队训练伤防治》96.42分、《全科军医急救技能》97.74分、《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96.37分。2组评分3门课程排序一致,但A组评分区分度更为显着。四、结论通过研究,构建了一套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经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该体系的合理可信。按照在线课程建设的程序步骤,针对建设前期、建设中期、建设后期三个阶段,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探索提出施加戴明环(PDCA Cycle)引导的全程质量管理设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军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军队院校持续建设规范、优质的在线课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王丹[9](2020)在《基于无监督与半监督框架的医学图像分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借助深度学习的迅猛发展势头,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医学图像分类作为计算机辅助诊断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技术体系,可以实现对医学图像中病症的筛查和病灶的检测分类,对于人类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医学图像分类方法多数为依赖于有完整标记数据的有监督学习过程,而医学图像数据的人工标注过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即便是行业内部人员的标注也难以避免标记产生的噪声问题,这给无疑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局限。基于无监督和半监督框架的医学图像分类方法能够突破有标记医学图像资源稀缺所带来的研究困境,但至今为止此领域的研究工作尚不成熟,存在一些问题瓶颈。本文以可用有标记医学图像数据匮乏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无监督与半监督框架的医学图像分类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临床工作中特定的医学图像分类问题以及其固有的随机性和特异性,探讨并验证有效的分类方法,切实提升临床医学图像分类诊断水平。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贡献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监督拓扑聚类网络(Self-supervised Topology Clustering Network,STCN)的无监督皮肤癌图像分类方法,针对临床实际医学图像因光照、对比度、角度及背景干扰等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构建了对于图像具有变换不变性的自监督网络,该网络可归一化多变条件下的医学图像,增强所提取特征的鲁棒性;为了解除现有大多数无监督医学图像分类方法中样本拓扑关系单一固化的问题,设计了深度拓扑聚类模块,通过模块度最大化机制实现在不知类别数目的无标记数据中完成自动聚类过程,有效地解决了在训练过程中偶发的新类别问题;最终通过自监督训练过程优化整个网络的分类性能。本方法在无需预知样本类别信息的条件下提取的特征具有良好的聚类划分能力,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无监督皮肤癌医学图像分类效果,且在性能表现上优于现有聚类方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型迁移生成对抗网络(Prototype Transfe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owrk,PTGAN)的无监督乳腺肿瘤图像分类方法,针对由于数据采集设备、参数设置的不同,导致的乳腺肿瘤图像在风格、数据分布上的差异问题,设计了目标域偏向生成对抗网络,通过域判别器与生成器的对抗训练过程使得经过生成器重构后的源域图像与目标域图像之间的风格差异不断减小;为了解决乳腺肿瘤图像分类任务中有标记数据稀少所导致的算法效率和扩展性难于提升的问题,构建了原型迁移模块,通过跨域特征迁移损失对网络提取的特征进行进一步迁移,对特征空间中的跨域特征分布差异进行消除;采用从源域数据集中学习的基于原型的分类器来对目标域中的样本以聚类中心最近邻规则进行匹配,并获得对应的伪标签,进而达到在类别层面上减小域之间的分布差异,最终实现对目标域中无标记样本类别的划分。本方法对于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无监督乳腺肿瘤病理图像二分类任务获得了87.6%的平均准确率,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模糊注意力网络(Multi-source Fuzzy Attention Network,MFAN)的半监督乳腺肿瘤图像分类方法,针对该领域有标记数据资源稀少与现有同类无监督分类方法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设计了域注意力特征提取器和域不变性生成器,利用目标域中少量的有标记图像和大量的无标记图像,以及多个相关源域的有标记图像来学习一个乳腺肿瘤图像自重构模型;考虑到不同域数据对向目标域迁移的贡献度不同,引入模糊聚类算法进而获得不同域的权重,将每个域的图像特征转化为偏向目标域的公共特征空间;引入了图像解码器(生成器),通过与相对判别器的对抗训练过程,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特征鲁棒性的目的;最终模型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为样本标注相应的伪标签,通过标签推理过程以实现在学到的共享特征空间中训练目标域数据的分类模型。本方法中的MFAN网络机制可有效提升半监督乳腺肿瘤图像分类任务的分类精度,能够准确估计相同类别的样本,降低临床应用中乳腺癌的漏检率。4.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多特征增强网络(Deep Multi-feature Reinforcement Network,DMRN)的半监督脑影像分类方法,针对深度学习技术在磁共振脑影像分类研究方法中仍存在的有标记训练数据支撑不足、模型可解释性差,以及无法有效提取医学图像的特定手工设计特征等问题,本方法在特征提取模块提取图像的深度特征后,又采用局部二值模式提取具有旋转不变性和灰度不变性的纹理特征,并通过广义线性模型提取形态特征;在多特征增强模块实现对深度表示特征与以上两类手工设计特征的融合,并引入反卷积操作重建网络,对融合后的特征进行影像重建,提高综合特征对原始图像的表示能力;最终应用分类模块对增强后的图像进行分类。本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有标记和无标记脑影像的各类特征信息,相较于已有的半监督脑影像分类方法具有更优异的特征学习能力及分类性能,且与现有的有监督方法的性能表现差异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

徐惠云[10](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运营隧道结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铁隧道投入使用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运营隧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隧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损坏。这些风险的作用会降低隧道使用年限,威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如果不及时发现,会严重影响人们出行安全,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改善和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对运营隧道结构安全状况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文章对运营地铁隧道结构风险进行了充分分析,并根据相关参考文献及专家知识,确定了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评估系统中的风险指标,建立了外荷载作用、材料劣化、隧道结构变形、隧道渗漏水四个一级指标,并确定了10个二级指标的定性定量判定标准。(2)文章根据判定标准,将影响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的各风险因素划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并建立了贝叶斯网络评估体系,然后根据GENIE软件的计算结果预测风险事件和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3)为了验证贝叶斯网络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以某路段的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为例,文章同时使用层次分析法、云模型法对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并与贝叶斯网络法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贝叶斯网络方法的可行性。(4)根据某路段的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发现衬砌剥落面积、裂缝状况、衬砌厚度降低率、变形或移动速度、错台情况是主要致险因素,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整治措施。

二、系统目标层次分析方法在皮肤病防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目标层次分析方法在皮肤病防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基于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的皮肤病流行特征与费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背景
    1.1 皮肤病疾病负担现况
        1.1.1 皮肤病流行现况
        1.1.2 皮肤病直接经济负担现况
    1.2 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介绍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3.1 利用GBD 2019估算中国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
    3.2 宜昌市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3.2.1 宜昌市门诊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3.2.2 宜昌市住院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4. 资料与方法
    4.1 数据来源
        4.1.1 GBD 2019
        4.1.2 宜昌市健康大数据云平台
    4.2 分析指标与方法
        4.2.1 指标及定义
        4.2.2 分析方法
    4.3 技术路线
5. 结果
    5.1 GBD 2019数据估算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分析
        5.1.1 不同性别皮肤病发病、患病、死亡和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
        5.1.2 不同年龄组人群皮肤病发病、患病、死亡、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
        5.1.3 1990年至2019年中国分性别人群皮肤病DALY、YLD情况
        5.1.4 不同年龄组皮肤病的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
    5.2 2017-2019年宜昌市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5.2.1 2017-2019年宜昌市门诊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5.2.2 2017-2019年宜昌市住院患者皮肤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6 讨论
    6.1 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情况
    6.2 宜昌市就诊患者皮肤病流行情况
    6.3 宜昌市就诊患者皮肤病医疗费用情况
    6.4 宜昌市重点皮肤病情况分析
    6.5 宜昌市皮肤病门诊患者就诊科室情况
7 结论
8 创新
9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9.1 研究局限性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皮肤病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简历
致谢

(3)山东省2007-2017年新发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麻风病简介
        1.1.1 疾病概述
        1.1.2 传染与发病
        1.1.3 临床特征
        1.1.4 疾病分类
        1.1.5 药物治疗
        1.1.6 麻风病流行病学
        1.1.6.1 全球流行状况
        1.1.6.2 我国流行状况
        1.1.7 早期发现和畸残预防
    第二节 研究背景
        1.2.1 山东省概况
        1.2.2 山东省麻风病防治概况
        1.2.3 新病例发现中存在的问题
        1.2.4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流程
    2.3 诊断标准
        2.3.1 皮损伴有明确的感觉丧失(麻木性皮损)
        2.3.2 周围神经粗大伴相应的功能障碍
        2.3.3 细菌学检查
        2.3.3.1 皮肤组织液涂片检查AFB
        2.3.3.1.1 细菌密度
        2.3.3.1.2 细菌密度指数(Bacterial index,BI)计算
        2.3.3.2 ML特异性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片段检测
        2.3.3.2.1 DNA提取试剂及耗材
        2.3.3.2.2 实验仪器
        2.3.3.2.3 样本保存
        2.3.3.2.4 实验步骤
        2.3.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 病例的治疗分类
    2.5 畸残分级
    2.6 诊断延迟
    2.7 常住人口、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
    2.8 调查问卷及内容
    2.9 质量控制
    2.10 数据收集
    2.11 统计分析
    2.12 伦理声明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病例发现情况
    3.2 病例分布
        3.2.1 市级分布
        3.2.2 县(市、区)级分布
        3.2.3 输入病例
    3.3 人口统计学信息
        3.3.1 性别
        3.3.2 年龄
        3.3.3 职业
        3.3.4 文化程度
    3.4 流行病学信息
        3.4.1 型比
        3.4.2 发现方式
        3.4.3 传染来源
        3.4.4 诊断延迟
        3.4.4.1 就诊延迟期
        3.4.4.2 医务延迟期
        3.4.4.3 诊断延迟期
    3.5 误诊漏诊情况
    3.6 可见畸残
        3.6.1 可见畸残比
        3.6.2 畸残相关因素
        3.6.2.1 诊断延迟
        3.6.2.2 单因素分析
        3.6.2.3 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APPENDING PAPER 1
APPENDING PAPER 2
APPENDING PAPER 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与突出态势感知
    2.1 煤与瓦斯突出过程及影响因素
    2.2 煤与瓦斯突出前兆信号特征分析
    2.3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压缩感知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提取
    3.1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信息的压缩感知
    3.2 不完全瓦斯涌出时间序列处理方法
    3.3 噪声背景下声发射信号提取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煤与瓦斯突出灾变特征提取方法
    4.1 基于趋势分析的瓦斯涌出异常时间序列辨识
    4.2 煤与瓦斯突出声发射信号前兆特征提取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信息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
    5.1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模型
    5.2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预测方法
    6.1 基于时空耦合的瓦斯浓度态势预测模型
    6.2 基于广义回归网络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值预测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的工程测试
    7.1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获取及评估临界值的确定
    7.2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方法验证
    7.3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预测方法验证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查新结论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选题的实践意义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法律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二)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
        (二)规范分析方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实证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地方经济立法辨析
        一、地方经济立法的含义和特征
        二、地方经济立法的表现形式、地位和作用
        三、地方经济立法的发展历程和时代使命
    第二节 成本效益评估的基本理论
        一、成本效益评估的概念
        二、成本效益评估的理论依据
        三、成本效益评估的基本假定
    第三节 成本效益评估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规律
        一、发展进程
        二、历史规律
    第四节 成本收益分析引入地方经济立法的制度功效
        一、促进地方经济立法效率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推动地方立法资源配置科学化
        三、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四、克服信息不对称,促进民主立法
    第五节 对成本效益评估的质疑和挑战
        一、忽视了对法的多维度价值的考量
        二、注重功利性而忽视了道德准则
        三、成本效益量化不精确
        四、成本效益评估自身运作成本过高
第二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主体、对象和标准
    第一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主体
        一、我国现有的立法评估主体
        二、建立多元化的成本效益评估主体
    第二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对象
        一、确立成本效益评估对象的依据
        二、地方经济立法的适用对象
    第三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标准
        一、成本效益评估的一般标准
        二、成本效益评估的特殊标准
第三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内容
        一、立法成本的构成
        二、立法收益的构成
    第二节 立法成本和收益的量化方法
        一、立法成本收益的可测量性
        二、立法成本的量化
        三、立法收益的量化
    第三节 成本和收益计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成本收益量化的前提——基线
        二、成本收益的时间问题——折现率
        三、分配影响分析
    第四节 立法效益的计算方法
        一、立法成本和收益的加总计算
        二、立法效益的判断标准
    第五节 其他分析方法
        一、成本有效性分析
        二、风险分析
        三、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程序
    第一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概述
        一、成本效益评估程序与立法程序的关系
        二、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要素
    第二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启动
        一、制定评估方案
        二、选择评估方法
    第三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运行
        一、信息收集
        二、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三、成本效益评估报告
    第四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回应
        一、立法评估结果回应的含义
        二、立法评估回应方式
第五章 我国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适用的困境
        一、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缺乏合理的评估技术与量化方法
        三、参与成本效益评估主体不明确
        四、公众参与立法的深度不够
    第二节 《立法法》的规定和顶层设计
        一、《立法法》对地方立法评估的规定
        二、《立法法》的顶层设计
    第三节 我国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总体构想
        一、我国地方经济立法评估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总体设想
    第四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评价制度
        二、建立我国大数据信息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类
        (二)译着类
        (三)中文论文类
        (四)学位论文
        (五)网络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框架构建
    一、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二、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和文本挖掘
    四、第一轮专家咨询
    五、第二轮专家咨询
    六、专家咨询质效检验
第二部分 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一、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建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
    三、专家评分
    四、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及应用讨论
    一、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践
    二、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三、指标体系应用讨论
第四部分 总结
    一、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基于无监督与半监督框架的医学图像分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典的医学图像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技术
    2.1 常用医学成像模态
    2.2 无监督学习
        2.2.1 无监督学习概述
        2.2.2 聚类算法
        2.2.3 无监督学习深度网络
    2.3 半监督学习
        2.3.1 半监督学习概述
        2.3.2 协同训练半监督回归算法
        2.3.3 半监督生成对抗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监督拓扑聚类网络的医学图像分类研究
    3.1 引言
    3.2 皮肤癌图像分类概述及相关技术
        3.2.1 皮肤癌诊断机理
        3.2.2 深度聚类方法
        3.2.3 自监督学习
    3.3 自监督拓扑聚类网络
        3.3.1 变换不变性网络
        3.3.2 深度拓扑聚类算法
        3.3.3 自监督训练
    3.4 实验设计与分析
        3.4.1 数据集
        3.4.2 实施细节
        3.4.3 评价标准与对比方法
        3.4.4 实验结果
        3.4.5 进一步讨论
        3.4.6 STCN的局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原型迁移生成对抗网络的医学图像分类研究
    4.1 引言
    4.2 乳腺肿瘤图像分类概述及相关技术
        4.2.1 乳腺肿瘤病理图像分类
        4.2.2 域自适应技术
        4.2.3 原型网络
    4.3 无监督原型迁移生成对抗网络
        4.3.1 目标域偏向生成对抗网络
        4.3.2 原型迁移模块
        4.3.3 联合训练
    4.4 实验设计与分析
        4.4.1 数据集与评价标准
        4.4.2 实施细节
        4.4.3 对比方法
        4.4.4 实验结果
        4.4.5 进一步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源模糊注意力网络的医学图像分类研究
    5.1 引言
    5.2 乳腺肿瘤图像分类概述及相关技术
        5.2.1 乳腺肿瘤病理图像分类
        5.2.2 医学图像分析中的无监督学习
        5.2.3 半监督学习
    5.3 半监督多源模糊注意力网络
        5.3.1 方法概述
        5.3.2 域注意力特征提取器
        5.3.3 域不变性图像生成器
        5.3.4 基于K-均值聚类的伪标签生成器
    5.4 实验设计与分析
        5.4.1 数据集
        5.4.2 实验设置与评价标准
        5.4.3 实验结果
        5.4.4 进一步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深度多特征增强网络的医学图像分类研究
    6.1 引言
    6.2 阿尔茨海默症脑影像分类概述及相关技术
        6.2.1 阿尔茨海默症脑影像分类
        6.2.2 特征提取
        6.2.3 数据降维
    6.3 半监督深度多特征增强网络
        6.3.1 方法概述
        6.3.2 特征提取模块
        6.3.3 多特征增强网络
        6.3.4 半监督分类训练
    6.4 实验设计与分析
        6.4.1 阿尔茨海默症脑影像数据集
        6.4.2 实施细节与评价标准
        6.4.3 实验结果
        6.4.4 进一步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运营隧道结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结构病害种类研究现状
        1.2.2 隧道结构病害等级研究现状
        1.2.3 隧道结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 贝叶斯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2.1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指标的选取原则
    2.2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过程
        2.2.1 识别方法
        2.2.2 识别过程
    2.3 影响运营隧道结构安全的风险因素构成
        2.3.1 外荷载作用
        2.3.2 材料劣化
        2.3.3 隧道结构变形
        2.3.4 渗漏水
    2.4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检测方式
        2.4.1 风险检测方法
        2.4.2 风险检测方法在隧道结构风险监测中的应用
    2.5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指标的评定标准
        2.5.1 外荷载作用的评定标准
        2.5.2 材料劣化的评定标准
        2.5.3 隧道结构变形的评定标准
        2.5.4 渗漏水的评定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态贝叶斯网络与常见风险评估方法
    3.1 多态贝叶斯网络方法
        3.1.1 贝叶斯网络概述
        3.1.2 概率基础
        3.1.3 构建贝叶斯网络节点的概率
        3.1.4 贝叶斯网络学习
        3.1.5 二态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流程
        3.1.6 多态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流程
        3.1.7 多态贝叶斯网络在风险评估中的优势
    3.2 常见风险评估方法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云模型评价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某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4.1 工程概述
    4.2 贝叶斯网络方法的计算结果
        4.2.1 地铁运营隧道多态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
        4.2.2 多态贝叶斯网络推理计算
    4.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2 各风险指标的权重计算
        4.3.3 风险指标评价集的建立
        4.3.4 层次分析法的推理计算
    4.4 云模型方法的计算结果
        4.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4.2 指标等级的权重及评价云的确定
        4.4.3 综合云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1 差异沉降值的整治措施
    5.2 衬砌结构应力的整治措施
    5.3 隧道锚杆轴力的整治措施
    5.4 衬砌剥落面积的整治措施
    5.5 衬砌裂缝的整治措施
    5.6 衬砌厚度不足的整治措施
    5.7 衬砌变形的整治措施
    5.8 隧道错台的整治措施
    5.9 渗漏水量
    5.10 PH中性偏离值
    5.11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系统目标层次分析方法在皮肤病防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基于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的皮肤病流行特征与费用分析[D]. 彭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山东省2007-2017年新发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D]. 初同胜. 山东大学, 2021(12)
  • [4]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研究[D]. 王雨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7]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研究[D]. 戴燕.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昱.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1)
  • [9]基于无监督与半监督框架的医学图像分类关键技术研究[D]. 王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运营隧道结构风险评估研究[D]. 徐惠云.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系统目标层次分析法在皮肤病防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