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海关系研究

人与海关系研究

一、关于人海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才志,李博,郭建科,彭飞,闫晓露,盖美,刘天宝,刘锴,王泽宇,狄乾斌,赵良仕,刘桂春,钟敬秋,孙康[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属于区域经济地理范畴,作为一个新兴的、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已建立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体系,且仍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此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已由陆域系统延伸到了海域系统,使得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内容。基于对海洋资源环境经济、海洋区域经济、海洋部门经济、海洋经济制度及文化、海洋地缘经济及政治的研究和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方法及其应用的详尽阐述,文章对海洋经济地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未来应围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的地缘环境、海洋经济的制度与文化、海洋经济地理的技术方法创新及强化海洋服务社会决策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构想,进而更好地推动海洋经济学科的发展,从而尽早达到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崔宝元[2](2021)在《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向海发展的理论成果,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科学衡量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是寻求协调“人”与“海”,“陆”与“海”之间矛盾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把握国内外弹性研究理论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抵抗—适应—转换三个方面构建由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个维度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递阶多层次综合分析法对2000-2017年环渤海17个沿海城市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和ARIMA模型对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进行了障碍因素分析和预警分析。结论如下:(1)从整体来看,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弹性不断增强,18年间实现了由低弹性向高弹性发展阶段的跨越,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人海经济系统弹性、人海社会系统弹性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其中人海经济系统弹性指数的波动变化大致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指数一致,社会发展弹性指数增幅最大;人海资源环境系统弹性指数呈反复震荡,总体上行的趋势。其中,人海社会系统在2013年先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和人海经济系统迈进高弹性发展阶段,而人海资源环境系统在2014年由中等弹性发展阶段进入高等弹性发展阶段后又于2015年退回中等弹性发展阶段。(2)从不同维度不同能力要素看,人海资源环境系统抵抗能力地区间差异较小,呈北—西—南抵抗能力逐渐减小的“梯度化”分异特征;人海经济系统适应能力较弱,区域间差异较小;人海社会系统转换能力突出,地区差异较大呈现“集群化”分异特征。(3)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稳步发展,将其划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队属于高弹性阶段区,为天津市;第二梯队属于中等弹性阶段区,包括大连、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此类城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大体呈现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模式;第三梯队属于低弹性阶段区,包括唐山、秦皇岛、沧州、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潍坊、滨州,此类城市大体呈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进模式。(4)2000-2017年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由最初的主要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转向以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为主要制约因素。且从准则层面来看,各子系统的抵御能力障碍性逐渐降低,适应能力和转换能力对总系统弹性的制约性逐渐增强,逐渐取代抵抗能力成为制约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总体弹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省级区域来看,2000-2017年,影响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发展的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因此,要特别注重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的独特发展。(5)预计2018-2022年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总体弹性保持稳步上升,并于2019年进入轻警状态,各子系统将开始自发性的通过调整改变自身结构形态来主动适应各类扰动,各子系统趋于平衡演化进程。未来在海洋经济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环渤海地区更亦注重资源环境的绿色开发与保护,从而使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提高系统总体弹性。

张蕊[3](2021)在《特征评估视角下滨海景观风貌识别及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滨海景观风貌保护是改善滨海空间环境品质、建设美丽城市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解决长期陆域主导发展框架下滨海景观风貌特色缺失的现实问题,探索滨海景观风貌要素评估方法的技术支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滨海景观风貌保护策略是本文的研究主旨。首先,从陆域主导发展框架下滨海风貌特色缺失,美丽城市建设对风貌提升提出新的要求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下滨海空间管控三方面阐述,结合国内外有关景观特征评估和滨海景观风貌的文献研究,明确了特征评估视角下滨海景观风貌识别及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人海关系为理论基础,剖析人、陆、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析海洋影像地貌形成和人类活动的风貌塑造。最后通过对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的解读,探寻特征评估识别滨海景观风貌的支持。其次,构建特征评估识别滨海景观风貌的框架。在总结和对比景观特征评估和景观风貌要素的构成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从海洋影响、岸线特征、腹地影响和审美感知角度对滨海景观风貌要素进行分类。引入视觉资源地图方法从视觉感知层面界定滨海景观风貌范围。最后提出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滨海景观风貌特征识别方法。然后,根据上述特征评估识别滨海景观风貌的框架,对大连市滨海区景观风貌进行实证研究。在市域尺度和主城区尺度分别使用“从陆看海”和“从海看陆”两个视角来明确研究区域的视觉感知范围,并结合第三章确定的滨海景观风貌要素和大连景观风貌现状进行两个尺度的滨海景观风貌要素提取。使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滨海景观风貌类型识别,并借助e Cognition图像化处理软件和人工调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滨海景观风貌分区边界调整。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特征识别的滨海景观风貌保护原则和策略。具体包括生态保护、合理利用,陆海统筹、要素整合,多层嵌套、分级管控的三个原则。从区域、市域和城区三个尺度进行滨海风貌区分级管控;基于海平面能见度分析和可视海景陆地分析从景观视觉感知角度分别对滨海景观风貌区进行形态和视廊优化。山海格局保护、滨海岸线修复、滨海空间营造和能源景观布局四个方面进行滨海风貌要素修复与营建。

彭飞,富宁宁,韩增林,刘天宝,杨鑫[4](2021)在《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解构——基于人海关系分析框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地缘政治探讨国家政治活动与海洋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的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本文构建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分析框架,探讨人海关系要素构成和国家与海洋互动机制,梳理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进路径、内容构成和阶段特征。国家意志和需求、国家文化基因、技术变革是驱动国家与海洋关系互动的主要因素,中西方国家在人海关系演化过程中均呈现"以陆涉海,以海养陆""以陆拓海,以海通陆""以海制陆,海陆冲突""陆海统筹"等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与和合主义、冲突扩张与消极保守、全球视野与华夏中心在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变中形成鲜明对比。未来中国需把握好批判继承和改造借鉴的辩证关系,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范畴下的海洋地缘思想集合,丰富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理论体系。

李博,崔宝元,郭宇剑,庞淑予[5](2020)在《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与弹性内涵,提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内涵,构建"抵抗-适应-转换"人海关系地域系弹性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运用递阶综合指数法和均值标准差分类法分析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不断增强,17年间实现了由低弹性向高弹性发展阶段的跨越;②人海资源环境系统抵抗能力地区间差异较小,呈北-西-南抵抗能力逐渐减小的"梯度化"分异特征;人海经济系统适应能力较弱,区域间差异较小;人海社会系统转换能力突出,地区差异较大呈现"集群化"分异特征;③将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分为3类,弹性高级类型区(0.445~1.000)为天津市;弹性中级类型区(0.364~0.445)有大连、青岛、东营、烟台和威海;弹性初级类型区(0.000~0.364)有唐山、秦皇岛、沧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潍坊、日照和滨州。

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6](2019)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文中提出在揭示人海辩证关系与海洋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解析了海洋的构成。第一海洋(自然海洋)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自然存在而非人为构筑的海洋部分,其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物质构成和空间形态。第二海洋(人工海洋)是人类海洋实践中所建造的设施及相应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包括基地设施、人类主体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和人类与海洋之间的采集排放活动。第三海洋(关系海洋)是不同人类主体在海洋实践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核心内容是主体构成、内容组成以及表现形式。第四海洋(观念海洋)是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实践活动的认知,核心是在处理人类与海洋、陆地与海洋和人类主体之间关系时所秉持的理念。现实中,自然海洋、实践性的人工海洋和关系海洋与构想性的观念海洋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世界。随着人类海洋实践的深化,关系海洋和观念海洋与自然海洋和人工海洋一并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王书明,胡琳[7](2019)在《人海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文中指出人海关系指的是人类与海洋二者之间的关系,纵观历史,人海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5世纪以前,沿海地区简单利用海洋的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二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至20世纪初期,强国以海洋为通道争夺财富;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大力开发海洋,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四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社会通过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方式对海洋权益进行划界,但是同时也引起了新的海洋争端。在人类走向海洋的整个过程中,人海关系没有绝对的和谐状态,当今世界,全球海洋竞争持续加剧,海洋秩序酝酿新的调整,我国必须运筹新时期的国际关系,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牟榄滟[8](2019)在《高中地理中“人海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海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海关系的复杂性日益提高,重要性不断增强,对其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必要性在不断增加。但是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发现,海洋地理的内容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人海关系的知识结构谱系。高中地理教学中尚缺乏系统的人海关系教学理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了人海关系的内涵、国内外人海关系的研究现状、高中地理教育中人海关系的教学现状、理论依据等资料;运用定性研究法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地理学界人海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从教学的角度对人海关系进行了操作性定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二教材进行分析,结合人海关系的操作性定义,为系统阐述人海关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本文整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人海关系的操作性定义,主要通过对2017版本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梳理,结合现代社会对海洋的认知,对人海关系进行三级维度的操作性定义。第三部分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主要通过对人教版必修和选修2教材内容的梳理以及新课标中有关人海关系教学目标的分析,对照人海关系的操作性定义,建构包含具体教学内容的人海关系知识体系,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提出可参考性的策略。第四部分为总结,这一部分对前文的内容分析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了问题与展望。

潘晗[9](2019)在《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融的趋势,沿海地区的人海关系间相互作用较为剧烈,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性问题,既具有区域性特点又有全球意义。中国的海洋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海洋灾害频发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沿海城市的人海关系已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特征。本文以沿海地区十一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脆弱性视角研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对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科学界定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个要素构建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角度选取22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脆弱性函数模型结合状态空间法对2001-2015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测度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各省份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来看,各子系统脆弱性与耦合系统脆弱性时间差异显着。2001-2015年间,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局部突变的特性。脆弱性指数由2001年的6.735升高至2006的8.226,最后回落至2015年的8.126,整体呈现“倒U”型的发展趋势。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变化波动来看,大致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波动一致,社会子系统脆弱性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均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708,属于中等脆弱状态。地区变差系数0.387,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略高的分布状态。经济子系统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省域“极差化”特征,出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橄榄形”空间格局,而社会子系统脆弱性呈现低与高占比较多,中间较少的特征;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区域差异较小,脆弱性程度较低缓。(3)海洋二三产业贡献率、海洋经济区位商、城镇人口失业率、单位养殖面积养殖产量、海洋灾害(风暴潮)面积是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影响天津“降脆”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环境管制力度弱,河北与江苏的涉海就业人数与海洋经济区位商是最主要障碍因素,辽宁、上海与山东应当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海洋灾害对浙江、福建、广东的威胁较大,福建、海南的渔业产值、人均海洋捕捞量是主要障碍。

彭飞,富宁宁,张琦琦,刘天宝,杨鑫[10](2019)在《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及其脆弱性解析》文中提出海洋地缘环境已成为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脆弱性作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探索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的关键视角。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地缘环境研究,进行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通过梳理其内涵、特征、尺度及结构功能,明晰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立足脆弱性视角对其进行解析,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内涵及其研究框架,并尝试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以期加深地缘环境研究深度,丰富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内容,为国家制定海洋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二、关于人海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人海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地域范围
2 中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进展
    2.1 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研究
        2.1.1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2.1.2海洋生态效率海洋生态效率、资源效率研究
        2.1.3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研究
        2.1.4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控研究
    2.2 海洋区域经济研究
        2.2.1海岸带经济
        2.2.2海岛经济
        2.2.3海域经济
        2.2.4陆海统筹
    2.3 海洋部门经济研究
        2.3.1港口与航运
        2.3.2滨海旅游
        2.3.3海洋渔业
        2.3.4其他领域
    2.4 海洋经济制度、文化研究
    2.5 海洋地缘经济、政治研究
3 海洋经济地理研究方法与应用
4 中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展望
    4.1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4.2 海洋空间规划研究
    4.3 海洋经济发展的地缘环境解析
    4.4 海洋经济制度、文化研究
    4.5 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技术方法创新
    4.6 海洋经济服务社会能力

(2)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海关系研究进展
        1.2.2 弹性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2.1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复杂性科学理论
        2.1.3 区域弹性演化理论
    2.2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基本概念
        2.2.1 概念解析
        2.2.2 属性特征
        2.2.3 基本架构
        2.2.4 发生机制
3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3.1.1 指标权重确定和弹性计算
        3.1.2 障碍度模型
        3.1.3 ARIMA模型建模及步骤
    3.2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2.1 构建原则
        3.2.2 评价体系建立
        3.2.3 数据资料来源
4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评价
    4.1 研究区域发展现状
    4.2 时空分异评价
        4.2.1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总体分析
        4.2.2 抵抗能力时空差异
        4.2.3 适应能力时空差异
        4.2.4 转换能力时空差异
5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类型划分和影响因素识别
    5.1 类型划分
        5.1.1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高弹性阶段区
        5.1.2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等弹性阶段区
        5.1.3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低弹性阶段区
    5.2 影响因素识别
        5.2.1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总体弹性障碍因素识别
        5.2.2 各沿海城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障碍因素识别
6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总体弹性预警
    6.1 ARIMA模型建立
    6.2 结果分析
        6.2.1 预警系统及灯显机制
        6.2.2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指数及各子系统预警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政策建议
    7.2 主要研究结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特征评估视角下滨海景观风貌识别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陆域主导发展框架下滨海风貌特色缺失
        1.1.2 美丽城市建设对风貌提升提出新的要求
        1.1.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下滨海空间管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滨海区
        1.3.2 景观特征评估
        1.3.3 景观风貌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景观特征评估研究
        1.4.2 滨海景观风貌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景观特征评估与滨海景观风貌识别
    2.1 人海关系下滨海景观风貌的生成
        2.1.1 海洋影响的地貌形成
        2.1.2 人类活动的风貌塑造
    2.2 景观特征评估的提出及其概况
        2.2.1 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的提出
        2.2.2 景观特征评估原则与步骤
        2.2.3 特征评估的海景管理拓展
    2.3 特征评估识别滨海风貌的支持
        2.3.1 滨海景观风貌特色的消退问题
        2.3.2 传统景观风貌识别方法的不足
        2.3.3 特征评估视角的滨海风貌识别
3 特征评估识别滨海景观风貌的框架
    3.1 可视域分析的感知范围
        3.1.1 既有范围界定的比较
        3.1.2 视觉资源地图的引介
    3.2 滨海景观风貌要素构成
        3.2.1 特征评估要素识别内容
        3.2.2 景观风貌要素实践管控
        3.2.3 滨海景观风貌要素构成
    3.3 滨海景观风貌识别方法
        3.3.1 景观风貌分区既有方法比较
        3.3.2 基于聚类分析的自动识别
        3.3.3 分区边界调整与命名方式
4 滨海景观风貌识别的大连实证研究
    4.1 案例选取及数据来源
        4.1.1 区域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研究范围
    4.2 视域分析感知范围
        4.2.1 市域尺度感知范围
        4.2.2 城区尺度感知范围
    4.3 滨海景观风貌要素提取
        4.3.1 市域尺度要素提取
        4.3.2 城区尺度要素提取
    4.4 滨海景观风貌识别
        4.4.1 市域尺度风貌识别
        4.4.2 城区尺度风貌识别
5 基于风貌识别的滨海景观风貌保护
    5.1 滨海景观风貌保护的原则
        5.1.1 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原则
        5.1.2 陆海统筹、要素整合原则
        5.1.3 多层嵌套、分级管控原则
    5.2 滨海景观风貌区分级管控
        5.2.1 市域尺度滨海景观风貌区管控
        5.2.2 城区尺度滨海景观风貌区管控
    5.3 景观视觉感知的优化导控
        5.3.1 基于海平面能见度分析的形态优化导控
        5.3.2 基于可视海景陆地分析的视廊优化导控
    5.4 滨海风貌要素修复与营建
        5.4.1 山海格局保护
        5.4.2 滨海岸线修复
        5.4.3 滨海空间营造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与不足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市域尺度景观风貌变量单元矩阵部分成果
附录B 市域尺度景观风貌要素主成分分析结果
附录C 城区尺度景观风貌变量单元矩阵部分成果
附录D 城区尺度景观风貌要素主成分分析结果
附录E 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F 表格目录及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解构——基于人海关系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人海关系互动机制下的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分析框架
    2.1 国家海洋地缘政治中的人海关系要素构成及其互动关系
    2.2 人海关系中国家与海洋关系互动机制
    2.3 国家与海洋间关系互动演进的驱动因素
        2.3.1 国家意志和需求是国家与海洋关系演化的导向因素
        2.3.2 国家文化基因是国家与海洋关系演化的关键因素
        2.3.3 国家技术变革是国家与海洋关系演化的推动力量
3 人海关系视域下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进
    3.1 初步形成期(15世纪末期以前)
    3.2 迅速发展期(15世纪末期—19世纪中后期)
    3.3 稳步成熟期(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末期)
    3.4 调整革新期(20世纪末期以来)
4 人海关系视域下中国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进
    4.1 缘起萌芽时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
    4.2 兴起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15世纪前期)
    4.3 迷惘探索时期(15世纪前期—20世纪中后期)
    4.4 复兴重塑时期(20世纪中后期至今)
5 结论与讨论
    5.1 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比较
    5.2 中国新海洋地缘思想发展启示

(5)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的基本架构与发生机制
    1.1 基本架构
    1.2 发生机制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
    2.4 指标体系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总体分析
    3.2 抵抗能力时空差异
    3.3 适应能力时空差异
    3.4 转换能力时空差异
4 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类型划分
    4.1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高级类型区
    4.2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中级类型区
    4.3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初级类型区
5 结论

(6)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
    1.1历史地理的考察背景
        1.1.1人海辩证关系与海洋的社会性
        1.1.2社会性海洋的历史地理表征
    1.2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作为分析的视角
        1.2.1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构成
        1.2.2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的特点
2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的海洋构成
    2.1第一海洋——自然海洋
    2.2第二海洋——人工海洋
    2.3第三海洋——关系海洋
3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海洋间的关系与重点问题
    3.1多重海洋间的互动关系
    3.2海洋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问题
        3.2.1自然海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点
        3.2.2人工海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点
        3.2.3关系海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点
        3.2.4观念海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点
4 结论

(7)人海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人海关系”是“人地关系”概念的引申
二 人海关系中的“进”与“退”
三 人海关系从“人与海”到“人与人”
四 结论与讨论

(8)高中地理中“人海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操作性定义
        2.1.2 人海关系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2.2.4 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3. 逻辑起点: 人海关系操作性定义的界定
    3.1 人海关系操作性定义界定的依据
        3.1.1 依据一: 地理学界的人海关系理论
        3.1.2 依据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海关系教学目标
        3.1.3 依据三: 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
    3.2 人海关系的操作性定义
        3.2.1 人海关系的维度划分
        3.2.2 人海关系的操作性定义
4. “人海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
    4.1 宏观层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1.1 总体布局而言,从“人对海”“海对人”“人海相互作用”三个维度架构“人海关系”教学内容
        4.1.2 从内容组织角度而言,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基本线索,适时补充教材中相对缺乏的内容
    4.2 中观层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2.1 关于“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4.2.2 关于“海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4.2.3 关于“人海相互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
    4.3 微观层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3.1 从性质特点来讲,应注重所选素材的时代性
        4.3.2 从来源来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所需素材
        4.3.3 从学习方式来讲,学校学习和实践活动并存
5. 总结
    5.1 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1.2.2 人海关系研究进展
        1.2.3 脆弱性研究进展
        1.2.4 人海关系脆弱性研究的citespace分析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沿海地区
        2.1.2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
        2.1.3 脆弱性
        2.1.4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脆弱性相关理论
    2.3 概念模型与其关键过程
        2.3.1 概念模型
        2.3.2 关键过程
3 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设计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分析框架
        3.2.2 评价方法(topsis)
    3.3 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的原则
        3.3.2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与解释
        3.3.3 评价标准
4 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4.1 评价过程
        4.1.1 指标标准化
        4.1.3 各子系统脆弱性计算
        4.1.4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计算
    4.2 评价结果分析
        4.2.1 等级划分
        4.2.2 时间分异特征
        4.2.3 空间分异特征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障碍度
        4.3.2 主要障碍因素
5 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调控路径
    5.1 海洋经济子系统调控策略
    5.2 社会子系统调控策略
    5.3 资源环境子系统调控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及其脆弱性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
    1.1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内涵及其特征
    1.2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尺度选择
    1.3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结构及其功能
        1.3.1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结构
        1.3.2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功能
2 脆弱性视角下的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解析
    2.1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内涵
    2.2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框架
    2.3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四、关于人海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孙才志,李博,郭建科,彭飞,闫晓露,盖美,刘天宝,刘锴,王泽宇,狄乾斌,赵良仕,刘桂春,钟敬秋,孙康. 经济地理, 2021(10)
  • [2]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研究[D]. 崔宝元.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特征评估视角下滨海景观风貌识别及保护研究[D]. 张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解构——基于人海关系分析框架[J]. 彭飞,富宁宁,韩增林,刘天宝,杨鑫. 地理研究, 2021(02)
  • [5]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弹性评价[J]. 李博,崔宝元,郭宇剑,庞淑予. 海洋经济, 2020(03)
  • [6]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J]. 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 地理科学, 2019(08)
  • [7]人海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J]. 王书明,胡琳.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 2019(00)
  • [8]高中地理中“人海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研究[D]. 牟榄滟.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D]. 潘晗.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10]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及其脆弱性解析[J]. 彭飞,富宁宁,张琦琦,刘天宝,杨鑫.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2)

标签:;  ;  ;  ;  ;  

人与海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