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侧三度唇裂的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刘梓枫[1](2021)在《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患儿术后不同时段外观进行主客观评价,探讨应用Fisher法与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术后效果,为单侧不完全唇裂外科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01-2019.06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因单侧不完全唇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行回顾性研究,共有55例患儿被纳入研究,25例患儿接受改良Mohler术式修复唇裂,30例患儿接受Fisher术式修复唇裂。分别对两组患儿术后外观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记录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的数据,观察并记录白唇、唇红、瘢痕外观、鼻孔对称性的状况。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后1周、术后1年的恢复效果。结果:对术后客观评价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评价数据进行χ2检验。术后1周,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鼻底宽度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中,在白唇及唇红方面,两组以评价“好”为主(>60%);在鼻孔对称性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唇高差、鼻底宽度差以及人中嵴高度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Fisher组的唇高、鼻底宽度、人中嵴高度恢复理想。主观评价中,两组在唇红、瘢痕外观和鼻孔对称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瘢痕外观、唇红方面评分“好”比例较术后1周有提升;在白唇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对唇裂患儿获得较好修复效果。改良Mohler法因其设计较为明确,易于掌握。但术后仍有部分患儿出现患侧唇高下降不足等问题,往往需要二期整复术改善其术后畸形。与改良Mohler法相比,Fisher法在恢复患侧唇高方面、改善裂隙侧鼻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临床我们也观察到少数患儿存在唇高恢复过长的现象。由于本文存在随访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从长期看,Fisher法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患儿术后上唇及鼻部畸形改变是否一定优于改良Mohler法仍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刘恒登[2](2020)在《先天性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矫正术后效果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矫正先天性单侧唇裂继发的鼻及唇部畸形的手术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优化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的序列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3年05月-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诊断为“先天性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的8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从术后鼻正侧位、鼻颏下位及唇部正位三个方面的客观效果指标:鼻翼外突对称指数、鼻孔高度对称指数及唇峰高度对称指数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基本情况如唇裂临床分度,相关鼻唇专科指标如鼻孔倾斜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留存术前、术后半年以上的面部照片及三维扫描图像,数据采集以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为主,结合Ein Scan-Pro+三维扫描方法,并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以及秩和检验进行分布分析,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鼻翼外突对称指数(鼻正侧位)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其分别与临床分度(P=0.001)和早期行唇裂一期修复术者(P=0.047)之间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于从未行手术患者,行早期唇裂一期修复者术后效果更佳(P=0.037,OR=6.16,95%CI:0.82-46.30);鼻中面部高度对称指数越高,术后效果越显着(P=0.048,OR=1941.36,95%CI:1.06-3552802);鼻小柱高度越高,术后效果越好(P=0.018,OR=5.06,95%CI:1.32-19.34)。术后鼻孔高度对称指数(鼻颏下位)结果和术后唇峰高度对称指数(唇部正位)结果分别与唇裂临床分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与临床分度之间线性关系呈负相关。结论:应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矫正先天性单侧唇裂继发的鼻及唇部畸形的手术效果与唇裂临床分度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可通过早期行唇裂一期修复术,适度提高患侧鼻翼高度及鼻小柱高度的方式来改善继发鼻唇畸形术后效果。
李一颖[3](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胡宁宁[4](2018)在《1749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统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山东胶东半岛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病例资料,了解山东胶东半岛地区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发现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深入研究唇腭裂的发病机理、提供早期预防手段以及更好的治疗唇腭裂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15年12月共16年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并确诊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1749例。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分析得到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唇腭裂各类型的构成比:纳入的1749例病人中,单纯性唇裂的患者有457例,约占总人数26.13%;单纯性腭裂的患者有799例,约占总人数的45.68%;唇裂合并有腭裂的患者有493例,约占总人数的28.19%。2唇腭裂中性别的构成比:总体1749例病人资料中,男:女=1.03:1,单纯腭裂中男:女=1:1.78,单纯唇裂中男:女=1.68:1,唇裂合并腭裂的患者中男:女=1.80:1。各类型唇腭裂性别之比差异具有显着性(c2=132.9,P<0.05)3各类型唇腭裂裂隙单双侧构成比:唇裂伴有或者不伴有腭裂的患者中单侧:双侧=4.43:1,单纯唇裂患者中单侧:双侧=9.16:1,唇裂合并腭裂患者中单侧:双侧=2.79:1。各类型腭裂中,单侧多见,双侧较为少见。各类型裂隙单双侧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c2=43.08,P<0.05)4唇腭裂左右侧构成比:各类型唇腭裂左右侧数量比较,右侧明显少于左侧,其中唇裂伴发腭裂患者中左侧:右侧=1.69:1,单纯唇裂中左侧:右侧=1.66:1。单纯腭裂中左侧:右侧=1.96:1。5唇腭裂出生月份统计:总体来说,出生在8月份患者最多,6月份患者最少。对于单纯唇裂、单纯腭裂病人来说,出生在夏季病人多,对于唇腭裂患者来说,出生在秋季患者病人较多(c2=22.74,P<0.05)。所有唇腭裂患者出生在2月,3月,4月,6月患者比较少,而出生在8月、9月、10月、11月患者相对比较多。(c2=42.16,P<0.05)6唇腭裂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1749例病人有1652例来自山东,其中农村占73.24%,城镇占22.98%,信息统计不完全占3.77%。总体数据中,农村患者是城市患者的3.19倍。唇腭裂患者中农村者占80.73%,城镇患者占19.07%。单纯唇裂患者中农村患者占72.43%,城镇患者占23.41%。单纯腭裂中农村者占69.09%,城镇者占25.16%。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地区差异显着。(c2=9.52,P<0.05)7不同年份病人数量统计:2004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11年病人数量出现两个小范围的降低,2013年至2015年就诊数量又呈下降的趋势。8家族遗传及伴发畸形情况:本文资料中,记录家族遗传情况有165例,占总数的9.43%,伴发畸形的情况较少,无明确记录。结论:本文采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数据库,对唇腭裂病人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得到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唇腭裂发病率相关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不论男性女性,唇裂病人中以左侧单侧唇裂数量最多;唇裂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腭裂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唇腭裂病人多来源于农村。各类型唇腭裂病人中腭裂的病人比例最大;家族史并伴有伴发畸形比例比较小;唇腭裂病儿出生在6月份者最少,8月份最多。与山东省人口普查资料相对比,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唇腭裂近几年发病率有所降低。
刘馨[5](2017)在《重建张力带法修复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单侧唇裂二期修复手术难度较一期修复更大,本文将探讨通过重建生物肌张力带行唇裂二期修复,改善唇鼻畸形。方法:收集20例一期单侧唇裂术后患者,应用标尺(0.5mm)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健侧及患侧唇高、唇长以及鼻孔宽度等数据,对测得的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健侧唇高、唇长以及鼻孔宽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唇高、唇长以及鼻孔宽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患侧唇高、唇长以及鼻孔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此手术方式可以基本使得健侧患侧唇高、唇长、鼻孔宽度有良好改善,降低继发畸形的发生率,使患者满意度相对较高。
董海江[6](2016)在《成年单侧唇裂患者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的综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唇裂是较常见的颜面部先天性发育畸形,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一期(初期)修复常在半岁之内进行,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其唇鼻畸形逐渐显现,绝大多数患者需二期修复。其继发畸形程度呈现多样性,病变部位结构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其修复目的主要是功能的恢复和外观的修整。术前能准确认识唇裂患者骨骼异常及肌肉畸形的程度,实现精确、完美修复是整形外科的一个恒久的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前期的研究中,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正常人梨状孔区域正常骨骼以及单侧唇裂患者梨状孔区域骨骼异常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在唇腭裂畸形矫正手术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及临床意义。肌肉修复应与骨骼修复同等重要,在获得了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骨骼对治疗唇裂畸形良好的效果后,我们更需一种有效的方式去检测正常人体唇鼻区肌肉的解剖特点及唇裂患者唇鼻区肌肉的解剖特点,借此评估唇裂患者畸形的程度及其个性差异情况,并由此来指导我们制定个性化的手术修复治疗方案,同时对我们的术后治疗效果进行相对评估。了解正常人体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是唇裂修复手术的基础,本实验通过临床观察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患者20例,对大体观状态及术中所见肌肉组织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2具大体湿性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分析10例磁共振对正常人体唇鼻区肌肉软组织的成像,探讨大体观状态下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的特点及分类,正常人体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以及MRI在对人体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描绘的准确性及可行性。并为MRI检测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患者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的研究提供依据。目的1、提出大体观状态下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的特点及大致分类;2、从唇裂修复的角度了解正常人体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及其综合检测方法;3、探讨MRI检测人体唇鼻区肌肉软组织的准确性、可行性及实际意义。方法1、采用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患者20例,观察所收集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患者的外观改变情况,及术中探查患者唇鼻区的肌肉状态,对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患者的畸形程度进行统计和分类;2、对两具(1男1女)大体湿性标本(由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唇鼻部进行分层解剖,观察正常人体标本唇鼻区肌肉的起止点、排列、走向、层次及交汇点等;3、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非颌面部软组织疾病患者的头颅MRI影像信息10例,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观察MRI扫描及重建情况下,正常人体唇鼻区肌肉的起止点、排列、走向及层次等;4、结合大体标本的观察结果以及院内收集的非唇裂患者相关头颅MRI检查结果,综合对比分析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观察MRI描绘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的准确性及可行性。结果1、可根据唇鼻部外观形态改变和术中所见肌肉形态解剖,将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分为三度四类:轻度:即一类,鼻部外观形态改变较轻或无,其中鼻孔宽度及高度双侧差异〈2.0mm,术中所见组织改变较轻;唇部外观形态改变均较轻或无,术中所见组织改变较轻;中度:包括二类和三类:二类、鼻部外观形态改变明显,其中鼻孔宽度及高度双侧差异〉2.0mm,术中所见组织改变明显;唇部外观形态改变均较轻或无,术中所见组织改变较轻;三类、鼻部外观形态改变均较轻或无,其中鼻孔宽度及高度双侧差异〈2.0mm,术中所见组织改变较轻;唇部外观形态改变明显,术中所见组织改变明显;重度:鼻部外观形态改变明显,其中鼻孔宽度及高度双侧差异〉2.0mm,术中所见组织改变明显;且唇部外观形态改变明显,术中所见组织改变明显。2、非颌面部软组织疾病患者MRI影像学检查所得唇鼻部肌肉的起止点、排列、走向、层次及交汇点等与大体湿性标本解剖所得结果一致;3、唇周围肌包括唇上组、唇下组和口轮匝肌组;上组包括笑肌、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及提上唇肌;下组包括降下唇肌、降口角肌和颏肌;口轮匝肌呈环形排列,其肌纤维位于上、下两唇内,浅层由固有纤维组成,中层由唇周围肌的上、下两组肌纤维交织而成,深层由颊肌和唇周围肌的部分肌纤维组成。4、鼻部的肌肉主要包括鼻根肌、降鼻中隔肌以及鼻肌。降鼻中隔肌和鼻肌的主要作用为缩小或开大鼻孔;鼻根肌则可牵拉眉间皮肤使其向下,且使鼻根部皮肤皱缩而产生横纹。5、口轮匝肌位于深层的肌肉除具有水平方向环绕的肌纤维之外,还有沿口角斜向内上走行呈扇形的肌纤维,这些肌纤维一部分跨越中线,在鼻底移行为鼻翼鼻肌,在上唇近红唇缘处移行为颧小肌和上唇提肌,并在鼻底下方移行为上唇鼻翼提肌;另一部分止于鼻小柱下前鼻嵴处,移行为鼻中隔降肌。鼻翼鼻肌一端与鼻翼软骨外侧角相连,另一端则移行为口轮匝肌;鼻中隔降肌一端与鼻翼软骨内侧角相连,另一端则移行为口轮匝肌。颧小肌和上唇提肌从鼻翼外侧缘向中线走行,最后在口轮匝肌深层靠近红唇侧外翻处交汇,并对唇弓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结论1、根据唇鼻部外观形态改变和术中所见肌肉解剖形态,可将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分为三度四类;2、MRI检测人体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具有准确性及可行性;3、MRI及大体湿性标本解剖对正常人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的综合检测有助于唇裂修复手术的实施。
叶向阳[7](2016)在《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改良手术方式,以获得更为满意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单侧不完全唇裂59例,采用本改良术式进行修复。术前设计更为接近唇鼻自然结构的切口线,该切口线术后位于人中嵴部位,鼻底部采用患侧三角瓣插入鼻小柱旁进行修复;唇峰上白唇小三角瓣插入健侧缝合恢复良好完整唇弓线;肌肉进行解剖复位固定于鼻中隔复位鼻小柱及交叠缛试缝合;患侧鼻部采用长庚法切口,重置患侧鼻孔缘皮肤、鼻腔侧粘膜和鼻翼软骨位置并同时进行初期鼻畸形修复。术后对唇鼻软组织进行精确测量,并由3名专科医师对手术效果进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果本组共进行59例病例,年龄从19天9.7岁。随访6月1.5年,所有病例唇部修复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患侧切口瘢痕位于人中嵴,重建人中自然,避免患侧鼻底及鼻小柱下方瘢痕;唇高满意,唇弓线明显,唇红线及唇红缘整齐弧线良好;上唇运动时口轮匝肌连续性好,患侧无局部球状突起。38鼻部畸形矫正取得良好效果,双侧鼻孔基本对称,鼻底宽度一致,鼻穹窿高度满意;12例鼻部畸形取得中等良好矫正效果,患侧鼻孔较健侧略为低平;9例鼻形维持效果差,2月后鼻穹窿下移回复明显(术后未佩戴鼻模)。结论本改良术式运用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可获得接近于自然唇鼻形态更为良好的术后效果。
夏东胜,何冬梅,吴近芳,周蓉蓉[8](2015)在《“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畸形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寻求更高效的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的多项唇鼻部畸形的方法。方法:局部麻醉下,采用以Millard法(Ⅰ式或Ⅱ式)为基础,联合其他各种方法(以下简称"Millard+"法)一次性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的唇鼻部多项畸形。结果:对本组22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多项畸形的患者(排除上唇过紧情况),均采用"Millard+"法进行手术修复,经一次手术获得修复多项畸形的结果。其中16例于术后312个月获得随访,根据患者自我评价,满意16例(100%)。结论:采用"Millard+"法,可以经过一次手术较好地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多项畸形,特别是在增加上唇长度、抬高患侧鼻底、收窄患侧鼻孔、矫正鼻小柱偏斜等方面效果显着。该方法不仅可以较大程度矫正畸形,而且可最大限度减少对下次手术的影响。
石冰[9](2015)在《单侧唇裂的个体化整复》文中指出为了持续提高单侧唇裂整复的手术效果,努力创新手术方法,特应用精准医疗中个体化治疗理念,分析了当今单侧唇裂治疗的不足,同时应用笔者不断挖掘的新理论与技术,依据单侧唇裂三度分类方法,分别对微小型唇裂、不完全性唇裂和完全性唇裂,完成了有针对性的新个体化手术方法。
刘剑英[10](2015)在《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局麻下行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对出生后72h内的唇裂患儿局麻下行唇裂修复术,术后7天拆除缝线,36个月后观察其创区愈合情况。结果 39例患儿均无手术及麻醉意外,拆线后除1例双侧三度唇裂唇红黏膜开裂外,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36个月后复诊,患儿整体上唇及鼻翼外形较好,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对72h内新生患儿在局麻下行唇裂修复术安全可行,有利于上唇形态和功能的早期恢复。
二、单侧三度唇裂的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侧三度唇裂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客观评价 |
2.3.2 主观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手术基本情况 |
3.2 单侧唇裂术后客观数据比较 |
3.3 单侧唇裂术后主观数据比较 |
4 讨论 |
4.1 唇裂术式的发展 |
4.2 改良Mohler法应用 |
4.3 修复效果分析 |
4.4 术后瘢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侧唇裂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先天性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矫正术后效果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2.1 鼻翼外突对称指数(鼻正侧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2.2 鼻孔高度对称指数(鼻颏下位)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2.3 唇峰高度对称指数(唇部正位)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矫正术的进展与并发症的讨论 |
1.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病因学研究 |
2.同期鼻唇畸形矫正术进展 |
3.唇裂继发鼻唇畸形术后并发症探讨 |
4.唇裂继发鼻唇畸形手术新观念 |
5.总结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 |
致谢 |
(3)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病例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2 评价方法 |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
3.1 标记点标注 |
3.2 测量长度标注 |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
3.4 计算公式 |
4 检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主观评价结果 |
2 客观评价结果 |
讨论 |
1 异位解剖结构 |
2 评价方法 |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1749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记录标准和项目 |
3.1 病人的总体情况 |
3.2 术前诊断 |
3.3 家族病史 |
4 统计与记录 |
结果与分析 |
1 唇腭裂各类型构成 |
2 性别分类构成 |
3 出生月份构成 |
4 患者地区差异构成 |
5 入院年份构成 |
6 家族病史情况 |
6.1 孕期情况 |
6.2 孕期吸烟饮酒情况 |
6.3 遗传病史 |
7 伴发畸形情况 |
讨论 |
1 唇腭裂各类型构成 |
2 性别分类构成 |
3 出生月份构成 |
4 地区差异 |
5 入院年份构成 |
6 家族病史情况 |
7 伴发畸形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病例六 |
病例七 |
病例八 |
病例九 |
病例十 |
病例十一 |
病例十二 |
病例十三 |
病例十四 |
病例十五 |
病例十六 |
病例十七 |
病例十八 |
病例十九 |
病例二十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重建张力带法修复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重建张力带修复唇鼻畸形的研究 |
材料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成年单侧唇裂患者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正常人体唇鼻部相关肌肉的解剖特点 |
1 正常人体唇部相关肌肉的解剖 |
2 正常人体鼻部相关肌肉的解剖 |
第二章 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患者唇鼻部肌肉的解剖特点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三章 正常人体唇鼻部相关肌肉解剖特点的综合分析 |
一、正常人体唇鼻部相关肌肉湿性标本解剖 |
材料和方法 |
二、MRI描绘正常人体唇鼻部相关肌肉解剖 |
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唇裂患者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综合分析及MRI在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手术方式 |
3.术后效果评价 |
4.结果 |
5.讨论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
(8)“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畸形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设计与手术: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3.1 病例1 |
3.2 病例2 |
3.3 病例3 |
4 讨论 |
(9)单侧唇裂的个体化整复(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医学的启示 |
2单侧唇裂整复术中的不足 |
3单侧唇裂个体化整复手术设计的依据 |
4单侧唇裂个体化整复手术的设计 |
4.1微小型单侧唇裂整复术的精准设计 |
4.2不完全性单侧唇裂整复术的精准设计 |
4.3完全性单侧唇裂整复术的精准设计 |
5小结 |
(10)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前准备 |
1.3 麻醉方法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优点 |
3.2 唇裂手术年龄的选择 |
3.3 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缺点 |
四、单侧三度唇裂的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D]. 刘梓枫.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先天性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矫正术后效果回顾性研究[D]. 刘恒登.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D]. 李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4]1749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统计与分析[D]. 胡宁宁. 青岛大学, 2018(01)
- [5]重建张力带法修复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研究[D]. 刘馨.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6]成年单侧唇裂患者唇鼻区肌肉解剖特点的综合分析[D]. 董海江. 郑州大学, 2016(03)
- [7]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D]. 叶向阳.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8]“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畸形效果观察[J]. 夏东胜,何冬梅,吴近芳,周蓉蓉. 中国美容医学, 2015(22)
- [9]单侧唇裂的个体化整复[J]. 石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05)
- [10]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J]. 刘剑英. 中国医疗美容,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