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反稳像式坦克瞄准镜稳像原理的证明(论文文献综述)
秦涛,鲁冬林,郑国杰,雷梓园,王涛[1](2020)在《基于PSO的某稳瞄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某坦克瞄准镜稳定控制系统,考虑到其中二分之一传动机构间隙和上反射镜固定轴导致的黏性摩擦所引起的非线性时变特征,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旨在优化稳定控制系统滑模控制器的参数,增强系统鲁棒性,并有效弱化抖振。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可有效提高瞄控系统稳态精度,为坦克稳瞄系统的控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案。
郝强,南立军,刘斌,刘文齐[2](2018)在《坦克火控系统瞄准线平移的补偿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稳像式坦克火控系统可以实现瞄准线在方位向和俯仰向的角度稳定,但是无法克服坦克车体运动带来的瞄准线平移。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控制火控计算机实时采集目标距离、火炮相对车体角度和车体速度等信息,循环解算瞄准线的补偿角速度值,驱动瞄准线自动运动,使瞄准线始终跟踪目标。该补偿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某型坦克火控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降低了瞄准难度,减小了瞄准误差,提高了射击命中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宋江鹏[3](2018)在《成像导引头反射镜稳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型化、轻量化和高精度是成像导引头的发展趋势之一。反射镜稳像平台通过控制成像光路中一块或多块反射镜来改变视轴运动的方向,与传统成像导引头整体稳像平台相比,具有结构形式灵活、体积小以及惯量小的特点,可以实现导引头的小型化、轻型化和异型结构空间安装。然而,成像光路中反射镜的灵活布局使导引头视轴运动呈现复杂多变特点,为高精度视轴控制系统设计带来了挑战。本文以反射镜稳像平台的高精度视轴控制为目标,对反射镜稳像平台视轴运动机理、视轴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方法、高精度自适应鲁棒控制器设计以及宏微双级控制器设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了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机理。首先,结合光学反射矢量理论和整体稳像平台视轴运动机理,提出一种虚拟方位–俯仰式两框架整体稳像平台方式以等效反射镜稳像平台的视轴运动,建立了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学方程推导的通用方法。其次,针对偏轴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非线性特点,不再局限于选取常规方位–俯仰式虚拟两框架整体稳像平台,提出一种虚拟三框架整体稳像平台形式,使得虚拟整体稳像平台框架角和反射镜平台框架角之间保持线性关系,从而为该类型反射镜平台的视轴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推导提供了解决途径。所提的虚拟整体稳像平台方法为推导不同类型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学方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针对偏轴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非线性特点,进一步提出了在虚拟整体稳像平台框架类型选取过程中应遵循虚拟整体稳像平台框架角和反射镜平台框架角之间保持线性关系的原则,从而为虚拟整体稳像平台框架类型选取提供了设计依据,为偏轴反射镜平台视轴动力学建模和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基础。(2)为了更好地掌握反射镜平台的动力学特性,进行高精度控制算法设计,对其关键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辨识。首先,考虑工程实现提出了在有限行程约束及无力矩传感器条件下系统转动惯量、摩擦力矩等动力学参数的辨识方法,并经过了实验验证。其次,重点针对反射镜平台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扰动力矩的以及执行电机饱和问题,提出了综合指令滤波器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适应鲁棒控制策略。其中,扩张观测器用于对系统建模误差及非线性干扰力矩进行实时观测和补偿,降低控制器中鲁棒项的保守性,提高控制精度。指令滤波器用于有效消除执行电机饱和影响,保证执行电机饱和条件下系统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最后,通过Lyapunov方法对所提控制器的稳定性进行了证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为实现偏轴反射镜平台高精度视轴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3)宏微双级控制系统是在原有反射镜稳像平台基础上,在成像光路中增加高带宽、高精度的微控制装置,通过控制透镜运动进一步提高视轴运动控制精度。由于宏动、微动两级之间在控制回路带宽、工作行程等动力学特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宏微两级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同时考虑到鲁棒H∞控制器保守性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模型补偿的鲁棒H∞控制方法。首先,该算法采用自适应模型补偿项对宏微双级控制系统动力学参数、非线性干扰力矩进行在线估计和前馈补偿,简化被控对象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系统简化动力学模型进行鲁棒H∞控制器设计,降低了鲁棒控制器的设计难度和保守性,设计出具有更高控制精度和更强抗干扰能力的鲁棒控制器。最后,通过Lyapunov方法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并满足指定的H∞跟踪性能。(4)对本文研究的控制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基于反射镜稳像系统平台原理样机,完成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同时,在五轴仿真飞行转台上开展了性能测试,对本文所提控制方法的性能以及基于反射镜稳像平台的成像导引特征进行了实验验证。
姚兆[4](2018)在《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进程大大缩短,这就要求武器装备的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因此,各国在研究新型装甲车辆时,除继续保持大口径火炮,提高初速并且不断研制新弹种外,都把火控系统的研制摆在首要位置。瞄准线稳定技术作为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的关键技术,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90年代已成功将上反稳瞄技术应用于装甲车辆火控系统当中,而我国对上反稳瞄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技术不够成熟,部队现役大量的装甲装备还是简易火控,99式主战坦克火控系统采用的是较先进的下反稳像技术,近几年随着上反稳瞄技术的发展成熟,96A式坦克火控系统、99A式坦克火控系统、04式步兵战车火控系统、05式两栖装甲突击车火控系统、8×8轮式装甲突击车火控系统相继定型列装部队,虽然已经填补了技术空白,但在稳定精度、适应战车的机动性,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开展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对装甲装备火控系统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题以“××型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研制课题为背景,将陀螺理论、机电一体化设计理论、控制理论、误差分析理论、可靠性设计理论与现场试验相结合,开展了典型双轴陀螺平台稳定机理的研究,并结合该课题产品样机的研制,进一步研究了上反稳瞄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制了上反稳瞄系统原理样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某型步兵战车火控系统当中。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研制了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该系统由双轴陀螺稳定平台(上反组件)和稳瞄控制组合构成。从二自由度陀螺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其运动特性,研究了由二自由度陀螺构成的陀螺稳定平台类型及其典型应用。陀螺稳定平台采用半液浮积分陀螺作为惯性传感元件,用于敏感载体的扰动角速率;与稳定伺服校正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力矩电机构成稳定控制系统,完成瞄准线相对大地空间的稳定。其中陀螺稳定平台作为控制对象,主要编排有陀螺传感元件和电机执行元件,将敏感到的载体扰动送至稳瞄控制组合,同时接收经校正放大后的驱动信号,由力矩电机拖动反射镜实现瞄准线稳定。稳瞄控制组合接收火控计算机的控制逻辑和控制信号,完成系统的上电时序控制、工况转换、传感器数据处理、陀螺供电、稳定误差信号校正、功率放大、瞄准跟踪控制及伺服信号的校正放大,从而实现瞄准线双向稳定控制、跟踪控制、目标角速度输出、瞄线手动调漂及瞄准线伺服于火炮线的伺服控制等功能,并将火控计算机所需的状态信号和传感器信号发送给火控计算机。针对经典PID控制抗干扰能力差、控制精度低的缺陷,采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相结合,对比研究了多种控制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和自抗扰控制理论,为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通过仿真实验和实物测试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充分考虑武器装备工作的特殊性,针对目前国产装备可靠性低的现状,应用FMECA方法对上反稳瞄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设计,为本系统建立了可靠性数学模型,提出了模型假设条件,分别对稳瞄控制组合和上反射镜组件以及稳瞄系统总体进行了可靠性预计,并提出了可靠性技术设计概念。针对不同作战地形条件对瞄准线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上反稳瞄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了实验分析与验证。
邵英琦[5](2018)在《坦克武器瞄准误差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坦克火炮的瞄准精度是衡量其火力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基于军工产品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检校系统,用坦克瞄准线和坦克火炮轴线在坦克水平面内的平行度误差表示坦克火炮的瞄准精度,通过将出瞳距转接光学系统和激光准直系统加装在瞄准镜前端,实现准直激光束模拟瞄准线,采集图像数据的同时方便人眼观察。针对坦克火控系统的瞄准精度的检校需求,设计出了一套坦克瞄准线与坦克火炮轴线之间平行度误差的测量装置。采用准直激光光束模拟坦克瞄准线和火炮轴线,利用CCD摄像系统结合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靶面图像进行采集进而对激光光斑质心进行提取。测量两个位置得到图像后所得到的质心位置坐标间距之差,计算出两轴线在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实现对坦克火控系统瞄准误差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测量精度小于0.07 mil,满足实际检测的需要。
东进[6](2016)在《众说纷纭 谁对谁错——再析坦克大赛三发未中》文中提出俄罗斯"2016国际军事比赛",我军代表队再次获得团体第二名、单车赛冠亚军的好成绩,使时刻关心我国军队建设的广大军迷朋友无不欢欣鼓舞。不过在单车赛和此后的半决赛中,我参赛队曾两次在坦克炮射击中,3发全部未中,引起了国内军迷的极大关注,以及众多媒体的猜测和评论。但很多评论,都是不了解坦克实车操作者,根据片面的知识和信息,做出的错误猜测。笔者这次就对于"三发未中"的原因,从装备技术原理、武器操作、军事训练等方面发表几点个人看法。
徐珂[7](2014)在《2:1传动机构对上反稳像车长镜伺服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反射镜稳定是通过在光学系统的平行光路中,稳定其中一块反射镜,从而使视线(或瞄准线)始终与陀螺自转轴保持一致,实现惯性空间稳定。由于反射镜稳定装置暴露在载体外部的体积小、稳定负载轻,因此广泛应用于坦克、潜艇的光电稳瞄系统中。反射镜瞄准线稳定技术与平台稳定技术,从控制原理、控制方式上来讲是基本相同,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反射镜瞄准线稳定技术中存在2:1传动机构。它是为了消除反射镜转角与瞄准线的二倍角关系,从而达到瞄准线稳定的目的。本论文围绕着2:1机构展开研究工作,重点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钢带式2:1传动机构,摆杆式2:1传动机构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应用现状,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带有2:1传动机构的国内外上反射镜稳定技术的设计方案及其原理做了详细的阐述;对上反射镜稳定精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2:1传动机构对稳定的影响和作用。在研究上反射镜动力学方程的过程中,从上反射镜的运动学出发,着重分析了2:1传动机构的两种形式:摆杆和钢带传动,建立了各自的动力学方程,分析并仿真了其对反射镜稳定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消除或减小这些制约因素的措施。为了验证本文中机械谐振对上反射镜稳定的影响,采用实例为钢带式2:1传动机构,通过调试试验,并与摆杆式2:1传动机构的反射镜稳定系统进行比对,得到分析结论。因此,本论文针对上反射镜稳定系统中的2:1传动机构展开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很强的工程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志宇[8](2014)在《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车载桅杆光电系统已经从最初的简易观察瞄准镜和潜望镜等纯光学器材发展到今天具有强大功能的光机电一体化综合瞄准系统,从只能静态作战发展到动态全天候作战,从而使车载武器系统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车载桅杆光电系统作为车载武器系统的眼睛,相对于雷达系统具有观察直观、隐蔽性强、保密性好、反隐身能力强、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及对低空目标探测能力强等特点,在车载近程防空反导武器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组成复杂,目前无法对其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本课题通过对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的研究,找到一种对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的功能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的方法,并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种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完成对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的功能和状态实时检测。
李强,张旭帆,闫兴鹏,程高峰[9](2013)在《基于光学零件微动的坦克瞄准镜故障仿真》文中认为针对部队新型装甲装备观瞄仪器结构复杂,维修人员缺乏有效手段了解新装备的构造、原理,由光学零件微动造成的故障更是难以发现,导致维修人员不能对新装备进行有效、及时的技术保障这一问题。借助数学工具表达光学零件的成像规律,研究了光学零件的微动理论,并建立了复杂系统中的棱镜微动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仿真软件,直观地表现了光学零件微动对成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光学零件的微动将直接影响射击精度,从而影响战斗力。仿真研究为通用化和系列化的新装备观瞄仪器的维修训练、维修保障提供了技术手段。
杨洁[10](2012)在《无2:1机构的反射镜稳定技术在IRST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反射镜稳定是通过在光学系统的平行光路中,稳定其中一块反射镜,从而使瞄准线始终与陀螺自转轴保持一致,实现惯性空间稳定。由于反射镜稳定装置暴露在载体外部的体积小、稳定负载轻,因此广泛应用于坦克、潜艇的光电稳瞄系统中。近年来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光电观瞄系统采用了反射镜稳定的方式,以有效的降低雷达的反射截面。一般的反射镜瞄准线稳定技术中都存在2:1传动机构,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反射镜转角与瞄准线的二倍关系,从而实现瞄准线稳定。本选题来源于某型机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围绕去掉2:1传动机构的反射镜瞄准线稳定原理及可行性展开论证。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应用现状,详细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射镜稳定技术的方案及其原理;推导了反射镜稳定动力学方程;通过分析陀螺与反射镜轴的位置关系,探讨了取消2:1机构的方案可行性。通过欧拉动力学方程,对陀螺与反射镜轴的几种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了无2:1传动机构的情况下,反射镜稳定的可行性,并得到相应的推导结论。最后对IRST反射镜稳定系统做了详细设计,并测试了稳定精度,验证了无2:1机构反射镜稳定技术切实可行。
二、下反稳像式坦克瞄准镜稳像原理的证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反稳像式坦克瞄准镜稳像原理的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SO的某稳瞄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上反稳像平台系统结构与模型建立 |
1.1 上反射镜稳定系统的基本组成 |
1.2 系统数学模型 |
2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3 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 |
4 建模与联合仿真实验 |
4.1 Simulink模型 |
4.2 仿真分析 |
5 结语 |
(2)坦克火控系统瞄准线平移的补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稳像式火控系统工作原理 |
2 稳像式火控系统的瞄准线平移 |
3 瞄准线平移的补偿方法 |
3.1.1 v≥0时 |
3.2.1 v≥0时 |
3.3.1 v≥0时 |
3.4.1 v≥0时 |
4 补偿效果 |
5 结束语 |
(3)成像导引头反射镜稳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射镜稳像平台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2 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机理研究现状 |
1.2.3 稳像平台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2.4 宏微双级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反射镜稳像平台视轴运动机理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定义及光学反射矢量基本理论 |
2.2.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
2.2.2 光学反射矢量基本理论 |
2.3 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机理分析 |
2.3.1 常规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机理分析 |
2.3.2 偏轴反射镜平台运动机理分析 |
2.3.3 极坐标多反射镜平台运动机理分析 |
2.3.4 直角坐标多反射镜平台运动机理分析 |
2.4 偏轴反射镜平台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 |
2.4.1 偏轴反射镜平台光学特性分析 |
2.4.2 偏轴反射镜平台视轴运动学模型 |
2.4.3 偏轴反射镜平台视轴动力学模型 |
2.4.4 反射镜平台控制模型及耦合分析 |
2.4.5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偏轴反射镜平台的自适应鲁棒控制 |
3.1 引言 |
3.2 系统参数辨识 |
3.2.1 动力学简化模型 |
3.2.2 摩擦模型 |
3.2.3 其它干扰力矩 |
3.2.4 系统参数辨识策略 |
3.2.5 摩擦力矩测试 |
3.2.6 参数辨识过程 |
3.2.7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3 基于非线性静态摩擦补偿的自适应鲁棒控制(ARC) |
3.3.1 控制问题描述 |
3.3.2 控制器设计 |
3.3.3 稳定性分析 |
3.3.4 仿真分析 |
3.4 基于LUGRE动态摩擦补偿的自适应鲁棒控制(LARC) |
3.4.1 控制问题描述 |
3.4.2 控制器设计 |
3.4.3 稳定性分析 |
3.4.4 仿真分析 |
3.5 考虑执行电机饱和的自适应鲁棒控制器(CEARC) |
3.5.1 控制问题描述 |
3.5.2 控制器设计 |
3.5.3 稳定性分析 |
3.5.4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射镜平台宏微双级控制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双级控制系统模型 |
4.2.1 微控制镜运动学、动力学模型 |
4.2.2 双级控制系统模型 |
4.3 基于鲁棒H_∞的双级控制系统设计 |
4.3.1 问题描述 |
4.3.2 鲁棒H_∞控制器设计 |
4.3.3 仿真分析 |
4.4 基于自适应模型补偿的鲁棒H_∞控制器设计 |
4.4.1 问题描述 |
4.4.2 控制器设计 |
4.4.3 稳定性分析 |
4.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反射镜稳像平台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5.1.1 反射镜平台机构组成与硬件配置 |
5.1.2 微控制镜平台机构组成与硬件配置 |
5.2 实验验证 |
5.2.1 自适应鲁棒控制律的性能验证 |
5.2.2 双级控制系统的性能验证 |
5.2.3 基于反射镜稳像的成像导引特征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稳瞄系统发展现状 |
1.3 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稳瞄技术分析 |
1.3.1 稳瞄机理研究现状 |
1.3.2 稳瞄系统中的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上反稳定平台稳定机理研究 |
2.1 二自由度陀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 二自由度陀螺仪类型 |
2.2.1 积分陀螺 |
2.2.2 测试陀螺 |
2.3 上反稳瞄系统原理分析 |
2.3.1 稳定用惯性元件原理 |
2.3.2 稳像机理 |
2.3.3 瞄准线稳定原理 |
2.3.4 瞄准线操纵原理 |
2.3.5 半角机构的实现方案 |
2.3.6 上反稳瞄系统瞄准线随动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反稳瞄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上反稳瞄系统总体架构 |
3.2 双轴陀螺稳定平台设计 |
3.2.1 关键重要元件选型设计 |
3.2.2 U型架及横梁设计 |
3.3 稳瞄控制组合设计 |
3.3.1 稳瞄控制功能设计 |
3.3.2 控制组合硬件设计 |
3.4 稳瞄控制软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反稳瞄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被控对象机械特性对稳瞄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4.1.1 传动刚度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
4.1.2 机械谐振对伺服系统特性的影响 |
4.1.3 摩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 PID鲁棒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 |
4.2.1 速率陀螺稳定跟踪系统 |
4.2.2 速率积分陀螺稳定跟踪系统 |
4.3 指令内模控制器设计 |
4.3.1 控制基础 |
4.3.2 “指令内模”控制器稳定系统的设计 |
4.3.3 “阶跃内模”控制系统设计 |
4.4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4.1 滑动模态定义及数学表达 |
4.4.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 |
4.4.3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陀螺去噪仿真研究 |
5.1 陀螺噪声分析和滤波方法研究 |
5.2 小波滤波方法应用研究 |
5.2.1 小波分析 |
5.2.2 小波的性质 |
5.2.3 小波变换的去噪原理 |
5.3 小波去噪的仿真分析 |
5.3.1 不同阈值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
5.3.2 不同小波分解层次的仿真结果 |
5.3.3 消噪方法简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设计 |
6.1 可靠性设计机理 |
6.2 可靠性参数体系 |
6.3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建模 |
6.3.1 流程设计 |
6.3.2 数学模型假设和条件 |
6.3.3 数学模型构建 |
6.4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
6.4.1 可靠性指标分配 |
6.4.2 稳瞄控制组合可靠性预计 |
6.4.3 上反射镜组件可靠性预计 |
6.4.4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预计 |
6.5 上反稳瞄系统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 |
6.6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战术技术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7.1 瞄准线运动特性分析 |
7.2 安装基座振动及射击冲击特性试验 |
7.2.1 跑车振动试验 |
7.2.2 射击冲击试验 |
7.3 上反稳瞄系统总体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7.3.1 瞄准线电气工作角度 |
7.3.2 瞄准线自身抖动幅度 |
7.3.3 瞄准线漂移速度 |
7.3.4 最小瞄准速度 |
7.3.5 最大瞄准速度 |
7.3.6 瞄准线稳定误差 |
7.3.7 抗振性试验要求 |
7.3.8 抗冲击试验要求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主要着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坦克武器瞄准误差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 |
1.3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组成及基本原理 |
2.1 坦克火控系统概述 |
2.2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 |
2.2.1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组成 |
2.2.2 测量原理及技术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瞄准精度测试系统设计 |
3.1 光源设计 |
3.2 坦克瞄准镜模拟光轴的实现与设计 |
3.2.1 目前坦克瞄准镜的结构型式介绍 |
3.2.2 准直激光模拟坦克瞄准镜轴线的设计 |
3.3 坦克火炮机械轴与光轴的耦合设计 |
3.4 靶面材料及尺寸确定 |
3.5 光学成像系统参数计算和光学设计 |
3.5.1 光学成像系统参数确定 |
3.5.2 光学成像系统优化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像处理与系统精度分析 |
4.1 数字图像处理 |
4.2 数值计算 |
4.3 精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后期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7)2:1传动机构对上反稳像车长镜伺服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论文来源 |
1.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重点研究内容 |
2 2:1传动机构的稳像原理 |
2.1 2:1传动机构稳像原理 |
2.2 介绍几种典型2:1机构的结构形式 |
2.3 对上反射镜稳定系统的2:1结构分析 |
2.3.1 对摆杆式2:1传动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2.3.2 对钢带轮2:1传动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2.4 有2:1 传动机构的上反射镜稳定 |
3 2:1传动机构与上反射镜伺服系统的关系 |
3.1 上反射镜稳定的各种形式 |
3.2 上反射镜2:1传动机构误差的分析 |
3.2.1 摆杆机构传动误差 |
3.2.2 钢带传动机构传动误差 |
3.3 机械谐振与伺服系统的关系 |
3.3.1 机械谐振影响上反射镜系统的性能 |
3.3.2 结构谐振频率限制上反射镜稳定系统伺服带宽 |
3.3.3 结构谐振频率限制速度回路截止频率 |
3.3.4 如何消除或减小机械谐振对上反射镜系统的影响 |
3.4 摩擦力矩与伺服系统性能的关系 |
3.5 转动惯量与伺服系统性能的关系 |
3.5.1 转动惯量J_L与系统截止频率ω_c的关系 |
3.5.2 转动惯量J_L与机电时间常数T_m的关系 |
3.5.3 转动惯量J_L与大角度调转时间t_d的关系 |
3.5.4 转动惯量J_L与低速平稳性能的关系 |
3.5.5 转动惯量的匹配 |
4 有2:1传动机构的上反射镜稳定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上反射镜稳定系统的建模 |
4.2 含有钢带式2:1传动机构的上反射镜稳定系统建模与仿真 |
4.3 含有摆杆式2:1传动机构反射镜稳定系统仿真 |
5 有2:1传动机构的上反射镜稳定系统调试试验 |
5.1 传动机构为2:1钢带的上反射镜稳定系统调试试验 |
5.2 传动机构为2:1摆杆式的上反射镜稳定系统调试试验 |
5.3 对两种形式2:1传动机构的反射镜稳定精度分别进行测试比较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本论文要做的工作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简介 |
2.1 国内外车载光电系统的装备情况 |
2.1.1 国外车载光电系统装备情况 |
2.1.2 国内车载光电系统装备情况 |
2.2 车载光电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 |
2.2.1 装甲车辆光电系统 |
2.2.2 自行火炮光电系统 |
2.2.3 侦察车辆光电系统 |
2.2.4 其他车辆光电系统 |
2.3 典型车载光电系统介绍 |
2.3.1 自行火炮三光合一跟踪镜 |
2.3.2 上反稳像炮长瞄准镜 |
2.3.3 车长周视瞄准镜 |
2.3.4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 |
2.4 车载光电系统关键技术 |
2.4.1 猎—歼式火控光电技术 |
2.4.2 弹炮结合制导技术 |
2.4.3 车内校炮技术 |
2.4.4 自动跟踪技术 |
2.4.5 夜视技术 |
3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 |
3.1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概述 |
3.2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的内容 |
3.3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 |
3.3.1 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 |
3.3.2 检测仪硬件设计 |
3.3.3 检测仪软件设计 |
4.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 |
4.1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概述 |
4.2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组成 |
4.3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的检测内容 |
4.4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操作步骤及测试方法 |
4.4.1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的操作步骤 |
4.4.2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的测试方法 |
4.5 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仪检测精度和可靠性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光学零件微动的坦克瞄准镜故障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观瞄仪器中的光学零件 |
1.1 观瞄仪器的维护保养与维修 |
1.2 光学零件微动对瞄准镜的影响 |
2 光学零件微动理论 |
2.1 棱镜在平行光路中的微动 |
2.2 棱镜在会聚光路中的微动 |
2.3 透镜在光学系统中的微动 |
3 光学系统中的微动模型 |
4 仿真实验 |
4.1 仿真过程 |
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 结论 |
(10)无2:1机构的反射镜稳定技术在IRST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来源和研究背景 |
1.1.1 论文来源 |
1.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反射镜稳定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1 反射镜稳定技术国外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应用现状 |
1.3 国内外反射镜稳定技术研究现状 |
1.3.1 上反射镜稳定技术 |
1.3.2 下反射镜稳定技术 |
1.3.3 FSM快速反射镜稳定技术 |
1.3.4 反射镜脑准线稳定控制技术的发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重点研究内容 |
2 反射镜瞄准线稳定系统原理 |
2.1 反射镜瞄准线稳定原理 |
2.2 反射镜稳定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2.3 去2:1机构后反射镜轴与陀螺的位置关系探讨 |
2.3.1 建立坐标系 |
2.3.2 反射镜背后安装一个两自由度陀螺 |
2.3.3 方位框上安装一个两自由度陀螺 |
2.3.4 方位框上安装一个三自由度陀螺 |
3 IRST反射镜稳定系统的设计 |
3.1 依据控制方案选取传感器和执行部件 |
3.2 系统结构设计 |
3.3 拟选用的无2:1机构的反射镜稳定原理 |
3.4 硬件电路设计 |
3.5 软件算法 |
4 稳定精度测试、分析 |
4.1 稳定精度测试装置 |
4.2 稳定精度测试 |
5 结论 |
5.1 本文的创新点 |
5.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下反稳像式坦克瞄准镜稳像原理的证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SO的某稳瞄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J]. 秦涛,鲁冬林,郑国杰,雷梓园,王涛.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0(08)
- [2]坦克火控系统瞄准线平移的补偿方法[J]. 郝强,南立军,刘斌,刘文齐.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8(03)
- [3]成像导引头反射镜稳像控制技术研究[D]. 宋江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姚兆. 东北大学, 2018(01)
- [5]坦克武器瞄准误差测试系统的研究[D]. 邵英琦. 长春理工大学, 2018(01)
- [6]众说纷纭 谁对谁错——再析坦克大赛三发未中[J]. 东进. 兵器知识, 2016(10)
- [7]2:1传动机构对上反稳像车长镜伺服性能的影响[D]. 徐珂.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3)
- [8]车载桅杆光电系统综合检测技术研究[D]. 李志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3)
- [9]基于光学零件微动的坦克瞄准镜故障仿真[J]. 李强,张旭帆,闫兴鹏,程高峰. 科技导报, 2013(23)
- [10]无2:1机构的反射镜稳定技术在IRST系统中的应用[D]. 杨洁. 西安工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