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封禁治理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娜,张军政,吴冠宇,杨军严,张发民,白二磊[1](2021)在《陕西省实现水土保持率目标值途径探讨》文中提出《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将"水土保持率"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水土保持率目标值成为国家和各省规划水土保持治理任务的"指挥棒"。为确保实现水土保持率各阶段目标值,根据陕西省2019年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成果,结合陕北、关中和陕南各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情况,以及相关科研成果,提出从制定《陕西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图斑化全省水土流失防治区、开展全省土壤侵蚀模数本底值调查、调整现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模式、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等基础制度建设入手,在陕北实施老旧梯田提质增效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以及以人工牧草种植为主的封禁治理等措施,在关中以固沟保塬、沟头防护、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水土保持监管为抓手,在陕南以强化"梯田+田园经济+生态旅游"为模式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措施布局,提出了部分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焦义鹏[2](2021)在《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结构破坏,是限制农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李峪土石山区小流域为例,基于ENVI5.1提取李峪小流域2014年10月13日、2016年9月29日、2018年11月1日和2019年10月28日4期的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一步利用二分法估算4期的植被覆盖度(FC),揭示了小流域F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降雨、气温、地形和土地利用等角度对FC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李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进行分析;通过Mike SHE和Mike11模型耦合模拟研究区的降雨洪水情况;基于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利用Arc GIS10.0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研究区的NDVI和FC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年的FC的分布呈现从西南向东北增大的趋势。2014、2016、2018和2019年4期平均FC分别为:0.2235、0.6735、0.3919和0.2092,2016年植被改善明显,增长幅度最大,为201.34%;2018年FC较2016年下降了41.81%;2019年受严重干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019年的植被较2016年退化明显。(2)研究区的FC与降雨、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FC与降雨的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6468,与气温之间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仅为0.3825;地形因子对不同种类植被的影响不同,油松适宜种植在大于45°的东坡,封禁在坡度为20°-35°的西坡和西北坡生长较好,山杏在高坡度的东北坡、东坡、南坡等阳坡FC较高,经济林FC较高值在大于45°的西坡和西南坡;水域、林地、草地、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流域FC的关系为正相关,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流域FC的关系表现为负相关。(3)经水土保持措施的修复,流域土壤侵蚀由中度转为微度和轻度侵蚀。流域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77 t/km2、476.09 t/km2、208.73t/km2,均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且流域内无中度以上侵蚀强度。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之前流域内年均侵蚀模数为2670 t/(km2·a),主要为中度侵蚀,说明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抑制方面发挥了有力的作用。(4)不同重现期暴雨条件下,洪峰流量随时间推移增加幅度逐渐增大。5年一遇暴雨条件下,2016较2014和2018较2016洪峰分别减小30.89%和44.76%,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少46.54%和56.08%,5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少29.23%和37.72%,10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小21.52%和29.37%,20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小6%和10.00%。(5)研究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指标得分及综合效益得分逐年增高。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经济效益得分分别为0.0066、0.0412和0.2098,生态效益得分分别为0.1189、0.3361和0.3681,社会效益得分分别为0.0398、0.1371和0.2004,综合效益得分分别为0.0749、0.226和0.295。表明水土保持措施给社会、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陈总文[3](2021)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内涵分析,系统的探讨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改良作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准则层,采用文献频数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查法选取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构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老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的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总目标(生态效益)的构成因素,确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为:蓄水保土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评价体系各子系统(准则层)所占权重为蓄水保土效益(0.5936)、改善生态环境效益(0.2493)、改良土壤效益为(0.1571)。(2)通过各项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的综合实施,蓄水保土效益:实现年保土11.36万t,新增拦蓄水量314.74万m3,土壤减少侵蚀模数为42.41t/hm2。改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林草覆盖率从61.29%提高至69.22%,耕地面积治理后减幅14.74%;有林地面积治理后增幅32.77%;经果林增幅76.62%。改良土壤效益:物理性质,治理后土壤容重减小,其平均值由1.21g/cm3下降至1.18g/cm3;治理后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由治理前的46.31%提升至48.29%;化学性质,治理后土壤中全氮2.22g/kg、全磷0.29g/kg、全钾3.92g/kg和有机质38.56g/kg含量均有增加。(3)林草措施中各林种的蓄水保土量表现为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用材林,水土保持林的蓄水量203.81万m3和保土量1.39万t;经果林蓄水量72.53万m3和保土量2.81万t;用材林蓄水量26.85万m3和保土量1.39万t。(4)老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的综合得分为87.03,使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项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提升,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张粤[4](2021)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以祁阳县容驷小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遥感检测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对祁阳县容驷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监测与调查,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分析容驷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在研究中选取了适合该流域治理成效评价的12个指标,构建了适合该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所选指标对项目流域的效益影响,建立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效益评价模型,通过比较各指标对容驷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效益影响完成综合效益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可得,土壤侵蚀模数(0.231)>治理度(0.1882)>劳动生产率(0.115)>植被覆盖率(0.1023)>生活污水处理率(0.0721)>人均纯收入(0.0658)>恩格尔系数(0.0605)>教育水平(0.0572)>土地生产率(0.0352)>粮食单产(0.0333)>人均耕作面积(0.0257)>农产品商品率(0.0137)。(2)三大效益中的经济效益得分最高,效益得分顺序为经济效益(1.73)>生态效益(1.54)>社会效益(1.35);效益增长比较为经济效益(368.08%)>生态效益(366.66%)>社会效益(362.79%);效益贡献率比较为生态效益(0.5936)>经济效益(0.2493)>社会效益(0.1571)。(3)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显着提高,由2014年的0.43提高到2019年的 1.56,增幅为 262.79%。研究成果表明,容驷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效果达到了高级标准,流域系统处于高效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体系模型也能有效的直观反映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成果。
吉星宇[5](2020)在《年度水土保持统计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年度水土保持统计,不仅体现水土流失治理与预防保护成就,而且是根据《水土保持法》考核政府年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更是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展年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统计专题调查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全国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中央各部门、地方、民间资本投资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构成,弄清目前水土保持统计上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完善统计机制对策措施。通过调查,归纳总结分析了目前存在的规划基础工作缺失与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统计报表不统一或统计项设计缺陷、非水利部门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难以协调上报等六个方面影响水土保持统计上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正确认识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法制意识,完善统计制度体系、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认真开展实地勘察、提高前期工作质量,严格进行工程验收、准确评价施工成果,建立部门议事制度、互通交流项目开展等八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温燕华[6](2020)在《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典型小流域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是北京、河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地处北方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大、面临水少、水脏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近年来,随着北京、河北地区生态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环境改善效果显着,但是由于人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依然存在。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为工程北背景,提出一种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和提高经济的目的,从而实现小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梳理了流域内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社会和地理等多方面问题,并采用ArcGIS技术和遥感(RS)方法分析小流域地理现状;从流域生态状况、环境污染、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状况4个层面确定流域功能区划分指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流域划分成“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大功能区;分别确定各功能区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得到适用于该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其中“生态修复区”以实施封禁保护为主,加强监督管理和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区”主要以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为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生态保护区”主要以河流湿地系统为对象,实现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目的。通过进一步计算经济、生态、社会和保土蓄水效益评价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证明本研究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在基本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经济,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人民生活状态,减少自然灾害等,为其他相似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孙维营,张攀,王靖涵[7](2020)在《青海省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采取系统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系统分析青海省水土流失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该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分区设计了11个水土保持区措施体系布局,形成了"带、片、网、点"综合防护措施体系总体布局,研究成果可为该省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郭光[8](2020)在《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西北干旱荒漠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长期高强度煤矿开采造成土地挖损、占压、植被破坏、荒漠化加剧等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当地已治理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效果差、缺乏科学、规范工程规划设计等问题。以新星矿区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土地复垦学、水土保持学理论,采用无人机遥感、Arc GIS,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在对矿区土地损毁、水资源匮缺、植被破坏、沙尘污染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依据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分区的基本原则与依据,从保障矿区生态安全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修复保护区、生态修复治理区和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修复保护区为各采矿区之间人为扰动较少的原生地貌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150~1250m,坡度<15°的缓斜坡。占地面积201.08hm2。主要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采矿机械的扰动,保护原地貌土壤和植被。生态修复治理区为采矿活动对环境干扰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050~1150m,坡度基本在35°~55°峭坡和<5°平原、微斜坡。包括采矿区、内排土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占地面积318.15 hm2。通过采矿区表土剥离工程、道路优化、工业场地绿化等措施布局设计,减少沙尘污染,提高植被覆盖,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为矿区西侧外排土场区域,成片集中、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比较集中。平均海拔高度1250~1330m,坡度在15°~40°的陡坡,占地面积85.03hm2。排土场坡面防护工程主要包括坡底挡墙、坡面截排水措施;拱形骨架、生态袋、生态棒、植被毯、植物网格等边坡植被恢复措施。对其设计依据、标准、原理作用进行分析并绘制CAD图件,包括现状、分区,措施布局及典型设计图等。解决排土场弃土裸露、边坡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指导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表土利用率达到98.3%,预计新增植被覆盖面积49.78hm2,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道路优化治理7832m;减少坡面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矿区空气质量环境,提升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当地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提供治理经验。
杨文婷[9](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聂斌斌[10](2010)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以福建和陕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水土保持治理时间长、恢复难度大等原因,水利部在全国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工作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尚未形成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实践经验,说明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适宜条件、范围、治理措施、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关系、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鉴于此,该论文以红壤福建和黄土高原陕西为典型研究区,以GIS为主要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数据和专题地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效益变化等数据资料,对福建和陕西二省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在治理面积比例关系和土壤质量效益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得到福建和陕西二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区域的划分图。福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面积为5053 km2,占可开展生态修复对象的面积的13.3%,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4%;陕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面积为23911km2,占可开展生态修复对象的面积的24.3%,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9%。根据地理分区,结合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等现状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区域的措施布局。并从区内和区间的区域差异探讨了福建和陕西的生态修复适宜区划和措施,分析了区内和区间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丰富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地域区间上的差异研究,有利于根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区域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2)利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资料,分析了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面积比例关系。福建选取21条典型小流域进行分析,表明人工治理面积与生态自然修复面积的比例约为4:1,与福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区域分布范围有一定的差距,陕西通过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治理资料分析得出人工治理面积比例非常大,自然封禁治理面积比例很小,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县域几乎没有开展水土保持的封禁治理措施,因此,在福建和陕西都应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施力度。另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福建生态修复面积所占比例要比陕西的高,生态修复治理面积变化趋势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区域的研究划分有一定的吻合性,说明生态修复适宜性研究具有可参考性,对不同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区域规划提供指导依据。(3)分析了人工植被恢复和自然封禁在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N、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度等土壤质量效益变化规律。福建植被恢复初期人为恢复对土壤质量现状的改善要好于自然恢复,但中后期自然恢复明显要优于人为恢复。陕西在植被恢复初期,自然恢复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增量要比人为恢复相对要快,土壤质量指标年平均增量也是自然恢复的偏高;中后期土壤质量指标变化随年限变化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差异不明显。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福建土壤有机质、全N、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度等指标随年限变化的年均增量和增幅都比陕西的大。并从气候、凋落物、水土流失三方面分析了福建和陕西二省在土壤质量效益变化上的区域差异。从土壤质量的效益变化分析了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及生态修复在福建和陕西二省区域差异,表明生态修复从长远看要好于人工恢复,福建生态修复效益优于陕西,生态修复能达到费省效宏的效果,优于同类条件下的人工治理方式,为指导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借鉴。以上研究分别从福建和陕西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适宜性划分、分析了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面积比例关系、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人工植被恢复和自然封禁措施土壤质量的效益变化规律,继而比较了福建和陕西二省在这三方面的区域差异和原因分析。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适宜性、治理程度、治理效益等方面的有关研究内容,也为我们探讨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方法、人和生态修复的关系、生态修复机理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并且为进一步加快水土保持治理速度和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提供理论和指导意义。
二、实施封禁治理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封禁治理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实现水土保持率目标值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率定义 |
2 影响水土保持率的因素 |
3 陕西省水土保持率及土地利用现状 |
3.1 全省及各市水土保持率现状 |
3.2 全省及各市土地利用现状 |
4 实现水土保持率目标值途径 |
4.1 加快制定并实施《陕西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
4.2 加强规划的引领作用,完善水土保持投资机制 |
4.3 开展全省水土流失防治区调整与图斑化管理 |
4.4 启动新一轮全省土壤侵蚀模数本底值普查 |
4.5 调整现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水平 |
4.6 高质量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 |
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建议 |
5.1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局 |
5.2 关中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局 |
5.3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局 |
6 结 语 |
(2)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被覆盖度 |
1.2.2 流域土壤侵蚀的模拟计算方法 |
1.2.3 分布式水文模型 |
1.2.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气象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1.6 水资源 |
2.1.7 土地利用状况 |
2.1.8 经济社会情况 |
2.1.9 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 |
2.2 数据源与预处理 |
2.2.1 数据源 |
2.2.2 预处理 |
2.3 计算与分析 |
2.3.1 归一化植被指数 |
2.3.2 像元二分模型 |
2.3.3 土地利用分类 |
2.3.4 RUSLE模型及各因子计算方法 |
2.3.5 洪水模拟 |
2.3.6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
2.3.7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章 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 |
3.1.1 流域总体NDVI时空分布特征 |
3.1.2 NDVI置信区间的确定 |
3.1.3 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水土保持措施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
3.2.2 气象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
3.2.3 地形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
3.2.4 土地利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土保持效果监测 |
4.1 基于RUSLE的土壤侵蚀计算 |
4.1.1 RUSLE模型各因子计算 |
4.1.2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及分析 |
4.2 暴雨洪水过程模拟 |
4.2.1 李峪小流域模型建立 |
4.2.2 工况设计 |
4.2.3 土地利用对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
5.2.1 原始数据及其标准化处理 |
5.2.2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各指标权重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环境 |
2.1.2 社会经济 |
2.2 老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
2.2.1 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及成因 |
2.2.2 老溪小流域治理情况及措施 |
2.3 数据采集 |
2.3.1 样地设置 |
2.3.2 土壤采集与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1.1 选取评价指标 |
3.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
3.2 权重分析与确定 |
3.3 生态效益计量与分析 |
3.3.1 蓄水保土效益 |
3.3.2 改良土壤效益 |
3.3.3 改善生态环境效益 |
3.4 评价指标分值量化计算 |
3.4.1 无量纲数据处理 |
3.4.2 生态效益评分的等级划分 |
3.4.3 指标量化计算 |
3.5 评价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以祁阳县容驷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 |
2.1.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
2.1.4 沟(河)道现状 |
2.1.5 研究区工程建设设计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遥感监测法 |
2.2.2 外业核查 |
2.2.3 层次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解译结果 |
3.1.1 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结果 |
3.1.2 水土保持措施解译 |
3.1.3 林草植被覆盖率解译 |
3.1.4 坡度计算 |
3.2 遥感监测结果及分析 |
3.2.1 土壤侵蚀强度计算 |
3.2.2 水土流失消长情况分析 |
3.3 外业核查结果 |
3.3.1 研究区建设措施实地调研结果 |
3.3.2 研究区水土保持措施存留情况 |
3.4 容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
3.4.1 建立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3.4.2 构建判断矩阵 |
3.4.3 效益分析与评价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年度水土保持统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概况 |
1.1 调查目的 |
1.2 调查区域 |
1.3 调查内容 |
1.4 调查方法 |
2 存在问题及分析 |
2.1 规划基础工作缺失与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 |
2.2 统计报表不统一或统计项设计缺陷 |
2.3 非水利部门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难以协调上报 |
2.4 治理资金计划下达与统计制度不相衔接和配套 |
2.5 有几项治理措施纳入年度统计范围值得研究 |
2.6 民间资本治理水土流失统计方式需认真思考 |
3 完善年度水土保持统计报送的对策与建议 |
3.1 正确认识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法制意识 |
3.1.1 提高对年度水土保持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3.1.2 提高年度水土保持统计工作的法制意识 |
3.2 完善统计制度体系,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
3.2.1 完善统计报表体系 |
3.2.2 从制度上强化水土保持统计工作者的责任 |
3.2.3 加强水土保持统计培训,提高统计责任者的综合素质 |
3.3 认真开展实地勘察,提高前期工作质量 |
3.3.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年度统计的影响 |
3.3.2 认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地勘察,是把控前期工作质量最为重要的环节 |
3.3.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是指导企业工队进行建设施工的技术依据 |
3.4 严格进行工程验收,准确评价施工成果 |
3.4.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验收对统计上报的影响 |
3.4.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验收方法对统计上报的影响 |
3.5 建立部门议事制度,互通交流项目开展 |
3.5.1 建立部门议事制度的必要性 |
3.5.2 部门议事制度设计 |
3.6 三项措施统计上报,具体处理方案和意见 |
3.6.1 封禁治理与封山育林 |
3.6.2 人工种草 |
3.6.3 保土耕作 |
3.7 补齐综合规划短板,使水土保持有据可依 |
(6)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典型小流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小流域治理概况 |
1.3.2 国内小流域治理概况 |
1.3.3 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治理问题分析 |
2.1 流域基本概况 |
2.1.1 小流域划分过程 |
2.1.2 小流域划分结果 |
2.1.3 小流域水系现状 |
2.1.4 小流域自然现状 |
2.2 分析主要问题 |
2.2.1 土地利用问题 |
2.2.2 水土流失问题 |
2.2.3 污水处理问题 |
2.2.4 垃圾处理问题 |
2.2.5 点源污染问题 |
2.2.6 面源污染问题 |
2.2.7 社会经济不均衡问题 |
2.3 小结 |
第3章 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功能区聚类分析 |
3.1 划分原则及分区指标 |
3.1.1 分区原则 |
3.1.2 分区指标 |
3.2 分区方法 |
3.3 分区结果 |
第4章 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
4.1 流域规划目标 |
4.2 生态修复区建设 |
4.3 生态治理区建设 |
4.3.1 经济林建设 |
4.3.2 水土保持林措施 |
4.3.3 强风化岩坡面治理 |
4.3.4 节水灌溉措施 |
4.3.5 生活垃圾处理 |
4.3.6 污水收集处理 |
4.3.7 村庄美化措施 |
4.3.8 农厕改造措施 |
4.3.9 农路建设措施 |
4.4 生态保护区建设 |
4.4.1 生态护岸措施 |
4.4.2 河道清淤措施 |
4.4.3 湿地 |
4.5 流域规划措施总体布局 |
4.6 效益预测 |
4.6.1 经济效益预测 |
4.6.2 社会效益预测 |
4.6.3 生态效益预测 |
4.6.4 保土蓄水效益预测 |
4.7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青海省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方法 |
1.2 数据来源 |
2 各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布局 |
3 结语 |
(8)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与进展 |
1.3.1 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概念、理论 |
1.3.2 矿区生态修复立法进展 |
1.3.3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
1.3.4 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与进展 |
1.3.5 矿区生态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植被 |
2.2 矿区内各矿山生产开采情况 |
2.2.1 新星煤矿 |
2.2.2 恒实煤矿 |
2.2.3 高岭土矿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4 新星矿区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分析 |
4.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壤适宜性分析 |
4.2 地形地貌现状及影响分析 |
4.2.1 新星矿区海拔分析 |
4.2.2 矿区坡度、坡向分析 |
4.2.3 采矿区(包含内排土场) |
4.2.4 外排土场 |
4.2.5 工业场地 |
4.2.6 矿区道路 |
4.3 矿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 |
4.3.1 现状水资源分布情况 |
4.3.2 现状水资源利用情况 |
4.4 矿区植被现状影响及分析 |
4.5 矿区水土流失分析 |
4.5.1 水土流失调查情况 |
4.5.2 防治现状及治理经验 |
4.6 矿区开采对空气污染现状影响 |
4.7 小结 |
5 矿区分区建设与布局研究 |
5.1 规划建设功能区划分 |
5.1.1 分区原则和标准 |
5.1.2 分区依据 |
5.1.3 规划建设功能分区结果 |
5.2 规划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 |
5.2.1 规划建设目标 |
5.2.2 总体布局 |
6 规划建设各功能区措施研究与设计 |
6.1 生态修复治理区 |
6.1.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
6.1.2 措施设计 |
6.2 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 |
6.2.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
6.2.2 措施设计 |
6.3 生态修复保护区 |
6.3.1 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
6.3.2 措施设计 |
7 新星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7.1 投资估算 |
7.2 效益分析 |
8 实施保证措施 |
8.1 政策保障措施 |
8.2 组织保障措施 |
8.3 资金保障措施 |
8.4 技术保障措施 |
9 研究结论与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9)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1.1 水土保持概念 |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
4.2.1 治理规划原则 |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
4.3.1 理念及目标 |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4.3.4 管理运行 |
4.3.5 绩效考核制度 |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
4.4.3 生态自然修复 |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基本情况 |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
5.4.3 主要技术措施 |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
5.4.5 分析与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附录2 |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以福建和陕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修复有关概念 |
1.2.1.1 生态修复的由来 |
1.2.1.2 生态恢复的界定 |
1.2.1.3 生态恢复及其相关定义 |
1.2.2 国外生态修复研究概况 |
1.2.3 国内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1.2.3.1 生态恢复的有关研究 |
1.2.3.2 国内有关生态修复研讨会 |
1.3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
1.3.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研究 |
1.3.1.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分析 |
1.3.1.2 生态修复适宜区域研究 |
1.3.1.3 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
1.3.1.4 生态修复效益研究 |
1.3.2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福建省概况 |
2.1.1.1 地理地貌 |
2.1.1.2 气候水文 |
2.1.1.3 土壤植被 |
2.1.1.4 水土流失情况 |
2.1.2 陕西省概况 |
2.1.2.1 地理地貌 |
2.1.2.2 气候水文 |
2.1.2.3 土壤植被 |
2.1.2.4 水土流失情况 |
2.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4 数据来源 |
2.5 野外考察 |
第三章 福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 |
3.1 福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研究 |
3.1.1 福建地理分区 |
3.1.2 福建适宜于生态修复的土地类型 |
3.1.3 福建地形坡度 |
3.1.4 福建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象的确定 |
3.1.5 综合条件下适宜生态修复的区域 |
3.1.5.1 福建水土流失状况 |
3.1.5.2 福建人口分布状况 |
3.1.5.3 福建多年平均降雨量 |
3.1.5.4 综合条件下适宜生态修复区范围 |
3.1.6 生态修复适宜区域范围的确定 |
3.1.7 福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措施布局 |
3.2 福建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的关系研究 |
3.2.1 福建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的面积比例关系 |
3.2.2 福建植被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的土壤质量效益研究 |
3.2.2.1 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
3.2.2.2 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全N的变化特征 |
3.2.2.3 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
3.2.2.4 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 |
4.1 陕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研究 |
4.1.1 地理分区 |
4.1.2 陕西适宜于生态修复的土地类型 |
4.1.3 地形坡度 |
4.1.4 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象的确定 |
4.1.5 综合条件下适宜生态修复的区域 |
4.1.5.1 水土流失状况 |
4.1.5.2 人口分布状况 |
4.1.5.3 多年平均降雨量 |
4.1.5.4 综合条件下适宜生态修复区范围 |
4.1.6 生态修复适宜区域范围的确定 |
4.1.7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措施布局 |
4.2 陕西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的关系研究 |
4.2.1 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的面积比例关系 |
4.2.2 植被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的土壤质量效益研究 |
4.2.2.1 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
4.2.2.2 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全N的变化特征 |
4.2.2.3 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
4.2.2.4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
5.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范围的区域差异 |
5.1.1 影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范围的地域差异 |
5.1.1.1 土地类型的区域差异 |
5.1.1.2 地形坡度的区域差异 |
5.1.1.3 水土流失强度区域差异 |
5.1.1.4 人口密度区域差异 |
5.1.1.5 年降雨量区域差异 |
5.1.2 区域差异分析 |
5.2 人工治理与自然封禁治理面积的比例关系差异 |
5.3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差异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新意之处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四、实施封禁治理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实现水土保持率目标值途径探讨[J]. 王安娜,张军政,吴冠宇,杨军严,张发民,白二磊. 中国水土保持, 2021(07)
- [2]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D]. 焦义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D]. 陈总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以祁阳县容驷小流域为例[D]. 张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年度水土保持统计调查研究[J]. 吉星宇.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0(04)
- [6]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典型小流域治理研究[D]. 温燕华.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7]青海省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体系研究[J]. 孙维营,张攀,王靖涵.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08)
- [8]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D]. 郭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9]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以福建和陕西为例[D]. 聂斌斌.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