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综合测试题(一)(论文文献综述)
时巍[1](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文中指出在教育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在线开放背景下,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新的教学形式走进大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碰撞结合。主要讲述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和方法。借助移动互联网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将新的教学形式补充进课堂,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马茜兰[2](2021)在《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不同国家对人才更加重视,随之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以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这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普通高中生物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目的在于推动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发展,提升生物学教师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叙述性描述法对H市部分高中生物学教师进行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接着,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出关于核心素养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总结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并设计两个参考实例。最后,利用行动研究法将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并分析其教学效果。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听课观察的结果分析发现:高中生物学教师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认知程度需要提升,对二者的实施应用也需要提升和加强,且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应用方面需要更多可学习的案例及相关指导和培训。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即综合分析,确定单元主题;综合分析,确定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活动,形成教学活动方案;设计评价方案,优化教学设计。再根据该步骤基于人教版2019年版《遗传与进化》第6章和人教版2007年版《稳态与环境》第2章,设计形成了“生物的进化”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这两个案例。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案例付诸实践,选取S中学的高二25班作为实验班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高二24班作为对照班。利用SPSS和Excel对两个班级的单元测试题成绩和学生问卷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频数对比,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即实验班的单元测试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调查问卷也显示实验班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有关生活常识的变化情况也比对照班明显。本研究通过分析案例的教学实践效果,发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常识的提高,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雪梅,杨慧科,吕晓红,刘宝全[3](2020)在《临床医学5+3专业解剖学线上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文中提出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探讨在临床医学5+3专业解剖学开展线上教学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
马晓梅[4](2020)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以《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科课堂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多次强调深化本科课堂改革,推动本科教学革命,全面提高本科育人能力。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正在走进高校课堂,一步步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MOOC、SPOC等被高校大力推广,学生不在拘泥于课堂获取知识,利用互联网学习在高校教学中逐渐成为常态,随后混合式教学逐渐普及,“线上+线下”成为高校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新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重中之一的“学业评价”,紧随不断突破和发展的高校教学模式,一直更新变革,试图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开创一个符合新时代的多元的学业评价模式。本文依托S校《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实践,厘清了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业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案,并以S大学某本科专业为对象,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学业评价实践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学业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对文章研究内容、方法、思路等做了分析梳理,为论文的研究展开做了铺垫。第二部分简述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整理出了论文的研究依据。分析国内外数据库中对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整理出了学业评价尚存的问题。第三部分总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混合式学业评价模式。第四部分结合《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在学业评价模式基础上,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法、确定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材料、设计评价过程、解释评价结果等六个方面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方案。学业评价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在线上学习,学习平台记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平台就是评价者的角色。教师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学生参与评价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会作为评价者的角色参与课堂练习评分、课堂测试评分等。第五部分依托《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以混合式教学开展为前提,对学业评价方案进行了具体实施与应用,且针对不同内容的课程组织形式设计了具体的学业评价方案,并以发放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实施混合式教学和学业评价模式的满意度和看法。第六部分对论文进一步总结,并对学业评价的评价工具、评价权值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刘西凤[5](2020)在《实施素养为本教学对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原电池”为例》文中指出随着2017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化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化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但要在具体教学中有效落实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发展的促进,仍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进行“素养为本”有效教学策略探索。落实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对新课标颁布后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文献分析来看,关于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研究大多分别从课堂教学或者测评角度进行,而将二者相结合与统一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这一研究现状,无疑削弱了研究本身应该对实践教学具有的指导价值和示范效应。因此,本研究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有效教学理论,将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与素养水平测评有机结合,对于探寻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本文包括八章,概述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了解现有研究观点,对素养为本的教学策略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找出可创新的研究点,提出主体性教学策略,确定研究方向。第二章,概述本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等。研究目的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第三章,界定核心概念并介绍理论基础,以构建主义理论及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为指导进行“原电池”的素养为本课堂教学设计编写;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及其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本研究教、学、评的一致性。第四章,鉴于“原电池”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原理部分的代表,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为核心开展“原电池”的素养为本课堂教学设计,该设计注重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结合,细化到素养维度的各个水平上;注重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注重教学活动依托下的知识线与素养线分析;注重教学中学习者任务合理分配。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时,以主体性策略为核心。第五章,编制素养水平测试题,以新课标中各素养维度的四个水平的不同表现为依据和指导,开发对应于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素养水平诊断试题,共四套,分别为三个课时的后测试题和一个月后原电池综合测试题。第六章,进行实证研究,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进行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对照班则进行传统教学,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素养水平测试,对测试成绩采用MS Office Excel和SPSS Statistics23软件进行统计和显着性差异检验,结合数据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前、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策略对学优生、学中生、学弱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的差异,最后验证:本研究条件下,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策略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学中生核心素养水平。第七章,访谈法调查及结果分析。对研究对象和听课教师进行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感受和评价访谈,辅助后测数据对实验结论进行归因分析。第八章,得出研究结论。(1)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本研究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为核心,提出相关分策略。(1)以“提出问题,自主实验,讨论修正,解决问题”为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2)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活动诱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学习动机,凸显社会责任。(3)教师以全局性把握的主问题进行学习任务驱动,发散推理与宏微探析思维。(4)合作式、讨论式学习做为主要课堂组织方式,发展推理能力。(5)注重学生分层,促进不同学业水平学生间的同伴学习。(2)基于模式与策略编写“原电池”三个课时的教学设计(3)主体性教学策略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且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层统计结果中,对学中生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水平。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教学建议(1)实施素养为本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强化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推动学中生向学优生转化。
费芳,戴日新,田犇[6](2019)在《“三位一体”的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体系构建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实践为例》文中认为基于高职生能力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以"在线测试""情景测试""实践记录"三位一体构建高职生素质测试评价系统,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增强高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高职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提供有效依据。
王继凤[7](2019)在《基于SPOC的高职电路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高职电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论文从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电路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石培新[8](2018)在《基于新课标 适应新高考 研究新取向》文中认为近期研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甘肃省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版)等;近年来着力研究高考《考试大纲》、高考文科综合测试题以及其他省市单独命制的政治试题;研究上海、浙江省(2017年高考改革试点)高考政治试题;研究《考试》《中国考试》《试题研究》等专业杂志及教育教学的相关文献,从中把握思想政治命题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趋势。笔者以为高考政治命题立意中突出了以
王莉莉[9](2017)在《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教育教学评价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变,评价方式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并及时分析整理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过程性评价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各种学习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在理论层面需要确立评价的原则,定位评价的主体,明确评价的工具,实现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实践层面,采用的主要方式有,运用个人成长记录卡和个人成长记录袋等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同时,发现在评价主体、操作层面和实际效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识不强,评价指标难以厘定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等,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采取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制订合理的操作步骤,重视评价的回流作用等措施,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评价理念正在逐步推广,评价共同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评价方式。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评价理念,不断丰富评价方式,以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课程评价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全程发展。
陈甲甲[10](2016)在《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卷讲评课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课型,试卷讲评课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查缺补漏,明确重点,既是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又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优质高效的试卷讲评课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激发教研意识,提升教学能力。但是不少试卷讲评课存在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主体性重视不足等问题,使得试卷讲评课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如何优化试卷讲评策略便成了广大教师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本研究由导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详细阐述了教育教学理论的主要精髓及其在试卷讲评课中适用的意义。正文第二部分主要对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中,归纳高中试卷讲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文第三部分主要针对第二部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主要有增强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完善教学目标,发挥试卷讲评课的整体功能;加强教学研究,优化试卷讲评方法;统筹协调,完善试卷讲评程序。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研究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梳理总结。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
二、思想政治综合测试题(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政治综合测试题(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二、“雨课堂”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创建 |
(一)“雨课堂”环境搭建 |
(二)“雨课堂”授课准备 |
(三)“雨课堂”课程各环节设计 |
1.课前环节设计 |
2.课中环节设计 |
3.课后环节设计 |
(2)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需求 |
1.1.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1.1.3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4 生物学学科中相关研究的缺失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3 单元 |
2.1.4 单元教学设计 |
2.1.5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从核心素养维度 |
2.2.2 从生物学学科维度 |
2.2.3 从课程整合维度 |
2.2.4 格式塔心理学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师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及相关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编制调查问卷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4.2 听课观察的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及案例 |
4.1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 |
4.1.1 综合分析,确定单元主题 |
4.1.2 综合分析,确定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 |
4.1.3 设计单元活动,形成教学活动方案 |
4.1.4 设计评价方案,优化教学设计 |
4.2 “生物的进化”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4.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过程 |
5.2.1 选取实践对象 |
5.2.2 设计检验教学实践效果的工具 |
5.2.3 检验实践对象的差异性 |
5.2.4 开展教学实践 |
5.3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5.3.1 单元测试题的结果分析 |
5.3.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5.4 教学实践的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前测综合测试题 |
附录三 关于高中学生部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生活常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单元测试题 |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临床医学5+3专业解剖学线上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线上教学的课前准备 |
1.1 教学平台的选择 |
1.2 教学授课设计 |
1.2.1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 |
1.2.2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开展线上授课 |
1.2.3 以适合线上教学的模式,实施形成性考核方案 |
2 线上教学的实施 |
2.1 教学资源发布 |
2.2 直播授课 |
2.3 教学效果评价 |
3 线上教学的不足及教师课后的经验分享 |
(4)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以《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高校学业评价存在忧患 |
1.1.2 国家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
1.1.3 混合式教学引发思考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1.1 评价 |
2.1.2 学业评价 |
2.1.3 混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元认知理论:自我主导的学习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关联主义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2.5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3.1 国外研究动态 |
2.3.2 国内研究动态 |
3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
3.1 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特征 |
3.2 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形式 |
3.3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模式设计 |
4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方案研究 |
4.1 《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简介 |
4.2 构建混合式教学学业评价方案 |
4.2.1 确定教学目标 |
4.2.2 确定混合式多元评价的方法 |
4.2.3 选择评价主体与评价材料 |
4.2.4 设计评价过程 |
4.2.5 解释评价结果 |
5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应用研究 |
5.1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
5.2 课程目标确定 |
5.3 评价主体多元 |
5.4 学业评价工具设计 |
5.4.1 线上学业评价工具设计 |
5.4.2 线下学业评价工具设计 |
5.5 研究过程 |
5.5.1 诊断性评价 |
5.5.2 形成性评价 |
5.5.3 表现性评价 |
5.5.4 总结性评价 |
5.6 结果反馈 |
5.6.1 问卷数据分析 |
5.6.2 访谈信息反馈 |
5.6.3 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课前调查(非线性编辑) |
附录 B 实施混合式学业评价学生体验与满意度调查 |
附录 C 关于实施混合式课程学业评价的访谈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实施素养为本教学对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原电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
1.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1.1.2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1.2 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1 化学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
1.2.2 化学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分析 |
1.3 素养为本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
2.研究概述 |
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2.1.1 研究的内容 |
2.1.2 研究的目的 |
2.2 研究的意义 |
2.2.1 贯彻落实“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养水平 |
2.2.2 了解学优生、中、弱生素养水平发展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方法 |
2.4.1 问卷调查法 |
2.4.2 文献法 |
2.4.3 访谈法 |
2.4.4 数据分析法 |
2.5 教学内容(知识)的选择及依据 |
2.6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分析 |
3.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 |
3.1.2 核心素养水平 |
3.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4 杜威的探究理论 |
3.2.5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4.素养为本的“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
4.1 素养为本教学设计的原则 |
4.2 素养为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
4.2.1 教学目标特点 |
4.2.2 “原电池”各分课时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
4.3 素养为本的教学活动设计 |
4.4 教学活动依托下知识线与素养线分析 |
4.5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任务分配 |
4.6 教学设计详案展示 |
4.7 教学策略总结 |
5.试题的编制 |
5.1 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
5.2 核心素养水平评价试题的编制实例 |
5.2.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试题水平和难度分析 |
5.2.2 试题编制的具体过程 |
6.实证研究 |
6.1 前测分析 |
6.2 实验过程 |
6.3 后测数据分析 |
6.3.1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各水平题目得分率分析 |
6.3.2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成绩的显着性分析 |
6.4 实验研究结论 |
7.访谈法调查及结果分析 |
7.1 学生访谈过程 |
7.1.1 学生访谈结果整理 |
7.1.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7.2 教师访谈过程 |
7.2.1 教师访谈结果整理 |
7.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8.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提出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
8.1.2 基于策略编写“原电池”三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
8.1.3 主体性教学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 |
8.2 教学建议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后测试题 |
附录2 后测成绩分析表 |
附录3 实验班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一四次大考学生成绩统计表 |
致谢 |
(6)“三位一体”的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体系构建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及其测评体系内涵 |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系统 |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系统研究现状和意义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体系的构成 |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体系研究内容 |
1.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现状。 |
2. 基于能力发展导向的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的理论研究。 |
3. 基于高职生能力发展导向的高职素质评价标准开发研究。 |
4. 基于能力发展导向的高职生素质测评的实践研究。 |
(二)素质测评系统的构成 |
1.在线测试(见图1) |
2.实践记录 |
四、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体系的实践 |
1. 开发较为完善的人文素质测评标准 |
2. 将素质教育与评价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
(二)高职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几点思考 |
1. 全面发展的高职生应具备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 |
2. 人本视野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义 |
3.“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测评体系有助于高职阶段的素质培养 |
(7)基于SPOC的高职电路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入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
2 基于SPOC的电路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
2.1 课前准备 |
2.2 教学实施 |
2.3 考核方式 |
3 结语 |
(8)基于新课标 适应新高考 研究新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力图贯彻经济繁荣、共同富裕、生态安全、美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
(二) 突出彰显沟通合作、生活幸福的人文精神与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并重的现代意识和价值取向 |
(三) 强力主张社会公正、民族振兴、主权安全的国家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识有机统一价值取向 |
(四) 凸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
(9)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行动研究法 |
1.3.3 调查研究法 |
1.4 创新之处 |
1.4.1 视角创新 |
1.4.2 观点创新 |
2 过程性评价相关概念及理论来源 |
2.1 过程性评价的含义 |
2.2 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
2.2.1 全面关注学习过程 |
2.2.2 重视非智力因素 |
2.2.3 采用个性化评价方式 |
2.3 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多元智力理论 |
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的理论探索 |
3.1 确立评价的原则 |
3.1.1 选择性原则 |
3.1.2 整体性原则 |
3.1.3 发展性原则 |
3.1.4 科学性原则 |
3.1.5 多元性原则 |
3.2 定位评价的主体 |
3.2.1 学生自我评价 |
3.2.2 教师主导评价 |
3.2.3 建立评价共同体 |
3.3 明确评价的工具 |
4 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运用 |
4.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操作 |
4.1.1 个人成长记录卡 |
4.1.2 个人成长记录袋 |
4.1.3 分析具体案例 |
4.2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效果 |
4.2.1 设计调查问卷 |
4.2.2 整理分析调查问卷 |
4.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
4.3.1 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4.3.2 过程性评价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
4.3.3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
4.4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识不强 |
4.4.2 评价指标难以厘定 |
4.4.3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 |
4.5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的改进措施 |
4.5.1 培养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识 |
4.5.2 简化评价流程和操作步骤 |
4.5.3 重视评价的回流作用 |
5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的发展趋势 |
5.1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评价理念的转变 |
5.2 以评价共同体为主的评价主体的转变 |
5.3 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评价方式的转变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1. 问题提出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三)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 |
一、试卷讲评课优化的理论依据 |
(一) 生本教育理论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三) 归因理论 |
(四) 迁移理论 |
(五) 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存在问题的分析 |
(二) 调查结果的分析 |
1. 师生对试卷讲评课基本态度的分析 |
2. 试卷讲评课的教与学策略的分析 |
3. 评讲目标达成及效果的分析 |
(三) 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
1. 讲评主体错位,师生缺乏有效互动 |
2. 教学目标单一,讲评功能弱化 |
3. 教学研究不足,讲评方法低效 |
4. 缺失必要环节,讲评程序欠科学 |
三、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的优化策略 |
(一) 增强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1. 引导学生主动自我诊断 |
2. 创设民主、和谐的评讲氛围 |
3. 鼓励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 |
4. 积极探索学生自主讲题模式 |
(二) 完善教学目标,发挥试卷讲评课的整体功能 |
1. 诊断与反馈功能 |
2. 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整合功能 |
3. 解题的能力提升与思维的优化功能 |
4. 情感的激励功能 |
(三) 加强教学研究,优化试卷讲评方法 |
1. 多方变式,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
2. 多元设计,促进试卷讲评差异化 |
3. 关注答案生成过程,注重试卷讲评问题化 |
4. 把握规律,积极构建解题模式 |
(四) 统筹协调,完善试卷讲评程序 |
1. 课前准备的优化 |
2. 课中讲评的优化 |
3. 课后再反思的优化 |
4. 教学实例 |
结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思想政治综合测试题(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 时巍. 辽宁高职学报, 2021(07)
- [2]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 马茜兰.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临床医学5+3专业解剖学线上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 李雪梅,杨慧科,吕晓红,刘宝全. 卫生职业教育, 2020(24)
- [4]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以《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为例[D]. 马晓梅.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实施素养为本教学对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原电池”为例[D]. 刘西凤.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三位一体”的高职生人文素质测评体系构建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实践为例[J]. 费芳,戴日新,田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7]基于SPOC的高职电路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 王继凤. 科教导刊(下旬), 2019(30)
- [8]基于新课标 适应新高考 研究新取向[J]. 石培新. 试题与研究, 2018(29)
- [9]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王莉莉. 洛阳师范学院, 2017(02)
- [10]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D]. 陈甲甲.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