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颅脑外伤后脑梗塞九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东,王志强,张垒,王宁,姜晓东,李延辉[1](2015)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进行头颅CT、MRI扫描检查及临床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痊愈27例,轻残6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患儿通过早期诊断、积极药物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张世强[2](2015)在《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6例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全部为颅脑损伤所致脑梗死,出现单、双侧梗死灶,及一侧或双侧肢体的偏瘫,少部分伴有失语、中枢性面瘫等体征。除1例入院后2d出现大面积脑梗后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患儿如果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极差。如仅为局限性脑梗死灶并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尽早诊断,经药物及康复锻炼、高压氧治疗后,恢复效果良好。
张世强,赵景伟,李文臣,陈勃,王光明,何川,付双林,王海峰[3](2014)在《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6例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全部为颅脑损伤所致脑梗死,出现单、双侧梗死灶,及一侧或双侧肢体的偏瘫,少部分伴有失语、中枢性面瘫等体征。除1例入院后2 d出现大面积脑梗后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患儿如果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极差。如仅为局限性脑梗死灶并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尽早诊断,经药物及康复锻炼、高压氧治疗后,恢复效果良好。
郝少才,夏鹤春,邹有瑞,牛占锋,孙胜玉,张庆华[4](2014)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目的对小儿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应用颅脑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均采用药物及高压氧保守治疗。结果 30例均经颅脑CT及MRI明确诊断外伤性颅脑梗死,早期给予脱水、神经营养及活血化瘀药物,结合早期高压氧治疗及早期康复锻炼,所有患儿均完全治愈出院,随访1年内无复发。结论早期行颅脑CT及MRI检查,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有明确而重要的价值;早期经药物治疗并结合高压氧治疗和早期康复锻炼,治疗效果满意,恢复良好。
李鹏强,邱会斌,周艳宏[5](2014)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59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恢复良好51例(86.4%),中残5例(8.5%),重残3例(5.1%),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血供特点、小儿自身特点、微循环障碍是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特点:(1)头外伤较轻,多无意识障碍;(2)神经功能缺失征明显,以运动型功能障碍为主;(3)头颅CT和(或)MRI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为解痉、小剂量脱水、早期高压氧治疗和肢体功能锻炼。对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及早明确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梁勇基[6](2013)在《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儿童发生脑缺血性疾病的病因与成人迥异,其中外伤是重要因素。由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及基底核区血管分布的特点导致其临床表现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受伤后可迅速出现梗死症状、外伤多较轻微,多为仰面、枕骨摔伤、意识障碍不明显、多发生在基底核区以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灶为主而大面积梗死较少等特点。其诊断以外伤史,除外脑挫伤等因素后,结合CT/MRI即可确诊。治疗多采用扩容、解除血管痉挛、神经营养剂、小剂量脱水、抗凝等保守治疗,整体预后较良好。
马德有[7](2011)在《20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病例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75岁,平均36.2岁。<12岁9例,12~60岁6例,>60岁5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12例,9~12分4例,3~8分4例。方法:回顾性分析这20例外伤性脑梗塞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患者脑梗塞的不同程度而采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患者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标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判断预后:完全恢复10例(50.0%),良好5例(25.0%),中残3例(15.0%),重残2例(10.0%),无死亡病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及时采用预防保护措施、早期诊断及选用恰当的治疗方法可降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致残率,致死率,显着改善其预后。
张广军[8](2006)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达鑫[9](2006)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6年4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住院的颅脑外伤病人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均运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即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运用川芎嗪注射液、中药汤剂、通腑泻热合剂灌肠及针灸治疗,并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通过观察比较两组的脑梗塞发生率、格拉斯哥(GCS)计分、临床疗效的差异,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优势。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有外伤性脑梗塞发生,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同一时间段脑梗塞发生率相比较,治疗后3天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7~14天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GCS计分均有明显提高,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GCS计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GCS计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 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分别为43.33%、9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颅脑损伤患者,能明显减少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对颅脑外伤性脑梗塞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外伤性脑梗塞是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故本治疗方案能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对发生外伤性脑梗塞的患者,能显着提高患者的GCS计分,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因此对颅脑外伤性脑梗塞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方面较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
陆永明,陈振湖[10](2003)在《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09至2003-0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塞28例。使用GE Hispeed FX/i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200MA,时间为1.0s,窗宽90,窗位40,骨窗1000/400。其中1例行增强检查。 结果 28例外伤性脑梗塞,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4例首次CT检查阴性,24-72hCT复查证实;1例首次CT检查即表现为脑梗塞。其中儿童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者8例(约占28.6%)。 结论 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塞可作出准确诊断和估计病变程度。
二、小儿颅脑外伤后脑梗塞九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颅脑外伤后脑梗塞九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发病机理: |
3.2 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 |
3.3 治疗及预后: |
(2)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 |
2.2 成人外伤后脑梗死 |
2.3 老年人外伤性脑梗死 |
2.4 术后脑梗死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 |
3.2 治疗方法 |
3.3 统计学 |
第4章 结果 |
4.1 临床数据 |
4.2 临床表现 |
4.3 影像学表现 |
4.4 统计分析 |
4.5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发病率比较 |
5.2 发病机制 |
5.3 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比较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数据 |
2.2 临床表现 |
2.3 影像学表现 |
2.4 统计分析 |
2.5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4)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颅脑CT及MRI: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5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20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致伤原因 |
2.3 佑床表现 |
2.4 CT检查 |
2.5 脑梗塞部位及梗塞范围 |
2.6 治疗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发生率 |
4.2 发生时间 |
4.3 影像特点 |
4.4 备床特点 |
4.5 白床诊断 |
4.6 病理生理 |
4.7 发病机理 |
4.8 备床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儿外伤性脑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发生脑梗死的部位及时间 |
1.1 小儿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
1.2 小儿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 |
2 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 |
3 诊断 |
4 治疗 |
4.1 血液稀释疗法 |
4.2 减少氧自由基及钙的损伤 |
4.3 高压氧治疗 |
4.4 其他治疗 |
5 预后 |
(9)中西医结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上篇:文献资料 |
一、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
二、外伤性脑梗塞的辅助检查 |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
1、诊断标准 |
2、鉴别诊断 |
四、治疗 |
1、手术治疗 |
2、内科治疗 |
五、预后与展望 |
下篇:临床观察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一、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
二、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特点 |
三、临床表现及CT诊断 |
四、小儿颅脑外伤后脑梗塞九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 刘亚东,王志强,张垒,王宁,姜晓东,李延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1)
- [2]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张世强. 吉林大学, 2015(08)
- [3]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J]. 张世强,赵景伟,李文臣,陈勃,王光明,何川,付双林,王海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12)
- [4]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 郝少才,夏鹤春,邹有瑞,牛占锋,孙胜玉,张庆华. 宁夏医学杂志, 2014(08)
- [5]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59例临床分析[J]. 李鹏强,邱会斌,周艳宏.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3)
- [6]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梁勇基.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07)
- [7]20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D]. 马德有. 郑州大学, 2011(04)
- [8]小儿外伤性脑梗死[J]. 张广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06)
- [9]中西医结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 陈达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10]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J]. 陆永明,陈振湖. 上海医学影像, 2003(04)
标签:脑梗塞论文; 颅脑损伤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预后论文; ct扫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