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以循证为基础的基本国家卫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钰[1](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需应用循证的方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此外,当前我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虽然实施循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循证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为促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和方案的推广应用,十分有必要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目的:(1)描述并剖析我国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实践现况,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2)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解决护士预防知识欠缺和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的临床问题;(3)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引入临床,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4)以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并形成概念框架为重点环节,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解决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的临床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骨科”或“关节置换”从一项多中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内,提取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现况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现况。了解国内现况后,以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病房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客观地分析观察所见和访谈所闻,探索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的本质,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交谈法、专家论证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首先,通过系统检索、筛选、严格评价纳入的相关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共识及系统评价的质量,逐条提取证据,通过团队共识会确定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证据汇总。然后将证据引入临床情境,以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为标准,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16名护理人员的意见,面对面交谈获取6名患者的意见,筛选出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由循证实践小组制定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草案,进行可用性评价和调整,形成《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终稿。第三部分通过组建方案临床应用小组,开展方案临床应用前评估,明确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的引入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和嵌套型混合性研究方法,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第四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性反思,以理论域框架界定的14个概念域及其对概念域的定义为标准,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嵌套理论为原始理论,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第二部分汇总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包括34条证据,涉及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健康宣教、促进指南临床应用六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了 24条具有可行性、临床意义和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基于24条最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修订并完成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等多维知识培训,6项工作流程(总流程、健康宣教流程、使用弹力袜流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流程、使用药物流程、质控流程)和3个辅助工具(健康宣教手册、健康宣教视频、运动打卡装置)。第三部分长期记忆效果欠佳,流程更改的地方较为琐碎,记忆困难,患者主动学习宣教视频的积极性低,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打卡的积极性低和运动打卡落实情况受多因素限制,欠缺灵活的评价方法是方案引入临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培训、制作精简版内容卡、修改日常工作信息记录表单、增加岗位并调整职责等应对措施,方案被成功地循序渐进引入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层面,完善了相关流程,开发了辅助工具,增加了岗位并调整了职责;在护士层面,提高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3.4%提升至100%),提高了证据执行率(审查标准执行率由0~21%提升至72%~100%),提升了专业价值感;在患者层面,提高了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5.6%提升至87.8%),降低了术后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率由9.6%降低至6.9%)。第四部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中的10个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认同、结果信念、强化、意向、目标、环境和资源、社会影响、情绪;核心要素定义以理论域框架中对概念域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修改;从个体理性和人际水平两个层面对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演绎,构建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包括6个部分,知识产生(证据汇总)、发现问题(提出临床问题)、本土化调试(筛选证据并制定方案)、知识应用(方案引入临床并评价应用效果)、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和知识的持续使用。研究结论:(1)目前预防THA和TKA术后DVT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通过进一步凝练出循证问题,明确了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是两个有效干预措施。(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法科学,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循证决策依据,可改善现况,降低THA和TKA术后DVT发生率,减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理论基础科学,临床基础扎实,适合我国国情,可为理解护士预防THA和TKA术后DVT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相关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学指导。(4)本研究的开展,通过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可为开展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力保证。
张静怡[2](2021)在《循证卫生政策简报的报告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循证卫生政策简报是一种为决策者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当前最佳可得证据的决策辅助工具,也作为知识转化的重要产物,促进科学研究和决策者之间的双向桥梁。目前已有相关机构及学者对政策简报的制订方法及报告标准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研究空白及局限性,需要更系统及全面的研究形成政策简报报告规范条目,为政策简报制订者提供制订方法及报告规范的参考。目的:(1)总结政策简报的定义、类型及特点。(2)了解政策简报制订手册及方法学研究现状,为制订简报制订手册提供参考。(3)分析政策简报的报告特点及现状,为简报规范化报告提供依据。(4)探究政策简报的需求及报告内容偏好,为制订以需求为导向的政策简报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计量学:对政策简报及其制订手册、方法学研究进行计量学分析。(2)系统评价:对政策简报制订手册及方法学研究进行综合性分析,以及对政策简报的报告内容进行系统的评价;(3)问卷调查:政策制定者、利益相关者及研究者对政策简报需求及报告偏好的调查。结果:(1)循证卫生政策简报的命名存在差异,有“policy brief”、“evidence brief”、“issue brief”、“evidence-based policy brief”、“evidence brief for policy”等多种命名方式;不同的研究机构对政策简报也有不同的定义,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证据支持;政策简报依据制订的内容及目的存在多种类型,存在6个共性特征。(2)共纳入了23篇文献,其中包括7部制订手册及16篇方法学研究,超过80%的方法学研究来源于高收入国家的作者发表,中国的研究仅有1篇;仅13%(3篇)报告了优先问题的遴选方法,43%(10篇)报告了目标用户的类型;43%(10篇)报告了政策简报的证据综合方法,9%(5篇)报告了政策简报的审查方法;65%(15篇)报告了所关注的卫生问题,仅有2篇文献报告了卫生问题大小的比较;70%(16篇)报告了政策方案,48%(11篇)报告了政策方案的获益和潜在危害的证据,仅13%(3篇)报告了利益相关者的观点;30%(7篇)报告了实施考虑因素,39%(9篇)报告了政策建议,39%(9篇)报告了政策简报的传播方法。(3)共纳入129篇政策简报,发表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95%(123篇)简报由机构制订,涉及14个制订机构,制订数量最多的是WHO;40%(51篇)简报同时报告了主要信息和执行总结;46%(59篇)简报报告了证据综合方法,仅有18%(23篇)简报报告了数据库检索,38%(49篇)简报报告了简报的评审。仅2%(2篇)简报报告了卫生问题的大小,5%(6篇)简报报告了问题的后果;38%(49篇)简报报告方案的优势和潜在危害的证据,10%(13篇)简报报告了政策方案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经验;61%(79篇)简报报告了实施考虑因素,18%(23篇)简报报告了政策建议,仅有2篇报告了政策简报的传播方法。(4)共有21位卫生领域研究人员及4位决策者或利益相关者填写调查问卷,60%受调查者参加过政策简报的制订或评审,40%的卫生领域研究者参加过相关研究。对于报告内容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关键信息的平均值最高为4.8。其次是政策方案的优势和潜在危害的证据、关键词、潜在的实施障碍及促进因素。结论:(1)通过对政策简报制订手册及方法学研究的系统评价发现,大部分政策简报制订手册及研究对制订方法及报告内容的细节描述不具体,缺乏明确的政策简报撰写要求,也未考虑不同简报类型及外部环境因素对政策简报制订方法和撰写格式的影响。制订手册并未对如何制订手册进行清晰透明的报告,无法判断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需要科学制订不同类型政策简报的制订手册,以及开发政策简报报告质量的评价工具或标准。(2)通过对政策简报的系统评价发现,不同的机构制订的政策简报在报告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政策简报报告内容不清晰,无法提高政策简报报告的透明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政策环境等因素,卫生政策简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很难给出相对强制的报告要求。因此需要完善政策简报制订手册的内容,开发适应不同类型政策简报的报告参考条目。(3)决策者及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简报有较大的需求,希望可以高效、快速地获得当前可得最佳证据。对于政策简报的报告内容,受调查者更偏向于精炼及关键重要的内容,使其快速获得可用且有效的证据。因此考虑目标用户的需求完善政策简报报告参考条目,进行大样本的需求及报告内容偏好调查。
亓晓,么鸿雁,刘剑君,于石成,王琦琦[3](2021)在《关于公共卫生设计、测量与评价体系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卫生是社会为保护和促进民众健康而采取的行动,公共卫生实践除了需要预防医学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任何一项公共卫生实践都需要设计、测量与评价(DME),需要糅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为了便于比较和应用,整个DME过程均需标准化(DMES)。本文从DME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现实需求、概念、研究领域和内容框架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现有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李艳飞[4](2021)在《证据图谱方法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梳理证据图谱的定义、分类、制作流程及方法,完善我国证据图谱方法学研究体系,促进证据图谱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2)调查公共卫生证据图谱研究文献的应用现状,分析证据图谱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应用前景;3)以口罩干预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流行性、病因学及诊断等各类系统评价证据研究为例,分别探索干预性和非干预性证据图谱在公共卫生领域实践的具体步骤及方法。方法:1)定性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纳入证据图谱方法学研究。通过定性系统评价主题综合法,描述性分析证据图谱的定义、分类、制作流程及方法;2)文献计量学分析:系统检索公共卫生领域证据图谱相关研究,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2,BICOMS-2)软件对纳入研究的发表特征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使用Uci-net6.0、Net Draw2.084和VOSviewer1.6.10软件形成社会网络图,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3)干预性证据图谱:系统检索以获取口罩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以及AMSTAR-2(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2)对纳入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估。运用证据图谱方法建立研究框架,采用气泡图综合呈现研究质量、人群、干预效果、原始研究样本量及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4)非干预性证据图谱:系统检索中外文献数据库获取COVID-19相关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及其扩展工具进行报告质量评估,设计气泡图综合呈现证据的质量、研究主题、人群以及纳入原始研究数量等信息。结果:1)证据图谱方法学的系统评价:最终纳入研究15篇,其作者主要来自5个国家,其中中国和英国分别发表4篇,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发表3篇。10篇研究(66.67%)涉及证据图谱的制作流程及方法,7篇研究(46.67%)对证据图谱的定义进行了界定。2篇研究(13.33%)单独报告干预性证据图谱,13篇研究(86.67%)报告了各类型证据图谱;2)公共卫生领域证据图谱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纳入101篇相关文献,均为英文研究。共计30个国家、273个机构的636位作者参与研究工作。社会关系网络图显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梅奥诊所的Murad,M.H.等人处于合作网络中心。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环境卫生和营养及食品摄入与健康结局;3)口罩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干预性证据图谱:共纳入21篇随机对照试验和9篇系统评价。21篇随机对照试验中,12篇(57.14%)在中国和美国进行,重点研究对象为医务人员(8篇,38.10%)和家庭接触者(7篇,33.33%)。气泡图显示10篇(71.43%)随机对照试验以及5篇(83.33%)系统评价支持口罩比常规做法“有益”或“可能有益”。3篇(50%)随机对照试验支持N95口罩比普通医用口罩“有益”,而3篇(75%)系统评价结果显示N95口罩与普通医用口罩功效无显着差异。6篇(28.57%)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了口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其中1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重复使用布口罩可能会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4)COVID-19相关系统评价的非干预性证据图谱:共纳入243篇系统评价,其中128篇(52.67%)研究来自14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表研究最多为76篇,占比31.28%。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别为中等(30篇,12.35%),低(63篇,25.93%)和极低(150篇,61.73%)。报告质量PRISMA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4(10-18)。研究主要涉及的COVID-19临床主题为预后(104篇,42.80%),临床表现(69篇,28.40%)和治疗(65篇,26.75%)等。涉及人群主要为COVID-19普通患者(161篇,66.26%),儿童患者(22篇,9.05%)和孕产妇患者(18篇,7.41%)。其中有关流行性、病因学、预防和诊断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极低质量占比分别为70.83%、70.00%、68.00%和58.14%,而有关治疗和预防的研究报告质量较低,PRISMA评分中位数均为11。结论:1)近年来,证据图谱方法学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关注,已形成较为明确的定义、研究框架及制作流程,但在方法学报告及质控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公共卫生领域证据图谱研究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研究热点聚焦于慢性病管理、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多个方向。但研究发表与合作仍以发达国家为主,我国学者发表数量有限,还在方法学与实践的探索阶段;3)干预性与非干预性证据图谱为口罩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COVID-19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问题系统地呈现了证据全貌,为卫生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体现了两种方法在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方面的可行性与应用实践。建议未来研究加强证据图谱方法学研究,尤其是质量评价工具及报告指南的研究;重视证据图谱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以推动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发展。
梁胜翔[5](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许浙川[6](2020)在《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在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重要取向的当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依然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确定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纵观以往学前教育普及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或研究某一主体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对学前教育普及问题的整体性关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便是以一种生态性的视角来整体分析学前教育普及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微观研究盛行的时代,适当的中宏观研究实属必要。本研究围绕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应答而展开,寻求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之道,以达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的目的。论文整体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围绕着承载力、教育资源承载力、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概念对以往研究做出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本章在对承载力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现实,提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现实样态、总体特征等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阐述,为后续论文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该章还对支撑承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循迹。本章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即快速恢复期(1979-1992)、持续徘徊期(1993-2009)、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追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启迪。第三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本章以历史背景和园长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作为问题分析的框架,具体呈现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情境弹性力方面存在区域供能低下和赋权不足的困境;在资源基础力方面存在资源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困境;在管理形塑力方面存在管理缺位、信息时滞和激励阙如的困境。第四章是以静态关照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静态关照的核心便是深入挖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静态形态,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指标建设过程采用了三种方法,即用文本分析法从39份政策文件中提取承载力的相关要素;用德尔菲法对所提取的要素及其指标话语表达进行专家判断并生成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生成承载力指数以展示一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省级数据测量,我们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逐步从阶梯状分布转变为“中部塌陷”的状态,东部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强势崛起、中部发展滞后。第五章是以动态把握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动态把握的核心便是系统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形态,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平衡机制内部的驱动系统、承压系统和响应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高效运行的平衡机制应该具有螺旋上升的线路地图、激励相容的主体关系、信息通畅的系统网络和制度明晰的系统结构。第六章是基于静态关照与动态把握,以及国际经验参考的背景下生成本土的具体行动策略。本章首先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的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经验参考。其次基于前述分析,从理念之维、制度之维、工具之维提出具体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在理念层面,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的理念;在制度层面,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与管理制度;在工具层面,需要组建承载力数据系统和专业评价机构。结语是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此部分通过对前述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总结,阐述了承载力所应具有的三重向度,即内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内置生态型思维的把握方式、内生承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为未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合理取向。
徐娇[7](2019)在《婴幼儿营养包(YYB)干预效果、量效关系及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营养包(YYB)是豆粉添加微量营养素制成的一种辅食营养补充品,用于婴幼儿家庭营养强化,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并被营养学界认为是适宜于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的营养干预措施,受到国内外较普遍关注。婴幼儿干预研究显示YYB对婴幼儿贫血具有显着改善效果,然而相关研究基本采用干预前后横断面调查进行比对分析,分析中未进行地区、月龄、性别等混杂因素的排除,未能科学设置对照组,未能对其他生长发育指标深入研究,未能建立YYB干预的量效关系,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更科学地评估YYB的干预作用,建立YYB作用的量效关系。目的应用3省6县基线和YYB干预的监测序列数据,在一般性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采用PSM法消除地区、月龄和性别混杂因素影响后分月龄层次对YYB的作用进行效果研究,整合聚类后科学设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分月龄层次比较研究YYB对婴幼儿贫血、生长发育效果,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后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和logistics回归,以深入研究YYB干预对婴幼儿贫血、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实际作用及量效关系,构建量效模型,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山西、湖北和云南6县采用PPS抽样方法抽取乡/镇和村,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抽取监测对象。2012年11-12月完成1840名6-23月龄婴幼儿基线调查、2013年3-7月进行YYB发放的组织和登统,为监测地区婴幼儿发放YYB。2014年3-7月和2015年4-7月分别完成了 1789名和1893名6-23个月的婴幼儿YYB干预监测。监测指标包括身长、体重测量,血红蛋白(Hb)检测及问卷调查,调查婴幼儿个人及家庭的人口学信息、出生及母乳喂养状况、家长与婴幼儿喂养相关知识调查、辅食添加及24 hr喂养状况况、两周患病率、YYB领取及食用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YYB与婴幼儿生长发育、贫血状况的统计分析和量效关系研究。1.对监测的人口学数据、家长营养与喂养知识数据、儿童辅食喂养数据、身体测量数据、血红蛋白数据和患病数据进行全面清理,排除人口学数据缺失个体,均值超出x±5SD的单项指标不纳入该指标统计,建立数据清理后的基本数据库。2.对所有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分析给出样本量、均值、标准差、统计差异和百分位分布。3.采用PSM对各监测指标进行专项差异性分析,观察YYB干预后与基线的差异。4.采用合成聚类分组,将人群分为YYB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混杂干扰因素影响,深入分析YYB干预的营养学作用。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s回归分析,建立YYB干预与主要营养学指标的量效关系。并对总体研究进行综合讨论,确定YYB效果和本研究的局限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3省6县5522名婴幼儿的相关序列数据,其中基线期调查1840名婴幼儿,完成设定目标1800名婴幼儿;干预期监测3682名婴幼儿,完成设定目标的3600名婴幼儿。数据清理后,2012年、2014年和2015年数据合格率分别为99.62%、87.26%和93.03%,均符合数据合格率>80%的预期。本研究中YYB食用频率为85.22%,YYB每周服用包数中位数为4.46包。儿童看护人以母亲为主,达76.61%,看护人的职业以家务为主,为73.99%。喂养可接受膳食率为53.72%。喂养人基线和干预后贫血知晓率均较低,为35.73%和44.31%。YYB干预数据显示,基线期与干预期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 3.98%、4.46%,9.82%、7.38%,2.56%、3.61%,2.67%、2.16%和 0.38%、0.30%;Hb 水平分别为 11.69±1.21 g/dL 和 12.04±1.11 g/dL;贫血率为 33.22%和14.81%;过去两周发烧率和腹泻率分别为13.58%、14.27%和14.21%、10.65%。基线期和干预期能达到满足可接受膳食、食物种类合格和辅食频次合格的婴幼儿比例分别为 52.19%、53.72%,63.55%、69.81%和 75.25%、74.12%。表明婴幼儿看护人以家庭主妇为主,营养知识低下,婴幼儿辅食喂养普遍不合格,生长迟缓和贫血是较为严重的营养问题。PSM后的数据显示看护人学历人数占比最高为初中,职业占比最高为家务。分析匹配后的KAP,干预期看护人的营养知识正答率为35.73%和43.17%,干预后显着高于基线期,表明营养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基线期和干预期PSM后比较,被调查婴幼儿的出生体重、WHZ、HAZ基线期与干预期分别为 3288.2 g,3256.4 g;0.02,-0.12;-0.55,-0.38;P 值分别为 0.0255,<0.0001,<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出生身长、基线期和干预期身长、体重、WAZ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比较显示基线期和干预期Hb水平和贫血率分别为11.7 g/dl,12.0 g/dL;25.0%,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表明 YYB 可以显着促进婴幼儿的Hb提升,减少贫血率的发生。过去两周腹泻率显着下降,从基线的257人减少到干预后的192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6)。基线期和干预期PSM 比较,基线期和干预期被调查婴幼儿辅食添加种类和食物种类合格指标均有显着性增加,分别为4.30种/人·日,4.58种/人·日,P<0.0001;1127人,1203人,P=0.0083。但是辅食添加的频率分别为3.16次/日,3.03次/日,干预期低于基线期,P=0.0009。表明YYB干预对贫血、生长迟缓、腹泻率以及食物种类有显着改善作用。但同时数据显示YYB干预可能对消瘦、辅食添加频率有负向作用,需要深入观察研究。按YYB食用与否聚类科学分组分月龄层次比较的结果显示,YYB-FG组和YYB-NG组的身长分别为77.6cm、75.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P<0.001)。但YYB-FG组和YYB-NG组的体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YB-FG组和YYB-NG组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6.7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31,P<0.001)。YYB-FG组和YYB-NG组的消瘦率分别为3.71%、2.55%,消瘦率总体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3,P=0.022),但各年龄组内YYB-FG组和YYB-NG组的消瘦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YYB-FG组和YYB-NG组的Hb分别为12.13 g/dL、11.71 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3,P<0.0001)。YYB-FG 组和 YYB-NG 组的贫血率分别为21.18%、3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43,P<0.0001)。服用YYB的婴幼儿与匹配未服用YYB的婴幼儿分组比较,每周服用包数1、2、3、4、5、6、7包增加的身长增量均值分别为0.7cm、1.1cm、1.1cm、0.9cm、0.3cm、0.6cm、0.6cm,血红蛋白增量均值分别为 0.30g/dL、0.29 g/dL、0.51g/dL、0.39g/dL、0.41g/dL、0.36g/dL、0.22g/dL,HAZ 增量均值分别为 0.28、0.40、0.40、0.35、0.15、0.18、0.24,WHZ 增量均值分别为-0.15、-0.32、-0.08、-0.09、-0.21、-0.16、-0.18,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YYB总包数、YYB服用总周数、YYB每周服用包数对回归系数和检验P值分别为,身长:0.002982、0.000,0.12596、0.000,0.058866、0.010;Hb:0.001278、0.000,0.004162、0.001;0.33632、0.000;HAZ:0.000998、0.000,0.003779、0.002,0.024291、0.005;WHZ:-0.00075、0.000,-0.00172、0.111,-0.02397、0.001。logistic回归分析YYB总包数、YYB服用总周数、YYB每周服用包数对回归系数和检验P值分别为,贫血率:-0.00333、0.000,-0.00867、0.003,-0.07178、0.000;生长迟缓率:-0.00119、0.026,-0.00451、0.269,-0.04846、0.117。表明 YYB 干预对于身长、Hb、HAZ和贫血率有显着量化关系,可用于YYB作用的量化估算。YYB干预对WHZ有负向影响,与本研究其他部分结果一致。不同YYB服用总包数对WHZ得分有负向作用,一是YYB有促进身长但没有增加体重的作用导致,二是消瘦为较为严重的营养不良,通常不仅由喂养因素决定,与疾病或健康状况有较大关系,因此尚不能确定YYB会增加消瘦,需要深入探讨。依据多元线性回归公式,假定固定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调整YYB服用量计算显示,每多服用10包YYB,婴幼儿在干预期间的身长估计可增加0.03cm,婴幼儿的HAZ得分增加约0.01,Hb含量增加0.01g/dL。依据logistic回归公式,每多服用10包YYB,婴幼儿在干预期间的贫血率下降0.03%。这表明通过项目管理和促进,提高营养服用依从率,可以在现有效果基础上,增加YYB对身长及贫血的作用,并对作用效果进行量化估计。服用总包数对体重、WAZ、消瘦率、低体重率没有显着作用。创新点在国内首次应用PSM研究方法,实现高质、标准的随机分配基线期和干预期婴幼儿大样本数据,提高各协变量的均衡性,消除地区、月龄和性别混杂因素的干扰。将匹配后基线期和干预期的婴幼儿分月龄层次研究YYB干预效果,确证YYB不仅能够显着提升婴幼儿的Hb值、降低贫血率,还能显着提升身长、HAZ,并降低过去两周腹泻率。在国内首次采用整合聚类分组方法,科学设定了干预组和对照组,分组分月龄层次获得排除混杂因素后的YYB作用结果,确证YYB不仅能够显着提升婴幼儿的Hb值、降低贫血率,还能显着提升身长、HAZ,并降低生长迟缓率。首次提出YYB作用的量效关系模型,发现每多服用10包YYB,婴幼儿的身长增加约0.03cm,HAZ得分增加约0.01,Hb含量增加0.01g/dL,且贫血率下降0.03%,生长迟缓率下降0.01%。结论本研究采用YYB干预项目的监测数据,分析YYB大人群干预的效果和量效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干预数据显示,6-24月龄婴幼儿存在生长迟缓、贫血等主要营养问题。看护人普遍无职业、受教育水平低,近1/5的看护人为祖父母。婴幼儿辅食可接受膳食率为53.7%,43.7%的家长不具备基本营养知识。母乳持续喂养到1岁和2岁的比例为0。2.YYB干预能有效改善干预地区婴幼儿的Hb水平和贫血状况。贫血率从干预前的33.2%,下降到干预后的14.8%。3.YYB干预能有效改善干预地区婴幼儿的身长、HAZ、生长迟缓率和两周腹泻率。4.YYB服用的总量、食用时长和每周服用量与婴幼儿身长、HAZ、生长迟缓率以及Hb水平、贫血率有正向量化关系。可用于有条件的YYB干预效果估算。5.YYB干预呈现对WHZ的负向作用和反向量化关系,作者针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夏韵[8](2019)在《基于RIGHT声明的中医药指南报告规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当前发布的中医药指南进行报告质量评价;制订基于RIGHT声明的中医药指南的报告规范——RIGHT声明的中医药扩展版;方法:检索现今发布的中医药临床指南,对其进行报告质量评价,依据RIGHT声明对文献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分析目前中医药指南的报告质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医药领域内指南报告规范的适用性,找出提高报告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对所纳入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系统评价,提取并汇总其中关于指南报告的内容和数据;检索数据库,查找有关研究报告质量的文献,通过横向分析将其作为制订条目的重要依据。邀请多学科专家,实施德尔菲法共识,展示报告规范制订的背景及研究证据,讨论纳入清单条目的基本原理、流程图以及制订策略,决议具体草案条目清单。成果:共纳入539篇中医药临床指南,评价结果显示:①在领域(中位数,(四分位数))上,领域一(4(3,4))和领域二(3(2,4))的得分较高,领域三(0(0,0))、领域五(0(0,0))、领域六(0(0,0.5))以及领域七(0(0,0))的得分较低。②在条目上,低报告率(<10%)的条目主要有:2、5、8b、9a、10a、10b、11a、11b、14a、14b、14c、16、17、19b、20、21、22,高报告率(>90%)的条目主要有1a、1b、1c、7b、13a、13b。③分层分析显示:指南的报告质量逐年提高。其中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发布的指南报告质量较高(P=0.001),更新版本的指南较历史指南报告质量高(P=0 047)。④RIGHT评分结果与AGREE Ⅱ评价结果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4)。对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数据提取,排除RIGHT声明中已经包含的内容,对RIGHT声明中未包含的内容进行报告情况统计,结果共计10个条目。将10个条目根据其性质分类,确定为24个初始条目,同时通过头脑风暴法补充了1个条目,最终确定25个初始条目。通过两轮德尔菲共识,共产生在原RIGHT声明的2个领域方面的扩展,其中包括6个主题,23个条目。结论:中医药指南的报告质量与指南方法学质量息息相关,目前中医药指南报告质量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其总体质量仍然不高,且内部存在一定的差距。指南制订者在制订指南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以循证的方法制订指南,在撰写指南的时候可以依照RIGHT 声明进行规范的报告。但现有的RIGHT报告条目并不能完全适用与中医药临床指南,中医药指南的报告规范更应该体现中医药自身的特点。RIGHT声明中医药扩展版通过全面系统的检索文献,并详尽分析了所有的特色条目,尽可能的反应了中医药独有的特色,与RIGHT声明的宗旨一致,旨在共同提高中医药指南的报告质量,促进中医药指南的实施。规范中医药指南的撰写报告。
徐文姣[9](2019)在《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依赖加深,在产生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全球卫生带来新的挑战。艾滋病、疟疾、结核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长期威胁未除,以“非典”、“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等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及可能的跨国传播威胁又不期而至。显然,公共卫生问题早已不是一国内部事务,而是利害相连的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这迫使各国必须开展跨境卫生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最主要行为体。但过往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大国行为体,对中小国家的作用关注较少。加拿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发达的中等国家,尽管其人口、军事、与外交实力有限,却对全球卫生治理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一“中等国家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现象值得探究。本研究以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中等国家理论——“自由国际主义”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重点探究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影响其理念行为转变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加拿大参与创立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制定《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发起《母婴儿童健康马斯科卡倡议》以及抗击“非典”和西非“埃博拉”疫情四个案例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加拿大不仅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全球卫生治理,而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领域内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加拿大推动创立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参与制定全球卫生规范、投入全球卫生援助以及支持全球卫生行动四大方面。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加拿大主要交替扮演了参与者和领导者这两种角色,并展示出对多边或有限多边合作路径的偏好。本研究认为加拿大对外政策理论中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可为这两种角色定位及其路径选择提供较为可信的诠释,而加拿大在参与者和领导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则是国内外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全球卫生治理这个“低政治”领域,加拿大有意愿亦有能力担当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在中等国家整体实力与资源限制的条件下难以维持其系统性和持续性,但这并不影响加拿大阶段性、选择性地发挥领导作用,对解决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陈雅静,李秀霞,潘蓓,王维妮,单侯乾,何文博,王蒙,杨克虎,韩雪梅[10](2019)在《公共卫生Cochrane系统评价证据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以Cochrane系统评价为例,分析公共卫生领域高级别证据的流行病学和描述性特征,为公共卫生循证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4月30日检索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Cochrane系统评价,应用EndNote X7、Excel 2013和Ucinet 6.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筛选管理和数据分析。结果初检获得112篇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69篇文献,其中高质量33篇、中等质量34篇;发表年份为2008—2018年,其中2010年发表文献最多(14篇,20.3%),2014年发表文献最少(2篇,2.9%);通讯作者主要来自英国(28篇,40.6%)、澳大利亚(12篇,17.4%)和美国(9篇,13.0%),仅5名中国学者以合作者身份参与研究;研究主题以"预防伤害"(22篇,31.9%)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18篇,26.1%)为主;纳入研究设计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58篇,84.1%)、临床对照试验/非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26篇,37.7%)、前后对照试验(32篇,46.4%)和间断地时间序列研究(19篇,27.5%);关键词社会网络图显示,"Intervention"、"Prevention"、"Program"、"Injury"、"Education"、"Children"、"Worker"、"Adults"均位于网络的核心位置,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结论公共卫生研究领域中Cochrane系统评价以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研究甚少,纳入的研究主要关注伤害与道路交通伤害的预防。
二、发展以循证为基础的基本国家卫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以循证为基础的基本国家卫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总体思路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深静脉血栓概况 |
(一) 概念及危害 |
(二) 流行病学特点 |
(三) 预防措施 |
(四) 预防措施的临床应用情况 |
(五) 促进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策略 |
二、国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一)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二) 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临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结果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应涵盖知识培训、护理流程和辅助工具 |
(二) 循证实践工作模式应重点关注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
第四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证据汇总 |
(二) 最佳证据筛选 |
(三)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三、研究结果 |
(一) 证据的汇总结果 |
(二) 最佳证据的筛选结果 |
(三) 构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
第五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场所 |
(三) 评价工具 |
(四) 资料收集方法 |
(五) 资料分析方法 |
(六)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方案引入临床的过程 |
(二) 方案临床应用对护理实践的改变 |
四、讨论 |
(一)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分析 |
(二)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第六章 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循证护理实践中的核心要素 |
(二)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三) 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合理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参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证据引入临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3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论证专家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4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质量审查表 |
附录5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附录6 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2)循证卫生政策简报的报告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政策简报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类型 |
1.2.2 政策简报方法学文献报告内容的分析研究 |
1.2.3 政策简报报告现状及特点的研究 |
1.2.4 目标用户对政策简报的需求及报告偏好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循证卫生政策简报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
2.1 政策简报的术语及定义 |
2.1.1 政策简报的术语 |
2.1.2 政策简报的定义 |
2.2 政策简报的类型及特点 |
2.2.1 政策简报的类型 |
2.2.2 政策简报的主要特点 |
2.2.3 小结 |
第三章 循证卫生政策简报方法学文献的系统评价 |
3.1 背景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纳入排除标准 |
3.2.2 文献检索 |
3.2.3 文献筛选 |
3.2.4 资料提取 |
3.2.5 资料分析 |
3.3 结果 |
3.3.1 筛选结果 |
3.3.2 基本信息 |
3.3.3 政策简报准备阶段 |
3.3.4 政策简报制订阶段 |
3.3.5 政策简报的撰写阶段 |
3.3.6 政策简报的审查 |
3.3.7 政策简报的实施与传播 |
3.4 讨论 |
3.4.1 政策简报方法学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3.4.2 缺乏政策简报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 |
3.4.3 缺乏政策简报制订方法及撰写的培训 |
3.4.4 局限性 |
3.5 结论 |
第四章 循证卫生政策简报报告质量的系统评价 |
4.1 背景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纳入排除标准 |
4.2.2 文献检索 |
4.2.3 文献筛选 |
4.2.4 资料提取 |
4.2.5 资料分析 |
4.3 结果 |
4.3.1 筛选结果 |
4.3.2 基本信息 |
4.3.3 制订机构 |
4.3.4 主题和地区 |
4.3.5 标题及关键词 |
4.3.6 主要信息和执行总结 |
4.3.7 目标用户 |
4.3.8 简报制订方法 |
4.3.9 卫生问题 |
4.3.10 政策方案 |
4.3.11 实施考虑因素 |
4.3.12 政策建议 |
4.3.13 传播与实施 |
4.3.14 政策简报的撰写 |
4.3.15 临床实践指南转化政策简报 |
4.4 讨论 |
4.4.1 政策简报基本现状 |
4.4.2 政策简报报告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3 政策简报报告规范对循证卫生决策的影响 |
4.4.4 局限性 |
4.5 结论 |
第五章 政策简报的需求及报告内容偏好调查 |
5.1 背景 |
5.2 资料与方法 |
5.2.1 研究资料 |
5.2.2 调查对象 |
5.2.3 研究方法 |
5.3 结果 |
5.3.1 受调查人群基本信息 |
5.3.2 政策简报需求调查的主要结果 |
5.3.3 政策简报报告内容偏好调查的主要结果 |
5.4 讨论 |
5.4.1 目标用户的需求 |
5.4.2 报告内容的偏好 |
5.4.3 局限性 |
5.5 结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附件1 检索策略 |
附件2 循证循证卫生政策简报清单 |
附件3 循证卫生政策简报报告参考条目清单 |
附件4 政策简报需求及报告内容偏好调查问卷 |
(4)证据图谱方法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证据图谱的源起和发展 |
1.1.2 证据图谱在证据生态中的定位和价值 |
1.1.3 公共卫生领域证据生态现状及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定性系统评价 |
1.4.2 文献计量学分析 |
1.4.3 证据图谱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证据图谱方法学的系统评价 |
2.1 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2 文献检索 |
2.2.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3 综合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公共卫生领域证据图谱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3.1 背景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2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筛选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3.3.2 发表年份分布 |
3.3.3 期刊分布 |
3.3.4 研究机构分布 |
3.3.5 作者及合作关系 |
3.3.6 作者国家及合作关系 |
3.3.7 关键词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干预性证据图谱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实践:口罩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 |
4.1 背景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2.2 文献检索 |
4.2.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4.2.4 质量评价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文献筛选结果 |
4.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4.3.3 质量评价结果 |
4.3.4 证据呈现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非干预性证据图谱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实践:COVID-19相关系统评价 |
5.1 背景 |
5.2 资料与方法 |
5.2.1 纳入排除标准 |
5.2.2 文献检索 |
5.2.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5.2.4 质量评价 |
5.2.5 数据与分析 |
5.3 结果 |
5.3.1 文献筛选结果 |
5.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5.3.3 质量评价结果 |
5.3.4 证据呈现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6)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及学前教育是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议程 |
(二)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
(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研究缺少生态性的思维方式 |
二、研究问题 |
(一)理论本体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为何? |
(二)客观现实问题—历史与现实中的状况如何? |
(三)实践应答问题—提升路径与具体策略是何?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二)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德尔菲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理论摸索: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解读 |
(一)承载力的内涵流变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释义 |
(三)资源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 |
(一)施压方—承载对象 |
(二)承载方—支撑结构 |
(三)承压结果—承载水平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 |
(一)现实总样态—指向有质量的学位供给 |
(二)情境弹性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支撑条件 |
(三)资源基础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
(四)管理形塑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
(一)目标的双向寻优性 |
(二)结构的系统性 |
(三)边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
(四)关系的递阶性与相互性 |
五、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机制设计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章 历史循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演进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快速恢复期(1978—1992) |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开启了承载主体多元化进程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附着导致了承载力边界的闭合性 |
(三)承载标准的初步规定刻画了承载力的总体轮廓 |
(四)学前教育的福利定位造成承载水平的普遍低质量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徘徊期(1993—2009) |
(一)政府将责任推向市场造成了承载主体的结构失衡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流动推动了承载力边界走向开放 |
(三)承载标准的逐步颁布刻画了承载力的内部结构 |
(四)学前教育的市场定位造成承载水平非公平低质量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 |
(一)政府强化责任的承担促进了承载主体趋向于稳态 |
(二)承载媒介质与量的提升标志着承载力的巨大进步 |
(三)承载标准精确化规定提升了承载力的质量要求 |
(四)学前教育的普惠定位促进承载水平的有质量均衡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演进的思考 |
(一)多主体协同是主体结构趋向稳态的重要保证 |
(二)资源流动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区域分异的消解 |
(三)标准精确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利于资源汇聚 |
(四)合理的学前教育定位有利于承载水平的提升 |
第三章 现实审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 |
一、情境弹性力层面的困境 |
(一)供能低下:区域可用资源的限制 |
(二)赋权不足:区域自主能力的低下 |
二、资源基础力层面的困境 |
(一)区域失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 |
(二)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补充的滞后 |
三、管理形塑力层面的困境 |
(一)管理缺位:专业力量建设的不足 |
(二)信息时滞:政策响应对象的偏差 |
(三)激励阙如:市场资源汇聚的乏力 |
第四章 静态关照: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建设 |
一、指标建设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探寻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
(二)明确区域生境有效支撑能力,合理规划政府参与层级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的思路 |
(一)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提取 |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测量中的应用—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
(一)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测评过程 |
(二)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简要分析 |
第五章 动态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 |
一、平衡机制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展现承载力的运作路径,促进平衡路径的谋划 |
(二)解析承载力的动态困境,提升管理形塑的能力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平衡机制的分析 |
(一)承载力非平衡状态的动因—驱动系统 |
(二)非平衡压力在结构中传导—承压系统 |
(三)非平衡向平衡状态的复归—响应系统 |
三、平衡机制高效运行的总体特征 |
(一)运行的线路地图:螺旋上升 |
(二)运行的主体关系:激励相容 |
(三)运行的系统联结:信息通畅 |
(四)运行的结构支持:制度保障 |
第六章 行动生成: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举措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美英经验参考 |
(一)以强化公共部门介入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美国经验 |
(二)以推动私人市场发展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英国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构建 |
(一)理念之维: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理念的确立 |
(二)制度之维:学前教育供给侧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
(三)工具之维:承载力数据系统与专业机构的组建 |
结语—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三重向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婴幼儿营养包(YYB)干预效果、量效关系及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
1 研究思路 |
1.1 研究选题和数据选择 |
1.2 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选取统计方法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案 |
3.1 数据纳入与整理 |
3.2 数据特点 |
4 技术路线图 |
5 预期产出及创新点 |
5.1 预期产出 |
5.2 创新点 |
第二部分 营养包干预效果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
1 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状况的匹配分析 |
2.2 婴幼儿看护人情况的匹配分析 |
2.3 身体测量的匹配分析 |
2.4 血红蛋白与贫血的匹配分析 |
2.5 婴幼儿患病率的匹配分析 |
2.6 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的匹配分析 |
2.7 看护人营养知识正答率的匹配分析 |
3 讨论 |
3.1 婴幼儿匹配情况 |
3.2 看护人状况 |
3.3 生长发育状况 |
3.4 贫血 |
3.5 患病率 |
3.6 辅食添加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营养包干预聚类及效果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基线、营养包服用和营养包未服用聚类 |
1.2 服用营养包与未服用营养包的两组比较分析 |
2 分析结果 |
2.1 身体测量的两组比较分析 |
2.2 生长发育状况两组比较 |
2.2.1 Z评分比较 |
2.2.2 Z评分与营养包服用量、时长和频率相关性分析 |
2.2.3 生长发育相关率的比较 |
2.2.4 生长发育与营养包服用量、时长和频率相关性分析 |
2.3 血红蛋白与贫血的两组比较 |
2.3.1 婴幼儿的血红蛋白与贫血率的比较 |
2.3.2 婴幼儿贫血状况与营养包服用量、时长和频率相关性分析 |
2.4 每周服用包数对不同月龄婴幼儿身长体重增量的影响 |
2.4.1 每周服用包数对不同月龄婴幼儿身长增量的影响 |
2.4.2 每周服用包数对不同月龄婴幼儿体重增量的影响 |
2.5 不同身长,体重,血红蛋白,Z得分的变化差值 |
2.5.1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身长增量的影响 |
2.5.2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体重增量的影响 |
2.5.3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血红蛋白增量的影响 |
2.5.4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的WHZ增量的影响 |
2.5.5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的HAZ增量的影响 |
2.5.6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的WAZ增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婴幼儿身体测量的比较分析 |
3.2 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比较 |
3.3 婴幼儿贫血状况比较 |
3.4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
3.5 不同身长、体重、血红蛋白和Z得分的变化差值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YYB干预作用的回归分析及模型创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线性判断 |
1.2 残差正态性 |
1.3 方差齐性 |
1.4 共线性 |
1.5 统计方法 |
2 回归结果 |
2.1 婴幼儿身长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1.1 营养包服用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
2.1.2 服用总周数、每周服用营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
2.2 婴幼儿体重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2.1 营养包服用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
2.2.2 服用总周数、每周服用营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
2.3 婴幼儿血红蛋白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3.1 婴幼儿血红蛋白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3.2 婴幼儿校正血红蛋白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4 婴幼儿Z评分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4.1 婴幼儿HAZ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4.2 婴幼儿WAZ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4.3 婴幼儿WHZ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2.5 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logistics回归 |
2.5.1 婴幼儿贫血率回归分析结果 |
2.5.2 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回归分析 |
2.5.3 婴幼儿低体重率回归分析 |
2.5.4 婴幼儿消瘦率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回归模型创建及分析 |
3.2 YYB服用总包数对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
3.3 营养包服用总周数和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
4 结论 |
4.1 营养包服用总包数回归结果 |
4.2 服用总周数和每周食用频率回归结果 |
第五部分 总体讨论 |
1 研究设计 |
2 营养包对改善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的总体效果 |
3 存在问题和研究的局限性 |
3.1 监测数据的局限性 |
3.2 指标选择的局限性 |
3.3 婴幼儿自然生长的影响 |
3.4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3.5 营养包干预可能的负面作用 |
4 结论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6-23月龄婴幼儿YYB干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基于RIGHT声明的中医药指南报告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 医学报告规范研究概况 |
1.1.1 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CONSORT声明的发表 |
1.1.2 CONSORT声明在中医领域内的扩展版本 |
1.1.3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报告规范的发展 |
1.1.4 医学研究报告规范的形成 |
1.2 临床实践指南的报告规范概况 |
1.2.1 指南的定义和作用 |
1.2.2 指南质量评估工具的形成与发展 |
1.2.3 指南报告规范的发展 |
1.2.4 RIGHT声明的发表 |
1.3 报告规范的制订方法学的发展 |
1.4 中医药指南发展现状 |
1.4.1 中医药指南的制订方法学发展 |
1.4.2 中医药指南的质量现状 |
1.4.3 中医药指南的报告规范现状 |
1.4.4 建立中医药指南报告规范的意义 |
第二章 应用RIGHT声明对中医药临床指南的报告质量评价 |
2.1 背景 |
2.1.1 指南规范化报告的意义 |
2.1.2 RIGHT声明的意义 |
2.1.3 中医药指南报告质量的评估的意义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检索策略 |
2.2.2 指南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3 指南报告质量评价 |
2.2.4 质量控制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指南纳入基本情况 |
2.3.3 RIGHT声明评分结果 |
2.4 结论 |
2.5 讨论 |
2.5.1 目前中医药临床指南报告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2 探究目前中医药临床指南报告质量总体偏低的原因 |
2.5.3 对于提高目前中医药临床指南报告质量的建议 |
2.6 局限性 |
2.7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三章 RIGHT声明中医药扩展版的研究 |
3.1 背景 |
3.1.1 报告规范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
3.1.2 指南报告规范的历史发展 |
3.1.3 RIGHT声明的发表 |
3.1.4 RIGHT声明中医药扩展版的设想与研究 |
3.2 方法 |
3.2.1 成立研究工作组 |
3.2.2 文献系统评价与条目池建立 |
3.2.3 专家共识与条目筛选 |
3.3 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
3.3.3 条目池建立 |
3.3.4 专家共识法 |
3.4 条目形成 |
3.5 讨论 |
3.5.1 制订过程方法的科学性 |
3.5.2 对于中医药临床指南意义 |
3.5.3 纳入的条目 |
3.5.4 排除的条目 |
3.6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问题、假设和案例选取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一章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发展与内在困境 |
第一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及基本要素 |
一、全球卫生治理兴起的背景 |
二、全球卫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
三、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对象 |
四、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行为体 |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机制与规范 |
一、国际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产生 |
二、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发展 |
第三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 |
一、全球卫生领导权和协调机制模糊 |
二、全球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
三、全球卫生问责、监督和执行机制缺位 |
小结 |
第二章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与目标 |
第一节 加拿大自由国际主义理论思潮与其战后的国际行为 |
一、自由国际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内涵 |
二、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对加拿大参与全球事务的影响 |
第二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 |
一、维护国际、国家和人的安全 |
二、建构良好海外形象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
三、推广国家价值观 |
第三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目标 |
一、促进全人类健康和卫生平等的实现 |
二、追求全球卫生大国和人道主义大国的地位 |
小结 |
第三章 参与卫生机制的创立: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 |
第一节 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缘起 |
一、早期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 |
二、二战前国际卫生组织的建立 |
三、卫生问题纳入《联合国宪章》 |
第二节 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创立的推动 |
一、加拿大在技术筹备委员会中的作用 |
二、加拿大在国际卫生大会中的作用 |
三、加拿大在临时委员会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与奇泽姆当选总干事 |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与总干事人选 |
二、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 |
小结 |
第四章 推动卫生规范的制定:加拿大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第一节 加拿大与《公约》的由来 |
一、烟草使用危害及全球控烟挑战 |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控烟的早期努力 |
三、加拿大对授权制定《公约》的倡导 |
第二节 加拿大对《公约》制定的推动 |
一、对《公约》制定的资助 |
二、对《公约》谈判的推动 |
三、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约》制定的倡导 |
第三节 《公约》的出台与加拿大的执行 |
一、《公约》的出台及其意义 |
二、加拿大对《公约》的执行 |
小结 |
第五章 主导卫生援助与平等的实现: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 |
第一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缘起 |
一、妇女儿童健康的意义及困境 |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妇女儿童健康 |
三、“母婴儿童健康”设定为八国峰会关键议题 |
第二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筹备 |
一、筹划国内政策 |
二、寻求国际共识 |
第三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
一、《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
二、加拿大在《马斯科卡倡议》中的领导作用 |
第四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与跟进 |
一、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 |
二、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跟进 |
小结 |
第六章 应对卫生危机:加拿大与“非典”和“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加拿大抗击“非典”疫情 |
一、加拿大爆发“非典”疫情的应对与教训 |
二、“非典”疫情暴露的国内公共卫生问题 |
三、加拿大对遏制“非典”疫情的全球贡献 |
第二节 国内卫生机制与国内外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
一、国内公共卫生机制的改革 |
二、国家及全球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
第三节 加拿大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 |
一、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原因与危害 |
二、加拿大防范“埃博拉”疫情的国内举措 |
三、加拿大遏制“埃博拉”疫情的国际作为 |
小结 |
第七章 理论解释: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理念与行为 |
第一节 自由国际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
一、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角色 |
二、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多边合作路径选择 |
三、务实主义哲学与加拿大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的灵活性 |
第二节 “推拉力”下的角色调整和路径转变 |
一、国际因素 |
二、国内政府因素 |
三、国内社会因素 |
四、医学研究与创新因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发展以循证为基础的基本国家卫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循证卫生政策简报的报告规范研究[D]. 张静怡. 兰州大学, 2021(02)
- [3]关于公共卫生设计、测量与评价体系的思考[J]. 亓晓,么鸿雁,刘剑君,于石成,王琦琦. 疾病监测, 2021(03)
- [4]证据图谱方法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研究[D]. 李艳飞. 兰州大学, 2021(09)
- [5]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浙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婴幼儿营养包(YYB)干预效果、量效关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 徐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2)
- [8]基于RIGHT声明的中医药指南报告规范研究[D]. 夏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D]. 徐文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公共卫生Cochrane系统评价证据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陈雅静,李秀霞,潘蓓,王维妮,单侯乾,何文博,王蒙,杨克虎,韩雪梅. 中国公共卫生, 2019(12)
标签: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循证护理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