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菌菌株降解与培养条件的关系及其控制技术

白僵菌菌株降解与培养条件的关系及其控制技术

一、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恒,赵义涛,郑海霞,张仙红[1](2021)在《不同培养基对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复壮研究》文中指出虫生真菌的毒力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表现为产孢能力下降或丧失、毒力下降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等。基于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PF904菌株继代培养后产孢量和毒力严重退化,本试验采用添加4种不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复壮。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甲壳素粉后菌株毒力恢复最好,复壮第10代时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由初始菌株的5.86 d下降至3.32 d,接菌第7天校正死亡率高于82%,且恢复比例较稳定;蚕蛹培养基复壮后菌株产孢量恢复最好,复壮第10代时,产孢量由初始菌株的4.28×106个/cm2提升至1.73×107个/cm2,提升3倍之多,但毒力恢复较差;而蝉蜕培养基复壮后产孢量和毒力恢复均不稳定;添加3种营养物质的综合培养基,第10代LT50和产孢量分别恢复为3.53 d和1.58×107个/cm2,对两者具有较好的恢复效果。

于群[2](2020)在《蛹虫草退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菌种退化严重影响蛹虫草集约化生产的稳定性和蛹虫草产业的健康发展。蛹虫草菌株多次继代培养后会出现退化现象,通常表现为清除活性氧能力下降。为了研究菌种退化表征及退化程度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本试验以蛹虫草麦粒保藏菌种分离培养出的蛹虫草正常菌株W5,半退化菌株W5-1和退化菌株W5-2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退化程度的菌株形态、亚细胞结构、活性氧(ROS)代谢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究退化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活性氧累积和清除能力与其表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克隆蛹虫草W5,W5-1与W5-2的ITS序列,对比分析发现三株菌株ITS序列相似性达到98.66%,同源性较高,表明试验菌株分离自同一菌株,三者对比具有生物学意义。(2)退化蛹虫草菌落的生长发育速度有显着时空变化,半退化和退化菌株的菌落呈淡黄色,边缘呈白色,气生菌丝旺盛徒长,无法看到明显节律环;退化菌株培养前期生长速度极显着低于正常菌株和半退化菌株,培养后期,退化菌株和正常菌株生长速度极显着高于半退化菌株。(3)在宏观表征上,半退化和退化菌株表现为生长缓慢,培养周期变长,子实体产量、质量降低,整齐度下降,畸形。(4)在微观表征上,随着菌株退化程度加剧,其亚细胞结构和细胞器发生明显变化。菌丝外观结构上,正常菌丝挺直饱满,细胞壁表面光滑,半退化菌株中有部分菌丝饱满,但也会出现菌丝纤细并伴随扭曲的现象,细胞壁变薄,表面较粗糙,有凹陷小坑,退化菌株中大量纤细菌丝扭曲严重,隔膜分布不均匀,细胞壁缢裂,干瘪皱缩;细胞内部,正常菌株细胞质充盈,细胞核数量较多,线粒体数量较少。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细胞,部分细胞膜边缘不规整,胞内有较多大液泡,甚至相互融合形成大量空腔,细胞核数量减少,线粒体变小,脊变形,数量增多,菌丝尖端活性氧累积明显。(5)通过对抗氧化酶促体系中的8种抗氧化酶(SOD、CAT、POD、APX、GPX、GR、DHAR、MDHAR)活性进行测定,发现正常菌株的SOD、GR、DHAR的酶活性均极显着大于半退化和退化菌株,正常菌株的MDHAR的活性要显着大于退化菌株。而GR、DHAR、MDHAR均属于ASA-GSH循环的关键酶,因此推测蛹虫草菌种退化与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的循环再生有关,为蛹虫草菌种退化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观点。(6)通过对SOD、GR、DHAR、MDHAR、菌丝细胞壁厚度和菌丝直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GR活性与其余5种变量都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性,SOD活性与除细胞壁厚度外的4种变量都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性,所以认为GR和SOD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菌丝退化程度,建议作为鉴定蛹虫草菌种退化的指标。

赵薇[3](2019)在《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对罹病蛴螬体内的虫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对其菌落形态特征、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萌发率等各项生物学指标进行研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该菌株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致病性及致病力;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该菌株固态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及最适培养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纯化出一株昆虫致病真菌从蛴螬僵尸上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菌株,采用载片培养法,直接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鉴定该菌株为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命名为Bb170428。(2)测定出白僵菌Bb170428的几项生物学指标白僵菌Bb170428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颜色为白色,其基质颜色呈浅黄色,菌落呈粉状,疏松,菌落较薄,边缘放射状。第15天的菌落直径为25.52±0.99mm,日均增长量1.70±0.07mm/d;培养15天之后平均产孢量8.65×109个/皿,在PDA液态培养基中的萌发率为87.02%。在SDAY培养基上基质颜色为黄褐色,菌落呈现致密绒毛状,菌落较厚,凹凸不平。第15天的菌落直径为20.17±0.41mm,日均增长量1.34±0.03mm/d;培养15天之后平均产孢量8.55×109个/皿;白僵菌在SDAY液态培养基中的萌发率为90.70%。(3)确定了白僵菌Bb170428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致病性和致病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Bb170428对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rzoringi Baly)、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üll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及蛴螬(White grubs)均有致病性,不同害虫之间致病力存在差异,对亚洲玉米螟和二化螟致病力最强,显着高于其他害虫。同一种害虫对高龄幼虫的致病力大于低龄幼虫,但对亚洲玉米螟和二化螟低龄和高龄幼虫毒力差异不显着,黄地老虎和粘虫高龄幼虫致病力明显大于低龄幼虫,大猿叶虫成虫的致病力显着高于幼虫。白僵菌Bb170428对大猿叶虫、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及蛴螬的校正死亡率最大分别为85.00%、94.55%、94.64%、80.00%、54.76%、67.86%。白僵菌Bb170428感染大猿叶虫、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2龄幼虫第15天的LC50分别为2.26×1012孢子/mL、6.01×106孢子/mL、3.06×106孢子/mL、1.20×109孢子/mL、7.75×1011孢子/mL;感染大猿叶虫成虫和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5龄幼虫第15天的LC50分别为1.64×106孢子/mL、1.25×106孢子/mL、1.20×106孢子/mL、7.72×106孢子/mL、2.63×109孢子/mL;感染3龄蛴螬第30天的LC50为1.57×108孢子/mL。(4)优化出白僵菌Bb170428的最佳固态培养基及培养条件通过最佳营养物和最佳填充物筛选分别确定了最佳营养物为玉米面和大米,最佳填充物为花生壳和麦麸。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玉米面、大米、麦麸、花生壳四种成分的配比进行优化筛选出该球孢白僵菌的最佳固态培养基配方为玉米面:大米:花生壳:麦麸质量比=2:2:3:1,此时单位产孢量最大,达到9.96×109孢子/g。在确定最佳固态培养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培养温度、固态培养基含水量和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采用L2556正交组合试验设计法对上述培养条件的5个水平进行优化筛选,确定白僵菌Bb170428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培养基含水量40%、接种量14mL/100g,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大产孢量为14.51×109孢子/g。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单位产孢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含水量,各因素对该菌株孢子产量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

姜灵[4](2018)在《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作为设施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寄主广泛,繁殖力强,对设施蔬菜为害十分严重。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高频、大量使用,造成烟粉虱抗药性增强,并且化学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畜的安全性也存在风险。因此,利用虫生病原真菌防治烟粉虱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罹病烟粉虱上分离纯化得到了两株真菌,并测定了其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及继代培养过程中菌株活性变化,从而了解菌株的生防潜力。同时,本研究还对所分离菌株及球孢白僵菌与烟粉虱防治中常用的11种杀虫剂的相容性进行了测定,并与相容性高的苦参碱混配进行防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分离得到的两株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两株真菌均为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lecanii,命名为 JMC-01、JMC-02。两株菌在 PDA、SDAY、CMA 三种培养基上的生长及产孢存在显着差异,两株菌在PDA培养基上均生长较快产孢较多,并且二者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对不同继代培养基中生长的JMC-01、JMC-02的产孢量、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及几丁质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添加蝉蜕、粉虱尸体的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5代的蜡蚧轮枝菌JMC-01、JMC-02产孢量、对粉虱的侵染力、几丁质酶活性均高于无添加的PDA培养基,感染JMC-01、JMC-02菌株的烟粉虱死亡率最高可达88.33%。2.JMC-01、JMC-02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JMC-01、JMC-02均能侵染各龄期的粉虱,但对粉虱的不同龄期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两菌株均对2龄若虫的致病力最高,对卵的致病力最低。菌株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孢子/mL时,2龄若虫接种JMC-01、JMC-02,7d后的累计校正死亡分别为82.22%、81.11%。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综合分析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得出1×108孢子/mL的孢子浓度可作为防治烟粉虱的合适浓度,且2龄若虫为烟粉虱防治的最佳时期。3.测定了 11种常用杀虫剂对JMC-0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分析杀虫剂与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对菌株抑制较强的多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菌株抑制较弱的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和植物源类农药,但相容性高。其中,苦参碱与JMC-01、球孢白僵菌B.bassiana的相容性最高。在10倍稀释浓度下,苦参碱对JMC-01的孢子萌发、产孢及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43%、11.94%、5.72%,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产孢及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4.44%、12.63%、10.17%。4.进行了 JMC-01、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的混配药剂对烟粉虱若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JMC-01、球孢白僵菌的混合使用均有增效作用,且在苦参碱与菌株体积比为4: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304、293。当选取浓度为13.35mg/L的苦参碱分别与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的JMC-01、球孢白僵菌以体积比为4:1的进行混配时,其对温室中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单一药剂。苦参碱与JMC-01混合使用的防效在防治7d后达到最高,为71.11%;与球孢白僵菌混配防效在9d后达到最高,为75.81%。

陶淑霞,薛丹,肖悦,田径[5](2017)在《黄粉虫虫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粉产量、质量及其毒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质上,菌株易发生退化,为保持高毒力优良菌株的稳定性,采用固液双相法生产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粉,在大米固态培养基中加入不同剂量的黄粉虫虫粉,研究添加虫粉对孢子粉产量、质量及其对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虫粉对球孢白僵菌的产粉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5.0+处理组的产粉量达到46.88 mg/g;添加虫粉对孢子粉活孢率无显着影响,但各处理组间的萌发速率不同,其中5.0+处理组的孢子萌发率达到50%、9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3.86、20.77 h,明显短于对照组。5.0+处理组的孢子粉对大豆食心虫毒力最高,接种后第10天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8.27%,侵染率为96.67%,致死中时(lethal time of 50%,简称LT50)为5.58 d。说明添加虫粉可以明显提高大米固态发酵生产球孢白僵菌的孢子粉产量和质量,有利于保持高毒力优良菌株的稳定性。

邹东霞,徐庆玲,廖旺姣,黄华艳[6](2016)在《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菌株BD-10-4,虫尸复壮法获得产孢量最高的菌株为BD-7-2,产孢量为(66.67±0.60)×108个/m L,是BD-10-4产孢量的近2倍;活虫复壮法获得产孢量最高的菌株是BD-8-5,产孢量为(54±2.11)×108个/m L,是BD-10-4的1.5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D-7-2的毒力最高,LT50值为3.94 d,其次是BD-8-5,LT50值为5.08 d,毒力最低的是菌株BD-10-4,LT50值为5.13 d。

刘聪鹤,魏红爽,刘乙良,张帅,于洪春,尹姣,曹雅忠,李克斌[7](2016)在《布氏白僵菌防治植食性蛴螬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植食性蛴螬是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为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尤其喜欢取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甚至颗粒无收。布氏白僵菌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农药,近年来有关布氏白僵菌防治植食性蛴螬的研究不断深入,白僵菌防治植食性蛴螬的技术趋于成熟,本文将对布氏白僵菌防治植食性蛴螬的研究进行综述。

邹东霞,史国英,廖旺姣,蒋学建,吴耀军,蓝霞[8](2016)在《不同营养成分对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了不同氮碳源及微量元素对2株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乳蛋白及蛋白胨均有显着促进白僵菌生长的作用,无机氮源均有不同程度抑制白僵菌生长的作用,其中(NH4)2SO4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碳源对菌株B-36生长促进作用不明显,葡萄糖具有显着促进菌株B-46生长的作用,甘露、葡萄糖、乳糖均能促进2个菌株产孢,蔗糖、阿拉伯树胶能明显促进B-36产孢,却对B-46产孢具有抑制作用;微量元素Al显着促进2个菌株的生长,而微量元素B具有促进两个菌株产孢的作用。

张慧,吴圣勇,李娟,张璐璐,张林雅,雷仲仁[9](2016)在《不同培养基继代培养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毒力和产孢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开展连续继代培养对高毒菌株产孢和毒力的影响研究,获得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毒力和产孢量均高且稳定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进一步提出有效防止菌株退化、优良菌株保存和改良的方法与措施,为高效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虫法,用浓度为1×107个孢子/m L球孢白僵菌悬浮液处理西花蓟马初羽化成虫,分别测定28株不同来源的菌株对西花蓟马的毒力;并将筛选出的4株高毒力菌株的分生孢子分别涂布于玉米琼脂(CMA)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上,比较不同菌株以及不同培养基之间产孢量的差异,筛选出高产孢菌株与产孢培养基,以筛选得到的白僵菌菌株为初始菌株F0,把F0代球孢白僵菌分别接种于CMA培养基、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和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培养基,分别测定经过不同培养基连续5代继代培养得到的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毒力,并测定产孢量。使用模型模拟分析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过不同培养基继代培养后培养代数与产孢量的关系,并对不同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与其对西花蓟马的致死中时(LT50)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毒力与产孢量的相关关系。【结果】经过室内毒力测定,处理5 d后,菌株DZDC-9、GZGY-5、WLMQ1-8、SZ-26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校正累积死亡率均高于90%,LT50均在3 d内,毒力显着高于其他菌株;比较高毒力菌株在两种产孢培养基上的产孢量,发现4株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存在显着差异,菌株DZDC-9的产孢量显着高于其他3株,4株菌株在CMA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均明显高于SDAY培养基。随着白僵菌菌株在CMA培养基上连续5代的继代培养,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呈现下降趋势,从第3代开始致病力显着降低,而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则没有显着差异,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有一定的增强趋势;通过模型可以发现单纯以CMA培养基继代培养白僵菌的产孢量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下降,而在培养基中添加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白僵菌产孢量则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上升,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的添加对产孢量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白僵菌菌株产孢量与毒力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产孢量相对较高的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相对较高,致死中时短。【结论】筛选得到一株对西花蓟马高效的白僵菌菌株DZDC-9,产孢培养基中加入蝉蜕和西花蓟马虫尸可以维持菌株生长特性,延缓毒力退化趋势;同一菌株的产孢量可以作为菌株毒力评价的一个指标。

张璐璐[10](2016)在《防治西花蓟马的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危险害虫,2003年在我国北京发现后,迅速扩散并局部暴发成灾,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成为我国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不仅可以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萎蔫减产,还可以传播多种病毒病,造成更严重损失。目前,随着人们对农药残留、食品及环境安全的关注及西花蓟马抗药性的产生,生物防治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作为一种安全无污染的虫生真菌,对西花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已被开发成多种剂型用于西花蓟马的田间防治。本研究主要以球孢白僵菌菌株XJWLMQ-32为供试菌株,对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4种方法对已退化的菌株进行复壮试验,通过比较菌株的产孢量和毒力,筛选出一种最有效的复壮方法,然后对菌株的液体摇瓶发酵和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液固双相发酵的最佳生产工艺,最后利用7L发酵罐对菌株进行放大培养,通过优化发酵罐的条件参数,提高发酵液的质量,进而促进菌株固体产孢,为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如下:室内筛选的对西花蓟马具有高效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XJWLMQ-32,在固体产孢培养基上继代培养8代后菌株退化十分严重。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第8代退化菌株进行复壮试验。结果显示,连续复壮5代后,利用西花蓟马虫体粉培养基复壮的菌株产孢能力和毒力恢复效果最好,产孢量为9.11×108个/cm2,LT50为2.87 d,西花蓟马第5天的累积校正死亡率高于90%;利用胶体几丁质培养基复壮后,菌株的LT50为3.12 d,每代菌株毒力的提升率适中且稳定;蚕蛹粉复壮后,菌株产孢量最高,但毒力的提升率最低且波动较大;利用蝉蜕培养基复壮,菌株产孢和毒力的恢复效果较差。在产孢培养基中同时添加西花蓟马虫体粉和胶体几丁质,其毒力和产孢能力的恢复效果好且稳定,毒力恢复比例由13.39%降为11.45%,产孢量提高比例由40.93%降低为34.66%,仅下降6.27%。综合考虑,在产孢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虫体粉和胶体几丁质对退化菌株的产孢和毒力恢复效果好且稳定。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对菌株液体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温度、装样量、转速和浓度是影响发酵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一定范围内的pH变化对此菌株的液体发酵影响较小。在自然pH下,当培养温度27.08℃、装样49.72 mL(250 mL三角瓶)、摇床转速205.45 r/min、接种浓度1.122×107孢子/mL时,发酵48h产生的生物量最大。在优化发酵条件下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得到的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生物量为14.769g/L,与模型预测生物量相符,固体发酵后产孢量为20.16g/kg,含孢量1.84×1011孢子/g。以菌株的产孢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菌株固体发酵基质进行筛选,并对其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使用麦麸和稻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在基质中添加0.3%KH2PO4、0.1%MgSO4·7H2O、0.1%NH4NO3混匀,保持麦稻比为4:1,料水比为3:1,发酵液接种量为30%,使用15cm×30cm的保鲜袋装料,置于26℃培养箱前3 d黑暗封闭培养,后5d光照开袋培养(光照强度为2500lx)。通过此培养方法得到菌株的产孢数高达(18.30±1.58)×109个/g,显着高于优化前菌株的产孢数。以发酵液中菌株的生物量为指标,优化7L发酵罐发酵参数,对菌株XJWLMQ-32进行放大培养。结果显示,菌株经摇瓶一级发酵后,接种到7L发酵罐中进行二级发酵,利用NaOH/HCl调节发酵液pH值为6.5,控制发酵罐转速200r/min,通气量6L/min,发酵时间32h,将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基质上进行产孢培养。经比较,菌株的产孢数较摇瓶发酵有所提高,孢子粉的含孢量显着高于摇瓶发酵,达到(2.08±0.18)×1011个/g。

二、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培养基对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复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株复壮
        1.2.2 菌株生长量测定
        1.2.3 菌株产孢量测定
        1.2.4 室内毒力测定
        1.2.5 恢复比例测定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玫烟色棒束孢菌落形态的变异
    2.2 不同培养基对玫烟色棒束孢菌落生长的效果
    2.3 玫烟色棒束孢在不同培养基上的产孢量
    2.4 玫烟色棒束孢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毒力
    2.5 玫烟色棒束孢在不同培养基上产孢量及毒力恢复比例
3 结论与讨论
    3.1 产孢量
    3.2 毒力
    3.3 恢复比例

(2)蛹虫草退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符号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蛹虫草退化菌株的表现
    1.2 防止蛹虫草菌种退化的措施
    1.3 活性氧(ROS)的产生及作用
    1.4 活性氧的清除机制
    1.5 问题与展望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供试菌株ITS序列的克隆
        2.2.3 供试菌株生物学特性差异调查
        2.2.4 供试菌株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ITS序列的克隆及对比分析
        3.1.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DNA的提取及ITS序列的扩增
        3.1.2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ITS序列的克隆
        3.1.3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ITS序列的对比分析
    3.2 蛹虫草正常、半退化及退化菌株发菌期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对比
        3.2.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子实体、菌落、液体菌种生长状态对比
        3.2.2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生长发育规律对比
    3.3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的亚细胞结构对比
        3.3.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菌丝细胞表征对比
        3.3.2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液泡状态对比
        3.3.3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细胞核状态对比
        3.3.4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线粒体状态对比
    3.4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菌丝尖端活性氧含量比较
    3.5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抗氧化酶活性比较
    3.6 抗氧化酶活性与退化表征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的同源性分析
        4.1.2 蛹虫草退化菌株菌落、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发育时空变化显着
        4.1.3 蛹虫草退化菌株亚细胞结构变化显着
        4.1.4 蛹虫草退化菌株抗氧化酶促体系活性变化显着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白僵菌形态与分类
    1.2 白僵菌的致病性
        1.2.1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1.2.2 影响白僵菌毒力的因素
    1.3 影响白僵菌生长的因素
        1.3.1 营养条件对白僵菌的影响
        1.3.2 环境条件对白僵菌的影响
        1.3.3 化学药剂对白僵菌的影响
    1.4 白僵菌的大规模生产技术
    1.5 白僵菌的应用现状
        1.5.1 白僵菌在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5.2 白僵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1.2 供试昆虫来源
        2.1.3 主要试验试剂
        2.1.4 球孢白僵菌
        2.1.5 供试食料
        2.1.6 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配方
        2.1.7 培养基
        2.1.8 固态培养基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分离纯化
        2.2.2 菌种鉴定
        2.2.3 生物学特性
        2.2.4 白僵菌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生物测定
        2.2.5 白僵菌固态培养基配方筛选
        2.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鉴定
    3.2 生物学特性
        3.2.1 菌落形态及生长直径
        3.2.2 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
    3.3 白僵菌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生物测定
        3.3.1 白僵菌对5 种害虫低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3.3.2 白僵菌对大猿叶虫成虫及4 种害虫高龄幼虫的生物测定
        3.3.3 白僵菌对5 种害虫不同龄期的毒力比较
        3.3.4 白僵菌对蛴螬的毒力测定
    3.4 固态培养基优化筛选
        3.4.1 最佳营养物筛选
        3.4.2 最佳填充物筛选
        3.4.3 最佳固态培养基配方筛选
        3.4.4 最佳培养条件优化筛选
4 讨论
    4.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4.2 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力差异
    4.3 球孢白僵菌固态培养基筛选及培养条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粉虱概述
        1.1.1 寄主范围
        1.1.2 烟粉虱的危害
    1.2 烟粉虱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烟粉虱对杀虫剂的抗性
    1.4 虫生真菌概述
        1.4.1 虫生真菌的作用机理
        1.4.2 生物测定、毒力指数及分析
        1.4.3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1.4.4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1.5 虫生真菌在继代过程中的活性保持
    1.6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1.7 虫生真菌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协同防效
    1.8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烟粉虱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对烟粉虱的回接
        2.2.2 菌株鉴定
        2.2.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4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的影响
        2.2.5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2.2.6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2.2.7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2.2.8 菌株几丁质酶活性与致病力间关系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3.2.2 不同浓度的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3.2.3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TDM模型分析
        3.2.4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剂量效应
        3.2.5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时间效应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11种常用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杀虫剂对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
        4.2.2 杀虫剂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4.2.3 杀虫剂对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4.2.4 11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综合评价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混用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效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联合毒力
        5.2.2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JMC-01、球孢白僵菌混用的田间试验
    5.3 结论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黄粉虫虫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粉产量、质量及其毒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昆虫
    1.3 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生产
        1.3.1 液体培养
        1.3.2 固体培养
    1.4 球孢白僵菌产粉量和孢子粉质量的测定
    1.5 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速率测定
    1.6 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浓度的测定
    1.7 球孢白僵菌孢子粉毒力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虫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2 添加虫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
    2.3 添加虫粉对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浓度的影响
    2.4 添加虫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粉毒力的影响
3 讨论

(6)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虫源
    1.3 试培养基
    1.4 产孢量的测定
    1.5 活虫复壮法
    1.6 虫尸复壮法
    1.7 白僵菌对松毛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虫复壮法获得的菌株产孢量测定
    2.2 虫尸复壮法获得的菌株产孢量的测定
    2.3 菌株对松毛虫毒力测定
        2.3.1 各菌株接种松毛虫后的死亡情况
        2.3.2 各菌株对松毛虫的毒力大小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8)不同营养成分对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不同的氮源
        不同的碳源
        不同的微量元素
        SDAY培养基
    1.2 方法
        1.2.1 不同氮源对高毒力菌株菌落生长的影响
        1.2.2 不同氮源对高毒力菌株产孢量的影响
        1.2.3 不同碳源对高毒力菌株菌落生长的影响
        1.2.4 不同碳源对高毒力菌株产孢量的影响
        1.2.5 不同微量元素对高毒力菌株菌落生长的影响
        1.2.6 不同微量元素对高毒力菌株产孢量的影响
        1.2.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源对高毒力菌株菌落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高毒力菌株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碳源对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碳源对高毒力菌株产孢量的影响
    2.5 不同微量元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6 不同微量元素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防治西花蓟马的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1.2.1 营养因素对球孢白僵菌的影响
        1.2.2 环境因素对球孢白僵菌的影响
    1.3 球孢白僵菌的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1.3.1 菌株的退化及控制
        1.3.2 发酵工艺
    1.4 响应面优化
        1.4.1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1.4.2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方法复壮高毒力球孢白僵菌效果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虫源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胶体几丁质的制备
        2.1.5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2.1.6 斜面菌株活化与培养
        2.1.7 菌株产孢量测定
        2.1.8 室内毒力测定
        2.1.9 菌株复壮
        2.1.10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球孢白僵菌菌株继代培养变化
        2.2.2 不同复壮方法的效果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球孢白僵菌菌株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菌株活化与培养
        3.1.4 白僵菌液体发酵生长量的测定
        3.1.5 培养条件关键因子的筛选
        3.1.6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3.1.7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3.1.8 优化后试验验证
        3.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培养条件显着影响因子的筛选
        3.2.2 最陡爬坡试验
        3.2.3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3.2.4 响应面分析
        3.2.5 最优条件的确定与验证
    3.3 讨论
第四章 球孢白僵菌固体发酵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液体发酵液的制备
        4.1.4 孢子粉质量指标测定
        4.1.5 固体发酵基质的筛选
        4.1.6 单因素试验
        4.1.7 正交试验
        4.1.8 优化后验证试验
        4.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固体发酵基质的筛选
        4.2.2 单因素试验
        4.2.3 利用正交试验对菌株的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
        4.2.4 优化后的验证试验
    4.3 讨论
第五章 球孢白僵菌 7L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菌株活化
        5.1.4 种子液的制备
        5.1.5 7L发酵罐发酵参数优化
        5.1.6 液体发酵指标的测定
        5.1.7 分生孢子质量指标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发酵转速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5.2.2 发酵通气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5.2.3 不同p 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5.2.4 7L发酵罐发酵终点的确定
        5.2.5 优化后的验证试验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培养基对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复壮研究[J]. 郭恒,赵义涛,郑海霞,张仙红. 植物保护, 2021(02)
  • [2]蛹虫草退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于群.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D]. 赵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4]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协同作用[D]. 姜灵. 宁夏大学, 2018(01)
  • [5]黄粉虫虫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粉产量、质量及其毒力的影响[J]. 陶淑霞,薛丹,肖悦,田径.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2)
  • [6]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的研究[J]. 邹东霞,徐庆玲,廖旺姣,黄华艳. 广西林业科学, 2016(04)
  • [7]布氏白僵菌防治植食性蛴螬的研究进展[A]. 刘聪鹤,魏红爽,刘乙良,张帅,于洪春,尹姣,曹雅忠,李克斌. 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8]不同营养成分对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J]. 邹东霞,史国英,廖旺姣,蒋学建,吴耀军,蓝霞. 西部林业科学, 2016(04)
  • [9]不同培养基继代培养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毒力和产孢量的影响[J]. 张慧,吴圣勇,李娟,张璐璐,张林雅,雷仲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5)
  • [10]防治西花蓟马的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优化[D]. 张璐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白僵菌菌株降解与培养条件的关系及其控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