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模猪场投资简易测算(论文文献综述)
蔡辛娟[1](2021)在《基于非洲猪瘟背景下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进行决策部署,各地认真贯彻落实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两年多来,生猪产能逐步得到恢复,但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至今非洲猪瘟疫情仍然存在,面对非洲猪瘟长期存在与有效疫苗尚在研发的双重考验,坚持实施生物安全防控是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的重要有效措施。本文首先分析非洲猪瘟背景下我国生猪疫病流行及生物安全防控现状;其次阐述国外(美国、法国、西班牙)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及实践经验;再次结合国内外养猪场防控实践,从养猪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构建我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用加权秩和比法对样本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进行评定与划分,采用描述性统计与多元方差分析对样本猪场的养殖收益与生产性能进行分析,以比较不同生物安全水平下成本收益和生产性能的差别,揭示生物安全水平与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国内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评估提供量化依据,为政府制定疫病防控管理政策提供决策,有助于指导养猪场户转变“重治轻防”观念,重视并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对于提高我国生猪产业疫病防控水平和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用于国内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将外部生物安全与内部生物安全作为一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有14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从而构建了3个层次的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外部生物安全的二级指标包含外购猪种、外来车辆运输、访客、外来生物、养猪场选址五个方面;内部生物安全的二级指标包含疫病防控、哺育保育及育肥舍、饲料与饮水、全进全出、不同区域及圈舍管理、场内人员管理、生物安全条例、病死猪及粪污处理、清洁消毒九个方面。(2)基于加权秩和比法对样本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进行评估,将样本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四类,即优、良、中、差。基于2020年我国北中南部的三个代表省份典型养殖场的调研数据(吉林、河南、江苏),测算出,生物安全水平为优的占11.2%,水平为良的占44.4%,水平为中的占44.4%,水平为差的占0%。可以看出,在调研地区中,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中等偏上,在生物安全管理上仍有欠缺与漏洞,生物安全水平亟待提高。(3)揭示了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与养殖成本收益和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越高,其生猪销售收入越高,总成本越高,利润越高,且育肥猪防疫治疗费用越高,即生物安全水平高的养猪场,其养殖收益也高。基于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组对料重比、日增重与育肥猪死亡率都有显着影响(p<0.05),且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与料重比、育肥猪死亡率呈负相关,与日增重呈正相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养猪场生物安全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大疫病防控宣传,提高养猪场户生物安全意识;二是完善生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疫病防控能力;三是建立科学的防疫体系,保障猪场疫病防控效果;四是因地制宜选择无害化处理方式,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五是建立场外、出入口、场内三级消毒程序,阻断病原传播;六是优化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区域整体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陈利祥[2](2020)在《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评价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肉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生猪养殖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生猪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食品的有效供给、农业生态循环、农民持续增收、公共卫生安全和民生福祉改善。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却并非世界第一的养猪强国。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还以传统养猪模式为主,而新的行业发展方向对传统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可持续的生猪养殖业至关重要。生猪养殖项目场址评价与选择是生猪养殖的基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大量的实践表现,许多生猪养殖项目发展不好,与选址不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鉴于此,本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以我国大型规模猪场项目的场址评价与选择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综合考虑影响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选择的经济效益因素、社会效益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因素以及建设环境需求因素,构建了四个方面、三十项分指标的三级大型规模猪场项目选址评价模型,并在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选择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3-7专家打分法,对项目场址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打分。结合网易味央(高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实例,采用建立三级大型规模猪场项目选址评价模型,对项目目前的选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整体评价,得出评价结论。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我国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选择与评价研究的补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司瑞石[3](2020)在《风险认知、环境规制与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主要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国家,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占全球总量50%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地实施,生猪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区域布局优势凸显、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生猪产业为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和肉源性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程度较低,疫情疫病防控能力较弱,各类疾病导致生猪死亡率较高,病死猪淘汰量高达6000万头/年。2013年原农业部在全国19个省、212个县(区)启动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要求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进程。为此,政府主要采取监管处罚、补贴补助、宣传引导和契约承诺等规制措施推动生产环节养殖户实施无害化处理。然而,我国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较窄、处理程序不规范、监管水平不够高、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严峻,病死猪丢弃、浅埋、出售等不当处理行为时有发生。病死猪不当处理不仅危害地域生态和生产安全,还可能危及食品和公卫安全。因此,如何推动养殖户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农户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为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提供全新视角。按照无害化处理过程,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包括无害化报告行为、无害化决策行为、无害化实施行为和无害化处理效果四个序次部分。本研究基于河北、河南和湖北514户生猪养殖户数据,在总结与分析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生产、食品和公卫安全四个方面刻画风险认知,从命令型、激励型、引导型和自愿型规制四个方面测度环境规制工具,构建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指标体系,在对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测度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探讨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无害化决策行为、无害化实施行为和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的对策建议,并为政府推进无害化处理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分析,研究发现:在无害化报告行为中,各省份报告户占比序次为:河南>河北>湖北,不同规模养殖户报告占比序次为:规模养殖户>专业养殖户>散养户;48.25%的养殖户能够及时报告病死猪信息。在无害化决策行为中,各省份选择无害化处理的养殖户占比序次为:湖北>河北>河南;不同规模养殖户占比序次为:规模养殖户>专业养殖户>散养户。在无害化实施行为中,各省份委托处理户占比序次为:河北>河南>湖北;委托处理率均值次序为:河北>河南>湖北;各省份资源化处理率均值序次为:河北>河南>湖北;不同规模养殖户占比序次为:规模养殖户>专业养殖户>散养户。在无害化处理效果中,客观处理效果(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均值为0.7224。主观处理效果(生态、生产、食品、公卫安全)的指标均值分别为3.1318、4.4650、4.3969和3.5448。总体上看,各省份无害化处理率的序次为:湖北>河南>河北;湖北养殖户的主观处理效果同样较好;专业和规模养殖户的客观处理效果较好,但不同规模养殖户的主观处理效果差异较大。(2)通过对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测度与解析,研究发现:不同省份养殖户风险认知水平异质性较强,湖北养殖户风险认知水平最高,河南养殖户次之,河北养殖户最低。不同规模养殖户的风险认知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专业养殖户的风险认知水平最高,散养户次之,规模养殖户最低。不同省份环境规制强度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河南养殖户受环境规制强度最高,湖北强度次之,河北强度最低。不同规模养殖户受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养殖户受环境规制强度最高,专业养殖户次之,散养殖户最低。(3)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和公卫安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报告决策存在正向激励作用,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对报告时效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环境规制能够约束养殖户做出无害化报告决策,但对报告时效的影响效应较弱。激励型和引导型规制正向调节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同时,现代通讯设的备普及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发挥积极促进作用;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不同规模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异质性。(4)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安全风险认知能够推动养殖户做出无害化处理决策。命令型和引导型规制能够约束养殖户做出无害化处理决策。同时,自愿型规制正向调节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风险规避在风险认知影响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中发挥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6.75%;命令型和激励型规制对风险规避程度高组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具有显着促进作用。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不同规模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异质性。(5)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和公卫安全风险认知能够推动养殖户实施委托处理行为;命令型和自愿型规制能够约束养殖户实施委托处理行为,同时自愿型规制能够增强风险认知对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的影响效应。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组织参与和不同规模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异质性。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认知积极促进养殖户实施资源化处理行为;环境规制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存在正向约束作用。同时,命令性、引导型和自愿型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的影响中起到增强性的调节作用。在考虑养殖规模和技术属性异质时,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6)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生产和公卫安全风险认知水平越高,养殖户更倾向于提高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环境规制能够显着提高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但不同维度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的影响中并未发挥“增强剂”作用。然而,这种调节效应存在遮蔽效应,引导型规制正向调节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的影响。风险认知高组比低组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提高了17.86%,环境规制高组比低组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提高了16.22%。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无害化主观处理效果(生态、生产、食品和公卫安全)的影响具有较强异质性。(7)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加强养殖户安全风险教育,提高风险认知水平;完善病死猪信息报告体系,提高报告的时效性;强化无害化处理监管制度,增强监管的持续性;完善无害化处理激励制度,激发处理的自觉性;优化无害化处理引导制度,提高技术的适用性;完善无害化处理自治制度,增强契约治理效果。
张慧瑛[4](2020)在《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文中认为猪场生物安全是指在通过实施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控制有害病原或其他生物质的扩散,防止其对生猪的危害。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实现规模养殖场健康养殖和养殖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本研究通过对宁德市蕉城区凰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场的调研,了解到该场自2013年投产以来生产效益低下,一方面受市场价格冲击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其生产能力低下。据统计,该猪场母猪配种受胎率82.3%,年产胎次2.05胎,每头母猪产健仔数10.8头,僵胎比率7.23%,仔猪发病率24.3%,仔猪死亡率12.8%,保育猪发病率18.4%,保育猪死亡率8.7%,每头母猪每年出栏大猪数16.56头。本研究以猪场生物安全为切入点,分析该场疫病防控中存在的场区布局不合理、技术力量不足、环境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效果、生物安全管理不善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生物安全具体措施。1.从该场规划布局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技术力量的补充、严格有效的猪场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一步一步完善了该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经改造升级后,猪场内布局更加的规范合理,猪舍建造更科学实用,用具设施更齐全,生猪买卖更加规范,消毒管理更加严格,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生产指标得到了提升。2.在完善该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采用进口猪伪狂犬g E基因缺失苗对猪群进行免疫,利用ELISA检测方法,对检测g E抗体阳性猪只进行淘汰,开展该养殖场猪伪狂犬病(PR)的净化。3.成效。通过开展生物安全措施和猪伪狂犬病净化后,该场母猪配种受胎率提高4.9%,年产胎次增加0.16胎,每头母猪产健仔数增加2.31头,僵胎比率减少3.53%,仔猪发病率减少12.2%,仔猪死亡率减少7.6%,保育猪发病率减少5.2%,保育猪死亡率减少5.56%,每头母猪每年出栏大猪数增加3.56头,净化PR后每头猪用药费用减少9元。此外,该场又重新获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种畜禽生产许可证》,获得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补助资金30万元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补助资金19.95万元。2018年至2020年3月生猪出栏约6000头,产生的经济效益1800万元。该猪场运用了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有效规范了猪场生产管理制度和完善了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可为其他猪场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李屹[5](2019)在《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天然径流短缺和闸坝控制等因素影响,海河干流已然成为典型的人工水位控制的缓滞流景观河道,近年来发生了藻华爆发、暴雨后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环境与景观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包括海河干流在内的河湖水体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作为天津市的最重要景观河流及备用水水源地,海河干流的水质保持与改善将是天津乃至全国水十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海河干流流域急需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基于断面水质达标的流域污染源(点源及非点源)负荷管控方案。该论文基于GIS技术进行了控制单位划分,并按调水期(4~11月)和非调水期(12~3月)分别进行点源和非点源的水污染负荷输入与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了海河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管控方案,从而为海河干流流域的水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工程博士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近年来天津市污染源调查结果进行了海河干流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排放与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入河量下游段最高,分别为:2518.07 t/a、380.32 t/a、638.10t/a、31.51 t/a。非点源污染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CODCr、NH3-N、TN、TP入河量中游段最高,分别为5633.44 t/a、141.75 t/a、328.48 t/a、86.87 t/a。暴雨径流输入是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中最主要的贡献源。(2)综合调水期一维河流水质模型、非调水期水库水质模型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表明,在调水期,由于有固定外调水量输入,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6477.07 t、935.89 t、833.81 t、97.92 t。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达到27.8%、84.87%、90.96%、23.17%;在非调水期,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15.98 t、10.44 t、0.44 t、2.09 t,点源污染输入负荷远超理想水环境容量。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分别达到94.18%、96.49%、89.61%、96.81%。(3)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海河干流各控制单元陆域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及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海河干流的水质目标适应性管理主要包括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方案调整等五个阶段,尤其是在管理实践中要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及时监测评估,并通过反馈适时调整水质改善目标和具体方案。海河干流水质改善应重点通过工程/管理措施进行外源性营养负荷削减,同时考虑与周边水系的联通与水力调度,并兼顾水体生态修复与藻华应急处理。该工程博士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成果,已经被天津市生态环境局采纳,并在《天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的第二部分防治任务中应用,辅助制定污染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方案。
王哲[6](2019)在《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未经处理排放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将阻碍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绿色健康猪肉的消费量逐渐增加,也在推动着养殖业内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农牧结合是养殖业转型方向,生态循环建设更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省份,传统养殖大县被纳入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点,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对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模式现状的分析,寻找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途径,这不仅有经济效益的考虑,而且还为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提供参考经验。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可持续发展、外部性、清洁生产等相关理论,通过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粪污资源化利用影响因素、粪污资源化利用研究方法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整理,从而形成本文研究的文献基础。以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四种模式:田间蓄粪池模式、异位发酵床模式、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沼气发电种养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各自运行机制、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选取运行成熟,效果显着的示范点作为案例介绍,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各种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的前提条件。根据实地调研的观察和分析数据,目前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面临的成本较高、存在技术瓶颈、后续市场缺位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首先依靠科技突破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加大扶持督促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落地、其次整体规划推进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后续市场形成,最后建立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以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粪污资源化利用各项措施有效执行。
于超[7](2019)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降低养殖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改善猪肉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也对生猪养殖自身发展造成了威胁。而由于目前技术、资金和土地方面的限制,单纯依靠末端治理已不能解决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其产生的污染与环境承载力间不匹配的矛盾了。因此,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方式成为从根本上解决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规模养猪场户的清洁生产行为,则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规模养猪场户目前清洁生产行为的现状如何,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清洁生产行为是如何演进的,以及如何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与演进。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双种群进化博弈理论等理论,运用描述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双种群进化博弈模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演进机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是本文的研究基础。通过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进行界定和阐释,对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分析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以开放系统为思想,以降低养殖环境污染,增加养殖收益为驱动力,通过不断的动态演进,最终达到行为形成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现状描述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利用全国729家规模养猪场户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性分析了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的实施。在源头预防中,受访者对除兽药外的其他投入品在预防废弃物产生方面具有良好的认知,实施行为较好;在过程控制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认知不足,未能有效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的行为操作。在末端治理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废弃物处理降低环境污染的认知水平较低,若缺乏环境规制,则末端治理行为不规范。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到结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态度,包括对实施清洁生产行为的态度及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期望值;禀赋特征,包括规模养猪场户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生猪养殖出栏量;外部规范,包括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合作组织的要求,对其认知水平有正向影响,对行为有间接正向影响作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对源头预防(包括种猪、饲料、兽药等的购买来源)、过程控制(包括兽药休药期设定、场区清洁方式、消毒频次)和末端治理(包括粪水处理方式、粪便处理方式、病死猪处理方式)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受制于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又是规模养猪场户态度、禀赋特征和外部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产生的作用条件又归因于外界环境与规模养猪场户间的不断沟通与反馈所产生的复杂效应。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动力机制、传导机制、保障机制、促进机制和实现机制5个方面,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是在保障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维护等)和促进机制(包括统一的行业标准、平衡的市场供求等)作用下,以增加自身养殖收益和规避环保高压所带来的惩罚为行为动力,通过信息传递、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统一行业标准的引导,使自身做出理性选择,促使其提高清洁生产程度,进而达到降低养殖污染、增加养殖收入,并最终实现清洁生产行为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二。依据形成机制分析的结论,考虑政府监督机构和规模养猪场户在清洁生产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双种群进化模型,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结果表明:清洁生产的投入成本、补贴系数、监管系数等因素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方向、过程和稳定策略。对模型中的固定参数进行赋值,模拟仿真了参数变化对清洁生产行为策略稳定点演进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外部规范性和自身行为的引导性,提高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均衡财政支持、加大技术支撑、完善行业标准、共建多元管理,以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提高规模养猪场户行为参与度,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以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加强全过程和部门间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形成。
魏晓博[8](2018)在《中国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猪养殖业作为中国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需求拉动,生猪养殖业得以快速发展,生猪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保障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基本满足了中国对猪肉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消费需求。但与此同时,生猪养殖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猪养殖不同于工业生产,其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粪便、尿污、恶臭气体等废弃物,如不经过一定的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外部环境产生极大的污染问题。随着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问题已纳入国家宏观调控,受到国家严格的环境管理,这就要求会计信息提供资源投入成本的同时披露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及其治理情况。但是,在中国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中并未明确体现生猪养殖资源投入“减量化”,因废弃物排放而造成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也未纳入核算,部分污染治理成本未单独计量,污染治理收入未得到明确计量。目前,中国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是“不完全”的成本,而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实质是从物质流和价值流两方面计量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利用成本和废弃物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及其治理情况,其核算目标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因此,在传统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引入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能够更为全面的核算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循环经济评价与决策的不足的缺陷,将生猪养殖过程中资源投入及“减量化”、对外部环境的损害成本、污染治理成本以及收入纳入到一个核算体系中,既注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也兼顾环境效益,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对生猪养殖业的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的角度,在借鉴现有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模型基础上,系统阐释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原理,具体分析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主要项目,即资源投入及“减量化”、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污染治理的成本及收入,设计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由此构建了一个符合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描述中国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比较不同区域和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的差异。再次,设计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以此对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进行总分类核算,通过将中国生猪养殖近10年的资料和数据纳入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验证本文设计的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可行性。第四,案例分析论证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较为典型的案例分析充分体现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满足循环经济对成本核算要求的优越性。通过分析比较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和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下生猪生产效率的差异,从数理分析中论证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有利于准确评估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最后,为相关管理部门开展循环经济管理和制定有关循环经济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为生猪养殖业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目前,中国广泛应用的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愈益严重、环境规制越来越严格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生猪养殖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显示出明显的缺陷,即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中并未明确体现生猪养殖资源投入“减量化”,因废弃物排放而造成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也未纳入核算,部分污染治理成本未单独计量,污染治理收入未得到明确计量。(2)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符合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核算要求。本文从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的角度,在借鉴现有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模型基础上,应用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外部性和环境会计学等经典理论,分析生猪养殖成本核算的物资及价值流向,由此构建了一个符合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基本原理,并根据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理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主要项目,即资源投入及“减量化”、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污染治理的成本及收入,设计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不但可以实现传统成本会计有关定价决策、利润管理和编制报表等功能,还将生猪养殖过程中废弃物产生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纳入到成本核算范围之内,为生猪养殖主体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了有关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废弃物排放量减少以及环境损害程度降低等信息。同时,通过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使治理成本和收入也得到确认,为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收入提供可靠全面的会计信息。为相关管理部门开展循环经济管理和制定有关循环经济政策提供经验证据。(3)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不同养殖规模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生猪养殖单位成本、不同成本项目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规模的增大,每头生猪的年均总成本呈降低的趋势。对不同养殖规模来说,生猪养殖从2005年到2015年的年均总成本中,大规模饲养的每头年均总成本在四种饲养方式中最低,其次是中等规模饲养方式,小规模饲养方式的每头总成本排在第二的位置,散养饲养方式的每头总成本在四种饲养方式中为最高水平。对不同区域不同养殖规模来说,散养户中东北的年均总成本最低,西部的年均总成本最高,中部地区第二高,东部则排在第三位;小规模养殖中东北地区的年均总成本最低,中部地区的年均总成本最高,西部地区的年均总成本略高于东部地区,排在第二,东部地区则排在第三位;中规模养殖中东北地区的年均总成本最低,中部地区的年均总成本最高,东部地区的年均总成本高于西部地区,排在第二,西部地区则排在第三位;大规模养殖中东北地区的年均总成本最低,东部地区的年均总成本最高,中部地区排在第二,西部地区则排在第三位。(4)本文设计了扩大生猪养殖成本核算范围、明确细分成本核算项目、以及披露生猪生产成本报表的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并通过将中国生猪养殖近10年的资料和数据纳入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验证了本文设计的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可行性。研究发现,不同养殖规模、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投入成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015年中国生猪养殖资源投入总体上存在正向的“减量化”;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呈显逐年增加的趋势;生猪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设备成本在财务上得到具体体现,生猪养殖主体在投入设备治理污染的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收入”,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污染治理收入的财务转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5)案例分析证明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案满足实施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要求,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协同发展。本文按照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案对调查样本进行具体核算分析。T生猪养殖场在投入运营时已经采用先进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养殖设备,同时建设粪污处理中心,污水、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真正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污染排放,同时在对粪污处理的同时产生一定的收入,T生猪养殖场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案满足实施循环经济的可行性要求,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协同发展。M生猪养殖场是在投入使用后再修建相关污染处理设施,通过对M生猪养殖场第三期工程完工前后的对比分析可知,M生猪养殖场在采用先进的养殖设备后,实现了资源投入的“减量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猪养殖资源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同时修建沼气工程等粪污处理及排放配套设备设施、污水处理中心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后,生猪养殖过程中基本不存在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并且在对粪污进行处理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收入,M生猪养殖场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案满足实施循环经济的可行性要求,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协同发展。因此,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激励生猪养殖主体引入先进的养殖设备促使资源投入“减量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猪养殖资源投入成本;有利于激励生猪养殖主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生猪养殖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有利于激励生猪养殖主体加强对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实现一定的治理收入,最终实现生猪养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协同发展。(6)本文比较分析了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和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对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差异,研究发现,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下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引入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能够更为合理评估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技术效率(静态)和全要素生产率(动态)两个角度对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和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比对分析。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下的生猪养殖生产率与同期传统成本核算下的生猪养殖相比较,全国层面的平均生猪养殖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环境非期望产出对生猪养殖生产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下的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将误导生猪生产决策。在传统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引入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能够更为合理评估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为生产决策提供相对完整的成本会计信息。根据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及其分解技术,测算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从2005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生猪养殖的生产总体上效率(TFP)不高,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进步率(TECH)较低和非期望产出(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过高;同时还发现中国东北、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生猪养殖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均未达到有效率水平,即TFP小于1。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有:(1)进一步细分生猪养殖部分成本项目,为养殖主体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污染处理补贴政策提供依据。(2)促进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量化并纳入成本核算。通过以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形式,促使养殖主体以应纳环境保护税额为依据核算“外部环境损害成本”项目,最后纳入到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中。(3)有关政府部门按当地生猪养殖情况逐步推进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应用。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为相关管理部门开展循环经济管理和制定有关循环经济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为生猪养殖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1)本文在研究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基础上,从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的角度,在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引入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设计了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的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能够更为全面的核算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循环经济评价与决策的不足的缺陷,丰富了生猪养殖的会计信息系统。并通过将中国生猪养殖近10年的资料和数据纳入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验证本文设计的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可行性。资源投入“减量化”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得到明确的体现和计量,生猪养殖主体在投入设备治理污染的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收入”。(2)本文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验证中国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满足实施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要求,在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下,生猪养殖主体通过资源投入“减量化”和治理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可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污染治理获得一定的收入,以激励生猪养殖主体加大对外部损害环境的治理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3)提出促进外部环境损害成本量化并纳入成本核算的路径。对除散户以外的生猪养殖场按量为计税单位征收环境保护税,同时对采取废弃物处理措施的养殖场,按污染治理效果的不同给予相应程度的税收减免。以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形式,促使养殖主体以应纳环境保护税额为依据核算“外部环境损害成本”项目,最后将其纳入到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中。
赵玉刚[9](2017)在《莒南县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文中认为山东省莒南县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县,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牛存、出栏量分别达到3.28万头、3.78万头;羊存、出栏量分别达到8.1万只、10.7万只;家禽存、出栏量分别达到610万只、2539万只;肉蛋奶总产量26.9万吨,产值66亿元。全县现有畜禽养殖场户约4万户,有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51家,生猪养殖场户约2.67万户,其中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约130户、年出栏约50万头,年出栏不
舒畅[10](2017)在《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养殖废弃物污染,尽管政府已将污染治理提上日程,但废弃物数量的增加、有害物质的超标残留以及消纳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种养脱离、利益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治理链条长等困难束缚着治理进程。因此,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在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形成及污染机理、治理行为及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了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形成及超载负荷现状,实证研究了相关利益主体采纳治理技术模式和选择治理纵向关系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经济生态效益,分析评价了我国政府参与畜禽废弃物治理的主要政策及其绩效,探讨了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及其机制,总结了发达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政策经验及可借鉴之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污染表象原因是种养脱离,其治理效果受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影响显着;养殖场户采纳的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以简易化为主,且影响因素各异;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纵向关系松散,交易链条不稳定;种植户废弃物治理技术以粪肥为主,纵向关系松散,影响因素各异;减量化生产经营方和资源化中间商治理行为以基础性为主,参与动力不足;政府治理监管范围拓宽且强度加大,但政策手段不完善;种养脱离型治理模式和松散型治理机制在我国仍是主流,种养结合型治理模式和紧密型治理机制则是优化路径;可借鉴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有效实施存在适用条件。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基于种养品种和环境可承载能力优化种养产业布局;划定禁限养区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保障消纳用地和基础设施供应;全面改进完善治理技术标准,并根据治理环节及治理程度推行不同技术;根据种养结合程度加强治理纵向关系,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作用;依托约束因素构建治理主体间紧密的制衡关系;建立权威与明确、全面与合理的治理政策体系,提高废弃物经济价值。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从经济管理层面理论探讨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机理、治理行为及治理机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及政府政策绩效;揭示了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类型、约束因素和适用条件。获得的研究成果既能为丰富和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的经济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借鉴,也能为政府优化治理监管政策和种养业相关利益主体改进治理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二、规模猪场投资简易测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模猪场投资简易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非洲猪瘟背景下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非洲猪瘟流行背景下我国生猪疫病流行及生物安全防控现状 |
2.1 非洲猪瘟流行背景下我国生猪疫病流行情况 |
2.2 非洲猪瘟流行背景下我国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及实施进展 |
3 国外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实践及评价体系的经验借鉴 |
3.1 美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 |
3.2 欧洲代表国家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 |
3.3 对我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的借鉴与启示 |
4 我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 |
5 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水平评价 |
5.1 样本猪场介绍 |
5.2 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5.3 评价结果比较及分析 |
5.4 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与养殖特征的相关性 |
6 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实施效果分析 |
6.1 变量选取与说明 |
6.2 模型设计 |
6.3 模型结果分析 |
6.4 典型案例分析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致谢 |
附录 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2.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
2.1 大型规模养猪场址选择与评价研究综述 |
2.1.1 现代规模化养猪发展综述 |
2.1.2 现代规模化养猪项目选址研究综述 |
2.1.3 规模化养猪项目选址评价研究综述 |
2.2 场址选择评价的基础理论 |
2.2.1 场址选择基础理论 |
2.2.2 层次分析法的基础理论 |
2.3 借鉴与启示 |
3 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选择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3.1 场址选择的影响因素 |
3.1.1 场址选择的政策背景 |
3.1.2 选址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调查 |
3.1.3 场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 场址选择评价指标筛选 |
3.2.1 场址选择评价的内容和目标 |
3.2.2 场址选择评价的指标识别和指标库建立 |
3.3 场址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场址选择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3.3.2 场址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选择的评价模型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权值计算 |
4.1.1 经济效益指标权值计算 |
4.1.2 社会效益指标权重计算 |
4.1.3 生态环保指标权值计算 |
4.1.4 建设环境需求指标权值计算 |
4.2 场址的评价与选择 |
4.2.1 3-7专家评分法 |
4.2.2 专家评分等级划分 |
4.2.3 场址的综合评价与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5 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选择评价实例分析 |
5.1 网易味央(高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概括 |
5.1.1 基本情况 |
5.1.2 可行性分析 |
5.1.3 建设规划 |
5.2 网易味央(高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场址分级评价 |
5.2.1 经济效益评价 |
5.2.2 社会效益评价 |
5.2.3 生态环境保护评价 |
5.2.4 建设环境需求指标评价 |
5.3 网易味央(高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场址整体评价及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展望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风险认知、环境规制与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养殖户 |
2.1.2 病死猪 |
2.1.3 无害化处理行为 |
2.1.4 风险认知 |
2.1.5 环境规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风险认知理论 |
2.2.3 环境规制理论 |
2.2.4 计划行为理论 |
2.2.5 态度-情境-行为理论 |
2.3 机理分析 |
2.3.1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
2.3.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
2.3.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 |
2.3.4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分析 |
3.1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历史沿革 |
3.1.1 国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演进 |
3.1.2 国内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演进 |
3.1.3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政策演进的基本趋向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样本描述 |
3.3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 |
3.3.1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 |
3.3.2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 |
3.3.3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 |
3.3.4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 |
3.4 无害化处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
3.4.1 无害化报告的时效性比较差 |
3.4.2 部分养殖户仍选择不当处理 |
3.4.3 委托和资源化处理率还不高 |
3.4.4 无害化处理效果还有待增强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的测度与解析 |
4.1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的指标体系 |
4.1.1 指标设计原则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4.2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的测度和结果 |
4.2.1 测度方法 |
4.2.2 因子分析结果 |
4.3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特征分析 |
4.3.1 风险认知特征分析 |
4.3.2 环境规制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5.2.1 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
5.2.2 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
5.2.3 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
5.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 |
5.3.2 研究方法 |
5.4 实证结果 |
5.4.1 统计推断 |
5.4.2 实证结果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基于两阶段独立Probit模型检验 |
5.5.2 基于递归Logit模型检验 |
5.6 进一步讨论 |
5.6.1 基于信息报告渠道的调节效应检验 |
5.6.2 基于养殖规模异质的影响效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2.1 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
6.2.2 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
6.2.3 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 |
6.3.2 研究方法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统计推断 |
6.4.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
6.4.3 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影响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中的调节效应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进一步讨论 |
6.6.1 基于风险规避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 |
6.6.2 基于养殖规模异质的影响效应分析 |
6.7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的影响 |
7.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2.2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7.2.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7.2.4 基于组织参与和养殖规模异质的讨论 |
7.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的影响 |
7.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2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7.3.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影响结果分析 |
7.3.4 基于养殖规模和技术属性异质的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8.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8.3.1 变量选取 |
8.3.2 研究方法 |
8.4 实证结果分析 |
8.4.1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客观效果的影响 |
8.4.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主观效果的影响 |
8.5 稳健性检验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1.1 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的分析结果 |
9.1.2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测度与解析的结果 |
9.1.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结果 |
9.1.4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 |
9.1.5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结果 |
9.1.6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 |
9.2 政策建议 |
9.2.1 加强养殖户安全风险教育 |
9.2.2 完善病死猪信息报告体系 |
9.2.3 加强无害化处理监管制度 |
9.2.4 完善无害化处理激励制度 |
9.2.5 优化无害化处理引导制度 |
9.2.6 完善无害化处理自治制度 |
9.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养殖生产生物安全现状 |
1 猪场生物安全概述 |
1.1 猪场生物安全概念 |
1.2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
2 国内养殖生产中生物安全现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蕉城区生猪生产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式 |
1.2 调查时间 |
1.3 调查范围 |
1.4 调查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猪生产情况 |
2.2 问卷调查情况 |
2.3 养殖生物安全现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安全措施在凰洋猪场的实施 |
1 凰洋猪场基本情况 |
2 该场生物安全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2.1 场区布局不合理 |
2.2 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
2.3 环境卫生条件差 |
2.4 设施设备简陋 |
2.5 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效果差 |
2.6 生物安全管理不善 |
3 生物安全具体措施 |
3.1 规划布局的调整 |
3.2 基础设施改造 |
3.3 软件改造 |
3.4 生物安全措施升级 |
4 取得的成效 |
4.1 猪场布局规范合理 |
4.2 猪舍建造更科学实用 |
4.3 猪场用具设施更齐全 |
4.4 生猪买卖更加规范 |
4.5 消毒管理更加严格 |
4.6 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
4.7 生产指标得到提升 |
5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后蕉城区养猪业生物安全现状 |
6 讨论 |
第四章 凰洋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及成效 |
1 材料 |
1.1 试验场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伪狂犬病净化的技术路线 |
2.2 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
3 净化成效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1.2.2 水质目标管理研究进展 |
1.2.3 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1.1 海河干流流域范围界定 |
2.1.2 海河干流水功能区划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流域控制单元划分与水系概化方法 |
2.2.2 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方法 |
2.2.3 水质模型建模理论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3章 海河干流流域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系概化 |
3.1 海河干流控制单元划分 |
3.2 海河干流水系及排污口概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河干流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 |
4.1 点源污染 |
4.1.1 污水处理厂排水 |
4.1.2 工业企业废水排放 |
4.1.3 散排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 |
4.1.4 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
4.2 非点源(面源)污染 |
4.2.1 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 |
4.2.2 畜禽养殖污染流失 |
4.2.3 农村生活污水 |
4.2.4 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核算 |
5.1 模型参数确定 |
5.1.1 流量 |
5.1.2 流速 |
5.1.3 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 |
5.1.4 控制断面现状水质及目标水质 |
5.2 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
5.2.1 理想水环境容量测算与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
5.2.2 水环境容量核算与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
5.2.3 可分配水环境容量 |
5.2.4 不同支流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
5.3 非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 |
5.4 全年水环境容量核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河干流环境污染控制目标与重点区域确定 |
6.1 海河干流水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
6.1.1 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
6.1.2 非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
6.2 海河干流污染控制重点区域确定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海河干流水质目标适应性管控方案研究 |
7.1 资料收集、补充监测及现状问题诊断 |
7.1.1 基本资料收集与补充监测 |
7.1.2 水质模型选择与确定 |
7.1.3 水质现状评价与问题识别 |
7.2 水质改善方案研究与确定 |
7.2.1 点源污染输入控制 |
7.2.2 非点源污染控制 |
7.2.3 海河干流河网水量水质综合调控 |
7.2.4 水体生态修复 |
7.2.5 水体藻华应急处理技术 |
7.3 方案执行与工程实施 |
7.4 监测与评估 |
7.5 方案调整与改进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本文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生猪粪便资源化概念界定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外部性理论 |
2.1.4 清洁生产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 |
2.2.2 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
2.2.3 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影响因素 |
2.2.4 粪污资源化利用研究方法 |
2.2.5 文献评述 |
3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背景 |
3.1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地区农业概况 |
3.1.1 江苏省生猪养殖情况概述 |
3.1.2 江苏省种植业情况概述 |
3.2 江苏省生猪粪污污染物情况与形成路径 |
3.3 江苏省目前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情况 |
4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
4.1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介绍 |
4.1.1 田间蓄粪池模式 |
4.1.2 异位发酵床模式 |
4.1.3 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 |
4.1.4 沼气发电种养结合模式 |
5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效益分析 |
5.1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效益分析 |
5.2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
5.2.1 田间蓄粪池模式 |
5.2.2 异位发酵床模式 |
5.2.3 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 |
5.2.4 沼气发电种养结合模式 |
5.3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适用范围 |
5.4 小结 |
6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与前景 |
6.1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
6.1.1 生猪粪污资源化程度较低 |
6.1.2 资源化利用政府依赖性强成本偏高 |
6.1.3 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发育不成熟 |
6.2 江苏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前景及措施 |
6.2.1 技术革新突破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障碍 |
6.2.2 培育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推进整体规划 |
6.2.3 政策扶持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落实 |
6.2.4 建立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长效监管机制 |
6.3 小结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生猪产业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题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清洁生产 |
1.2.2 农业清洁生产概述 |
1.2.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研究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清洁生产 |
2.1.2 规模养猪场户 |
2.1.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
2.1.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 |
2.1.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效应 |
2.2 理论阐释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耗散结构理论 |
2.2.4 演化博弈理论 |
2.2.5 数值模拟与仿真 |
2.3 本章小结 |
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数据来源 |
3.1.3 样本数据特征 |
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分析 |
3.2.1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源头预防的认知与行为 |
3.2.2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过程控制的认知与行为 |
3.2.3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末端治理的认知与行为 |
3.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与障碍分析 |
3.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基础 |
3.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障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1 理论依据、研究假说与模型原理 |
4.1.1 理论依据 |
4.1.2 研究假说 |
4.1.3 模型原理 |
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描述及检验 |
4.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说明 |
4.2.2 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
4.3.1 模型拟合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 |
5.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
5.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主导路径 |
5.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动力机制 |
5.2.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传导机制 |
5.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辅助路径 |
5.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促进机制 |
5.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保障机制 |
5.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实现机制 |
5.4.1 耗散结构理论在清洁生产行为形成中的应用 |
5.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的构建 |
5.4.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的类型 |
5.4.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
5.4.5 减少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正熵流 |
5.4.6 增加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负熵流 |
5.5 本章小结 |
6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剖析 |
6.1 问题的描述及基本假设 |
6.1.1 进化博弈参与主体说明 |
6.1.2 政府介入在清洁生产过程中的经济逻辑 |
6.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模型的建立 |
6.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稳定策略求解及分析 |
6.3.1 复制动态方程与稳定点 |
6.3.2 复制动态方程稳定点分析 |
6.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过程的模拟仿真 |
6.4.1 参数值的确定 |
6.4.2 模拟仿真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 |
7.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的认知,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1.1 加强外部规范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
7.1.2 增加行为引导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
7.2 增大外部环境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支持,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2.1 均衡财政支持,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畅通性 |
7.2.2 加大技术支撑,保障清洁生产行为长期性 |
7.2.3 完善行业标准,促使清洁生产行为规范化 |
7.2.4 共建多元管理,加强清洁生产行为法制化 |
7.3 完善市场机制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引导,激励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3.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的参与度,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 |
7.3.2 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优化清洁生产产品市场的衔接 |
7.3.3 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合理分配清洁产品的市场收益 |
7.4 加强监督机构对清洁生产行为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4.1 加强全过程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实施的一致性 |
7.4.2 强化部门合作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参与的有效性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中国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资料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资源 |
2.1.2 资源价值流 |
2.1.3 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 |
2.1.4 正外部性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学理论 |
2.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环境会计学理论 |
2.3 研究文献回顾 |
2.3.1 生猪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
2.3.2 畜禽养殖污染研究 |
2.3.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研究 |
2.3.4 资源价值流会计研究 |
2.3.5 简要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分析 |
3.1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基本原理 |
3.1.1 核算的目标 |
3.1.2 核算的基本原理 |
3.2 生猪养殖资源投入及“减量化” |
3.2.1 核算的主要项目 |
3.2.2 生猪养殖资源投入成本 |
3.2.3 资源投入“减量化” |
3.3 生猪养殖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 |
3.3.1 土壤污染的成本 |
3.3.2 水体污染的成本 |
3.3.3 大气污染的成本 |
3.3.4 其它污染的成本 |
3.4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成本和收入 |
3.4.1 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 |
3.4.2 污染治理的成本 |
3.4.3 污染治理的收入 |
3.5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 |
3.5.1 资源投入及“减量化”核算 |
3.5.2 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核算 |
3.5.3 污染治理的成本与收入核算 |
3.5.4 总分类核算 |
3.6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
3.6.1 传统成本核算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3.6.2 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3.6.3 传统成本核算与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猪养殖发展及传统成本核算现状 |
4.1 中国生猪养殖发展情况 |
4.1.1 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阶段分析 |
4.1.2 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
4.2 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 |
4.2.1 中国生猪养殖传统成本核算要素 |
4.2.2 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传统成本分析 |
4.2.3 不同区域生猪养殖传统成本分析 |
4.3 传统成本核算的缺陷 |
4.3.1 资源投入“减量化”未在成本核算中明确体现 |
4.3.2 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未纳入成本核算 |
4.3.3 污染治理的部分成本未在成本核算中单独计量 |
4.3.4 污染治理的收入未在成本核算中明确计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
5.1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向及总分类核算 |
5.1.1 生猪养殖资源的物质及价值流向分析 |
5.1.2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总分类核算 |
5.2 生猪养殖资源投入及“减量化”核算 |
5.2.1 生猪养殖资源投入及“减量化”的物质及价值流向 |
5.2.2 生猪养殖资源投入及“减量化”的账户设置 |
5.2.3 生猪养殖资源投入及“减量化”核算方案 |
5.3 生猪养殖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核算 |
5.3.1 生猪养殖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估算 |
5.3.2 生猪养殖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
5.3.3 生猪养殖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核算方案 |
5.4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成本与收入核算 |
5.4.1 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 |
5.4.2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成本核算 |
5.4.3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收入核算 |
5.4.4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成本和收入核算账户设置 |
5.4.5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成本和收入的核算方案 |
5.5 中国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总分类核算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案例研究——以川渝地区养殖场为例 |
6.1 样本统计分析 |
6.1.1 数据来源及简要分析 |
6.1.2 样本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 |
6.2 T生猪养殖场案例分析 |
6.2.1 养殖场简介 |
6.2.2 资源投入及“减量化” |
6.2.3 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 |
6.2.4 污染治理的成本和收入 |
6.2.5 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 |
6.3 M生猪养殖场案例分析 |
6.3.1 养殖场简介 |
6.3.2 资源投入及“减量化” |
6.3.3 污染的外部环境损害成本 |
6.3.4 污染治理的成本和收入 |
6.3.5 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对生猪生产效率的影响 |
7.1 研究设计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7.2 生猪养殖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
7.2.1 研究方法简介 |
7.2.2 效率测度结果及比较分析 |
7.3 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
7.3.1 研究方法简介 |
7.3.2 效率测度结果及比较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进一步细分生猪养殖部分成本项目 |
8.2.2 促进外部环境损害成本量化并纳入成本核算 |
8.2.3 推进生猪养殖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应用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莒南县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
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
2. 强化日常指导, 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
3. 强化审批管理, 扎实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
4. 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推进治理进程。 |
二、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模式情况 |
1. 沼气工程。 |
2. 污水处理站 (处理池) 。 |
3. 环保垫料。 |
4. 堆积发酵。 |
5. 种养循环。 |
三、畜禽养殖粪污处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
1. 造成的污染大, 治理难。 |
2. 粪污处理投入少, 资金难。 |
3. 种养循环差, 用地难。 |
4. 社会体系不健全, 收集综合利用难。 |
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建议 |
1. 要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治理力度, 解决好如何整治的问题。 |
2. 要做好合理布局, 坚持管疏结合, 解决好在哪里养的问题。 |
3. 要加强技术推广, 坚持综合利用, 解决好粪污如何处理与利用的问题。 |
4. 要搞好政策扶持, 坚持多元投入, 解决粪污设施改造提升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
(10)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案 |
1.4 创新说明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2 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机理 |
2.3 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的理论分析 |
2.4 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与超载负荷 |
3.1 分析框架 |
3.2 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演变历程 |
3.3 畜禽粪污超载负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3.4 畜禽粪污超载负荷影响因素分解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行为之一:技术模式 |
4.1 分析框架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4.3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行为特征 |
4.4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影响因素 |
4.5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 |
4.6 小结 |
第五章 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行为之二:纵向关系 |
5.1 分析框架 |
5.2 养殖场户畜禽粪便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
5.3 养殖场户养殖污水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
5.4 养殖场户病死畜禽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
5.5 养殖场户选择资源化治理纵向关系的经济生态效益 |
5.6 小结 |
第六章 减量化生产经营方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技术模式和纵向关系 |
6.1 分析框架 |
6.2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选择减量化投入治理行为 |
6.3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选择减量化投入治理行为 |
6.4 小结 |
第七章 资源化消纳方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技术模式和纵向关系 |
7.1 分析框架 |
7.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7.3 种植户参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认知及行为特征 |
7.4 种植户选择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
7.5 中间商参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的行为 |
7.6 小结 |
第八章 政府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 |
8.1 分析框架 |
8.2 政府治理责任、目标和行为界定 |
8.3 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及评价 |
8.4 政策实施绩效及评价——北京案例1 |
8.5 政策实施绩效及评价——北京案例2 |
8.6 小结 |
第九章 中国不同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分析 |
9.1 分析框架 |
9.2 治理模式类型及其运作流程 |
9.3 不同治理机制的类型及约束因素 |
9.4 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适用条件和优化 |
9.5 小结 |
第十章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的经验借鉴 |
10.1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的政府责任及政策法规 |
10.2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 |
10.3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纵向关系 |
10.4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 |
10.5 发达国家与我国养殖废弃物治理的异同点及经验借鉴 |
10.6 小结 |
第十一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1.1 主要研究结论 |
11.2 政策建议 |
11.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养猪场户调查问卷 |
附录Ⅱ 种植户调查问卷 |
附录Ⅲ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Ⅳ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Ⅴ 有机肥生产经营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Ⅵ 政府部门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规模猪场投资简易测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非洲猪瘟背景下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研究[D]. 蔡辛娟.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大型规模猪场项目场址评价与选择研究[D]. 陈利祥. 浙江大学, 2020(01)
- [3]风险认知、环境规制与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研究[D]. 司瑞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D]. 张慧瑛.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5]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D]. 李屹. 天津大学, 2019(01)
- [6]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D]. 王哲.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D]. 于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中国生猪养殖的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研究[D]. 魏晓博. 西南大学, 2018(01)
- [9]莒南县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J]. 赵玉刚. 中国畜牧业, 2017(17)
- [10]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D]. 舒畅.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