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集约化猪场疫病的主要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程[1](2021)在《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高质量畜牧业是新时代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肉蛋奶需求的战略性产业,更是保障农牧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产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业要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生猪产业作为中国畜牧业中第一大产业,一直受到政府及业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202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实现效率提升、环境友好、生产稳定的高质量发展。国外实践已经证明,散户的持续退出,及由此带来的生猪养殖规模化率的上升是推动生猪养殖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但这一过程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实现路径却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什么样的规模化路径符合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答,首先需要厘清养殖规模对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一手数据资料,实证分析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的具体影响,进而从规模化视角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于促进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依托8个典型省份16个县市238个养殖场(户)的一手实地调研数据资料,并辅之以宏观统计数据资料,针对影响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生猪饲养、粪污治理以及疫情应对,充分考虑规模变化所导致的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变动以及养殖场(户)心理特征的变化,构建相关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OLS模型以及PSTR模型定量分析了养殖规模对于“降低饲养成本”、“治理环境污染”、“稳定生猪生产”这三个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的影响。并将上述分析结果纳入到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剩余模型中,通过测度和比较当前过度追求单体大规模的规模化路径与设定的重点发展中规模养殖场(户)等不同路径情景下的经济福利变动情况,尝试性地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路径进行优化。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环境约束及疫情冲击制约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基于Agri-benchmark的世界国代表性家生猪养殖典型场(户)基础数据,2017年中国生猪生产成本约为德国、西班牙等代表性国家的1.68倍,存在明显劣势。从全国8省调研数据来看,一方面,生猪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较为尖锐,2018年前后环保政策的趋紧使各地生猪存栏下降了5%~20%;另一方面,疫情冲击所致生猪生产的剧烈波动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影响,45.37%的受访对象在2018、2019年间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影响,其中约4/5的受访对象采取了恐慌抛售行为。(2)养殖规模的扩大通过直接、间接途径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但存在最优效率区间。回归结果显示,养殖规模扩大对于降低生猪饲养成本的边际效应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当养殖规模为1571头时边际效应达到最大,即由小规模向中规模的扩张,是降低生猪饲养成本的最优效率区间。间接途径主要包括提升饲养技术水平、改善生猪饲养环境以及降低饲料采购价格三个方面,其中改善生猪饲养环境存在单体规模门槛,所以,改善饲养环境以降低饲养成本这条途径,必须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3)受周边可用土地数量限制,养殖规模的扩大将增加粪污污染治理难度,加剧污染风险。养殖规模的扩大将加剧粪污处理面临的现实约束,放大负外部性,加剧环境污染,特大规模养殖场(户)粪污污染所致环境成本约为小规模养殖场(户)的10倍。同时,规模扩大还将导致规模不经济,并削弱范围经济,造成粪污处理成本上升,特大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成本约为小规模养殖场(户)的2倍。上述影响最终将致使粪污处理效率下降,加大污染治理难度。回归结果显示,养殖规模每扩大1%,粪污处理效率将下降0.09%。(4)养殖规模扩大将驱使受疫情影响的养殖场(户)以更大幅度调减生猪存栏量。尽管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场(户)疫病防控条件会得到改善,但受急于降低生产风险的心理因素影响,其在面对疫情冲击时,会以更大幅度调减存栏。回归结果显示,当养殖规模小于4952头时,受疫情影响养殖场(户)将主动调减44.52%的存栏;当养殖规模大于4952头时,存栏调减幅度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增大,最终将驱使存栏下降75.09%。(5)重点发展中规模养殖场(户)的规模化路径可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特大规模养殖场的扩张是当前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这能够带来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提升。但在综合考虑生猪粪污污染及疫情冲击所致经济福利损失的情况下,扩大中规模养殖场(户)的比重,才能在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引导中小养殖场(户)适度扩大规模,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二是引导生猪养殖规模有序扩张,降低粪污污染风险;三是针对不同规模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夯实生猪养殖疫情应对能力;四是重点扶持中规模养殖场(户),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
刘崇芳[2](2020)在《猪场疫病综合防治措施》文中提出猪疫病的发生不仅污染生猪养殖环境,而且还会导致生猪存栏数量下降,引起生猪产品市场供需不平衡,最终引发猪肉价格上涨。做好猪场疫病的综合防控是维持生猪养猪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稳定平衡猪肉市场供需和稳定猪肉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分析目前我国猪场疫病防治中常见问题,从制度、基础设施、技术、宣传、防疫管理5个方面探讨了猪场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张慧瑛[3](2020)在《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文中指出猪场生物安全是指在通过实施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控制有害病原或其他生物质的扩散,防止其对生猪的危害。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实现规模养殖场健康养殖和养殖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本研究通过对宁德市蕉城区凰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场的调研,了解到该场自2013年投产以来生产效益低下,一方面受市场价格冲击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其生产能力低下。据统计,该猪场母猪配种受胎率82.3%,年产胎次2.05胎,每头母猪产健仔数10.8头,僵胎比率7.23%,仔猪发病率24.3%,仔猪死亡率12.8%,保育猪发病率18.4%,保育猪死亡率8.7%,每头母猪每年出栏大猪数16.56头。本研究以猪场生物安全为切入点,分析该场疫病防控中存在的场区布局不合理、技术力量不足、环境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效果、生物安全管理不善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生物安全具体措施。1.从该场规划布局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技术力量的补充、严格有效的猪场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一步一步完善了该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经改造升级后,猪场内布局更加的规范合理,猪舍建造更科学实用,用具设施更齐全,生猪买卖更加规范,消毒管理更加严格,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生产指标得到了提升。2.在完善该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采用进口猪伪狂犬g E基因缺失苗对猪群进行免疫,利用ELISA检测方法,对检测g E抗体阳性猪只进行淘汰,开展该养殖场猪伪狂犬病(PR)的净化。3.成效。通过开展生物安全措施和猪伪狂犬病净化后,该场母猪配种受胎率提高4.9%,年产胎次增加0.16胎,每头母猪产健仔数增加2.31头,僵胎比率减少3.53%,仔猪发病率减少12.2%,仔猪死亡率减少7.6%,保育猪发病率减少5.2%,保育猪死亡率减少5.56%,每头母猪每年出栏大猪数增加3.56头,净化PR后每头猪用药费用减少9元。此外,该场又重新获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种畜禽生产许可证》,获得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补助资金30万元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补助资金19.95万元。2018年至2020年3月生猪出栏约6000头,产生的经济效益1800万元。该猪场运用了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有效规范了猪场生产管理制度和完善了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可为其他猪场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邸培赛[4](2019)在《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大国,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猪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17年我国猪肉消费占到了世界猪肉消费的49.6%。养猪业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还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河北省是我国的养猪大省,2017年河北省生猪存栏量在全国排名第六位。近十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性政府一系列关于生猪养殖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河北省养猪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现代化、设施化、生态化模式不断推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随着生猪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日益显现,饲料生产与生猪喂养过程中,相关部门监管不严,造成疫病在局部流行、粪污处理不彻底、环境承载量过大等现象。养殖户作为生猪养殖业的主体,其行为与实现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养殖户对生猪废弃物的处理不当,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加剧了生猪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基于此现状,本文对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的生态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出影响养殖户生态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能为规范养殖户养殖行为,实现生猪生态化养殖提供参考。本文以河北省生猪养殖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对河北省生猪养殖业基本现状做了总结,重点介绍了河北省生猪养殖废弃物的污染情况与资源化利用情况,以此来发现河北省生猪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调查所得数据,深入对养殖户的养殖行为进行探究,从生猪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进行行为分析,了解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现状;再次,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养殖户个体特征、社会环境特征、养殖户生态认知特征以及养殖户生产特征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养殖户不重视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2)养殖户对生态养殖的认识度不够。(3)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有待加强。(4)种养空间规模不匹配,粪肥还田难。(5)政策倾斜规模化养殖场,缺乏有效监管。进而从养殖户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促进养殖户进行生态养殖的对策建议:养殖户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建设更加生态的场内基础设施,加强对疫病的预防;种养结合,推广生态养殖模式;落实强硬的防污措施;鼓励废弃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调政策实用性;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终端产品的经济效益。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养殖户生猪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的行为进行分析,将粪污处理不彻底、环境承载量过大、疫病在局部流行等问题从根源上得到控制,为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提供新思路。(2)通过实地调研,对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的生态行为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性检验,找出影响养殖户生态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对生猪养殖业高效、生态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刘霞[5](2019)在《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文中指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奥耶斯基病(Aujeszky’s,AD),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多种动物共患、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等。猪是PRV唯一的储存宿主,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是会长期带毒并排毒,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妊娠母猪感染主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等;仔猪感染症状最为严重,常出现发热、呕吐以及明显的神经症状等现象,发病猪呈急性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猪伪狂犬病疫情,不同的养猪场采取的防控策略不同,防控效果差异也较大,但免疫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配合检测淘汰法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贵州对该病流行病学的相关报道较为匮乏,本研究通过对贵州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在规模猪场中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情况以及分布特点,掌握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完善生物安全、优化免疫程序,研究防制技术模式,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全省净化提供依据,并得以推广。首先,为全面了解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gE-ELISA方法对全省155个规模化猪场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猪场阳性率为75.48%,总样品阳性率为22.38%,其中种猪场场点阳性率64.29%,样品阳性率30.81%;免疫猪场场点阳性率61.9%,样品阳性率36.30%。另外,我们对来自26个免疫猪场的1061份样品同时进行gE-ELISA和gB-ELISA检测,猪场场点阳性率分别为46.15%和100%,样品阳性率分别为5.75%和60.79%;对来自屠宰场的179份扁桃体进行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0.56%。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隐性带毒情况较为严重,确实存在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免疫猪场均能检测到gB免疫抗体,但个体免疫抗体阳性率不高,一方面可能是隐性带毒影响免疫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病毒株发生变异,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其次,本研究对贵州地区猪伪狂犬抗体的消长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期通过跟踪监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探讨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为贵州地区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母猪受野毒感染后,仔猪体内的高母源抗体水平会大大降低仔猪的主动免疫效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母源gE和gB抗体均为阴性背景下,初生仔猪活疫苗滴鼻免疫后,15日龄时对仔猪进行基因缺失疫苗注射免疫,45日龄再用基因缺失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首次注射免疫后15天检测到有效保护免疫抗体且逐渐升高,45日龄加强免疫后1个月免疫抗体水平达到顶峰,此后逐渐下降,持续到120日龄仍达到70%有效保护率,适合商品育肥猪免疫程序,免疫有效保护抗体可以持续整个育肥期直至出栏;在母源抗体为gE阴性背景下,产前40天免疫母猪,产后对新生仔猪进行活疫苗滴鼻免疫,母源抗体持续到45日龄时,保护率下降到70%,50日龄首次活疫苗注射免疫后,70日龄免疫抗体持续升高,80日龄用基因缺失疫苗加强注射免疫1次,120日龄免疫抗体达到顶峰,150日龄开始下降,持续到185日龄免疫抗体保护率下降到50%,适合种猪或后备母猪。结论,本研究摸清了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规律,同时通过对不同猪群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为本地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订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对本地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为贵州省乃至全国范围内PR的净化以及根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定发[6](2017)在《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以多个供港猪场为对象,通过前期研究,在已有单项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以“调查与资料查阅-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工程示范—技术推广”为主线,系统地对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论文通过对国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开展各种调查和实地调研,摸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类型、数量、出栏情况、清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等,总结供港澳活猪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绩及其问题。本课题按“传统养猪模式”和“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对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归类,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以找出两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差异,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在猪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进了深入研究,针对规模化养猪废水氮磷含量高、固液混杂、有机质高、碳氮比失调等特点,以已有的单项新成果、新技术为基础,以技术突破-工艺组合—参数优化—工程应用为主线,重点突破催化剂负载、淀粉基絮凝剂强化絮凝等缺口技术,并将突破成果与设备进行试验组合、筛选设计等环节的联合攻关,使之配套;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性试验并完善工艺参数,形成规模化养猪废水处理回用的能源生态型成套技术。开展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发酵后的沼液用作有机肥,通过补充相关营养元素后泵提升到生态园高处的沼液暂存池,然后通过喷滴灌系统进入茶园或其它作物种植区。连续12个月,每月取同一区域内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样品,检测其中的总氮、总磷和钾的含量以及pH值,评价有机肥对土壤元素平衡的作用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通过生态园区内规模猪场的场址选择、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采用垂直通风模式进行舍内环境自动控制,制定饲料配方、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降低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通过采用密闭管道输送有机营养液体肥料并采用微喷灌方式精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有机营养液体肥料的浪费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分作物设计配方补充微量元素,避免使用作物不需要的元素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通过上述技术集成,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动现代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实行“养猪-沼气-养鱼-种茶-种果蔬-种名贵林木”的立体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养猪为主,利用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配套养鱼、制茶、果蔬生产和名贵木材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论文还对推广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规模化生态猪场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生猪的质量安全控制,提升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达到引领养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或创新:1、国内供港猪场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的许多不足,必须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本论文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2、供港猪场一定要走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之路,“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态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本论文通过实验利用氢氧化钠对淀粉中的多羟基进行苛化改性,制得淀粉基复合絮凝剂,这在技术有一定创新。4、本论文通过实验制备得到集污染物吸附与催化消毒功能于一体的催化剂,该催化剂不含氯,不会产生有机氯化物等致癌物,这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5、构建了以厌氧发酵为核心的资源化利用工艺,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和能量生态链。6、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7、示范工程的建设是通过猪场科学选择和合理布局、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测土配方等相关技术,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
于国安[7](2017)在《年出栏十万头商品肉猪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养猪生产大国,养猪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养猪生产水平仍然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中小养殖场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为了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各地均出台了相关的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等政策,使我国养猪业正在从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模式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养殖模式转变,其中,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技术的提高,饲料与营养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工艺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疫病诊断和综合防控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智能化的设施设备的利用,为加速这一发展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广东某集团公司为了提升集团养猪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拟计划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建设一个年出栏10万头商品肉猪的大型养殖基地,以加快集团内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健康养殖模式,做到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最终达到“工艺先进、管理高效、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的建设目标。本设计方案即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为大型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参考。项目按畜牧场建设规划选址要求进行现场调查,最终选址于肇庆市怀集县中洲镇冷坑村,场址处于怀集县西北方向,距离怀集市区35公里,距离二广高速5公里,以丘陵为主,西北高东南低,总占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用于基地建设用地1800亩,鱼塘湿地500亩,经济果林2700亩。基地内水源充足,已有深水机井25眼,单眼最大出水量约300L/d。项目水电路方便通电便利,达到规划要求。养殖基地设计规模为年出栏三元杂瘦肉型商品肉猪10万头,存栏母猪5000头,公猪100头。按照种养结合、环境友好、分段饲养、健康安全等现代养殖理念进行设计,具体方案和经济效益测算如下:(1)在工艺流程与规划布局方面:按照两点式的工艺流程把生产区分为种猪区和保育育肥区。根据地形和主导风向把生产区、生产辅助区和生活区布局在互不干扰的区域。(2)在养殖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方面:选择全进全出、雨污分离等工艺系统,选择横向通风与垂直通风相结合的环控系统,选择V型挂粪、液泡粪等粪污处理系统。全基地利用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生产运转。并选择如格式塔智能喂料器、产房母猪降温版、比例加药器、中央智能热水冲洗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配套。(3)在工艺参数与栏舍设计方面:按照确定的饲养规模、合理的生产效率计算出合理的存栏量,确保满足生产的栏位需求而不空置栏舍。结合实际,精确设计各阶段猪舍建造的参数,满足不同阶段的生猪生产需要。(4)在品种选择和技术方案方面: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身体高长胴体瘦肉率高的新美系品种,提高出栏猪的猪肉品种;严格按照科学的喂养程序和疫苗程序,降低疾病的发生,确保猪群在健康的环境下生长。(5)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257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用6269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11149万元、其它费用1846万元,生物性资产及流动资金投资6500万元。满负荷生产经营后,年产绿色健康商品猪12.1万头,年均销售收入19965万,项目税后内部收益为3993万,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5.5%年,投资回报稳定。总之,本研究项目不对环保造成压力,能够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壮大、对广东省和肇庆市特色农业经济启动与腾飞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马墉,陆作领[8](2016)在《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养猪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猪场疫病的频发,养殖业的疫病风险越来越大,科学地制定猪场综合防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大控制猪疫病的原则入手,通过规模化养猪场在控制病原侵入、传播的基础上,加强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优化及监测、养猪生产各阶段精细化饲养管理及关键阶段、关键时期的药物保健,提高猪特异、非特异性免疫力,清除或降低猪体内病原菌数量,从而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减少猪的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规模猪场疫病的综合性防控。
王建[9](2011)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文中指出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cosis)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 equi ssp. zooepidemicus)、马链球菌类马亚种(S. equi ssp. equisimilis)、猪链球菌(S. suis)、类猪链球菌(S. porcinus)、停乳链球菌类马亚种(S. dysgalactiae ssp. equisimilis)等链球菌引致猪疫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其中以败血症的危害最大,在某些特定诱因作用下,发病猪群的死亡率可以达到80%。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病最主要的病原,该茵可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人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亦可感染该菌。近年来猪链球茵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感染,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1998~2010年13年临床病例的回顾调查及猪场的采样监测,了解猪链球菌在畜间、空间分布的情况、以及茵株毒力和耐药性的变异情况、为防控本病提供依据。通过对1998~2010年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周边地区的猪链球菌病病例回顾调查和菌株收集,并于2009~2010年发放并回收《猪链球菌病调查表》,开展血清学、病原学监测等手段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猪群链球菌病征复杂多样,败血症型和关节炎型最多,分别占30.13%和26.99%,其次为脑膜脑炎型和心内膜炎型分别占22.8%和14.64%,脑膜脑炎型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多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茵等形成多重感染,对宿主造成更大的危害。实验证实,猪链球菌是目前临床病例的优势菌株(47.78%),其中猪链球菌2型有109株,占21.08%,其他分离到猪链球菌还包括1、3、4、5、7、8、9、l0、11、13、15、16、25、28等血清型。C群链球菌仍占有一定比例(16.05%),其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eZ)有48株,占9.28%。另外排除猪链球菌交叉反应后D群有41株(7.93%)、B群有15株(2.9%)、A群1株(0.19%),值得注意的是有159株(30.75%)不属于A~D、F和G群,也不是猪链球菌。说明猪链球菌2型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已经成为主要的致病菌。健康猪群猪链球菌带茵率为8.55%,分离到2、3、4、5、9、10、11、13、15、16、19、21、22、25、26、29等血清型猪链球菌,其中15型最多(13.24%),其次为2型(10.5%)、29型(6.85%)、26型(5.48%)、3型(5.48%),另外从3家猪场的猪舍空气样本中检出24株猪链球菌,分离率为1.45%,其中3型4株,15型1株,29型2株,17株未鉴定血清型。采用7种毒力因子两组多重PCR方法,检测63株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及26株健康猪群分离株,结果发现,高毒力基因型mrp+epf+sly+gdh+gapdh+orf2+fbps+的菌株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2型分离菌株中占主导地位(68.75%),健康猪携带菌株也具有临床菌株相似的毒力因子(60.86%)。106株猪源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对林可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药物高度耐药,对磺胺类药物产生40%左右的耐药性;以往临床首选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也分别有34.9%和11.3%的菌株产生了耐药性。为控制猪场链球菌感染的风险,降低猪链球菌发病率。对猪链球菌感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引入HACCP理念,绘制了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流程图,识别出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关键控制点(CCP-like):隐性带菌猪、混群饲养、精液、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疫苗免疫、药物预防。针对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为猪链球菌的防控提供技术思路。为能控制猪场链球茵感染的风险,根据识别出的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制定了一套适用于上海地区猪场的猪链球菌综合防控措施。控制重点为隐性带菌及病死猪、猪链球菌疫苗免疫结合药物防治、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的控制等。控制措施在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崇明县年出栏为1万头以上的4个猪场以及2个农户示范应用,并定期进行监测和验证。结果表明,示范猪场猪链球菌隐性带茵猪的的比例由实施前的9.12%(31头)下降至6.47%(22头),下降了2-3%,猪链球菌2型带菌率由实施前的1.47%(5头),下降至0.29%(1头),效果均显着(p<0.05),但该措施的实施对猪场管理、设施等要求较高,需在良好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实施,否则效果并不明显,如管理不到位的示范猪场四。
唐亚东,杜宗亮[10](2011)在《当前养猪生产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传统的养猪大国,养猪行业历史悠久。从野生猪的捕猎驯化到人工圈栏养殖,从千家万户的分散式饲养,到集约化、规模化的养猪生产,养猪业一直是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性的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及其相关学科快速发展,为养猪
二、控制集约化猪场疫病的主要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集约化猪场疫病的主要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生猪饲养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关于畜禽粪污环境污染及治理行为的研究 |
1.2.4 关于畜禽疫病冲击及防控的研究 |
1.2.5 关于生猪养殖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
1.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
2.1.2 生猪养殖规模划分标准 |
2.1.3 生猪饲养成本 |
2.1.4 生猪养殖粪污环境污染 |
2.1.5 突发疫情应对决策 |
2.1.6 路径优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范围经济理论 |
2.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2.4 外部性理论 |
2.2.5 风险条件下的生产者决策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2.3.1 养殖规模对生产成本影响的分析框架 |
2.3.2 风险条件下的生产者决策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
3.1 国外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
3.1.1 近年全球生猪生产形势 |
3.1.2 代表性国家生猪养殖业发展特征 |
3.2 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
3.2.1 不同时期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脉络(1978 年以来) |
3.2.2 基于宏观数据的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3 基于微观调研的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殖规模对生猪饲养成本的影响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生猪饲养成本及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4.2.1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生猪饲养成本比较分析 |
4.2.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生猪饲养成本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4.3 养殖规模对生猪饲养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3.2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4.3.3 实证分析 |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殖规模对生猪粪污污染治理的影响分析 |
5.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情况对比分析 |
5.2.1 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方式比较 |
5.2.2 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粪污处理强度比较 |
5.2.3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成本比较 |
5.2.4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效率比较 |
5.3 养殖规模对生猪粪污污染治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 |
5.3.2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5.3.3 实证分析 |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养殖规模对突发疫情应对决策的影响分析 |
6.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6.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疫情应对情况比较 |
6.2.1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条件比较 |
6.2.2 不同规模养殖场(户)的突发疫情应对决策比较 |
6.3 养殖规模对突发疫情应对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6.3.2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6.3.3 实证分析 |
6.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6.4.1 讨论 |
6.4.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规模视角的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分析 |
7.1 研究方法 |
7.1.1 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剩余模型 |
7.1.2 弹性估计 |
7.2 参数设定及情景设置 |
7.2.1 参数设定 |
7.2.2 情景设置 |
7.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7.3.1 弹性测算 |
7.3.2 经济福利测算 |
7.4 讨论与本章小结 |
7.4.1 讨论 |
7.4.2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环境约束及疫情冲击制约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
8.1.2 养殖规模扩大有利于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但存在最优效率区间 |
8.1.3 养殖规模扩大将增加粪污污染治理难度,加剧环境污染风险 |
8.1.4 养殖规模越大受疫情冲击影响而主动调减生猪存栏的幅度越大 |
8.1.5 重点发展中规模养殖场(户)的规模化路径可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 |
8.2 对策建议 |
8.2.1 引导中小养殖场(户)适度扩大规模,降低生猪饲养成本 |
8.2.2 引导生猪养殖规模有序扩张,降低粪污污染风险 |
8.2.3 针对不同规模出台差异化的支持政策,提升疫情应对能力 |
8.2.4 重点扶持中规模养殖场(户),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 |
8.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8.3.1 研究不足 |
8.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生猪生产能力、生产管理及生产形势调研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猪场疫病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常见问题 |
1.1 猪场卫生防疫制度不完善 |
1.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1.3 防治技术参差不齐 |
1.4 防治重视度不足 |
1.5 防疫管理不严格 |
2 综合防治措施 |
2.1 建立并完善猪场综合防疫制度 |
2.2 完善猪场疫病防控基础设施 |
2.3 提升疫病防治技术 |
2.4 重视猪场疫病防治宣传 |
2.5 发挥基层兽医站和防疫部门的作用 |
3 结束语 |
(3)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养殖生产生物安全现状 |
1 猪场生物安全概述 |
1.1 猪场生物安全概念 |
1.2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
2 国内养殖生产中生物安全现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蕉城区生猪生产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式 |
1.2 调查时间 |
1.3 调查范围 |
1.4 调查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猪生产情况 |
2.2 问卷调查情况 |
2.3 养殖生物安全现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安全措施在凰洋猪场的实施 |
1 凰洋猪场基本情况 |
2 该场生物安全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2.1 场区布局不合理 |
2.2 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
2.3 环境卫生条件差 |
2.4 设施设备简陋 |
2.5 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效果差 |
2.6 生物安全管理不善 |
3 生物安全具体措施 |
3.1 规划布局的调整 |
3.2 基础设施改造 |
3.3 软件改造 |
3.4 生物安全措施升级 |
4 取得的成效 |
4.1 猪场布局规范合理 |
4.2 猪舍建造更科学实用 |
4.3 猪场用具设施更齐全 |
4.4 生猪买卖更加规范 |
4.5 消毒管理更加严格 |
4.6 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
4.7 生产指标得到提升 |
5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后蕉城区养猪业生物安全现状 |
6 讨论 |
第四章 凰洋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及成效 |
1 材料 |
1.1 试验场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伪狂犬病净化的技术路线 |
2.2 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
3 净化成效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猪养殖业 |
2.1.2 生态养殖 |
2.1.3 农户生态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政府规制理论 |
3 河北省生猪生态养殖现状 |
3.1 河北省生猪养殖概况 |
3.1.1 养殖区域分布集中度较高 |
3.1.2 生猪养殖呈规模化发展 |
3.2 河北省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情况 |
3.2.1 生猪粪尿排放量的估算 |
3.2.2 农田对生猪粪尿的负荷量 |
3.2.3 生猪粪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2.4 养殖场对生猪废弃物的处理状况 |
3.3 河北省生猪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情况 |
3.3.1 自然还田 |
3.3.2 制造有机肥 |
3.3.3 制沼气 |
3.3.4 生产饲料 |
4 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分析 |
4.1 问卷与样本说明 |
4.1.1 问卷说明 |
4.1.2 样本说明 |
4.2 养殖环境污染预防意识分析 |
4.3 环境治理意愿分析 |
4.4 废弃物处理行为分析 |
4.5 政府规制与监管力度分析 |
5 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5.2 数据来源及实证方法 |
5.2.1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5.2.2 变量选取 |
5.2.3 模型设定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3.1 Logit模型建立 |
5.3.2 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
5.3.3 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 |
5.4 实证小结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养殖户不重视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 |
6.1.2 养殖户对生态养殖的认识度不够 |
6.1.3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有待加强 |
6.1.4 种养空间规模不匹配,粪肥还田难 |
6.1.5 政策倾斜规模化养殖场,缺乏有效监管 |
6.2 对策建议 |
6.2.1 养殖户层面 |
6.2.2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伪狂犬病毒的病原学 |
1.1 伪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 伪狂犬病毒的理化特性 |
1.3 伪狂犬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
1.4 PRV的致病机理 |
1.5 病毒复制 |
2 猪伪狂犬病毒的感染 |
2.1 临床症状 |
2.2 病理变化 |
3 流行病学 |
3.1 传染源 |
3.2 易感动物 |
3.3 传播途径 |
3.4 我国的PR流行动态 |
3.5 PR的流行影响因素 |
4 伪狂犬病毒的检测方法 |
4.1 临床诊断 |
4.2 病理学检测 |
4.3 动物接种及病毒分离 |
4.4 病原学检测 |
4.5 血清学检测 |
5 猪PR的主要防治措施 |
5.1 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
5.2 PR防治措施 |
5.3 突发疫情防控措施 |
6 讨论 |
6.1 PRV新疫情分析 |
6.2 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在缩短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贵州省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ELISA检测血清样本 |
1.2 组织样本中病原核酸的检测 |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1 规模化猪场伪狂犬g E-ELISA检测结果 |
2.2 免疫猪场伪狂犬g E-ELISA和 g B-ELISA检测结果 |
2.3 组织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
2 检测结果及分析 |
2.1 母A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2 B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3 C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结论 |
2 防控建议 |
2.1 免疫程序建议 |
2.2 逐群净化 |
2.3 饲养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养猪现状与发展预测 |
1.1.1 养猪现状分析 |
1.1.2 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
1.1.3 养猪清洁生产 |
1.2 我国猪病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我国猪病现状 |
1.2.2 未来猪病防控的趋势 |
1.3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进展 |
1.3.1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背景 |
1.3.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目的及意义 |
1.3.3 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 |
1.3.4 今后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供港猪场的现状调查研究 |
2.1 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传统养猪模式与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的对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饲养管理 |
3.1.3 工艺流程 |
3.1.4 两种模式划分标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升级基础设施和改善饲养环境 |
3.2.2 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
3.2.3 财务经济指标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关于标准化养猪生产 |
3.3.2 关于猪舍的通风模式 |
3.3.3 关于漏缝板的研究与设计 |
3.3.4 关于饲料营养水平 |
3.4 结论 |
第四章 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机理 |
4.2.2 类Fenton法杀菌消毒研究 |
4.3 讨论 |
4.3.1 技术重点与适用范围 |
4.3.2 项目研制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创新作用 |
4.3.3 项目研制类Fenton杀菌消毒法的创新作用 |
4.3.4 单项技术与组合工艺与国内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
4.4 结论 |
第五章 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场地 |
5.1.2 粪污处理流程 |
5.1.3 种植区几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pH值变化 |
5.1.4 有机肥的土壤改良效果 |
5.1.5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H值变化情况 |
5.2.2 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
5.2.3 氮、磷、钾的含量变化 |
5.2.4 营养元素的平衡 |
5.2.5 效益分析 |
5.3 讨论 |
5.3.1 从养殖源头采取清洁生产是关键 |
5.3.2 实施精准供水供肥是生态循环的保证 |
5.3.3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必要的 |
5.4 结论 |
第六章 示范工程建设 |
6.1 建设内容与规模 |
6.2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
6.3 示范工程建成后的效果 |
6.3.1 猪舍设计和布局等科学合理 |
6.3.2 源头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应用 |
6.3.3 实现了水和饲料的平衡 |
6.3.4 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第七章 实际示范推广情况与推广工作总结 |
7.1 推广方案 |
7.1.1 推广的内容 |
7.1.2 推广项目的技术水平 |
7.1.3 推广范围 |
7.1.4 推广难易程度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 |
7.2 示范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 |
7.2.1 建立良种猪及养猪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体系 |
7.2.2 制订实施方案,保证推广工作有条不紊 |
7.2.3 依靠社会力量,实现推广工作多方合作 |
7.2.4 保证资金投入和基础条件建设 |
7.2.5 加强横向合作与技术交流 |
7.3 推广的措施 |
7.3.1 技术示范 |
7.3.2 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 |
7.3.3 技术服务 |
7.3.4 技术交流 |
7.4 推广情况与效益测算 |
7.4.1 推广情况与经济效益 |
7.4.2 社会效益 |
7.4.3 生态效益 |
7.5 推广工作小结与建议 |
第八章 论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与奖励 |
(7)年出栏十万头商品肉猪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必要性 |
1.3 中美规模化猪场发展趋势比较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建设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
2.1 项目的建设背景 |
2.2 项目地址建设条件 |
2.3 市场分析 |
3. 总体规划与建设方案 |
3.1 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
3.2 建设规模与内容 |
3.3 猪场工艺流程与规划布局 |
3.4 技术选择 |
3.5 工艺参数与栏舍设计 |
3.6 生产技术方案 |
3.7 资源配备与解决方案 |
3.8 环保控制与解决措施 |
3.9 人员架构 |
4.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
4.1 投资估算 |
4.2 效益分析 |
5. 创新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猪场的病原 |
1.1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疫病传入 |
1.2 饲料原料及产品控制 |
1.3 妥善处理病死猪尸体、粪便 |
1.3.1 病死猪处理 |
1.3.2 粪便处理 |
2 减少传播途径 |
2.1 猪场选址及猪场设计 |
2.2 加强消毒措施 |
2.3 灭蚊虫、鼠类等,减少传播媒介 |
2.4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 |
3 提高猪的特异性免疫力 |
3.1 免疫接种 |
3.2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
3.3 确保疫苗免疫安全有效 |
3.4 抗体监测 |
4 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
4.1 提供营养全面的日粮,保证良好营养水平 |
4.2 精细化管理 |
4.2.1 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
4.2.2 合理分群,改善饲养环境 |
4.2.3 加强日常管理 |
5 合理使用药物保健,预防疾病 |
(9)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链球菌病诊断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 概述 |
1.1 分类地位 |
1.2 病原 |
1.3 流行状况 |
2 临床诊断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临床症状 |
2.3 病理变化 |
2.4 与其他疫病的鉴别诊断 |
3 病原学诊断 |
3.1 样品的采集 |
3.2 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
3.3 血清学鉴定 |
3.4 分子诊断技术 |
3.5 分子分型技术 |
3.5.1 MLST 分型 |
3.5.2 PFGE 分型 |
4 血清学诊断 |
4.1 猪链球菌 |
4.2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
5 防治措施 |
5.1 管理措施 |
5.2 免疫策略与疫苗免疫 |
5.3 药物防治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ACCP管理体系及其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
1 HACCP简介 |
1.1 名词解释 |
1.2 HACCP的特点 |
1.3 HACCP原理 |
1.3.1 危害分析(原理 1) (Hazard Anaylsis- HA) |
1.3.2 确定关键控制点(原理2) (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 |
1.3.3 确定与各CCP相关的关键限值(原理3) (CL) |
1.3.4 确立CCP的监控程序(原理4) |
1.3.5 纠偏行动(原理5) |
1.3.6 验证程序(原理6) |
1.3.7 记录保存程序(原理7) |
2 畜禽养殖过程HACCP体系的应用 |
2.1 养殖过程中的安全危害 |
2.2 养殖过程安全危害的控制措施 |
2.3 养殖过程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的监控 |
2.3.1 引种 |
2.3.2 词料采购、加工与储藏 |
2.3.3 药物疫苗采购与使用 |
2.3.4 饲养管理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方案 |
1.2 样品采集 |
1.3 病原分离和鉴定 |
1.4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猪场猪链球菌病摸底调查 |
2.2 猪链球菌病临床病例发病情况 |
2.3 猪场健康猪群猪链球菌监测情况 |
2.4 细菌毒力因子谱基因型分布 |
2.4.1 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
2.4.2 猪链球菌健康猪携带菌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
2.5 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临床表现形式 |
3.2 1998~2010年流行菌株分布情况 |
3.3 毒力因子分布特征 |
3.4 耐药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四章 猪链球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及控制要点 |
摘要 |
1 猪链球菌在环境及载体中存活能力 |
2 猪链球菌的传播途径 |
3 猪链球菌在猪体内分布 |
4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 |
5 猪链球菌病发病诱因 |
6 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分析 |
7 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控制要点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制定和应用效果 |
摘要 |
1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 |
1.1 制定思路和主要措施 |
1.2 体系文件的编制 |
2 示范猪场的选择 |
3 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 |
3.1 隐性带菌猪控制 |
3.2 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 |
3.3 疫苗免疫、药物防治 |
3.4 PRRS、PCV-2、PR等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控制 |
3.5 其他主要措施 |
4 监测、验证情况 |
4.1 隐性带菌猪控制 |
4.2 精液疫病监测 |
4.3 猪群主要疫病监测 |
5 结果与讨论 |
6 防控效益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总结 |
附件一 猪链球菌病调查问卷 |
附件二 规模猪场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
附件三 上海市中小规模家庭生态养猪场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及猪链球菌控制方案 |
附件四 规模猪场二点四段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
附件五 猪场消毒程序 |
附件六 规模猪场推荐免疫程序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四、控制集约化猪场疫病的主要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养殖规模对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李鹏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猪场疫病综合防治措施[J]. 刘崇芳.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18)
- [3]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D]. 张慧瑛.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邸培赛.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D]. 刘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5)
- [6]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D]. 刘定发.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年出栏十万头商品肉猪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D]. 于国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J]. 马墉,陆作领. 猪业科学, 2016(12)
- [9]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D]. 王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1)
- [10]当前养猪生产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J]. 唐亚东,杜宗亮.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