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PAs和MVD的检测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马吉玲[1](2020)在《青海地区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患者血清Ang-2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大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和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患者血清中Ang-2水平,分析不同病理分组间的差异,初步探讨用检测血清Ang-2水平的方法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且符合入排标准的CRA患者50例,CRC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2.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3.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Ang-2浓度和CEA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肠癌组中测得的血清Ang-2水平较大肠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水平显着升高(P<0.05),大肠腺瘤组测得的血清Ang-2水平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分析血清Ang-2水平在三组患者中性别与年龄差异,结果提示血清Ang-2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CRA的Morson组织分型、CRC的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均与血清Ang-2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Ang-2诊断CRA的AUC为0.828,其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64%,最佳界值为25.97ug/ml,而血清CEA对诊断CRA无统计学差异。血清Ang-2水平诊断CRC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82%,最佳临界值为31.69ug/ml,血清Ang-2联合CEA检测CRC时,AUC增加至0.925。5.血清Ang-2与CEA同病理诊断分别进行一致性评价,所获Kappa值分别为0.63、0.45,表明血清Ang-2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CEA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1.血清Ang-2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间存在差异性,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血清Ang-2在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血清Ang-2诊断CRA的临界值为25.97ug/ml,血清Ang-2较CEA诊断CRA更具有价值。3.血清Ang-2诊断CRC的最佳临界值为31.69ug/ml且对诊断CRC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靠性,联合检测血清Ang-2和CEA水平可显着提高CRC的检出率。4.血清Ang-2可作为早期筛查和诊断CRC的重要检测辅助工具。
崔梦婷[2](2020)在《炎症微环境通过PP2A/uPAR途径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在胰腺癌炎症微环境下PP2A下游靶基因的预测目 的:炎症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前期研究发现胰腺癌的炎症微环境可以抑制PP2A(protein phosphatase 2A)的表达,而PP2A的抑制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部分旨在预测炎症微环境诱导下调PP2A从而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下游靶基因。方法:分别用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CM,macrophage-conditioned medium,建立炎症微环境)及冈田酸(OA,okadaic acid,PP2A抑制剂)处理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随后进行基因测序。分析MCM处理组与其对照组的差异基因以及OA处理组与其对照组的差异基因,上述差异基因再通过Venn法筛选候选目标基因。结 果:在用MCM处理PANC-1细胞后,其测序结果显示有3316个基因表达上调,有2776个基因表达下调;在用OA处理PANC-1细胞后,通过分析其基因芯片结果我们发现有5161个基因表达上调,有5474个基因表达下调。把两者结果取交集后,显示表达均较对照组上调的基因有1197个,均较对照组下调的基因有1253个。而uPAR(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即为两者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在用MCM及OA处理后,uPAR的表达显示出明显差异。结 论:uPAR可能是胰腺癌炎症微环境中PP2A促进胰腺癌的进展的下游靶基因。第二部分:炎症微环境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关键通路的验证目的:证实炎症微环境是否通过抑制PP2A上调uPAR表达从而促进胰腺癌的进展。方法:运用病毒感染技术建立PANC-1 Tet-ON、PANC-1 Tet-ON PP2Acα WT细胞株,并用MCM分别处理这两株细胞,检测这些细胞株中uPAR的表达,以此证明炎症微环境是否通过抑制PP2A来调控uPAR的表达。选用PANC-1细胞系,使用通路抑制剂PD98059(ERK)、EF24(NF-κB)、SP600125(JNK)及 GF109203X(PKC)分别处理,再用OA处理,而后检测uPAR的表达水平,从而探寻PP2A通过何种激酶通路调控uPAR的表达。结 果:在PANC-1 Tet-ON细胞中,过表达PP2Acκ后,再用MCM处理细胞,uPAR表达水平的上调趋势明显减弱;用PD98059、EF24、SP600125、GF109203X处理PANC-1细胞,再分别用OA处理,结果显示PD98059和EF24通路抑制剂处理组的uPAR表达水平在加入OA后上调趋势减弱。结论:炎症微环境可通过抑制PP2A从而上调uPAR的表达,而PP2A通过ERK及NF-κB激酶通路调控uPAR的表达,由此促进胰腺癌的进展。第三部分:uPAR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关系目 的:分析uPAR在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GEPIA数据库分析胰腺癌患者癌与癌旁uPAR的基因表达、uPAR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病理分期以及uPAR的表达水平高低与胰腺癌患者OS及DFS的关系。结 果:在GEPIA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uPAR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uPAR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病理分期相关;生存分析结果显示uPAR高表达组的OS及DFS较低表达组明显减短,且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uPAR的表达水平高与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第四部分:uPAR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粘附能力的影响目 的:探讨uPAR在体外环境下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感染细胞技术,建立敲减uPAR表达的胰腺癌PANC-1细胞株。用real-time PCR的方法验证病毒感染后,这些细胞株中uPAR的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在蛋白水平验证病毒感染后uPAR的表达水平。在上述细胞中,用MTT 比色法、细胞划痕、平板克隆的方法验证uPAR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粘附能力的影响。结 果:选用慢病毒感染后uPAR稳定低表达的2株细胞系及阴性对照组,MTT实验、细胞划痕及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提示敲减uPAR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粘附能力均有显着下降。结 论:在体外环境下uPAR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粘附能力呈正相关。第五部分:uPAR在体内对胰腺癌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目 的:探讨uPAR在体内环境下对胰腺癌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 法:建立uPAR敲减组及对照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而后完整剥离实验组移植瘤,比较uPAR敲减组与对照组的瘤体重量。把瘤体切片后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3组移植瘤中Ki67及CD34的表达。结 果:分析uPAR敲减组与对照组的瘤体重量可知,敲减组移植瘤瘤体重量显着小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uPAR敲减组中Ki67及CD34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结 论:在体内环境下uPAR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生长及血管生成呈正相关。第六部分:uPAR下游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 的:分析uPAR的下游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寻找PP2A/uPAR的下游靶基因。方法:将敲减了 uPAR的PANC-1细胞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然后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分析。用Venn分析将uPAR敲减后的差异基因再次与MCM及OA处理后的差异基因三者取交集。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进行下游基因的蛋白网络互作图。用KOBAS及KEGG通路分析网站对下游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 果:PP2A/uPAR下游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之间存在丰富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基因在许多信号通路中富集。该通路最可能的下游靶基因为MMP1、BMP2、IGF2。结论:炎症微环境通过PP2A/uPAR途径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最可能的下游基因为MMP1、BMP2、IGF2。
赵津[3](2020)在《MMP-9、Ki-67、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MP-9、MVD、Ki-67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为临床发现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检测方便的大肠癌肿瘤标记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粘膜组织(距癌组织至少5cm)的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MP-9的表达,分析MMP-9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有无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中CD34-MVD和Ki-67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病理参数(年龄、性别、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分析MMP-9、CD34-MVD和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MMP-9、CD34-MVD、Ki-67表达的相关性。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60.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6.6%)(P<0.05)。2 MMP-9、Ki-67的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部位、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3 CD34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部位、肿瘤直径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4结直肠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与Ki-67、CD34-MVD具有相关性(P<0.05),同样结直肠癌中Ki-67与CD34-MVD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 MMP-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提示MMP-9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局部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2 MMP-9、Ki-6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CD34-MVD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提示结直肠癌组织中MMP-9、Ki-67和CD34-MVD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单独检测其表达可用于评估患者病情;3肿瘤组织中MMP-9、Ki-67表达呈正相关,CD34-MVD值随着MMP-9表达的增加、Ki-67的过表达而增加,表明MMP-9、Ki-67和MVD在结直肠癌的发展浸润中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MMP-9、Ki-67及MVD值对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病情及对患者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璐[4](2017)在《肾癌中MMP-7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成人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虽然在生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肾癌具有发现晚、进展快、转移早、预后仍差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对RCC相关基因的研究对探讨肾癌的发生机制及肾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质溶解素(MMP-7)及微血管密度(MVD)在肾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深入了解肾癌中癌细胞转移的分子生理机制,初步建立肾癌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模型,为临床上肾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收集80例来自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3月-2015年10月手术切除,临床资料完整和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组织标本。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2076岁。临床分期标准(TNM)分为:TNM1期24例,TNM2期21例,TNM3期18例,TNM4期7例;按Fuhrman分级,1级20例、2级28例、3级24例、4级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肾细胞癌及癌旁正常肾组织中MMP-7和MVD的表达情况。运用SPSS21.0软件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例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2.以MMP-7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氨基酸组成、跨膜结构、卷曲螺旋、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功能及各级结构进行了分析。3.利用基因本体数据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对肾癌相关基因p53、PTEN、MMP-9、KISS-1、MMP-7和VHL等六种基因标志物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初步建立肾癌调控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MMP-7在肾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00%,25.00%;肾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均值分别为(147.53±32.72),(53.17±11.87)。MMP-7及MVD在肾癌中的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织中MVD和MMP-7的表达均与肾包膜侵袭、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不同临床分期及肿瘤直径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无统计学意义);MMP-7阳性者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者,表明MMP-7阳性表达与MVD均呈正相关。2.MMP-7基因共含有1131bp,包含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个部分,编码区共编码了一条含有267个氨基酸的肽链,该肽链主要靠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并进一步超螺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性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存在分泌途径,且定位于胞外,N端1-17位氨基酸是信号肽剪切位点,成熟肽链起始于第18氨基酸,可见该蛋白属于分泌蛋白。通过功能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两个功能域,分别为PG结合域和ZnMc—MMP结构域,并且发现该蛋白相互交联的蛋白,也是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蛋白。3.结合GO功能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由p53、PTEN、MMP-9、KISS-1、MMP-7、VHL和VEGF七个基因标志物及其他相关基因组成的肾癌初级调控网络模型。结论MMP-7与血管生成关系密切,联合检测MVD和MMP-7对RCC恶性程度的评估、转移及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MMP-7蛋白属于分泌蛋白,与该蛋白相互交联的蛋白,也是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蛋白;初步建立了p53、PTEN、MMP-9、KISS-1、MMP-7、VHL和VEGF基因标志物参与的肾癌调控网络模型,可作为肾癌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杨长成[5](2016)在《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CEACAM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2、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3、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CEACAM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术后病理资料的相关性;2、通过ELISA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CEACAM1水平;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水平;4、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在乳腺癌细胞表达情况,并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比较分析;5、构建CEACAM1过表达载体,通过瞬时转染法在内源性CEACAM1低表达的细胞中过表达CEACAM1;6、进行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力和迁移力的影响;7、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8、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9、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血管新生情况,通过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CEACAM1表达的相关性;10、通过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促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11、ELISA法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s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CEACAM1染色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2、乳腺癌细胞(BT549,Hs578T,MDA-MB-468,MDA-MB-231,T47D,MCF7)培养上清可溶性CEACAM1水平均低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3、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4、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乳腺癌细胞CEACMA1的表达水平同样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CEACAM1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6、细胞水平检测结果表明,高侵袭潜能的乳腺癌细胞CEACAM1mRNA表达明显低于低侵袭或正常乳腺细胞;7、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过表达CEACAM1可明显降低乳腺癌细胞BT549和Hs578T的侵袭和迁移能力;8、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EACAM1可引起MMP2/TIMP2平衡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改变;9、CEACAM1可下调STAT3和Smad2磷酸化,但不影响总STAT3和Smad2的表达;10、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CEACAM1表达明显负相关;11、过表达CEACAM1的乳腺癌细胞BT549促HUVEC细胞成管能力明显减弱;12、过表达CEACAM1后乳腺癌细胞BT549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明显减少。结论:1、乳腺癌CEACAM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2、CEACAM1可通过调控MMP2/TIMP2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以及诱导EMT逆转进而抑制乳腺癌侵袭和迁移能力;3、CEACAM1通过下调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A进而抑制乳腺癌血管新生。4、综上,CEACAM1在乳腺癌中可能起到抑癌的作用,因此逆转乳腺癌细胞CEACAM1表达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樊鹏[6](2016)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及CD10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和CD105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分析大肠癌组织中二者表达是否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有关联,进一步明确IDO和CD105在大肠癌预后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大肠癌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依据。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疝)外科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科明确诊断为大肠癌的标本蜡块共64例,同时取距上述癌组织边缘4cm以上的标本蜡块30例作为对照(镜下观察正常,无肿瘤及炎症病变),进行取材、分组(原发灶组64例,癌旁正常上皮组织组30例),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DO及CD105在各组肿瘤细胞中表达,经过统计学分析、分别比较两组间IDO、CD105表达的差异。再比较IDO高表达及低表达中微血管密度(MVD)最终得分值,分析其相关性,探讨IDO和CD105在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关系。结果:1.在大肠癌组织原发灶及癌旁正常组织中,IDO的表达强度不一致,在原发灶其阳性率是73. 4%;在癌旁正常组织其阳性率是40%。经统计学检验,P<0. 05。在64例大肠癌原发灶组织中,IDO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性别(P=0.922)、年龄(P=0.421)、肿瘤浸润深度(P=0.301)、肿瘤部位(P=0.073)、分化程度(P=0.118)以及有无远处转移(P=0.388)均无关(P>0.05),但其表达强度与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P=0.005)、Dukes临床病理分期(P=0.024)表达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2. CD105的表达可以通过标记微血管密度(MVD)的数目来表示,在大肠癌组织原发灶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VD的表达强度不一致,在原发灶其MVD值为30. 77±5. 76 ;在癌旁正常组织其MVD值为10.87±2.30。经t检验,P<0.05,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4例大肠癌原发灶组织中,MVD值与患者的年龄(P=0.390)、性别(P=0.977)、肿瘤部位(P=0.424)、肿瘤浸润深度(P=0.180)、分化程度(P=0.185)以及有无远处转移(P=0.151)均无关(P>0.05),但其表达强度与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P=0.006)、Dukes临床病理分期(P=0.008)表达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3.比较IDO高表达及低表达中微血管密度(MVD)最终得分值,两者表达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IDO及CD105在大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促进大肠癌的浸润及转移。
赵春清,刘志,闫威,张涛,张彬,李威,刘松,娄红[7](2014)在《VEGF、MVD、Ki-67联合检测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4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MVD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VEGF、MVD、Ki-67表达在不同Dukes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中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之间MVD表达存在差异(P<0.05),而三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部位、大小无关(P>0.05),VEGF、Ki-67表达与MVD呈正相关,且VEGF、MVD表达与预后相关。结论 VEGF、MVD、Ki-67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相关,VEGF、MVD与预后相关,可作为检测大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庞春光[8](2013)在《大肠癌中整合素αvβ3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大肠癌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及其临床意义;阐述大肠癌中整合素αvβ3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VM、 MVD与整合素αvβ3、FAK、VEGF、MMP-2表达的关系及整合素αvβ3表达与FAK、MMP-2、VEGF表达、VM. MVD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大肠癌中整合素αvβ3参与VM、内皮依赖性血管生成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至2004年手术切除大肠癌标本227例,其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组织蜡块保存完整,将组织蜡块进行5μm连续切片。通过CD31与PAS双重染色观察VM结构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整合素αvβ3、FAK、MMP-2、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MVD对肿瘤血管进行计数,研究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其与整合素aαvβ3、FAK、, MMP-2、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1.大肠癌组织中VM的分布和临床病理意义通过CD31与PAS双重染色证实大肠癌组织中存在VM结构,227例大肠癌组织中有41例存在VM结构(41/227,18.06%)。VM的存在与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442;P=0.491;P=1.000),有VM组与无VM组大肠癌患者在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转移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9;P=0.007)。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大肠癌组织中有VM组与无VM组的生存率,结果显示有VM组平均生存期为40.8个月,无VM组平均生存期为62.4个月,同一生存率情况下有VM组比无VM组生存期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2.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avβ3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整合素αvβ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方面未见明显差别(P=0.880;P=0.789;P=0.473:P=0.162),但是有转移大肠癌患者整合素αvβ3阳性率(43.41%,56/129)明显高于无转移(27.55%,27/98)患者,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阳性组与整合素αvβ3阴性组的生存率,结果显示整合素αvβ3阳性组平均生存期为45.8个月,整合素αvβ3阴性组平均生存期为56.5个月,同一生存率情况下整合素αvβ3阳性组比整合素αvβ3阴性组生存期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大肠癌组织中MVD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统计显示MVD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273;P=0.958;P=0.242;P=0.907)。转移组MVD高于无转移组(P=0.000);大肠癌晚期(TNMⅢ期和Ⅳ期)患者MVD高于早期(TNM Ⅰ期和Ⅱ期)患者(P=0.043);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大肠癌组织中MVD≤28组与MVD>28组的生存率,结果显示MVD>28组平均生存期为45.2个月,MVD≤28组平均生存期为57.4个月,同一生存率情况下MVD>28组比MVD≤28组生存期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MVD平均值为27.3±8.8)。4.大肠癌组织中VM与整合素avβ3、FAK、VEGF、MMP-2表达的关系大肠癌组织中FAK、VEGF、M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浆。227例大肠癌组织中有VM组整合素αvβ3、FAK、 VEGF、MMP-2阳性率均高于无V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0;P=0.005;P=0.015)。5.大肠癌组织中MVD与整合素avp3、FAK、VEGF、MMP-2表达的关系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阳性组MVD高于整合素αvβ3阴性组(P=0.000);FAK阳性组MVD高于FAK阴性组(P=0.001);VEGF阳性组MVD高于VEGF阴性组(P=0.000);MMP-2阳性组MVD高于MMP-2阴性组(P=0.000)。6.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FAK、VEGF、MMP-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FAK的表达呈正相关(r=0.181,P=0.005);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177,P=0.007);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01)。结论1.本实验通过CD31/PAS双重染色证实,大肠癌中存在VM,VM是一种区别于经典肿瘤血管生成的独特的肿瘤微循环模式;存在VM的大肠癌患者更易发生转移,预后更差;VM是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2.227例大肠癌中有129例整合素αvβ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整合素avβ3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转移,预后更差;整合αvβ3阳性表达是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3.大肠癌中MVD与患者的TNM分期、转移密切相关;MVD可作为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的因素。4.VM阳性的大肠癌患者整合素avβ3、FAK、MMP-2、VEGF阳性率均高于VM阴性患者;本实验结果提示:整合素avβ3、FAK、MMP-2、VEGF可能参与了大肠癌中VM的形成。Spearman目关性分析显示,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FAK的表达呈正相关,推测整合素αvβ3可能通过与FAK相互作用,激活FAK后,活化的FAK调节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作用及细胞骨架的重组,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最终导致VM的形成;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推测整合素αvβ3可能通过与MMP-2结合,调节MMP-2的活性,活化的MMP-2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例如促进下游的Iaminin5-γ2分解成5γ2’和15γ2x片段),调节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最终导致VM的形成;同时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推测整合素αvβ3也可能通过与VEGF的相互作用,影响VM的形成。5.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avp3、FAK、MMP-2、VEGF阳性组MVD均高于相应阴性组。该实验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整合素avp3、FAK、MMP-2、 VEGF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内皮依赖性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大肠癌内皮依赖性血管的生成。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FAK、MMP-2、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根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整合素αvβ3可通过与FAK、MMP-2、VEGF的作用,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过程进行调节,进而影响肿瘤组织中内皮依赖性血管的生成。
马艳会[9](2012)在《PTTG、VEGF、p53和TSP-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肠癌属高发癌症,其生物学行为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并选择正确恰当的治疗方案。本课题通过观察大肠良恶性肿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血管生成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1)、p53的表达规律,探讨PTTG、VEGF、p53、TSP-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PTTG、VEGF、p53、TSP-1在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且保存完好的18例正正常大肠组织,20例大肠腺瘤,44例大肠腺癌石蜡标本,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检测Envision二步法检测各组中PTTG、VEGF、p531和TSP-1表达,并用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数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TTG的表达与VEGF、p531和TSP-1的相关性以及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1)PTTG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6%,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11.1%),大肠腺瘤(75%)。正常组织组与大肠腺癌组,正常组织组与大肠腺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腺瘤组与大肠腺癌组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TTG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PTTG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p<0.05)与MVD呈正相关。(2)VEGF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0.4%,在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40%,11.1%,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大肠腺癌的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与大肠腺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p<0.05),能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3)p53在正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在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68.2%,正常粘膜和大肠腺瘤,正正常粘膜组和大肠腺癌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组与大肠腺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仅与癌的浸润深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SP-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38.6%,而在大肠腺瘤及正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0%,44.4%,TSP-1蛋白在正正常大肠组织及大肠腺瘤组和大肠腺癌组两组相比较表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1与大肠腺癌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5)MVD在大肠腺癌中的平均密度值为(67±26);在大肠腺瘤级正正常大肠组织中的MVD值为(33±7vs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肠肿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与VEGF、p53蛋白、MVD计数呈正正相关,与TSP-1蛋白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与VEGF蛋白、MVD计数呈正相关,与TSP-1蛋白负相关(p<0.05);TSP-1与MVD计数负相关(p<0.05),同时TSP-1与VEGF有负相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TTG、VEGF、p53表达升高及TSP-1表达下降是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2) PTTG、VEGF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能都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是大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学改变。p53在大肠癌中能够促进浸润,TSP-1则抑制大肠癌的浸润。(3)大肠癌中PTTG与VEGF、p53表达呈正正相关,三者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PTTG、p53与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推测PTTG在大肠癌中抑制TSP-1的表达从而抑制其抑血管生成的生物学作用,同时也间接的促进了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了血管生成。
姜英俊,孔心涓,张可爽,胡三元[10](2011)在《c-Me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即c-Met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c-Met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组(80例)、大肠腺瘤组(60例)及大肠正常黏膜组(40例)3组组织中c-Met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c-Met蛋白和以CD105为标记的MVD的表达,评价c-Met和MVD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c-Met在71.3%(57/80)的大肠癌组织和31.7%(19/60)的大肠腺瘤组织和17.5%(7/40)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大肠癌组织中c-Met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大肠腺瘤组织和大肠正常黏膜组织(P<0.01)。c-Met和MVD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c-Met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034 6,P<0.05),c-Met表达阳性的组织中MVD值高于c-Met表达阴性者(P<0.01)。大肠癌伴肝转移者c-Met和MVD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0.01)。结论 c-Met在大肠癌的侵袭与转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c-Met和MVD的表达有助于大肠癌预后的判断。
二、uPAs和MVD的检测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PAs和MVD的检测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地区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患者血清Ang-2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2.3 血清Ang-2测定 |
2.3.1 标本采集 |
2.3.2 实验原理 |
2.3.3 实验步骤 |
2.4 血清CEA测定 |
2.4.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2.4.2 实验原理及步骤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血清Ang-2在大肠癌组、大肠腺瘤组、健康对照组中的水平 |
3.2 血清Ang-2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3.3 血清Ang-2、CEA诊断CRA的价值和准确性分析 |
3.4 血清Ang-2与CEA对 CRC诊断的价值和准确性分析 |
3.5 血清Ang-2与CEA对 CRC诊断的检验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文献综述 Ang-2 在常见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炎症微环境通过PP2A/uPAR途径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在胰腺癌炎症微环境下PP2A下游靶基因的预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炎症微环境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关键通路的验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uPAR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四部分: uPAR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粘附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五部分: uPAR在体内对胰腺癌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六部分: uPAR下游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在肿瘤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3)MMP-9、Ki-67、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肾癌中MMP-7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肾癌组织中MMP-7 表达和MVD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MMP-7 在肾细胞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
2.2 MVD在肾细胞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
2.3 MMP-7 表达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
2.4 MVD表达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
2.5 MMP-7 与MVD在肾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MMP-7 与肾细胞癌的关系 |
3.2 MVD与肾细胞癌的关系 |
3.3 MMP-7 和MVD在肾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肾癌基因MMP-7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基因序列 |
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MP-7 一级结构序列分析 |
2.2 MMP-7 蛋白跨膜结构预测 |
2.3 MMP-7 蛋白的卷曲螺旋预测 |
2.4 MMP-7 二级结构分析 |
2.5 MMP-7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功能分类 |
2.6 MMP-7 蛋白信号肽预测与分析 |
2.7 MMP-7 蛋白三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 |
2.8 MMP-7 功能域预测 |
2.9 蛋白质交联作用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肾癌基因标志物调控网络模型的初步建立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因标志物的GO分析 |
1.3 基因标志物的KEGG分析 |
1.4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软件分析 |
2 结果 |
2.1 基因标志物的GO分析结果 |
2.2 肾癌调控网络模型的建立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细胞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及CD10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免疫组化 |
2.2 实验步骤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IDO在大肠癌原发灶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3.2 大肠癌IDO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 CD105在大肠癌原发灶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3.4 大肠癌CD105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5 IDO和CD105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
4 讨论 |
5 本研究的创新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7)VEGF、MVD、Ki-67联合检测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 |
1.3 方法 |
1.4 免疫结果的判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EGF、Ki-67表达及MVD计数 |
2.2 VEGF、MVD、Ki-67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 |
2.3 VEGF、Ki-67阳性组, 阴性组表达与MVD比较 |
2.4 VEGF、Ki-67、MVD表达与大肠癌的预后 |
3 讨论 |
(8)大肠癌中整合素αvβ3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PTTG、VEGF、p53和TSP-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3.实验原理及检测方法 |
4.PTTG. VEGF及TSP-1 、 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断 |
5.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10)c-Me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标本及分组 |
1.2 试剂 |
1.3 方法 |
1.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1.3.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断 |
1.3.3 RT-PCR检测c-Met mRNA的表达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c-Met和MVD在3组中的表达 |
2.2 c-Met mRNA水平检测结果 |
2.3 c-Met与MVD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2.4 c-Met和MVD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
2.5 c-Met和MVD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
3 讨 论 |
四、uPAs和MVD的检测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地区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患者血清Ang-2检测及临床意义[D]. 马吉玲. 青海大学, 2020(02)
- [2]炎症微环境通过PP2A/uPAR途径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崔梦婷. 苏州大学, 2020(02)
- [3]MMP-9、Ki-67、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赵津.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肾癌中MMP-7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李璐. 郑州大学, 2017(12)
- [5]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 杨长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6]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及CD10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樊鹏. 滨州医学院, 2016(03)
- [7]VEGF、MVD、Ki-67联合检测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 赵春清,刘志,闫威,张涛,张彬,李威,刘松,娄红. 河北医药, 2014(21)
- [8]大肠癌中整合素αvβ3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 庞春光.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9]PTTG、VEGF、p53和TSP-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 马艳会. 兰州大学, 2012(09)
- [10]c-Me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 姜英俊,孔心涓,张可爽,胡三元.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