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与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刘芹[2](2020)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是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是与钱学森同志所提出的系统工程思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航天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航天导弹等国防事业的建设,其中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更是所有航天研究成员中的典范。钱学森是我国着名的国防科技工程建设领导者,为新中国20世纪的科技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和航天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享有的崇高荣誉与之成就相匹配。在钱学森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他也为新中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以后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导弹、航天等国防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钱学森将航天科技等现代科学与教育哲学相统一的重要体现。通过介绍钱学森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影响,进而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并根据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其展开展望。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是从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出现雏形,经过一步步的实践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进一步从控制论思想、方法论思想、复杂性系统论思想和大成智慧这四个方面出发,深入剖析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思想不单单对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领导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其运用到民用中去,这些都对我们深入研究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结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所突出的当代价值和研究展望。以系统工程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功实践为例,充分认识到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能成功地将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服务。
傅路军[3](2019)在《钱学森《书信》的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学森(英文名:Qian Xuesen;Tsien Hsue-shen;Chien Hsuch-Sen)是20世纪航空航天领域内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是首个从科技“帅才”角度倡导人才培养的先行者,更是首个留给后人五千余封公开发表书信的科技先锋。钱学森书信是研究钱学森教育思想的有力史料,本文主要以钱学森公开发表的5311封书信为研究素材,通过德尔菲法调研,分析并综合14名专家学者意见,确定钱学森书信中教育思想的类别指标(教育经验、教育理论、教育理想);运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确定与教育思想相关的样本书信485篇;利用NVIVO软件对485封书信进行系统编码分析探索,结合德尔菲法确定的主题类别指标,构建了书信中钱学森教育思想的类别指标层次图,获得有效书信样本书信257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57篇样本书信进行系统梳理,确定与指标层次内容相关的样本书信134篇。研究者重点分析了钱学森书信的教育经验言论、教育理论言论、教育理想言论的实质内涵。对于教育经验言论,主要诠释了钱学森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的看法与论点;对于教育理论言论,主要分析了钱学森对教育的实质看法、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教育理想言论,主要探讨了钱学森未来教育的人才培养蓝图,阐述了其教育系统工程思想以及大成智慧学教育的相关论点。通过对十五卷书信的量化与质性研究,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全面、更立体的钱学森;通过对书信中教育思想的类别指标层次构建,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钱学森教育思想的系统化认知,通过对钱学森教育思想的梳理与内涵探讨,有利于对后世国家工程人才培养以及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理论借鉴意义。
黄卓然[4](2019)在《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行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为了能够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需要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钱学森是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做出卓着贡献的科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他在深入研究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后,提出了“大成智慧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大成智慧教育体系。因此,研究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入挖掘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为探究钱学森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大成智慧学”思想的提出、内涵与特征,以及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大成智慧教育。第三部分深度剖析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阐明了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高等教育及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宋振东[5](2018)在《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思想初探》文中认为大成智慧学是钱学森的重要理论创新。科技产业一体化、世界社会形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开放复杂巨系统、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分别为大成智慧学提供了社会背景、技术手段、科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筹备。大成智慧学的主要框架是集成科学技术与政治、集成科学技术与哲学、集成理论与实践、集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集成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集成科学技术与前科学等重要关系。大成智慧学的实践技术和应用形式是大成智慧工程,工作体系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工作集体是总体设计部,教育形式是大成智慧教育。
卢明森[6](2018)在《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实践探索》文中提出"大成智慧"是钱学森步入耄耋之年后理论上的重大原发性创新,是他对自己一生科学技术研究、实践历程的完美总结,从空气动力学、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的着名专家,经过20多年领导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宏伟工程实践,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炼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80年代初创建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80年
钱学敏[7](2017)在《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探索》文中指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之情,于2009年10月31日静静地走了。祖国失去了一位为中国的崛起、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我失去了最敬爱的恩师和亲人,心中就像失去了一切,悲痛万分!那一天,钱学森的伟大精神仿佛感动了上苍,北京晴朗的天空骤然降下漫天大雪,给大地披上了素装,我带着儿子来到他的身旁,满眼泪水化作白色的雪花,依依不舍地伴他远行……
钱学敏[8](2017)在《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探索》文中提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之情,于2009年10月31日静静地走了。祖国失去了一位为中国的崛起、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我失去了最敬爱的恩师和亲人,心中就像失去了一切,悲痛万分!那一天,钱学森的伟大精神仿佛感动了上苍,北京晴朗的天空骤然降下漫天大雪,给大地披上了素装,我带着儿子来到他的身旁,满眼泪水化作白色的雪花,依依不舍地伴他远行……为了寄托我无尽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我只有努力地去反复学习、研读他的着作和文章,以及他的谈话记录。透过一篇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
查有梁[9](2014)在《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文中研究说明"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问题"是复杂性问题;钱学森提出大成智慧学,他有回答;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去培养杰出人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动力;展望未来,中国要培养大批杰出人才需要六个基本条件。
乔风[10](2014)在《高校大成智慧教育 ——让终结“钱学森之问”成为可能》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具大的进步,培养了一批社会需要的人才,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其中的一些问题慢慢呈现,为什么中国出现不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当前我们的教育模式为什么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刁才?对类似“钱学森”这样的问题总是不绝于耳,高等教育问题频频出现,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严重削弱、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等等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主要立足于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从其系统学、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教育三个层面出发探究“钱学森之问”的答案,设计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立足于大成智慧学的一种新型人才观,让终结“钱学森之问”成为可能,并体现高校新型大成智慧教育与常规教育相比之下的具大优势。本论文以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和大成智慧学思想为指导,研究内容如下:导论主要探讨“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及其相关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框架、创新与不足之处等内容,为本论文的叙述展开铺垫。第一章探讨终结“钱学森之问”有无可能。从“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反响、解答等方面得出“回到钱学森”是解答“钱学森之问”适应时代需求的正确道路。第二章探讨钱学森系统学的创建与“大成智慧学”理念的提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是基于系统科学和大成智慧学的思想而提出,因此本章主要从形上和形中的角度去论述大成智慧教育的哲学和理论支撑。第三章探讨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践探索。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迫切需要新型人才的出现,本章从形下的角度展开论述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一方面,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是一种立足于大成智慧学的人才观,另一方面,大成智慧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展开均区别于常态教育。第四章探讨让终结“钱学森之问”成为可能。本章分别从这哲学层次、思想观念层次、实践操作层次展开叙述大成智慧教育与常态教育的区别并发现其巨大优势。
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与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与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背景 |
一 国外成长历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影响 |
二 新中国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促进 |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历史进程 |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发展中的航天成果 |
第三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完善与成熟 |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成熟的体现 |
第二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内涵 |
第一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控制论内涵 |
一 工程控制论的问世 |
二 钱学森与工程控制论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控制论 |
第二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系统论内涵 |
一 系统论的历史进展 |
二 钱学森对系统论的认识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系统论 |
第三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方法论内涵 |
一 复杂性思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
二 钱学森对复杂性思想的认识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方法论 |
第四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大成智慧内涵 |
一 大成智慧思想的产生 |
二 钱学森对大成智慧思想的认识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与大成智慧 |
第三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
三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研究展望 |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现状 |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未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3)钱学森《书信》的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评析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概念内涵界定 |
2.1.1 教育范畴 |
2.1.2 书信范畴 |
2.2 研究路径规划 |
2.3 研究方法选择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德尔菲法 |
2.3.3 内容分析法 |
2.4 研究指标构建 |
2.4.1 调查专家的选择 |
2.4.2 调查表编制实施 |
2.4.3 调查结果的梳理 |
2.5 研究样本确立 |
2.5.1 “关键词”相关样本书信确立 |
2.5.2 “主题”相关样本书信的确立 |
2.5.3 “内容”相关样本书信的确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钱学森的教育经验言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关“教育者”言论 |
3.2.1 学科教学倡导全才教师 |
3.2.2 教学行为注重教育艺术 |
3.2.3 教学设计注重动态生成 |
3.2.4 教学组织注重科学指导 |
3.3 有关“受教育者”言论 |
3.3.1 学会做人—“德”立身 |
3.3.2 学会学习—“做”中学 |
3.3.3 学会做事—“尊”师道 |
3.4 有关“教育中介系统”言论 |
3.4.1 教育活动内容注重显性与隐性 |
3.4.2 教育活动方式注重丰富与多元 |
3.4.3 教育活动原则注重客观与科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钱学森的教育理论言论研究 |
4.1 引言 |
4.2 有关教育的内涵认知 |
4.2.1 教育是社会文化衍生的实践活动 |
4.2.2 教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 |
4.3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认识 |
4.3.1 钱学森个体成长发展阶段论 |
4.3.2 社会实践出真知教育出智慧 |
4.4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认识 |
4.4.1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作用 |
4.4.2 社会对教育的建设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钱学森的教育理想言论研究 |
5.1 引言 |
5.2 人才培养目标——人人皆硕士 |
5.3 人才培养技术——教育系统工程 |
5.4 人才培养学科——大成智慧学 |
5.4.1 有关“智慧”的认知 |
5.4.2 有关“大成智慧”的认知 |
5.4.3 有关“大成智慧学”的认知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
(一)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二、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大成智慧学”思想的提出 |
(二)“大成智慧学”的内涵与特征 |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大成智慧教育 |
三、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
(一)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理论价值 |
(二)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现实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一) 科技产业一体化:大成智慧学的物质条件 |
(二) 世界社会形态:大成智慧学的社会背景 |
(三)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大成智慧学的科学基础 |
(四)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大成智慧学的理论基础 |
(五)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大成智慧学的方法论储备 |
二、大成智慧学需要集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关系 |
(一)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集成:大成智慧学的灵魂 |
(二)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集成:大成智慧学的核心 |
(三) 理论与实践的集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 |
(四)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集成:大成智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
(五)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集成:大成智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
1.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并举 |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3. 性智与量智兼备 |
(六) 经验与理论的集成: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前科学 |
三、大成智慧学的实践形式和实现形式 |
(一) 大成智慧工程:大成智慧学的实践技术和应用技术 |
(二)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大成智慧学的工作体系 |
(三) 总体设计部:大成智慧学的应用集体 |
1. 知识体系、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三者相结合 |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3.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
4. 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相结合 |
(四) 大成智慧教育:大成智慧学的教育模式 |
1. 大成智慧教育是第五次产业革命发展的必然选择 |
2. 大成智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
3. 大成智慧教育必然遵循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原则 |
4. 大成智慧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全才和专才的辩证统一 |
5. 大成智慧教育的阶段划分 |
四、结语 |
(6)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成智慧”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
三、“大成智慧工程” |
四、“大成智慧学” |
五、“大成智慧教育” |
六、“综合集成研讨厅”“大成智慧工程”的实践探索 |
七、结束语 |
(10)高校大成智慧教育 ——让终结“钱学森之问”成为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问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终结“钱学森之问”有无可能 |
一、“钱学森之问”缘由 |
二、“钱学森之问”现有反响、回应及其评价 |
三、“回到钱学森”! |
(一) 从系统学到“大成智慧学”再到“大成智慧教育” |
(二) “回到钱学森”终结“钱学森之问”有无可能 |
第二章 钱学森系统学的创建与“大成智慧学”理念的提出 |
一、系统学的创建 |
二、“大成智慧学”理念的提出 |
第三章 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践探索 |
一、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 |
(一) 西安交通大学与钱学森的渊源 |
(二) 钱学森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
(三) 钱学森实验班发展中的不足 |
二、大成智慧型人才的内涵 |
三、立足于大成智慧学的一种新型人才观 |
(一) 全与专辩证统一的“通才”观 |
(二) 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观 |
第四章 让终结“钱学森之问”成为可能——高校新型大成智慧教育与常态教育的对比及巨大优势 |
一、大成智慧教育与常规教育的思想内涵 |
二、大成智慧教育与常规教育的对比 |
(一) 哲学层次的对比——系统学 |
(二) 思想观念的对比——大成智慧学 |
(三) 实践层次的对比——大成智慧教育 |
三、大成智慧教育的巨大优势 |
(一) 人类的可持续性 |
(二) 人才的综合性 |
(三) 学科的融合化 |
(四) 高校管理的民主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与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D]. 刘芹.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3]钱学森《书信》的教育思想研究[D]. 傅路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钱学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研究[D]. 黄卓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思想初探[J]. 宋振东. 钱学森研究, 2018(01)
- [6]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实践探索[J]. 卢明森. 钱学森研究, 2018(01)
- [7]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探索[J]. 钱学敏. 钱学森研究, 2017(01)
- [8]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探索[A]. 钱学敏. 钱学森研究(第3辑), 2017
- [9]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J]. 查有梁. 中国教育科学, 2014(03)
- [10]高校大成智慧教育 ——让终结“钱学森之问”成为可能[D]. 乔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钱学森论文; 钱学森之问论文;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论文; 航天精神论文; 航天技术论文;