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学历人才“下岗”现象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林[1](2021)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田丰[2](2020)在《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府专职消防队伍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我国消防救援力量的两大组成部分,共同承担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职责。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快速发展,极大缓解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参与消防救援与监督执法的巨大压力,协助搭建了形式多样、全域覆盖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为维护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在建设发展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均衡、保障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体制改革背景下,原公安消防部队集体转制成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央政策明确,平移军队原有优待政策,提高队伍职业荣誉,保持队伍战斗力不降。但此次改革未将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纳入在内,导致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心理落差加大,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率高的问题愈发突出。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作者在对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发展沿革和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以S省为例,对当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发展中的问题短板进行深入剖析,概括为招录体系不科学、保障水平较低、培训和管理体系不科学以及绩效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不力四个方面。同时,借鉴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在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消防队伍体制,汲取经验、对照不足,从中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理念做法。最后,研究提出适用性广、可行性强的意见建议,主要是加强人员招录管理、加强薪酬福利管理、加强人员组织管理与培训开发以及加强绩效与职业生涯管理。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各级政府推动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行借鉴,同时为完善我国消防救援、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郭晓冉[3](2017)在《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较为普遍存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发展下行导致就业岗位不足、人才市场机制不够规范健全、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但大学生自身在择业观当中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观原因,许多时候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的择业观存在问题。当前不少文科大学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式地去报考公务员就体现了“学而优则仕”对择业观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缺乏限制了大学生择业渠道的多元化。“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国家发展之本,为促进大学生充分而顺利就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教育引导大学生,使他们树立符合自身发展、国家政策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择业观。虽然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现有研究成果在系统性、层次性、条理性、理论性上均有待提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当前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中缺乏一致性的标准或规范,学者们在研究中往往各行其是,由此难以对研究成果进行合理比较。有鉴于此,本文借鉴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理论,结合择业观教育的特殊性,建构起了择业观教育的“目标—主体—客体—方法—环境”分析模式,从目标、主体、客体、方法、环境等五个要素对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进行研究。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建国以后的择业观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计划经济时期、转轨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择业观教育,本文依据目标、主体、客体、方法和环境等五要素对上述三个时期的择业观教育进行了概括。就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经过制定教育目标、确立教育主体、引导教育客体、探索教育方法以及改善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显见成效,教育目标更加合理,教育主体逐渐多元,教育客体积极变化,教育方法渐趋丰富,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当前我国在择业观教育当中取得成绩固然值得肯定,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值得关注。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能看出择业观教育在目标、主体、客体、方法、环境等五个要素上的应然要求,与上述应然要求相比,当前我国择业观教育在目标、主体、客体、方法与环境上都存在差距,这就是当前我国择业观教育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当前我国择业观教育,必须找到问题的原因方可“对症下药”。本文认为,导致当前我国择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择业观教育目标缺少层次性、长期性、全面性;第二,择业观教育社会主体、高校主体及家庭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第三,择业观教育客体在择业认知、择业理想、择业价值、择业心理与择业实现上存在问题;第四,择业观教育方法缺少针对性、时代性、综合性;第五,择业观教育环境存在负面影响。鉴于上述原因,为改进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需要从目标、主体、客体、方法和环境等五个要素入手。第一,设定择业观教育的科学目标。本文根据层次高低、时间跨度和内容维度等三重标准来对目标进行解构。根据层次高低,可以将目标划分为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根据时间跨度,可以将目标划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据内容维度,可以将目标划分为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和心理教育目标。第二,树立择业观教育的社会化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原则,对择业观教育的应然主体进行了阐释,主要是从社会主体、高校主体、家庭主体等维度来展开分析,并明确了各主体的职责作用。第三,明确择业观教育的客体要求。根据本文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维度分解即择业认知、择业理想、择业价值、择业心理和择业实现等五个方面,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客体要求划分为理性全面的择业认知、崇高合理的择业理想、导向正确的择业价值、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以及精详规范的择业实现等五个方面。第四,丰富择业观教育的实施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交往式”教育,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教育等七种方法。第五,优化择业观教育的外部环境。择业观教育不仅处在一定环境中且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作为教育者能够主动选择并优化环境。根据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标准,本文依次从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择业观教育环境的对策建议。
孔蕾[4](2014)在《高学历人才遭冷遇的原因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而高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学历人才,但是,在社会中,一些高学历人才也会遭受冷遇,无法寻找到合适的职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高学历人才遭冷遇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刘康[5](2014)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逐渐增多,与此同时,我国就业制度改革步伐缓慢,导致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现象频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另外,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各国经济衰退,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综合性问题。鉴于此,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未来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文章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外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的结构框架、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介绍。另外,文章归纳阐述了就业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文章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高校毕业生个体就业行为及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2011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总结出了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为下文提出解决对策提供了依据。最后,在前文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毕业生成功就业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借鉴,并拟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四方视角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李炜冰[6](2013)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世界各地都存在民间自发的、临时性的以解难、济贫、救灾为主要内容的慈善互助活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公民社会发育和壮大以及作为公民社会承接载体的慈善等社会组织全球性的“社团革命”的勃兴,慈善事业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但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因此,慈善事业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这就涉及政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问题。政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实质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跌宕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般来讲,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均衡互动、合作共赢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因其组织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和商业贸易发展,弘扬公共精神,促进社会创新和民主自治,维护社会利益和社会公正,在公共管理中体现出巨大的能量,得到了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和尊重。由于社会及社会组织具有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状态下能够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及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显着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研讨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过程中,常常刻意强调社会与社会组织的民间性、自治性、独立性和“政府隐退”、“政府失灵”以及政府干预的不良后果。其实,在现代社会,各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一直处于不断变迁和强化之中,其政治控制、道德规引等职能也一直存在,只不过隐藏在繁杂的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而已。由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承认慈善等社会组织在崇尚公平伦理、追求公共利益、约束政府权力行为、减少社会排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强调并研究分析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功能和积极立场。从政府责任的角度,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其与慈善等社会组织关系的限度和平衡点应该怎样把握?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切入点。政府责任表现为在处理政府对市场、对社会、对政府机构自身以及对公民个人的利益关系时应该履行的集体义务。由于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因而具有公共性质,政府责任又称政府的公共责任。政府责任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过失,是一种义务、任务,更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它也是现代政府治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政府变革的重要内容。从具体内容上看,可以把政府责任划分为法律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责任呈现着核心公共服务型特征,其职能被限定在提供核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依据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的国际经验和传统国情,本文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支持社会建设和发展,并从伦理性实体、政治性实体和制度性实体三个维度,讨论政府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行动和集体责任。第一,黑格尔认为,伦理性实体的政府对人类公共精神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慈善事业强调利他、博爱和给予,是“人类改造机构”,能够增强公民道德规范建设;反过来,政府可以为社会良序发展承担起积极的社会伦理责任,政府通过加强自身公信力建设,在全社会倡导慈善核心理念、企业公民责任、志愿服务和平民公益慈善理念,有利于公民道德品质的提升、社会道德规范的维系和慈善事业大环境的构建。第二,政府是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作为政治性实体的政府,应该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调整转化公共管理职能,下放公共权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培育慈善组织承接公共事务的能力,同时,减少社会分化和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接纳和社会整合,为慈善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创造更大更多的生存自由和发展空间。最后,依据诺斯“制度是人类集体博弈的产物”的观点,政府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区和社会成员是制度供给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慈善事业法制的不健全以及监督约束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慈善组织诸多制约困境,影响了中国社会建设和慈善事业的进程。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法律制度的调节和保障,作为制度性实体的政府,应加快社会立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本文从政府职能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分析出发,推断出“政府与慈善组织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化框架下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应然趋势,并研究论证在治理语境和本土国情下中国政府的行政伦理规引、社会权力归还、社会立法供给的应然的集体行动和相关责任。这姑且认为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一定意义上说,金融危机之后的现代社会是“政府的时代”,当今世界更需要一种灵活多变的融合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国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只要中国政府与慈善等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合作,共商社会发展目标,共同创造更长远的社会公共利益,二者间的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
王旭[7](2013)在《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是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知识型员工素质的好坏、能力是否充分发挥,对企业来说都尤为重要。并且,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使得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被众多企业所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在企业中的众多资源中,知识型员工是非常关键的资源之一,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容易的被人力资源投入的程度和效果所影响着;二是在当今社会,人才的争夺之战是愈战愈烈,然而激励就是人才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激励知识型员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核集团二七二厂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其重新进行设计。在文章中,首先对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其次对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也进行研究和分析,指出其中的缺陷;然后根据中核集团二七二厂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组织需求和知识型员工自身对激励的需求,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和福利体系,通过对激励机制模型中的职业发展体系、工作激励机制、合理约束机制的设计和完善,重新构建了企业新的激励机制;最后,将新构建的激励机制采取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工作激励和福利激励等有效措施,充分落到实处,在进一步分析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落实后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和建议,最终将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实现了由理论转变成向实际运用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激励机制各环节特点的研究,从分析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和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入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体系。
寇博轩[8](2013)在《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正日益增加。深入探究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及产生压力的影响因素,寻找高效的应对措施以缓解医务人员职业压力,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增进医院医务队伍稳定,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已成为近年来各方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在工作要求-控制模型理论、双因素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行政伦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对苏州市五家大型医院的530名医务人员进行个案研究。归纳总结医院医务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压力状况,并对职业压力产生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医疗风险影响突出,政府社会支持不足;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医患理解互信缺乏;工作任务负荷过重,制度流程效率低下;职业价值认同动摇,培养选拔措施不力。本文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缓解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对策建议。包括:政府要增强调整应变,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社会要加深理解互信,共建和谐人际关系;医院要优化内部管理,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个人要坚定职业信仰,积极多元应对压力。本论文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阐述了职业压力、压力影响因素、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概念,并将工作要求-控制模型理论、双因素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行政伦理理论作为理论工具以分析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第三部分以苏州市五家大型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状况为个案,总结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状况,分析产生职业压力的因素。第四部分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政府、社会、医院、个人四个方面对缓解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提出对策建议。
郭建辉[9](2011)在《反就业歧视与平等就业权之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是一个人满足生存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手段,而就业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重要前提。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劳动权既体现为一种维持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体现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即是一种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求。就业权的实现除了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之外,还影响到劳动者的发展权。平等就业权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人权理论在就业领域的重要体现。平等就业权的实现需要国家通过立法、司法等强制手段,也需要社会各界通过守法来共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采取的是统一安排的分配政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没有选择的权利,谈不上所谓的平等就业;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更多地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率的保障,忽略了就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在长期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不公正行为越演越烈,各种就业歧视现象严重侵害者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平等就业权意味着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资格、公平竞争的机会以及免予歧视的对待。平等就业权既包含形式意义上的平等,也意味着追求实质意义上的平等。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结构的演变,同时相关就业立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就业中的各种歧视层出不穷。平等就业权的实现和保障需要以反就业歧视为切入点,以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建立完备的就业法律制度,同时建立有效的平等就业权的救济和监督制度。促进就业、保障公民平等就业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实现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平等就业权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通过国际社会和国内平等就业权相关理论发展脉络,为平等就业权制度构建提供基础理论。平等思想和人权理念是平等就业权的基本思想渊源,作为国际劳工权利保护组织的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及一系列促进就业公平的公约、条约的签订,为国际平等就业权保障提供立法和制度依据。各国国内立法和司法对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在西方社会民权运动和各项反歧视运动中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发展。第二章主要介绍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原则和限制原则。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原则包括平等保护原则和特殊保护原则。作为保护原则例外的限制原则包括合理的职业资格限制、特定职位的特殊需要限制和竞业禁止限制等。第三章分析对平等就业权造成实质侵害的就业歧视现象的现状和成因。我国就业领域的歧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就业歧视的成因既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又有经济领域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还包括二元化的户籍制度这一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原因。第四章介绍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现状和制度完善构建。我国现行平等就业权保障体系在立法和司法体系都有一定的基本制度体系,但是现有制度体系存在较多的缺陷,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需要在借鉴国外反就业歧视经验和教训,并在总结现有制度体系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劳动就业基本制度和立法司法实践,制定合理有效的平等就业权保障制度体系。
刘玲[10](2010)在《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营销策略》文中认为体育彩票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依靠群众等集体育资金及社会福利资金的有效途径。通过发行彩票,补充体育经费,修建体育设施,集资举办大型运动会,对社会福利进行投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但有益当代,更是利在千秋,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很强的生命力。笔者曾针对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进行过市场调查,并于安徽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实习多次,发现其在体育彩票销售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本省体育彩票市场的发展。鉴于此,笔者选择此课题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市场营销的概念,以及市场营销从4P到4C及4R的发展过程。又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现状着手,进一步研究彩票市场的宏观、微观环境及行业竞争业态,再结合安徽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现状,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经典方法SWOT分析法来对安徽省体育彩票行业展开具体的分析,并针对体育彩票行业提出了市场营销策略。最后笔者对体育彩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使体育彩票能够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更好的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做贡献。
二、高学历人才“下岗”现象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学历人才“下岗”现象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2)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 |
2.1.2 消防救援队伍改制转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双因素理论 |
2.2.2 公平理论 |
2.2.3 无增长改善理论 |
第3章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发展沿革——以S省为例 |
3.1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发展现状 |
3.1.1 队伍整体素质情况 |
3.1.2 队伍稳定性情况 |
3.1.3 综合保障情况 |
3.1.4 “单编”模式运行情况 |
3.2 S省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现状 |
3.2.1 队伍保障情况 |
3.2.2 硬件建设情况 |
3.2.3 人员招录情况 |
3.2.4 管理体系情况 |
3.2.5 执勤训练情况 |
第4章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S省为例 |
4.1 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招录体系不科学 |
4.1.1 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社会认知度不高 |
4.1.2 人员招募方法不科学导致队员整体素质偏低 |
4.1.3 对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的甄选机制不完善 |
4.2 保障水平较低导致人员流失率高 |
4.2.1 工资薪酬待遇较低 |
4.2.2 福利保障水平较低 |
4.2.3 职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
4.3 培训和管理体系不科学 |
4.3.1 职业培训不到位 |
4.3.2 执勤模式不合理 |
4.3.3 管理制度不够科学 |
4.4 绩效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不力 |
4.4.1 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
4.4.2 缺乏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 |
第5章 国外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消防队伍发展的经验 |
5.1.1 美国消防队伍建设情况 |
5.1.2 俄罗斯消防队伍建设情况 |
5.1.3 日本消防队伍建设情况 |
5.2 国外消防队伍发展的启示 |
5.2.1 严格的招收甄选机制 |
5.2.2 规范的培训开发体系 |
5.2.3 高额的工作薪酬保障 |
5.2.4 完善的职业保障体系 |
5.2.5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6章 推动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发展的对策 |
6.1 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招录管理 |
6.1.1 明确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法律地位 |
6.1.2 优化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招录甄选制度 |
6.1.3 建立在岗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淘汰机制 |
6.2 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员薪酬福利管理 |
6.2.1 优化薪酬制度设计 |
6.2.2 发挥福利激励作用 |
6.2.3 加强职业健康保障 |
6.3 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的组织管理与培训开发 |
6.3.1 建立“贯穿全程”的培养机制 |
6.3.2 建立“规范统一”的管理体系 |
6.3.3 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
6.3.4 推动“双轨并进”的协同发展 |
6.4 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绩效与职业生涯管理 |
6.4.1 加强人员绩效管理 |
6.4.2 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文章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类 |
附录一: S省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管理有关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管理有关情况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及评价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观点评述 |
1.3 概念厘定与辨析 |
1.3.1 概念厘定 |
1.3.2 概念辨析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1.1 马克思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1.2 恩格斯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1.3 列宁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2 新中国以来我国领导人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2.1 毛泽东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2.2 邓小平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2.3 江泽民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2.4 胡锦涛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2.5 习近平关于择业观教育的论述 |
2.3 其它学科理论对择业观教育的启示 |
2.3.1 马斯洛价值理论对择业观教育的启示 |
2.3.2 认知理论对择业观教育的启示 |
2.3.3 个体社会化理论对择业观教育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分析模式设计 |
3.1 择业观教育分析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1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3.1.2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
3.1.3 遵循大学生择业观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
3.2 择业观教育分析模式的基本结构 |
3.2.1 基本要素构成 |
3.2.2 要素之间关系 |
3.3 择业观教育分析模式的具体验证 |
3.3.1 科学性验证:该模式相比现有分析模式更为合理 |
3.3.2 合理性验证:该分析模式符合大学生、家长、高校和社会需要 |
3.3.3 可行性验证:在现有条件下该分析模式切实可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
4.1 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择业观教育 |
4.1.2 转轨经济时期的择业观教育 |
4.1.3 市场经济时期的择业观教育 |
4.2 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基本做法 |
4.2.1 制定择业观教育目标 |
4.2.2 确立择业观教育主体 |
4.2.3 引导择业观教育客体 |
4.2.4 探索择业观教育方法 |
4.2.5 改善择业观教育环境 |
4.3 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主要成效 |
4.3.1 择业观教育目标更加合理 |
4.3.2 择业观教育主体逐渐多元 |
4.3.3 择业观教育客体积极变化 |
4.3.4 择业观教育方法渐趋丰富 |
4.3.5 择业观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择业观教育目标方面的原因分析 |
5.1.1 应然要求:促进目标全面实现 |
5.1.2 实然状况:目标实现具有片面性 |
5.1.3 问题原因:目标缺少层次性、长期性、全面性 |
5.2 择业观教育主体方面的原因分析 |
5.2.1 应然要求:发挥各主体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
5.2.2 实然状况:教育“合力”未有效形成 |
5.2.3 问题原因:社会、高校及家庭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
5.3 择业观教育客体方面的原因分析 |
5.3.1 应然要求:大学生树立合乎国家要求的择业观 |
5.3.2 实然状况:大学生择业观达不到国家要求 |
5.3.3 问题原因:大学生择业观五个维度存在问题 |
5.4 择业观教育方法方面的原因分析 |
5.4.1 应然要求:积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
5.4.2 实然状况:教育方法较为单一且效果较差 |
5.4.3 问题原因:教育方法缺少针对性、时代性、综合性 |
5.5 择业观教育环境方面的原因分析 |
5.5.1 应然要求:营造良好的择业观教育环境 |
5.5.2 实然状况:择业观教育环境中存在负面因素 |
5.5.3 问题原因: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及家庭环境存在负面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改进策略 |
6.1 设定择业观教育的科学目标 |
6.1.1 按照层次高低:个体目标、社会目标 |
6.1.2 按照时间跨度: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
6.1.3 按照内容维度: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
6.2 树立择业观教育的社会化主体 |
6.2.1 促进社会主体的作用发挥 |
6.2.2 促进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发挥 |
6.2.3 促进家庭主体的作用发挥 |
6.3 加强择业观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 |
6.3.1 大学生应建构理性全面的择业认知 |
6.3.2 大学生应树立崇高合理的择业理想 |
6.3.3 大学生应坚持导向正确的择业价值 |
6.3.4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 |
6.3.5 大学生应促成精详规范的择业实现 |
6.4 丰富择业观教育的实施方法 |
6.4.1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
6.4.2 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
6.4.3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4.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
6.4.5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
6.4.6“交往式”教育 |
6.4.7 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教育 |
6.5 优化择业观教育的外部环境 |
6.5.1 优化社会环境 |
6.5.2 优化高校环境 |
6.5.3 优化家庭环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高学历人才遭冷遇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历与能力不等 |
二、专业与岗位的不相符 |
三、知识与素质的不符 |
四、实际成绩与待遇的不符 |
五、结束语 |
(5)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就业相关基础理论 |
2.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2.2 结构性失业理论 |
2.3 人力资本理论 |
2.4 工作搜寻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3.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历程 |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1952 年—1985 年) |
3.1.2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85 年—1993 年) |
3.1.3 “自主选择”的就业制度(1994 至今) |
3.2 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现状分析 |
3.2.1 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情况分析 |
3.2.2 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分析 |
3.2.3 高校毕业生的供求情况分析 |
3.3 我国高校毕业生个体就业现状分析 |
3.3.1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描述 |
3.3.2 调查研究区域和样本概况 |
3.3.3 高校毕业生个体就业现状分析 |
3.4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高校毕业生数量众多且就业能力不足 |
3.4.2 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且结构性失业现象增加 |
3.4.3 毕业生专业对接程度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
3.4.4 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 |
3.4.5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1.1 人力资本因素 |
4.1.2 社会资本因素 |
4.1.3 劳动力市场因素 |
4.1.4 政策性因素 |
4.1.5 社会服务体系因素 |
4.2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4.2.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
4.2.2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4.2.3 因子分析的 SPSS 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对策 |
5.1 就业灵活化时代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及启示 |
5.1.1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 |
5.1.2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5.2 高校毕业生一体化就业促进模式的构建与优化 |
5.2.1 高校毕业生一体化就业促进模式的构建 |
5.2.2 高校毕业生一体化就业促进模式的优化 |
5.3 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 |
5.3.1 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 |
5.3.2 优化劳动力市场用工机制 |
5.3.3 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
5.3.4 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 规引社会道德规范的实然需求 |
(二) 促进社会融合的有效选择 |
(三) 保障社会成长的现实回应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家——社会关系研究 |
(二) 传统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
(三) 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与责任研究 |
(四) 慈善道德基础和社会规范研究 |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慈善、慈善事业概念和理论基础 |
(二) 政府责任概念和理论基础 |
四、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 论文结构 |
(二) 理论分析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慈善事业与政府责任的关系分析 |
一、政府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一) 政府职能和政府责任 |
(二) 政府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二、政府介入慈善事业的必要性 |
(一) 慈善事业的功能与作用 |
(二) 介入慈善事业的政府工具 |
三、慈善事业中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
(二) 政府责任的“缺位”与“越位” |
四、慈善事业中政府责任的比较研究 |
(一) 政府责任的国际比较 |
(二) 合理借鉴 |
第三章 伦理性实体的政府责任:社会道德规范型塑 |
一、伦理性实体的政府合理性及作用 |
(一) 伦理性实体的理论溯源 |
(二) 政府行为的价值合理性 |
(三) 政府伦理责任的类型和路径 |
二、慈善伦理思想内涵和价值诉求 |
(一) 传统慈善伦理内涵 |
(二) 现代慈善伦理内涵 |
(三) 慈善伦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契合性 |
三、慈善伦理认知与政府伦理救济 |
(一) 中国慈善事业理念与认知的历史演变 |
(二) 我国慈善伦理思想的缺陷 |
(三) 政府慈善伦理救济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政治性实体的政府责任:社会权力归还 |
一、政府的社会权力归还 |
(一) 权力归还的逻辑起点 |
(二) 职能转变与权力归还 |
二、社会权力归还与社会结构 |
(一) 权力归还与社会整合 |
(二)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三) 中国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变 |
(四) 慈善事业的社会整合功能 |
三、社会权力归还与慈善事业整合 |
(一) 权力归还的实现途径 |
(二) 慈善事业整合的政府立场 |
第五章 制度性实体的政府责任:社会立法供给 |
一、慈善事业与政府法律制度供给 |
(一) 社会立法的内涵与意义 |
(二) 慈善法律制度供给的内容 |
(三) 中国慈善法律制度建设回顾 |
二、慈善法律制度供给存在的问题 |
(一) 慈善事业法制不完备 |
(二) 慈善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 |
(三) 慈善事业运营制度不规范 |
(四) 慈善事业激励制度不完善 |
三、政府法律制度供给路径安排 |
(一) 加快完善慈善事业立法进程 |
(二) 规范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机制 |
(三) 健全慈善组织的监督问责机制 |
(四) 逐步确立有效的慈善激励制度 |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激励理论概述 |
1.2.2 有关知识型员工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
2.1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概况 |
2.1.1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发展情况 |
2.1.2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组织结构 |
2.2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需求调查 |
2.2.1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状况 |
2.2.2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调查 |
2.2.3 企业知识型员工不同类型需求的比较分析 |
2.3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现有框架 |
2.3.1 基于绩效的薪酬激励 |
2.3.2 基于资历的福利激励 |
2.3.3 环境激励 |
2.3.4 工作激励 |
2.3.5 约束措施 |
2.4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
2.4.1 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2.4.2 培训激励和职业发展体系存在的问题 |
2.4.3 工作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2.5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 |
3.1 激励机制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
3.1.1 建设的目标 |
3.1.2 建设的思路 |
3.2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和福利体系 |
3.2.1 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
3.2.2 设计以岗位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模式 |
3.2.3 知识型员工薪酬方案设计 |
3.3 建立以培训为基础的职业发展体系 |
3.3.1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培训制度 |
3.3.2 知识型员工的培训 |
3.3.3 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及发展路径 |
3.3.4 知识型员工职业规划设计的步骤 |
3.4 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激励机制 |
3.4.1 制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
3.4.2 提供职务晋升的机会 |
3.4.3 适时岗位轮换 |
3.4.4 构建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 |
3.4.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
3.5 建立合理约束机制 |
第4章 新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实施 |
4.1 新激励机制实施的原则及指导思想 |
4.1.1 实施的原则 |
4.1.2 实施的指导思想 |
4.2 新激励机制实施可能遇到的障碍及对策 |
4.2.1 新激励机制实施可能遇到的障碍 |
4.2.2 新激励机制实施的对策 |
4.3 新激励机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核集团二七二厂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
(8)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 研究背景 |
(一)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背景 |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二)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总结 |
三、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实地访谈法 |
(四) 问卷调查法 |
(五) 归纳总结法 |
五、 研究思路 |
(一) 研究路线图 |
(二)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 基本概念 |
(一) 职业压力 |
(二) 压力影响因素 |
(三) 医务人员职业压力 |
(四) 应对方式 |
二、 理论基础 |
(一) 工作要求-控制模型理论 |
(二) 双因素理论 |
(三) 社会责任理论 |
(四) 行政伦理理论 |
第三章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个案研究 |
一、 个案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
(一)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个案研究的前期准备 |
(二)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个案研究的具体操作 |
二、 个案调查结果: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及影响因素 |
(一) 医疗风险影响突出,政府社会支持不足 |
(二) 人际关系复杂多样,医患理解互信缺乏 |
(三) 工作任务负荷过重,制度流程效率低下 |
(四) 职业价值认同动摇,培养选拔措施不力 |
第四章 缓解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对策建议 |
一、 政府要增强调整应变,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
(一) 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健全应对分担机制 |
(二)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医务人员待遇 |
(三) 加强市场调控监管,调整改进政策标准 |
(四)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
二、 社会要加深理解互信,共建和谐人际关系 |
(一) 推广医学知识普及,加大舆论正面宣传 |
(二) 提升医患沟通技巧,增进双方理解包容 |
三、 医院要优化内部管理,充分履行社会责任 |
(一) 优化整合流程任务,大力提高工作效率 |
(二) 完善革新工作制度,保障程序规范透明 |
(三) 明确岗位规划设置,精简改进管理方法 |
(四) 维护病区设施环境,增强后勤保障建设 |
(五) 丰富员工组织活动,拓展特色沟通方式 |
四、 个人要坚定职业信仰,积极多元应对压力 |
(一) 坚守维护职业理想,树立正确价值信仰 |
(二) 积极寻求自身改进,密切外界互动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后记 |
(9)反就业歧视与平等就业权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有关背景理论 |
1 平等就业权及其构成要件 |
2 平等就业权的基本性质 |
第一章 平等就业权的发展历程 |
一、平等就业权的理论渊源 |
(一) 平等理论 |
(二) 人权思想 |
二、平等就业权的发展历程 |
(一) 平等就业权的产生 |
(二) 平等就业权的发展 |
(三) 平等就业权的完善 |
(四) 我国平等就业权的发展 |
第二章 平等就业权的保护与限制原则 |
一、保护原则 |
(一) 平等保护原则 |
(二) 特殊保护原则 |
二、限制原则——保护的例外规定 |
(一) 合理的职业资格限制 |
(二) 特定职位的特殊需要 |
(三) 竞业禁止的限制 |
(四) 其他合理限制 |
第三章 我国平等就业权的实现障碍——就业歧视 |
一、就业歧视的现状 |
(一) 性别歧视 |
(二) 户籍歧视 |
(三) 身高和容貌等外形歧视 |
(四) 特殊疾病歧视 |
(五) 学历歧视 |
(六) 年龄歧视 |
(七) 其他歧视 |
二、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 |
(一) 传统观念影响 |
(二)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
(三) 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影响 |
三、我国反就业歧视体制现状 |
(一) 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立法体制 |
(二) 我国反就业歧视司法救济体系 |
(三) 我国反就业歧视制度缺陷 |
第四章 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构建 |
一、国外及港台地区平等就业权保障经验 |
(一) 美国 |
(二) 加拿大 |
(三) 荷兰 |
(四) 欧盟 |
(五) 香港地区 |
(六) 台湾地区 |
二、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完善 |
(一) 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立法完善 |
(二) 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司法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
1.3.1 论文结构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市场营销与彩票 |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2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 |
2.3 市场营销理论的新发展 |
2.4 彩票的发展史 |
2.4.1 彩票的概念 |
2.4.2 彩票的种类 |
2.4.3 名词解释 |
2.4.4 彩票的发展史 |
2.4.5 彩票的利与弊 |
2.5 体育彩票的发展 |
第三章 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现状 |
3.1 目标群体 |
3.2 彩票品种 |
3.3 购买动机 |
3.4 竞争分析 |
第四章 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P) |
4.1.2 经济环境(E) |
4.1.3 社会环境(S) |
4.1.4 技术环境(T)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发行者 |
4.2.2 营销中介 |
4.2.3 顾客 |
4.3 竞争环境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3.5 SWOT 分析总结 |
第五章 安徽省体育彩票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
5.1 市场营销水平低下 |
5.2 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
5.3 网点建设不合理 |
5.4 宣传效果有待提高 |
5.5 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
第六章 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1.1 体育彩票玩法研发现状 |
6.1.2 体育彩票创新思路选择 |
6.2 价格策略 |
6.3 分销策略 |
6.4 促销策略 |
6.5 发展展望 |
6.5.1 引导彩民建立正确的购彩观 |
6.5.2 体育彩票形象店 |
6.5.3 彩票业与传媒业的结合愈加紧密 |
6.5.4 新技术促进彩票行业的发展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1 安徽省彩票市场调查表 |
四、高学历人才“下岗”现象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与发展研究[D]. 刘鑫林. 渤海大学, 2021
- [2]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省为例[D]. 田丰. 山东大学, 2020(09)
- [3]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 郭晓冉.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4]高学历人才遭冷遇的原因分析[J]. 孔蕾. 现代商业, 2014(21)
- [5]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刘康. 燕山大学, 2014(02)
- [6]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李炜冰. 南京大学, 2013(04)
- [7]中核集团二七二厂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 王旭. 湖南大学, 2013(09)
- [8]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D]. 寇博轩. 苏州大学, 2013(S2)
- [9]反就业歧视与平等就业权之保障研究[D]. 郭建辉. 山东大学, 2011(04)
- [10]安徽省体育彩票市场营销策略[D]. 刘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