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拓展“青字号”服务领域——浅谈企业青年工作如何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黄晓娟[2](2020)在《山东省阳信县团组织服务职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群众对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团是青年人自己的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与青年有着血与肉的联系,对服务青年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共青团应增强服务意识、提升责任感,从学习教育、创业发展等多方面入手为新一代年轻人提供帮助和支持,针对性满足其合理需求。习近平曾明确表示“共青团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意识,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团干部应增强使命感,树立服务青少年的鲜明导向,积极履行服务职能,使团组织真正强起来。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共青团组织服务职能展开研究。在研究期间查阅了滨州市团市委、阳信县团县委的报告、文件,并参考了共青团的有关书籍和文献中,找到了相关理论、数据作为支撑。问卷调查针对青年群体和团干部群体分别展开,对团组织服务职能的发挥现状和期望做了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及合理统计,最后再通过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得出的统计结果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全面探讨了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青年、团干部对共青团相关问题总体情况和数据的差距性。调查发现了显示团青关系不密切、青年活动形式单一化,部分团干部的业务能力不达标,党团间互动不足,共青团组织可利用资源较少,难以满足服务青年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要通过重抓青年活动“头尾”工作,做好活动前的设计环节、活动后的满意度调查,全面提升青年活动质量;争取党政支持,多方获取资源,进而破解资源难题;以学校共青团共组为样本,打造阳信共青团“服务号”品牌;全面提高共青团在公司年轻一代中的威信力,根据公司年轻一代的工作特征,把企业青年纳入到共青团的重点服务范畴;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综合素养高的共青团服务队伍,着力改善团干部业务素质,强化服务力量。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努力让“更好的服务”成为团组织的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孙鹏[3](2020)在《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研究:理论、形态与发展》文中提出对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的概念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形成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既取决于共青团的组织属性与职能定位,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并逐渐完善,呈现出传统的延续、现代的发展、新兴的探索三种不同形态,形成了发现需求、提供平台、创设机制、建立阵地、打造品牌、供给资源、管理载体等多种类型,具有适应性、整合性、交叉性、开拓性等特点,在新时代则面临着内部"四化"倾向和外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青年变化的挑战和考验,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应对、积极探索,实现精准化、一站式、专业化、智能化、生态化、国际化、枢纽型的创新发展。
邓天放[4](2020)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越来越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广大青年越来越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和接续力量,青年工作由此也必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已然成为了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盛、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从党的青年工作实际出发,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针对新时代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思想,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习近平青年观,为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习近平青年观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具有重大创新。它以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青年观为直接思想来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时代使命,以新时代青年工作实践为现实基础。习近平青年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揭示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基本路径,即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业、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德。这些重要的思想观点,具有立足现实、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逻辑完整,以人为本、贴近青年的鲜明特点,必将成为指引广大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努力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向导。
胡献忠[5](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党的青年工作变迁的逻辑与趋势》文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年间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变革中,青年作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社会群体,一直倍受执政党的关注和重视,将其视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但青年的成长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发挥并不是自然向好的,只有做好青年工作,因势利导,才能赢得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语境下,党的青年工作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相关部门、组织和机构共同实施,以青年群体(14—35周岁)为主要工作对象,
赵兴银[6](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文中指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面对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领导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努力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七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全面执政经验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建设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党始终能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作为战胜一切困难、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先决条件,并为此作出了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在初建政权的特殊时代背景中,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不走样,明确了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工作任务的转型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并在艰难的转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推动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1949年至1956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究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化解危险、领导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开辟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境界,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依据,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界定、“群众”内涵的界定、“群众工作”“群众运动”、“党群关系”等概念的界定;四、主要研究方法;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分六章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确立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了执政党建设与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群众工作的社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进行了考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依靠各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其群众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这个政党的生命力的存续与发展。本章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的历史考察,对各个历史时期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有效做法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进一步为当前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方法指导。这一章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收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各个阶层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立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客观的条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几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牢固的社会心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后,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仍然会用传统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新现象。因此,本章首先对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心理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群众工作政策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第四章重点回顾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实践进程。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工作是在相对比较特殊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的。处理好执政党与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反映到群众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来,就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在党的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本章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内在监督机制、内在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机制建设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围绕机制的建设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党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本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执政条件下完成党的工作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动力保障、建设思路、实践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经验,明确了目标和要求。第六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关键要为当前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前三部分分别从群众工作应探索其规律性,把握特点,研究方法,做到因时因势而异;群众工作的实践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通过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具体举措、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对当前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路及方向。
戴斐[7](2019)在《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问题研究 ——以S企业团组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这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一切事务、研究一切问题、实施一切举措的最大历史背景。作为中国体制优势最重要的体现,国有企业是国家繁荣昌盛最忠实、最可靠的物质力量和政治力量。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在传统的时代背景和国企环境模式下,青年人的价值取向相对比较统一,他们秉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单一的价值取向,团组织很容易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将青年团结凝聚起来,发挥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群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多元化、需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点,他们大多追求个人的成功,把个人发展游离于组织之外,给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发动、凝聚、服务青年带来了很大挑战,以往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国企团组织工作的开展。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将企业团员青年更好地团结凝聚起来,发挥青年的智力水平优势、文化结构优势、创新创效优势等,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助推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提升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必须作为团组织自身建设的核心主业抓实抓好。本文的内容结构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上海国有企业团组织凝聚力现状;第四部分,对调查研究的基本发现进行分析,结合团组织发展和青年需求,提出S企业团组织凝聚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借鉴北京公交保修共青团提升凝聚力和国网浙江绍兴供电公司活力团组织建设实践与探索的实例,结合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的现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第六部分,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对策,有效发挥团组织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职能,使其成为上海国有企业发展的攻坚力量。本文从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所处的历史方位入手,借助群体动力理论、马斯洛需求等理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个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组织凝聚力三方面分析了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的现状,介绍了当前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提升凝聚力所包含的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创新组织生活、激发队伍活力、建章立制动态考核等因素。以上海S企业团组织为例,深入剖析团组织凝聚力提升存在的问题有工作制度不健全、青年参与度不高、服务青年效果不突出、组织力量保障不到位、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等,分析其原因是组织文化因素、内部成员因素、组织规模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等,通过借鉴其他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实例,进而提出对策是通过思想、组织、服务、活动的凝聚,加强制度落实、丰富活动载体、服务各类群体、创新工作方法、注入“时尚元素”。
张凯[8](2018)在《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问题研究 ——以某集团A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一切事务、研究一切问题、实施一切举措的最大历史背景。国有企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繁荣昌盛最忠实、最可靠、最可以信赖的物质力量和政治力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兼顾“物质基础”和“助手和后备军”的双重属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近年以来,部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等“四化”问题,导致共青团地位更加微乎其微,缺乏资源和话语权导致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威信不高、影响力不强;当前,广大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聚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共青团组织、发动、凝聚、服务青年带来很大挑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赋予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因此,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必须将服务青年发展作为自身建设的核心主业抓实抓好。本文从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所处的历史方位入手,借助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某集团A公司为例,介绍了当前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采用的常态化开展思想引导、培养一专多能青年人才、为优秀青年展现风采搭建平台、丰富青年工余文化生活等方式方法,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有服务青年发展作用发挥不足、服务青年发展的效果打折、服务青年发展的方式缺乏创新创意、服务青年发展缺乏实体资源等,分析其原因是共青团组织地位的边缘化、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弱化、对新时代青年缺乏有效调研、缺乏与企业党政的有效沟通,进而提出对策是落实从严治团要求强化共青团组织建设、坚持与企业党政沟通争取资源和支持、加强与青年的紧密联系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加强共青团系统内的交流提升服务青年发展水平。
张宽[9](2017)在《汇聚青春力量 服务企业发展——对企业青年工作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工培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激扬岗位风采,营造和谐氛围,创建一流业绩等活动,使年青人施展才华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促进了青年成长成才。
汪智汉[10](2017)在《共青团目标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基于把共青团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和现象这一假设,紧扣共青团目标实现路径这个主题,以组织理论的视角,从直接影响共青团目标的组织结构、团干部队伍和共青团文化三个关键因素入手,以“剥洋葱”方式逐层深入探讨这些组织因素对共青团目标的影响及路径。该文认为由于历史沉淀与积累,以及表述的不规范和不稳定,造成共青团目标过于宽泛和易变,导致共青团组织目标呈现“空泛化”或“口号化”的倾向,不利于共青团目标的实现。为此,需要按照组织目标的认知指引、团结激励、象征意义、辩解说明、评估评价五种类型,分类分层精准化设计,建立一个清晰的组织目标体系,并剔除一些次要的组织目标,逐步明确共青团的专有目标,让共青团的资源聚焦到主职主业上来。通过对共青团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分析,发现造成共青团专有目标不清的根源:由于青年对共青团影响作用的弱化,共青团满足青年政治需求的缺位,造成共青团在实现党政政治需求和青年政治需求上的失衡,最终导致共青团目标定位的偏差。因此,从共青团考核评价等刚性制度安排上,加强青年对共青团的影响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分析组织结构对共青团目标影响过程中,笔者通过梳理团中央机构历次改革调整情况,发现共青团组织机构设置的特点及趋势——按传统职能设置的工作部门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按工作对象设置的工作部门将逐渐弱化甚至被取消,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业务工作部门将不断增加。分析共青团纵向层级结构,发现其延续了计划体制下的重叠模式,地方团委结构上的横向沟通协调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在共青团资源缺乏统筹的情况下,共青团组织结构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没能有效链接起来,造成共青团矩阵结构优势发挥不充分,呈现碎片化趋势。为此,论文建议通过推动上级团委工作部署转换成地方党委的意识,加强共青团事、人、物配置的统筹协调,按照“纵向职能+横向业务”的结构,发挥上级职能部门专业化优势和地方团委沟通协调优势,优化共青团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有机整合,形成共青团组织合力。论文透过组织结构深入到组织中成员层面,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共青团干部任职年龄限制总体合理,认为团干部任职年轻优势主要体现在团省市委书记和团中央书记层面。研究还发现团干部流动总体过快,包括团的领导班子对外转岗流动和工作人员内部平级轮岗和垂直晋升流动。团干部队伍年轻性和流动性特征,有利有弊,需辩证看待,关键是要适度,针对团组织负责人流动性,可以采取团干部任期制,针对团干部内部流动,应减少损耗性的跨部门流动,从而适当保持团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加强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团干部培训和共青团业务工作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弥补团干部队伍年轻性和流动性带来的不足。其中,共青团业务工作是共青团内在机理运转的具体承载和表现形式,是共青团组织运转结果的反映,当前共青团业务工作处于繁杂状态,需要加强共青团业务工作规范化、模块化和标准化建设。由于文化发挥着“制度”的作用,最后论文把共青团文化分析作为实现共青团路径的前沿研究,认为共青团内在的本质特性和组织特征——正式性、青年性、群众性、政治性、先进性、协助性,塑造了与之对应的共青团组织文化——正式组织文化、青年组织文化、群众组织文化、政治组织文化、先进组织文化和协助组织文化,这六种组织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决定着共青团的走向,任何一个文化的缺失,都会给共青团造成某种问题和困难。因此,共青团需要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根据不同的场景,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达到六种特性文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共青团科学发展。
二、拓展“青字号”服务领域——浅谈企业青年工作如何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青字号”服务领域——浅谈企业青年工作如何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
2.2.2 列宁的青年观 |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
3.2.1 孕育阶段 |
3.2.2 萌芽阶段 |
3.2.3 探索阶段 |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
4.4.6 强“三性”去“四化”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
7.1 举国家之力 |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
7.2 聚社会合力 |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7.4 践个人之行 |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2)山东省阳信县团组织服务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依据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共青团服务工作的研究现状 |
1.2.2 国际上对共青团服务工作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 |
2.1 共青团服务职能 |
2.2 理论分析 |
2.2.1 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社会转型理论 |
第3章 阳信县共青团组织工作开展现状 |
3.1 阳信县基本情况 |
3.2 阳信县共青团组织建设现状 |
3.2.1 团组织设置状况 |
3.2.2 阳信县共青团组织覆盖状况 |
3.2.3 服务职能发挥情况 |
3.2.4 工作经费情况 |
3.2.5 共青团组织人员编制情况 |
第4章 阳信县共青团服务职能优化的调查及分析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文献资料与数据来源 |
4.1.2 调查对象与研究内容 |
4.1.3 分析研究方法 |
4.2 调查样本的数据分析 |
4.2.1 青年群体问卷调查分析 |
4.2.2 团干部群体问卷调查分析 |
4.3 团干部与青年群体问卷调查结果的关联性分析 |
4.3.1 团青关系调查情况 |
4.3.2 青年活动内容和形式 |
4.3.3 活动设计中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
4.3.4 青年活动报名方式 |
4.3.5 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与业务素质 |
4.4 调查问卷综合分析 |
4.4.1 共青团吸引力下降 |
4.4.2 团组织开展活动效果差 |
4.4.3 同级党组织对同级团组织工作的忽视 |
4.4.4 共青团组织资源缺乏 |
第5章 优化阳信县共青团组织服务职能对策 |
5.1 做好青年活动“头尾”工作 |
5.1.1 强化活动前设计环节,充分调研青年需求 |
5.1.2 做好活动后满意度调查,提升活动质量 |
5.1.3 弥补工作空白,丰富活动种类 |
5.2 服务青年要突出亮点更要补齐短板 |
5.2.1 以学校团组织为样板,打造阳信共青团“服务号”品牌 |
5.2.2 扩大阳信县团组织在公司企业的有效覆盖 |
5.2.3 针对阳信县企业青年职业特点,开展共青团活动 |
5.3 强化阳信县共青团组织工作力量 |
5.3.1 分批轮岗,充分利用阳信县现有团干部资源 |
5.3.2 增进学习交流,提升阳信县团干部服务水平 |
5.4 争取阳信县党政支持,多方获取资源 |
5.4.1 争取体制内外资源 |
5.4.2 合理配置资源,开源更要节流 |
5.4.3 加强阳信县青年活动场所建设 |
5.5 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团青双向交流渠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3)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研究:理论、形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的概念与历史 |
1.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2.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探索的历史背景 |
二、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的类型与特点 |
1.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的总体形态 |
2.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的具体类型 |
3.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的特点 |
三、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
1.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的挑战和考验 |
2.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的依据与要点 |
3.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 |
(4)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
(一)青年观的科学内涵 |
1.青年的内涵 |
2.青年观的内涵 |
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内涵 |
4.习近平青年观内涵 |
(二)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来源 |
1.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
2.列宁的青年观 |
3.毛泽东的青年观 |
4.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青年观 |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背景 |
1.国际社会发展形势纷繁复杂,机遇大于挑战 |
2.国内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但是依旧面临重重困难 |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一)主要内容 |
1.指出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前进方向 |
2.规划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总体目标 |
3.揭示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基本路径 |
(二)基本特征 |
1.习近平青年观立足现实、立意高远 |
2.习近平青年观主题鲜明、逻辑完整 |
3.习近平青年观以人为本、贴近青年 |
四、习近平青年观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 |
(一)现实意义 |
1.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2.有利于推进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创新发展 |
3.有利于科学指引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
(二)实践路径 |
1.优化家庭对青年的培养教育 |
2.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3.重视政府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发挥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新中国成立70年党的青年工作变迁的逻辑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建设岁月到改革时代,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青年工作,在历史方位变迁中适时调整指导思路,不断推动顶层设计科学化、合理化 |
二、从计划经济条件到市场经济环境,作为青年工作主导性组织力量,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局面 |
三、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分层分化,新兴职业群体不断涌现,党的青年工作对象随之发生变化和扩展 |
四、随着党的战略任务调整,青年工作内容与共青团职责任务在跟进调整,在思想引领、服务大局的基础上扩延至服务社会、服务青年 |
五、随着社会变革的持续深入,适应单位制变动与体制内分化,青年组织形态多样化趋势明显加剧,组织创新在多重博弈中探索前行 |
六、随着对党的青年工作规律认知的不断加深,工作机制、方法逐渐由行政化向社会化转变,由“大呼隆”向项目化转变 |
七、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青年工作需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把整体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借鉴 |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发展 |
五、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三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党的群众工作与群众复杂多变的社会心理 |
三、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
第四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推进 |
一、以任务为导向明确群众工作的新使命 |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机制 |
三、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
四、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
第五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 |
一、群众工作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了保障作用 |
二、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思路 |
三、群众工作为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拓宽了实践路径 |
四、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累了经验 |
五、群众工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新任务 |
第六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
一、群众工作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因时因势而异 |
二、群众工作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 |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 |
四、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问题研究 ——以S企业团组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评价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国有企业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有企业基层团组织 |
2.1.2 凝聚力 |
2.1.3 国有企业团组织凝聚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群体动力学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 启示 |
第3章 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现状 |
3.1 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的主要做法 |
3.1.1 提升个体凝聚力 |
3.1.2 提升群体凝聚力 |
3.1.3 提升组织凝聚力 |
3.2 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3.2.1 团组织未能很好地满足团员青年的利益诉求 |
3.2.2 团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存在滞后的现象 |
3.2.3 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载体需要进一步丰富 |
3.2.4 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和当前国有企业团工作不相适应 |
3.3 影响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
3.3.1 服务企业中心工作与青年成长成才有效结合 |
3.3.2 创新团组织活动贴近青年需求 |
3.3.3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
3.3.4 以合理的考核机制为团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
第4章 S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研究调查基本发现 |
4.2 S企业基层团支部现状分析 |
4.3 S企业团组织凝聚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4.3.1 团组织制度建设不健全 |
4.3.2 青年参与度有待提升 |
4.3.3 服务青年效果不明显 |
4.3.4 组织力量保障不到位 |
4.3.5 活动形式与青年需求存在差距 |
4.4 影响国有企业团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原因 |
4.4.1 青年价值取向多元化 组织目标不统一 |
4.4.2 团员青年间关系弱化 |
4.4.3 组织规模扩大产生阻力 |
4.4.4 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 |
第5章 其他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案例借鉴 |
5.1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团组织提升凝聚力案例 |
5.1.1 实例概述 |
5.1.2 北京公交保修共青团提升组织凝聚力具体做法 |
5.2 国网浙江绍兴供电公司活力团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5.2.1 实例概述 |
5.2.2 国网浙江绍兴供电公司活力团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
5.2.3 国网浙江绍兴供电公司活力团组织建设的宝贵经验 |
5.3 启示 |
5.3.1 加强青年思想引领是基础 |
5.3.2 团组织活动要满足青年需求 |
5.3.3 重视青年团干部培养 |
5.3.4 强调共青团组织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
第6章 提升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对策 |
6.1 提升S企业团组织凝聚力的建议 |
6.1.1 加强共青团组织制度落实 |
6.1.2 丰富共青团组织活动载体 |
6.1.3 服务共青团组织各类群体 |
6.1.4 创新共青团组织工作方法 |
6.1.5 注入共青团组织“时尚元素” |
6.2 提升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
6.2.1 坚持党建带团建 |
6.2.2 发挥“青”字品牌在企业中心工作的作用 |
6.2.3 以“有温度”的服务提升青年幸福感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查问卷 |
(8)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问题研究 ——以某集团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青年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青年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某集团A公司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的方式 |
第一节 将思想引导作为服务青年发展的核心主业 |
第二节 把培养一专多能青年人才作为重要任务 |
第三节 为青年发展搭建多层级的平台 |
第四节 服务青年员工“8小时外”工作和生活 |
第四章 某集团A公司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某集团A公司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某集团A公司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提升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落实从严治团要求,夯实服务青年发展基础建设 |
第二节 坚持与企业党政沟通,获取服务青年发展的资源和支持 |
第三节 加强与青年的紧密联系,提高精准服务青年发展水平 |
第四节 增强共青团系统内交流,强化服务青年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青年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青年发展规划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汇聚青春力量 服务企业发展——对企业青年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青春聚力强化思想引领 |
1.1 加强思想教育, 提振青年精气神 |
1.2 增强信心决心, 凝聚转型发展新共识 |
2 青春建功激扬岗位风采 |
2.1 扎实开展青安岗工作, 强化安全意识 |
2.2 全面深化“一团一品”活动, 激发基层活力 |
2.3 继续做好青年文明号工作, 打造示范窗口 |
3 青春领航营造和谐氛围 |
4 青春拓展创建一流业绩 |
4.1 青年创客联盟特色化 |
4.2 青年成长平台有形化 |
4.3 青年文化活动特色化 |
5 认识和体会 |
5.1 放眼未来, 坚持不懈地做好青年工作 |
5.2 发挥作用, 提高青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5.3 搭建平台, 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5.4 健全机制, 积极推进青年人才健康发展 |
6 结语 |
(10)共青团目标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主题和方法 |
一、选题的背景:全面推进群团组织改革 |
二、研究的意义:理论解读、实践指导和动向参考 |
三、研究主题:共青团目标的实现路径 |
四、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现代组织理论 |
一、选择现代组织理论的缘由 |
二、各种组织理论流派分析: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研究分析框架 |
一、组织理论关于目标实现路径的思路 |
二、共青团理论研究框架的演进过程 |
三、组织理论在共青团研究中的探索 |
四、共青团目标实现路径的分析框架和思路 |
第二章 反思与借鉴:共青团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共青团研究、青年研究、青运史研究:渊源与联系 |
第二节 共青团研究、青年研究、青运史研究:三者的差异 |
第三节 共青团研究的现状分析 |
一、共青团研究的理论成果 |
二、共青团研究机构和理论工作者情况 |
三、有关共青团研究交流平台 |
四、共青团研究的特点 |
第三章 泛化到聚焦:共青团目标的新定位 |
第一节 共青团目标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二节 对当前共青团目标的分析评价与建议 |
一、当前共青团目标的研究成果 |
二、党团章程对共青团目标的规定 |
三、对当前共青团目标的评论 |
四、关于共青团目标的建议 |
第四章 政治需求平衡:扩大青年对共青团的反馈作用 |
第一节 党政系统对共青团的影响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的绝对领导 |
二、人大对共青团和青少年事务立法的领导 |
三、政府对共青团工作资源的保障 |
四、政协对共青团的影响 |
第二节 青少年对共青团的影响 |
一、青年特征对共青团的影响 |
二、青年与共青团的互动关系 |
第五章 碎片到整合:共青团组织结构的优化 |
第一节 组织结构概述 |
第二节 共青团的横向组织结构 |
第三节 共青团纵向垂直系统 |
第四节 共青团组织结构的评价与建议 |
第六章 快速流动到相对稳定:团干部队伍建设 |
第一节 团干部队伍的构成 |
第二节 团干部队伍的管理——团干协管制度 |
一、团干协管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团干部协管制度的建立 |
三、团干协管制度的主要内容 |
四、团干协管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三节 团干部队伍的年轻性和流动性分析 |
一、团干部队伍的年轻性 |
二、团干部队伍的流动性 |
第四节 对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
一、适当保持团干部队伍稳定性 |
二、加强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 |
三、创新团干部队伍培训工作 |
第七章 随意到规范:科学发展共青团业务工作 |
第一节 共青团活动 |
第二节 共青团文化产品 |
第三节 共青团服务项目 |
第四节 共青团建设工作 |
第八章 共青团六大特性文化的均衡发展 |
第一节 共青团的历史文化 |
第二节 共青团六大文化特征 |
第三节 共青团组织文化的评论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拓展“青字号”服务领域——浅谈企业青年工作如何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2]山东省阳信县团组织服务职能优化研究[D]. 黄晓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3]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研究:理论、形态与发展[J]. 孙鹏.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4)
- [4]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邓天放. 长江大学, 2020(02)
- [5]新中国成立70年党的青年工作变迁的逻辑与趋势[A]. 胡献忠. 新中国成立70年青少年发展与青少年工作——第十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 2019
-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D]. 赵兴银. 扬州大学, 2019(06)
- [7]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提升问题研究 ——以S企业团组织为例[D]. 戴斐.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问题研究 ——以某集团A公司为例[D]. 张凯. 山东大学, 2018(12)
- [9]汇聚青春力量 服务企业发展——对企业青年工作的思考[J]. 张宽. 陕西煤炭, 2017(06)
- [10]共青团目标实现路径研究[D]. 汪智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